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庸到卓越-德意志大学崛起进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德国研究型大学探究

德国研究型大学探究

2、人物维度
威廉·冯·洪堡在担任普鲁士文化教育司司长的16个 月期间,谋划并主持了柏林大学的筹建工作。洪堡关于大 学的办学理念、目标、理想一系列的论述都影响了柏林大 学的办学实践。人们把洪堡视为柏林大学精神的化身。
施莱尔马赫出任柏林大学神学院第一任院长,并在费 希特去世后于1815-1816年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他主张大 学的任务是帮助年轻人“唤起科学的观念”,“使其能够 本能地用科学的目光看待一切知识”,“学会在思维中运 用科学的基本法则,进而养成独立研究、发现和阐述问题 的能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 和平崛起,离不开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和发 展。国家在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能否高 屋建瓴而不是急功近利,能否分层治理而不是一刀切、 一锅烩?能否给那些志存高远、“仰望星空”的研究 型大学更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更大的自主发展空 间和个性办学余地?
只有当大学使得政府与社会坚信科学领域的 自由不仅仅是从大学利益出发,更是从政府及全社 会的利益出发而提出的学术要求,大学科学研究的 自由环境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学与政府关系也才能 够真正得以重新界定。
(2)大学的内部自由:教与学的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最高理想和中心任务,大学既应该 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与科研自由,也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 学习自由。 在学术自由的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关 系:合作关系,并相应地采用了讲座制与研讨班的形式来进 行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的自由交流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学术自由是科研职能实现的必要前提,相对宽松、自由 的教学与研究环境,成就了19世纪柏林大学世界领先的地 位。
费希特是柏林大学首任校长和哲学院首任院长,他与 洪堡一起被世人称为柏林大学的先驱和精神缔造者。他认 为大学应当是培养“科学运用理智之艺术”的学校,并多 次论证大学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认为 “最彻底的外在自由和最广义的学术自由”才是柏林大学 成功的秘诀所在。 黑格尔自1818年起一直担任柏林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并在1830年出任柏林大学校长之职。黑格尔指出大学要坚 持探索真理、捍卫理性,防止行动上的“轻浮人性”和“ 知识上的庸俗浅薄”,他所要守望和护持的,其实正是柏 林大学核心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一位具有拓荒精神和献身精神 的自然科学家,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 大学地理系,在他的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下柏林大学开始 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

从平等到卓越——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评析

成了世界高等教育 中心 的第 四次转移 3 J 。诸多 的
原 因使得 如 今 的 德 国大 学很 难 找 到 昔 日大 学 的辉 煌 ,据 《 泰晤 士报 》 20 09年 全 球 大 学 排 名 ,世 界 前5 0名大学 名 单 中找 不 到 德 国大 学 ,前 10名 大 0
学中,德国也只有4所入选 - 。由此造成德国人才 3 J
德 国普 通工 薪 阶层利 益 的德 国社会 民主党 的强烈 反
力量开展合作 ,推进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 ,从而提
升德 国长 期 的科 学 研究 吸 引力 和 国际竞争 力 。研究 群体应 是 各大 学战 略构 想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计 划资 助约 3 卓越 群 体 ,平 均 每 个 群 体 五 年 资 助期 内 0个 资助 6 0万 欧元 。该 项 目占总经 费 的 6 . % 。 5 34
20 04年 1 2 月 6日,德 国前联邦政府教育和科
学 研 究 部 ( MB ) 部 长 布 尔 曼 女 士 ( d l r B F E eg d a
B l h )宣 布 德 国 政 府 实 施 “ 英 大 学 计 划 ” uman 精
Ei n e i ,通过重点资助将若干所大学建设 le i r ̄ t U v si t
德国大学建设 “ 卓越计划” ,标志着德 国踏上 了谋
求 重返 世界 高等教 育领袖 地位 的光辉 而艰难 的历史
征程 。
的流失,据统计约 60 00名德国博士后在美国工作,
1%在 德 国高校毕业 的理 工科 博士投 奔美 国 ;德 国 4 科 学研 究 联 合 会 ( F D G)几 年 前 的 一 次对 其 以前 的奖学 金获 得者 的调查 表 明 ,近 34的德 国青年 科 / 学家带 着奖 学 金 奔 赴 美 国 ,90 00名 马 普 协 会 学 术 接 班人 中 的 一 半 不 持 有 德 国护 照 。4昔 E的学 生 - t

汤浅现象——德意志的崛起

汤浅现象——德意志的崛起


亚历山大· 洪堡
• 亚历山大· 洪堡 冯· Humboldt, Alexander von(1769~1859)德国自 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 近代地质学、气候学、地 磁学、生态学的创的人之 一。是威廉· 洪堡的弟弟, 出生于柏林出一个贵族家 庭,母亲希望他成为一名 政治家,曾送他入法兰克 福大学学习经济。后在柏 林学家。
政府对科学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大量投资上,而且体现在建立起 了一个成功的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的体制.英国和法国的实业家 瞧不起只讲理论的科学家,但这些人却在德国受到足够的重视,并 且得到应有的荣誉.德国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建立了欧洲最 早的国立研究所,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专业科学刊物 也是德国首创,以此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此外,各大企业也纷纷 建立设备齐全的科研机构,不仅有青年科研人员,还聘请具有国际 声望的学者,只要求他们利用部分时间考虑企业所需的技术发展, 其余时间则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德国科学技术的突破口是化学.对 此,李比希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李比希曾到当时世界科学.的 中心巴黎留学,从那里带回了复杂的分析方法和系统的研究方 法.他创建了世界第一流的吉森实验室,一方面研究有机化学的基 础理论;另一方面,以它为基地对德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培养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新型人才,一扫德国旧式大学那种故弄玄 虚的沉闷空气.在李比希的引导下,以霍夫曼、凯库勒为代表的一 大批杰出化学家很快成长了起来,把德国的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 迅速推向世界先进水平.
莱比锡大学
• 莱比锡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市。她 的历史可追溯到1409年,在当时教皇亚 历山大五世的支持下建立的,大学成立 之初有四个学院,分别是艺术、医学、 法律及神学院。近六百年来,莱比锡大 学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在国际上享 有很高的声誉。我国的著名学者如蔡元 培、周培源、林语堂、辜鸿明曾施教可 就读于莱比锡大学。

《从优秀到卓越》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

大师档案1988年,吉姆·柯林斯走上斯坦福商学院的讲坛,时年33岁。

1992年,他打败所有教授,被学生选为最杰出教师。

柯林斯曾经任职麦肯锡公司、惠普公司,担任星巴克、时代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顾问,也是许多非盈利性组织的咨询对象,其中包括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管理基金会,以及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政府改造会议。

柯林斯是全球畅销书《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等书的作者。

其中《从优秀到卓越》全球销量超过4500万册。

柯林斯还主持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Boulder)一家管理教学机构。

从优秀到卓越我想给你洗脑,我想让你忘记所有你了解到的关于产生伟大结果的做法,我希望你能够意识到,几乎所有让公司产生大规模变革的药方都只不过是个神话。

变革程序的神话:认为变革的路径是开始、结束和中间阶段大规模的活动。

燃烧的月台的神话:这个神话是说,只有当危机产生时,才能让没有明确动机的员工们接受变革。

员工认股的神话:这个神话认为,职工优先认股权、高薪水和福利水平是变革的润滑剂。

恐惧驱动变革的神话:认为对别人胜利的恐惧、对自身失败的恐惧都是变革的推动力。

技术驱动变革的神话:认为采用跨越式进步的技术可以获得你所期待的突破。

革命的神话:认为大的变革必须是根本性的、极端的、痛苦的,是一个巨大而突然的爆发。

错、错、错,这些全错了。

很多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并非师出有名,也完全没有制订一套完整的执行程序;他们对危机既不过分激动,也不过份倾心——他们决不会凭空制造出一个所谓的“危机”来;他们从不采用某种方式去“激励”职工,他们的职工总是自我激励,也从没有证据显示金钱和变革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恐惧也不是变革的驱动因素——但它确实使平庸者长存;技术当然是重要的.但它只能在变革已经开始之后起作用;至于最后一个神话,戏剧性的结果不见得来自戏剧性的过程,即使你希望这样的戏剧性不断地继续下去。

一个让经历其中的人感觉激动人心的革命,基本上不大可能导致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研究(1945-1976)摘要:本文研究的是联邦德国高等教育在1945年至1976年期间的类型结构变革。

通过对该时期高等教育制度的整体调查和以重要高校为例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该时期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变革的原因、过程、成果和意义。

研究发现,该时期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变革是由多方面因素引发的综合变革,包括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外部压力、教育政策和法律的调整,以及学者、学生和社会的反馈等。

这一变革期,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从传统的大学主导型向多元化、差异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此外,该变革运动形成了今日德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1945-1976引言高等教育在德国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自中世纪开始,德国的大学传承了文化、科学、哲学和艺术的精华,为欧洲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新和知识创造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19世纪晚期以来,德国大学制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如传统主义、官僚化、专业性不足、政治干预等等,使得大学的发展趋向瓶颈。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德国的重建和发展,使得大学和高等教育得到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德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类型结构变革。

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变革是指高等教育制度中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关系、组成和地位的变化。

本文将对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探讨该变革的原因、过程、成果和意义。

一、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变革的历史背景德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变革发生在1945年至1976年的时间范围内。

在这段时期,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变革是受到多样因素的影响和引发的。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层面:(一)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二战后,德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口流失和财富的损失使得战后政府面临巨大的重建和发展的任务。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

德国“卓越计划一期”评析收稿日期:2018-03-20作者简介:朱莲莲(198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教学和德国高等教育。

德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倡导高等教育民主平等的均质发展,德国高校发展没有高低之分,但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尽人意。

在各国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背景下,德国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却未有高校能进入顶尖的前五十名。

“一方面德国没有坏大学,但在另一方面,德国也不存在足够多的好大学”。

为了重塑德国高校重镇的形象,增强德国高校科研实力,提高德国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2006年德国政府推出了“卓越计划”项目,力图通过重点资助,打造一流德国高校。

一、“卓越计划”的主要内容2006年开始的卓越计划总共为期11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对于该计划的总投入额为46亿欧元,资金主要用于三个部分:1.研究生院(博士生培养计划),用于培养德国优秀的后备科研人才;2.卓越集群,它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精英集群团队,促进德国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3.未来构想计划,该计划更为符合德国本身的“精英大学”的设想,目的在于提高所选的未来构想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卓越计划”资助对象由联邦教育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 )和科学委员会(WR )共同甄选。

第一阶段(2006—2011年)投入19亿欧元的经费总额,由联邦政府承担其中的75%,其余的25%由州政府承担。

第二阶段(2012—2017年)共投入资金27.24亿欧元,同样联邦政府承担75%,其余25%由各州政府承担。

二、“卓越计划”的效果评析2017年德国“卓越计划”第一期结束,该计划是否达到了德国打造“精英大学”的预想,提高了德国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本章将从德国在世界大学的排名、科研产出和德国高校的范式转换三点来对“卓越计划”的效果进行评析。

(一)德国高校在世界的排名2006年推行“卓越计划”之前,德国在各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均未能进入前五十,无法列入“精英大学”行列。

德国高等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

建校初期的洪堡大学有4个经典学院:法 学院,医学院,哲学院,神学院。此后 在许多著名 学者的教学研究推动下,该 校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并很 快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全球的一流学府。 现在洪堡大学共设有11个专业学院及各 种中心研究所,它的医学系是欧洲最大 的。学科包含了人文、社会、文化、人 类医学、农业、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 的所有基础学科,还设有全德国惟一开 设的学科-社会性科学。
15柏林大学的特点
自柏林大学开办以来,在德意志30个邦国 里,开始了一场对旧大学的改造热潮,新 的现代化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 从1810年到1870年的60年中, 整个德意志区域里,便有八十余所新、旧 大学按“柏林大学模式”重建和新建起来。 著名的“柏林大学模式”不仅成为全德意 志,而且开始成为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 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自由时,常常采 用“孤独和自由”这个概念。 洪堡 认为,孤独与自由可使人保持内心平 静,注意力集中,面对科学 不断地 挑战所要付出的专心致志,要有甘于 寂寞的献身精神,即“做 学问就得 坐冷板凳”,每一个科学家都要积极 投入,争取把科学领向 一个新的高 度。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应相统一, 大学的主要 职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追求真理,因此学术 研究应当具 有第一位的重要性。大学应成为学 术研究,尤其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和 基地。教授 应当从事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以 理论化、系 统化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仅 学习知识,包括最前沿的知识,而 且更主要地 是掌握方法,即独立地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 养成从事探 索的兴趣与习惯。
10 19世纪初大学改革的先驱
1施莱尔马赫 2费希特 3洪堡 施莱尔马赫(1768-1834)普鲁士著名的神学 家和古典语言学家。1810年任神学院长,还 讲授辩证法、哲学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 课程。并于1815-1816年担任校长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及其原因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及其原因
228ຫໍສະໝຸດ 2007 年第11 期
安徽文学
摘 要 二战后, 德国作为战败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局面, 而且美苏冷战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 家。尽管如此, 战后的联邦德国仍然取得了高速经济发展。战后德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本文将对这一现象及其出现的 原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二战后 联邦德国 崛起 原因
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值得一 二战后, 世界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 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让各国的 提的是德国推行的工人参与管理制度化。实践证明工人参与企业的 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联邦德国, 被认为是 “经济发展的优等 管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调节生产关系机制。它在塑造新型劳资关 生” 它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被称为 , “奇迹” 的巨大成功。联邦德国的成 系、 调动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经济生活更加民主化、 人道化、 改善 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方面, 发挥了公认的积极作用。 一、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崛起 (五)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初期的德国, 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国民财富的一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管理, 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 半以上毁于战火, 基础设施几乎瘫痪, 物资奇缺, 黑市横行, 价格飞涨, 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它实行税制改革, 鼓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创 民不聊生, 经济完全崩溃, 政治影响完全丧失。 业精神; 实行奖励投资、 支持出口的政策, 刺激人们扩大生产; 推行劳资 1949 年 9 月建立的以阿登纳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在全国人民同 共同决定制度, 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协调劳资关系, 改善和提高企业 心协力下,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50 年代是西 经营和管理水平。 方通常誉之为联邦德国的 “经济奇迹” 时期。 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 这 (六) 推行法治 平均增长率高达 11.4%, 工业总产值从 487 亿马克增加到 1.647 亿马 从 1949 年到 1982 年德国共制定经济法 2000 多件, 占同期全部 克, 增长了 2.4 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也从 233 亿美元增加到 726 制定法的 70%以上。这一时期的主要立法是 1957 年 7 月颁布的 《反 亿美元, 增长 2.1 倍。 60 年代这 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仍 ( ) 1966 年至 80 年代初, 对限制竞争法》亦称 《卡特尔法》, 这一时期的 有 5.8%, 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1.2 倍, 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计增长 1.6 ( 主要立法是 1967 年 6 月颁布的 《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简称 《稳定 倍。其时, 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 4, 美元, 978 相当于美 ) 法》。在这以后, 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又执行有限调节的政策。 国的 87.9%。在资本主义大国中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联邦德国还 (七) 对教育的重视 有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 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计划, 1977 至 1978 二战后, 德国对教育这一特殊 “生产”领域备受重视。德国崇尚 年度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 3, 亿马克(约合 1, 亿美元), 000 250 即 “实用” “功利” 和 的观念, 把人才培养直接地、 明确地同新技术革命形 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 2, 美元。 015 势下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1950 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 二、 崛起原因 生为 10 万人, 1970 年增加到 41 万人。 到 此外, 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 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余教育, 由于教育和训练, 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一) 良好的经济基础 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战前, 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就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水平普遍提高, (八)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又有扩展。估计集中战前全国股份公司的 二战后, 法德两国的发展走上了 “欧洲自主” 的发展道路。1951 年 72.6%, 股份资本的 79.8%。 据粗略估算, 整个西德地区由战争导致的 4 月, 以法国、 联邦德国 (西德) 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 《煤钢联营集团 工业生产能力的减缩只在 10%左右。 德国原有科技文化水平较高, 战 条约》 。1958 年, 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 后初期西部又从东部接纳了近千万难民。 这支由科学家、 工程技术人 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 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 员和廉价的熟练工人所组成的庞大建设大军, 为联邦德国经济复兴提 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力基础。 综上所述, 联邦德国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 又长期军费负担 (二) 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极轻, 工人工资较低等, 无疑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复兴和工业的迅猛起飞。 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 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 非军事化 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 参考文献: 设, 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7] [1] 孙敬水, 张品修. 德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借鉴.世界 (三) 《马歇尔计划》 美国 的援助。 经济与政治.1998 (08) . 联邦德国经济在恢复过程中, 一度原料和资金十分缺乏, 但美国 [2][日]出水宏一, 赵纪元译. 日本西德经济比较. 吉林人民出版社. 在战后最初 3 年对德 20 亿美元的援助, 缓解了联邦德国这方面的危 1983 年 10 月. 机。1947 年下半年, 美国制订了 《马歇尔计划》 从 1948 年到 1951 年 , [3] 崔红星. 德国快速发展的奇迹从何来?. 时代潮. 1998 (06) . 期间, 联邦德国依据 《马歇尔计划》 等共获得 36.5 亿美元援助。其后, [4] 崔红星. 二战后的德国法治与经济腾飞. 法学.1998 (04) . 从 50 年代中期起, 美国私人资本大规模涌入联邦德国。1957 年美国 [5] 刘美平. 德国 “经济奇迹” 深层根源探究及其对中国改革之启 对联邦德国私人直接投资 5.8 亿美元, 1969 年猛增到 42.8 亿美元, 到 示. 北方论丛. 2002 01) ( . 年平均增长率为 18.1%。几十亿美国资本对联邦德国工业加速现代 [6] 二 战 后 联 邦 德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原 困 及 影 响 .http:// 化无疑起了促进作用。 /res/2007-3-27/r152165.html. (四) 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 [7] 德国是怎样崛起的 ./data/2007/0528/ 德国在二战后恢复经济的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就是质量管理。 article_1228.htm. 它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 也引进了有效的管理。 德国在管理上做到了

德国19世纪迅速崛起的秘密

德国19世纪迅速崛起的秘密

德国19世纪迅速崛起的秘密【编者按】德国的崛起对中国无疑有着某些启示,本文给出了部分答案。

17世纪中期,就在英国已经产生了诸多科学家、法国启蒙运动逐渐高涨之际,德国全境分布着360个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领地,盛行“诸侯君主专制”。

直到1814—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德意志还仍然只是一个地理名词。

这样的局面导致国家无法实行比较统一的经济、文化政策,当然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政治权力和国家力量。

当英法等国为如何建立和健全民主制而努力时,德国却苦于无法实现专制与集权。

因为一个分散的、有名无实的德国无法在欧陆有体面的表现,甚至有任人宰割的危险,拿破仑战争所向披靡,将德国境内的小邦国扫荡得只剩十分之一就是明证。

跟所有中央集权的国家一样,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努力加强首都的地位,让最有名的大学位于首都所在地柏林,同时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之一。

建立于1810年的柏林大学,毫无疑问地成为首都和皇权在高教领域的展示面而予以有意识的加强。

自然,强弱都是相对的,而且由于邦国本为事实上的对手,普鲁士王国对于非首都地区的大学怀有敌意而有意识的打压就成了必然,这当然有利于提升位于首都的柏林大学的地位。

哈莱大学首当其冲。

而柏林大学正是来源于哈勒大学、自己却最后被边缘化,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对旁系大学的拒斥。

哈莱大学的前身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于1502年由萨克森地区诸侯腓特烈三世建立于莱比锡地区,为德国一所著名的国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经过以后的沿革,到1694年正式成为哈勒大学。

它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知识中心及18世纪德国辩证学的发源地,知名校友不胜枚举,为众人熟知的是宗教改革之父马丁路德。

拿破仑战争期间,哈勒大学是抵抗运动的中心,深谙文化力量的拿破仑认为,要想毁灭一个民族及其抵抗力量,就必须摧毁其大学,因此所到之处,大学难以避免厄运,哈勒大学自然不能例外。

1807年,哈勒大学被并入拿破仑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实施成效评价:基于PSM-DID方法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实施成效评价:基于PSM-DID方法

摘要通过倾向值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法(DID),从知识生产的视角对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实施成效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虽然入选高校的学术发表数量、质量以及国际合作发表在建设周期内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进步幅度较之于没有入选“卓越计划”的高校并不明显。

这表明德国“卓越计划”在提高德国大学科研表现上的效果并不显著。

我国“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可考虑在科学研究维度的若干可比领域运用PSM-DID的方法开展政策效应评估。

关键词德国“卓越计划”;重点建设政策;成效评价一、引言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旨在通过重点建设,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吹响了新时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

需要看到的是,重点建设政策并非我国独有。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及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正在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涉及两千多个机构。

如德国“卓越计划”、法国“卓越大学计划”、俄罗斯“5—100计划”、澳大利亚“G8联盟”、日本“全球COE项目”、韩国“BK21-PLUS计划”、印度“卓越潜力大学计划”“创新大学计划”等。

其中,与我国“双一流”建设方案类似的是德国“卓越计划”。

其诞生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后,德国大学成为各国学习的榜样,“洪堡原则”也成为大学办学的“金科玉律”。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近几十年来各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浪潮中,英美大学在各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表现抢眼,吸引着全球的顶尖学者及留学生。

反观德国大学,却有衰落式微的趋势,全球排名前50的高校中难觅德国大学踪影,进入排名前100的德国高校也屈指可数。

卓越倡议背景下德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转型与变革逻辑

卓越倡议背景下德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转型与变革逻辑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卓越倡议背景下德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转型与变革逻辑胡德鑫摘要:基于创造力系统的分析范式,探究德国顶尖大学如何系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卓越倡议”的背景下,慕尼黑工业大学提出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发展战略以有效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在领域层面,建立包括绩效管理主体、聘任/发展路径与评估标准以及绩效辅导与支持等三个维度的以绩效为导向的终身教职制度,并制定以研究与发展、学术性教学以及学术性参与为核心的适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绩效评估标准体系;在场域层面,建立学院和研究中心并行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基本单元,以及一整套以结果和技能为基础的教学基本指导框架;在个体层面,引入能力倾向评估/推荐,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积极拓展全球合作伙伴网络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努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渠道等。

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其通过领域、场域和个体三者共同的作用,形成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系统,从而推动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领先。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创造力系统;终身教职制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21)01-0058-11一、卓越倡议之“顶尖大学”计划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向纵深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工具,引发各国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

在这场波及全球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德国同样面临着坚持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艰难抉择。

为重塑高等教育的辉煌,德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在高等教育体制、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收效甚微,科研质量下降、人才外流以及教育经费短缺等现象愈加严重。

为增强德国高校的整体竞争力和尖端科技创新,德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卓越倡议"(excellence initiative)计划[口,主要涉及“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s)、“卓越集群"(clusters of excellence)和"顶尖大学" (institutional strategies)等三项内容,其中"研究生院”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的博士生或博士候选人;“卓越集群”是为了加强科研人员的协作,并建设多种形式的协作平台;“顶尖大学”则是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大学建设计划。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德国的崛起是以一个“后发”国家的形象出现的,但是它后来居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和发展潜力,可谓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德国崛起背后的重要动力——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来自德国社会文化推动的思想创新。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解读德国的崛起道路,有助于准确地反观中国式发展的文化内涵,拓宽中华民族的崛起道路。

德国崛起的前奏:日耳曼精神与普鲁士道路德意志民族的祖先古日耳曼人原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在经历了漫长的落后岁月后,德意志民族走向了先进,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崇拜权威、严谨思辨的日耳曼精神。

日耳曼精神是在19世纪初普鲁士在耶拿战役失利后被提出的,在德国统一战争中进行了完善充实。

在德意志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日耳曼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解读德国数度崛起的钥匙。

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是日耳曼精神的核心。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使得德意志民族养成了一种民族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却被拿破仑战争和内忧外困所粉碎。

作为一个后起的大国、迟到的民族国家,德国始终受到地理和历史问题的困扰与制约。

19世纪中期的德国,尽管民族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已经震撼着德国各个阶层,但各邦统治阶级仍从王朝利己主义出发,竭力维护分裂状态。

德国资产阶级由于力量软弱,不足以撼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层民众则受封建思想的奴役控制,保持着对本邦统治阶级的忠诚;在外部,法、俄等邻国期望通过保持德国的分裂来控制和操纵德意志事务。

虽然在国家分裂的状态下,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但是它只能使德意志民族停留于“语言民族”和民族的“文化概念”层面。

[1]因此,从民族心理而言,越是处于一种压迫式的状态,德意志人民对于统一的渴望就愈发强烈,对于在大国对抗中占据上风的现实需求和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心理需求也就愈发迫切。

因此,统一问题既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目标,又是恢复民族尊严的前提。

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及其启示-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及其启示-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及其启示-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保存、传播并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向前不断进化,因此,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英)埃里克阿什比(EricAshby)大学自身拥有不可磨灭的特质、维护知识权威的使命、教书育人的传统、文化辐射的角色,以及不断发展的功能,这些都是其能够成为西方社会仅次于教堂等古老机构存在的原因。

本文通过梳理西方大学的发展脉络,探究大学希腊时期的发端,中世纪的雏形,16 至18 世纪的保守态度,直至19 到20 世纪中叶的科学精神与化回归,以及二战后西方大学的多元巨型模式,可以发现大学在每个时代的属性要素,特别是建成环境,都有其历史的延续性和嬗变的内在逻辑:大学建筑的组织模式从封闭的院落体系,到开放对称的轴线体系,再到兼收并蓄的混合体系的发展脉络,与大学教育从博雅教育、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普及教育转变的历程,与大学由教学一元功能到教学和科研统一的二元功能,再到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元甚至多元功能的转变是一致的。

1 缘起:教授者与学习者的社团大学(university)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含义为教授者与学习者的社团。

学院(academy)的概念则出自雅典,柏拉图于公元前387 年创办的哲学学校,位于希腊神话中阿卡得摩斯(Akademos)的圣地附近,被视为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图1)。

随着希腊化时代的开启,当时一些着名的早期高等教育机构都是中世纪大学的前身,如雅典大学和亚历山学。

最初,希腊高等教育源于诗人和哲学家对其门徒的授业解惑,是以书面文字的存在为前提的,而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模式无不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即同侪之间、长幼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及讨论。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许多古老的哲学巨着都是以对话的体例来组织行文的恐怕没有什么体例能比一问一答的形式更忠实地再现这些经典对话的内容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经典的思想火花都是在那些先知圣贤之间面对面的交谈或论战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中外古典绘画作品惯常采用的题材之一(图2)。

19世纪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之探析

19世纪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之探析
1 9世 纪德 国大学成 为世界 大学之的欧洲大学处 于一盘散沙的糟糕状况 ,1 9世纪初 普鲁士教 育大 臣威廉 ・冯 ・洪堡创 办 了柏林 大学, 并提 出了 “ 学术 自由” 、“ 教 学与科研相结合” 的 学术理念 ,通过 国家 、学者的共 同努 力下 1 9世 纪的德 国大学一度成 为 世 界 大 学的 理 想 。 关键词 :德 国大 学;学术 自由;教 学与科研相结合 ;大学与 国家的 关系;教授 1 9世 纪的德 国大学是 欧洲 大学发 展史上 的一 个里程 碑 ,柏林 大学 曾被誉为世 界大学的理想。在此之前欧洲大学经历了由衰落到 复兴的历 史发展 阶段 ,虽然一些新兴大学已开始重视科学技术 ,但 以神 学为主的 传统 观念依 然根深蒂固。德国大学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大学理 念横空 出世 ,使德 国大学脱颖 而出 ,影响整个欧洲大学乃至美洲和亚洲。 办 学理 念 众所周知 ,柏林大学的主要创办者洪堡提倡教学 与科相结 合 、学术 自由的大学 理念 ,被称 为 “ 洪堡思 想” 。洪堡 的教 育理想是 人文 主义传 统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新人 文主义,在新 人文 主义的影 响下 ,人 的价值 得 到重视 ,一些学者希望在 大学里 能够得 到更 多的知识 ,而不仅仅满 足予 求职技能 的学 习。洪堡在 建学 之初提 出了大学 的双重 任务 :一是对科 学 的追求 ,二是个性 与道 德的修 养。体 现了新人 文主义对于人的价值 的追 求。 大学理念 的一个核心是 “ 学术 自由” 。学术 自由包含 大学 自治 、教 的 自由和学 的自由。大学 自治是指 国家拥有对大学财政 和法律方 面的权 利 ,但不应 以主人 自 居 ,大学 内部 的事物应 交于 大学领导者 自行处 理 , 可以是校长 、教师 和学生 ,但不是 国家 、社会 、或学 校以外的组织 。德 国大学聘请 了一批敢于与 旧模式斗争 的学者 ,如康德 、费希特 、施莱 尔 马赫等 ,德 国大学 的校长 和各 学院 的院长 由教授们从 他们 中选 举产 生, 教授团体独立地负责学校 与学 院内的学术事务 ,并且 以讲 座 占有者为 中 心 ,由他领导研究所及其下属 ,而教授 的声望和晋升完全 取决于他对 自 己这门学科的贡献 。教 的自由是指大学教授不受政治派别 、宗教派别或 教 学大纲的约束 ,具有广泛的教学与研究 自由,教什 么,研 究什么 ,由 教 授 自己决定 ,正如 国王威廉三世所说 : “ 大 学是科 学工作者无 所不包 的广 阔天地 ,科学无禁区 ,科 学无权威 ,科学 自由。 ”德 国大学 给予教 授 自由思考和教学 的权利 ,让教授们可 以自由地去思考和讲 授他们认为 合适 的内容 ,吸引 了一大批 世界顶尖的一流学者前去讲学 ,这也使德 国 的学者甘愿寂寞地沉潜于学术的研究 中。学 的自由是指学生 可以选择学 什 么 ,怎样学以及学习的时间 ,学生可 以自主的决定 自已的学习路线和 课程计划 ,也可以保持一种独 立的态 度 ,对 于教 授所授 内容拥有 探讨 、 怀疑 和不赞 同的权 利 ,甚至还可以要求从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 大学。德 国大 学为学生开设各门新兴学科 ,引入现代哲学和科学 ,并把各 种新兴 学科作为重 要学科 , 讲 授数学 、天文学 、实验物理 、新人文 主义 的各种 思潮等最新 知识 和观点。 洪堡另一个 大学理念 的核 心是 “ 教学与科研 相结合 ” 。传统 的大学 只有传授知识 的功 能 ,认为真 理是 已经确定 了的东西 ,而在 洪堡看 来 : 真理是一定会被发 现的 ,大学 的教学任务就 是让学 生具备发现真 理的能 力 ,并引导他们去 实现 它。教师 和学 生不再是单纯 的师生关 系,大学教 授被看做是 “ 独立 的研 究者 ” ,而学生则是 “ 受到指 导 的研究者 ” 。洪 堡思想 中的 “ 科研 ”与我 们现 在所理解 的科 学研 究 的含义有很 大 的不 同 ,Wi s s e n s c h a f t 不同于实际知 识或应 用科 学 ,它指 能够有 助 于学 生智 力的训练 、道德 的提升 和情感 的培养 的所谓 “ 纯粹 ”的知识。他把大学 看成是社会 的道德灵魂 ,是为 了确保获得最纯粹和最 高形 式 的知识 ,他 认 为科学的 目的在于探求真理 ,做纯粹 的学术研究 ,而不 是满足实 际的 社会需要 ,如此 的不 同于应用科学 ,以至于 当时德 国医学 院教授不允许 去给病人看病。从这点来看 ,德 国大学 的科研致力于纯学术 的研究 。 二、大学与国家的关 系 德 国的大学从创办 之初就 与 国家有着 密不 可分 的关系 。l 9世 纪初 的德 国仍然 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1 8 0 6 年耶拿 战争 ,普鲁 士军 队被法 国 军 队战败 ,割让了普鲁士一半以上的国土 ,哈勒大学的反抗被拿 破仑镇

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本书详细介绍了普鲁士的崛起。普鲁士在欧洲中世纪后期逐渐崭露头角,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政 治改革和工业化,逐渐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普鲁士的统治者腓特烈大帝通过他的才智和战略, 将普鲁士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德国的统一和工业化进 程的加速,德意志帝国逐渐崛起为欧洲的主要大国之一。这一时期的德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 化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于德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普鲁士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成为德意志帝国的。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了那些英勇无畏的领袖们是如何带领他们的 国家走向繁荣和强大的。同时,他也揭示了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阴谋和政治斗 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历史。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的形象。他是一个极 具远见和才干的领袖,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制 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一举措为普鲁士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为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目录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预见这本书的结论部分。在结尾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帝国的终结”这一章标题,预示着作者将对德意志帝国在二 战中的命运进行深入探讨。而“帝国的遗产”这一章,则可能对德意志帝国崛起 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价。
《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揭示了其严谨的结构、 深入的主题探讨以及对德意志帝国崛起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通过对其目录的解读,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长篇历史著作的全貌,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本书还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政治方面,本书介绍了德国的政治体制和决策过程,揭示了德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经 济方面,本书分析了德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展现了德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在文 化方面,本书探讨了德国的文化和艺术,展现了德国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在军事方面,本书 讲述了德国的军事战略和战争经历,揭示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影响。

二战后德国关于崛起的教育小故事

二战后德国关于崛起的教育小故事

敬爱的读者:今天我想和大家共享一个关于二战后德国崛起的教育小故事。

二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重建时期,经济和社会都处于一片废墟之中。

然而,凭借着优质的教育体系和对未来的信心,德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教育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这一故事进行深入分析。

一、战后的德国1. 战争的创伤二战结束后的德国,经济和社会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战争的创伤给德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整个国家陷入了沉重的自责和悲痛之中。

2. 重建的艰难面对着战争留下的废墟,德国需要进行全面的重建。

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生产力,都需要重新建立起来。

这对德国人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 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德国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崛起。

德国政府在战后重视教育,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二、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1. 重建学校和大学战争期间,德国的学校和大学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德国政府迅速展开了学校和大学的重建工作,重新建立起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2. 重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德国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非单纯的死记硬背。

3. 推行职业教育除了传统的学术教育外,德国还注重推行职业教育。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顺利就业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育对德国崛起的贡献1. 培养了优秀人才通过优质的教育体系,德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他们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为德国的科技和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促进了经济繁荣优质的教育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涌现出来,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其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3. 塑造了国家形象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因其优质的教育体系而声名远扬。

德国“卓越大学计划”及其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德国“卓越大学计划”及其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奔美国, 人才流向国 外; 而 从本国范围内 来看, 相对于德国 1 9 亿欧元的 经费总额,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分担, 前者 高校来说 , 校外科研机构以其充足的经费、 完善的激励机 承担其中的7 5 %, 后者 自 行筹措剩下的 2 5 %。此外, 计划 制等吸引着国内优秀人才, 德国高校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越 的 重点也发生变化, 由最初资助几所“ 精英大学” , 拓宽为 来越小。 研究生院( 博士生培养计划) 、 卓越集群计划和未来构想计
纪六七十年代以 来高等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主流价值是 相悖的, 德国大众认为大学只有建校历史长短和规模大小 并没有高低之分, 因此“ 精英” 理念并不深入人心。 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学术自由的“ 洪堡精神” , 的差异 , 曾 让德国的高等教育煊赫一时, 但近年来, 其高等教育却 另 一方面, “ 精英大学” 计划的 设想遭到反对有其政治体制 德国是联邦制政治体制, 各州内部拥有各自的文化 每况愈 下,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造成 因素,
研 发展策略和评 审程序 等方面 , 为我 国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提供 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关键 词 : 世界一 流大学; 卓越 大学计划 ; “ 9 8 5工程”
中图分类号 : C . 4 0—0 5 9 . 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4 1 5 6 ( 2 0 1 5 ) 0 6—1 1 3— 0 3
的颓势。然而该设想一经提出便遭到反对。一方面, 从文 1 2 . 7 %, 旨在培养优秀的科研后备人员 , 提供 良好的科研
பைடு நூலகம்
化层面来讲, 德国大众对于“ 精英” 一词十分反感, 由于纳 环境以 便其进行国际化、 跨学科的研究, 并为年轻科研人 粹曾以“ 精英” 一词 自诩, 且“ 精英” 在德国常被看作大众 员提供广阔的发展平 台。其次, 卓越集群计划是整个“ 卓

一部关于德意志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力作——评《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一部关于德意志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力作——评《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作者: 周溯源
作者机构: 《求是》杂志社哲史部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107-108页
主题词: 现代化进程;德意志;现代化研究;民族主义;关系理论;现代化理论;模式和道路;现代化发展;世界历史;反现代主义
摘要: 德国,是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发达国家之一。

但德意志从一个传统、分裂、落后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统一、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却经历了漫长的曲折多变的现代化历程。

德意志民族经历过剧烈的大起大落,而它的每一次起落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平庸到卓越:德意志大学崛起进程研究摘要:大学危机和名族危机孕育了德国大学的改革,使德国大学实现了从平庸到卓越的跨越。

在考察德国大学改革和崛起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揭示了德国大学崛起的主要原因。

德国大学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制度的创新使德国大学的性质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向——从教学机构向学术机构的制度转型,由此实现了知识生产力的解放。

关键词:制度创新;德国大学;知识生产力大学发展历史渊源流长。

自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建立开始,大学已经走过了近一千年的历史。

1810年,随着柏林大学的创办,德国大学开始崛起,最终在19世纪使世界学术中心从英国转向了德国。

德国大学成了当时的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就在德国大学达到顶峰时却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中断了现代化的进程。

走过了漫长岁月象牙之塔轰然坍塌。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学术中心从德国转向了美国。

大学兴衰的历史令人回味。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重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本文将通过对德国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考察,进一步揭示德国大学崛起轨迹及深层原因,以期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所启示。

一、大学危机:德国大学改革的缘起17、18世纪,德国大学和欧洲其他大学一样,处在持续衰退之中。

大学甚至面临被废除的危险。

从整体上看,大学的表现十分平庸,当时划时代的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仍然被排斥在大学之外。

“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这些著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1]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大学甚至逆潮流而动,被认为是反动势力的堡垒。

“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2]到17世纪末,德国启蒙运动的知识界发动了对大学的全面抨击。

其多人要求彻底废除大学。

“1700年,除奥地利外,德意志各邦共有28所大学,其中许多大学生源不足,难以运转。

如海德堡大学1701~1705年每年平均仅招收80名学生,其他20所大学不足300名学生。

而在30年战争前,20所大学招收了差不多8000名学生。

每所大学当时平均有400名学生,但到1700年每所大学不足290人。

这种情况到18世纪中期以后更加恶化,一些大学甚至被迫关闭。

”[3]“在18、19世纪之交的二十余年中,德国大学有一半关门停办。

”[4]由此可见,无论政治、社会中,还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上,大学表现均十分平庸,处在社会的边缘,没有重要的贡献。

大学存在的合法性收到严重的挑战。

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

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脱颖而出,为德国大学改革拉开了序幕。

哈勒大学的建立源于一位遭遇迫害的法学家托马修斯。

因在问题上与丹麦皇家牧师发生争执,托马修斯遭到迫害,被迫于1690年离开莱比锡大学,逃到柏林,受到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欢迎。

1692年,国王准许他到哈勒骑士学院给普鲁士的青年贵族讲学。

在国王的支持下,托马修斯将骑士学院升格为大学,并与1694获得正式特许状。

[5]在大学的两位精神领袖法学家托马修斯和神学家弗兰克的努力下,哈勒大学成为主学术自由的阵地。

1711年,哈勒大学被著名法学家贡德令(n.gundling)誉为“自由的殿堂”。

[6]继哈勒大学之后,另一所享誉全球的大学——哥廷根大学于1737年正式建立。

大学的实际创办者明希豪生把思想宽容和研究自由看做是大学的根本原则,致力于创造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大大激发了教授们对学术研究的激情。

在哥廷根大学,学术探索活动在自由的气氛中盛极一时。

从此,学术研究开始进入教授的角色规。

但是,这两所大学毕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带有强烈时代特征。

首先,他们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不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最受重视的学科是能够经世致用的学科,尽管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已大大提高。

其次,他们首先是教育机构,基本目标是传授有用知识,培养政府官吏,科学研究尚未成为大学的正式职能。

[7]即便如此,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改革依然为柏林大学的诞生奏响了序曲。

二、民族危机:柏林大学横空出世1806年10月,耶拿战败,普鲁士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堤尔西特和约》。

一贫如洗的普鲁士还得向法国缴纳沉重的战争赔款。

德意志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

在国家财力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国王威廉三世说出一段令德意志知识界振奋人心的话:“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她精神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8]1807年8月,一个来自哈勒的前大学教师代表团请求在柏林重建他们的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欣然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讲了一段具有经典性深刻意义的话,他说:“正是由于贫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家必须用脑力来补偿物质方面的损失。

振兴教育,与振兴国家在这里紧密结合,而教育正好处于国家兴盛的战略中心地位。

”[9]正是在这个民族危亡的时刻,与德意志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新型大学柏林大学横空出世。

由于国王的支持,规定原来拨给哈勒大学的经费,全部转发给即将兴办的柏林大学,并选址在华丽的王子宫殿,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吝资财和不惜血本的。

柏林大学一开办就体现了与传统大学的不同新貌。

“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成为柏林大学的精神宗旨”,大学成了“科学研究的共同体”。

[10]虽然柏林大学仍然沿用传统大学的四学院模式,但吸收了此前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改革成果,加以创新,从而发展一种新的“近代大学模式”。

柏林大学的建立不仅仅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已,而是创造了一种现代大学教育的新概念。

“柏林大学的创办像一个燃烧点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光线全都从这里发出。

”[11]柏林大学的成就刺激了古典大学的神经,其他大学纷纷效仿柏林大学模式。

此后,德国模式成为其他一些国家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样板。

“德国也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并成为欧洲强国。

”[12]1870年普法战争以法国在色当的惨败告终,人们分析了法国失败的各种原因,其中一种观点将战败的原因归于高等教育。

勒南更直截了当地说:赢得战争的正是德国大学。

当时一句流行的警句是:“柏林大学报了耶拿失利的一箭之仇。

”[13]三、大学崛起:世界学术中心迁移经过一段时间改革发展之后,古老的德国大学开始起死回生,古老的大学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大学开始在世界学术界展露拳脚。

随着德国大学的崛起,世界学术中心开始向德国转移。

著名学者麦克莱兰对德国大学崛起给予高度评价:“近代西方社会所有的大学中,德国的大学可能是最有意义的。

它们是大量近代学术和科学的源泉。

”[14]事实上,在19世纪的科学王国中德国确硕果累累,地位显赫。

根据对西方国家的统计,在1820~1919年中,40%的医学发明是由德国人完成的;德国人在1821~1900年中,在物理学(光、热、电子和磁)方面的发明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

社会学家本·戴维(joseph ben-david)认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在世界科学界和科学人才培养中占有绝对优势,堪称世界科学的中心。

[15]到19世纪末,德国已成为世界学术中心。

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直到1933年德国一直是全世界该奖得主最多的国家,其中仅自热科学方面的奖项就多达32人之多,是排在第二、第三位的英法两国自然科学奖项的总和。

[16]四、崛起之缘:知识生产力的解放德国大学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实现了从危机到卓越的跨越式发展,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德国开启了世界大学史上的新纪元。

处于危机中的古典大学在德国实现了大学制度的根本创新,实现了大学性质的根本转变——从单纯的教学机构变成学术机构。

自此,古老的大学在德意志完成了大学史上第一次华丽转身,其倩影令世人望尘莫及。

德国大学曾经留下的辉煌的成就令世人“望大学兴叹”。

至今,人们依然在孜孜探寻:是什么成就了德国大学?笔者认为,德国大学崛起的根源在于知识生产力的解放。

大学从其本质而言,就是保存知识、传播知识和增进知识的机构。

保存知识和传播知识是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但是,如果大学不产生知识,那么其传播的知识从何而来?仅仅靠保存的已有知识,大学如何能够与时俱进?当然,在黑暗的中世纪,处于知识荒漠中的绿洲的中世纪大学有其骄傲的资本。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改革等各种社会浪潮风起云涌,不断激荡着日益保守、僵化的大学。

但是,纵使象牙塔再坚固,很多还是倒塌了。

17、18世纪的大学危机愈演愈烈。

1810年柏林大学的建立给古老的大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大学制度的根本创新赋予了大学造血的功能。

换言之,就是由柏林大学领衔的大学改革使增进知识的职能以现代大学制度的形式在大学正式确立,成为继教学之后的第二个正式职能。

对此,麦克莱兰有过精辟的论述:“作为学术和发现中心的德国大学的荣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大学古老的躯干里所包括的这些有生气的结构。

”[17]正是这些“有生气的结构”赋予了大学第二次生命。

德国大学的成功在于创造了一种有助于知识生产的模式,并且,当时的德国具有维持这种模式的土壤。

1.外部环境: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就外部环境而言,德国现代大学产生与民族危机时刻,在成立之初就己承担了振兴民族精神、恢复国家元气的重任。

大学的这种与民族共存亡的使命赢得了国家和民众的强大支持。

尽管当时普鲁士国库极度枯竭,但是,国家依然不惜血本支持大学的建设。

国家的巨大财力保障使大学有稳定的办学经费,提高教授的待遇。

如,柏林大学一经创办便吸引了众多知名学者加盟,这其中包括著名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古典语言学家沃尔夫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学者都是欧洲最杰出的。

“从此再没有一位德国的教育大臣或部长可以出示一更值得自豪的聘任表!”[18]更难能可贵的是,具有“哲学家头脑”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在给予大学巨大的经费时并没有对大学的具体事务进行干涉,而交给精通大学之道的学者去治理。

威廉三世这一明智之举保障了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所必要的自由环境。

但同时,也要注意,德国大学所谓的学术自由其实质是“国家保障下的学术自由”。

[19]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德国大学这种财务上和自由度的国家依赖也为后来纳粹政权摧毁大学提供了便利,埋下了衰落的种子。

2.部环境: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创新从部条件来看,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的创新从根本上解放了知识生产力。

例如,柏林大学将知识生产,尤其是纯学术知识的生产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并从理念到制度两个层面上保证了这一核心任务的实现。

具体而言,知识生产的组织模式创新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深层次来讲,德国古典大学观对德国大学崛起具有重大影响。

大学的理念是外在的可见的组大学织形式的灵魂。

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应该有正确的理念引导,对于从事知识生产活动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