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43张PPT)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78663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4.png)
文本特色
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 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充满了探奇的情趣,逐渐为人们展开 一幅美妙的图画。然后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 周围景物的特点。尤其是写小石潭里的游鱼,采用特写镜头,动静结 合,出神人化。
文本特色
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动词,许可。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
男子。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下见小潭:在下面。 ➢③日光下澈:向下。
词类活用
➢2、名词作状语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②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合作探究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 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 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 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 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 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 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 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精读课文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 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 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 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 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 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b7bd1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7.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3687c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7.png)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及译文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的地方都没有。
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35554a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e.png)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日恕己,日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从小丘往西走—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砍伐了—些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走看见—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的大石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有的成为完整的石岩。
岸上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摇曳飘荡。
石潭里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问一些鱼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客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又像长蛇在爬行,-段露出来,—段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似的互相交错,没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儿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停留得太久,就记下所见景致离开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a39a2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d.png)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第10课《小石潭记》重点词句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重点词句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7dea24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3.png)
《小石潭记》重点词句梳理一、重点实词1、隔篁竹篁竹:竹林2、心乐之乐:以……为乐3、伐竹取道伐:砍伐道:道路4、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5、卷石底以出卷:翻卷6、为坻坻:水中高地7、为堪堪:不平的岩石8、青树翠蔓翠蔓:翠绿的藤蔓9、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示约数10、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好像11、日光下澈澈:穿透12、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13、俶尔远逝俶尔:忽然14、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15、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1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7、四面竹树环合环:环绕18、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9、悄怆幽邃悄怆:凄凉邃:深20、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21、不可久居居:停留22、乃记之而去去:离开二、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
)2、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闻水声(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5、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副词。
)6、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居住。
)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西:向西2、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下: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空:在空中4、日光下澈。
名词作状语下:向下5、俶尔远逝。
名词作状语远: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西南:向西南7、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寒:使…感到寒冷10、如鸣佩环。
使动用法鸣:使…发出声音11、心乐之。
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乐:以…为乐12、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近:靠近13、隶而从者。
名词作动词隶:跟着。
四、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明灭可见(可以,能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可以)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环绕,围绕)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7.游同游者(游玩)秉烛夜游游山玩水滁人游也(出游)五、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10课《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第10课《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cd969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7.png)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译 (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
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
文 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约有一百来条。可, 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大约。许,表示约数。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静止不动的样子。
轻快迅疾的样子。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的石头上。澈,穿透。布,映照。 俶尔,忽然。
游者相乐。
译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介词,由、自
从
隶而从者
动词,跟随
如鸣珮环
环
四面竹树环合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以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 连词,因为
《杞人忧天》
皆若空游无所依
动词,好像
若 若屈伸呼吸
代词,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
动词,如、比得上 《愚公移山》
潭西南而望
而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
》、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
背景链接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 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 贫病交加,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这令他满怀愤懑,于是他便 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 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原 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 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3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3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e5b6bf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2.png)
景物
描写
小石潭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之鱼 翕忽
动静结合
特点
活泼、灵动 灵
小石潭 之源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比喻(形、光)
溪岸:犬牙差互
蜿蜒曲折 参差不齐
远
小石潭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之境
融情于景
凄清寂静
凄
简要分析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及 周围景物所运用的手法。 移步换景
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 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 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zhé
jiàn
cī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
liáo
qiǎo chuànɡ suì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
生,曰恕己,曰奉壹。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小石潭记
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美丽 幽静。如果我坐在潭边,听到“如鸣珮环” 的水声,看到潭中游鱼怪石、潭边青树翠竹, 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幽深之美,并 深深地沉醉其中。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侧面描写的,如《小石潭记》中的“_潭__中__鱼__可__百__许__头__, 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皆若空 游无所依 (2)通过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巧用比喻写出溪水逶迤之 状、时显时隐之景的句子是“__斗__折__蛇__行____,__明__灭__可__见____”。
4. 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陶冶情操,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10、《小石潭记》 带翻译
![10、《小石潭记》 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de4511fddccda38366baf42.png)
形容词作动词, 靠近。
连词, 为,成为。 小岛
而
坻,水中
高地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不平的岩石
翠绿 的藤
蒙盖 摇曳 层次 随风 缠绕 牵连 不齐 飘拂
蔓
翻译
从小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 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撞发出的 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 一条路来,向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
先生集》。
状元成才路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 新运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 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 怀愤懑。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 潭水、小丘、山涧美不胜收,他便借山水排解内心 的忧愁。著名的《永州八记》即为这一时期所作。 《小石潭记》为其中之一记。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 遇坎坷,前途迷茫相似;小石潭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的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 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作者通过对游玩时发现的小石潭幽深冷 寂的景色的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抒发 了作者遭贬后的悲凉凄苦之情。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 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小溪两岸的 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他的源 头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感到心情凄凉, 寒气透骨。凄,
使···感到凄凉。寒,
使···感到寒冷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特写 镜头境 清小 Nhomakorabea幽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c416e5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a.png)
珮环(pèi) 佁然(yǐ) 为嵁(kān) 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龚(gōng)
朗读停顿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包围 寂静寥落 使……凄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
使……寒冷 忧伤的样子 深 因为 凄清
寒骨, 悄怆幽 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
停留 而,连词,表顺承 离开
久居,乃记之而
去。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 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 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凄 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 下来便离去了。
导入新课
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武丁得傅 说,有武丁中兴;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 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刘备 三顾茅庐更是广为传颂……良臣逢明君,可 遇不可求。更多的人中翘楚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比干剖心、屈原放逐、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 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去感受他被贬到永 州后寄情山水的情怀。
整体把握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整体把握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小石潭的?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发现小 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氛围→ 交代同游者。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41b63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8.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一、作者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著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在中唐诗坛自成一家,名作有《江雪》《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苏轼评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又论柳子厚诗》)。
有《柳河东集》传世。
王孟韦柳:指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一道倡导中唐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提倡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形式主义的骈俪文风,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柳宗元的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成就突出的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议论文,主要是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识见迥绝,立意新警,论证严密,语言犀利,如《天对》《天说》《封建论》《六逆论》等。
第二类是传记文,其多取材于现实,往往仗义执言,歌颂正义,批判黑暗,如《宋清传》《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等。
第三类是寓言,往往以巧妙比喻,把笔锋触向社会深处,能发人深思。
柳宗元为寓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他之后,寓言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其著名寓言有《三戒》《罴说》《蝂传》等。
第四类是山水游记,不局限于描摹客观景物自然美,而是把自身遭际和主观情感融入其间,境界凄清幽峭,动人心魄。
“永州八记”尤享盛名,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具有开创性。
二、背景介绍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acbb4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b.png)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小石潭记》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下面是《小石潭记》的原文与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
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
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
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
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
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
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34b47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0.png)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升交流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小石潭记》的整体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鉴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为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通过写景抒发感情的手法。
3.领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出的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遭遇的感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但反思后发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点仍然难以消化。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氛围良好。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或是缺乏自信。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关注这部分学生,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魅力。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古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这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以生活中的实际经历为切入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还需更具体、生动,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今后,我打算尝试更多有趣的讲解方式,如故事化、情境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d61c58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a.png)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日恕己,日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从小丘往西走—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砍伐了—些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走看见—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的大石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有的成为完整的石岩。
岸上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摇曳飘荡。
石潭里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问一些鱼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客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又像长蛇在爬行,-段露出来,—段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似的互相交错,没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儿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停留得太久,就记下所见景致离开了。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译文鉴赏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6b248a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9.png)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译文|鉴赏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小石潭记》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c9b0fa26edb6f1afe001f5c.png)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关于《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00817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c.png)
《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关于《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导语:《小石潭记》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1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
清,清澈。
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小石潭记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妙的景观,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独忧愤之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
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方法指导:
如何概括与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能力。
[解题技法]
步骤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步骤二: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也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步骤三: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步骤四:答题时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也可以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比较高。
素材积累: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1.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2.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3.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4.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