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2、长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如图:
3、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 能滚动。如图: 4、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 5、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 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 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 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一、 1--5的认识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 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 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 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 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 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 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 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其中用数的 组成计算是最常用的方法。 六、减法 1、减法的含义: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2、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倒着数、数的分成、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 七、0 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 2、0的读法:0读作:零 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 4、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八单元知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八单元知识汇总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要围绕“20以内进位加法”展开,该单元内容旨在通过具体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加法运算,特别是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本单元的知识汇总。
一、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但“凑十法”是最常用且较为简便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凑十法:首先,将9凑成10,即看另一个加数能拆分成1和几,然后先计算9+1=10,再计算10加上剩下的数。
例如,计算9+4时,可以将4拆分为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
二、8、7、6加几的计算方法与9加几类似,8、7、6加几的计算也可以采用“凑十法”,但需要注意拆分的方式略有不同。
1.8加几:利用“二八二八手牵手”的规律,将8凑成10,即看另一个加数能拆分成2和几,然后先计算8+2=10,再计算10加上剩下的数。
2.7加几:利用“三七三七真亲密”的规律,将7凑成10,即看另一个加数能拆分成3和几,然后先计算7+3=10,再计算10加上剩下的数。
3.6加几:利用“四六四六一起走”的规律,将6凑成10,即看另一个加数能拆分成4和几,然后先计算6+4=10,再计算10加上剩下的数。
三、进位加法的其他方法除了“凑十法”外,计算进位加法时还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不如“凑十法”直观简便,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也能有效使用。
1.点数:直接通过点数的方式计算两个加数的和。
2.接着数:从一个加数开始,继续数出另一个加数的数量,得到总和。
四、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列出不同的算式。
例如,求总数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加法计算得出使用掉的和剩下的数量总和。
五、加减法的比较与认识在第八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点梳理一、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一)知识点1. 9加几的计算方法:9加几的计算方法有点数法、接着数和凑十法。
其中“凑十法”最为简便.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
如:先把4分成1和3,然后1和9凑成10,10加3等于13。
2. 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同9加几一样,a、点数;b、接着数;c、凑十法。
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3. 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a、“拆大数、凑小数”。
b、“拆小数、凑大数”。
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4. 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儿歌十位加十位,写在十位上。
一个数没十位,另一十位直接写。
个位加个位,写在个位上。
算完请检验,加验减,减验加(二)考点1.填空(填+、-、>、<、最大填几),2.计算3.连线4.圈数(三)考试题型1.直接写得数2.填空3.看图列式4.连线题5.问题解决(四)易错点及题型举例(五)典型题举例1.根据凑十法的思路填空7+5=7+()+() 9+9=()+()+()8+6=8+()+() 6+5=()+()+()2.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
3+6=() 3+9=() 8+6=()9+5=() 4+8=() 6+7=()二、问题解决(一)知识点1.求一共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求一共有多少,要用加法计算,并且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最终的计算结果是一定的。
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方法:同样一幅图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收集数学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然后去解答。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点汇总+知识树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1. 数一数点数法: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事物所对应的是几,即最后数到几,事物的总数就是几。
数图中物体的数量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比如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来数数。
各种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
比如1面红旗,2本书,3块面包等。
但有时数字也可以表示多个数量的同一种事物分成的几类或几个整体。
比如1群大雁,4个小组的学生,3袋糖果等。
2. 比多少同样多: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一种事物有剩余,那么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少。
描述物体多或少时,不能只说谁多谁少,应该说“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
第二单元知识要点1. 认识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2. 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上、下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上面或下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
3. 认识前、后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4. 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以参照物为标准,参照物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前、后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前面或后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面或后面。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因此,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5. 认识左、右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
要点提示:(1)在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当观察者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保持一致。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8单元知识汇总

第1单元准备课一、数一数1、点数法:数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手指或铅笔点着从1开始数,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2、标记法:可以画“○”△”“√”等记号,每数一个标记(或划掉)一个,最后标记(或划掉)几个,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二、同样多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
三、比多少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有剩余的物体多,没有剩余的物体少。
第2单元位置一、上、下、前、后1、上、下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位置在高处的是上,位置在低处的是下。
2、物体的前、后位置是相对的。
判断物体的前、后,要先确定参照物。
一般参照物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二、左、右左、右手是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与右手对应的一侧是右,与左手对应的一侧是左。
三、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1、描述物体位置时,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什么方向。
2、参照物不同,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一般会发生变化。
第3单元 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的顺序:从前向后:1,2,3,4,5从后向前:5,4,3,2,12、数数、认数、读数、写数:计数器和点子图都可以帮助理解数序。
二、比大小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或“=”表示;两数相等,用“=”连接;两数不相等,用用“>”或“<”连接,开口朝向大数。
三、区分“几”和“第几”1、“几”表示物体的多少。
2、“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或位置。
四、分与合一个数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0和几,依次分到几和0为止。
五、1~5的加减法1、加法: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
2、减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
六、0的认识及加减法1、0的含义(1)表示一个都没有; (2)表示起点;(3)表示温度分界点……2、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任何数加减0都得这个数。
如:0+3=0两个同样的数相减得0。
如:5-5=0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一、认识立体图形1、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对面相等,不易滚动可以滑动。
2016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精选文档★2016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6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1)“ 20 之内数的次序”主要使学生熟习0~20 各数摆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互相关系。
“数的序数含义”主要使学生进一步稳固 11~20 各数序数含义。
20之内数的次序: 1、 2、 3、4、 5、 6、7、 8、9、 10、11、 12、13、 14、15、 16、17、 18、19、 20“ 20 之内数的构成” 要点是使学生娴熟掌握11~20 各数是由 1 个 10 和几个 1 构成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2)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2)20之内的进位加法1.知道 20 之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娴熟、正确地口算 20 之内的进位加法。
2.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3.经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平时生活的亲密联系,感觉数学在平时生活中的作用2016 崭新精选资料 - 崭新公函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 / 2★精选文档★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3)( 一) 本单位知识网络:( 二) 加减法认识 11~20 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 20 之内数的次序,及数位的摆列,从右侧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会比较20 之内数的大小学会20 之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领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能解决与此有关的问题( 三) 各课知识点: 1、捆小棒 (11 ~ 20 各数的认识 ) 知识点: (1) 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2) 计数器上的数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
此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观点。
(3) 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知道“从右侧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4) 在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活动中,认学生认、读、写11~20 各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一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1)
“20以内数的顺序”主要使学生熟悉0~20各数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数的序数含义”主要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序数含义。
20以内数的顺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2)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知识点(3)
(一)本单位知识网络:
(二)加减法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数位的排列,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学会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及进
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能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三)各课知识点:1、捆小棒(11~20各数的认识)
知识点:(1)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2)计数器上的数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
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
(3)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4)在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活动中,认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组合。
2、搭积木(十几加(减)几的加减法)知识点:(1)用形象的积木,帮助学生认识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为加法,减少为减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