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影响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表征。

语言既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媒介。

文化则塑造和影响着语言的形式和使用。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1. 语言是文化的表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征和载体。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发音等元素,都是文化的反映和体现。

比如,中文中存在许多独特的成语和习惯用语,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2. 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在语言中得到反映,从而塑造了语言的特点和用法。

比如,某些文化中对礼貌和尊重的重视,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形成一些客套用语和表达方式。

3. 语言对文化的传承和保存起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语言的书写、口述和传播,人们将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念、习俗等传承给下一代。

语言的使用和规范也能促进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比如,古代的经典文献通过汉字的书写和阅读得以保存,而口头传统则通过方言、口述文学等方式传承。

4. 语言的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不同地区和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这种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

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语言的多样性使得人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5. 语言对思维方式和认知的影响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它还塑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不同语言中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等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方式。

比如,中文的象形文字和英文的字母表达,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总之,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语言既是文化的表征和载体,也由文化塑造和影响着。

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传承,人们能够传递和保存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念和习俗。

同时,语言也与思维方式和认知紧密相连,塑造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举例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举例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1. 引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且相互依赖。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媒介和工具,而文化则塑造了语言的形态和使用方式。

本文将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2.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2.1 形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反映了人们特定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会对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中文注重整体和关系的思维方式,而英文则更注重个体和结果,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2.2 形成社会认同和身份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认同和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

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人们能够表达归属感和认同感。

例如,中文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使用中文的人们会因为共同的语言而感到彼此更亲近。

2.3 传承和保护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传承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将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和传统代代相传。

当一个社群的语言消失时,相应的文化也会面临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语言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关键。

3.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3.1 形成词汇和短语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和短语,反映了该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例如,日语中有许多与自然和季节相关的词汇,反映了日本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和重视。

3.2 塑造语法和语用文化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

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和语境的要求有所不同,这会导致语言的使用方式产生差异。

例如,日本人在交流中更注重客套和尊称,而西方社交场合更强调直接和简洁的表达方式。

3.3 影响口音和语音特色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口音和语音特色。

不同语言和文化有不同的音素和语音规律,这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发音上的差异。

例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许多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影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口音和语音特点。

4. 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举例4.1 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文化西班牙语是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也是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行为的总和。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形态的描绘来表达含义,反映了中国人对事物形态的关注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而英语则是一种以音标为基础的语言,强调语音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

这种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语言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的传递,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文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英语中则有许多习语和俚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了文化的特点。

语言与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不断适应文化变化的结果,而文化的变化也会带动语言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在发生改变,这也会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词汇不断出现,以适应人们对新事物的命名和表达需求。

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语言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起来,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媒介,而文化则通过语言的传递和演变得以发展和传承。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价值观的理解,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传递文化的价值观念、历史故事、习俗传统等。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比如,中文中存在许多以家庭和社交为主题的词汇,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特点;而英语中则存在大量以商务和科技为主题的词汇,反映了西方文化中注重商业和科技创新的特点。

因此,语言对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形式和使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语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特点。

例如,一些文化中对社会等级和礼仪非常重视,语言中存在对不同身份和场合使用不同的敬语;而另一些文化中强调平等和个人自由,语言中则较少使用敬语。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一些文化中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保护态度较为重视,语言中会存在较丰富的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的词汇;而另一些文化中对商业和经济发展重视,语言中则会存在较多描述商业和经济活动的词汇。

因此,文化对语言的形式和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的重要标志。

人们通常使用自己所属文化的语言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感。

例如,在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归属感。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使用了与当地文化不同的语言,可能会被视为外来者或者不同于其他人。

因此,语言在社会中被用作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的重要标志。

最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语言的变化与发展。

语言是一种活的现象,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

文化的变化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反过来,语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文化的发展。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出来,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概念。

另外,语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文学、艺术和传媒等文化领域,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从而彰显出了该文化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如“道”字所代表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同样,在西方国家,英语作为一种主流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文化也会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导致文化所包含的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新事物会引入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加入到了中文中,并逐渐普及,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词汇。

而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如“selfie”(自拍)、“emoji”(表情符号)等。

同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语言也在慢慢融合和继承,比如一些英文词汇的拼写和发音等,被融入到一些汉字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汉字发音。

同时,一些句型、表达方式等也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和继承,经过改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地方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达方式。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作为一种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可以表达思想、感情,还能传递文化。

文化则反过来影响着语言的形成和使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第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通常都是与其文化紧密相连的。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词汇、语法等元素来表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不同的民族所用的语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发音和词汇上,还涉及到语法、句式、语言习惯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于思想、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第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传递文化信息一个民族的语言通常包含了其文化、历史、传统等的信息。

例如,中文中的“文化”一词就包含了“文明、学术、思想、礼仪”等多个方面的意涵。

通过语言,民族之间可以交流文化信息,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背景。

2.语言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不仅可以表达思想,还能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往往受到所用语言的影响。

例如,中文中强调“中庸”,侧重平衡、和谐的思想,而英语则强调竞争、个人主义,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3.语言影响社会行为语言在不同社会中,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行为的方式和规范。

例如,在东亚社会中,礼貌用语非常重要,人们常常通过使用不同的敬称来表达尊重;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用语也更加直接和简洁。

第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1.文化影响词汇和语法的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对词汇和语法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在宗教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出现;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其语法也更加注重“我”和“你”的区分。

2.文化影响语音和口音不同文化的语音和口音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礼貌发音”表示尊重,这种发音方式在其他国家中可能不同;而英语口音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影响语言变异的外部因素:首先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语言的变异,不同因素使语言变异的轨道也不同,然而这些因素都是相互牵连,相互有关系的。年龄:不同年龄语音的发音不相同,称呼也不同,前面在一定程度上与内部因素一样,都是语言内部因素的变异引起的;社会阶级和职业、文化程度:随着阶级,职业,文化程度的变化,语言的也会随之变异以适应相应的阶级职业文化程度的存在;种族:不同种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存在着,随着政治的需要,政策的发展,要求种族强制性的进行语言变异;性别: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语言因为歧视额人不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的语言变异更加明显;交际场合、交谈对象、交谈话题、交谈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因素有一定的相关,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言载体:不同的语言载体,有着不同的语言。书面语中,文言文和白话文,明显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所运用词汇,语法结构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而在不同的地方方言中,语音方式不同,也使得语言的变异。
(2)、语言是文化的一条重要的传播与传承途径。文化在形成之后需要被一定的载体才能传播与传承,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列如,中国的古书典籍都是靠着语言文字才能传承下来的。
(3)、文化影响着语言。为了适应文化的存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必然变换着。文化的传播需要语言,当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而两个地方的语言是有差别的,为了让文化传播开来,那个地方不得不为这种文化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茶文化传播到外国的时候,不同的国家给茶的命名也不同。
2、 影响语言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各有哪些?
(1)、影响语言变异的内部因素:人的生理构造基本相同,发音器官结构也基本相同,但是每个人的发音都不一定是标准,语音的发音有松紧程度之分,现在变异趋势是舌根音g、k、h等在前,高元音的影响下,往往会变成舌面音,可没发现舌面音变舌根音的。语言内部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语音的变异导致语意,词汇或语法层面上的变异,这就是语言内部变异影响着语言变异。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为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的语言使用方式、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与其所处的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因此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例如,许多东亚国家的语言中强调团队合作和尊重长者,这反映了这些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而在西方国家,独立、竞争和自由等概念则更加重要。

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文化中的变化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发展趋势。

例如,科技的发展和新兴文化的涌现都会对语言造成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打车”、“网红”、“二次元”等词汇都是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互为影响。

对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来说,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 1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反过来,文化也影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和习惯用语:不同文化中的事物和现象有不同的称呼和习惯用语,学习汉语需要学习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

2.语法结构:语法结构是文化背景的折射,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影响了语法结构的形成和使用。

3.语音特点:语音特点是语言中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不同文化中的语音系统有区别,学习汉语需要掌握汉语的语音特点。

4.交际方式: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方式反映了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对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汉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和使用汉语,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同时,通过学习汉语,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拓宽跨文化交际的视野和能力。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描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关联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达文化的各种价值观、信仰、传统、习俗和习惯,同时也反过来影响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第一步是相互影响。

语言的不同水平可以影响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例如,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深刻地改变了全球文化,英语的使用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科技和思想。

语言也会影响文化的价值观。

例如,英语中的'I'代表自我、'me'和'myself',而西班牙语中的'Yo'代表自我、'me'和'myself',这种语言上的表达使得西班牙语更加关注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身份。

语言也会影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例如,英语的普及使得更多人了解和接触西方文化,而西班牙语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西班牙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第二步是相互渗透和交融。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渗透和交融使得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例如,西方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而许多非西方文化也影响了西方文化,这种相互影响使得文化的多样性更加丰富。

语言和文化之间还有其他许多关系,例如语言的变化可以影响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变化也可以影响语言的变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样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举个例子,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成语、谚语、俗语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通过它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

同样的道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特色,这也为语言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的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与文化密不可分。

比如,在英文中,“蓝色”表示着冷静、稳重的意思,而在中文中“蓝色”则有着沉静、宁静的意思。

这是因为,英美文化中传统地与红、黄、蓝三种颜色有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蓝色与清新、深远有着密切联系。

再比如,在阿拉伯文化中,因为回教的传统和观念,他们禁酒,所以在阿拉伯语中,“酒”这个词组就被用来表示“沙漠”。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词汇上的不同,还可以表现在语音和语调等方面,这些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困扰。

三、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群体与社会的身份认同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人们归属某个社会群体和建立身份认同的依据。

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和文化,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规范,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和他们的亲密感和认同感。

比如,西方的“礼尚往来”的社交礼仪传统被广泛地传递,并与西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穆斯林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感的,这也被体现在了他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通过学习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我们不仅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建立起与他们的情感纽带,实现和谐共处和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总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互为表里。

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为全球化的时代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支持。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塑造了语言。

正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不同的文化。

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观。

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强调实用性和直接表达,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于效率和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视;而汉语则注重探究含蓄和形容词的运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

语言的特点和用词习惯直接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相同概念或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其次,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方面还有礼仪和习俗。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礼仪和习俗,这是由文化习惯所决定的。

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见面时通常会亲吻面颊或者握手,这是表达友好和尊重的方式;而在东方国家,如中国和日本,人们多会行揖或鞠躬来表示尊敬和礼貌。

这种不同的行为规范与语言紧密相连,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我们能够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

语言对于文化的塑造也是相互的。

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会导致语言的演变和创新。

历史上,许多文化的衰落或兴盛与语言的演进密切相关。

例如,古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衰落直接影响了拉丁语的发展和最终的消亡,而英语的崛起则与英国帝国的运作和扩张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的变迁和言语的传承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图景。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通过语言交流,人们传承和传播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和习俗。

口头传承是每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它通过讲故事、谚语、神话和民歌等方式将文化经验代代相传。

当我们学会用一门语言交流时,我们也逐渐融入并接受了该文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总结起来,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互为表达和塑造。

语言通过表达和交流,反映了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观;而文化的习俗和价值观也影响了语言的形式和用词习惯。

文化中的变迁和兴衰也催生了语言的演变和变革。

通过语言的传承,我们不仅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形态,更能亲身感受和体验所涵盖的精神世界。

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并相互塑造。

语言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而文化则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习惯的集合。

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

语言中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都反映了一个文化群体对世界的认知、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中关注家庭和人际关系,他们的语言中可能有更多的称呼词用来表示不同的亲属关系。

而一些文化注重形象和面子,他们的语言中可能有更多的敬语和礼貌用语。

因此,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语言使用,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文化。

其次,语言塑造了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的表达。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使得人们在思考和表达上有所不同。

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

例如,一些语言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和直接性,相应的文化可能更加注重效率和结果。

而一些语言则更注重含蓄和间接表达,对应的文化可能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

最后,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

语言的演变和变化往往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步。

当一个文化中涌现出新的概念、技术或观念时,对应的语言往往也会发展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适应新的需求。

反过来,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影响文化的发展。

当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从而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变化。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互相影响并塑造了彼此。

通过语言,可以了解和理解一个文化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同时语言的使用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传递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含着精神与物质的文明。

这两者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现如今,各种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际越来越常见,了解语言文化知识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果把语言比作文化的果实,那么文化就是语言的根系。

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对于语言的形式亦不断产生影响。

语言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方式。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语言与文字的记载,漫长的人类文化又如何能存留到今天。

就拿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的中华名族来说吧,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和留存,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

我们都知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如果没有语言以书面形式的记载,恐怕现代人很难破解出甲骨上晦涩难懂的文字,甚至我们会把它们当成一种古人的涂鸦绘画,而正是得益于前人留下的文献,我们才能了解甲骨文最初的用途是占卜。

而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文化给语言的生长提供者源源不断的养料。

比如英语中的一些词汇,若我们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很有可能摸不清它的来源。

英语的pen是从拉丁语的penna来的,原意是羽毛,这是由于当时的欧洲人使用的多为羽毛笔,后来虽然笔的材料改变,这个词却一直保存着,现在意为钢笔。

有时候,我们也能从文字中了解某个时代的文化历史,比如汉字“安”字,是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子,意思是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

这反应了旧制度下古代女子地位的低下,人们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带有现代气息的新生词汇层出不穷,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网络词汇,例如“单身狗”,“秀恩爱”,“叶良辰”,这些新词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相互制约的。

这对于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也很有启示,我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所以若是要想真正透彻的去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要了解那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了解该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以及宗教信仰,也只有这样,才能与人交际时游刃有余,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包含的范围比较小,文化的范围比
较大,文化分为很多方面,语言只是其一个方面。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非政府制度。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存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到普遍认为的还是英国的优秀文化人
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定义: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为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科学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
做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赢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繁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
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

广义的语言不仅包含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科东俄语言,根据无视感觉的相同,科东
俄语言又可以分成感官的(充斥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
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

本文所深入探讨的语言只要就是指狭义的语言,即为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和文化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伴侣。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一探究竟。

一、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往往与当地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中文词汇中有很多是来自于中华文化的,如“禅宗”、“道德经”等,它们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而日本语中“礼”这个词则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因此,学习语言除了学习语法和词汇外,还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语言塑造文化的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中,而且还通过语言塑造出来。

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口音不同,而这些又是局促于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之中的产物,因此也使得这些地区、民族有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特色。

就比如,多数非洲语言中具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作品,象征着非洲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口头传统。

而西藏藏族的唐卡艺术又是文化与宗教的综合产物,善用颜色、线条与造型的艺术手法让其成为了西藏文化的代表。

三、语言传递文化价值观语言不仅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是一个传递文化价值观的载体。

在文化中,语言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传递文化内涵和知识。

比如,在中国,成语和谚语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让子弹飞一会儿”就体现了中国人那种去虚拟化的哲学观。

当初像罗萨·帕克,乔治·奥威尔等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英国社会的不满,通过小说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传递产生的时代性影响。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是一体两面的。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塑造文化的形态,而好的语言则可以传递文化价值观,完美呈现出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

因此,我们对于语言和文化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它们。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大多学者认同,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具体的以实例去展示文化现象对与我们的理解会大有好处,物质文化就是:印度女人穿纱丽,尼泊尔喜欢手抓饭,日本人喜食生鱼片,中国人见面爱握手,毛利人见面碰鼻子,韩国人习惯盘腿习地,这都是各个民族物质文化的表现。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每一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就像最简单的中国人说中文,美国人说英语,韩国人说韩文,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

3、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是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表现,人类因有思维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了文化,又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互相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

4、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虽然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传播工具,但并不是说语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从属于文化,鉴于语言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语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二、语言的特点1、指向性:语言具备指向性,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含义描述可以指向对应的事、物。

如:树、人、上等。

语言的指向性受人为认可的事实。

2、描述性:语言的描述性是语言含义的体现,语言具备描述性是语言能够交流的重要体现。

语言的描述性受语言的指向性变化。

3、逻辑性:语言是一种有结构、有规则的指令系统。

语言的逻辑受语言的指向描述而变化。

4、交际性: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交流需要建立一定的联系,无论其是否相关。

而两个非相关的物质要建立联系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

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源泉。

语言和文化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却是密切联系的,下面从语言和文化的本质、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和文化的本质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方式,在人类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而文化则是人类通过语言和其他交流方式创造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和成果。

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中文、英文、法文、日文等等,通过这些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和传统。

另一方面,文化也会影响到语言,让不同地区、国家的语言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比如中文中的“四声”、日语中的“敬语”、英语中的“口音”等等。

二、语言对文化的塑造语言不仅反映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塑造文化。

语言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比如,中文的“众口铄金”,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即认为大众的意见是正确的、有助于决策的;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独立思考、个人权利等,这一点在其语言表达方式中也有所体现。

因此,语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形成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使得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除此之外,语言也可以通过形成新的词汇、新的句法结构等方式,推动文化变革和发展。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语言的广泛使用,词汇的涌现和更新也日新月异,可以说,语言的变化让文化更具时代感、更紧贴现实。

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与语言对文化的塑造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语言的运用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流时,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语音、语调、词汇等都会有所不同。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认知和表达的核心工具,而文化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共同特征和标志,涵盖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思想观念等方面。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下面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语言扮演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例如,在中华文化中,“吉祥话”、“谚语”等都是人们在交往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的语言表达,它们同时也代表着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二、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形态每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例如,西方语言中的动词时态非常丰富,而中文则倾向于通过词序、语气来表达动作的时间关系。

事实上,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发音等各个方面都与文化有关,因为语言随着文化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因此,文化会对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语言塑造了文化认知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核心工具,它塑造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习惯。

例如,在中文中,“名利”与“仁义”并重,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因此,语言不仅代表着文化,还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四、语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它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因此,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尊重多元文化,加强跨文化交流,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繁荣发展。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

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2)语言记录文化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作用不只是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而存在,人们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也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近几年,由于某些原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甚至对某些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

以前,同学们在一起聊的都是“你毕业了,准备去哪工作啊?”,前些年是学生去挑选好的单位,而现在却是单位挑选优秀的毕业生,因而现在同学们经常会聊的是“你打算考研吗?".“你打算考研吗?”类似的还有“你考公务员吗?"、“啃老族”、“小私”、“博客”及“抄袭”等等。

这些例子无一不记录着当今的种种文化。

3)语言促进文化发展ﻫ人类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声音可能是极其偶然的现象,当这种声音被一起活动的人所接受时,其他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发出这种声音,于是,这种声音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

随着这种标记的增多,人们的眼界便会越来越开阔,相互之间的交际便越来越自如。

这种认知事物的标记就是语言.ﻫ由于有了语言,人们在表达某种思想时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发表日期:2006年3月14日作者:刘润清【编辑录入:cxy】—从《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说起为什么说是“再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与邓炎昌先生于1989年出版了《语言与文化》一书,曾经初步探讨过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最近我又比较仔细地阅读了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其实,更准确的译名为《朗文英语与文化大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事情还得从一个实际例子说起。

几年前,一位发了财的老板来找我说:“我的儿子学文科语文不及格,学理科数学不及格,我看让他来你这里学个外语算了。

花多少钱都没有关系。

”这位老板的话让我哭笑不得。

他以为学一门外语是最容易的,什么知识都不用,就可以学会。

当我反驳他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别吓唬俺了!我没上大学,我的汉语不是也够用吗?美国人和英国人也有不上大学的,他们的英文不是也很好吗?”老板的话显然是不全面的,但我一直没有琢磨出用什么理论来驳斥他。

这些日子我抱着《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翻来翻去,读到了许多我料想不到的词条和信息,似乎突然悟出了点什么道理。

最重要的感悟是:“会一种语言”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别,如果用一个刻度量表去测量这种差别,分出十个水平也不会太困难。

但今天,我们暂不用外语学习者的各个阶段去区分语言水平,而是用能否用一种语言阅读学术文章、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外交会谈等标准,粗略、武断地把语言使用者划分为两大类:受过中等教育以下的人(包括文盲)(冒昧地暂称为非文化人)和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包括学者、作家、医生等)(暂称为文化人)。

他们语言能力的最大差别不是在发音、语法、词汇上,而是在文化知识或百科知识上。

此处要说明一句:这种区分与二语习得理论毫无关系。

按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说法,五岁的儿童已经是“合格的”(competent)语言使用者,其语法已经成熟,只是词汇量需要不断扩大。

所以说,二语习得理论更多地关注语法能力的发展。

我们这里想强调的是,即使你的语法能力已经接近本族语者,如果你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充其量你也只是接近一个非文化人的本族语者(如一个管工、保安员、保洁员等)(如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小孩),而我们培养外语人才的目标远远高于这种要求。

我们培养的外语使用者必须是文化人。

我立刻想到,“文化人”中的“文化”指的是什么?读过《朗文当代英语大词典》数百条词条之后,我开始斗胆把“文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百科知识构成(体现在“学文化”、“文化水平低”等表述中);一部分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风俗习惯构成(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说法中)。

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

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根据这三条定义,我所说的“文化”的第一含义也算不太离谱,“文化人”要有“一般知识”,要懂些“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我又查阅了几部英语词典,发现我说的“文化人”更接近Cultured一词:having or showing good education, manners, and especially an interest in art, music, literature etc—有教养的,有文化修养的。

但是英语中对Culture的定义与汉语的定义差距相当大:①the customs, beliefs, art, music, and all the other products of human thought made by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at a particular time; ②artistic and other activity of the mind, and the works produced by this; ③the practice of raising animals and growing plants; ④(a group of bacteria produced by) the growing of bacteria for scientific use. 看来,我们把百科知识也归于文化,而西方更加强调风俗习惯和信念。

不过,在许多研究者头脑中,二者的差距也并不那么大。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界定“文化”一词时说:“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没有这种“文化”能学好一门外语吗?不能。

为什么儿童可以学本族语呢?这就涉及到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不同。

把几岁的中国孩子放到英国去上学,他可以把英语学得很好(自然习得),时间长了还可以把英语当成母语(汉语就忘掉不少)。

但他的英语仍然是儿童语言水平,不能与一个在中国培养的英语本科生的语言能力相比,也不能与英语好的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

在缺少外语环境的中国,我们靠的是正式的课堂教学,从开始就教的是成人语言,借助的语言也是成人汉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语言输入承载着文化人的百科知识。

语言是记录、表达、传播乃至发展百科知识的工具,它靠所承载的内容而获得生命。

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第一层意思。

这里不用去列举语言记载的各种深奥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不用列举什么复杂的法律、保险条款、外贸函电等。

语言本身就暗含着许多知识。

我们对一个正在学汉语的外国人说:“他是一个摇羽毛扇的人物”,这要求他要了解多少中国文化背景呀!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学作品丰富,留下的典故太多了,所以外国人想学好汉语谈何容易。

别说外国人,就连我这个中国人,想读懂一篇比较讲究的文字也常常有困难。

某年我去南昌参观滕王阁,买了一把纸扇,上面印着王勃的《滕王阁序》,读了半天,似懂非懂。

其中一句写道:“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酒潘江,各倾陆海方尔”。

要想读懂这几句,先要懂何为“陆海潘江”。

陆是晋代文学家陆机;潘是晋代文学家潘岳。

晋代谢混之评论二人诗歌时写道:“潘诗烂若舒,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后来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论陆潘二人时,先引用了谢混之的话,然后评说:“益寿轻华,故以潘为胜;翰林笃论,故叹陆为深。

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英语中的典故又何尝不是如此。

比如我们谈到He is as money-minded as Shylock(他像夏洛克一样掉到钱眼里了),我们需要知道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这个人物(见该词典1626页),此人心狠手辣,他放高利贷给别人,别人无力偿还时,坚持要从人家身上割下一磅肉。

如果读到He decided to carry on this plan in spite of what Mrs. Grundy will say(他不管别人会怎么议论,决意按自己的计划行事),就要知道葛兰太太是英国作者托马斯·莫顿于1798年写的《加快犁地》喜剧中的一个根本不出场的人物(见该词典771页)。

她有着严格的道德和社会行为观念,并且因为试图让别人守规守矩,而招人讨厌。

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广博、生动优美,许多晶莹如玉的佳句已经成为英语里的固定说法。

例如:Someone’s pound of flesh(见词典1364页)指夏洛克坚持要索取的那一磅人肉,现在用来表达“合法但不合情理的要求;无情的索债”之意。

再如,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 (见词典805页)也是出自《威尼斯商人》的一句话:I never knew so young a boy with so old a head(盖如此少年老成之士,实鄙人生平所仅见也—朱生豪译文)。

而I’ll eat my hat(我打赌决不……)则出自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著名诗句:Damn with faint praise, assent with civil leer, /And, withoutsneering, teach the rest to sneer(寓贬于褒,用冷眼彬彬有礼地赞同,/自己不去嘲笑,却怂恿他人冷嘲热讽),留在英语中成了固定词组damn wish faint praise(见词典431页,1367页)。

以上几例足以说明,要想学会文化人的语言,学会欣赏语言的魅力、优雅与韵味,没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办不到的。

那么,非文化人的本族语者不是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他们的社会之中吗?他们的语言不是也足够用吗?是的。

这是因为,第一,他们不去涉足文化人的脑力活动,第二,他们具有外语学习者很难学到的知识,那就是“文化”一词包含的第二层意思:信仰、道德、法律、风俗等,其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语言使用规则(如:如何称呼对方,如何问候对方,如何介绍客人,见面时的礼节,拜访时的礼节,如何送礼和收礼,如何致谢和道歉,如何称赞别人和接受称赞,如何宴请别人和参加宴会,如何对待隐私,哪些是禁忌语等)。

这些文化知识多是本族语者在长成过程中不自觉地学到的,是因民族、社会、国家不同而不同的。

所以,本词典文化部分的主审、香港大学翻译系系主任在“序”中写道:“文化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文化词汇的翻译也因而不易。

”(2+2=4和地球绕着太阳转,不会因民族不同而改变。

但是“摇头不算,点头算”就不是一条世界通用规则。

)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差异”和“入乡随俗”指的就是这一部分文化。

这部分知识是本族语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组成部分,正是它使本族语者的语言地道、自然、得体(何时、何地、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中国人知道何时使用“你几岁了?”“你多大?”和“你多大年纪了?”在英国见有人打喷嚏时,屋里的人一般会说“上帝保佑你”或者“身体健康”(在美国更多用),而打喷嚏的人会说“谢谢你”(见词典1664页)。

受到别人表扬或祝贺时,在中国我们的回答是“过奖”、“还做得不够”、“惭愧”等,在西方的回答是“谢谢”(见词典后面的“语言提示”C27)。

这些差异不是语法和词汇的问题,而是语言使用规则的问题,也是外语学习者很难系统学到的。

这是外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之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就拿我和一位英国保洁员相比,也许我知道的莎士比亚悲剧和喜剧的方方面面比她还多,我能用英语讲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而她不能,但她那自然、地道、得体的英语是我永远也学不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