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共72页文档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完结)
第10章妊娠病1、妊娠病的定义: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亦称胎前病2、发病机制:①阴血亏虚;②气机阻滞;③脾肾虚损;④冲气上逆3、妊娠病治疗原则,以胎元正常与否为前提1)胎元正常者,治病与安胎并举2)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宜从速下胎益母4、诊治过程中需注意1)首先确定妊娠2)辨明母病胎病3)选方用药须时刻顾护胎元一、妊娠剧吐(中医:恶阻、子病、病儿、阻病)1、定义: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以致发生体液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甚至威胁生命时,称为妊娠剧吐2、临床表现:在停经6周左右出现,呕吐频繁或食入即吐3、中医主要发病机制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4、终止妊娠指征:①持续性黄疸;②持续蛋白尿;③体温升高(持续在38℃以上)④心动过速(≥120次/分);⑤伴发Wernicke脑病等5、中医治疗大法:调气和中,降逆止呕6二、流产(中医:根据发病的不同时间—堕胎、小产、暗产;根据临床表现—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等)1、定义: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而终止者2、根据流产发生的时间分为:1)早期流产:妊娠<12周(流血→(或)下腹痛→妊娠物排出)2)晚期流产:12周≤妊娠<28周(腹阵痛→流血→3、中医的病名1)堕胎:指妊娠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2)小产:指妊娠12~28周之间,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3)暗产:指妊娠1个月,不知其已受孕而伤堕者4、西医病因包括:胎元、母体两个方面5、中医胎漏、胎动不安主要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滑胎的主要病机:冲任损伤或胎元不健6、流产的类型及临床表现,根据流产的不同阶段可分为:1)先兆流产:妊娠28周前,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或/和下腹痛,子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者①胎漏:指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②胎动不安:指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③妊娠腹痛(胞阻):指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2)难免流产(不可避免流产):指流产已不可避免,如阴道流血增加,阵发性腹痛加重,子宫颈口已开,或阴道流液(胎膜已破)等,多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3)不全流产:指妊娠物部分排出,尚有部分残留于子宫腔内,或嵌顿于子宫颈口,致使流血持续不止,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多由难免流产发展而来4)完全流产:指妊娠物已全部排出,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7、特殊类型的流产1)稽留流产(过期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在子宫内已死亡,尚未自然排出者,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①胎死不下:指胎死胞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2)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每次流产多发生于同一妊娠月份①滑胎:指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以上者3)感染性流产(流产感染):指流产合并生殖器感染8三、异位妊娠(常见急腹症之一)1、定义:凡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两者含义稍有不同2、西医输卵管妊娠最常见的原因:输卵管炎症3、最常见的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壶腹部)4、临床表现1)症状①停经:多数患者有停经史②腹痛:A.早期可出现一侧下腹隐痛或酸胀感B.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可有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伴恶心、呕吐,或有肛门坠胀感C.内出血多时,疼痛可扩散至全腹,血液刺激膈肌时,可引起肩胛部放射性疼痛③阴道流血:胚胎死亡后,常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色深褐,量少,一般不超过月经量④晕厥与休克:突然的腹腔内出血,除引起剧烈腹痛外,还可引起晕厥,严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⑤盆腔包块: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所形成的血肿时间较久者,因血液凝固与周围组织或器官发生粘连形成包块2)体征①一般情况:腹腔内出血较多时,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而细弱,血压下降等②腹部检查:可出现下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内出血较多时,腹部叩诊可有移动性浊音;当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所形成当血肿时间较久时,因血液凝固与周围组织或器官发生粘连时,则可于下腹部触及包块③盆腔检查:阴道内常有少量血;子宫颈可有紫蓝着色,举摆痛,或后穹隆饱满;子宫略大而软,或有漂浮感,于子宫一侧或其后方,可触及包块或触痛5、诊断: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腹腔镜检查已作为异位妊娠诊断的金标准)辅助检查:尿HCG阳性,血HCG升高,超声检查子宫内无妊娠囊样回声,子宫一侧或后方可有包块,盆腔积液6、治疗1)手术治疗适应症:①停经时间较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②内出血多,生命体征不稳定③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保守治疗无效者;④愿意同时施行绝育者;⑤随诊不可靠者2)非手术疗法即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须符合下列条件:①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cm;②输卵管妊娠未破裂;③无明显内出血;④血β-HCG<2000U/L⑤要求保留生育能力者7、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少腹血瘀实证,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8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子肿、子晕、子痫)1、定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发生于妊娠20 周以后。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绪言)ppt课件
(八)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
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 万全《广嗣纪要》 -对妇女生理缺陷作了论述,提出“ 五不女”之螺、纹、鼓、角、脉乃女子生殖脏器与生理 功能缺陷。 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 完备。现代有罗元恺点注《妇人规》专著。
(五)五代隋唐时期——趋向专科化
隋 ·《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其中37- 44 卷共8卷是论述妇产科病证的,包括经、带、 胎、 产、杂病共283种证候。
唐 ·昝殷《经效产宝》 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
唐 ·《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
“崇本之义”。
(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 发展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绪言)
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定义,
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代表性著作的名
称、作者。
【了解】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发展史
西医妇产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定义与研究范围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结合运用中、
西医学两种理论、两种思维方法相互借鉴
来认识妇女解剖、生理、病理特点,研究
妇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防治方法以
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问题的一门临床 医学学科。
研 究 范 围
研究范围: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中西医结合产科学 计划生育 研究方向:妇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防治方法 计划生育
中西医结合妇科基础:
中医妇科学的理论基础 西医学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
《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
,女子胞、子门、胞脉、胞络。
中西医结合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一)
中西医结合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一)第一单元妊娠病■考点一妊娠剧吐诊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
停经 6 周左右剧烈呕吐。
中医称为“恶阻”,亦称为“子病” “病儿” “阻病”。
主要发病机理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中医辨证论治】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加生姜。
肝胃不和证———橘皮竹茹汤加黄连。
【西医治疗】药物治疗维生素 B6 、维生素 C 及维生素 B1 。
■考点二流产流产的类型及临床表现【西医治疗】先兆流产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
黄体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肌肉注射黄体酮及绒促性素,也可口服维生素 E。
■考点三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含义及主要发病机理1. 含义(1)胎漏又称“胞漏”“漏胎”,是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小腹下坠者。
(2)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
(3)滑胎又称“屡孕屡堕”“数堕胎”。
是指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 3 次以上者。
2. 发病机理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滑胎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冲任损伤或胎元不健。
【中医辨证论治】胎漏、胎动不安肾虚证———寿胎丸。
加党参、白术。
气血虚弱证———胎元饮。
血热证———保阴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滑胎肾气亏虚证———补肾固冲丸。
气血虚弱证———泰山磐石散。
■考点四异位妊娠(妊娠腹痛,癥瘕)输卵管妊娠最多见。
诊断:停经史,一侧下腹隐痛或胀痛,常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发生破裂,突感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
【中医辨证论治】未破损期———宫外孕二号方加紫草、天花粉等。
已破损期休克型———参附汤合生脉散加黄芪、柴胡、炒白术。
不稳定型———宫外孕一号方加党参、黄芪等。
包块型———理冲丸加土鳖虫、水蛭、炙鳖甲。
■考点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子肿、子晕、子痫的概念。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小动脉痉挛。
临床表现有高血压、尿蛋白、水肿。
若出现明显头痛、头晕、视物不清、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等,表示病情的发展已进入子痫前期;抽搐及昏迷(子痫)是本病情最严重的阶段。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妇产科学是指一门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的效果。
在妇产科学中,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已经愈来愈普遍了。
本文将从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常见病的治疗及产后康复等方面讲述中西医结合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
一、基础理论在妇产科学中,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对于女性生殖器官的认识上。
中医认为女性生殖器官是精、气、血、津液互相协调的结果,若其中一方出现失调就会出现疾病。
与之相对应的,西医则是注重细胞、组织学、生理学的研究。
这两种理论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如果两种理论能够合理的结合,将会对妇产科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的价值。
二、常见病的治疗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女常见的疾病。
西医将月经不调分为原发性月经不调与继发性月经不调。
中医主要将月经不调按照病因分类,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应该针对具体异常病因的出现,可饮食调理或药物治疗。
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女疾病中非常棘手的一种疾病,西医上注重手术治疗,而中医多用药物治疗,以及调理身体。
中西医结合后,可以在手术治疗后,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帮助病情缓解。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在女性生殖年龄常见疾病。
西医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方法,而中医则在治疗上注重中药的辅助治疗。
结合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危害。
三、产后妇女康复妇女在生育后身体的康复也是一个需要极大关注的问题。
在产后期间,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注意体温调节等问题。
西医主要关注产妇在身体情况发生异常时及时治疗,而中医则注重产后调理,以保护产妇身体的健康。
结合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产妇身体恢复的同时,保证产妇的身体健康和减少身体出现各种问题的发生。
四、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在妇产科领域中,可以使中西医治疗方法互相补充,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一)
中西医结合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一)第二单元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考点一胎儿窘迫1.胎儿急性缺氧常发生在分娩期。
2.胎儿慢性缺氧常发生在妊娠晚期。
■考点二胎膜早破胎膜破裂发生于产程正式开始前称胎膜早破。
中医称为“胎衣早破”。
1. 诊断(1)临床表现孕晚期或临产,未进入产程或刚进入产程之际,孕妇自觉阴道有一阵水样液流出,开始为持续性,随后为阵发或间断少量阴道流液,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负重等,流液即增多。
无腹痛及其他临产征兆。
(2)实验室检查:阴道液酸碱度测定用石蕊试纸测定pH≥6. 5,可能为胎膜早破。
2. 西医处理(1)期待疗法:适用于妊娠 28 ~ 35 周,胎膜早破不伴感染,羊水平段≥3cm 者。
(2)终止妊娠。
第三单元分娩期并发症■考点一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 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称产后出血。
本病属于中医“产后血晕”的范畴。
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多量出血,血压下降出现失血性休克,重度贫血。
■考点二子宫破裂先兆子宫破裂处理:给与强镇静剂迅速抑制宫缩,哌替啶 100mg 肌肉注射,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
尽快剖宫产结束分娩。
■考点三羊水栓塞羊水栓塞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的肺栓塞、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典型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分为 3 个阶段。
(1)休克。
(2)凝血功能障碍。
(3)急性肾衰竭。
血液中寻找羊水中有形物质抽取下腔静脉血 5 ~ 10mL,寻找毳毛、角化上皮细胞找到羊水成分可以确认。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肉才制作)一名词解释1 分娩——妊娠满28周(196日)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分娩。
2 早产——妊娠满28至不满37足周(196~258日)间分娩称早产。
3 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259~293日)间分娩称足月产。
4 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294日及294日以上)分娩称过期产。
5 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恶露。
6 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简称方位。
7 流产——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
其中发生在妊娠12周前者,称为早期流产;发生于妊娠12~28周,为晚期流产。
妊娠在12周以内,胚胎自然陨堕者,称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形成而自然陨堕者,称小产;妊娠1个月,不知其已受孕而伤堕者,称暗产。
8 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
中医将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
9 羊水过多——妊娠期间羊水量超过2000ml称为羊水过多。
10 羊水过少——妊娠晚期样水量少于300ml者,称羊水过少。
11 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前置胎盘。
12 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分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胎盘早剥。
13 潜伏期——从临产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扩张3cm称潜伏期。
正常初产妇约8小时,最大时限16小时,超过16小时称潜伏期延长。
14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称产后出血。
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产妇死亡原因之首。
15 产后病——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的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116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每日用口表测体温4次,有2次≥38℃。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第二节 中医、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发展简史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运用中、西医学的基 础理论、思维与方法,根据临床实践的需要, 融会贯通的来认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 病理特点,研究妇女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 规律、预防方法,以及计划生育、优生保健等 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汲取了中 医妇科学与西医妇产科学的精华,辨病与辨证 相结合,辅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断;治疗上 标本兼顾,多种疗法合用,注重实效。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 妇产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晚婚与节欲的主张,记载了针 刺引产成功的案例以及逐月养胎的理论。
晋代名医王叔和著《脉经》,使脉学理论应用于妇 产科方面,如在《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中指出: ‚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脉沉浮正等 ,按之无绝者,妊娠也‛。对临产时的‚离经脉‛象提 出:‚妇人怀妊离经,其脉浮数,腹痛引腰脊,为今欲 生也‛。‚又法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痛,日中 则生也‛。针对月经方面的一些特殊情况提出了‚并月 ‛、‚居经‛、‚避年‛、‚激经‛的概念并论及了其 他妇产科疾病的简要脉证。
(三)秦汉时代 秦代已有了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史记〃扁鹊 仓公列传》说,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 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记述 ,都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
(三)秦汉时代
秦代已有了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 传》说,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 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记述,都是妇产科最早的 病案。 汉代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乳医),隶属于太医令, 最早的女医生为义姁和淳于衍,是专门为皇后、皇太后接产 、治病的侍从医生。首次有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 死胎的记载,并出现一批妇产科专著,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胎产书》,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 专著,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初步见解,反映了当时 对妊娠、胎产卫生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治法概要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 山药之类
第十六页,共69页。
(五)活血化瘀(huó xuè huà yū)
血证(xuè
寒凝
热结
血 瘀
气滞
zhènɡ) 痛证 癥瘕肿块
活 血 化 瘀
气虚
(qìxū)
月经不调
闭经 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赤芍、丹参、红花、桃仁、牡丹皮、益母草、当归、川牛膝、泽兰、 山楂、三棱、莪术、延胡索、水蛭、虻虫
中西医结合(jiéhé)-妇产科治法概要
第一页,共69页。
第一节 中医常用治法 第二节 西医(xīyī)妇产科常用特殊药物 第三节 外治法 第四节 孕妇和哺乳妇的用药禁忌
第二页,共69页。
学习(xuéxí)要点
1. 掌握妇科常用(chánɡ yònɡ)十种治疗 方法及代
表方剂; 2. 熟悉妇科中医外治法的治疗原则; 3. 掌握雌、孕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4. 掌握妊娠中西药物宜忌。
痛经 (tòngj
īng)
清热利湿
阴痒
常清气泄热与燥湿利湿药伍用
止带方
茵陈、败酱草、车前草等
第二十四页,共69页。
脾气(pí qi)不运痰湿内留
带下病
聚液成痰
下注(xià zhù) 不孕症
胞宫
燥湿化痰
苍附导痰丸、涤痰汤 常用(chánɡ yònɡ)药物如胆星、法夏、橘皮、
白芥子等
第二十五页,共69页。
2、治疗部位常规清洁或消毒(xiāo dú)。 3、月经期干净3~7天后才进行外治; 4、外治期间,禁房事和盆浴; 5、经期和产后禁止阴道冲洗和纳药; 6、妊娠期不宜用冷敷、热敷及导肠法; 7、患者自行操作治疗者必在医务人员正确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