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地壳运动的规律.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地壳运动的规律.共34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地壳运动 的规律.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地壳运动规律课件(新课标)精编版

块碰撞挤压而形成,与板块作用边界一致,故 C 项正确。
答案:C
[命题方向] 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为背 景,结合工程建设、能源问题等,考查岩石的类型及相 互转化。
[押题 1] 图甲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Ⅲ为变 质岩;在图乙、图丙中,A 为石灰岩,C 为页岩,B、D 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 A、C 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 新岩石。据此回答(1)~(3)题。(导学号 53490015)
答案:AD
命题角度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2.(2015·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和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可
知,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是两大板
专题三 水体运动与地壳运动
学案 2 地壳运动规律
[最新考纲] 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外力因素。
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 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 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 的是(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图中①②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的是水
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
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
③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应是对岩石的风化 侵蚀作用,故 C 项错误。④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 圈,应指火山喷发作用,故 D 项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3.甲板块可能位于
①非洲板块 ②美洲板块 ③亚欧板块
④印度洋板块 ⑤太平洋板块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③④ √
解析 由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大约为0~7百万年,向两侧逐渐增加, 说明乙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甲地位于该生长边界东侧;结合世界主要板
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西侧都有生长边
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 中 M处 ) 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 如图 3 中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 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
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
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真题研究
(2018· 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
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
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
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
升形成的。
图中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 专题04 地壳的运动规律(讲)(含解析)

专题4 地壳的运动规律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因此,复习时应多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高考考查方向预测:1.考查内容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网络构建】知识点一、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壳的运动规律

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考形点一成的,有几级阶地,
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米。某地
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
• 复习过程中应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和景观图等为载体,着重把握岩 石圈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判断和运用等问题。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考造点一
地质构造
褶皱
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断层
背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从岩层的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老关系上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
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考点造一
下图中甲、乙两地东西两侧板块不同,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018江西南昌三模)有关甲、乙板块边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为生长边界,乙为消亡边界
B.甲乙都为生长边界
C.甲为消亡边界,乙为生长边界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 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较老
图示
地质构造
未侵蚀地貌 侵蚀后地貌
图示
褶皱
背斜
向斜
考点一
断层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大裂谷。相对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
常被侵蚀成谷地
届高三地理(新课标)二轮复习简易通知识点整合专题7地壳运动规律PPT课件

考场失分
5.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
合,正确的是
(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
地
解析 由图2可知,曲流处凹岸流速快,凸岸流速慢,由
图1知,甲为凹岸,乙为凸岸,A、B两项错误;乙岸流速
慢,多泥沙堆积痕迹,不适宜建港,C项错误;甲岸流速
专题7 地壳运动规律
高专考题命阅自题卷主
考场失分
【体系·自主建】
高专考题命阅自题卷主
考场失分
高专考题命阅自题卷主
考场失分
高专考题命阅自题卷主
考场失分
【真题·自主练】 (2013·北京卷,8~9)读下图,回答第1~2题。
高专考题命阅自题卷主
考场失分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岩层相对下降。
答案 3.D 4.C
高专考题命阅自题卷主
考场失分
外力作用
2013·浙江卷T5;2013·福建卷T9~10;2013·天津卷T6~7; 2013·上海卷T9;2013·江苏卷T7;2012·安徽卷T35(1); 2012·北京卷T10。
高专考题命阅自题卷主
考场失分
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形成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高专考题命阅自题卷主
考场失分
(2013·上海卷,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 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大宁县第一中学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一.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热能。
2、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及转化形式,如风能等。
(1)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分类:①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②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煤炭)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③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石灰岩地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等(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地表岩层水平位移断裂带2、垂直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沟、海岭)分割成许多单位,叫做板块。
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多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出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1.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不断升高;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不断扩大;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
2.我国多地震原因:位于三个板块(亚欧、印度洋、太平洋)交界处,两个地震带交汇处3.地震多的国家有: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西海岸,秘7鲁,墨西哥,新西兰,智利特别说明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阅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阅读分析:(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地壳运动规律.

17.(2012山东卷文综)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 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3)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 凝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在箭头太多、太复 杂的模式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 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以判断出沉积岩。
风力沉积—→
形成
网络概览
热点·探究突破 热点1 岩石的物质循环 【真题调研】 1.(2013·北京)读下图,回答第(1)~(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图中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 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向斜是雨水汇 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地下水储藏,常有 “自流井”分布 向斜 水库坝址选择点 钻探应在向斜构造 处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 水库等应避开断层
底部低洼,易汇集地下水
物质坚实,基础牢固 岩层中含有的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 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 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 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 工程;水库易渗漏
2.岩层形成新老关系的判断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 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 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 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新课标

(3)意义: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 源;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 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 变了地表的环境。
2.板块构造理论
内容
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
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
理论 要点
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 块) 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1.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 岩,图乙为地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关图甲岩石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能发现化石 b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 c可能埋藏有煤炭
【特别提醒】 注意板块中一些特殊的位置,如板块交界 处、板块穿过的一些重要的岛、半岛或海、所属位置与板 块名称不符合的地方等。
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
2.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 列各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简述其成因。 (2)乙地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述丙地地貌的形成原因。 (4)分析丁地区聚落分布集中的原因。 解析 (1)甲地地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 因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因而形成山岭。(2)乙 地位于山前,形态呈扇形,为冲积扇。(3)丙地为喀斯特地 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 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4)根据丁地区的海陆位 置和地形特点回答。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好挖
1 2 3 4 预测演练
题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 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 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1~2题。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 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 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 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 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读图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
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1234
1234
1234
3.“地狱之门”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 “地狱之门”的火焰是地下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所致,地下的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河流流向的判定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3)三角洲与冲积-洪积扇
三角洲 形成部位 沉积物 河网密度 河口 粒径更小, 比重更小 相对大
冲积-洪积扇 出山口 粒径更大, 比重更大 相对小
形态
三角形
真题领悟
扇形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1)利用地质作用原理和规律突破地理思维
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 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 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分析思路如下: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
地貌类型 背斜山、向斜谷 内力作 用形成 的地貌 火山 断块山、裂谷 原因分析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
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岩层受过强挤压或拉张,岩层断 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 形成裂谷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
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点。读下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 C.持续侵蚀
)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解析
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
壳深处,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充分结晶,矿物结晶 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D正确。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命题角度3 岩石板块分布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对点演练
命题角度2 岩石形成过程 2.(2015· 上海地理,13~ 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 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
环境。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 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命题探源]
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 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 和常见。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影响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 流 侵蚀 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 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 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水
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
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
用
【特别提醒】 注意板块中一 些特殊的位置,如板块交界处、板 块穿过的一些重要的岛、半岛或海、所属位置与板块名称不符合 的地方等。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型谷、冰碛丘陵
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 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
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风蚀蘑菇等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
风力侵蚀地貌 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风力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 沙质物沉降在地面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沙丘
第四讲 地壳运动的规律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全国卷命题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
考题统计 2011全国文综,2题,4分
题型 选择题
命题分析 1.命题规律:全国卷近五 年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 主要集中在外力作用与地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4全国文综,6题,4分
选择题
表形态,试题难度中等。
考核形式上,选择题、综
形的影响,以区域图考查
综合题 灾害的分布规律、特点、 成因及治理措施。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2014课标Ⅱ,43题,10分
知识体系构建
多见于湿润地区 岩浆岩的形成 变质岩的形成 河流谷地的形成
形成谷地或盆地
河流三角洲的形成 形成裂谷或陡崖
聚落分布
交通线路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命题探源]
解析
第(1)题,岩浆岩中的喷出岩,会出现孔隙构造。第(2)题,
根据地壳内部物质 循 环规律,再结合地壳物质 循 环示意图中 “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确定d为变质岩;根据各类岩石都可 经重 熔 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 a 为岩浆;岩浆经冷却 凝固形成岩浆岩,可确定b为岩浆岩,则c为沉积岩。根据各类
线的北侧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
线的南侧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解析
据图判断K岛屿位于 苏门答 腊岛与 爪哇岛之间, 亚欧板块
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域和爪哇岛南部 海域,故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板块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解 释 与 运 板块 相撞 张裂 处于生长边界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
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 漠外缘的黄土堆积, 如黄土高原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2.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 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 地貌。
合题都有呈现。
2015课标Ⅰ,10~11题,8分
2.命题趋势:以岩石圈物 选择题 综合题 质循环图为载体考查三大 类岩石的形成和类型,以 地质剖面图、景观图为载 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4课标Ⅰ,36(1)题,6分 2013课标Ⅱ,36题,22分
地质灾害
2014课标Ⅰ,43题,10分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命题角度3
河床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3.(2015· 广东文综, 6) 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 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 解析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
D.降水多少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床的形态受岩石的
性质、地质构造、降水量等因素影响,通航里 程对河床形态的影响不大,因此选B。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命题角度2 地貌形成外力作用 (2015· 安徽文综,28)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第2题。
2. 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
主要是(
A. 风力堆积 C.流水堆积
)
B. 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解析
甲地处湄公河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处流速变缓,从上、中
游携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故C项正确。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河谷、沟谷 流 水 外力 作用 作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的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
冲积扇
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
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
用 三角洲
形成
的地 貌 风 力 作 用
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
岩石的相互联系,可判断出1代表变质作用,2代表各种外力作
用,3代 表冷却凝固,4代 表重熔 再生。 Q处的地貌为外力侵蚀 作用所致。 答案 (1)C (2)B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考点3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命题角度1 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
1.(2015· 新课标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 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
题组一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1.(2015· 江苏地理,5)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解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和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可知,该山脉
3.(2014· 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
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 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 K岛处于(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
等。(如下图所示)
真题领悟
命题探源
对点演练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
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 地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