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概念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 1、急性发热特点的多种急性传染病(除外破伤 • 风、狂犬病等少数) • 2、急性发热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大叶 • 肺炎、支气管肺炎 • 3、一些非感染性的发热性疾病———中暑、风 • 湿热、红斑狼疮等
温病≠传染病
二、温病的命名
温病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 湿温
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 喉痧
•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特点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 大流行 • 小流行 • 散在发生
3、季节性
含义: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 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病”
• • 风热病邪
春季
夏季
• 暑热病邪
秋季
• 燥热病邪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 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 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岭南(两广、云南、 贵州)多“瘴气” (湿热环境)
湿热类温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岭南热病学)
•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 气 营 血
上焦 中焦 下焦
叶天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
温病≠传染病
二、温病的命名
温病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 湿温
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 喉痧
•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特点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 大流行 • 小流行 • 散在发生
3、季节性
含义: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 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病”
• • 风热病邪
春季
夏季
• 暑热病邪
秋季
• 燥热病邪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 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 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岭南(两广、云南、 贵州)多“瘴气” (湿热环境)
湿热类温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岭南热病学)
•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 气 营 血
上焦 中焦 下焦
叶天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2.有流行性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 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
王叔和《伤寒例》:“是以一岁之中,长幼 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 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 家”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 和社会因素有关
❖ 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较倦,咳嗽咯 痰,鼻塞流涕,时有头晕及前额部不适, 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咽痛,无胸闷胸痛, 纳寐可,小便调,大便干结,3-4日一 解。舌淡苔白厚。脉象细弦。
二、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 温病的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 的急性外感热病皆属于温病范畴。
温
传 染 性 四时温病 较
从外感受(非内伤) 温热性质(非伤寒)
(二)、多数温病具有有传染性、流行性、季 节性、地域性
❖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 ❖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 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 不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 中暑等可归温病范畴。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 征。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 热病的总称。
一、温病的特点
❖ 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 ❖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 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
特异性表现在: ➢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 ➢ 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
❖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 发于里,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 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温疫类温病PPT课件
❖ 【治法】亡阴须益气养阴,生津救逆; 亡阳则益气 固脱,回阳救逆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亡阳用通脉四 逆汤,或参附汤。
九、正气欲脱 2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大定风珠: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
味子、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 (1)生脉散有敛阴固脱之效,侧重上焦。 (2)大定风珠适宜真阴耗竭,时时欲脱之证,主治下焦。 (3)如疲软无力明显,酌加西洋参、白芍益气护阴。 (4)声嘶加诃子固肾开音。 (5)呕吐甚者,增入竹沥、竹茹、半夏。 (6)腹泻明显,加入五味子、乌梅。呼吸急促入五味子、
❖ 【辨证要点】身热,烦躁,黄疸,舌绛,甚则昏谵, 抽搐。
❖ 【治法】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适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 白豆蔻
神犀丹:犀牛角、生地、玄参、天花粉;银花、连翘、黄芩、粪清、板蓝根;豆豉、 石菖蒲、紫草。
– 温病≠温疫 ——区别在于传染与否
• 陆九之:温为温病,热为热病,……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 周扬俊: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温病 与 温疫
• (2)实质:
– 温病:感受温邪的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总称。大多具有传染 性和流行性。
– 温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是温 病中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性较一般温病更 甚。
辨治原则
治疗原则: 迅速祛除疠气, 恢复病变脏腑功能。
温疫 类温
病
主 要 证 治
湿热疫疠 之邪
邪遏膜原
暑燥淫热 疠气
卫气同病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亡阳用通脉四 逆汤,或参附汤。
九、正气欲脱 2
❖ 【方药】亡阴用生脉散、大定风珠。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大定风珠:白芍、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
味子、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 (1)生脉散有敛阴固脱之效,侧重上焦。 (2)大定风珠适宜真阴耗竭,时时欲脱之证,主治下焦。 (3)如疲软无力明显,酌加西洋参、白芍益气护阴。 (4)声嘶加诃子固肾开音。 (5)呕吐甚者,增入竹沥、竹茹、半夏。 (6)腹泻明显,加入五味子、乌梅。呼吸急促入五味子、
❖ 【辨证要点】身热,烦躁,黄疸,舌绛,甚则昏谵, 抽搐。
❖ 【治法】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适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 白豆蔻
神犀丹:犀牛角、生地、玄参、天花粉;银花、连翘、黄芩、粪清、板蓝根;豆豉、 石菖蒲、紫草。
– 温病≠温疫 ——区别在于传染与否
• 陆九之:温为温病,热为热病,……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 • 周扬俊: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
温病 与 温疫
• (2)实质:
– 温病:感受温邪的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总称。大多具有传染 性和流行性。
– 温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是温 病中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疾病, 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性较一般温病更 甚。
辨治原则
治疗原则: 迅速祛除疠气, 恢复病变脏腑功能。
温疫 类温
病
主 要 证 治
湿热疫疠 之邪
邪遏膜原
暑燥淫热 疠气
卫气同病
《温病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8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 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 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 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 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血 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医学课件 34
薛生白《湿热病篇》 • 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 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 究,有独到见解 • 湿热证提纲:“濕熱證,始 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 • 湿热证病理:“濕熱病邪自 口入,直趨中道,病屬陽明, 太陰經者居多” • 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 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 即半表半里,膜原是也,伏于膜原之邪或外出于 表,或入于里,有九传之说 病邪性质—具有强烈传染性,种属、脏腑选择性 “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方,眾人觸之 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 人之病相同,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 “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 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医学课件 11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 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 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 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 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 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經為血,血 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實則失氣,虛則遺 溺,名曰氣分”
医学课件 34
薛生白《湿热病篇》 • 对湿热病的病因,证候,病 机及诊治法则进行了专门研 究,有独到见解 • 湿热证提纲:“濕熱證,始 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 • 湿热证病理:“濕熱病邪自 口入,直趨中道,病屬陽明, 太陰經者居多” • 湿邪在表者当芳化宣透,对 于湿邪入里者,应三焦分治
医学课件 12
《伤寒论》提到了温病这一名称,但与现在温病涵 义不同,为伤寒误汗后的坏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 辨证和三焦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伤寒论》中未提出温病的具体治法方药,但许多 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攻下(承气汤)、 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病的治疗课件
选穴依据
针灸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这些穴位具 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 到治疗目的。在温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常见温病类型及其治疗方案
风热感冒
症状
治则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咽喉肿痛、咳嗽、
黄痰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银翘散加减,包括金银 花、连翘、薄荷、荆芥
等中药。
注意事项
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多饮水。
暑湿感冒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呕吐、腹泻等。
治则
清瘟败毒饮
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 两燔之证。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的功效。
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之 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扶正祛邪法应用举例
生脉散
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证。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的功效。
参附汤
用于治疗阳气暴脱之证。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的功效。
真武汤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具有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的功效。
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治疗温病时,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具体操作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其他非药物疗法简介
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 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 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作用,以达到治 疗目的。在温病中,拔罐疗法可以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针灸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这些穴位具 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 到治疗目的。在温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常见温病类型及其治疗方案
风热感冒
症状
治则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咽喉肿痛、咳嗽、
黄痰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银翘散加减,包括金银 花、连翘、薄荷、荆芥
等中药。
注意事项
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多饮水。
暑湿感冒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呕吐、腹泻等。
治则
清瘟败毒饮
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 两燔之证。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的功效。
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之 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扶正祛邪法应用举例
生脉散
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证。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的功效。
参附汤
用于治疗阳气暴脱之证。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的功效。
真武汤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具有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的功效。
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治疗温病时,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具体操作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其他非药物疗法简介
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 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 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作用,以达到治 疗目的。在温病中,拔罐疗法可以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病邪,均属于它的范围。 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它从外感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 二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外 感病的病因(二)多Βιβλιοθήκη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地域性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绪论PPT课件
• 东汉王充,字仲任,生活于公元27~97年,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ppt教学课件
(2)致病特点:
①致病力强:
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 特异的病变定位:
疫疠病邪的感染途径以口鼻(空 气或饮食物)为主,不同性质的疫疠 病邪,对脏腑经络有不同的定位倾向。 吴又可:“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 某经络,专发为某病”。如湿热性质 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膜原,分表里九 传;燥热性质的疫病,邪气多客于胃, 传布于十二经。
(2)致病特点:
①多从口鼻而入,首犯 肺卫:风热病邪在侵袭人体 时,多先犯于上焦肺卫。出 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 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 卫表证。
②易损伤肺胃阴津:风与热都 属阳邪,风热相搏,最易耗损阴津, 即叶天士所说的“两阳相劫”。在 风温病变过程中,由于其病变重心 在肺,因此,风热致病初起即可见 肺津受伤,而见鼻咽干燥、口渴等 症;若邪传于胃,则多见肺胃阴液 受损,而见口渴、舌燥、便秘等症; 后期则以肺胃之阴液损伤为主。
③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
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 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 糜烂等,病变多见于咽喉部位。温 毒结于阴器,可致睾丸肿胀疼痛等。 温毒引起的肌肤斑疹或皮下结节也 与其蕴结壅滞的致病特点有关。
疫疠病邪与温毒病邪实际 上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病邪,而 各包括了多种病邪。
(1)形成条件:
温毒病邪的形成与时令气 候反常有关,乃邪气蕴结而成, 并多能引起流行。感受风热时 毒引起的温病是大头瘟,感受 温热时毒引起的温病是烂喉痧。
(2)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毒是一类致病力很强的病
因,具有火热之性,它能导致 人体高热、伤津耗阴、脏腑功 能严重失调和实质损害、气滞 血瘀等多种病理变化的产生。 因此,临床上应特别重视清热 解毒法的应用。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
温病的针灸治疗
针刺法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刺 激经络,调和气血,以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法
利用艾条或艾炷在相关 穴位上进行熏灸,以温
通经络,散寒止痛。
拔罐法
通过拔罐的方式吸附于 相关穴位,以排除体内
湿气、寒气等病邪。
耳穴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调节脏腑功能,治疗
相关疾病。
温病的推拿治疗
手法按摩
02
温病的主要学派
叶天士学派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其学派在温病学中具有重要
地位。
该学派主张以卫气营血为辨证 纲领,将温病分为卫分、气分 、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并根 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治疗。
叶天士学派强调透邪解毒、养 阴生津的治疗原则,尤其擅长 使用清营、养阴、通下等治法 。
该学派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对现代中医临床 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06
总结与展望
温病学的总结
温病学派别
温病学派别众多,包括经方派、时方派、寒凉派、温补派 等,各派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温病病因
温病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等,这 些病因对温病的发病和病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温病症状
温病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这 些症状的出现和轻重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密切相关。
预防温病的发生对于保障人们 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 要加强温病预防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温病学作 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正逐渐走向世界。未来需 要加强温病学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温病学在全球范围内 的传播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温病学--绪论 ppt课件
正气严重虚衰 是温热病死亡的原因
➢ 《素问ㆍ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
饮食不当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
➢ “遗证”:《素问ㆍ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
(7)预防
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
➢预防原则:
《素问ㆍ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
(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推阐仲景之旨: “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于春夏伤寒,更通之于冬月伤寒”。
➢ 变通其法,不泥于古方: 抨击对仲景方“竟不更张毫厘”的习俗, 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温病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 温病教研室
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
(一)温病学 ?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性质
研究 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 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
温者,热也
病因、病机 病理变化
预防、诊 断、治法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1)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预防方药:
《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 粉身、洗浴、佩带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 《素问ㆍ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
饮食不当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
➢ “遗证”:《素问ㆍ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
(7)预防
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
➢预防原则:
《素问ㆍ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
(一)治疗学上有了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推阐仲景之旨: “张机正伤寒之法,而通之于春夏伤寒,更通之于冬月伤寒”。
➢ 变通其法,不泥于古方: 抨击对仲景方“竟不更张毫厘”的习俗, 主张“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宋至金元时期
此时期对温病在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促进了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
温病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 温病教研室
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
(一)温病学 ?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性质
研究 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 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
温者,热也
病因、病机 病理变化
预防、诊 断、治法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1)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
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 ➢预防方药:
《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 粉身、洗浴、佩带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温病学》各论--温热类温病 ppt课件
ppt课件
10
第二节 春温
病机要点
1.初起即见里热证,有在气、在营之分 郁热内蕴,复感温热,热势亢盛
2.易伤阴液,后期肝肾阴亏尤为突出 素体阴精亏损,且温热久郁不退,故极易伤阴 张景岳:“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虚,穷 必及肾。”
3.发病及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路径多歧,随处可发”
ppt课件
本病后期多为肺胃阴伤,宜甘寒养阴为要
ppt课件
9
第二节 春温
概念: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以里热炽盛为初起证候 特征,病位多变、阴伤突出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外因-温热病邪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内因-阴精素亏,正气不足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温病条辨》:“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 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 摄身不慎,过度操劳,思虑多欲,房事不节,汗泻过 度,大病之后,禀赋不足
起病较急,初起先犯肺卫 传变迅速,顺传与逆传
病变以肺为中心 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肺胃阴伤
ppt课件
5
病理传变
口鼻
冬春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卫外失固
顺传
第一节 风温 逆传心包 内闭外脱
肺热炽盛
热在阳明
肺胃阴伤
热灼营阴
热燔血分
风温病理传变pp示t课件意图
6
第一节 风温
诊断要点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及冬季居多 诊断依据: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咳嗽、口 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症 侯,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热伤肺络等气分证, 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 病变过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发热、神昏、谵语 等热陷心包证候,表现特殊,较易误诊。诊断 时,应注意询问病史,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季节性:温病在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 生及流行,称为季节性。由于多数温病具 有这一特性,因此,又称温病为“四时温 病”。 4、地域性:不同地域,由于地理条件、气 候因素不同,人们的体质类型、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的差异,对温邪的形成、感受 性、传播、流行等都有影响,导致某些温 病的发生具有地域性。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一、 温病的涵义
温病
病因—— 温邪 内涵 主症—发热及热象偏重
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 外延——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主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感
染性疾病(包括急性传染病) 。
二、 温病的特点
(一)病因—— 特异性致病因
素:温邪 1、 温邪范围: 风热
暑热 湿热 燥热 温热病邪 温毒 疠气 ……
并列关系
五、温病与温疫 1、温疫的涵义
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关于瘟疫 温疫
寒疫
3、包括病种:湿热疫、暑热疫 4、古代关于温疫的分岐
六、温病与温毒
1、温毒的涵义 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具有肿
毒特征的一类温病。
2、温毒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具有急性外感热病的基本表现。
感疾病。
2、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和温病。 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完
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为并列关系
广义伤寒包括了属性为温热性质的温 病,以及属性为寒的狭义伤寒。
如《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 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病、有温病”。
伤寒有五: (广义)
中风 伤寒 湿温 热病 温病
狭义伤寒 今之温病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1、范围:西医疾病属于温病范畴的一般来 讲有以下几类: 1)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 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流 行性出血热、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伤寒、 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霍乱、猩红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地 方性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
(2)根据发病的迟早及初起表现不同分类 1)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以表热
证为主,如风温、秋燥等
2)伏气温病:感邪后过时而发,初起 以里热证为主,如春温、伏暑等
四、 温病与伤寒
1、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
狭义伤寒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种外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1、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前期多 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则以 实质损害为明显。 2、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有明显 的阶段性,有卫气营血或上中下 三焦等阶段。
(四)临床表现有共性: 1、急:即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2、热:以发热为主症,发热为温病必见之 症,是温病最风、神昏)等。 4、伤津:易于耗伤阴津,如病在上焦多伤 肺阴;病在中焦多伤胃阴;病邪传入下焦, 多伤肝肾之阴。
2)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 性疾病: 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 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3)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 病:如中暑、亚急性变应性败血 症、急性白血病等。
2、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纯热无湿的温热类:如风温、春温、 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2)有热有湿的湿热类:如湿温、伏暑 等
2、温邪的特异性: 1)从外侵袭人体 2)温热性质显著 3)易于消耗人体阴津 4)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5)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
(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地域性: 1、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具有不同程度 的传染性,古代称之为“染易”。 2、流行性: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 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引起 程度不等的流行。古时称为“天行” 或“时行”。
(2)独特表现 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肿毒特征)。 3、温毒包括的疾病:如大头瘟、烂喉痧、 痄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