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光光谱解析

合集下载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为紫外光区光源。
• 其中:486.13nm (F线) 和 656.28nm ( C线)
可作为波长校正。
(二).单色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的作用是
将来自光源的连续光谱按波长顺序色散,并从
中分离出一定宽度的谱带。单色器由入射狭缝、
准直镜、色散元件、物镜和出射狭缝构成。
(1).色散光件
棱镜
棱镜的色散作用是棱镜材料对不同波长的光有
A logT
实际测量,往往测量物质的透光率,再转化为吸光强度。
半导体材料中光的吸收规律 紫外-可见光的吸收主要是电子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 半导体材料中,电子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是和它们 的能带结构相关的。 因此光的吸收规律必然和它们的能带结构相关 直接禁带 间接禁带 ZnO,GaAs,CdS Si,Ge

B(hv E g )
2 2
3
2

3. 间接跃迁 在间接带隙的半导体材料中,由于价带顶和导带底在 K空间的位置不同,加上光子的波矢比电子的波矢小 得多,为了满足动量守恒的原则,必须要借助其他过 程,如声子参与或杂质散射来实现电子在能级间的跃 迁,这种电子跃迁方式称为间接跃迁。通过计算,可 以得到吸收系数和光子能量的关系:
m I0 4 A log 4.343 10 Nb ai Ci I i 1
将常数项和光子的吸收界面 a i 合并为单一项,
m I 以 i 表示 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则 A log 0 b i Ci I i 1 I0 一般对于单一组分,上式可以写成: A log bC I
( ) B

B(hv Eg )
1 2
2
和 hv 的图谱, 就得到线性吸收边
二.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方法和设备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是在紫外和可见光范围内, 改变通过样品的入射光波长,并测得不同入射光波 长下样品的吸光度,从而获得样品信息的分析仪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用于分析物
质的化学结构和浓度。

它基于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

紫外-可见光谱是通过将被测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
用一束紫外-可见光照射样品,并测量样品对光的吸收来进行的。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原理基于被测物质分子电子的激发和跃迁。

当物质处于基态时,其分子处于低能级的电子轨道上。

当紫外-可见光照射被测物质时,光子的能量能够被物质中的电
子吸收,使其跃迁到高能级的轨道上。

这种电子跃迁导致了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峰。

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吸收特性,这是由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决定的。

不同的分子或化学键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通过测量光通过样品后的强度变化,可以得到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通常以波长(nm)为单位进行测量。

在可
见光范围内,波长较长的光产生红色的吸收峰,而波长较短的光产生紫色的吸收峰。

在紫外光范围内,波长较长的光产生较低能级的吸收峰,而波长较短的光产生较高能级的吸收峰。

通过分析样品吸收光谱的形状和位置,可以确定样品中的物质种类和浓度。

此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还可以用于分析反应
动力学、鉴定物质和定量测量等应用。

各种光谱分析解读

各种光谱分析解读

各种光谱分析解读光谱分析是一种科学技术,通过研究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可以从中获取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组成信息。

光谱分析包括多种方法和技术,其中常用的有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拉曼光谱和质谱等。

下面将对这些光谱分析方法做一些解读。

紫外可见光谱(UV-Vis)紫外可见光谱是通过检测物质吸收或散射紫外可见光而获得的。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电子转移、共振结构等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电子能级分布、化学键的性质和分子的色彩等。

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是通过检测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而获得的。

红外光谱可以分析物质的官能团、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型。

不同官能团和化学键对红外光谱会有不同的吸收峰,通过对红外光谱的解析和比较,可以推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核磁共振光谱(NMR)核磁共振光谱是通过检测物质中核磁共振信号而获得的。

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研究物质中的原子组成、化学环境和立体构型。

不同原子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通过对核磁共振光谱的分析,可以确定物质中的原子种类和它们的相对数量。

拉曼光谱拉曼光谱是通过检测物质对激光散射光的拉曼效应而获得的。

拉曼光谱可以研究物质的分子振动模式和晶格振动模式等。

拉曼光谱的谱线对应于物质分子的振动能级差,通过对拉曼光谱的解析,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

质谱质谱是通过检测物质中离子的质量与通量的关系而获得的。

质谱可以研究物质中的原子组成、分子量和化学键的性质。

不同原子和分子具有不同的质荷比,通过对质谱的解析,可以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类型。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化合物结构鉴定剖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化合物结构鉴定剖析

化合物结构鉴定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作业1.说明纳米Ru、Rh、Ir 等十种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2.说明马尾紫、孔雀绿、多氯代酚、苏丹、peo-ppo-peo、pvp等十种有机物或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附图)解答如下:1(1)、纳米ZnS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观察能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吸收峰位置变化可以考察能级的变化。

由图5可知,硫化锌在200~340 nm波长范围内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

1(2)、NiFeAu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表征:上图比较了相关纳米粒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b是NiFeAu纳米粒子分散在正己烷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看出NiFeAu纳米粒子在约557nm有一个较宽的吸收峰.对比用同样方法合成的NiFe图a在所测试的范围内无特征的吸收峰可以判断多功能性NiFeAu纳米粒子具有源于Au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光学性质.与用同样方法合成的纳米Au粒径8nm在可见光区526nm有强的吸收峰相比图c NiFeAu纳米粒子的吸收峰形明显变宽并出现红移该观察说明除了粒径大小变化的因素Fe和Ni的存在影响了Au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也间接证明了NiFeAu纳米复合粒子的生成.Au的特征吸收峰的峰形和强度不同原因在于纳米粒子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根据纳米颗粒光学响应模型Mie理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是由入射光频率和金属纳米颗粒中的自由电子的集体发生共振时产生的而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的共振条件对纳米颗粒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纳米粒子的组成结构尺寸形状电解质或者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特征吸收峰的强度和形状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一样.1(3)、TiO纳米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2紫外吸收光谱表征:水悬浮液的 UV-vis 吸收和透射光谱。

由图上图是0.05% 金红石纳米Tio2在紫外光范围内都可见, 即使在很低的浓度下( 0.05% ) , 金红石型纳米Tio2有很强的吸收性能, 其最高吸收峰达到2.0以上, 对应的紫外光透过率接近0。

有机波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法

有机波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法
λmax=230~270nm; εmax=200~7000 L·mol-1·cm-1。
②呈一宽峰,且有精细结构。 ③当苯环被烷基以外的基团取代或溶剂极性增大时,精细
结构将会减弱甚至消失。
(4)E 带: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谱带。
Ethylene
●E1带:苯环中“乙烯键”的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λmax=180~200nm,远紫外区; εmax=5×104L·mol-1·cm-1,强吸收。(不常用)
3.互变异构
4.氢键效应 1)溶质分子间氢键
使n→*共轭受限,轨道能差增大,波长蓝移。
2)分子内氢键:能差减小,波长红移。
例如:邻硝基苯酚和间硝基苯酚
分子内氢键
max=278nm =6.6103
无分子内氢键
max=273nm =6.6103
邻硝基苯酚, 由于分子内氢键的形成,红移了5nm。
3)溶质与溶剂间形成的氢键(属于溶剂效应)
波谱范围:10~800nm
(1)远紫外光区10~200nm (2)近紫外光区200~400nm (3)可见区400~800nm.
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区。
1、紫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2、有机分子的化学键类型
★构成分子的化学键主要有 键、 键,还 有未成键孤
对电子构成的非键(n 键)。
★ 5种轨道分别是:
54
2)单环共轭烯烃(乙醇溶剂) ◆母体值: ①共轭二烯不在同一环内
217nm
②共轭二烯在同一环内
◆扩展共轭: ◆取代基增加值: 烷基 卤素 ◆环外双键
253nm
+30nm
+5nm +17nm +5nm
55
●注意: (1)母体值只是指共轭二烯母体本身的λ值,不包括C=C-C=C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 介质不均匀性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尔定律在均匀、非散射时可成立,当介质不均匀,或有胶体、乳浊、悬浮体存
在时,入射光除了被吸收外,还有反射、折射损失,故所测A值比实际吸收要大许多,导 致偏离比尔定律。
引起工作曲线弯曲的原因还有一些,如:溶质的性质变化、操作不当等等。
§ 2.3 影响显色反应的若干因素 (一) 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2、分子吸收光谱
①电子光谱 在多原子分子中,分子轨道中有许多电子能级,平时各电子都尽先进入低能级,处于基态。当
有光波照射这些分子时,轨道中的电子会吸收光波中的某些波长的光,使这束光中缺少某些波长的 光。电子本身将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上。
象这样的情况下,被吸收的光往往波长较短,在紫外和可见光范围。本章主要讨论这一部分内 容。
红色), 1﹕3(pH 8~11.5 黄色,最稳定)三种不同颜色的络合物生成。
3、温度的影响:一般在室温.有些需加热. 4、显色时间的影响
5、溶剂的影响:可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6、共存离子的影响:
§ 2.4 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 仪器测量误差
在吸光光度分析中,除了各种化学条件所引起的误差外,仪器测量不准确也是误差的主要来源。 任何光度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误差,这种误差可能来源于光电池不灵敏、光电流测量不准和光源不稳
§ 2 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度分析法的特点 1、适用范围: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10-3 %的微量组分,甚至可测定低至10-4 %~10-5 %的痕量组份。目 前,随着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有的已达10-9 %。一般情况下,相对误差为2~5 %,这在微量分析中已是十 分精确的了。 2、特点:灵敏、快速、准确、简便。
cF2e

材料表征方法 第六章 紫外可见光光谱

材料表征方法 第六章 紫外可见光光谱

CH2=CH-CH=CH2
217
~4
烯类紫外光谱有下列特点:
在双键碳原子上的氢被助色基团取代后, n - *发生 红移。如被含氢的烷基取代时,由于超共轭效应,吸收 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H c H c H H
max=171nm 助色基团取代 n - *发生红移。
-NR2 40(nm) -OR 30(nm) -Cl 5(nm) CH3 5(nm)
E1带的吸收峰在184nm左右,吸收特别强, εmax>104,是由苯环内乙烯键上的π电子被激发
所致。
E2带在203nm处,中等强度吸收(εmax=7
400)是由苯环的共轭二烯所引起。当苯环上有发
色基团取代并和苯环共轭时,E带和B带均发生红 移,E2带又称为K带。
苯的紫外吸收光谱(异辛烷)
紫外光谱谱带有: B带 ε 值约250 ~ 3000 E带 ε 值约2000 ~ 10000 K带 ε 值约10000 (或大于10000) R带 ε 值<100
二、 紫外光谱仪
(一)、紫外分光光度计: 由光源(紫外光和可见光)、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 和记录仪及计算机等几个部分组成。 1. 光 源 : 可 见 光 光 源 可 选 择 钨 灯 ( 波 长 范 围 为 325~2500nm) ; 紫 外 光 源 可 选 择 氘 灯 , 氢 灯 ( 氢 弧 灯 165~375nm)。 2. 单色器: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由入射狭缝、 色散(分光)系统、出射狭缝组成。常用的色散元件是棱 镜或全息光栅。
max
291nm, 315nm,
ε= 11 ε= 14
λmax
(2) K带 :(Konjugierte德文,共轭的 ) ,由 π→π* 跃迁引 起的吸收带,产生该吸收带的发色团是分子中共轭系统。 该带的特点是吸收峰强度很强,ε≥10000 孤立双键的π→π* 跃迁一般在< 200 nm,共轭双键 增加时,不但发生红移,而且强度也加强。 CH2=CH-CH=CH2 CH2=CH-CH=CH-CH=CH2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由于分子中从基态到激发态的电子能级的能量变化范 围刚好对应于被吸收光的紫外-可见光200-800nm波段, 因此,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探测材料分子中电子 在能级间的跃迁,进而可以研究材料的内部结构如禁 带和定量分析。
朗伯-比耳定律 材料对光的吸收可以用吸收定律加以描述。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 明了光的吸收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称为朗伯定律。 1852年比耳又提出了光的吸收和吸收物浓度之间的关 系,称为比耳定律。两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
1
B(hv Eg ) 2
为吸收系数,B为常数,hv 为光子的能量
Eg 为半导体的禁带宽带。
( )2和 hv为线性关系,由半导体的吸收光谱,做 ( )2
B
B

(
)
2和
hv
的图谱,就得到线性吸收边
B
如果将吸收边的线性关系延伸到与 hv
轴相交的地方,就可以得到半导体的带隙 Eg
一般将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带隙叫做光学带隙,它的测 量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半导体材料中最常见的应用。
dI x

ai dni
i 1
Ix
s
当光束通过厚度为b的吸收层时,产生的总的吸光度等
于在全部吸收层内吸收的总和,对上式积分得到:
m
ln I0

ai ni
i 1
I
s
吸光度是指吸光体对光的吸收程度,通常人们用
A

log
I0 I
来表示,因此,根据吸光度A的定义
A log I0
I
2. 禁戒的直接跃迁
某些情况下,即使在直接禁带的半导体材料中,其价 带顶和导带底都在K空间的原点,但是它们之间的跃 迁即K=0可能被选择定则禁止,而K不为0的情况下的 跃迁反而被允许,一般把这种跃迁称为禁戒的直接跃 迁。同样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吸收系数和光子能量的 关系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n→π* 跃迁:主要是既含有C=C双 键,又含有C=O、C=S、N=O、N=N等杂原子的 有机分子,由于n与π*这两种分子轨道的能量 间距较小,因此,产生这种跃迁需要吸收的光 子在石英紫外区,其波长范围较宽,能被普通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所利用。这类跃迁的几率 更低,其摩尔吸光系数约101~102 。
出射狭缝:使分析所需波长的单色光通过。
准光镜 光源
棱镜
成像物镜
入射狭缝
出射狭缝



棱镜单色器的结构原理示意
狭缝大小的影响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单色器中入射狭缝越窄,则光谱带上任 意一点的波长成分越纯,光谱的质量就越高; 出射狭缝越小,则产生单色光的带宽小、单色 性好、但能量小,影响仪器的信噪比。
第三章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分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 基本组成与结

第四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 性能
第五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
第一节 概 述: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简称UV-V IS。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紫外~可 见光的吸光度和通过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含量,推断物质结构的 分析方法,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又称 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单色器的组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入射狭缝:只许光源分一束光进入。
准光镜:将光源产生的光转变为平行光束, 使其照射在色散元件上的入射角均相等。
色散元件:为棱镜或光栅,将复合光色散成 按一定波长顺序排列的单色光。
成像物镜:将色散原件产生的单色平行光, 在其焦平面的不同位置聚焦,成为出射狭缝对应波长 的单色光。

紫外-可见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204nm
230~270nm
在230~270nm处有较弱 的一系列吸收带,称为精细 结构吸收带,亦称为B吸收 带。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常 用来辨认芳香族化合物。
苯在乙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
22
苯环上有发色团且与苯环共轭时,E带与K带 合并,向长波方向移动,形成K—E合并带 例:
E1 E2 B
O
185 nm 204 nm 254 nm 245 278 319
18
例: 1-己烯 1.5-己二烯 1.3-己二烯 1.3.5-己三烯
λmax 177 178 217 258
104 2×104 2.1 × 104 4.3 × 104
• K 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可用于判断 共轭结构——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19
(3)B 吸收带和E吸收带 —苯环带 B吸收带:有苯环必有B带。230-270 nm 之间 有一系列吸收峰,中吸收,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 吸收峰。 苯环上有取代基并与苯环共轭,精细结构消失
5.4 芳香族化合物 a. 苯及取代苯: 苯分子有三个共轭双键,因此有三个成键及三个反 键轨道, π→π* 跃迁较复杂,可以有不同的激发态。苯 有三个吸收带。
取代苯 • 烷基取代苯:影响小,由于超共轭效应,导致红移, 降低B- 带的精细结构; • 助色团取代苯:n 电子与苯环形成 p-π共轭,导致红移, 增强B-带的强度,降低B- 带的精细结构 连有推电子基团的红移强弱顺序为: CH3 < Cl < Br < OH < OCH3 < NH2 < O-
• 常用的是π→π*跃迁和n→π*,这两种跃迁都 需要分子中有不饱和基团提供π轨道。 • n→π*跃迁与π→π*跃迁的比较如下: π→π*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6.生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如果某生化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发生变化, 则可以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反应进行的快慢 即反应的动力学。例如在酶反应中,底物的减少会使 其吸收幅度下降,产物的吸收峰幅度增加,因此可以 利用底物或产物吸收峰的变化来研究反应的进行情况 及其反应速度。
乳酸脱氢酶
乳酸盐 + NHD+
2. 纯度的检验
如果有机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明 显的吸收峰,而杂质在紫外区区有较强 的吸收,则可利用紫外光谱检验化合物 的纯度。
3. 样品浓度的测定
根据吸收定律: A=εcl
同一物质的消光系数ε是一定的,因 此在光径相同的样品池中,A与样品浓度c 成正比。
• 比较法
• 标准曲线
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波 长最佳处分别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然后 一浓度为横坐标,以相应的A为纵坐标绘制出 标准曲线。
1. 化合物的鉴定
利用紫外光谱可以推导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骨架 中是否含有共轭体系,如CH2=CH-CH=CH2 , CH2=CH-CH=O ,CH2=CH-C≡N ,苯环等,利用 紫外光谱鉴定有机化合物远不如利用红外有效,因 为紫外光谱特征性不强。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具有环状共轭双键
鉴定的方法
时,测量到的透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差即为样品 对入射光的吸收。
Io
It
A=lg(Io/It)
二.紫外光谱的特点
1. 紫外吸收光谱所对应的电磁波波长短,能量大, 反映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的情况,主要用于
共轭体系及芳香族化合物的分析。
2. 但是由于谱峰宽,重叠多,而不是像红外吸收 光谱或核磁共振谱那样得到的是各个特定化学 键的峰。
丙酮酸盐 + NADH + H+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1、冬枣果⽪红⾊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在冬枣红⾊素提取液光谱图上共有7个吸收峰。

随着波长的增加,吸光值呈现逐渐减⼩的趋势。

花⾊苷类化合物在紫外区270~280 nm和465~5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类黄酮类⾊素在250~350 nm之间有明显的吸收峰。

通过特征性反应检验,可以初步判定冬枣⾊素是花⾊苷类和类黄酮类化合物。

2、番茄红素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番茄红素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的紫外光谱的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常常发⽣变化是溶质-溶剂分⼦之间相互作⽤的结果。

番茄红素主吸收带的产⽣是由其共轭π电⼦从基态跃迁到第⼆激发态引起,番茄红素分⼦所处的介质环境对吸收带波长以及吸收强度有较⼤影响,由图和表分析得到:番茄红素在具有较低折光率的溶剂-⾮极性溶剂(正⼰烷、⽯油醚)和极性中等的溶剂(丙酮、⼄酸⼄酯)中特征吸收带波长⾮常接近,但在较⾼折光率的溶剂苯、⼆硫化碳中特征吸收带波长明显红移,可能是⾼折光率的溶剂对番茄红素激发态的稳定作⽤⽐基态强的结果。

⽤苯和⼆硫化碳作为溶剂时,与丙酮相⽐,番茄红素的溶解速度快,颜⾊变深,番茄红素的3个吸收峰发⽣明显红移,同时还发现在⼆硫化碳中,番茄红素吸收光谱的谱带变宽,475nm处的峰值变得模糊。

当番茄红素溶于极性溶剂时产⽣溶剂化,由于激发态和基态的电荷分布不同⽽使这两种状态的溶剂化程度不同,溶剂的极性愈⼤,有机分⼦的成键π轨道向反键π*轨道的跃迁波长愈长,说明激发态的极性⽐基态⼤,能级降低的⽐基态多,从⽽发⽣红移效应。

溶剂化还限制了分⼦的⾃由转动,因⽽转动光谱表现不出来,如果溶剂的极性很⼤,分⼦的振动也受到了限制因⽽振动引起的精细结构消失。

番茄红素溶解在苯和⼆硫化碳两种溶剂极性不⼀样的溶剂,产⽣红移的⼤⼩也不⼀样。

由于⼆硫化碳的极性⽐苯⼤,番茄红素的⼆硫化碳溶液吸收峰的位置红移最为显著。

3、TiO2 纳⽶膜紫外可见光谱图1 为膜A05 和膜A′05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热处理温度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有⼀定的影响,热处理温度⾼,膜的可见区的透射率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的热处理温度可形成较⼤的粒⼦,从⽽引起较⼤的光散射. 两种膜未见明显光⼲涉作⽤.图2 为膜B10 和膜B′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B′10 的透光率⼩,最⼤吸收波长发⽣红移,这是由于膜B′10 是⼀次提拉形成的膜,粒⼦间间隔⼤,膜较厚,所以透光率就⼩.膜B10 分两次成膜,粒⼦间距⼩、重叠密,膜的厚度相对就⼩,透光率⼤. 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涉作⽤均较强,且⼲涉模式不⼀样.图3为膜C10和膜C10 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上可看出,膜C10和膜C’10 的透光率基本⼀样,陈化时间对膜的紫外可见光谱影响不⼤.两种膜在可见区光的⼲涉作⽤均较强,且⼲涉模式不⼀样.4、磷酸铝铬介孔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从图4a可知, CrAlPO-a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有5个不同的吸收谱带: 691、663、451、359和226nm,且XRD谱图中没有出现铬氧化物的特征衍射峰(见图2),因此, CrAlPO-a在691与663 nm处的吸收峰可归属为磷酸铝⾻架上Cr(Ⅲ)离⼦d-d电⼦4A2g(F)→2T1g(G)的禁戒跃迁与4A2g(F)→4T2g(F)⾃旋允许跃迁[18-20]; 450 nm附近的吸收峰是Cr(Ⅲ)离⼦进⼊磷酸铝⾻架d-d电⼦[4A2g(F)→2T1g(F)]跃迁产⽣的[20-21]; 350 nm附近的吸收峰通常归属为Cr(Ⅵ)离⼦d电⼦的电荷转移跃迁,但也有学者把它归属为准⼋⾯体Cr(Ⅲ)物种或重铬酸盐物种的第三种转移[11, 21-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二、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物质的吸收光谱与测定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测定条 件(温度、溶剂极性、pH等)不同,吸收光谱的形 状、吸收峰的位置、吸收强度等都可能发生变化。
1.溶剂极性增大,导致: *跃迁,能量减少, 所以,吸收带红移, n*跃迁,能量增大, 所以,吸收带蓝移 。 精细结构逐渐消失,合并 为一条宽而低的吸收带。
(a)Lamber-Beer定律的适用条件(前提)
入射光为单色光,均匀非散射的稀溶液 该定律适用于均匀非散射固体、液体和气体样品 在同一波长下,各组分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A=A1+A2++An
4.2定量分析的方法
(1)标准曲线法:预先配 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 准溶液,以不含待测组 分的空白溶液作参比。 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描绘出吸光度-浓度的标 准曲线。根据在同等条 件下测定的样品的吸光 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 求得未知样品的浓度。
浅色位移:由于基团取代或溶剂效应,最大吸收波 长变短。浅色位移亦称为蓝移。
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摩尔吸收系数():物质在浓度为1mol/L、液层
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5.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 f电子跃迁吸收光谱
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是基 于内层f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其紫外可见光谱为 一些狭长的特征吸收峰,这些峰几乎不受金属离子 的配位环境的影响。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测
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上是分子中发色基团和助色基 团的特性,而不是整个分子的特性,所以单独从紫外吸收光 谱不能完全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必须与IR、NMR、MS及 其它方法配合,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紫外光谱在研究化合 物的结构中的主要作用是推测官能团、结构中的共轭体系以 及共轭体系中的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等。

紫外光谱-解析

紫外光谱-解析

电子能级和跃迁示意图
返回 各种跃迁所所需能量(ΔE)的大小次序为:
s s* n s*p p* n p *
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反应生成配合物的颜色一般不同于游 离金属离子(水合离子)和配位体本身的颜色。金属配合物的 生色机理主要有三种类型:
⑴配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d一d电子跃迁和f一f电子跃迁
如果在260~300nm有中强吸收(ε=200~1000), 则表示有B带吸收,体系中可能有苯环存在。如果苯 环上有共轭的生色基团存在时,则ε可以大于10000。
如果在250~300nm有弱吸收带(R吸收带) ε<100, 则可能含有简单的非共轭并含有n电子的生色基团,如 羰基等。
简单的不饱和化合物
δ烷基取代
计算值
18 256nm (254nm)
溶剂校正
溶甲氯二乙己环水
剂醇仿氧醚烷己



Δ
0 +1 +5 +7 +11 +11 -8
λn
m
芳环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苯的紫外吸收光谱 (溶剂:异辛烷)
硝基苯(1),乙酰苯(2),苯甲酸甲酯 (3)的紫外吸收光谱(溶剂 庚烷)
芳环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237 nm(238 nm)
(2)非骈环双烯基本值
4个环残基或烷基取代 环外双键 计算值
217
+5×4 +5
242 nm (243 nm)
(3)同环共轭双烯基本值 253
5个烷基取代
+5×5
3个环外双键
+5×3
延长一个双键
+30×2
AcO
计算值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当
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和 激发态能量之差相当时才能发生吸收。不同的物质微粒 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 相同。所以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三、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 吸光度(A)--波长(λ)曲线称--。 •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 • 最大吸收波长,用λmax表示。 • 高锰酸钾的λmax=525nm。 • 浓度不同时,光吸收曲线形状不同,最大吸收波长
1852年,比耳(Beer)发现:
• 当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b一
• 定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
• 光度A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

A= lg(I0/I)= k2 C
• --- 比耳定律

( C--有色溶液的浓度 k2--比例常数 )
• 将朗白定律与比耳定律合并起来:

A = lg(I0/I) = K b c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吸收光
颜色
波长范围

40/0n-m450

450-480
绿蓝
480-490
蓝绿
490-500
绿
500-560
黄绿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00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或其溶液时,组成该物质的 分子、原子或离子与光子发生“碰撞”,光子的能量就 转移到分子、原子上,使这些粒子由最低能态(基态) 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M + hυ → M* 这个作用叫物质对光的吸收。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法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法
σ→σ* : 能量最大;对应真空紫外区,一般发生在饱和烃中,基本无
实用价值; 乙烷λmax=135nm; 甲烷λmax=125nm
n→π*: 能量最小;对应紫外-可见光区,但摩尔吸收系数小,谱带
弱,属于禁阻跃迁。 羰基、硝基等简单生色基团
n→σ*
能量较高;对应远紫外和近紫外区;不易观察,且摩尔吸收小。
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官能团。
2、生色团与助色团 有机物中含有π键的基团,对200nm以上的辐射具有吸收
性;而且随着π键数目的增加,溶剂的极性增强时发生红移进 入可见光区,使物质具有颜色,因而,称含π键的基团为生色 基团(发色基团),通常表现为n →π*和π→π*跃迁。
如>C=C<(烯),>C=O(羰),-N=N-(偶氮), =C=S(硫羰),
(一) 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能级
有机物分子在紫外-可见光范围的吸收是由分子的能级跃迁
产生的;分子的能级组成有:
电子能级跃迁:20 ~ 1eV
紫外-可见光区
振动能级跃迁:0.05~1eV
中红外区
转动能级跃迁:0.005~0.05
远红外、微波
当分子受到辐射的作用时,则发生相应能量的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是分子能中最大的能级,分子在产生 电子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同时也产生振动能级的跃迁; 振动能级跃迁时也产生转动能级的跃迁;
*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σ键外,还有π键;故不饱和烃产
生的跃迁类型有:σ→σ*和 π→π* 两种; 由于 E σ→σ* > E π→π* , 所以π→π*跃迁比较容易激发,最大吸收峰波长比σ→σ*跃迁
受激发的吸收峰的波长大;
λmaxπ→π* > λmax σ → σ* 乙烷:λmax=135nm 乙烯:λmax=165nm、193nm;

试说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试说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试说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一种分析技术,它基于物质在紫外-可见
光区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的原理。

其产生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解释:
1. 分子能级:物质的分子由一组能级构成,每个能级对应不同的能量。

在基态下,分子中的电子处于最低能级。

通过吸收光的作用,电子可以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这种跃迁需要特定的能量。

2. 能量差异:不同种类的分子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其分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异也不同。

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光子
的能量与电子跃迁所需能量的差异相对较小。

3. 吸收光谱:当物质处于基态时,紫外-可见光中的特定波长
的光通过物质时,分子中的电子可以吸收这些光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这种吸收现象导致物质对该波长的光的吸收增加,形成吸收峰。

4. 可见光区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针对分子能级之间的
电子跃迁,其中紫外光区域对应着高能电子激发态的跃迁,可见光区域对应着低能电子激发态的跃迁。

紫外光区域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对应着电子从基态到高能激发态的跃迁。

可见光区域波长较长,能量较低,对应着电子从基态到低能激发态的跃迁。

总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是物质分子在紫外-可见
光区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电子跃迁到激发态所需能量与光子的能量相匹配。

通过测量吸收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浓度等信息。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PPT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PPT

样品选择与处理
样品选择
选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特性的样品 ,如有机化合物、无机离子、生物大 分子等。
样品处理
根据样品性质,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溶解、稀释、过滤等,以获得适合光 谱分析的样品溶液。
实验条件设置与优化
01
02
03
光源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 光源,如氘灯、钨灯等, 以获得连续且稳定的紫外可见光谱。
原理:比色法是基于比较有色物 质溶液颜色深度以测定待测组分 含量的方法。通常采用目视比较 或光电比色计进行定量测定。
1.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 液,并加入显色剂;
3. 根据颜色深浅程度,确定待测 样品中目标组分的含量。
案例分析: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测定
案例描述:某混合物 中含有A、B两种组分, 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重叠。为了准确测 定各组分的含量,可 以采用多波长线性回 归分析法。
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经过样品吸收后的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以供后续处理 。常见的检测系统包括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阵列等。这些检测器具有高灵敏 度和宽动态范围,能够准确地测量微弱的光信号。
数据处理与结果显示
数据处理
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中,数据处理涉及对原始光谱数据的预处理、背景扣除、峰识别 与定量分析等步骤。预处理可能包括平滑、基线校正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的
灵敏度
通过测量特定浓度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 评价仪器的灵敏度,吸光度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3
稳定性
通过连续多次测量同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的吸光 度来评价仪器的稳定性,结果越一致则稳定性越 好。
常见故障排查与处理方法
光源故障
检查光源是否损坏或老化,如有需要更换光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原理
朗伯定律
1729年波格尔在实验中发 现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吸光物 质的厚度有关。朗伯—波格 尔的学生进一步研究指出: 当溶液的浓度一定,光的吸 收程度与液层厚度成正比, 这就是朗伯定律。 表示为: A=k1b
A——吸光度
K1——比例常数

分析原理
1852年比尔(beer)在研
究各种无机盐对红光的吸
栅极,Grill
光束 屏蔽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检测器
光束 阴极
e
阳极丝(Ni)
光电池
抽真空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单色器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 任一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准光装置: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色
光聚焦至出射狭缝;
出射狭缝: 光源进入吸收池。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吸收池
也叫比色皿,有玻璃的,有石英的,在紫外区须
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般用玻璃池。 。要求自身对
光的吸收要小。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
检测器
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常用的有光电池、光电管或
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倍增管。
石英套
光 电 倍 增 管
阳极
1个光子产生106~107个电子
收后又指出:当单色光通 过溶液层的厚度一定时, 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 度成正比,即比尔定律, 表示为: A = log( I0/ I ) = K2c

分析原理
将朗伯定律和比尔定律合并,即为朗伯比尔定律。
A = log( I0 / I ) = log( 1/ T) = kcb
k-吸光系数
A-吸光度.为无因次量 b-液层厚度.一般单位为cm
E = h = h c /
(Planck常数:h=6.626 × 10
-34
J × S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 光、x射线等。按照其频率或波长的的大小排列,可见光
T = I / I0 -透光率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原理
0.575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 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 使用寿命。
可见光区:钨灯作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 320~2500 nm。
紫外区:氢、氘灯,发射185~400 nm的连续 光谱。

光谱分析法
发射光谱法
方法名称
激发方式
作用物质或机理
检测信号
原子发射 光谱法 原子荧光 光谱法
电弧、火花、 等离子炬等
气态原子的外层电子
紫外、可见光
高强度紫外、可见光 气态原子的外层电子
原子荧光
分子荧光 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
分子
荧光 (紫外、可见光)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当光束 照射到物质 上时,光与 物质发生相 互作用,于 是产生反射、 散射、吸收 或透射。
只是电磁波中一个很小的波段。



能复合成白光的两种颜色的光叫互补色光。
物质所显示的颜色是吸收光的互补色。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
拉曼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或电磁辐 射与物质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电磁辐 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 射、干涉、衍射、偏振等。
波长及强度的研究,可以提供样品的性质,结构及含量的信息。 根据吸收光谱所在的光谱区域及吸收粒子的差别,主要可分为: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红外光谱法,此外还有 核磁共振波谱法及X射线吸收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方法名称
辐射能
作用物质
检测信号
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当辐射光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样品中的一个透明层时,样品 的粒子(分子、原于或离子)会选择性地吸收某种频率的辐射能,从 低能态 M(基态) 跃迁至高能态 M*( 激发态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吸收。 为了使吸收现象发生,电磁辐射的能量必须与吸收粒子的基态 与激发态的能级差相当。由于各种粒子的结构不同,造成能级差不 尽相同,所以各种粒子吸收线的波长或频率不同。因此.对吸收线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将不同波长的单 色光通过一定的 有色溶液,分别 测出对各种波长 的光的吸收程度 (A)。以波长 为横坐标,吸光 程度为纵坐标作 图,所得的曲线 称为吸收曲线或 吸收光谱曲线。
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情况, 常用光吸收曲线来描述。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从吸收曲线可以看到: 1. 同一浓度的有色溶液 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 同的吸光度; 2. 对于同一有色溶液, 浓度愈大,吸光度也 愈大; 3. 对于同一物质,不论 浓度大小如何,最大 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 (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不变.并且曲线的形状 也完全相同。
若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则得到发射光谱。 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或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不同,造成能级 差不同,发射光谱的特征波长也各不相同。根据发射光谱所在的光
从高能态返回低能态或基态,在此过程中,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
谱区和激发方法的不同以及待测物质粒子的差别,主要可分为:原
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及分子荧光光谱法,此外还有 X 射 线荧光分析法、磷光光谱法及化学发光分析法等。
第8章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光 光谱分析法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分析原理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分析应用



= c ; 波数 = 1/ = /c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
波长、频率、光速c、波数(cm-1)等参数来描述: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分子外层的电子
吸收后的紫外 可见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
气态原子 外层的电子
吸收后的紫外 可见光
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 (1.5~2.5μ)
分子的振动
吸收后的红外光

光谱分析法
发射光谱法 当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吸收能量后,从低能态跃迁至高能
态,处于高能态的粒子是不稳定的,在短暂的时间内(约10-8s),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