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
附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新冠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技术储备不足、研发与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急需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国内临床和科研的需求。
本指南旨在面向社会广泛遴选优势单位,加强ECMO整机研发,加快推进核心部件、元器件技术攻关。
本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不超过3年。
国拨经费总概算约0.2亿元,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数原则上不超过10个。
1.ECMO系统研发研究内容:研发用于重症监护单元(ICU)的心肺功能支持治疗型的ECMO整机产品及其相关耗材,重点开展ECMO动力血泵血液循环、膜式氧合与二氧化碳清除,以及二氧化碳清除率和膜氧合率监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监测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ECMO系统自主创新,确保其膜肺(氧合器)、血泵和—1—插管等核心部件和原材料安全可控。
考核指标:1.血氧交换用的中空纤维膜的研发及中空纤维膜表面抗血栓涂层研发,同时在满足膜肺血氧交换,二氧化碳清除功能的前提下,膜肺需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其中流场、压力场需均匀,无流动死区;血泵的研发在满足其基本血液循环功能的情况下,具有较低的血液损伤,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
2.主要技术指标:血泵转速范围为0~5000rpm(最大转速>5000rpm),压力测量范围为0~500mmHg,流量测量范围为0.5~7L/min,最大流量>5L/min,膜式氧合器预充量<300ml,最大流量>5L,氧合膜面积<2m2,氧迁移>270ml/min,二氧化碳迁移率>240ml/min。
(仅供参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含定向
份有限公司
雷升祥
1788
3
严苛环境下典型承压
类特种设备结构安全 华东理工大
21 2018YFC0808800 性评价及失效预防技 学
涂善东
1945
3
术
特种设备安全防护系 中国特种设
22 2018YFC0808900 统功能安全保障关键 备检测研究 刘德宇
1576
3
技术研究
院
基于大数据的特种设 中国特种设
机场消防安全关键技 中国民用航
28 2018YFC0809500
贺元骅
1968
3
术与装备研发
空飞行学院
涉水重大基础设施安 广东省交通
29 2018YFC0809600 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 集团有限公 赖远明
1974
3
程示范
司
社区风险监测与防范 北方工业大
30 2018YFC0809700
丁辉
1721
23 2018YFC0809000 备事故预测预防技术 备检测研究 李光海
1906
3
研究
院
出入境安全事件推演 中国检验检
24 2018YFC0809100 决策与应急指挥调度 疫科学研究 李新实
2475
3
技术研究
院
广东出入境
跨境邮寄物中风险源
检验检疫局
25 2018YFC0809200 在线可视化识别与处 检验检疫技
2931
3
究与装备研发
院
大型煤气化工艺装置 中国石油化
18 2018YFC0808500 安全防控技术研究及 工股份有限 刘海峰
2404
3
示范
公司
典型石化过程安全保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
2017年度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其中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
2017年度拟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方面的研究。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对于企业牵头申报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国家科技部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国家科技部附件8“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18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任务实施方案,列为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2—的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题任务项目执行期为2018—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等2个方面启动5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5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时,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应急装备技术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应急装备技术对城市安全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城市作为人口、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应急装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急装备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救援效率,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能够增强城市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和稳定。
首先,应急装备技术在自然灾害的应对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地震为例,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能够提前捕捉到地震的信号,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同时,高效的救援装备如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等,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在废墟中迅速找到幸存者并实施救援。
在洪水灾害中,防汛抢险的装备如防洪堤加固材料、排水泵车等,能够有效地减轻洪水对城市的破坏。
此外,气象监测设备的不断升级,使得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预测更加准确,为城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在事故灾难方面,应急装备技术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例如,在火灾事故中,新型的灭火器材、消防机器人等装备能够大大提高灭火效率,降低消防员的风险。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快速清障设备和医疗急救装备能够迅速处理现场,挽救伤者的生命。
对于工业生产中的事故,如化工泄漏,专业的防护装备和泄漏处理设备能够有效地控制事故的蔓延,减少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
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城市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在新冠疫情期间,各种应急装备技术如核酸检测设备、医疗防护用品、负压救护车等,为疫情的防控和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保障。
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能够及时发现感染者,为隔离和治疗提供依据。
充足的防护用品保障了医护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负压救护车能够安全地转运患者,避免病毒的传播。
应急装备技术的发展还在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反恐行动中,先进的监控设备、防爆装备和武器能够有效地打击恐怖分子,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大型活动的安保中,人脸识别系统、安检设备等能够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列为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题任务执行期为2018—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方面启动1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0.3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
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
除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2.1.智能化一体化诉讼服务技术及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一体化诉讼服务智能辅助技术及装备;研究支持多方接入的跨网系网上调解技术及装备;研究诉讼财产保全智能评估及预警技术;研究面向数据追溯的电子送达防伪保真技术;研究面向多方证据关联分析的诉讼风险智能分析和结果预测技术;研究诉讼材料辅助生成及智能审查技术与装备。
优化配置的人员绩效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人案关联数据的法院廉政风险防控技术;研究面向案件审判全过程的舆情监测与应急处置技术。
考核指标:支持处理立案、审判、执行等不少于20类法院业务场景的问题,支持多轮交互问答,支持自定义多模式情感化问答配置;支持对立案、审判到执行案件全流程的风险点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风险排查与预警,覆盖风险点大于200个;构建跨区域、分布式涉案人员人脸信息库,能够提供面向法院全业务流程应用的、符合法院专网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的跨网系、多维度检索服务;构建动态绩效评估模型不少于3个,评估要素至少包括案件案情复杂度、审限内结案率、裁判偏离度等,支持对法官、审判辅助人员、执行员等不少于4类法院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估;构建风险防控模型不少于5个,支持从人员、案件、举报线索以及外部数据自动识别廉政风险;提出舆情监测算法不少于5个,支持违法有害信息的应急处置。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在不少于5家中级以上(含中级)法院开展应用示范,覆盖智能问答与检索、风险自动识别预警、人员绩效考核评估、涉案舆情监控等典型业务应用,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6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
考核指标:支持基于海量案件和诉讼当事人画像的虚假诉讼甄别,诉讼当事人画像至少包含社会关系、经济利益关系、资产状况、身份特质、信用情况、涉诉情况等6个维度信息;支持基于当事人、诉求、标的等要素进行案件智能化繁简分流,准确率不低于90%;支持在庭审过程中基于法律知识和当前案件信息生成重要证据提示、庭审流程提示、适用法条提示等至少3类辅助信息并推送给法官,研制虚拟示证装备,支持证据画像自动生成与三维互动展示,证据画像自动生成时间不大于5秒;研制智能化庭审记录与分析挖掘装备,支持庭审过程的语音、视频、笔录同步记录的同时,对法官的出庭规范性、旁听席的状态等进行同步智能分析和结构化记录,并支持事后分析挖掘,能够分析出至少10种违规行为;支持根据案情事实、争议焦点、法律合用等要素为法官提供相似案例,推荐准确率不低于80%;构建规范化的量刑智能辅助工具,支持基于犯罪事实、酌定情节和历史
应急装备的风险管理与评估
应急装备的风险管理与评估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装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应急装备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工具和物资,如消防设备、医疗急救设备、通信设备、防护装备等。
然而,应急装备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和评估,可能会影响应急救援的效果,甚至导致救援失败。
因此,对应急装备进行风险管理与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急装备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应急装备风险管理是指对应急装备在采购、储存、使用、维护等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过程。
其目的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提高应急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应急装备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确保应急装备在关键时刻能够正常运行,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它可以降低应急救援的成本。
通过提前预防和控制风险,可以减少装备的损坏和维修费用,避免因装备故障而导致的额外投入。
最后,它可以保障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良好的应急装备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因装备问题而导致的救援人员伤亡事故。
二、应急装备风险的来源和类型应急装备风险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购环节在采购应急装备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装备的质量、性能、适用性等因素,可能会导致采购到不符合要求的装备,从而增加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2、储存环节应急装备的储存环境如果不符合要求,如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不佳,可能会导致装备老化、损坏、失效。
此外,储存管理不善,如装备的分类、标识、登记等工作不到位,也可能会影响装备的查找和使用。
3、使用环节救援人员如果对应急装备的操作不熟练、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装备损坏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装备的维护和保养不及时,也会增加装备故障的风险。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共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在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件中,都需要相关技术装备的支持来进行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风险,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这一领域的重点专项,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首先,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的重点专项包括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和预警、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的研制和应用、危险品监测与控制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
其中,对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是公共安全工作的基础,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到潜在风险,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防控工作。
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则是在事故发生后,提供救援和支援的必备条件,一些国家会对特定领域进行重点研发,例如地震救援、火灾救援等。
其次,危险品监测与控制技术是防范化工企业事故的关键,通过对危险品的监测和控制,可以提前预警并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些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生化传感器、无人机等,进行危险品的监测和控制工作,有效提高了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在公共安全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风险和应急资源的快速调配和协调。
最后,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的发展,国家和地区需要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动公共安全工作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推动公共安全技术装备的创新和升级。
总之,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也需要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风险,提高公共安全的水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
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序号姓名单位职称
1 范维澄清华大学教授
2 林树青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研究员
3 施卫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员
4 申宝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战略规划研究院研究员
5 丁烈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6 于锐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
7 权养科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
8 王金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
9 于震平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10 盛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1 王晓程航天科工集团二院706所研究员
12 何庆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3 吕敬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4 胡传平铁道警察学院研究员
15 付超辽宁卓异科技集团研究员
16 张世富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17 王岚生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教授级高工
18 李爱民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
19 吴新宇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20 韦巍浙江大学教授
21 黄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22 马栋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任法医师—2—。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剖析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剖析1、共性基础科学问题1、1 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与多灾种耦合致灾机理与规律研究内容:以大尺度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和地磁暴灾害等灾害为重点,研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及智能化监管模式;研究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监测预警理论与管控机制,复杂环境条件下重大事故灾难的多物理场耦合演化模式;研究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的灾害链模式体系与物理临界条件,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的动力学演化规律与风险预测方法,多灾种并发作用下的事故灾难演变规律与致灾机理;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人群时空分布稳定态量化模型理论,重大事故灾难风险评估理论。
考核指标:建立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与多灾种耦合致灾的理论体系;形成基于多信息融合与大数据挖掘的重大危险源监测与次生衍生事故预警技术不少于4项,形成开放空间大尺度火灾、爆炸和危险化学品泄漏及其次生衍生的演化模拟技术及人群管控技术不少于5项,形成油气管网和电网地磁暴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不少于2项,建立重大事故灾难风险动态预测评估系统。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承灾载体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原理与方法研究内容:针对承灾载体,研究城市典型突发事件的情景推演分析、城市综合风险预测与量化评估、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脆弱性与城市运行鲁棒性分析、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基础理论;针对既有建筑结构,研究典型灾害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大规模计算分析和结构安全综合评价理论;针对隧道、地下洞群与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研究高应力、爆炸等复杂赋存与工程环境下的岩土体性能演化规律、岩土体与结构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灾变机理、风险评估与监测感知及预警理论;研究不同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效应评价理论。
考核指标:形成典型突发事件情景表达与分析的理论体系,形成城市综合风险量化评估方法,提出城市安全保障的理论模型;形成既有建筑结构和工程设施灾前、灾中、灾后安全性分析的快速大规模计算新理论体系和快速重分析方法;形成复杂环境下重大基础设施承灾载体的性能监测感知、风险评估与预警、动态调控与灾变防控等风险评估与监测感知及预警理论,形成适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与防控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征求意见稿)不少于5项。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一、项目背景在当今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应对各类风险事件和突发灾害具备强大的防控和应急能力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当前重要任务。
为此,我们建议开展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项目申报,以推动相关科技创新和装备升级,提高社会的安全保障水平。
二、项目目标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技术装备,加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减少社会风险事件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申报内容1. 技术需求分析:对当前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领域的技术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技术装备的关键指标和性能要求。
2. 技术装备开发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装备开发计划,包括研发周期、投入资金、人员配备等,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3. 技术装备选择与引进:结合国内外现有技术装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技术装备引进,并对引进的技术装备进行评估和验收。
4. 技术装备应用与培训:制定技术装备的应用方案,培训相关人员熟悉操作和维护技术装备的能力,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准确性。
5. 绩效评估与效果展示: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标准,对技术装备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同时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展示,以提高社会对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四、项目执行机构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有效管理,建议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专业机构承担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工作。
五、资金保障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需提前确定项目的资金来源,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和审计监督。
六、申报步骤1. 制定项目申报计划,明确申报时间、申报内容和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
2. 资料准备阶段,按照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收集和整理相关材料。
3. 内外部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评审和论证。
4. 审核和批准,根据专家评审结果,进行项目的审核和批准,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应急装备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
应急装备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传染病的爆发、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事件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应急装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急装备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工具和物资,它们能够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是保障应急救援人员和公众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免受感染和伤害的重要装备。
常见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
口罩是最基本的防护用品之一,能够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在传染病爆发期间,佩戴合适的口罩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例如,N95 口罩能够过滤掉 95%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物,对于防护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手套可以防止手部接触污染物和病原体,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选择一次性乳胶手套、丁腈手套等。
防护服能够覆盖全身,提供全面的防护,防止病原体接触皮肤和衣物。
在处理高传染性疾病时,如埃博拉病毒感染,专业的防护服是必不可少的。
护目镜可以保护眼睛免受飞沫、气溶胶等的侵袭,尤其在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如采集咽拭子等,护目镜能够起到重要的防护作用。
二、检测诊断装备快速准确的检测诊断是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检测诊断装备包括核酸检测设备、快速检测试剂、影像学设备等。
核酸检测是目前诊断传染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提取患者样本中的核酸,利用 PCR 技术进行扩增和检测,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原体。
便携式核酸检测设备的出现,使得在现场进行快速检测成为可能,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防控效率。
快速检测试剂如抗原检测试剂,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检测结果,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和初步诊断。
影像学设备如 CT 机、X 光机等,能够帮助医生观察患者肺部等器官的病变情况,为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三、消毒灭菌装备消毒灭菌是控制公共卫生事件传播的重要手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 2016 -2017立项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 备”2016 年立项情况
序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号
中央财
项目实
项目牵头承 项 费 (万
(年)
元)
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
2016YFC08
中国科学技
1
与多灾种耦合致灾机理
刘乃安 2900 4
00100
术大学
与规律
滨海城市重大基础设施
01700
备研发
院
2016YFC08 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处 中国矿业大
18
孙继平 2900 4
01800
置与救援技术研究
学(北京)
高参数承压类特种设备 中国特种设
2016YFC08
19
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 备检测研究 寿比南 4000 4
01900
术研究
院
2016YFC08 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安 中国建筑股
2016YFC08
15
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 产科学研究 魏利军 4300 3.5
01500
范
院
16 2016YFC08 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灾 鞍钢集团矿 任凤玉 3500 4.5
.
.
01600
害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 业公司
研究
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职 中国安全生
2016YFC08
17
业病危害防护技术与装 产科学研究 张忠彬 3350 3.5
20
李景芳 2300 4
02000
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
油气长输管道及储运设
2016YFC08
然气股份有
21
施检验评价与安全保障
黄维和 2000 4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附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18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列为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2—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题任务执行期为2018—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智慧法院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检务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司法行政核心业务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智慧司法业务协同与知识支撑体系研究、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综合应用示范与效能评价研究等6个方面启动16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4.5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3—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2017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矿山安全开采保障、危险化学品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相关任务。
2018年度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0亿元,拟在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融合智能移动警务、基于人工智能的庭审信息化、出入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上应急救援等方面安排37项任务。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3年。
对于企业牵头申报及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且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专项中央财政资金金额的30%。
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1.1国家安全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国家安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家安全风险辨识技术与方法;研究国家安全综合信息集成与分析技术;研究国家安全风险预警、综合研判与决策技术;研究危机演化推演和协同应对技术;研制国家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研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国家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提出国家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提出研究国家安全风险辨识指标体系,提出理、工、文、管交叉融合的新型国家安全智库建设的模式和方法;提出国家安全风险监控技术系统的设计方法、核心功能、组成要素,构建国家安全风险管理技术系统1套,编制技术标准规范3套(送审稿);提出涵盖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的风险监测指标分类编码规范1套;提出基于多源信息的国家安全风险预警方法,构建国家安全综合风险预警指标体系1套,建立服务于危机管控的综合研判决策支持技术系统1套;提出危机事件的情景构建方法,发展情景推演分析技术,建立情景可视化系统,选择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不少于6个方面建立危机事件演化推演系统,建立基于情景构建和推演的协同应对技术与系统1套;建立国家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原型系统1套,并在不少于3个部门开展应用示范;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0项1.2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研究内容:研究新一代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技术架构和方案;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技术;研究案例与情景融合推演的决策支持技术;研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精准发布和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复杂灾害环境下的大规模人员疏散和避难安置技术;研究应急大数据可视化和应急一张图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技术需求、设计方法、核心功能和技术架构;提出公共安全物联网信息获取技术和安全保障策略;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国家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提出基于云计算的应急平台系统应用模式;编制技术和管理的标准、规范、指南等不少于5项。
提出互联网信息直报与互联网信息抓取相结合的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数据获取和管理模式;提出基于社会网络大数据的个体、群体和事件分析技术。
提出突发事件案例库构建技术,建立含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库,案例数不少于100个;提出情景构建和推演技术。
提出预警信息多渠道发布技术,支持不少于10种发布渠道和手段;提出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技术,支持预警信息的分灾种、分区域、分群体、分时段发布;研制预警信息交互终端和物联网安全控制设备1套;提出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和效果评估技术。
提出城市大规模人群人车混合疏散模型1套;建立核应急场景的疏散与避难模型1套;建立大规模人员安置和资源分析模拟仿真系统1套;提出大规模人群聚集的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型1套。
提出基于云计算的跨层级、跨时空、跨部门的应急一张图构建技术,同时满足不少于5级、100方用户实时协同会商和地图标绘,建立标绘符号库1套;建立应急信息与地图信息融合的大数据可视化系统1套; 提出基于一张图上的应急资源管理和指挥调度技术;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0项。
2.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2.1融合智能移动警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内容:研究公安宽窄带专网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融合(简称“公专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可信计算的终端软、硬件核心安全关键技术,研制适应公专融合、宽窄带融合等多形态、多场景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研究基于公专融合的网络、终端、应用、数据等要素全周期安全管控和审计的关键技术;研究适用于警务应用、惠民服务的移动应用模式和相关的认证授权、数据交互、监测评估、应用管控等移动支撑技术;开展上述移动警务技术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搭建公专融合验证网络,实现公安信息网、视频专网、移动互联网、公安宽窄带网络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支持网络节点数不小于500万;形成2款基于自主可信计算平台且具备防水、防爆、防尘功能的宽窄带融合警用集群终端,形成2款基于自主可信计算平台的公专融合的手持式移动警务终端;搭建移动警务集中管控和审计验证系统,围绕网络、终端、应用、数据等要素支持安全策略配置、安全评估、安全响应、安全预警等功能,可动态识别安全风险,动态调整安全管控策略;搭建移动警务应用管理和运行支撑验证系统,支持警务应用和惠民服务应用,实现移动警务应用注册、审核、发布、撤销等全生命周期管控,支持1万以上在线用户和不低于10万用户的管理;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在两个以上地市级公安机关开展交通、消防、治安等公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
2.2法医学与痕迹学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毒物分子构效关系及体内代谢规律;研究心源性猝死组织病理变化和遗传规律;研究致伤机制与法医学综合诊断方法;研究死因判定与死亡时间推断技术;研究痕迹物证形成机理与枪支致伤力量化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阐明植源性毒物分子结构特征与体内作用模型,建立植源性毒物来源分子检测方法,准确率不低于95%;筛选出3类心源性猝死特异性指标,获得心源性猝死关联基因数据不低于60个,建立复杂亲缘关系计算分析模型与评估方法,建立心源性猝死法医病理检验鉴定技术,研制1款专用检测试剂;筛选出3类应激性损伤特异性指标,筛选出4类复杂颅脑损伤特异性指标,建立法医学颅脑损伤诊断方法;建立医源性毒物中毒判定模型不少于3套,建立死亡时间推断模型不少于6套;建立基于统计学的痕迹检验鉴定结论表达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枪支致伤力评估体系及方法,获得不少于6种典型弹丸穿透人体皮肤的临界阈值;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在不少于10家地市级公安机关开展示范应用。
2.3物证检验质量保证与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物证鉴定标准物质及其特征数据库;研究基于串行足迹、虹膜和齿科影像特征的比对鉴定关键技术;研究物证无损实时原位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有损存储介质电子证据固定及数据恢复提取技术与装备;研究伪造图像与伪造数据的特征指标分析技术与检测系统。
考核指标:研制出标准物质不少于20种,构建化学战剂、剧毒物等违禁品的鉴别与谱图特征数据库;建立串行足迹、虹膜、牙齿等特征的比对检验技术,认假率分别不高于1/100000、1/1500000、1/1000000;研制物证检测设备不少于2款,检测深度不低于200微米、分辨率优于10微米;多光谱/纳米检测装备激光波段数不少于2,光斑均匀度不低于85%,纳米荧光增强效率不低于10倍;建立有损存储介质电子证据固定方法与篡改检测技术,研制数据恢复提取装备1款,有效数据提取率不低于80%; 筛选出伪造图像与伪造数据的可检测特征不少于3种,形成1套检测系统,准确率不低于99%;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在不少于10家地市级公安机关开展示范应用。
2.4毒品违法犯罪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研究内容:研究毒品原植物定性检验鉴定及溯源技术;研究基于环境样品分析的毒情评估技术;研究吸毒定性和吸毒时间认定技术;研究吸毒人员现场快速检测装备和器材;研究戒毒人员成瘾诊断和戒毒康复技术与装备;研究毒情监测预警和禁毒情报研判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人体内3种生物致幻剂检验方法,检测限小于0.1卩g/g建立2类毒品原植物植株的定性检验方法,建立1类生物毒品来源地溯源方法,准确率大于90%;建立环境样品中不少于10种毒品、毒品代谢物及制毒化学品的痕量分析技术,检测限小于10 ppt,选择重点地区建立评估模型;建立不少于5种常见毒品的吸毒时间认定技术规范1套;研制吸毒人员现场快速检测便携式装备1台,内置的毒品特征数据库涵盖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的90%以上,检测时间小于3分钟,漏检率小于1%, 假阳性率低于0.1%;研制可同时检测4种以上常见毒品的唾液检测新器材,检测唾液量小于50微升、检测时间小于3分钟、漏检率小于1%、假阳性率低于0.1%;形成戒毒人员成瘾程度认定新方法一套,建立针对阿片类和非阿片类吸毒成瘾的戒毒康复新方法各1种,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戒护和康复装备;采集分析10项以上多元化、多部门数据资源,对10个以上省份、100个以上地级市进行毒情监测预警,监测准确率在95%以上,形成禁毒情报研判系统1套,申报禁毒信息数据元素标准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