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我国毒品犯罪原因的心理学探析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和预防对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青少年毒品犯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和未来,同时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危害。
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心理原因是青少年沉迷于毒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情感的影响,从而出现逆反心理、自卑、压力等问题,而对毒品形成错误的认识和依赖。
社会原因也是青少年滥用毒品的重要原因。
社会环境不良、家庭条件差、学校教育不全面等因素都会使得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走向误入歧途。
生物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滥用毒品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不成熟,对刺激物的需求较高,容易冲动而导致滥用毒品。
针对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预防对策也多种多样。
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增加亲子关系,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爱和关注。
家长也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素质,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等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正确价值观。
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提供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帮助和支持。
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毒品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力度。
加大对危险地区的治安巡逻和抓捕力度,打击毒品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
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普及毒品的危害性和滥用毒品的后果。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预防对策也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合力,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发生,保护青少年的健康与安全。
毒品犯罪心理探析
法学研究法制博览2019年02月(下)毒品犯罪心理探析张倩倩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上海200050摘要:在当今世界,毒品问题已成为一大公害,毒品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毒品犯罪人的犯罪心态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犯罪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析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和吸毒者的心理特征,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为预防和遏制毒品犯罪、更有力地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一些浅显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毒品犯罪;犯罪心理;以贩养吸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6-0099-02作者简介:张倩倩(1993-),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公安法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犯罪学。
近些年来,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毒品犯罪频发,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毒品犯罪和吸毒者的心理特征作出简要的探讨和分析,以便更深入的了解毒品犯罪,从而预防毒品犯罪、减少毒品犯罪的发生。
一、毒品犯罪心理概述毒品犯罪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犯罪,它的产生不仅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气候因素等客观因素有关外,还与犯罪分子特有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有关,毒品犯罪分子特有的心理状态是毒品犯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重要方面,尤其表现在吸毒、制毒和贩毒的过程中。
二、毒品犯罪心理特征毒品犯罪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特征一些毒品犯罪人的法制观念淡薄、认知能力低下。
因为我国境内毒品犯罪大多发生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教育水平落后,使得法制宣传教育也不够,所以大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认知水平较低。
这些落后地区的毒贩把制毒、贩毒活动看成是做生意,不认为是犯罪。
而一些重大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人、犯罪集团明明知道自己从事的是违法犯罪活动,在侥幸心理驱使下,明知故犯。
(二)意志特征毒品犯罪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
侥幸心理是毒品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毒品是严重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毒品犯罪行为,而青少年成为毒品犯罪的高发人群。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和预防对策,制定更有效的措施,有效预防和打击青少年毒品犯罪,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一、青少年毒品犯罪的主要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人格形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环境,如果家庭关系矛盾、冷漠、缺乏监管等问题,青少年可能会选择走入毒品犯罪的道路。
2、社会因素:青少年容易接受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例如生活在犯罪团伙附近、长期接触毒品人员以及观看类似于暴力、色情等影响等,都会让他们走向毒品犯罪。
3、心理因素:青少年身心发育,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容易影响他们走向毒品犯罪,例如对自身缺乏信心、追求刺激等问题。
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和支持,对于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情况,和孩子沟通,发现孩子出现任何问题要及时纠正。
2、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毒品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对毒品的认识、意识和防范能力,增强学生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意识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
3、社会教育: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强社会教育,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信息和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和毒品犯罪的后果。
4、法律制裁:加强对毒品犯罪的惩治,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定。
同时,加强对青少年毒品犯罪者的教育和帮助,帮助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结论:青少年毒品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多种多样。
通过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帮助,加强法律制裁,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青少年毒品犯罪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倡导社会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人翁和栋梁之才。
浅析毒品犯罪心理状态
浅析毒品犯罪心理状态摘要:毒品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毒品犯罪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毒品犯罪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来综合体现的。
毒品犯罪人犯罪心态是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的产生既不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也不是单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是遗传素质和社会环境、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心理的角度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为预防和遏制毒品犯罪的蔓延,更有力地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一些浅显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毒品犯罪以贩养吸心态分析一、导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过境贩毒引发国内的毒品消费,毒品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
而从司法实践上看,特别刑法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不能适应禁毒的需要,因此制定一部专门针对毒品的单行法律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0年12月28日《关于禁毒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惩治毒品犯罪的立法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该决定的颁布同时向全世界昭示了我国从严惩处毒品犯罪的立场。
新刑法将《关于禁毒的决定》中刑事部分的主要内容全部吸收并且明确《决定》中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
新刑法根据现实毒品犯罪对象的多样性及各个毒品本身的危害性和流行趋势,在毒品种类中,增加了甲基苯丙胺(即“冰”毒)。
明确了毒品犯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定罪量刑时,只按查获的毒品数量计算,不以纯度计算。
设置了新的罪名(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和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并对原有罪名作了调整,确保各种毒品犯罪行为受到法律制裁,并对毒品洗钱犯罪行为做出处罚规定。
对各种犯罪的法定刑进行调整。
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对单位犯罪的完善(规定了单位可以构成任何走私、贩卖毒品罪,而且增加了单位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对单位毒品犯罪均采用双罚制)。
限定了从重处罚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增加了缉毒人员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掩护、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从重处罚。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该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涉足毒品犯罪。
不良社会风气,影视作品中对毒品的美化宣扬等也会对一些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 家庭教育因素:缺乏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关爱,以及家庭矛盾、不良家庭环境等因素,容易使青少年感到孤独、无望和挫折,并且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
3. 就学环境因素:一些学校存在着虐待、欺凌、逃课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希望和人生目标,从而转向毒品。
4. 心理因素:一些青少年有自卑、自暴自弃、追求刺激和解脱等情感上的问题,欲找到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从而开始尝试毒品。
二、预防对策:1. 家庭教育: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关爱,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情感状态。
2. 学校教育:加大学校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教育,在学生中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3. 加强社会宣传:加大对毒品的危害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青少年传播毒品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4. 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制贩毒品的打击力度,加大对吸毒人员的教育转化力度,减少毒品在社会中的流动和蔓延。
5. 建立健全青少年娱乐和休闲场所:提供更多的正能量的娱乐和休闲场所,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他们的需求。
通过研究和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可以帮助青少年逐步远离毒品,并最终消除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问题。
还需要加强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保护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而其中最为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就是青少年的毒品犯罪问题。
毒品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研究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和预防对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我国的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毒品犯罪具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挑战和压力。
一些青少年在追求刺激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尝试毒品。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一些青少年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和保护,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毒品的诱惑和侵害。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道防线,然而一些家庭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毒品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家庭暴力、家庭冲突、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问题都可能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使得他们更易受到毒品的诱惑。
3.个人心理因素一些青少年由于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价值观问题等因素,对社会对自我要求过高,有着极大的社会压力,不能正常的面对社会生活和学业,而导致选择尝试毒品。
4.毒贩的诱导和传播目前社会上毒品的传播越来越广泛,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将毒品投放到校园、社区等青少年聚集的地方,用各种手段引诱、传播毒品,使得青少年易受毒品侵害。
1. 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的重要措施。
父母应该关注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建立和谐家庭氛围。
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需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毒品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和风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
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保护,包括心理咨询、社会关爱、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毒品犯罪的心理分析
内容摘要:毒品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毒品犯罪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毒品犯罪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来综合体现的。
毒品犯罪人犯罪心态是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的产生既不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也不是单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是遗传素质和社会环境、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心理的角度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为预防和遏制毒品犯罪的蔓延,更有力地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一些浅显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毒品犯罪以贩养吸心态分析一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一)毒品犯罪的定义毒品:是指滥用后易形成瘾癖性因而被国家依法管制的精神药物和麻醉药品。
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 ,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公民健康适动 ,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毒品犯罪的概念可表述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其特点在于:一是明确了毒品犯罪触犯了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的法律、法规,不区别是违反国际公约还是国内立法,是违反国内刑事法律还是行政法规;二是强调毒品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区别上述管理法律规范中的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三是明确了涉及违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的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犯罪和破坏国家禁毒活动的犯罪均是毒品犯罪。
(二)我国毒品犯罪案件现状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自上而下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我国已由毒品过境受害过转变为毒品郭靖宇消费并存的受害国。
毒品犯罪日益猖獗,且呈蔓延膨胀之势,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和武装化,社会危害越来越大,毒品犯罪问题相当严重。
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一下四大显著特点:一是涉案毒品的数量增多、危害增大,即毒品犯罪大要案增多。
从收案情况看,涉案毒品数量越来越大,毒品数量通常有上千克,过“吨”的案件也屡有发生;毒品犯罪有团伙化、家族化、集团化趋势;毒品犯罪再犯的比例也在增大。
二是毒品种类增多,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
除海洛因外,制造、贩卖“冰毒”、“摇头丸”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吸毒违法者心理起因与特点
浅论吸毒违法者心理起因与特点摘要:自我国开展禁毒斗争以来,我国公安机关,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识之士都把一定的精力投入到吸毒原因调查上,吸毒违法活动、吸食者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镇周边,毒品零售市场不断扩大,复吸率高,吸毒者以青少年为主的特点。
关键词:吸毒原因;特点中图分类号:df7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78-02一、吸毒违法者心理起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交友不慎,盲目模仿,陷入毒品通过同吸毒青少年的交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各种接触毒品的可能性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交友不慎,即与青少年生活发生较密切联系的朋友中,如果有瘾君子存在,那么染上吸毒可能性就要比社交圈子中没有吸毒者的其他青少年染上吸毒的可能性大得多。
一些学生交往中很容易形成“哥儿们”或者“姐儿们”的亲密关系。
在这些青少年眼里,往往是“哥儿们”或者“姐儿们”干的事情,自己也可以不妨试一试,吸毒也是如此。
因此,交友不慎应该是青少年误入吸毒歧途的主要原因。
(二)盲目的好奇心理驱动好奇心理、人皆有之,把握得好,可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把握不好则会误入歧途,害已又害人。
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同时,为因交际往来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己产生吸引力的事物逐渐增多。
常常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高,脱离实际或由于自己的欲望和要求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便会产生挫折感,情绪焦虑和心理失衡。
特别是这些学生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社会阅历也较单纯,因此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识别能力较低。
他们往往处于好奇,不加分析地去猎奇,对一些不良的消极典型加以效访。
坏人正是利用青少年这一弱点,进行教唆和诱骗,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出于猎奇的动机去尝试自己不知深浅的违法之事,从而误入歧途。
(三)对毒品毒害不了解,认为毒品可以减肥治病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都是因为对毒品的危害性不了解,糊里糊涂地沾上毒品,尤其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在瘾君子中竞流传着一些谎谬的“理论”,这些“理论”常常也是他们拖人下水的一种借口,这种理论就是声称海洛因、鸦片能减肥,能治病。
浅议吸毒人员犯罪心理
浅议吸毒人员犯罪心理在如今的社会中,吸毒成瘾的人数与日俱增。
吸毒人员的犯罪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少有人深入分析吸毒人员犯罪心理。
本文将尝试探讨吸毒人员的犯罪心理,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1. 自卑心理大多数吸毒人员成瘾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缺陷感到不安。
他们可能经历过童年或成年时期的虐待、忽视、自尊心的低落、或其他遭受创伤的事件。
吸毒成瘾带来了短暂的释放感和类似自我转移的效果,使吸毒者暂时地感到快乐和满足,但这只会导致吸毒者对吸毒的更强烈的追求。
因此,在经历一些挫败和挫折后,吸毒者可能会选择从其他人的身上得到追求胜利的感觉。
这是一个重要的犯罪心理因素,因为吸毒者往往会寻找他们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往往会导致非法和破坏性行为。
建议:社会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给他们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
2. 寻求刺激吸毒者经常寻求新的体验和刺激,吸毒成瘾就是这种刺激的一种表现。
然而,吸毒成瘾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吸毒者会继续寻找其他的刺激,包括犯罪行为。
这意味着他们往往涉足非法和破坏性的行为,甚至会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提供更多正面的刺激,如非毒品的体育活动、文化娱乐等,从而为吸毒者提供积极的期望和体验。
3. 思维混乱吸毒成瘾会影响个人大脑的工作方式,导致思维混乱。
吸毒者往往会经历意识模糊、妄想、幻觉、失去控制,以及物质使用带来的行为改变。
这种思维混乱加剧了吸毒者的逃避行为,使他们愈发沉迷于非法和破坏性的行为。
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康复和治疗,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思维模式,并帮助他们认清自己。
4. 社交隔离吸毒人员往往难以融入社区。
这种社交隔离会使吸毒者更加孤独和不安,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从其他吸毒者那里获得社会支持。
但这些人往往也是吸毒成瘾的,他们可能鼓励和支持其它人继续吸毒,而犯罪行为也可能是他们的一种社交行为。
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提供社区支持和帮助,帮助吸毒人员融入社区,并找到更健康的社交方式。
毒品犯罪心理
恐惧心理是毒品犯罪者对本身行为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常常伴随着从毒品犯罪意识开始到犯罪行为实施后的整个过程。对毒品犯罪者而言,从犯罪意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完成直到犯罪证据的被查实,恐惧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在公安人员的盘问、查缉时,这种心态特别明显。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常见为手足无措,贼眉鼠眼,目光游离不定,举止生硬僵直,手足不时颤抖,屏息静气,脸色发白,浑身直冒冷汗等。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买东西时,总怀疑别人在监视、跟踪,担心犯罪行径被人发现,总是小心谨慎地处世。而且对人、对事敏感多疑,有时外部出现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刺激也会令他紧张不已,特别是在海关、边防检查口岸进行例行检查时,他们的表情会异常地严肃、紧张;当检查人员的注意力转移时,其脸上的神情才会放松,出了关口,才会如释重负地大出一口气。毒品犯罪特别是吸毒者也能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有时主观上也想尽快终止这些不良行为,远离毒品,从而产生了难以摆脱的恐惧感。
5、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毒品犯罪者因情绪影响而作出的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反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最为普遍。有的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认知能力低下,明辨是非能力差。同时,学校、家长也未能很好地针对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导其成长,从而造成了他们人格、心理的缺陷,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不相符合,由情绪上的敌对性导致心理上的逆反性。主要表现有:法律不允许的事,学校、家长不允许的事他偏要去做,专门对着干。有的人,包括一些成年人,明知沾染毒品是危害国家、社会以及本人的,却依然参与制毒、吸毒的犯罪活动,陷入罪恶的深渊。
2、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毒品吸食者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也叫成瘾性。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吸毒者的身体和心理上。无论鸦片、海洛因,还是大麻、可卡因等的毒品,都是程度不同地使人形成瘾癖的物质,是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管制的物品。成瘾性是毒品区别于一般毒物的重要依据,其中尤以海洛因的毒害性和成瘾性最大,可卡因、吗啡次之,鸦片相对少些,其他兴奋剂、致幻剂类毒品的成瘾性也不小。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往往很难戒除。即使戒毒后,复吸率也很高。
把积极和快乐还给自己——不良嗜好“吸毒”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心理治疗对策6
把积极和快乐还给自己——不良嗜好‚吸毒‛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心理治疗对策蒋平、张彦芬吸毒,是当今困扰全球的社会公害。
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
也是一个很不愿意说但又不得不说的话题。
然而,近些年来,沾染毒品的现象却日趋严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们面对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不良嗜好,以及如何判断引起此类嗜好的心理依赖性的强弱,我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当我们了解了医学、心理学的治疗方法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就不难改正自己和他人的不良嗜好了。
而病态社会心理的自我治疗和调适,将使自己更加正确地适应社会和环境,这是在一个人口流动极大的时代,人人都需要掌握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毒品(不做讲解)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毒品。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具有药物依赖性的物质都属于毒品的范畴。
对毒品狭义的理解则是因社会、文化、地区和时代而异,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属于毒品的在另一文化背景下则可能不属于毒品。
一般而言,具有药物依赖性的药物用于非药物用途时属于毒品,比如医学上常用的一些精神类药物用于非医学途径时就属于毒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药物依赖性是毒品的本质特征。
(一)、毒品的分类根据毒品的药理特性,可将常见的有害而易于成瘾的药物分为四大类。
1、鸦片类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美沙酮、杜冷丁等,既有天然产品,又有半合成或全部人工合成的产品。
医疗上主要用于镇痛。
2、镇静催眠类如苯巴比妥类药,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和抗焦虑。
3、兴奋剂类包括可卡因、咖啡咽、苯丙胺及得它林等,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振奋精神,产生欣快感。
4、致幻剂类也称拟精神病药,使用后产生类似精神病患者的表现,如产生幻觉、片断的妄想及相应情绪、行为的改变,包括大麻、麦角二乙酰胺等。
(二)、各类药物成瘾的临床表现及阶段各类药物成瘾的临床表现不完全一样,但吸毒成瘾的过程大致相同,一般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指从第一次用药到依赖现象开始产生,主要表现为药物的即时效应,也可因过量作用而导致急性中毒。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毒品问题日益突出。
青少年毒品犯罪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一、原因分析1. 社会和经济因素。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学业压力增大,社交压力加大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沉迷于毒品。
2. 心理因素。
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完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价值感。
他们会因为社交难题、自我认同感得不到满足、转移情感等原因而寻求刺激。
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可能是导致青少年沉迷于毒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家庭冷漠、家庭困难、家庭矛盾等问题,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情感和心理产生严重影响。
4. 文化和群体因素。
现代文化强调个体主义和自我实现,鼓励人们追求花花世界的快乐。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可能倾向于以所谓的“文化革命”为借口沉迷于毒品。
同时,社会上毒品使用者的群体性也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较大影响。
二、预防对策1. 从教育入手。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价值感,塑造健康人格,并且进行毒品知识普及教育。
2. 引导家庭稳定。
政府应扶助有家庭困难的家庭,增加对困难家庭的关注和帮助,从而降低青少年沉迷毒品的风险。
3.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
学校和家庭应协力加强青少年行为的社会化和道德教育,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常态化管理机制,预防青少年沉迷于毒品。
4. 切断涉毒人员的思想输送、物资供给渠道。
政府可以通过快速打击严重毒品犯罪,严厉打击毒品贩子,扫除毒品渗透的环境,提高青少年的震慑力。
总之,在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方面,重要的是保持警觉性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联合行动,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全面加强各种环节的预防,防止毒品问题为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生理学到心理学全方位剖析吸毒危害PPT
戒断症状:
• 恶心、呕吐、腹泻 • 出汗、颤抖、焦虑 • 失眠、抑郁、头痛
吸毒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破坏
吸毒者家庭关系破裂
• 夫妻关系紧张 • 子女教育受到影响
社会关系受损
• 失去工作和朋友 • 社会支持系统减弱
04
吸毒对个人和社会的全方位危害
吸毒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吸毒者职业发展受限
• 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低 • 缺乏责任心和自律
03
心理学角度的吸毒危害
吸毒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吸毒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 抑郁和焦虑 • 情绪波动,容易激怒 • 自卑和自责
吸毒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 吸毒者人际关系紧张 • 家庭和社会
吸毒会导致心理依赖
• 对毒品物质产生强烈的渴望 • 无法摆脱毒品的困扰
DOCS SMART CREATE
从生理学到心理学全方位剖析吸毒危害 PPT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吸毒的定义与种类概述
吸毒的定义及其法律地位
吸毒是指通过口服、注射、鼻吸等方式摄入毒品物质
• 毒品是指具有成瘾性的化学物质 • 吸毒会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依赖
吸毒在法律上被视为违法行为
吸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影响
吸毒会导致神经系统的长期损害
• 毒品物质会破坏神经细胞 • 神经传导受阻,导致感知和运动功能障碍
吸毒对神经系统的具体影响:
• 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 • 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 • 情绪波动,容易焦虑和抑郁
吸毒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及影响
吸毒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 毒品物质会使心脏负担加重 • 心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
吸毒治理策略:
毒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在医疗上是不可少的 药品,只有在违反药 品管理法规的情况下 滥用这类药品,才称 其为毒品。
因此,从毒品的药理 性和法律性的双重地 位分析,称为毒品的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具有以下特征:
称为毒品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特征
一是成瘾性,即多次使用后产生身体依赖或精神依赖,或 二者兼而有之,即药学上所称的药物依赖性;
在该研究中,有一半的累犯属于这种类型, 他们没有罪恶感,不能体会自己的罪行给他 人造成的痛苦,在他们的意识中,自己的利 益高于一切,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手段都 可能采用。
三、吸毒人员的心理分析
吸毒者为什么去吸毒,这涉及两个重要的 心理学问题, 一是吸毒者人格上的问题 二是吸毒者初次吸毒的动机
3.偏颇的人生价值观
许多毒品犯罪人具有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人生信条,推崇金 钱至上,追求及时行乐,把“寻求刺激,尽情享 乐”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这些错误思想观念 的支配下,贩毒者贩卖毒品,只管乱赚钱,不管 害人不害人;吸毒者为了维持毒瘾,不顾一切地 偷、抢、骗,任意践踏法律。
自我约束能力,易产生焦虑、抑郁,易走极端, 常会借助药物来应付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他们吸毒的最初原因多数是受到了挫折而无法排 遣,而后发现吸毒是麻醉自己的好办法。 吸毒可以获得暂时的优越感,短暂摆脱生活中的 烦恼。人格的缺陷使他们成了毒品的狂热者。
(2)症状型滥用者
这类人具有反社会人格,共同特征是:情 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 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 责任感和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 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出现 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 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毒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毒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毒品是导致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它导致了许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
此外,它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在本篇文章中,将探讨毒品对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并考虑如何处理毒品问题以及预防未来的毒品问题。
毒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毒品影响着个体的智力、情感和行为等所有方面,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个体。
首先,毒品可能影响个体的记忆。
在使用一些毒品后,个体可能会遗忘某些记忆,这种影响会随着毒品使用的增加而加剧,并在停止使用后逐渐消退。
其次,毒品可能导致情感问题。
根据研究,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情感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敌意等。
最后,毒品使用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个体使用毒品后可能会更容易地从事犯罪行为,例如盗窃、抢劫和暴力等。
毒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除了对个体的影响外,毒品问题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犯罪、健康损失和社会福利成本等。
在犯罪方面,毒品可能会导致非法交易,并为犯罪活动提供了经济来源。
此外,毒品使用者可能会因为需要财务支持而参与非法活动,或者采取非法方式获取药物。
在健康方面,毒品使用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免疫和呼吸等各个系统。
毒品使用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传染病,例如艾滋病(HIV)和肝炎等。
在社会福利方面,毒品的使用增加了社会福利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医疗费用、社会救济金和儿童福利等。
如何处理毒品问题为了处理毒品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其中一些措施包括:1. 教育:提升个人对毒品危害性的认知,以及如何避免毒品的患上和使用。
2. 强制措施:例如对非法药物进行强制管制,加强打击非法交易和制造等犯罪活动;还应建立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来处置毒品犯罪行为。
3. 医疗干预:为吸毒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医疗援助,帮助他们戒毒并提供心理治疗。
4. 社区治疗:鼓励吸毒者参与社区戒毒计划,以便获得灵活的戒毒计划和支持。
如何预防未来的毒品问题除了处理现有毒品问题外,还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未来的毒品问题。
我国现阶段毒品犯罪原因探析
我国现阶段毒品犯罪原因探析【摘要】毒品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对其作了艰苦而持久的斗争,而毒品犯罪并未就此消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解决毒品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本文试图通过对毒品犯罪的现状的分析,总结出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达到从法律角度完善对毒品犯罪的围剿,进而完善相应的综合治理与预防措施。
【关键词】毒品犯罪;成因;预防一﹑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毒品犯罪问题又悄悄地蔓延开来,并呈逐年上升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全国吸食毒品过量导致死亡累计达3万余人。
此外,吸食的毒品种类也在增多,而且有日益精化趋势,近年来吸食“K粉”(氯胺胴),“摇头丸”、“冰毒”等化学合成毒品的人数也在大量增加,而且吸食毒品人群呈现年轻化。
某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吸毒人群的构成如下:吸毒者以年轻人为主,90%的吸毒者年龄在30岁以下,平均年龄为23-25岁,男性为女性的4-5倍,个体户及无业者在80%以上,文化程度较低;滥用的毒品主要是海洛因,其次为鸦片,吸毒的原因占首位的是好奇心;以吸入毒品为主,近年来注射方式在流行地区有所增加。
二﹑我国毒品犯罪的成因(一)从毒品的特性角度透视毒品犯罪成因毒品在成为毒品之前,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只不过这些药品和药物是受国家依法管制的。
所以,只要人们不突破国家对该两类药物的管制,不滥用这两类药物,那么这两类药物就不可能成为毒品。
因此,毒品在成为毒品的前提就是人们所滥用。
而滥用毒品就是易使人形成瘾癖。
对毒品有了瘾癖的人们便会为了获取毒品而使用各种方法,甚至不择手段。
因为他们已深陷毒品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了,既然有人需求毒品,就会有人提供毒品。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毒品犯罪的成因是毒品所产生的瘾癖性。
(二)从历史的角度透视毒品犯罪成因从我国毒品犯罪的历史可以看出,自古我国就有种植大麻的历史,且早在唐代就已有少量鸦片输入。
在当时只是把大麻,鸦片作为珍贵药材而少量使用,并没有被滥用。
毒品犯罪原因
毒品犯罪原因毒品犯罪原因第一节、毒品滥用的原因一、毒品本身的原因毒品之所以禁而不绝,主要是由于毒品作用于人体神经系统后产生药物依赖造成的(即长期使用毒品而形成的周期性极度兴奋状态,此状态只有靠补充新的毒品,负责将使吸食者遭受一系列难以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一)、毒品的心里依赖毒品作用与人体后,使人的精神和情绪发生改变,甚至能够使吸毒者体验到一种异常欣快感。
这种异常欣快感不仅使他们拜托了现实的烦恼、紧张、低落的情绪,而且还使他们感觉在天地里进行了一次“美妙的幻游”。
由于多数毒品有耐药性,吸食者必须不断加大剂量才能重新体验到吸毒的快感。
但大剂量使用毒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然而毒品该他们带来的感觉太美妙,驱使他们不惜任何代价重新设如新的毒品来重复毒品待该他们的美妙感觉。
(二)、毒品的生理依赖毒品的生理依赖是指吸毒者长期使用毒品后,习惯了毒品作用于他们的感觉。
他们必须依靠补充新的毒品,一旦戒断毒品将是他们遭受到一系列的难以承受的心理反应。
(三)、毒品的两重性毒品危害人类的同时,也为人类医学做出了贡献,比如吗啡类药物,都具有镇定作用,所以在外科手术、骨折、烧伤、癌症治疗上被广泛应用。
合法毒品被用于非法目的主要与三方面:第一,医源性药物依赖。
指人们使用多频进行医学治疗时产生的药物依赖第二、虽然各国都有严格的毒品管理条例,特别是对医生开列毒品处方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国际社会对毒品的非法需求、一些国家的医药部门管理不善和受毒品黑市高额利润的吸引,一些医生滥用权利,使得一些用于医疗的毒品流入黑市,从而在社会上造成滥用第三、一些国家为满足医疗和科研而合法种植的罂粟、古柯等毒品原植物流入黑市,被用作非法用途二、滥用毒品的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综合发展对人们社会心里、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一)、享乐主义助长了吸毒之风消费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它的负效应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社会伦理的丧失和享乐主义之风的泛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我国毒品犯罪原因的心理学探析毒品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刑法》规定毒品犯罪主要包括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
毒品犯罪的产生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国际气候等客观因素有关外,犯罪分子特有的个性、气质、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毒品犯罪心理毒品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产生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国际气候等客观因素有关外,犯罪分子特有的个性、气质、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制毒、吸度、贩毒过程中,犯罪分子的不同心理状态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是吸毒者最常见的心理表现。
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常常是在某些场合看到别人吸毒,或者是在别人的诱惑下觉得吸毒新鲜、刺激、好玩,抱着试试看的好奇心理沾上毒品,逐渐深受其毒害而不能自拔。
刺激心理是吸毒者企图通过吸食毒品来寻求精神刺激的心理状态。
有的因受挫折打击;有的因钱太多却深感生活无聊;有的对事业期望过高却经常失意等等。
一般初次吸毒大多是由于好奇心理的趋使或毒贩的诱惑。
可是,一旦吸食上瘾,吸食者为了经常获得那种虚幻的快感和刺激,便不顾一切地找钱、找毒品,最后必然是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既严重摧残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家庭,损害了他人,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2、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毒品吸食者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也叫成瘾性。
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吸毒者的身体和心理上。
无论鸦片、海洛因,还是大麻、可卡因等的毒品,都是程度不同地使人形成瘾癖的物质,是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管制的物品。
成瘾性是毒品区别于一般毒物的重要依据,其中尤以海洛因的毒害性和成瘾性最大,可卡因、吗啡次之,鸦片相对少些,其他兴奋剂、致幻剂类毒品的成瘾性也不小。
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往往很难戒除。
即使戒毒后,复吸率也很高。
3、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指从事毒品交易的罪犯心存可以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
导致毒品犯罪分子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很多,由于毒品犯罪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类型,我国政府在毒品的管理、检查、缉私方面工作经验不足,同时,我国边境线漫长,紧邻毒品种植大区“金三角”和“金新月”。
此外,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缉查人员严重不足,控制防范不严,导致一些犯罪分子主观上认为有可乘之机,心存强烈的侥幸心理,跨越国境,冒充边民、旅游者,制造、贩运、走私毒品,甚至有些拥有外交豁免权的驻我国使领馆的外国工作人员也利用公务之便携带、贩卖毒品。
另外,有些不法分子在某些人迹罕至的山区、边区地区种植罂粟、大麻,秘密生产、加工毒品,销售到世界各地。
如果这些犯罪行为获得成功,就会强化毒品犯罪者的侥幸心理,胆子越来越大,犯罪程度越来越严重,即使被查获甚至被抓获,其侥幸心理也不一定完全消失,只要他(她)认为自己的行为所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损失,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往往又会重操旧业。
由于毒品犯罪是“一本万利”的“行业”,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即使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成功机率,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地去冒险、去犯罪。
因此,侥幸心理是重大的犯罪分子或犯罪集团屡屡作案的重要心理基础。
4、冒险心理冒险心理是指毒品犯罪者受到巨额利润的驱使,甘愿冒着被法律制裁的风险的心理。
这种心理在制毒、贩毒分子中普遍存在。
由于不同地区毒品价格悬殊特别大,从事毒品交易便可获得丰厚的利润。
正是这巨额利润,引诱着毒品犯罪者宁可冒生命的风险,不惜以青春和生命作赌注。
有的毒贩称“成功一次,富裕一世”。
因此,有的犯罪分子嫌小打小闹、小偷小摸见效慢,便肆无忌惮地暗中从事大宗制毒、贩毒活动,同时还购买装备先进的枪支、弹药,掩护毒品交易活动。
一旦遇到公安人员的查获、缉私,毒品犯罪者便使用暴力拒捕,负隅顽抗。
因此,那些从事跨国贩毒的犯罪集团经常千方百计地开辟新的贩毒渠道,规划着新的贩毒路线。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用金钱贿赂、拉拢政府官员、海关人员、公安执法人员等。
国内的一些人也在这种暴利的诱惑下,或者在穷乡僻壤的山区种植毒品原植物,或者参与境外贩毒集团的走私贩毒活动,以牟取暴利。
可见,牟取暴利的贪婪欲望正是驱动毒品罪犯冒险犯罪的心理动力基础。
5、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毒品犯罪者因情绪影响而作出的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反的心理表现。
这种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最为普遍。
有的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认知能力低下,明辨是非能力差。
同时,学校、家长也未能很好地针对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导其成长,从而造成了他们人格、心理的缺陷,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不相符合,由情绪上的敌对性导致心理上的逆反性。
主要表现有:法律不允许的事,学校、家长不允许的事他偏要去做,专门对着干。
有的人,包括一些成年人,明知沾染毒品是危害国家、社会以及本人的,却依然参与制毒、吸毒的犯罪活动,陷入罪恶的深渊。
6、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毒品犯罪者对本身行为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常常伴随着从毒品犯罪意识开始到犯罪行为实施后的整个过程。
对毒品犯罪者而言,从犯罪意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完成直到犯罪证据的被查实,恐惧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在公安人员的盘问、查缉时,这种心态特别明显。
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常见为手足无措,贼眉鼠眼,目光游离不定,举止生硬僵直,手足不时颤抖,屏息静气,脸色发白,浑身直冒冷汗等。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买东西时,总怀疑别人在监视、跟踪,担心犯罪行径被人发现,总是小心谨慎地处世。
而且对人、对事敏感多疑,有时外部出现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刺激也会令他紧张不已,特别是在海关、边防检查口岸进行例行检查时,他们的表情会异常地严肃、紧张;当检查人员的注意力转移时,其脸上的神情才会放松,出了关口,才会如释重负地大出一口气。
毒品犯罪特别是吸毒者也能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有时主观上也想尽快终止这些不良行为,远离毒品,从而产生了难以摆脱的恐惧感。
7、绝望心理绝望心理是指毒品犯罪分子在身心受到毒品伤害后无法挽回时的极度失望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在毒品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被披露,而且已经对自己的身心或者他人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后尤其明显。
当吸毒者无法摆脱毒品的困扰,对前途、生活完全丧失信心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无可奈何,产生强烈的绝望心理,酿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悲剧。
8、悔过心理悔过心理是指毒品犯罪分子自己深受毒害或者得知由于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伤害后无限悔恨的心理状态。
有这种心理的人,有的因吸毒摧残自己的身体,伤害了家人而没有任何补救办法;有的由于自己本身不吸毒,但从事制毒、贩毒交易,尽管赚了不少肮脏的钱,一旦受到法律制裁,意识到毒品给无数人及他们的家庭带来的不幸时,感到深深的内疚和悔恨。
综上所述,毒品犯罪者的心理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在不同的犯罪阶段、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了解不同犯罪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毒品犯罪的深层次动力根源,奠定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减少犯罪、教育和改造犯罪分子的坚实基础,为全人类最终消灭毒品犯罪提供心理方面的依据。
二、司法活动中的引诱型毒品犯罪所谓“引诱犯罪”是指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侦查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犯罪活动。
结合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和司法实践,对于犯意引诱型毒品犯罪的定性,应区别不同情况对待。
2008年《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则更进一步的规定了“对特情介入侦破的毒品案件,要区别不同情形予以分别处理”其中特别强调了“行为人本没有实施毒品犯罪的主观意图,而是在特情诱惑和促成下形成犯意,进而实施毒品犯罪的,属于“犯意引诱”。
对因“犯意引诱”实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应当依法从轻处罚,无论涉案毒品数量多大,都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行为人在特情既为其安排上线,又提供下线的双重引诱,即“双套引诱”下实施毒品犯罪的,处刑时可予以更大幅度的从宽处罚或者依法免予刑事处罚。
行为人本来只有实施数量较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诱下实施了数量较大甚至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数量标准的毒品犯罪的,属于“数量引诱”。
对因“数量引诱”实施毒品犯罪的被告人,应当依法从轻处罚,即使毒品数量超过实际掌握的死刑数量标准,一般也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引诱型毒品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犯意的引诱,指被告人本来没有实施毒品犯罪的主观故意,在特情的诱惑下形成了犯意,进而实施了某种毒品犯罪行为。
犯意引诱中特情教唆的作用突出,被各国普遍禁止。
我国法律对此没有规定,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被诱惑者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存有争议。
最高人民法院在《南宁会议纪要》中指出,对于具有犯意引诱情形的被告人,量刑时应当对被告人从轻处罚,无论其毒品犯罪数量多大,都不得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这是目前司法现状下采取的折衷方法,符合从严惩治毒品犯罪的实际需要,也考虑到了犯意引诱的特殊情况,有利于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数量引诱,指行为人本来只有实施数量小的毒品犯罪的故意,在特情引诱下实施了数量大的甚至达到可以判处死刑数量标准的毒品犯罪。
对毒品犯罪人最初犯意下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没有争议,但就其扩大犯意下的行为,则有的认为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认为,因为行为人原本就有毒品犯罪的故意,扩大犯意的引诱是在行为人已有毒品犯罪意愿之上的扩大,客观上也实施了毒品犯罪行为,行为人应当对扩大犯意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但在量刑时,存在数量引诱情形的,应当从轻处罚。
如果系经引诱后毒品犯罪数量才达到或者超过判处死刑数量标准的,一般也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3,间接引诱,指受特情引诱的被告人的行为又引起了原本没有毒品犯意的其他人产生毒品犯罪故意,并实施了毒品犯罪对被告人也应酌情从轻处罚。
因为这个案件的发生也与特情介入有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具有条件关系。
4、提供机会型引诱,是指行为人本来就有毒品犯罪的故意和行为,特情引诱仅仅是给行为人行为。
在美国,对受间接引诱的被告人是否可援用“警察圈套”来抗辩,法院之间的认识并不统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
我们认为,存在间接引诱的,提供了机会或条件,进而发生了犯罪。
这是普遍允许和最为常见的合法诱惑侦查。
如某人手里有海洛因,正在寻找买主。
公安机关怀疑其持有毒品,派特情接近被告人购买了海洛因。
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有毒品在先,出卖毒品是其本来意思表示,其毒品不是卖给张三就是卖给李四。
特情的介入,无非是为其贩卖毒品提供一个机会和交易对象,而与其犯罪意图的产生与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