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合集下载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荷尔德林的背景和作品风格朗读并解析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和解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背景信息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结构和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如流浪人的形象、斯巴的描绘等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讨论诗歌的语言特色和风格2.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第三章:情感与意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如孤独、思乡等探索诗歌中的意境,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诗歌相关的艺术作品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和创作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第四章:诗歌与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历史、社会的联系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4.2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探讨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4.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参考资料和学术著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持续学习的能力5.2 教学内容回顾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和影响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学习资源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学第六章:课堂活动与互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元素,进行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6.2 教学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利用诗歌中的意象、情节,进行创意写作和表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6.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工具,如视频、音频等,增加课堂趣味性第七章:家庭作业与评估7.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和效果7.2 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7.3 教学方法通过家庭作业和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第八章:拓展阅读与研究8.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8.2 教学内容推荐与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组织学术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8.3 教学方法采用独立阅读和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学术资源和工具,如图书馆、数据库等,支持学生的研究第九章:教学反馈与改进9.1 教学目标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9.2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反馈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教师座谈会,交流教学经验和改进措施定期检查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9.3 教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利用教学检查和评估,推动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10.1 教学目标强调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展望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方向10.2 教学内容强调诗歌对个人成长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推荐相关的课程和资源,鼓励学生继续学习10.3 教学方法采用回顾和展望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工具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未来规划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解析环节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的运用以及意象的创造。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首诗歌。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读:让学生聆听《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欣赏: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诗歌的表现。

2. 学生对诗歌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3. 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表达和创造性。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情境。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创作背景:介绍诗人创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诗歌情感解析: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三、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诗人创作《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分析诗歌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和理解。

2. 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2. 社会启示:分析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三、教学步骤1.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2. 分析社会启示:让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内涵的理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斯巴达克斯的故事背景,理解其勇敢、坚韧的精神品质。

2. 通过分析斯巴达克斯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斯巴达克斯的形象特点。

2. 故事梗概:介绍斯巴达克斯的故事背景,使学生了解其英勇事迹。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斯巴达克斯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智慧、坚韧等。

4. 主题探讨:讨论斯巴达克斯的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何勇敢面对困难。

三、教学重点1. 斯巴达克斯的故事梗概及其背景。

2. 斯巴达克斯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巴达克斯的勇敢、坚韧精神。

2. 激发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斯巴达克斯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斯巴达克斯的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斯巴达克斯的勇敢行为,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全文。

2. 课件:斯巴达克斯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3. 讨论话题:斯巴达克斯的故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 作业: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斯巴达克斯的故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斯巴达克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 故事梗概:教师简要介绍斯巴达克斯的故事背景。

4.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斯巴达克斯的性格特点。

5. 主题探讨:讨论斯巴达克斯的故事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斯巴达克斯的精神应用于日常生活。

7.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八、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斯巴达克斯精神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勇敢、坚韧的书籍,并简述推荐理由。

九、课后反思1. 学生对斯巴达克斯故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斯巴达克斯精神的理解与应用。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诗歌作品。

通过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导学生思考流浪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随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2 教学内容介绍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图片和相关资料。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海因里希·海涅的介绍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三章:诗歌结构及韵律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结构特点。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3.2 教学内容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结构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诗节、行数等。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重复等。

第四章:诗歌主题及象征意义解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主题思想。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2 教学内容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主题思想。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流浪人、斯巴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欧洲历史背景中的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培养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2)学会珍惜和平,反对战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了解欧洲历史背景中的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战争背景下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析战争背景下人物心理活动的特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6.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的短文。

2. 选取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故事,分析其中的人物心理活动。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作者简介:1、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出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

2、在科隆度过艰难的童年,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1945年4月被俘入战俘营,12月获释。

4、1947年发表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

5、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

二、解题: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

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

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

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

标题本身就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三、文本研习:(一)把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小伤员参军仅三个月)地点:战地医院。

(小伤员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包括“我”在内大批伤员被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了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对诗歌的字词、句子、段落进行深入解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3. 诗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4.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创作手法,如比喻、象征、讽刺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文学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诗歌创作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思想和创作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解析和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诗歌解析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计划:1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创作背景1课时:朗读诗歌并进行初步解析1课时:深入解析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1课时:讨论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课时:分析诗歌创作手法并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 相关历史资料: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资料3. 参考书籍:诗歌鉴赏、文学技巧、历史文化等相关书籍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资料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初步解析:对诗歌进行初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部描绘战争背景下人性光辉的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

本课程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感悟人性的坚韧与希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生活。

学生感悟人性的光辉,培养同理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指定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相关章节。

2.2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重点理解战争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3 教学难点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战争与人性问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情节与人物。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与情节的看法。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战争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指定章节,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4.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与情节的看法。

4.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与讲解。

4.5 课后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环节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2 终结性评价期末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学生预习相关章节,了解故事背景。

学生搜集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增强对课程的理解。

6.2 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首描绘流浪者心境的诗,通过对流浪者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自由、尊严的渴望。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意象、结构等方面,使学生深刻理解诗的意义,提升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等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著作及文学地位强调作者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2.2 创作背景解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阐述创作背景对诗歌主题的影响第三章:诗歌主题分析3.1 主题概述阐述诗歌对流浪者生活境遇的关注分析诗歌对和平、自由、尊严的渴望3.2 主题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主题的细节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主题的理解第四章:诗歌意象分析4.1 意象概述介绍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流浪人”、“斯巴”等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4.2 意象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意象的细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象所呈现的画面第五章:诗歌结构分析5.1 结构概述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等阐述结构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5.2 结构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结构的细节鼓励学生谈谈对诗歌结构的独特见解第六章:诗歌语言特色分析6.1 语言特色概述解析诗歌中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抒情等强调诗歌语言对表达主题的作用6.2 语言特色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语言特色的细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模仿诗歌的风格,创作小作品第七章:诗歌的形式特点7.1 形式特点概述分析诗歌的形式,如韵律、押韵等阐述形式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7.2 形式特点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形式的细节鼓励学生谈谈对诗歌形式的独特见解第八章:诗歌的影响及现实意义8.1 影响概述介绍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强调诗歌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8.2 现实意义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现实意义的细节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诗歌的意义第九章:课堂活动与实践9.1 活动设计设计与诗歌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朗读、讨论、创作等强调活动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9.2 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相关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互相评价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诗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10.2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拓宽阅读面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作者及创作背景补充和说明:通过详细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重要作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整体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篇

苏教版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6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陈蒙设计指导思想上世纪那个血腥的三四十年代已远去了,加之当今日本肆意美化和掩盖他们所犯下的历史罪行,因而作为和平年代里的中国新一代中学生完全有必要了解那场人类的灾难,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罪恶,从而以维系人类的和平为己任,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所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建国强国的思想意识,帮助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此文教学的根本思想之所在。

语文的教学,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指。

所以围绕以上主题,教学中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调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教学手段,将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同学生的思维、语言的有效运用等能力完美结合起来,既体现人文思想的熏陶,又关照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是本文教学的另一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1.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的作用;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激发珍爱和平、励志图强的情感,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

3.立足文本,充分认识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提起那场战争,我们心中总有永远抹不去的伤痛甚至是仇恨,因为我们是受害方。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无遭受灾难,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境况。

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对这场战争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板书课题)一、研习文本[说明]本文是外国作家的作品,篇幅长,且心理描写文字多,似意识流文学作品。

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均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研习文本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掌握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了解作品背景,熟悉教学内容。

4.2 学生准备: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5.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5.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元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5.7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反馈,评估学生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7.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加深对象征主义文学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8.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会《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中的情感。

2.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流浪人群的生活现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讨论流浪人群的生活现状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流浪人群的生活现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准备1. 诗歌原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流浪人群的生活现状和问题的文章或报道。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律。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诗句的含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流浪人群的生活现状,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5.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强调对流浪人群的关注和同情。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流浪人为主题的诗歌。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3. 邀请当地的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流浪人群的生活和帮助他们的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分析和讨论。

2. 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对作品的创意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对流浪人群的生活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表现出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二)、作者简介: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

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

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思考: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的布置;门上的十字架;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我”的手迹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能够欣赏并评价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性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作者海因里希·曼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2. 故事情节概述:(1)流浪人阿道夫·克拉夫特的遭遇。

(2)斯巴城的人们对待流浪人的态度。

(3)克拉夫特在斯巴的经历及其影响。

3. 人物形象分析:(1)流浪人阿道夫·克拉夫特:坚韧、善良、充满正义感。

(2)斯巴城的人们:冷漠、自私、虚伪。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

(2)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对比分析:将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对比,了解异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背景及作者海因里希·曼。

(2)提问:同学们对德国表现主义文学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感受流浪人的艰辛与坚韧。

4. 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讲解: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教学难点:分析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流浪人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艰辛与坚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讲解诗歌: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4.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 案例分析:分析流浪人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艰辛与坚韧。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诗歌知识、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艾青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邀请诗人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创作和鉴赏。

八、教学资源1. 艾青的诗歌集或相关选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篇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公开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导入:你们知道这些名人吗?“康德、马克思、歌德、、格林兄弟、爱因斯坦、巴赫、贝多芬??”(他们是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等等)你知道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德国)我们可能始终有这样的疑问萦绕心头:德国是个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音乐家等人才辈出的国度,日尔曼是个有思想有传统文化渊源的民族,为何掀起了令人胆寒的灭绝人性的二次世界大战?二、作者介绍:三、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我”是一名_________,受了___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才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是一名________,“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重)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此时的“我”“失声呼叫”等。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此时的“我”“惊骇万状”“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等。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一位三个月前还是一所文科中学的学生,现在作为伤员抬回改成临时医院的学校,借躺在担架上的他的双眼观察学校的陈设布置,借他神志不清的大脑反复捉摸这儿是不是母校,最后凭借黑板上自己书写的铭文确认这儿正是母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基本背景和主题。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材简介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出版时间和背景。

概述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手法。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小说背景与文化意义2.1 斯巴古城的历史背景介绍斯巴古城的历史、地理位置和文化特点。

探讨斯巴古城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2 流浪人的形象分析小说中流浪人的形象特征和象征意义。

探讨流浪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表现。

2.3 社会问题与人性探索分析小说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类似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三章:文学手法分析3.1 叙述手法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

探讨叙述手法对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3.2 人物刻画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探讨人物刻画手法对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的影响。

3.3 象征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和象征意义。

探讨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章:文本解读与讨论4.1 选取重要章节进行细致解读。

分析章节内容、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4.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和互相交流。

引导讨论深入到小说的主题和手法层面。

回顾小说的背景、主题和文学手法。

强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5.2 推荐拓展阅读和作业。

推荐与小说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

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和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比较分析6.1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选择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主题或文学手法相似的其他作品。

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探讨不同作者的处理方式。

6.2 读者反应论讨论不同读者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解读和评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部描绘战争背景下人类命运的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

通过讲述一个流浪人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性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坚守。

1.2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3. 领悟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战争与和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第二章:情节梳理2.1 小说梗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了一个流浪人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故事。

他在逃亡途中,先后遇到了善良的乡民、自私的商人、狂热的士兵等不同类型的人物。

在战争的背景下,这些人展现出了各自的人性光辉与阴暗。

流浪人来到了斯巴城,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2.2 主要人物介绍2.2.1 流浪人:战争的受害者,善良、坚韧、有爱心。

2.2.2 乡民:热情、友善、乐于助人。

2.2.3 商人:自私、贪婪、对战争利润的追求导致他人灾难。

2.2.4 士兵:狂热、残忍、战争机器的执行者。

2.3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3. 讨论战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第三章:战争与人性3.1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小说中的例子为例,分析战争如何使人们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变得残忍、冷漠。

3.2 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形象,探讨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3.3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找出战争对人性的描写。

2.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3. 小组讨论:战争背景下,如何坚守人性光辉?第四章:和平的渴望4.1 和平的象征小说中斯巴城象征着和平,通过分析斯巴城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帮助学生了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讲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斯巴达克斯起义:详细讲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了解起义的来龙去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斯巴达克斯起义的理解。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与斯巴达克斯起义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直观地了解古罗马的历史和文化。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历史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Lesson plan of if you come to Sparta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作者简介:
1、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出生于科隆一个雕
刻匠家庭。

2、在科隆度过艰难的童年,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1945年4月被俘入战俘营,12月获释。

4、1947年发表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

5、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

二、解题: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

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

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

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

标题本身就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三、文本研习:
(一)把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小伤员参军仅
三个月)
地点:战地医院。

(小伤员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包括“我”在内大批伤
员被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
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
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三)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

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
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战争的残酷,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四)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
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明确:
(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


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
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五)小说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
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
说说你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想法,可各抒己见)
明确:
小说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

但“我”就在短短的三个月中为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付出了惨痛的低价。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六)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
性格特点?
明确:
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四、课堂小结:
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在三个月前参加战斗,而后受伤竟然
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学生成了伤员,学校成了战地医院,而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竟然成了血淋淋的欺骗,让年轻的
“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而在精神上遭受的痛苦更是无可名状,心理上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痛。

而这一切表现了作者对于战争本身所作的反思与抗争: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的灾难,也是个人不幸的根源所在。

《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参考提示: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

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参考提示: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
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浪人,你若
到斯巴……》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
比较。

参考提示:
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