控制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一)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1目的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 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 (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 :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 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 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一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一)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 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以下6类。
1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05 设备、设施缺陷10505 强度不够10510 刚度不够10515 稳定性差指抗倾覆、抗位移能力不够。
包括重心过高、底座不稳定、支承不正确等。
10520 密封不良指密封件、密封介质、设备辅件、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缺陷以及磨损、变形、气蚀等造成的密封不良。
10525 应力集中10530 外形缺陷指设备、设施表面的尖角利棱和不应有的凹凸部分等。
10535 外露运动件指人员易触及的运动件。
10599 设备、设施其他缺陷110防护缺陷1 1 005无防护1 1 0 1 0防护装置、设施缺陷指防护装置、设施本身安全性、可靠性差,包括防护装置、设施、防护用品损坏、失效、失灵等。
11015 防护不当指防护装置、设施和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使用不当。
不包括防护距离不够。
11020支撑不当包括矿井、建筑施工支护不符合要求。
11025防护距离不够指设备布置,机械、电气、防火、防爆等安全距离不够和卫生防护距离不够等。
11099其他防护缺陷续表代码危险和有害因素说明10540操纵器缺陷指结构、尺寸、形状、位置、操纵力不合理及操纵器失灵、损坏等。
10545 制动器缺陷指结构不合理,装置损坏、失灵等。
10550控制器缺陷11520静电11525电火花11599其他电危害120噪声12005 机械性噪声声12010电磁性噪声12015流体动力性噪声12099其他噪声125振动危害12505机械性振动12510电磁性振动12515流体动力性振动12599其他振动危害130电磁辐射13005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丫射线、a粒子、B粒子、中子、质子、高能电子束等。
13010 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135 运动物危害1 3505抛射物指固体飞甩。
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表
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表危险和有害因素说明危险和有害因素说明危险和有害因素说明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01设备、设施缺陷101.1强度不够101.2刚度不够101.3稳定性差101.4密封不良101.5应力集中101.6外形缺陷101.7外露运动件101.8操纵器缺陷101.9制动器缺陷101.10控制器缺陷101.11其他缺陷102防护缺陷102.1无防护102.2防护装置、设施缺陷102.3防护不当102.4支撑不当102.5防护距离不够102.6其他防护缺陷103电危害103.1带电部位裸露指抗倾覆抗位移能力不够。
包括重心过高、底座不稳、支撑不正确。
指密封件密封介质、设备附件、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缺陷以及磨损、变形腐蚀造成的密封不良。
指设备、设施表面的尖角利棱和不应有的凸部分等。
指人员已触及到的运动件。
指结构、尺寸、形状、位置、操纵力度不合理及操纵器失效、损坏等。
指结构不合理,装置损坏失灵等。
指防护装置、设施本身安全性差,可包括防护装置、防护用品损坏失效等指防护装置、设施和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使用不当。
不包括防护距离不够,建筑施工支护不符合要求。
指设备布置、机械电器、防火、防爆等安全距离不够和卫生防护距离不够等。
指人员触及裸露带电部位包括杂散电流。
103.2漏电103.3雷电103.4静电103.5电火花104噪声104.1机械性噪声104.2电磁性噪声104.3动力性噪声104.4其他噪声105振动危害105.1机械性振动105.2电磁性振动105.3流体动力性振动105.4其他振动106电磁幅射106.1电离辐射106.2非电离辐射107运动无危害107.1抛射物107.2飞溅物107.3坠落物107.4反弹物107.5土、岩滑动107.6料堆滑动107.7冲击地区107.8其他运动无危害108明火109高温物质109.1高温气体109.2高温液体包括X射线,r射线、a射线b离子、中子、质子等。
设备安装作业安全主要危险因素及风险控制措施
《设备安装作业安全主要危险因素及风险控制措施》
1.主要危险源:灼伤、毒气中毒、高空坠落、机械伤害
2.风险控制措施:
(1)安装现场应做隔离,布置围栏和安全标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安装现场。
(2)按照安全规范的安全事项做好安全措施切实注意现场人员安全。
(3)要求安装调试人员必须根据施工要求穿戴相应的工作服和防护用品。
(4)起重设备要由具有操作资格的人员操作。
起重设备、附件的负载额定重量必须超过设备重量15%。
(5)氧割操作时,乙炔和氧气减压后必须装回火防止器。
(6)不得进行违反安全要求的操作。
(7)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危险源点管理制度。
规范使用能源介质,避免误操作。
(8)电器作业时注意作业前的检测确认,电气
设施完好,防护罩齐全,接地良好,避免触电。
(9)接外部电源进入设备时,需2人操作,一人
在上级空开值守,严禁合闸。
10安装作业时注意起重伤害,天车过往注意
躲避。
(11)操作设备和调试时,在临时故障排除期间,
为了防止其他人员误操作造成意外伤害,应在
总电源或分支控制电源连接处实施上锁挂牌。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在生产、工作及生活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机械伤害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工具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机械伤害包括夹具、刀具等造成的割伤、划伤,以及操作不慎导致的摔伤、砸伤等。
为避免机械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对机械设备、工具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操作前认真检查设备、工具等,确保其安全可靠。
3.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禁止违规操作。
4.使用防护装置,如护手罩、安全带等,减少伤害程度。
二、坠落伤害坠落伤害是指从高处跌落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坠落伤害包括高空坠落、梯子滑倒等。
为避免坠落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设计工作场所,减少高处作业的难度和风险。
2.使用安全可靠的登高设备,如梯子、脚手架等。
3.定期检查和维护登高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4.遵循高处作业规范,佩戴安全带等防护用品。
三、电击伤害电击伤害是指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电击伤害包括触电、雷击等。
为避免电击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使用绝缘工具和设备,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3.在雷电多发区设置避雷设施,减少雷击的风险。
4.对工作人员进行电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四、尘肺病尘肺病是指长期吸入粉尘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等。
为避免尘肺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使用粉尘控制设备,减少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
2.为工作人员提供防护用品,如口罩、面罩等。
3.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尘肺病患者。
4.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如加强通风、除尘等措施。
五、中毒、窒息中毒、窒息是指吸入有毒物质或氧气不足导致人体中毒或窒息的危害。
机械的危险与有害因素分类
机械的危险与有害因素分类引言在机械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处理相关事故,对机械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分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机械的危险与有害因素分类的重要性和目的,并详细列举各类因素,以提高安全意识。
危险因素分类机械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机械伤害: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静止部分或操作过程中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夹击、碰撞、切割、撕裂等伤害。
2.物体打击:由于物体在机械的作用下失去控制,对人体造成的冲击、砸伤等伤害。
3.触电:机械设备带电部位未采取安全措施,导致人体接触带电部位而触电。
4.噪声与振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可能导致人体听力受损和不适。
5.高处坠落:在机械设备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从高处跌落或坠落的情况。
6.机械故障:机械设备因故障而突然停机或失控,可能导致生产中断或造成次生危害。
有害因素分类机械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噪音: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听力受损和心理压力。
2.辐射:机械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和放射性辐射,长期接触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高温与低温:机械设备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运行,可能对人体造成热损伤或冷损伤。
4.湿度:机械设备在潮湿环境下运行,可能导致人体触电或金属部件腐蚀。
5.有害粉尘与气体: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粉尘和气体,可能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机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以下措施值得关注:1.佩戴安全设备:如耳塞、护目镜、手套、安全鞋等,以降低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的风险。
2.合理使用防护措施:如加装护罩、护栏、警告标签等,以防止机械部件对人体造成伤害。
3.加强机械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机械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防止故障导致的事故。
4.噪声与振动控制:采取减振、降噪等措施,降低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
5.劳动保护措施:提供适当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防尘口罩、耳塞等,以减少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施工现场常见危险源有害因素与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常见危险源有害因素与防治措施施工现场是一个充满各种危险的地方,因此了解并掌握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有害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高处坠落危险:在建筑施工中,高处作业时的坠落危险是最常见的一种危险源。
例如,在搭建脚手架、安装外墙幕墙等作业过程中,工人需要在高处进行操作,一旦不慎坠落,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2.机械设备伤害:施工现场通常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如起重机、钢琴架等,这些设备在操作不当或维护不到位的情况下会产生伤害。
例如,起重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吊运物体掉落等都会对工人的安全造成威胁。
3.电击危险:在施工过程中,电源线、电焊设备等都会带来电击的风险。
工人进行电焊、电工作业时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很容易触电。
4.化学品危险:在一些施工现场,如化工厂、化学实验室等,化学品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源。
不正确的储存、使用化学品容易导致泄露、燃爆等严重事故。
1.噪声:施工现场通常会产生很高的噪音,如起重机的噪声、振捣机的噪声等,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这些噪声之下,工人就会受到严重的听力损伤。
2.粉尘、烟尘:在一些施工现场,如矿山、挖掘工地等,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烟尘。
长期暴露在这些环境中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3.毒气:一些施工现场,如地下工程、排水井等,可能会存在有害气体的泄露。
这些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对于工人的健康极具危害。
针对施工现场常见的危险源和有害因素,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1.高处作业防护措施:在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配备安全带、安全防护网等设备,确保工人可以安全工作。
同时,应定期对脚手架、悬挑平台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牢固可靠。
2.机械设备操作防护措施:在操作机械设备时,工人应接受相应的培训,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同时,机械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工作。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指的是潜在的危害人类健康、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引起伤害、疾病、意外事故等不良后果。
对于不同的行业、环境和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各不相同,但是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估,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一步。
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为了确定一个工作场所或环境中潜在的危害,能够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身安全:识别可能造成伤害、事故或其他危险的因素,如开放式设备、悬挂物品、旋转或移动设备、刀具、有害化学物质等。
(2)人机界面:机器设备的运作、布局、灯光、噪声、振动等对人体的危害、压力及不适等,包括可见的设备和潜在的设备。
(3)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食物和水源等,确定这些因素可以避免员工在环境中接触有害物质或环境。
(4)其他因素:如火灾、电击、危化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2.危险、有害因素评估危险、有害因素评估是基于所识别的危险、有害因素,并通过科学、系统、定量的方法,评估其对人员健康、环境以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危害程度。
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估过程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且要使用可靠的评估工具。
(2)评估应考虑不同的情况和潜在的后果,对风险和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评估结果应该根据工作场所或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必须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确定适当的处置和控制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控制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后,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管控,降低其潜在影响。
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项:(1)消除危险、有害因素:采取永久性的措施来消除这些因素,如更换危险的设备、更改工作方式等。
(2)控制危险、有害因素:通过工程控制、管理控制、操作控制等方式来减少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影响。
对于化学品等有害物质,应使用可替代材料来取代有毒物质。
(3)个人保护措施: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装备、安全培训和监督管理,确保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装备和在工作中保护自己。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一、根据危害性质分类的方法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5类:1.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2)反应活性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强还原剂);(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制氮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制氮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制氮机是一种主要用于制备高纯度氮气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
但是,制氮机运行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危险有害因素,如下所述,并提供相应的控制措施。
1. 氮气泄漏:由于氮气具有无色、无味、不可燃的特性,在气体泄漏的情况下难以察觉,导致操作人员的意外伤害。
控制措施包括加强设备的漏气检查和维护管理;安装气体泄漏报警装置或传感器,及时监测泄漏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操作人员必须戴上合适的气体检测仪器。
2. 液氮泄漏:制氮机生产氮气时,会产生大量液氮。
如果液氮泄漏,会产生低温灼伤并引起火灾或爆炸,对人和设备造成严重危害。
控制措施包括优化使用液氮储罐以及控制液氮泄漏的路径;安装液氮泄漏探测器,及时发现泄漏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操作人员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手术袍等防护装备。
3. 高压气体爆炸:制氮机所使用的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容易形成高压,如果系统失控,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控制措施包括系统设计和操作规程的安全评估;安装压力控制设备,对系统进行监控和报警;操作人员必须进行相关操作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
4. 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制氮机所使用的气体可以与其他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氢气等。
这种混合物对人员和设备都具有严重危害。
控制措施包括使用气体检测仪器及时发现气体泄漏情况;增加通风设备以及防火设备的配置;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适合的防护装备和工具。
5. 电击:制氮机是一种高压设备,与电力设备配合使用。
如果操作人员不慎接触到带电部件,可能会发生电击事故。
控制措施包括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禁止未授权人员操作设备。
综上所述,制氮机运行过程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控制措施,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特种设备危险因素控制清单
特种设备危险因素控制清单一、前言特种设备,包括压力、电梯、起重机、锅炉等,具有高风险性,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
因此,对特种设备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控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特种设备危险因素控制清单,供参考。
二、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1. 设备本身缺陷危险因素:设备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设备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控制措施:- 设备采购时,应选择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设备,且有正规厂家生产。
- 设备安装、维护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且定期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2. 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危险因素:操作人员不熟悉设备,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设备事故。
操作人员不熟悉设备,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设备事故。
控制措施:- 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设备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 提供操作手册,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防止操作错误。
3. 不良的工作环境危险因素: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噪音、照明等条件不良,可能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噪音、照明等条件不良,可能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控制措施:- 定期检查和改善工作环境,确保环境条件适宜。
- 提供相应的防护设备,如防噪音耳塞、防尘口罩等。
4. 设备的过度使用危险因素:设备长时间工作,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和维护,可能导致设备疲劳,出现故障。
设备长时间工作,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和维护,可能导致设备疲劳,出现故障。
控制措施:- 制定设备的合理使用计划,确保设备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及时更换磨损部件。
5. 安全保护设施不完备危险因素:设备的安全保护设施缺失或不完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
设备的安全保护设施缺失或不完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
控制措施:- 确保设备的安全保护设施完备,如安装故障报警系统、安全阀等。
- 定期检查安全保护设施的工作状态,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
造纸生产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造纸生产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造纸企业生产装置主要有碎浆机、打浆机、筛选机、造纸机、施胶机、卷纸机、涂布机、压光设备、复卷机、切纸机等生产设备。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CB 6441 -1986)中的规定,造纸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中毒窒息、火灾、机械伤害、触电、灼烫、容器爆炸、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等。
1.生产装置设施危险因素分析(1)中毒窒息造纸企业浆池、污水池中含硫的废渣,废水长时间存放,会释放出硫化氢气体,因其比重较空气大而沉积于池的底部。
作业人员如果未进行清洗置换或置换不彻底,没有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 ,违反操作规程、未进行气体分析就进入渣池或设备内检修,可能会发生作业人员中毒窒息。
没有必备的抢救器材,就贸然进人渣池实施抢救,致使事故扩大,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
(2)火灾压光、卷纸、切纸、复卷等岗位的火灾类别为丙类,若管理不善,现场存在明火或电火花等,仓库内安装白炽灯,或存在违章动火行为,易引发可燃物燃烧,现场无消防器材或消防设施不完善、失效等有造成火灾扩大的危险。
(3)机械伤害造纸企业有大量运转着的机械设备,如造纸机、卷纸机、切纸机等,由于设计不合理、防护装置不完善、不可靠或操作,维修人员不严格执行规程和安全措施,均可能造成对人体的机械伤害。
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机械设备的转动部件,其暴露在外的转动部分,没有护栏,护罩等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损坏等,容易造成机械伤害;如出现故障不停机就处理,检修时无人监护,不挂禁动牌,启动前不全面检查也极易造成机械伤害;当转动部分缺少护栏护罩时,操作、保养时职工触及可能发生撞击,衣物或长发被缠绕而造成机械伤害。
②设备在非最佳状态下运转,机械设备在设计、结构和制造工艺上存在缺陷,机械设备的组成部件、附件和安全防护装置的功能失效和人为的损坏等,均可能导致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③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或管理不善,对操作人员缺乏基本训练;操作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操作,工装穿戴不符合要求,或没有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均可能引发机械伤害事故。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本文将对其进行分类,包括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高温、低温、噪音、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
(1) 高温:高温可能导致工作人员中暑、烫伤等,同时也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和材料的失效。
(2) 低温:低温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冻伤、设备冻结等,同时也会使材料变得更加脆弱和易碎。
(3) 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听力受损,同时也会引发疲劳和烦躁情绪。
(4) 振动:振动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疲劳、肌肉损伤等,同时也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和材料的破裂。
(5)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这些辐射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受到辐射伤害,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和材料产生不良影响。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易燃、易爆、剧毒等化学物质。
(1) 易燃:易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等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容易燃烧,可能导致火灾和人员伤亡。
(2) 易爆:易爆物质如氢气、乙炔等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可能发生爆炸,可能导致建筑物、设备和人员的损坏或伤亡。
(3) 剧毒:剧毒物质如氰化物、有机磷等在接触或吸入时可能导致工作人员中毒,甚至死亡。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过敏反应等。
(1) 微生物感染:接触或吸入某些病菌或病毒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疾病,如流感、肺炎等。
(2) 过敏反应:某些物质如花粉、尘螨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出现过敏反应,如哮喘、皮疹等。
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疲劳、不适等。
(1) 疲劳:长时间工作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疲劳,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可能引发错误和事故。
天车岗位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天车岗位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天车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天车作为一种重要的起重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天车岗位也存在诸多危险有害因素,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本文将针对天车岗位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1.机械故障天车机械故障主要包括传动部件异常和轨道异常等情况。
这些故障可能导致设备失灵或起重作业出现偏差,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为预防机械故障,需采取以下措施:●定期对天车传动部件和轨道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严格执行设备保养制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停车检查。
1.高处坠落天车岗位高处坠落的风险较高,主要有以下原因:作业人员未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网等防护用具;设备维护时未遵循操作规程;作业现场缺乏有效监管等。
为预防高处坠落,需采取以下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带、安全网等防护用具。
●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现场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作业现场的监管,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1.触电事故触电事故主要是由于天车设备或作业现场存在漏电现象,或是作业人员未遵守操作规程而引起的。
为预防触电事故,需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天车设备及作业现场的电气设备完好无损,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使用绝缘设备,避免直接接触裸露的电线。
●遵守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1.物体打击天车岗位物体打击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吊装作业过程中。
为预防物体打击,需采取以下措施:●对吊装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性能完好、符合规范。
●吊装作业时,应确保重物捆绑牢固,防止掉落伤人。
●设置防护罩和隔离带,避免人员与吊装设备直接接触。
●加强现场监管,确保作业安全。
1.火灾爆炸天车岗位火灾和爆炸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违规操作、设备故障以及现场易燃易爆物质等因素。
为预防火灾爆炸,需采取以下措施:●严格控制火源和易燃易爆物质,禁止在天车作业现场吸烟或使用明火。
危险有害因素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
(14)火药爆炸,指火药与炸药在生产、 运输、贮藏的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适用 于火药与炸药生产在配料、运输、贮藏、加 工过程中,由于振动、明火、摩擦、静电作 用,或因炸药的热分解作用,贮藏时间过长 或因存药过多发生的化学性爆炸事故,以及 熔炼金属时,废料处理不净,残存火药或炸 药引起的爆炸事故。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
(15)瓦斯爆炸,是指可燃性气体瓦斯、 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 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主要适用于煤矿,同时也适用于空气不流通, 瓦斯、煤尘积聚的场合。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
(16)锅炉爆炸,指以水为介质的蒸汽 锅炉物理性爆炸事故(以下简称锅炉),但不 适用于铁路机车、船舶上的锅炉以及列车电 站和船舶电站的锅炉。
环境的原因
1.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 气象等的恶劣变异;
2.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 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 方面的缺陷。
事故处置情况
1.对事故前的异常征兆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 断和反应;
2.一旦发生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
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的职责:在各自的 职责范围内,协助主要负责人搞好安全工作。
职能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组织做好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对本机构职责范围 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工作人员在本人职责 范围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
既明确、具体,又具有可操作性,防止形式主义。 4.有专门的人员与机构制定和落实,并应适时修订。 5.应有配套的监督、检查等制度,以保证安全生产责
控制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控制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根据本质安全化原理,要消除生产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
这一原理的实质是面向科学技术进步,在工艺流程中和生产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违章作业或误操作)已发生,或者设备的某个零部件发生了故障,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作用(如自动保险和失效保护装置等的作用)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2.减弱原则
当危险和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应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接受的水平。
如依靠个体防护降低吸入尘毒数量;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等。
3.距离防护的原则
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往往与距离有关,依照距离危险因素越远,事故的伤害越减弱的道理,采取安全距离防护是很有效的。
如对触电的防护、放射性或电离辐射的防护,都可以用距离防护的原理来减弱危险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4.防止接近原则
使人不能落入危险、有害因素作用区域。
或防止危险、有害因素进入人的操作区域。
如采用安全栅栏,冲压设备采用双手按钮等。
5.时间防护原则
使人处于危险和有害因素作用环境中的时间缩短到安全限度之内。
如对体力劳动和严重有毒有害作业实行缩短工时制度。
6.屏蔽和隔离原则
屏蔽原理即在危险因素的作用范围内设置障碍,同操作人员隔离开来,避免危险因素对人的伤害。
如转运、传动机械的防护罩、放射线的铅板屏蔽等。
设备的危险因素与风险管控方法
一、设备的危险因素:(一)、静止的危险:1、设备处于静止状态时存在的危险即当人接触或与静止设备作相对运动时可引起的危险。
2、设备突出的较长的部分,如设备表面上的螺栓、吊钩、手柄等。
3、毛坯、工具、设备边缘锋利和粗糙表面,如未打磨的毛刺、锐角、翘起的铭牌等。
4、引起滑跌的工作平台,尤其是平台有水或油时更为危险。
(二)、设备运转的危险:1、卷进单独旋转运动部件中的危险,如叶轮、主轴、卡盘、等单独旋转的部件,如风机、水泵等部件。
2、卷进旋转运动中两个部件间的危险,如朝相反方向旋转的两个轧辊之间,相互啮合的齿轮。
3、旋转运动件上凸出物的打击、如皮带上的金属皮带扣、转轴上的键、定位螺丝、联轴器螺丝等4、孔洞部分有些旋转零部件,由于有孔洞部分而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如风扇、叶片,带幅条的滑轮、齿轮和飞轮等。
二、设备通电后的危险因素:(一)、电击伤:1、指采用电气设备作为动力的以及本身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引起的危险。
2、静电危险如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静电,将引起爆炸、电击伤害事故。
3、触电危险如电气设备绝缘不良,错误地接线或误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触电事故。
(二)、灼烫与电离辐射的危害:1、灼烫的危害:如在热加工作业中被高温金属体和加工件灼烫的危险,或与设备的高温表面接触时被灼烫的危险。
2、电离辐射危害:指设备内放射性物质、x射线装置、r射线装置等超出国家标准允许剂量的电离辐射危害。
(三)、振动危害:1、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振动工具或本身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危害,按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
2、全身振动。
由振动源通过身体的支持部分将振动传布全身而引起的振动危害。
3、局部振动。
如在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进行加工时,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从而给操作者造成振动危害。
(四)、噪声危害:1、设备运行噪声。
由于的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风机、水泵、电箱等在工作过程中发出的噪声。
电气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
电气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电气设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电气设施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由于电力的特殊性质,电气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涉及到很多危险和有害因素。
因此,对电气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对于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气设施危险、有害因素1. 电击危险因素:电气设施具有高电压、大电流的特点,因此电击是电气设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如果触碰到带电体或触摸电气设施导线等都会导致电击事故的发生。
2. 烧伤危险因素:电气设施中的电线、插头、开关等部件可能因过载、短路、绝缘损坏等原因产生高温,导致人员烧伤。
3. 燃爆危险因素:电气设施中可能存在的燃爆危险物质,如有机物质、液化气等,一旦与电气设施发生短路等现象将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4. 辐射危险因素:电气设施中可能存在的X射线、紫外线、光线等辐射会对人体产生损害。
5. 噪声危险因素:电气设施中的电动机、变压器等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噪声,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引发听力损伤等问题。
二、辨识分析方法1. 危险源溯源法:通过识别可能的危险源,回溯其来源,进而找出电气设施的危险来源和危险特征,以此来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
2. 现场勘察法:通过对电气设施现场实地勘察,了解设施的运行状态和基本情况,同时也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
3. 事故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已经发生的电气设施事故案例,总结出危险因素,并找出事故的发生原因和根本问题,有针对性地优化风险管理措施。
三、风险控制措施为了消除电气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具体措施如下:1. 安全警示标识:在电气设施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使人们了解相关安全信息,提高注意力,防止不小心触碰到电气设施。
2. 电气设施加装保护措施:根据不同设施和操作方式,增设绝缘保护、接地保护、过载保护、限流保护等措施,保证电气设施运行的安全性。
消防设备及其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消防设备及其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消防控制通信自动警报线路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故障导致误报警或传输线路在火灾发生时由于线路中断使灭火工作无法及时进行,会导致事故扩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缆与高压电力电缆混放,是火灾报警设备受到强电系统的干扰,发出错误的信号。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电源与备用电源间的自动切换失灵,在主电源消失后无法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4)消防电源失电、消防水系统故障水量不足、消防水泵腐蚀、损坏、无消防备用泵等均会造成火灾扩大。
(5)消防感应报警装置失灵等故障均会导致消防系统无法正常启用,易引发火灾扩大。
(6)移动式灭火器失效或由于压力不足,造成火灾扩大。
(7)灭火器保管、操作、储存不当或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过期等引起的物理性爆炸。
GBT_13861_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和代码(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替代(GBT13861-1992)前言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产过程process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3.2危险和有害因素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3.3人的因素personal factors 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4物的因素material factors 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5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6管理因素management factors 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分类原则和代码结构本标准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本标准的代码为层次码,用6位数字表示,共分四层.第一、二层分别用一位数字表示大类、中类;第三、四层分别用二位数字表示小类、细类。
代码结构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一)
根据本质安全化原理,要消除生产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
这一原理的实质是面向科学技术进步,在工艺流程中和生产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违章作业或误操作)已发生,或者设备的某个零部件发生了故障,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作用(如自动保险和失效保护装置等的作用)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2.减弱原则
当危险和有害因素无法根除时,应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们可接受的水平。
如依靠个体防护降低吸入尘毒数量;以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等。
3.距离防护的原则
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往往与距离有关,依照距离危险因素
越远,事故的伤害越减弱的道理,采取安全距离防护是很有效的。
如对触电的防护、放射性或电离辐射的防护,都可以用距离防护的原理来减弱危险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4.防止接近原则
使人不能落入危险、有害因素作用区域。
或防止危险、有害因素进入人的操作区域。
如采用安全栅栏,冲压设备采用双手按钮等。
5.时间防护原则
使人处于危险和有害因素作用环境中的时间缩短到安全限度之内。
如对体力劳动和严重有毒有害作业实行缩短工时制度。
6.屏蔽和隔离原则
屏蔽原理即在危险因素的作用范围内设置障碍,同操作人员隔离开来,避免危险因素对人的伤害。
如转运、传动机械的防护罩、放射线的铅板屏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