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
(完整word版)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ec532128ea81c759f57858.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2。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
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
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4。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
5。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6。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7。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8。
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2。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3。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全部名词解释总结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全部名词解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4004a4f01dc281e43af08a.png)
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全部名词解释总结1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2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又称教学游戏。
3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4亲子游戏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祖父母和孙子之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
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5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6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彼此没有交流。
他们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偶尔会望一下别的幼儿,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戏中。
这种游戏在2-3岁时常见,是孩子们初步学习社交的机会。
7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8.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由成人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它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儿童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学习任务,它将一定的学习因素和游戏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可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智育的有效手段。
9.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体育活动的一种有趣的形式为儿童所喜爱。
开展体育游戏的条件简单,不需要许多设备也不需要复杂的技能,基本是由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等基本动作所组成,有场地便可进行。
10.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的游戏活动,以音乐与动作相配合,以动作表现音乐,以音乐衬托动作,使动作表现得优美、富有节奏感与表现力。
有的音乐游戏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也有的音乐游戏只具有竞赛性或舞蹈动作。
11学习类型是个体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
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题
![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c55b7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e.png)
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题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一、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概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教育机构中对教师的招聘、培训、评估、激励和离职等全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它旨在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教师这一重要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教师招聘1. 定义:教师招聘是指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活动,吸引并选拔具备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人员进入学校任教。
2. 流程:包括岗位需求分析、编制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评估等环节。
3. 目的:确保招聘到合适的教师,满足学校的需求,并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师培训1. 定义:教师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其适应学校工作需要。
2. 内容:包括课程培训、专业发展培训、教学方法培训等,以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3. 方法: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导师指导、研讨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4. 目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其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四、教师评估1. 定义:教师评估是对教师工作表现进行全面、准确和公正的评价,旨在提供改进教学质量和管理决策的依据。
2. 类型: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估、领导评估等多种评估方式。
3. 标准:根据岗位要求和职责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指标。
4. 目的:激励优秀教师,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措施,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
五、教师激励1. 定义:教师激励是通过薪酬、晋升、荣誉等手段,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2. 方式:包括绩效工资、岗位晋升、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等多种激励方式。
3. 目的:提高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六、教师离职1. 定义:教师离职是指教师与学校解除雇佣关系,结束在该学校的工作。
2. 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如个人发展需求)和组织原因(如合同到期、经济困难)等。
3. 流程:包括提前通知、办理离职手续、交接工作等环节。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e3520f0eefdc8d376ee32d0.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随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4、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
5、同化说:代表人物是奥苏贝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6、记忆的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7、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8、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9、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0、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1、升华: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12、补偿(代偿):分为消极性补偿和积极性补偿。
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13、退行: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
14、转移: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15、否认:把引起焦虑痛苦的事件加以否认,似乎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这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
16、移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a29e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c.png)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教师招聘考试,是指对教师招聘工作进行评估和选拔的考试制度。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来筛选出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成为保障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师招聘考试的背景和目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优秀教师需求的不断增加,教师招聘考试应运而生。
其背景主要包括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等。
教师招聘考试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拔优秀人才: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筛选出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2.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对教师进行招聘考试,能够保证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3. 规范教师招聘程序:教师招聘考试为教师招聘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程序,有效防止了人事安排上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二、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和流程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知识考核:对考生的学科知识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 教学技能评估:通过演示课、教师教学技能测试等方式,评估考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熟练程度。
3. 业务能力测试:对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材使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进行测试。
教师招聘考试的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报名和资格审核:考生根据招聘信息进行报名,并提交相关的教育经历、资格证书等材料。
学校或考试机构对报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符合条件的考生。
2. 笔试/面试:根据考试要求,进行笔试或面试环节,以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估。
3. 资格审查:通过笔试/面试环节的考生会进入资格审查阶段,学校或考试机构会核实考生提交的学历、教育经历等信息的真实性。
4. 录用和培训:通过考试并经过资格审查的考生,学校或考试机构将会进行录用,入职教师岗位,并提供相应的培训,确保新任教师具备所需的教学能力和知识体系。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2acf9b1bb68a98270fefa09.png)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1428e8883d049649b665865.png)
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的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的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在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学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或者说以学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师招聘考试之音乐学科必知的名词解释一
![教师招聘考试之音乐学科必知的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90548e2ba5e9856a5612607d.png)
教师招聘考试之音乐学科必知的名词解释一1、音(Tone)是一种物理现象。
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
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
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的振动。
2、音色(Tone-color)指音的感觉特性。
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的。
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颜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
人声音色分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
3、共鸣(Resonance)共鸣指的是一种振动。
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产生了共鸣。
4、基音(Fundamental tone)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为泛音。
基音决定音高。
5、泛音(Harmonic overtone)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
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
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音高(Pitch)音高是用一秒钟的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的。
频率多则音高,频率少则音低。
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是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
7、音名(Pitch name)音名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
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
被广泛采用的是:C D E F G A B。
8、唱名(Syllable names)唱名是指音阶上各音的名称。
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
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9、音域(Compass)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就叫音域。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63e7a1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3.png)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说1.教育:教育是必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看法的活动。
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必定的社会要求,依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交流作用的全部事物的总和,包含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赐教育者在教育教课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种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详细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含“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色,包含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应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本质矛盾和理论疑难。
11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定的联系,包含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拥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定趋向。
12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类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嘲讽;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频频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看法;第三步称为助产术,指引学生自己进行考虑,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分看法,提出了“白板说”他以为人的心灵本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全部特征,没有任何看法,天分的智力人人同等。
全部思想、看法都是后天获取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取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方面变化的过程。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之名词解释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0da2819b89680203d825fe.png)
名词解释:P4P35P53 P62 P62P75 P78 P79 P81P86 P90 P99P95P124 P141 P142 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活动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说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怎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它是由国家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法律效力,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说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教师权利: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权益。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553b4768762caaedc33d4c9.png)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1.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2.幻想: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3.依法执教: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4.个别差异: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7.儿童观: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8.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10.家园合作.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1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1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们关系的认识。
13.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4.教师违法行为.教师违法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15.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16.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a457a2a4b35eefdc8d333a1.png)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集中4、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识努力的注意5、有意注意,也较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必须时还需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6、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7、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8、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9、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0、绝地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11、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2、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13、差别感受阈限,人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14、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1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16、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17、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的原样,一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18、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回程的曲线图,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遗忘规律19、前摄干扰(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才料对会议后学习材料的干扰20、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2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22、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行动进行的思维活动23、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24、理论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也称逻辑思维25、想象,诗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2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27、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28、创造性思维,是一心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29、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也叫发散思维30、求同思维,有叫聚合式思维,他指的是根据一定规则,对要解决的问题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31、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32、道德感,使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3、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未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34、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正确的目的的心理品质35、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映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是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反应的只相信等特点3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师招聘知识点记忆点总结
![教师招聘知识点记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010e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a.png)
教师招聘知识点记忆点总结一、教师招聘的基本概念教师招聘是指学校、教育机构对于教师岗位进行招聘,征集和选拔合格的教师人员,以满足教学工作需要。
教师招聘工作对于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至关重要,能否招聘到合适的教师人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因此,教师招聘工作通常会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选拔程序和标准,以确保招聘到的教师人员具备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二、教师招聘的重要性1.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招聘到合适的教师人员,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师招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优秀的教师人员能够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该校。
3. 教师招聘的效率和公平公正程度,能够影响到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通过公平公正的教师招聘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师招聘的流程和程序1. 教师招聘岗位的确定在教师招聘之前,学校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需求和教师队伍情况确定需要招聘的教师岗位,包括人数和专业要求等。
2. 教师招聘计划的制定学校需要根据教师招聘岗位的确定,制定相应的教师招聘计划,包括招聘人员的数量、招聘程序和招聘时间表等。
3. 教师招聘公告的发布学校需要按照招聘计划,发布教师招聘公告,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吸引合适的人员报名参加招聘。
4. 教师招聘人员的报名招聘公告发布后,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按照招聘公告要求报名参加教师招聘,提交报名材料并参加相应的资格初审。
5. 教师招聘资格的初审学校需要对报名参加教师招聘的人员进行资格初审,确认报名人员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学校的招聘要求。
6. 教师招聘笔试和面试通过资格初审的人员,需要参加教师招聘的笔试和面试。
笔试主要测试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面试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7. 教师招聘结果的公布根据笔试和面试的成绩,学校将教师招聘的结果公布给应聘人员,并进行公示,以确保结果的公平和公正。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0b96879a8956bec0975e379.png)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 教育媒介: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8. 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9.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 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发”,后人将这种发放概括为四个部分。
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 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12. (国家)教育目的:即指教育预期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064d2207e21af45b307a869.png)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题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做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4.【教育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5.【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
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8.【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9.【实质教育论】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10.【形式教育论】它认为普通授有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感能力、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送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
这种教育理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学习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名词解释一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a79d4674680203d8cf2f247d.png)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名词解释一1、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地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地条件。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地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实施条件。
2、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3、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4、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校园景观、生活场景都是物化形态。
5、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堂上,学生突然喷发地思维火花、一件偶发地事件,学校里进行地各种语文学科地竞赛,孩子们课间地欢娱等都是语文课程地动态资源。
6、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地互助学习活动。
7、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
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8、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地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地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
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地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必看的名词解释类试题一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必看的名词解释类试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988613eb3186bceb19e8bb84.png)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必看的名词解释类试题二教师聘任制:是学校与教师在道德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下,签定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制度,它是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育法》:第五十三条对教育投入的体制做了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教育法》对教育投入规定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师法》:(简称《教育法》)于1993年10月31日届入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日起,实行。
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对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项工作开始前,某一决策出台前或评价活动前所进行的准备性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各种优势、优点和特殊性的识别,为制定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各方面工作做准备。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校工作方案、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对照学校工作目标经常地检验学校工作状况和学生各方面发展水平关况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工作过程中的状况,以便及时调节器整工作的状态,因而,这种评价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免收学费,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助学金的发放办法。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校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事实义务教育的阶段与步骤: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