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朝代:唐朝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另版本: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及注释: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⑴武判官:名不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形容帐幕的华美。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
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
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篇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原文注释】: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翻译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赏析鉴赏】: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篇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 【作品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这首诗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 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这首诗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 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 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 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 用四个“雪”字, 写出别前, 饯别, 临别, 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 景致多样, 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 1.武判官,未详。
判官,官职名。
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 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 2.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
3."风掣"一词: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4.轮台:见前注。
5 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6 梨花: 春天开放, 花作白色, 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 像梨花开了一样。
7 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
罗幕:丝织帐幕。
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 沾湿罗幕。
8 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
形容天气很冷。
9 瀚海:大沙漠。
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0 阑干:纵横的样子。
11 惨淡:昏暗无光。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 【注】蔡家亲:表亲。 • 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 之处。(4分)
•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实 战 演 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结构上: 触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内在关系
} 以乐景写乐情 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以哀景写乐情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 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 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 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 首词作赏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 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 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诗词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

诗词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整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cén shēn)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风,是边塞诗的典范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全诗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年代: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
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写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
“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查看全文...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查看全文...鉴赏作者介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翻译赏析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原文注释】: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翻译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诗意及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诗意及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诗意及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2),胡天八月即飞雪(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4),狐裘不暖锦衾薄(5)。
将军角弓不得控(6),都护铁衣冷难着(7)。
瀚海阑干百丈冰(8),愁云惨淡万里凝(9)。
中军置酒饮归客(10),胡琴琵琶与羌笛(11)。
纷纷暮雪下辕门(12),风掣红旗冻不翻(13)。
轮台东门送君去(14),去时雪满天山路(15)。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6)。
【注释】(1)歌:古诗的一种体裁。
武判官:姓武的判官,作者友人。
判官,官职名,协助节度使处理公事的文职官员。
归京:从当时作者所在的轮台回到京都长安。
(2)白草:西北边境所生长的一种牧草,秋天变白,枯而不萎。
(3)胡天:指塞北边境一带的天气。
(4)珠帘:缀有珍珠的幕帘。
罗幕:用绫罗一类丝织品制成的帷幕。
(5)狐裘:狐皮制成的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6)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不得控:拉不开。
控,拉。
(7)都护:唐时在边地四周设置了六大都护府,府中各置都护一人,是镇守边疆的最高长官。
这里的都护和上句中的将军,都泛指边地军事将领。
铁衣:铠甲。
着:穿。
(8)瀚海:大沙漠。
阑干:纵横的样子。
百丈冰:形容冰层很厚。
(9)愁云:阴沉密布的云层。
惨淡:阴暗沉闷。
凝:聚。
(10)中军:古时军队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亲自率领的部队。
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
饮:设宴欢送。
归客:即武判官。
(11)胡琴、琵琶、羌笛:都是当时少数民族乐器。
这里指席问演奏的各种乐器。
(12)辕门:军营门。
古代行军住宿时,围车成营,将两车的车辕相向竖起,作为营门。
(13)掣:牵引、拉动。
冻不翻:指红旗在风雪中结了冰,风卷不动。
(14)轮台:唐时北庭都护府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米泉县。
(15)天山:即今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注释及赏析10篇全诗鉴赏篇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写的歌行体送别诗。
这首诗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
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描写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
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突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
这个新奇的联想,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通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又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其中"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了送别。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上,给人奇异壮伟的深刻印象。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墓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
"掣'精确真实的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动的情况。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想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这样的结尾,正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
全是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时的雪景。
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意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
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春夜喜雨》。
整句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景象,意味着春风一夜之间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让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开放。
这句诗句富有诗意和意境,具体内容可以解读如下: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忽然,突然之间,春天的气息降临。
这里的“一夜”表示时间的短暂,突显春风来临的迅速和突然。
2.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梨花开放的盛况。
梨花绽放,满目皆是梨花的美景。
"千树万树"强调了梨花的数量之多,形容了梨花的繁盛。
这句诗句通过描绘春风吹拂带来的梨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的美好。
它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勃发,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壮观的画面。
这句诗句也可引申为人生的寓意。
比喻人生中突然而来的喜悦或改变,就像春风一夜间带来的梨花盛开,让人感到惊喜和愉悦。
它也提醒人们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机遇,享受生命的美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的意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的意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的意思是: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春风来是什么意思

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春风来是什么意思?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这句诗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说,一夜大雪,树上挂满雪花,天明一看,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犹如昨天吹来了春风,而使千树万树梨花怒放。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妙甚,传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句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
盛开的雪白梨花,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诗人“妙手回春”,以雪喻花,匠心独运,将内地春景比塞外冬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篇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乡思。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可欣赏的对象,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堪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岑参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攻打突厥、契丹。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着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均入其诗。
他既热情歌颂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此外还书写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诗境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基调。
其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以为代表。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这首诗以“春风”作为主题,运用丰富的比喻,把春风的来临描绘的生动形象,烘托出季节的活力和无限的美。
春风一夜,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片洁白耀眼,柔美如绢,春意阵阵,芳洲也随之洋溢。
春风如醉,把春雨沾湿,把四处绿芽灌溉,把山坡绿草点缀,让整个大地绽放出璀璨的春色。
春风拂面,把春意融入心里,把激情点燃,把希望前程推向更远的未来。
春风一夜,满山梅花绽放,晶莹耀眼,可爱无比,春芳缭绕,芳洲也随之回响。
春风如歌,把春色拼凑出灿烂的图景,把芳香洒满四野,把歌谣在远处传出,让世界充满美丽,灿烂。
春风习习,把春意穿透心灵,把温暖扩散,把希望送给每一个生命,让他们充满希望。
忽如一夜春风来,让每一片树叶都洋溢着春的温暖,让每一缕春风都带着欢乐的歌声,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收获春天芳香满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乡思。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可欣赏的对象,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堪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岑参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攻打突厥、契丹。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着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均入其诗。
他既热情歌颂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此外还书写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诗境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基调。
其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以为代表。
这首诗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描写春天的诗句】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全诗赏析

【描写春天的诗句】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全诗赏析出自盛唐诗人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重视,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代。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灵敏察看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写了祖国西北边塞的绚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闹局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忱,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
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群体送别归京使臣的大方热烈的场面。
“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办的隆重宴会。
因此,假如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当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患难与共过的战友的情义。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消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捍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同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踊跃乐观、高昂发奋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述送别归京使臣的进程,文思宽阔,构造周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触到的从天而降的奇寒。
友人行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跟将士们天然对天色分外关怀。
昨夜冬风咆哮,气象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明仲秋节令就下起雪来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鉴赏

第36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分为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过渡句是哪句?答:第一部分描写雪景,第二部分写送别之情。
过渡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赏析。
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一个“即”字,表明这里冬天来得格外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赏析.画面:忽然好像一夜间春风吹来,成千上万棵树的梨花竞相盛开。
修辞:运用比喻修辞,用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传达出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炼字:“忽”字不仅写出了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表现了诗人赏雪时的惊喜之。
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是怎样描写天气寒冷的?描写天气寒冷有什么作用?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通过视线转换。
从帐内到帐外,到军营,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表现寒冷。
作用:表面写寒冷,实际上用冷反衬将士的热情,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精神。
同时为送别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结构: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炼字:“愁”“惨”二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又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勾画出一幅旷远辽阔的荒漠雪景图。
修辞: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运用双关,既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又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勾画出一幅旷远辽阔的荒漠雪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辨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乡思。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可欣赏的对象,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堪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岑参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攻打突厥、契丹。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着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均入其诗。
他既热情歌颂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此外还书写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诗境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基调。
其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以为代表。
这首诗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从帐外写到帐内。
“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
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
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
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行文到此,不由人不想到诗中的点睛之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人说此句传达出诗人赏雪时异常惊喜的心情。
单就这句而言,似乎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把这句与全诗意境联系起来分析,那么,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因为分析诗篇中任何一句诗都不能脱离全诗意境、时代背景、作者人生观。
否则,就会以偏概全。
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诗题说起,诗题既然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就必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吟咏白雪,二是送别。
既然是送别,当然会有离愁,在白雪皑皑的情境中与密友分别,何“喜”之有?
其次,从全诗的内容意境来看,此诗开头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就描绘了一幅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枯草连天的肃杀画面,更何况还有满脸嗔怒的“即”来怨恨“八月飞雪”的“胡天”呢。
紧接着下文,作者就竭力铺排塞外天气的奇寒难耐。
试想在封建军营里,将军、都护这些高层军事长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他们的生活条件无疑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他们的“狐裘”都“不暖”,“锦衣”还嫌“薄”,那么军士的征衣该怎样御寒呢?这些长官们“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那么士兵们的长矛大刀该如何携带?不妨再想想,整个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天气寒冷。
而天公偏偏不作美,还要“暮雪纷纷”加剧这严寒。
在这种境况中只有避寒之苦,哪有“惊喜”只说?酷寒也好,忍耐也罢,偏偏共事多年、肝胆相照的密友要在这风狂雪大的时候离去,怎能不让人骤增离恨呢?八月金秋,朋友去的京都正是果香氤氲的丰收时节,几多遗憾、几多留恋的诗人怎能不向往京都?他固有建功立业、守家卫国的壮志,但面对朋友的别离和对京都的无限向往,总不至于“喜”吧?按正常的思维而言,诗人可能是只有“惊”而无“喜”。
诗中“置酒”“奏乐”为朋友送行,着酒、这乐难道是欢乐的吗?这酒这乐一定是离恨的愁和伤别的泪,是男子汉道别的话语,男人之间固然没有缠绵的话语,
但也不见得就没有分别的依恋吧?男子汉只能用酒、军乐来寄托这满腔的离愁、满腹的哀怨、满怀的惆怅,还有整个身心的担忧——遥遥归途,雪塞万里,朋友归期是何日?怎奈军务在身,不能留此,只能北望友人的身影在冰雪的世界中渐渐远去,只能任悠悠不尽的情思在雄浑旷达的边塞上空回旋升落。
第三,我国唐代疆域广阔,历代帝王们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烽火连年。
建功立业就成了文人登上仕途的一条捷径,已过中年的岑参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屡次出塞,“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漫漫黄沙、浩浩风尘在他眼中已是寻常之物,他怎会因“八月飞雪”而惊喜呢?
综合以上三点分析,笔者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不是道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而是诗人用来渲染边塞天气变幻莫测的一种艺术手法。
人们常用“春风吹开花千树”来比喻万物在春风吹拂下变化之快,诗人在这里巧用上句,用“一夜春风”吹开“千树万树梨花”来比喻一夜朔风后塞外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充分领略那种狂风搅雪的寒冷境况。
这只是我一家之言,说出来与同僚共同探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