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内能和热量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内能和热量

, 减小
转化成了软木塞的 机能械。
合作学习:
问题4:如何求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热值
焦炭1kg
放出热量(J) 312.0×107
1kg燃料完全燃烧 放出的热量
放出热量(J) 10.284×107
木柴 1kg
收获3、燃料的燃烧:
①燃料的 能化学→ 能。 内
Hale Waihona Puke ②热值q: k1g某种燃料 燃完烧全放出的热量。
和动能 的总分子和势。能
内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等量热水的内能 炽热灯丝的内能比 比冷水的内能大 不亮灯丝的内能大
温度相同大杯 水的内能比小 杯水的内能大
质量相同的滑轮 和木块无法比较 内能
分子总数
内能包含 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
影 响 质量越大,分子数越多 影 响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影 响 状态不同,分子力和距离不同
合作学习:
问题1:什么叫内能? 问题2: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 由于运动 具有动能
物体(弹簧) 被拉长或被压缩 具有弹性势能
物体内 所有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具有动能
物体内 所有分子间有作用力并存在距离
具有分子势能
物体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和
物体内能= 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收获1、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物体内 分所子有的
②内能大小与 质量(质量大、、内能大)
温度、(温度高、内能大)
状态(气态内能 >有液关态内。能 > 固态内能)
再次强调一下结论: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 多。
★★同种物质,相同温度,质量 越大,内能越大。
★★★物体的密度、温度、质 量、体积和状态均不同,是无 法比较内能大小。

九年级物理第一课授课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一课授课教案

九年级物理授课教案教学标题分子热运动和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上次作业检查一、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图2-4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例1】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

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

则关于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人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典型例题】1.用修正液覆盖错字时,常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2.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从看到的现象可以推断:分子的运动随着而加剧。

分子动理论-教案

分子动理论-教案

分⼦动理论-教案⼀、分⼦动理论的三个观点 1.物体是有⼤量的分⼦组成的这⾥的分⼦是指构成物质的单元,可以是原⼦、离⼦,也可以是分⼦。

在热运动中它们遵从相同的规律,所以统称为分⼦。

⼀般情况来说,除有机物质的⼤分⼦外,分⼦直径的数量级均为10-10m .(1)这⾥建⽴了⼀个理想化模型:把分⼦看作是⼩球,所以求出的数据只在数量级上是有意义的。

⼀般认为分⼦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

(2)固体、液体被理想化地认为各分⼦是⼀个挨⼀个紧密排列的,每个分⼦的体积就是每个分⼦平均占有的空间。

分⼦体积=物体体积/分⼦个数。

(3)⽓体分⼦仍视为⼩球,但分⼦间距离较⼤,不能看作⼀个挨⼀个紧密排列,所以⽓体分⼦的体积远⼩于每个分⼦平均占有的空间。

每个⽓体分⼦平均占有的空间看作以相邻分⼦间距离为边长的正⽴⽅体。

(4)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mol -1,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

它把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体积这些宏观物理量和分⼦质量、分⼦体积这些微观物理量联系起来了。

(纳⽶技术1nm =10-9m)2.分⼦的热运动物体⾥的分⼦永不停息地做⽆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通常把分⼦的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可以很好地证明分⼦的热运动。

⑴扩散现象是两种不同物质接触时,没有受到外⼒影响⽽能彼此进⼊到对⽅⾥去的现象。

扩散现象是分⼦的直接运动形式。

⽓体、液体和固体都有扩散现象。

扩散快慢除和温度有关外,还和物体的密度差、溶液的浓度有关。

物体的密度差(或浓度差)越⼤,扩散进⾏得越快。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或⽓体)中的微粒所做的⽆规则运动,其运动的激烈程度与微粒的⼤⼩和液体(或⽓体)的温度有关,微粒越⼩,液体温度越⾼,布朗运动越明显。

注意:微粒的尺⼨⼀般在710-~610-m ,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布朗运动,⽤眼睛直接看到的微⼩颗粒(如灰尘)则不做布朗运动。

(2)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是不同的现象,但也有相同之处。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1)分子间距离变小时, 表现为引力。
分子力模型
(2)分子间距离变大时,
表现为斥力。 (3)分子间距离非常大时,
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区别: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状态不同。
(a)固体分子中,分子间 的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 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液体中,分子在某位 置振动一段时间后,可能移 到另一个位置附近振动
9.(2012·成都)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 滴墨水,5 s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 C )
A.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 B.热水有内能,冷水没有内能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10.下图中,说明了;( D )
A.分子之间有引力 B.分子之间有斥力 C.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隙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
(a)早在春秋战国时 (b)2500年前,古希
期,墨子就提出物体不 腊学者德谟克利特认为
断分割到最小的一点, “世界由无数很小的不
称为“端”
可再分的粒子组成”
(c)1811年,意大利 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 分子概念,认为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 小微粒
(d)今天,通过电子 显微镜,科学家不仅可 以清晰地看到物质的分 子,还能看到分子更微 小结构
德谟克利特
由于分子运动,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
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diffusion)。
实验探究 气体扩散现象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 子上面(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 度),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 相对,两瓶口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十三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38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十三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38张ppt
的凝固点使水凝固
消防队员疏散周边群众,因为氨是有害气 体,它的 扩散 现象,会对人们产生危害.
考考你
5.密闭的房间里打开香水瓶的盖子,一会整
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温度越高,香味扩散得越慢 B.若温度低于0℃,这个现象就消失 C.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有相互作用力 D.这个现象能说明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
解析
1)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
2)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黑了,这 是因为墨水分子和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 ABD错误,故选C.
一、温度与热运 动
解题方法点拨:
1、首先,看是否属于热运动,满足热运动的概念 即是; 2、其次,在脑海里想出热运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 3、最后,根据题中信息,与之对比分析,找出合 适的答案。
考考你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D)
A.扫地时,灰尘满屋 B.煮饭时,米粒翻滚 C.洒水时,水雾飞舞 D.炒菜时,满屋飘香
考考你
3、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D )
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分子间存在 引力
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固体分子间没有
引力 D.蔗糖能溶于水,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考考你
4、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侧翻,发生泄 漏短时间内,车周围出现“白雾”,这是由于 液氨 汽化吸热 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 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惊现湿棉纱很快结冰 将漏口堵住.分析其原因是 液氮汽化吸热达到水
阅读教材P5图1-1-11: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解 释气态、液态、固态的区别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择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

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扩散现象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

【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资中县马鞍镇中心学校刘科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6课时)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3课时)第三章磁与电(4课时)判断某物体是否具有磁性,主要可依据磁铁的吸铁性,指向性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跟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相类似,要判断某物体是否有磁性,只有将另一磁体靠近它,并观察到两者相互排斥时,才能判定被考察物体是有磁性的.如果被考察物体是铁磁性物体,由于另一磁铁具有吸铁性,因此两者相互吸引不能证明双方都一定具有磁性.答案方法1:根据磁体的吸铁性来判断.取一些磁性物质(如少量铁粉),如条形铁块能吸引铁粉,就说明它有磁性,是磁体.方法2:把条形铁块用细线系住中间,悬吊起来.如果它具有磁性,它将会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只在南北方向停下来.如果该铁块不具有磁性,就会在任意方向停下来.方法3:另取一根条形磁铁,用其两端分别先后去靠近条形铁块的某一端,如果两次都能吸引,说明它是铁块,天磁性;如果一次吸引,一次排斥,说明它有磁性,是磁铁.习题精选1.具有磁性的物体叫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 .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 .2.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相互排斥,相互吸引.3.用条形磁铁A靠近悬吊的铁棒B,铁棒B被磁化,并使磁针静止于如图所示的位置.试标出磁铁A的极性.(II)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回答什么是:磁体、磁性、磁极、磁极的相互作用、磁化.演示实验先在桌上放一圈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指南北),再把一个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变化(多数不再指南北;小磁针的指向和它所在位置有关;在磁体两极附近小磁针的指向是:小磁针的S极指向磁体N极,小磁针的N极指向磁体S极……).再改变小磁针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其指向有无变化.然后提出:为什么当放入条形磁体后,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引入磁场的概念和为形象表示磁场而人为假定的一组曲线——磁感线.新课教学一、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1)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2)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提问:如何形象表示磁体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方向和强弱?(多摆一些小磁针,但小磁针不可能过密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到让铁粉磁化使每粒磁粉变成一个小小的磁针,通过铁粉的排列来显示磁场的大小、方向)演示: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撤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如图所示提问:1)当把撒有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铁屑将被磁化都成了“小磁针”,为什么铁屑的分布变化不大?2)轻敲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使铁屑离开玻璃板可以自由转动,最后按磁场的分布排列,从而显示磁场的分布)换成蹄形磁体,再做一遍.二、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磁感线的特点: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感线.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磁场存在于磁体的周围空间,未画磁感线的地方仍有磁场.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的分布而画的一组曲线,每个人所画磁感应线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但能反映出整个空间磁场的分布情况).在所画磁感线外的一点磁场方向能不能确定?(可以确定.根据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即可确定该点磁场方向)提问:标出下图中磁针N极和S极或磁体的N、S极,标出磁感线的方向.小结1.磁场存在于磁体周围空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2.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描述磁场而画出的一组曲线,通过磁感线表示出各点磁场的大小和方向.表示出小磁针在各点其N极的受力方向和小磁针静止后N极的指向.3.通过演示实验应当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典型例题1.磁铁旁的小磁针静止时的方向如图所示.标出磁感线的方向和磁铁N、S极.2.根据图所示,有人说,图中地点在磁感线上,能确定小磁针的北极(或南极)在A点所受磁力的方向;B点不在磁感线上,无法确定小磁针的北极(或南极)在B 点所受磁力的方向,这话对吗?课题第二节电现象教师刘科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6课时)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3课时)第三章磁与电(4课时)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小结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轻轻敲板,四、小结第四章认识电路(2课时)第五章探究电流(8课时)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节:欧姆定律【仪器材料】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体验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

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同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 、电压U 、电阻R 。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 =UR 、I =U /R 、I =U -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记录表格:结论:(欧姆定律)【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我们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

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二节内能和热量新课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二节内能和热量新课
(B) 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D)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 的
3、 将一瓶酒精用去三分之二, 则剩余部分酒精的密度、比热容和热值( )
A.都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C
B.密度、比热容不变,热值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C.都不变
D.热值不变,密度、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4、已知烟煤的热量是2.9×107J/kg,那么( B) A. 2kg烟煤燃烧时一定放出5.8×107J的热量 B. 1kg烟煤完全燃烧时一定能放出2.9×107J的热量 C. 1kg烟煤温度降低1℃释放出2.9×107J的热量 D. 10kg烟煤的热值为2.9×108J
上述实验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其他例子:
• 1.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2、实验探究2:
铁锅热得烫手
棉被晒得暖乎乎的
上述生活事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等效的。
一、热运动:
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二、内能
1、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相同状态 的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时, 内能越大, 温度越低时, 内能越小.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1、实验探究1: a、硝化棉在玻璃筒中燃烧实验1 120107
实验现象:压缩空气时硝化棉燃烧起来
解释: 压缩空气时活塞对空气做功,空气 的内能增大,空气和硝化棉的温度升高,当到 达硝化棉的燃点时硝化棉便燃烧起来.
b、将铁丝反复弯折数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 当两个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 , 引力等于斥力 . •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位置间距离时 , 斥力大于引力,对外表现为斥力 . •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位置间距离时 ,
斥力小于引力,对外表现为引力 .
•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十倍以上时 , 引力和斥力均 趋于零 .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就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 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中,分子间 的作用力很大, 分子只能在各自 平衡的位置附近 做微振动
液体中,分子在 某个位置振动一 段时间后,可能 移到另一个位置 附近振动
气体中,分子间 的作用力几乎为 零,分子可以在 空间中到处移动
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的,那么一般的分子的 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也就是说,分子的直径 是以10-10m来量度的,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若将 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列成一行,长度仅 约1cm。由于分子很小,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通 常是很多的,在通常情况下, 1cm3的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1cm3 的水里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
观察与思考
生活中的物理:漂在水面上 的两个油滴会自动合到一块 去,猜想:说明了什么?
猜想:分子之间可能有引力
实验:观察实验1
思考:为什么切断的保险丝不会被拉开?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生活中的物理:用注射器抽 取半筒水,用手指封闭注射 器的筒口。推压注射器的活 塞,看看能否将水压缩。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甲:开始时
乙:10天后
丙:20天后
丁:30天后
铅片 金片 将铅片和金片紧紧压在一起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件-内能和热量(共30张PPT)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件-内能和热量(共30张PPT)

D.划火柴,火柴燃烧
精编优质课PPT教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 :1.2 内能和 热量(共 30张PP 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3.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温度
热量
内能
意义
状态量
过程量
状态量
单位 表述
摄氏度(℃)
是、降低、 升高
焦耳(J)
吸收、 放出
焦耳(J)
有、具有、 改变
联系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内能增加或减少, 但温度不一定改变
精编优质课PPT教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 :1.2 内能和 热量(共 30张PP 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炽热的铁水有内能吗?
北极的冰山也有内能吗?
因为所有的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 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精编优质课PPT教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 :1.2 内能和 热量(共 30张PP 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教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 :1.2 内能和 热量(共 30张PP 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观察与思考
温度越高
谁的内能大? 是(

2内能和热量(共30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定义:物质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内能和热量(共30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1kg烟煤完全燃烧时一定能放出2.
精编优质课PPT教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 :1.2 内能和 热量(共 30张PP 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精编优质课PPT教科版九年级物理课件 :1.2 内能和 热量(共 30张PP T)(获 奖课件 推荐下 载)
典例与精析 例:计算4 kg 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已知:q=3.3×107J/kg , m= 4 kg, 求Q.

第一章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2020年秋季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共23张PPT)

第一章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2020年秋季九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共23张PPT)

知识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5. 如果分子间没有了引力和斥力,下列现象不会发 生的是( D ) A.黑板上很难写字 B.固体很容易被拉长 C.液体容易被压缩 D.气体也会有一定的体积
6. 如图所示,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 台灯,这说明( B )
A.分子间存在斥力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 荷叶上有一滴水,下雨后一滴水落到荷叶上后形 成一大滴水,这说明 分子间存在引力 ;一个水袋刚 开始能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间隙 ,后来很难被压缩, 说明分子间存在 斥力 .
8. 野外生存是户外运动者的必备技能.下列的前后 说法以及前后对应都正确的是( C )
A.看见炊烟说明有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削竹为刀——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11. 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 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 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一侧的 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甲、乙 所示.下列实验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B )
A
B
C
D
A.用力推活塞,注射器中的气体被压缩了
B.两个铅柱用力挤压后粘合在一起
16. 取同样的两张纸,将一张如图甲所示那样撕开, 另一张如图乙所示那样用力向两边拉,直至拉断.感受 一下两次用力的大小,你有什么体会?原因是什么?
解:拉断一张纸比撕开一张纸用的力大得多.因为 撕开一张纸只需克服撕口处较小一部分的分子间的引 力,而拉断一张纸需要克服整个横截面的分子间的引力.
C.在高原地区煮饭要用高压锅——液体的沸点随液 面气压增大而升高
D.在较薄的冰面上前进时要蹲行——降低重心不 容易将冰踩碎
9. 静置的密封容器内有氦气和氧气两种气体(ρ 氧气 =1.43 kg/m3,ρ氦气=1.25 kg/m3).若以〇表示氦气分子, 以●表示氧气分子,如图中最能代表容器内气体分子分 布的是( A )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具】上面固定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辆,试管及橡皮塞,两个相同的烧杯,内能、机械能互变演示器(J·铎尔实验仪),硝化棉,乙醚,高锰酸钾晶体,纱带,钢锯条,粗铁丝,冷、热水,小球,火柴等.【教学方法】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边学边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了解扩散现象。

3.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重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推断和解释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商量,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究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根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 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局部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肯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肯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渐渐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 内能和热量课件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 内能和热量课件

知2-练
1 关于内能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 ℃的冰块内能为零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知识点 3 物体内能的改变
知3-导
实验(一)
实验(二)
摩擦生热
活塞做功
点击画面播放
归纳
1.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B.物体的颜色
C.物体运动的速度 D.物体离地面的高度
知识点 4 燃料的热值
知4-导
问题
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是怎样获得的?
燃料燃烧
知4-讲
•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常见的燃料有煤、石油(加工炼制成汽油、煤油、柴 油和液化气等)、天燃气等,农村还用草木等植物的 秸杆作燃料。 •燃料可分为三种:固体燃料、气体燃料、液体燃料。
2. 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知4-讲
燃料
干木柴 烟煤 无烟煤 焦炭 木炭
常见燃料的热值
热值 燃料 q/(J·kg-1)
热值 燃料 q/(J·kg-1)
1.2×107 酒精
3.0×107 氢气
2.9×107 柴油
4.3×107 天然气
3.4×107 汽油 3.0×107 煤油
4.6×107 液化石 油气
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与物体内部的分子 热运动及相互作用
情况有关
与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有 关,如物体的速度、相对 于地面的高度及弹性形变
大小等
(3) 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影响因素
知1-讲
质量
物质的 状态
物质的 种类
温度
(1)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分子 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教学内容: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 内能和热量(2)3. 比热容二. 重点、难点:1.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2. 知道燃料热值及相关计算3. 理解比热容概念、物理意义及有关的因素4. 能用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热量的计算三. 具体内容:(一)物体内能的改变1.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单位是焦耳,符号J。

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少。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特别说明: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具有”、“含有”或“××的”。

就是说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 除了热传递外,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冬天搓手可使双手变得暖和,是因为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例如:暖瓶塞被顶起后,瓶口出现白雾是因为:水蒸气顶起瓶塞做功,内能减少,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白雾。

总结一下:(二)燃烧的热值1. 燃料燃烧时能的转化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也就是常说的释放能量。

2.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入的物理量。

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

燃料的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 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2)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1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

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4. 热值的物理意义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的多少。

同种燃料热值相同,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

5. 放出热量的计算如果用m表示完全燃烧燃料的质量,用q表示该种燃料的热值,用Q放表示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则Q放=m·q。

第三节比热容(一)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要知道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了比热的概念。

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设质量为m的物质温度升高t-t0时,所需吸收的热量为Q,则这种物质的比热c可用下式来量度:cQ m t =∆1kg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因此,用比热容同样可以描述物质的放热能力。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上面的公式,只是比热c的量度式,实质上它与物体的质量、吸热多少和温度的升高是无关的。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例如:煤油的比热容是2.1×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 kg的煤油,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2.1×103 J。

(三)热量的计算吸热公式:Q吸=cm(t-t0)放热公式:Q放=cm(t0-t)热量计算的一般公式:Q=cmΔt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的单位:Q吸、Q放--------------------------------- JC----------------------------- J/(kg·℃)t、t0-----------------------------------℃m--------------------------------------- kg【典型例题】例1. 以下所述现象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改变了物体内能的是()A. 将一段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发热B. 放在空气中的一杯热水会冷却C. 在转动的砂轮上磨车刀,车刀发热分析:不论物体是发热或是冷却,物体的温度都发生了变化,都是内能的改变,弯折铁丝是用力对物体做功,在转动的砂轮上磨车刀是摩擦力对车刀做功,所以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热能,热水放在空气中,通过热辐射以及对流等方式向外传递了热能,而使自身的热能减少,温度下降,它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的,所以应选B。

正确答案:B例2.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下列选项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 两手摩擦能发热B. 烧火水变热C. 锯木材锯子发热D. 钻木取火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A、C、D分别是克服摩擦力对手、锯、木材做了功,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B中,燃料燃烧放出的热被水吸收,水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正确答案:B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此类问题要先判断物体内能是增加还是减少,并分析改变的原因,从而确定能量的转化或转移。

例3.下列关于热运动、温度、热量和内能的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B. 物体的内能增加,其温度一定升高C.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快,内能一定增加D.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分析:物体的温度升高了,说明分子热运动加快,内能一定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另外的物体对它做了功,故A、D是错误的,C是正确的。

当物体发生物态变化时,如冰吸热融化是内能增多而温度不改变,故B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C例4.“物体温度高时的热量多于温度低时的热量”,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解答:这一说法不对。

因为“热量”是伴随着物体温度变化的,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题中说“物体温度高时的热量多于温度低时的热量”,言下之意是物体含有热量,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分析:此题区别温度、热量、内能三者的关系。

“温度”是状态量,“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例5.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那么,对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吗?分析:让一个铁块从外界吸热,即从外界得到内能,会测出铁块的温度变化了。

所以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了,说明它的内能变化了。

让一块0℃的冰从外界吸热,即从外界得到内能,会看到冰熔化成0℃的水,虽然温度没有变化,但这些0℃的水比原来0℃的冰内能要大。

所以一个物体的物态变化了,说明它的内能变化了。

所以由内能的定义知: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少了,它内部分子的数目也减少了,那么它内部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内能也随着减少了。

所以一个物体的质量变化了,说明它的内能也变化了。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一个物体的温度、状态、质量来确定它的内能是否改变。

对题中的问题来说:拿一段铁丝来回弯几下,用手摸弯折处,感觉温度比原来高了,说明弯折处的内能增加了。

如果要是把这一段铁丝从某一处慢慢提到一定高度,虽然外界对铁丝做了功,但铁丝的温度、状态、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它的内能也没有变化。

正确答案:不一定。

例6.一块铁,温度由10℃升到25℃时吸的热量为Q1;温度由75℃下降到60℃时放出的热量为Q2,则()A. Q1<Q2B. Q1>Q2C. Q1=Q2D. 不能确定分析:由题意可知Q1=cm(25-10)=15cmQ2=cm(75-60)=15cm∴Q1=Q2正确答案:此题应选C。

例7. 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铜球、铁球和铅球浸没在同一杯热水里,达到热平衡后这三个球中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c铁>c铜>c铅)A. 铁球吸热最多B. 铅球吸热最多C. 铜球吸热最多D. 三个球吸热一样多分析:题中有个隐含条件,依题意可知铜、铁、铝3个球浸在同一杯热水里,它们的末温与热水温度相同,就是达到热平衡后三个球的末温相同,质量和初温又都相同,三个比热关系为c铁>c铜>c铅,将以上条件代入公式Q吸=Cm(t-t0)则可求出答案。

正确答案:A例8.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质量为10kg 的水温度升高30℃,吸收的热量为J,若这些热量被质量为10 kg 的砂子吸收,则砂子升高温度数3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分析: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t0)=4.2×103J/(kg·℃)×10kg×30℃=1.26×106J。

判断砂子的温度升高度数与在相同条件下水温升高度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变化式(t-t0)=Q吸/Cm进行比较分析,Δt水=Q吸/C水m水,Δt砂=Q吸/C砂m砂因为水和砂子吸收的热量及质量相等,砂子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所以Δt砂>Δt水,即砂子升高的温度大于30℃。

正确答案:1.26×106J;大于【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 冬天骑自行车,手摸到金属车把和塑料把套时,觉得金属车把冷,这是因为()A. 金属车把温度比塑料把套低B. 金属是热的良导体,而塑料并不是热的良导体C. 手的错觉,是心理作用D. 金属降温比塑料快2. 关于热传递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热传递是高温物体的温度传给低温物体B. 并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C. 比热相同的物体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D. 温度相同的物体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比温度低的物体多B.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C. 比热越大的物体所含的热量也越多D.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的多少4. 为保证秧苗夜间不致受冻,傍晚时向秧苗田里多灌一些水,这是因为()A. 外界气温变化时由于水的比热大,温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B.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C. 夜间冷是由于风大,将苗浸入水中使风吹不着苗D. 水很冷,防冻不应当灌水5. 两块冰相互摩擦,一定会使它们()A. 温度升高B. 温度降低C. 熔化D. 温度升高或熔化6. 在下列过程中,通过热传递增加物体内能的是()A. 火车经过铁轨后铁轨的温度升高B. 压缩筒内乙醚使其燃烧C. 铁棒被太阳晒热D. 夏天室内洒水降温7.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则()A. 它含有的热量增加B. 它一定吸收了热量C. 一定对物体做了功D. 它的内能增加8. 关于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B. 一大桶水比一小桶水含有的热量多C. 一个物体内能越多,它具有的热量越多D.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二、填空题1. 铜的比热容是0.39×103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