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指导书

合集下载

AC-13沥青配合比设计(完整版)

AC-13沥青配合比设计(完整版)

检测报告工程名称: /检测项目: AC-13C目标配合比设计委托单位: /发送日期: /检测报告项目负责:报告审批:批准:检测报告附:配合比设计及检测1.送样集料筛分和密度试验结果2.AC-13C沥青混和料目标配合比设计2.1 AC-13C沥青混合料初试级配设计设计成C、M和F三种不同粗细程度的级配结构,具体见附表2,示意图见附图1。

附表2 AC-13C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料堆比例,% 通过下列筛孔尺寸(mm)的百分通过率(%)料仓C级配M级配F级配筛孔C级配M级配F级配4#(10~15)30 22 330. 7.3 7.7 6.6 0.15 8.3 8.8 7.43#(5~10)25 28 25 0.3 10.0 10.8 8.9 0.6 13.5 14.9 11.92#(3~5)8 7.5 10 1.18 18.6 20.9 16.32.36 30.5 34.8 26.51#(0~3)35 41 30 4.75 45.3 50.3 42.3 9.5 71.2 78.8 68.4矿粉 2 1.5 2 13.2 97.9 98.5 97.7 合成毛体积γsb2.690 2.668 2.697 16 100 100 100 合成表观γsa2.705 2.702 2.707 19 100 100 100附图1 AC-13C沥青混合料级配结构示意图2.2 矿料级配的确定结合以往工程经验,确定本配比设计中的初始沥青用量采用4.6(%)(油石比)。

用油量为4.6%时C、M、F三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结果见附表3。

附表3中,三个级配的体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为AC-13C,因此,选C级配作为目标级配。

2.3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附表5 马歇尔混合料设计试验结果与混合料特性试验项目油石比(%)要求/ 4.0 4.3 4.6 4.9 5.2 / 毛体积相对密度 2.344 2.351 2.360 2.368 2.381 /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2.477 2.474 2.471 2.467 2.461 / 空隙率(%) 5.4 5.0 4.5 4.0 3.2 4~6 矿料间隙率 (%) 16.2 16.2 16.1 16.1 15.8 / 饱和度 (%) 66.7 69.2 72.1 74.9 79.6 65~75 稳定度( kN) 11.01 11.10 11.81 10.66 10.96 ≥8.0流值(mm) 1.5 2.3 3.0 2.8 1.9 1.5~4根据马歇尔的试验结果,所选的沥青用量围,密度没有出现最大值,取目标空隙率4.0%对应的油石比4.88%为OAC1,即OAC1=4.88%,再从图上查得计算得之,即OACmin=4.02%,OACmax=4.88%,即OAC2=(OACmin+OACmax)/2=(4.02+4.88)/2=4.45%。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 目的保证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等级新建和改建公路的沥青路面工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及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3 一般规定3.1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及配合比、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

3.2 配合比设计的试验方法必须遵照现行试验规程的方法执行。

混合料拌合必须采用小型沥青混合料拌和机进行。

4 设计步骤4.1 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沥青路面工程的混合料设计级配范围由工程设计文件或招标文件规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级配宜在规范规定的级配范围内。

4.2 材料选择与准备配合比设计的各种矿料必须按现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从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中取代表性样品。

配合比设计所用的各种材料必须符合气候和交通条件的需要。

其质量应符合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

当单一规格的集料某项指标不合格,但不同粒径规格的材料按级配组成的集料混合料指标能符合规范要求时,允许使用。

4.3 矿料配合比设计4.3.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矿料配合比设计宜借助电子计算机的电子表格用试配法进行。

4.3.2矿料级配曲线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T0725的方法绘制。

4.3.3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计算1~3组粗细不同的配合比,绘制设计级配曲线,分别位于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上方、中值及下方。

设计合成级配不得有太多的锯齿形交错,且在0.3~0.6mm范围内不出现“驼峰”。

当反复调整不能满意时,宜更换材料设计。

4.3.4根据当地的实践经验选择适宜的沥青用量,分别制作几组级配的马歇尔试件,测定VMA,初选一组满足或接近设计要求的级配作为设计级配。

4.4马歇尔试验4.4.1配合比设计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4.4.2热拌普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制作温度按规定的方法确定。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生产配合比设计时(生产配合比如何取料),取样
至少应在干拌5次以后进行。
▪ (三)矿料配比设计

矿料配合比设计建议借助电子计算机的电子表
格用试配法进行。
▪ 对主干道、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在工程设 计级配范围内计算1~3组粗细不同的配比,绘制设 计级配曲线,分别位于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上方、 中值及下方。设计合成级配不得有太多的锯齿形交 错,且在0.3mm~0.6mm 范围内不出现“驼峰”。 当反复调整不能满意时,宜更换材料设计。
饱 和 度
(%)
(%)
规范要 求
70~85%
油石比 a4无法确定
(2)确定最佳沥青用量OAC1
①从上述图上找出毛体积密度最大值对应沥青用量 a1、稳定度最大值对应沥青用量a2、
目标空隙率(或中值)对应沥青用量a3、沥青 饱和度范围内的中值对应沥青用量a4
a1=5.9%; a2=5.28%; a3=5.32%; a4无法确定 (2)计算OAC1=( a1 +a2+ a3+ a4 )/4
交通多的路段,宜选用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AC—C型),并取较高的设计空隙率。对冬季温
度低、且低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或者重载交通
较少的路段,宜选用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AC—F型),并取较低的设计空隙率。
▪ (2) 为确保高温抗车辙能力配合比设计时宜适 当减少公称最大粒径附近的粗集料用量,减少 0.6mm以下部分细粉的用量,使中等粒径集料较多, 形成S型级配曲线,并取中等或偏高的设计空隙率。
(4)最佳沥青用量OAC=(OAC1+OAC2)/2 OAC=(OAC1+OAC2)/2 = 5.54%
(五)目标配合比设计检验

AC-13C沥青配合比说明书

AC-13C沥青配合比说明书
二、材料说明:
1、沥青:SBS(I-D)改性沥青,产地:茂名。
2、粗集料:(10~15mm)碎石,(5~10mm)碎石,(3~5mm)碎石,产地:三水闪长岩。
3、细集料:(0~3mm)石屑,,产地:三水闪长岩。 4、填料:矿粉,产地:广州从化吕田。 5、抗剥落剂:无。
注:各材料的检验结果见检验报告。
沥青(油石比)
表观相对密度
毛体积相对密 度
目标配合比 (%)
----------
----------
2.716 2.691
32
2.728 2.697
28
2.746 2.703
15
2.688 23
2.722 2
1.029 4.9
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rsb=2.694, 矿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rsa= 2.717, 矿料有效相对密度 rse=2.714, 矿粉、0~3mm石屑表观相对密度代替毛体积相对密度。
2、矿料级配组成:
AC-13C工程设 计
级配上限 级配下限 级配中值 目标级配
----
26.5 100.0 100.0 100.0 100.0 ----
19 100.0 100.0 100.0 100.0 ----
16 100.0 100.0 100.0 100.0 ----
----
---- ---- ----
三、 目标配合比设计:
1、 矿料配合比设计:
对所用材料进行筛分试验后,再对材料进行配合比组成设计,对0~3mm石屑按50%的除尘率。 根据工程设计图纸给定的级配及指标要求,设计结果如下表:
材料名称
----
----
(10~15mm) 碎石
(5~10mm) 碎石

沥青混合料设计手册

沥青混合料设计手册

沥青混合料设计手册引言:沥青混合料是道路建设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和耐久性,在道路使用中能够承受车辆和气候的影响。

为了确保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设计手册成为必备的工具。

本手册旨在介绍沥青混合料设计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道路工程师、设计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第一部分:设计原理1.1沥青混合料的定义沥青混合料是由沥青、矿料(石子、砂子)和其他添加剂(如抗老化剂、填料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材料。

1.2设计目标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目标包括:承受交通荷载的能力、防水性能、抗老化性能、耐久性和经济性。

1.3设计步骤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步骤包括:确定设计指标、选取沥青等级、确定矿料比例、试验设计、评价设计结果等。

第二部分:设计步骤2.1确定设计指标根据道路的交通量、车速、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指标,如抗脱粘性、抗滑移性、抗变形性等。

2.2选取沥青等级根据设计指标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沥青等级。

常用的沥青等级有:AC-XX(XX表示沥青粘度值)和PG-XX(XX表示沥青抗老化温度)。

2.3确定矿料比例根据设计要求和沥青等级,确定矿料比例。

常见的矿料比例有:骨料比例、砂浆比例和沥青骨料比例。

2.4试验设计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设计,包括压实度试验、模塑度试验、马歇尔试验等。

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调整,优化设计。

2.5评价设计结果根据试验结果和设计指标,评价设计结果的合理性和可施工性。

评价结果包括抗压性能、耐老化性能、耐水性能等。

第三部分:注意事项3.1沥青选择在选择沥青时应考虑沥青的品质、粘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同时,应根据气候条件进行选材。

3.2矿料选择矿料的选择应考虑石子的坚固程度、颗粒形状和颗粒大小。

同时,应确保矿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3.3设备要求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时,需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如混合设备、试验设备等。

3.4工程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工程质量控制,包括材料的质量控制、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工艺控制等。

沥青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SMA-16)(h).

沥青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SMA-16)(h).

沥青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SMA-16)一、基本情况该高速公路工程地处华北地区交通干线,拟采用改性沥青SMA作为抗滑表层,按规范规定,首先铺筑长500m的SMA路面试验段,由于有关各方的重视和努力,试验路铺筑非常成功,为高速公路正式铺筑SMA路面创造了条件。

试验路铺筑在邻近的二级公路上,路面宽14m,在旧路面上先铺筑了AC-25(F)型沥青混凝土整平层,然后铺筑SMA-16抗滑表层,设计厚度4cm。

二、材料参数与试验1.沥青结合料考虑到高速公路所在地夏天炎热,基质沥青的标号采用与沥青面层原设计相同的进口壳牌沥青AH-70,沥青质量符合“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中的A级标准。

改性剂采用性能较好的SBS,SBS 为北京燕化公司国创一号,星型,经过不同剂量改性效果的比较,选择剂量5%,由北京市国创改性沥青有限公司的LG-8型炼磨式改性沥青制作设备在拌和厂现场加工制作,改性沥青经显微镜观察分散非常均匀,一般小于5μm,试验结果如表1。

2.矿料试验路全部采用高速公路表面层实际使用的材料铺筑。

粗集料采用玄武岩,质地坚硬,表面粗糙,质量指标如表2。

细集料采用人工砂及天然砂,人工砂是玄武岩碎石厂加工的,规格3-5mm,3mn以下的粉尘已经被抽风机吸走,很干净。

由于加工困难,成品率低,所以价格较贵,为碎石价格的两倍,所以使用量不宜太多。

天然砂为河砂,含泥量几乎为零。

矿粉为磨细石灰石粉,细度见配合比设计表,不过由于时处雨季,矿粉不够干燥,使矿粉添加有些困难,需经常由人工帮助敲打。

各种材料的筛分结果见表3,从表中筛分结果可见,材料比较规格,规格筛孔以外的比例极小。

改性沥青材料主要指标表13.纤维使用从美国进口的松散木质素纤维,质量符合有关规定基本要求。

为了提高纤维投放效率及分散效果,纤维由专用的纤维投放设备直接投入拌和机。

掺量比例为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0.3%,密度为0.6g/cm3。

粗集料的主要指标表2矿料密度及筛分结果表35~l0m 3.019 2.959 100 100 100 100 11.6 0.4 0.3 0.3 0.2 0 0 3~5mm人工砂 3.062 3.002 100 100 100 100 98.2 5.0 0.2 0.1 0.1 0 0 天然砂 2.659 2.612 100 100 100 99 95.5 83.7 56.6 42.6 8.8 3.2 1.9 矿粉― 2.676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9.8 99.6 75.2三、目标配合比设计1.确定矿料级配按照SMA-16的标准级配建议,经过配合比设计计算确定3组冷料仓投料比例,使4.75mm的通过率大体上为22%、25%、28%,0.075mm的通过率为10%左右(相当于固定矿粉用量的13%),3组配合比的合成级配曲线如图1,级配计算如表4,材料的配比如下:甲:10~20∶5~10∶人工砂∶天然砂∶矿粉=52∶28∶4∶3∶13乙:10~20:5~10:人工砂:天然砂:矿粉=49∶29∶5∶4∶13丙:10~20:5~10:人工砂:天然砂:矿粉=45∶3l∶6∶5分别按这3组级配测定4.75mm以上粗集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及全部矿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如表4所列。

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说明书

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说明书

相同
4
OAC=( OAC1 + OAC2 )/2
OAC=( OAC1 + OAC2 )/2
5
求 OAC 对应的 VV、VMA,VMA 是
否满足指标要求最小值的要求,
OAC 应位于 VMA 凹形曲线最小值
的贫油一侧
相同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验证
1抗高温性--车辙试验(T 0719) MPa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 2抗低温性--弯曲试验(T 0715)
AC-20 中粒式
AC-16
100 90-100 78-90 68-80 58-70 40-50 28-38 20-29 15-22 10-17 6-13 4-8 100 90-100 80-90 66-78 46-58 34-44 22-32 16-24 11-19 7-14 4-8
AC-13 细粒式
我国新旧规范对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配合比设计体积指标计算
上的差异
指标
试件相对密
度 混合料理论 最大相对密

理论最大相 对密度采用
计算法
JTG F40-2004
表干法或蜡封法
普通沥青:真空法 改性沥青:计算法
ti
100 si bi
se
b
JTJ 032-94
水中重法 表干法或蜡封法
说明
真空法或计算法均可
中粒式 ≤120ml/min ≤120ml/min
增加了粗集料AC-25 ≤150ml/min(由于车辙标准试件厚度与 粗粒式沥青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匹配,故对粗粒式沥青 混合料渗水系数仅供参考。)
SMA类: SMA-13 ≤80ml/min ≤85ml/min
4渗水检验—渗水试验(T 07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共63页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共63页

sup25 Limits
- 100 90 - 100
19 - 45 1-7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JIANGSU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设计步骤
1、材料选择 2、设计集料结构选择 3、设计沥青胶结料含量选择 4、设计混合料水敏感性评估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JIANGSU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2、设计集料结构选择
2.1选择粗中细三种级配,以级配关键筛孔为 基准,三种级配应至少有3%通过率的差距。 2.2三种级配并不一定是基本平行的级配。 2.3除了控制4.75mm、2.36mm、0.075mm 关键筛孔通过率外,20和25型级配还需在 4.75或2.36与最大粒径之间增加控制筛孔。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二0一一年七月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JIANGSU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JIANGSU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一、目标配合比设计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JIANGSU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案例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JIANGSU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二、Superpave与AC配合比设计介 绍、比较与设计要点分析
➢Sup设计主要特点
1、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试件直径150mm
2、空隙率采用4%控制
3、没有固定级配范围,更注重级配优选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孙老师 共61页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孙老师 共61页

1000~500
3
半干区
500~250
4
干旱区
<250
道路所在地区的气候区和雨量气候区,可通过
从当地气象部门获得的相关资料,按上述各表中规
定的分区指标确定,也可查图(见规范)获得。
三、普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2019)规定,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分为: 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和生产标准(或试拌试铺) 配合比三个阶段进行。
2-3夏热冬冷 2-4夏热冬温 3-1夏凉冬严寒 3-2夏凉冬寒 3-3夏凉冬冷 3-4夏凉冬温
不存在
不存在 不存在
3、雨量分区(三级区划)
以近30年内的年降雨量的平均值分为潮湿区、
湿润区、半干区、干旱区。
雨量分区指标(三级区划)
雨量气候区 气候区名称 年降雨量(mm)
1
潮湿区
> 1000
2
湿润区
d、装模: 通过漏斗一次装入,插上温度计, 接近击实 温度时,沿周边插捣15次,中间均匀插捣10次。
e、击实: 温度140—150度,两面各击75次,高度误差 ±1.3mm。 f、脱模编号: 次日。
(3)、测试 a、测高:画十字,取4个高度的平均值 b、称空气中质量 c、称表干质量 d、称水中质量 e、测稳定度、流值 f、实测最大毛体积相对密度
b、使合成级配曲线呈为S形
● 减少最大公称粒径附近粗集料的用量(最大 公称粒径筛孔的通过量应小,规范规定范围为90100%,细则为95-100% ,应为90-95%)。
●减少0.6nn附近筛孔细料的用量 ●适当提高石粉用量
c、曲线应顺畅,避免出现锯齿形或犬 牙形
2、确定沥青用量

AC-13沥青配合比设计(完整版)

AC-13沥青配合比设计(完整版)

检测报告工程名称:/检测项目:AC-13C目标配合比设计委托单位:/发送日期:/页脚内容1检测报告项目负责:报告审批:批准:页脚内容2页脚内容3检测报告共1页,第1页审核:主检:共4 页,第1页附:配合比设计及检测1.送样集料筛分和密度试验结果附表1 送样集料和矿粉、沥青检测结果共4 页,第2页页脚内容72.AC-13C沥青混和料目标配合比设计2.1 AC-13C沥青混合料初试级配设计设计成C、M和F三种不同粗细程度的级配结构,具体见附表2,示意图见附图1。

附表2 AC-13C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页脚内容8矿粉2 1.5213.297.998.597.7合成毛体积γsb2.690 2.668 2.69716100100100合成表观γsa2.705 2.702 2.70719100100100附图1 AC-13C沥青混合料级配结构示意图共4页,第3页页脚内容92.2 矿料级配的确定结合以往工程经验,确定本配比设计中的初始沥青用量采用4.6(%)(油石比)。

用油量为4.6%时C、M、F三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结果见附表3。

附表3 初试级配结构的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附表4 设计文件对VMA的要求页脚内容10附表3中,三个级配的体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为AC-13C,因此,选C级配作为目标级配。

共4 页,第4页2.3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附表5 马歇尔混合料设计试验结果与混合料特性页脚内容11矿料间隙率(%)16.216.216.116.115.8/饱和度(%)66.769.272.174.979.665~75稳定度( kN)11.0111.1011.8110.6610.96≥8.0流值(mm) 1.5 2.3 3.0 2.8 1.9 1.5~4根据马歇尔的试验结果,所选的沥青用量范围内,密度没有出现最大值,取目标空隙率4.0%对应的油石比4.88%为OAC1,即OAC1=4.88%,再从图上查得计算得之,即OACmin=4.02%,OACmax=4.88%,即OAC2=(OACmin+OACmax)/2=(4.02+4.88)页脚内容12页脚内容13页脚内容14。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孙老师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孙老师

,制作至少5个油石比的马歇尔试件,测定试件的 体积指标和稳定度、流值,结合技术标准,按规定 的方法确定沥青用量。 ●步骤:(1)、确定拌和温度及击实温度 a、用粘度-温度曲线确定(见下) b、查表:拌和温度:140—160℃ 击实温度:130—150℃ 改性沥青比普通沥青高10—20℃
(2)、试件成型 a、配料:按每次拌和一个试件配料,一般矿 料为1200g。 b、烘料:矿料烘干,并加热至比拌和温度高 出10-20度 c、拌和:矿料+沥青→拌匀+矿粉→拌匀, 拌和时间3min,设定90s 拌和温度150—160度
四、SMA配合比设计
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仍按热拌沥青混合料的 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和试拌试铺配合比的三 个阶段进行,分阶段确定矿料配合比和最佳沥青 用量。 (一)目标配合比设计 1.确定矿料配合比例 (1)粗集料骨架的分界筛孔
SMA的矿料级配采用间断级配,其级配类型分为 中粒式和细粒式两类: a、中粒式:包括SMA—20、SMA—16,粗集料骨 架的分界筛孔为4.75. b、细粒式:包括SMA—13、SMA—10,粗集料骨 架的分界筛孔为2.36
气候条件与技术指 标 年极端最低气温 (℃)及气候分区
表3
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破坏应变()
<-37.0℃
-21.5℃~-37.0℃
-9.0℃21.5℃ 3.冬冷区
>-9.0℃
1.冬严寒区
2.冬寒区
4.冬温区
1-1
2-1
1-2
2-2
3-2
1-3
2-3
1-4
2-4
改性沥青混合料, 不小于
300 0
意义:
本方法名为冻融劈裂,其真正含义是检验沥青 混合料的抗水害能力,不过条件比一般的浸水更 苛刻一些,比残留稳定度更难满足。它不同于抗 冻性试验,抗冻性试验的冻融循环次数多达几十 次,甚至数百次。所以它虽然是冻融循环试验, 由于是评价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对南方非冰冻地 区也是适用的。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应符合要求 。

AC-20C沥青配合比说明书

AC-20C沥青配合比说明书

rse - rb
2.690 - 1.032
Pba
=
× rb × 100 =
× 1.032 × 100 = 23.5 %
rse × rsb
2.690 × 2.702
Pba
23.5
Pbe
= Pb -
× PS = 4.03 -
× 0.9597 = 3.80 %
100
100
计算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在最佳油石比时的粉胶比:
二、材料说明:
1、沥青:70#A级普通沥青,产地:茂名。
2、粗集料:(10~20mm)碎石,(5~10mm)碎石,(3~5mm)碎石,产地:三水闪长岩。
3、细集料:闪长岩(0~3mm)石屑,,产地:三水。 4、填料:矿粉,产地:广州从化吕田。
注:各材料的检验结果见检验报告。
三、 目标配合比设计:
1、 矿料配合比设计:
空隙率VV
间隙率 VMA(%)
4.20
2.429
2.527
3.9
13.8
生产配合比 技术要求
----
----
3~6 ≥13.5
饱和度 VFA(%) 71.8
70~85
稳定度(kN) 流值(0.1mm)
8.25
31.0
≥5
20~45
表2
检验项目 车辙试验(60℃)动稳定
度 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
残留马歇尔稳定度
混合料类型 油石比 (%) 混合料毛体积密度
空隙率VV VMA VFA
稳定度(KN) 流值(0.1mm) 最佳油石比(%)
3.0 2.403
6.5 13.7 52.4 7.44 22.7
3.5 2.419
5.2 13.5 61.3 7.88 25.3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配合比设计步骤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配合比设计步骤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配合比设计步骤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配合比设计步骤1、经试验确定SBS改性沥青和集料的各种特性:改性沥青:三大指标、密度(老化、弹性恢复、黏附性需附在配合比内)集料:石灰岩碎石粗集料1#(19~26.5)mm、2#(9.5~19)mm、3#(4.75~9.5)mm、4#(2.36~4.75)mm;机制砂细集料5#(0~2.36)mm:吸水率、表观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筛分矿粉:筛分、密度、亲水性、液塑限2、选择一组合成级配进行配合比设计3、以0.5%间隔变化油石比,3.5%、4.0%、4.5%、5.0%、5.5%制备试件。

5组马歇尔试件结果汇总:对应油石比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VV、沥青饱和度VFA间隙率VMA、稳定度MS、流值FL、粉胶比、沥青膜厚度(最大理论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粉胶比0.6~1.6 ;沥青膜厚度6~9um)4、绘制油石比与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VV、沥青饱和度VFA、间隙率VMA、稳定度MS、流值FL的关系图。

5、确定最佳油石比:初始值1(OAC1)、初始值2(OAC2)=(OACmin+OACmax)/2最佳油石比OAC=(OAC1+OAC2)/26、检验最佳油石比下的粉胶比和沥青膜厚度粉胶比FB=P0.075/Pbe Pbe:混合料中有效沥青含量沥青膜厚度DA=(Pbe*10)/(ρb*SA*Ps) SA:矿料混合后的比表面积ρb:沥青25度的密度在最佳油石比下的马歇尔试验结果: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VV、沥青饱和度VFA间隙率VMA、稳定度MS、流值FL、粉胶比、沥青膜厚度7、性能检验试验水稳定性: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抗拉强度马歇尔稳定度MS、浸水马歇尔稳定度MS1、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MS0未经冻融循环Rt1、冻融循环Rt2 、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高温稳定性检验:车辙试验8、结论油石比:4.3% 掺配比例毛体积相对密度粉胶比沥青膜厚度。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说明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说明
3#冷料仓中5-10mm碎石的标准流量为: 300×1000/60×(1-0.044)×0.25=1195kg/min
4#冷料仓中10-19mm碎石的标准流量为: 300×1000/60×(1-0.044)×0.32=1530kg/min
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
流量与频率关系曲线
表3、流量测量采用5min
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
依据目标配合比计算冷料仓调速电机转速,其计算公式为: 对1#、2#集料仓: n=5.875G/h*r (粒径≤2cm) n=5.875φG/h*r (粒径>2cm) 对3#、4#集料仓: n=4.756G/h*r (粒径≤2cm) n=4.756φG/h*r (粒径>2cm) G-集料参配量,单位t h-料门开(高)度,单位m r-集料容湿重,单位t/m2 φ-集料输送容积系数(φ=1.23) 计算冷料仓调速电机转速只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二次筛分不等料、少溢料, 以提高生产效率。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冷料仓 赫兹 流量/kg 赫兹 流量/kg 赫兹 流量/kg
1#
10
3590
15
5380
20
7180
2#
10
1520
15
2290
20
3050
3#
15
3350
25
5590
35
7830
4#
20
6390
30
9580
40
12770
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
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
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
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
• 表1、间歇式拌和机振动筛的等效筛孔(方孔筛mm)

沥青混合料目标f配合比设计(AC-16)(2016.1.21)

沥青混合料目标f配合比设计(AC-16)(2016.1.21)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4、5、6、1、细集料AC-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简述二、设计依据为高砚山碎石场,经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具体检测结果见下表。

1、工程地点:2、粗集料所采用的粗集料比较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形状方正、扁平、针片状成分少,其规格分为:A 料(10~15mm );B 料(5~10mm );所有粗集料均为高砚山碎石场生产,经检验以上各种规格粗集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具体检测结果见下表。

所采用的细集料较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且颗粒级配适当。

其规格为:0~5mm ;产地三、原材料产地及检测结果2、公路等级:3、荷载等级:4、气候区分:5、其 他:《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施工图设计》所采用的矿粉由沥青拌和站回收粉,经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具体检测结果见下表。

本路段依据气候分区为1-4区,沥青混凝土所用沥青采用广东茂名石化生产的道路石油沥青,沥青的标号等级为:70号道路石油沥青(1-4)(A级品),经检验该沥青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具体检测结果见下表。

四、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矿料设计规定级配范围矿料设计规定级配范围2、矿料配合比设计根据各矿料筛分试验结果及AC-13级配范围要求,采用计算机合成确定各矿料的配合比例,按拟定的最佳油石比,经过反复试验、比较使设计级配尽量与目标配合比级配一致,最终提出矿料掺配比例为:A料(5~15mm):B料(5~10mm):细集料(0~5mm):矿粉=38:24:32:6;为防止施工时出现严重的离析现象、适当降低了公称最大粒径附近的用量,同时在满足空隙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了0.6mm筛孔及其相邻筛孔的通过量,使合成级配曲线呈“S”型,符合规范及设计建议的矿料级配调整原则。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 计算组成材料的配合比
法或计算法,求出符合要求级配范围的各组成材 料用量比例。
3) 调整配合比计算得的合成级配应根据要求作必 要的配合比调整 a. 通常情况下,合成级配曲线宜尽量接近设 计级配中限,尤其应使0.075 mm、2.36 mm和 4.75 mm筛孔的通过量尽量接近设计级配范围中 限。
2) 测定物理指标: 为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沥青最佳 用量,需要测定各组试件的表观密度, 空隙率, 矿 料间隙率和饱和度等物理指标.
3) 测定力学指标: 采用马歇尔稳定度仪, 测定沥 青混合料的力学指标,即测定马歇尔稳定度和流 值.
4) 试验结果分析: A. 绘制沥青用量与物理—力学指标关系图. 以 沥青用量为横坐标, 以表观密度, 空隙率, 饱和 度, 稳定度, 和流值为纵坐标, 绘制试验结果的 关系曲线,如下图:
n=0
10
70.
50.
35.
25.
17.
12.
8.8
6.3
4.4
通过量 .5 0 71 00 36 00 68 55 7 2 7
(%)
级配 n=0 10 81. 65. 53. 43. 35. 28. 23. 19. 15. 范围 .3 0 23 98 59 53 36 79 38 08 50 曲线 n=0 10 61. 37. 23. 14. 8.3 5.4 3.3 2.1 1.2 通过 .7 0 56 89 33 36 4 7 7 0 9 量(%)
其他等级公路
沥青混 凝 土路面
沥青碎 石 路面
AC—13 AC—16
AM—13
一般城市道路及其 他道路工程
沥青混 凝 土路面
沥青碎 石 路面
AC—5 AC—10 AC—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指导书
1.目的
为了确保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城市道路和厂矿道路的沥青路面工程中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引用标准
GB50092-96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4.一般规定
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充分利用同类道路的施工实践经验。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按本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

筛分矿料的标准筛应以方孔筛为准,当确有困难时,经主管部门同意也可使用圆孔筛。

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应符合本指导书附录表A的要求。

除已试验路段铺筑或实践证明附录表A规定的级配范围不适于当地情况外,矿料级配范围不应变更。

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的各类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并应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沥青路面的上面层和中面层的沥青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采用马歇尔试验设计方法,并对设计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浸水马歇尔及车辙试验分别检验其水稳性和抗车辙能力。

对使用钢渣的沥青混合料尚应进行钢渣活性试
验。

表1 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
②I型细粒式及砂粒式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为2%~6%;
但应测定密度、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等指标;
⑤残留稳定度可根据需要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或真空饱水后浸水马歇尔试验进行测定。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试验方法应遵照现行试验操作规程执行。

混合料拌和必须模拟实际生产情况,采用试验室小型沥青混合料拌和机进行。

配合比设计各阶段都应进行马歇尔试验。

经配合比设计得到的沥青
混合料应符合本指导书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及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通过配合比设计决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

5 目标配合比设计
材料准备
按相关试验规程规定选取的沥青及矿料试样,应具有足够数量和代表性。

按要求试验各项性质,当检验为不合格时,不得用于配比试验。

应对粗、细集料、填料进行筛分,得出各种矿料的筛分曲线。

应测定粗、细集料、填料及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

矿料配合比计算
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类型及所处的结构层位等选择适用的沥青混合料类型,按照本指导书附录表B确定矿料级配范围。

由各种矿料的筛粉曲线计算配合比例,合成的矿料级配应符合本指导书附录表B的规定。

矿料的配合比计算宜借助计算机进行。

当无次条件时,也可用图解法确定。

合成级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使包括、、筛孔在内的较多筛孔的通过量接近设计级配范围的中限。

②对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下(粗)限。

对中小交通量或人行道等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上(细)限。

③合成的级配曲线应接近连续或有合理的间断级配,不得有过多的犬牙交错。

当经再三调整,仍有两个以上的筛孔超出级配范围时,
应对原材料进行调整或更换原材料重新设计。

马歇儿试验
根据本指导书附录表B中所列的沥青用量范围及实践经验,估计适宜的沥青用量(或油石比)。

以估计沥青用量为中值,按%间隔变化,取5个不同的沥青用量,用小型拌和机与矿料拌和,按指导书表1规定的击实次数成型马歇儿试件。

按下列规定的试验方法,测定试件的密度,并计算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等物理指标,进行体积组成分析。

①Ⅰ型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水中重法测定。

②表面较粗但较密实的Ⅰ型或Ⅱ型沥青混合料、使用了吸水性
集料的Ⅰ型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表干法测定。

③吸水率大于2% 的Ⅰ型或Ⅱ型沥青混合料、沥青碎石混合料
等不能用用表干法测定的试件应采用蜡封法测定。

④空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混合料可采用体积法测定。

进行马歇儿试验,测定马歇儿稳定度及流值等物理力学性质。

选择的沥青用量范围应使密度及稳定度曲线出现峰值。

以沥青用量为横坐标,以测定的各项指标为纵坐标,分别将试验结果点入图中,连成圆滑的曲线构成马歇儿试验结果图。

5.4.5 在马歇儿试验结果图求取相应于密度最大值的沥青用量为a1,相应于稳定度最大值的沥青用量a2及相应于规定空隙率范围中值(或要求的目标空隙率)的沥青用量a3,按下式求取三者的平均值作为最佳沥青用量的初始值OAC1。

OAC1 =(a1+a2+a3)/3
求出各项指标均符合本指导书表1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OACmax,按下式求取中值OAC2。

OAC2 =(OACmin+OACmax)/2
按最佳沥青用量初始值OAC1在马歇儿试验结果图中求取各项相应的指标值,当各项指标均符合本指导书表1规定的马歇儿设计配合比技术标准时,由OAC1及OAC2综合决定最佳沥青用量(OAC)。

当不能符合表1规定时,应调整级配,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直至各项指标均能符合要求为止。

由OAC1及OAC2综合决定最佳沥青用量(OAC)时,宜根据实践经验和道路等级、气候条件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一般可取OAC1及OAC2的中值作为最佳沥青用量(OAC)。

②对热区道路以及车辆渠化交通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预计有可能造成较大车辙的情况时,可在OAC2与OACmin范围内决定,但不宜小于OAC2的%。

③对寒区道路以及其它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最佳沥青用量可在OAC2与上限值OACmax范围内决定,但不宜大于于OAC2
的%。

水稳性检验
5.5.1 按最佳沥青用量(OAC)制作马歇儿试件进行浸水马歇儿试验或真空饱水后马歇儿试验,当残留稳定度不符和本指导书表1的规定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或采用抗剥离措施后重新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当最佳沥青用量(OAC)与两个初始值OAC1、OAC2相差甚大时,宜按OAC与OAC1或OAC2分别制作试件,进行残留稳定度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OAC作适当调整。

高温稳定性检验
按最佳沥青用量(OAC)制作车辙试验试件,在60℃、轮压条件下用车辙试验机检验其高温抗车辙能力。

对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不应小于800次/mm,对于一级公路及城市主干路不应小于600次/mm。

当动稳定度不符和此要求时,应对矿料级配或沥青用量,进行调整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当最佳沥青用量(OAC)与两个初始值OAC1、OAC2相差甚大时,宜按OAC与OAC1或OAC2分别制作试件,进行车辙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OAC作适当调整。

钢渣活性检验
对粗集料或细集料使用钢渣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儿试验时应增加3个试件,将试件在60℃水浴中浸泡48h,然后取出冷却至室温,观察有无裂缝或鼓包,测量试件体积,其增大量不得超过1%。

同时还应满足浸水马歇儿残留稳定度不小于75%的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的钢渣不得使用。

6 生产配合比设计
对间歇式拌和机,应从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材料中取样,并进行筛分,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

同时应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使供料均衡。

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
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加%和最佳沥青用量减%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儿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7. 生产配合比验证
拌和机应采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儿试验及路上钻取的芯样检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标准配合比应作为生产上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

标准配合比的矿料合成级配中,、、三挡筛孔的通过率应接近要求级配的中值。

表A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规格(方孔筛)
表B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范围(方孔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