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七章 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7-1 两根长度相同的细导线分别多层密绕在半径为R 和r 的两个长直圆筒上形成两个螺线管,两个螺线管的长度相同,R =2r ,螺线管通过的电流相同为I ,螺线管中的磁感强度大小r R B B 、满足( )(A ) r R B B 2= (B ) r R B B = (C ) r R B B =2 (D )r R B B 4=分析与解 在两根通过电流相同的螺线管中,磁感强度大小与螺线管线圈单位长度的匝数成正比.根据题意,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细导线绕成的线圈单位长度的匝数之比21==R r n n r R 因而正确答案为(C )7-2 一个半径为r 的半球面如图放在均匀磁场中,通过半球面的磁通量 为( )(A )B r 2π2 (B ) B r 2π(C )αB r cos π22 (D ) αB r cos π2题 7-2 图分析与解 作半径为r 的圆S ′与半球面构成一闭合曲面,根据磁场的高斯定理,磁感线是闭合曲线,闭合曲面的磁通量为零,即穿进半球面S 的磁通量等于穿出圆面S ′的磁通量;S B ⋅=m Φ.因而正确答案为(D ).7-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一定没有电流穿过(B)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穿过电流的代数和必定为零(C)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为零时,回路上各点的磁感强度必定为零(D)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不为零时,回路上任意一点的磁感强度都不可能为零分析与解由磁场中的安培环路定律,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为零时,回路上各点的磁感强度不一定为零;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为零时,穿过回路的电流代数和必定为零.因而正确答案为(B).7-4一根无限长平行直导线载有电流I,一矩形线圈位于导线平面内沿垂直于载流导线方向以恒定速率运动(如图所示),则()(A)线圈中无感应电流(B)线圈中感应电流为顺时针方向(C)线圈中感应电流为逆时针方向(D)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无法确定题 7-4 图分析与解由右手定则可以判断,在矩形线圈附近磁场垂直纸面朝里,磁场是非均匀场,距离长直载流导线越远,磁场越弱.因而当矩形线圈朝下运动时,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以判定.因而正确答案为(B).7-5将形状完全相同的铜环和木环静止放置在交变磁场中,并假设通过两环面的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相等,不计自感时则()(A)铜环中有感应电流,木环中无感应电流(B)铜环中有感应电流,木环中有感应电流(C)铜环中感应电动势大,木环中感应电动势小(D)铜环中感应电动势小,木环中感应电动势大分析与解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铜环、木环中的感应电场大小相等, 但在木环中不会形成电流.因而正确答案为(A ).7-6 对位移电流,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 位移电流的实质是变化的电场(B ) 位移电流和传导电流一样是定向运动的电荷(C ) 位移电流服从传导电流遵循的所有定律(D ) 位移电流的磁效应不服从安培环路定理分析与解 位移电流的实质是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激发磁场,在这一点位移电流等效于传导电流,但是位移电流不是走向运动的电荷,也就不服从焦耳热效应、安培力等定律.因而正确答案为(A ).7-7 已知地球北极地磁场磁感强度B 的大小为6.0×10-5T .如图所示,如设想此地磁场是由地球赤道上一圆电流所激发的,此电流有多大? 流向如何?解 设赤道电流为I ,则由教材第11-4节例2 知,圆电流轴线上北极点的磁感强度 ()R IR R IR B 24202/32220μμ=+=因此赤道上的等效圆电流为A 1073.12490⨯==μRB I 由于在地球地磁场的N 极在地理南极,根据右手螺旋法则可判断赤道圆电流应该是由东向西流,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题 7-7 图7-8 如图所示,有两根导线沿半径方向接触铁环的a 、b 两点,并与很远处的电源相接.求环心O 的磁感强度.题 7-8 图分析 根据叠加原理,点O 的磁感强度可视作由ef 、be 、fa 三段直线以及acb 、a d b 两段圆弧电流共同激发.由于电源距环较远,0=ef B .而be 、fa 两段直线的延长线通过点O ,由于0Idl r ⨯=,由毕奥-萨伐尔定律知0be fa ==B B .流过圆弧的电流I 1 、I 2的方向如图所示,两圆弧在点O 激发的磁场分别为21101π4r l I μB =,22202π4r l I μB = 其中l 1 、l 2 分别是圆弧acb 、a d b 的弧长,由于导线电阻R 与弧长l 成正比,而圆弧acb 、a d b 又构成并联电路,故有2211l I l I =将21B B 、叠加可得点O 的磁感强度B .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点O 的合磁感强度0π4π42220211021=-=-=r l I μr l I μB B B 7-9 如图所示,几种载流导线在平面内分布,电流均为I ,它们在点O 的磁感强度各为多少?题 7-9 图分析 应用磁场叠加原理求解.将不同形状的载流导线分解成长直部分和圆弧部分,它们各自在点O 处所激发的磁感强度较容易求得,则总的磁感强度∑=i B B 0.解 (a) 长直电流对点O 而言,有0d =⨯r l I ,因此它在点O 产生的磁场为零,则点O 处总的磁感强度为1/4 圆弧电流所激发,故有RI μB 800= B 0 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b) 将载流导线看作圆电流和长直电流,由叠加原理可得RI μR I μB π22000-= B 0 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c ) 将载流导线看作1/2 圆电流和两段半无限长直电流,由叠加原理可得RI μR I μR I μR I μR I μB 4π24π4π4000000+=++= B 0 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7-10 已知10 mm 2 裸铜线允许通过50 A 电流而不会使导线过热.电流在导线横截面上均匀分布.求导线内、外磁感强度的分布.题 7-10 图分析 可将导线视作长直圆柱体,电流沿轴向均匀流过导体,故其磁场必然呈轴对称分布,即在与导线同轴的圆柱面上的各点,B 大小相等、方向与电流成右手螺旋关系.为此,可利用安培环路定理,求出导线表面的磁感强度.解 围绕轴线取同心圆为环路L ,取其绕向与电流成右手螺旋关系,根据安培环路定理,有∑⎰=⋅=⋅I μB 0πr 2d l B在导线内r <R , 2222ππRIr r R I I ==∑,因而 202πRIr μB = 在导线外r >R ,I I =∑,因而rI μB 2π0= 磁感强度分布曲线如图所示.7-11 有一同轴电缆,其尺寸如图(a)所示.两导体中的电流均为I ,但电流的流向相反,导体的磁性可不考虑.试计算以下各处的磁感强度:(1) r <R 1 ;(2) R 1 <r <R 2 ;(3) R 2 <r <R 3 ;(4) r >R 3 .画出B -r 图线.题 7-11 图分析 同轴电缆导体内的电流均匀分布,其磁场呈轴对称,取半径为r 的同心圆为积分路径, πr 2d ⋅=⋅⎰B l B ,利用安培环路定理∑⎰=⋅I μ0d l B ,可解得各区域的磁感强度.解 由上述分析得r <R 122101ππ12πr R μr B =⋅ 21012πR Ir μB = R 1 <r <R 2I μr B 022π=⋅rI μB 2π02= R 2 <r <R 3()()⎥⎦⎤⎢⎣⎡---=⋅I R R R r I μr B 22232203ππ2π 2223223032πR R r R r I μB --= r >R 3()02π04=-=⋅I I μr B04=B磁感强度B (r )的分布曲线如图(b).7-12 一铁心上绕有线圈100匝,已知铁心中磁通量与时间的关系为t Φπ100sin 100.85⨯=,式中Φ的单位为Wb ,t 的单位为s ,求在s 100.12-⨯=t 时,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分析 由于线圈有N 匝相同回路,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等于各匝回路的感应电动势的代数和,在此情况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常写成tψt ΦNξd d d d -=-=,其中ΦN ψ=称为磁链.解 线圈中总的感应电动势 ())V (π100cos 51.2d d t tΦN =-=ξ 当s 100.12-⨯=t 时,V 51.2=ξ.7-13 载流长直导线中的电流以tI d d 的变化率增长.若有一边长为d 的正方形线圈与导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求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分析 本题仍可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tΦd d -=ξ,来求解.由于回路处在非均匀磁场中,磁通量就需用⎰⋅=S S B Φd 来计算.为了积分的需要,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由于B 仅与x 有关,即B =B (x ),故取一个平行于长直导线的宽为d x 、长为d 的面元d S ,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则d S =d d x ,所以,总磁通量可通过线积分求得(若取面元d S =d x d y ,则上述积分实际上为二重积分).本题在工程技术中又称为互感现象,也可用公式tI M d d -=ξ求解. 解1 穿过面元d S 的磁通量为x d x I S B Φd π2d d 0μ=⋅=因此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2ln π2d π2d 200⎰⎰===d d Id x x Id ΦΦμμ再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tI d t Φd d 21ln π2d d 0)(μξ=-= 解2 当两长直导线有电流I 通过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2ln π20dI Φμ=线圈与两长直导线间的互感为 2ln π20d I ΦM μ== 当电流以tI d d 变化时,线圈中的互感电动势为 tI d t I M d d 21ln π2d d 0)(μξ=-=题 7-13 图7-14 如图所示,把一半径为R 的半圆形导线OP 置于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中,当导线以速率v 水平向右平动时,求导线中感应电动势E 的大小,哪一端电势较高?题 7-14 图分析 本题及后面几题中的电动势均为动生电动势,除仍可由t ΦE d d -=求解外(必须设法构造一个闭合回路),还可直接用公式()l B d ⋅⨯=⎰l E v 求解.在用后一种方法求解时,应注意导体上任一导线元dl 上的动生电动势()l B d d ⋅⨯=v E .在一般情况下,上述各量可能是dl 所在位置的函数.矢量(v ×B )的方向就是导线中电势升高的方向.解1 如图(b)所示,假想半圆形导线OP 在宽为2R 的静止形导轨上滑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设顺时针方向为回路正向,任一时刻端点O 或端点P 距 形导轨左侧距离为x ,则B R Rx Φ⎪⎭⎫ ⎝⎛+=2π212 即B R tx RB t ΦE v 2d d 2d d -=-=-= 由于静止的 形导轨上的电动势为零,则E =-2RvB .式中负号表示电动势的方向为逆时针,对OP 段来说端点P 的电势较高.解2 建立如图(c )所示的坐标系,在导体上任意处取导体元dl ,则()θR θB l θB E o d cos d cos 90sin d d v v ==⋅⨯=l B vB R θθBR E v v 2d cos d E π/2π/2===⎰⎰- 由矢量(v ×B )的指向可知,端点P 的电势较高.解3 连接OP 使导线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由于磁场是均匀的,在任意时刻,穿过回路的磁通量==BS Φ常数.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tΦE d d -=可知,E =0又因 E =E OP +E PO即 E OP =-E PO =2RvB由上述结果可知,在均匀磁场中,任意闭合导体回路平动所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为零;而任意曲线形导体上的动生电动势就等于其两端所连直线形导体上的动生电动势.上述求解方法是叠加思想的逆运用,即补偿的方法.7-15 长为L 的铜棒,以距端点r 处为支点,以角速率ω绕通过支点且垂直于铜棒的轴转动.设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与轴平行,求棒两端的电势差.题 7-15 图分析 应该注意棒两端的电势差与棒上的动生电动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同电源的端电压与电源电动势的不同.在开路时,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动势的方向是电势升高的方向,而电势差的正方向是电势降落的方向).本题可直接用积分法求解棒上的电动势,亦可以将整个棒的电动势看作是OA 棒与OB 棒上电动势的代数和,如图(b)所示.而E OA 和E OB 则可以直接利用第12-2 节例1 给出的结果.解1 如图(a)所示,在棒上距点O 为l 处取导体元dl ,则()()r L lB ωl lB ωE L-rr ABAB 221d d --=-=⋅⨯=⎰⎰-l B v因此棒两端的电势差为()r L lB ωE U AB AB 221--==当L >2r 时,端点A 处的电势较高解2 将AB 棒上的电动势看作是O A 棒和O B 棒上电动势的代数和,如图(b)所示.其中221r ωB E OA =,()221r L B ωE OB -= 则()r L BL ωE E E OB OA AB 221--=-=7-16 如图所示,在“无限长”直载流导线的近旁放置一个矩形导体线框,该线框在垂直于导线方向上以匀速率v 向右移动,求在图示位置处,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题 7-16 图分析 本题亦可用两种方法求解.其中应注意下列两点:(1)当闭合导体线框在磁场中运动时,线框中的总电动势就等于框上各段导体中的动生电动势的代数和.如图(a)所示,导体eh 段和fg 段上的电动势为零[此两段导体上处处满足()0l B =⋅⨯d v ],因而线框中的总电动势为()()()()hg ef hgefghefE E E -=⋅⨯-⋅⨯=⋅⨯+⋅⨯=⎰⎰⎰⎰l B l B l B l B d d d d v v v v 其等效电路如图(b)所示.(2)用公式tΦE d d -=求解,式中Φ是线框运动至任意位置处时,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此设时刻t 时,线框左边距导线的距离为ξ,如图(c )所示,显然ξ是时间t 的函数,且有v =tξd d .在求得线框在任意位置处的电动势E (ξ)后,再令ξ=d ,即可得线框在题目所给位置处的电动势.解1 根据分析,线框中的电动势为hg ef E E E -=()()⎰⎰⋅⨯-⋅⨯=hgefl B l B d d v v()⎰⎰+-=2201000d 2πd 2πl l l l d I μl d I μvv ()1202πl d d l I +=1vl μ由E ef >E hg 可知,线框中的电动势方向为efgh .解2 设顺时针方向为线框回路的正向.根据分析,在任意位置处,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ξξμξμ120020lnπ2d π21l Il x x Il l +=+=Φ⎰ 相应电动势为()()1120π2d d l ξξl l I μt ΦξE +=-=v 令ξ=d ,得线框在图示位置处的电动势为()1120π2l d d l l I μE +=v由E >0 可知,线框中电动势方向为顺时针方向.7-17 在半径为R 的圆柱形空间中存在着均匀磁场,B 的方向与柱的轴线平行.如图(a)所示,有一长为l 的金属棒放在磁场中,设B 随时间的变化率tBd d 为常量.试证:棒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2222d d ⎪⎭⎫ ⎝⎛-=l R l t B ξ题 7-17 图分析 变化磁场在其周围激发感生电场,把导体置于感生电场中,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移动,在棒内两端形成正负电荷的积累,从而产生感生电动势.由于本题的感生电场分布与上题所述情况完全相同,故可利用上题结果,由⎰⋅=lk l E d ξ计算棒上感生电动势.此外,还可连接OP 、OQ ,设想PQOP构成一个闭合导体回路,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由于OP 、OQ 沿半径方向,与通过该处的感生电场强度E k 处处垂直,故0d =⋅l E k ,OP 、OQ 两段均无电动势,这样,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的闭合回路的总电动势,就是导体棒PQ 上的电动势.证1 由电磁感应定律,在r <R 区域,⎰⎰⋅-=⋅=S B t l E k d d dd ξ tB r E r k d d ππ22-=⋅ 解得该区域内感生电场强度的大小tBr E k d d 2=设PQ 上线元dx 处,E k 的方向如图(b )所示,则金属杆PQ 上的电动势为()()222202/2d d d 2/d d 2d cos d l R l t B x r l R tB r xE lk k PQ -=-==⋅=⎰⎰θξx E证2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22Δ22d d d d d d ⎪⎭⎫⎝⎛-==-==l R l t B t B S t ΦE E PQ讨论 假如金属棒PQ 有一段在圆外,则圆外一段导体上有无电动势? 该如何求解?。
物理学简明教程马文蔚第1至7章课后习题答案详细讲解
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t 至(t +Δt )时间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 (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 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 1 -3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4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3010t t x +-=和22015t t y -=,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欧阳家百(2021.03.07)习题一1-1|r ∆|与r ∆有无不同?td d r 和td d r 有无不同?td d v 和t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解:(1)r ∆是位移的模,∆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2)t 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v t sd d . t r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有rr ˆr =(式中r ˆ叫做单位矢),则t ˆr ˆt r t d d d d d d r rr += 式中t r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t r t d d d d 与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题1-1图(3)t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v a d d =,t v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 式中dt dv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t t r d ˆd d ˆd τ 与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1-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22y x +,然后根据v =trd d ,及a =22d d t r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22d d d d ⎪⎭⎫ ⎝⎛+⎪⎭⎫ ⎝⎛t y t x 及a =222222d d d d ⎪⎪⎭⎫ ⎝⎛+⎪⎪⎭⎫ ⎝⎛t y t x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两者差别何在?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j y i x r +=, 故它们的模即为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即误把速度、加速度定义作其二,可能是将22d d d d tr t r 与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在1-1题中已说明tr d d 不是速度的模,而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同样,22d d t r也不是加速度的模,它只是加速度在径向分量中的一部分⎥⎥⎦⎤⎢⎢⎣⎡⎪⎭⎫ ⎝⎛-=222d d d d t r t r a θ径。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习题一1-1 |r ∆|与r ∆有无不同?td d r 和td d r 有无不同? td d v 和t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解:(1)r ∆是位移的模,∆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2)t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v ts d d .t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有r r ˆr =(式中r ˆ叫做单位矢),则t ˆrˆt r t d d d d d d r r r += 式中tr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t r t d d d d 与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题1-1图(3)t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 v a d d=,t v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tv t v t v d d d d d d ττ+=式中dt dv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t t r d ˆd d ˆd τ 与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1-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22y x +,然后根据v =trd d ,及a =22d d t r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22d d d d ⎪⎭⎫⎝⎛+⎪⎭⎫ ⎝⎛t y t x 及a =222222d d d d ⎪⎪⎭⎫ ⎝⎛+⎪⎪⎭⎫ ⎝⎛t y t x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两者差别何在?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j y i x r +=, jt y i t x t r a jt y i t x t r v222222d d d d d d d d d d d d +==+==∴故它们的模即为222222222222d d d d d d d d ⎪⎪⎭⎫ ⎝⎛+⎪⎪⎭⎫ ⎝⎛=+=⎪⎭⎫⎝⎛+⎪⎭⎫ ⎝⎛=+=t y t x a a a t y t x v v v y x yx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即误把速度、加速度定义作22d d d d tr a tr v ==其二,可能是将22d d d d t r t r 与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大学生物理简明教程 第七,八,九章课后答案
第七章7.5 1mol 氢气与1mol 氦气的温度相同,则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是否相同?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是否相同?内能是否相等?答:根据能量均分定理:在温度为T 的平衡态下,气体分子每个自由度的平均动能都相等12kT . 氢气为双原子(视为刚性)分子, 具有3个平动自由度,两个转动自由度; 而氦气为单原子分子只有3个平动自由度. 所以, 单个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32kT ,平均动能为52kT ,内能为52kT ;单个氦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32kT ,平均动能为32kT ,内能为32kT . 可见, 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相同, 平均动能不同, 内能也不相同. 7.6 指出下列各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 1)12kT ; ( 2)32kT ; ( 3) 2i kT ; ( 4) 2iRT ; ( 5) 2m iRT M .答:(1)12kT 表示一个理想气体分子每个自由度的平均动能; (2)32kT 表示一个多原子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或一个单原子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因为单原子气体分子没有转动动能或振动动能); (3)2i kT 表示分子自由度为i 的气体分子的平均能量(忽略势能时,等于平均动能);(4)2iRT 表示1 mol 分子自由度为i 、温度为T 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忽略势能时,等于1 mol 分子的总动能,A R kN =);(5)2m iRT M 表示质量为m 、摩尔质量为M 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忽略势能时,等于(m/M) mol 分子的总动能).7.7 速率分布函数()f υ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试说明下列各式的物理意义:(1) ()d f υυ; (2) ()d Nf υυ;(3)21()d f υυυυ⎰;(4)21()d Nf υυυυ⎰;(5) 2121()d 2m Nf υυυυυ⎰.答:速率分布函数f (υ)的物理意义是,速率在υ附近的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⑴ 分子速率在υ附近d υ速率间隔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⑵ 分子速率在υ附近d υ速率间隔内的分子数;⑶ 分子速率在υ1到υ2速率间隔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⑷ 分子速率在υ1到υ2速率间隔内的分子数;(5) 分子速率在υ1到υ2速率间隔内的所有分子的总动能. 7.12 解释杜瓦瓶(保温瓶)保温的原理. 答: 一. 针对热导率的专业性答案:根据热导率公式13V c κρυλ=, 可以解释保温瓶为何能够保温. 通常, 将保温瓶的内胆做成间隔很小的双层结构, 并把中间的空气抽出去, 形成“真空层”. 由于“真空层”内的空气非常稀薄, 以致分子的平均自由程λ大于“真空层”的间隙厚度l , 因此分子将彼此无碰撞地往返于两壁之间, 这时式( 7.28) 中的λ将由l 取代, 将8πkT mυ=和nm ρ=代入式( 7.28) 可知, 在一定温度下,κ与n 成正比, 即空气越稀薄(n 越小), 热(传)导率(系数)κ越小, 保温性能越好.可见, 真空层中空气分子密度的降低, 减小了该部分分子的热导率, 从而减少了该部分分子在保温瓶内外胆之间的热传导, 使得保温瓶内液体的热能损失速率比一般容器内液体的热能损失速率要慢得多, 才具有了更长时间的保温效果. 习题 7.1 一容器内储有氢气, 其压强为51.0110⨯ Pa, 温度为o 27C , 求:(1) 气体分子的数密度;( 2) 氢气的密度;( 3)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4) 分子的平均转动动能;( 5) 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 设分子间均匀等距排列)解:(1)气体分子的数密度-325-3253300m 1.0110 2.4410m 1.3810p T n k -==≈⨯⨯⨯⨯ (2)氢气的密度35332101.0110kg/m 0.08kg/m 8.31300M m p V RT ρ-⨯⨯⨯===≈⨯ (3)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2321k 3 1.38310300J 6.2110J 22kT ε--==⨯⨯⨯=⨯(4)分子的平均转动动能2321r 1.3810300J 4.141J 202kT kT ε--===⨯⨯=⨯(5)整个容器内的分子可以被看成是均匀等距排列的. 假定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d . 则每个分子占有的平均体积为30V d =.由数密度的含意01n V =可知, 01V n=.可见,31d n=. 于是, 氢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9332511m 3.4510m 2.4410d n-==≈⨯⨯7.4 容器内储有1 mol 的某种气体, 今从外界输入22.0910J ⨯热量, 测得其温度升高10 K, 求该气体分子的自由度.解:设气体分子的自由度为i .∵从外界输入的热量全部转化为理想气体分子的内能,且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温度T 的单值函数2i E RT ν=, 可见,2iE R T ν∆=∆∴对ν=1 mol 的理想气体 2iE R T ∆=∆由此可得 22.09102230815.1i T R E ∆=⨯⨯∆⨯=≈即该气体分子的自由度为5,应为刚性双原子分子.7.8 设有N 个粒子, 其速率分布函数如图7.17所示. (1) 写出速率分布函数的数学表达式;(2) 由N 和0υ求a ;(3) 求最概然速率;(4) 求N 个粒子的平均速率;(5) 求速率介于区间030,2υ⎡⎤⎢⎥⎣⎦的粒子数.解: (1)速率分布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000000(0)()2(2)0(2)a a f a υυυυυυυυυυυυ⎧<<⎪⎪⎪=-≤≤⎨⎪⎪>⎪⎩(2)据速率分布函数的归一化条件,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应为1. 即01212a υ⋅⋅=. 求得1a υ=(3)峰值对应的速率为最概然速率p 0υυ=(4)N 个粒子的平均速率为200()d d (2)d aaf a υυυυυυυυυυυυυυυυ∞==⋅+⋅-=⎰⎰⎰(5) 速率介于区间030,2υ⎡⎤⎢⎥⎣⎦的粒子数 0000332200007()d d (2)d 8a a N Nf N N a N υυυυυυυυυυυυ∆==+-=⎰⎰⎰ 7.10 20个质点速率如下: 2个具有速率0υ, 3个具有速率02υ, 5个具有速率03υ, 4个具有速率04υ, 3个具有速率05υ, 2个具有速率06υ, 1个具有速率07υ. 试计算:(1) 平均速率;(2) 方均根速率;(3) 最概然速率.解:(1)1000000002()3(2)5(3)4(4)3(5)2(6)7()3.6520niii NNυυυυυυυυυυ=++++++===∑(2)222222202123(2)4(4)3(5)2(6)7 3.9920inii rms N N υυυυυ=⎡⎤+++++⎣⎦====∑(3)20个质点中出现速率为30υ的分子个数最多,为5个,所以p 03υυ=.(注: 这20个分子中的某一个分子, 速率取最概然速率的概率为510.2525%204===; 速率取0υ的概率为212010=;取02υ的概率为320; 取04υ的概率为420; 取05υ的概率为320;取06υ的概率为110; 取07υ的概率为120)第八章8.6 关于物体内能的变化情况, 说法正确的是( D ).A .吸热, 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B .体积膨胀的物体内能一定减少; C .外界对物体做功, 其内能一定增加; D .绝热压缩物体, 其内能一定增加.答: D.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E A =∆+知E Q A ∆=-, 表明系统对外界做功A 和系统从外界吸热Q 都可改变物体的内能E ∆. 在考虑其中一种途径引起内能变化的作用时, 要有根据地判断另一种途径引起内能变化的作用.8.14 试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下面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1)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 但热不能全部转化为功;(2)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但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答: (1)该说法不准确.一定量工作物质系统的等温过程中, 系统内能不变.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E A =∆+, 不但功A 可以全部转化为热Q , 而且, 在允许外界变化的前提下, 热也可以完全变为功.(2) 该说法不准确. 虽然热量不会从低温物体自动地传到高温物体. 然而, 当外界对系统做功时, 系统可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这正是制冷机的工作原理.8.19 (1)有可能使一条等温线与一条绝热线相交两次吗?(2)两条等温线和一条绝热线是否可构成一个循环呢?为什么?(3)两条绝热线和一条等温线是否可构成一个循环呢?为什么?提示:根据所依据的原理不同, 答案的具体解释也不同, 但答案的结论相同.答: (1) 不可能使(同一系统的)一条等温线与其一条绝热线相交两次.解释1: 同一系统的绝热线总比其等温线陡峭(参绝热过程一节). 如果有两个交点,必然有一个交点处违背这一斜率大小对比的关系.解释2: 用反证法. 假设一条等温线与一条绝热线有两个交点,如图所示,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从单一热源(T)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循环所包围的面积)而外界和系统都没发生任何其它变化. 这就违背了热力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2) (同一系统的)两条等温线和其一条绝热线不可能构成一个循环., 解释1: 因为, 同一系统的等温线的温度不同, 根据pV vRT 两条等温线不可能相交.而(1)的结论表明一条等温线与一条绝热线只能相交一次. 因此, p-V图中的三条曲线只有两个交点, 无法构成封闭的循环过程.解释2: 反证法,(请参考本题(2)的思路, 同学们自己证明)(3) (同一系统的)两条绝热线和其一条等温线不可能构成一个循环.解释1: 两条绝热线不可能相交,且一条等温线不可能与一条绝热线相交两次. 因此,p-V图中的三条曲线只有两个交点, 无法构成封闭的循环过程.解释2: 反证法,假设三条线构成一个循环, 如图所示,则该循环可以从单一热源(T)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这就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习题8.1 1 mol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从状态1变为状态2, 如果变化过程不知道, 但1和2两状态的压强、体积和温度都知道, 则可求出( 参习题答案, 并解释).A.气体所做的功;B.气体内能的变化;C.气体传给外界的热量;D.气体的质量.提示: 题述条件只能确定一个仅与初末状态有关, 而与过程无关的物理量.8.3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 从相同状态出发, 分别经历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绝热过程, 使其体积增加一倍. 那么气体温度的改变(绝对值)在( 参习题答案, 并解释).A. 绝热过程中最大, 等压过程中最小;B. 绝热过程中最大, 等温过程中最小;C. 等压过程中最大, 绝热过程中最小;D. 等压过程中最大, 等温过程中最小.提示: 一定量理想气体的温度增量正比于内能增量. 再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理想气体功与热的计算公式.8.19一可逆热机, 使1 mol的单原子理想气体, 经历如图8.47所示的循环过程, 其中T1=300 K, T2=600 K, T3= 455 K. 求:(1)各分过程吸收的热量, 以及系统对外所做的功; (2)循环的效率.解: 已知1molν=, 对单原子理想气体3i=,32V mC R=,.(1) 1-2为等体过程, 则系统吸收的热量为T /Kbp /atmc da300 400 O1212,38.31(600300)J 3739.5J 2V m Q E C T ν=∆=∆=⨯⨯-= 系统对外所做的功为 0=A 2-3为绝热过程, 则系统的内能增量为23318.31(455600)J 1807.425J 22i E R T ν∆=∆=⨯⨯⨯-=-系统吸收的热量为 023=Q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E A =∆+, 系统对外所做的功为23231807.425J A E =-∆=3-1为等压过程, 则系统对外所做功为31113313()8.31(155)J 1288.05J A PV PV R T T ν=-=-=⨯-=-同时, 系统吸收的热量为311325()8.31(155)J 3220.125J 22p m i Q C T R T T ν+=∆=-=⨯⨯-=-, (2)此热机循环的效率 213220.1251113.9%3739.5Q Q η=-=-≈注意:1. 区分循环过程与其子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做功与内能增量的关系.2.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与热机效率表达式混合应用时, 热与功符号的意义.8.27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 在 p- T 图上经历如图8.50所示的循环过程 abcda , 其中 ab 、cd 为两个绝热过程. 求该循环过程的效率.解: 该循环由两个绝热过程与两个等温过程组成, 因此, 该循环是卡诺循环循环过程 abcda 的字母顺序, 暗示了循环的方向为正循环, 即该循环为卡诺热机循环, 因此, 其循环效率为%254003001112=-=-=T T η 第九章9.8两个简谐运动的振动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也相同, 若两个振动的振动相位关系为反向相, 则合振动的振幅为多少? 合振动的初相位为多少? 两者为同相关系又如何?答: 若两个振动的振动相位关系为反相, 则合振动的振幅为两分振动的振幅之差的绝对值;合振动的初相位取决于两分振动的初相位(及两分振动的振幅).若两个振动的振动相位关系为同相,合振动的振幅为两分振动的振幅之和.[两个同方向同频率分振动的合成---相干振动的叠加:221212212cos()A A A A A ϕϕ=++-,11221122sin sin tan cos cos A A A A ϕϕϕϕϕ+=+. 当两个分振动同相, 即212(0,1,2,)k k ϕϕπ-==±±时, 合振幅最大为:221212122A A A A A A A =++=+; 当两个分振动反相, 即21(21)(0,1,2,)k k ϕϕπ-=+=±±时, 合振幅最小为:221212122A A A A A A A =+-=-.]9.10 什么是波动? 振动和波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波形曲线与振动曲线有什么不同? 试说明之.答: 波动, 是振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包括依赖于弹性介质中质点振动而逐点传播的机械波,也包括不依赖于介质中质点振动就能逐点传播的电磁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 在波线方向上各个位置上的介质质点或电磁场参量都在做振动; 波动传播能量,而振动并不传播能量. 振动是波动的基础,波动是振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 一条振动曲线, 表示在特定平衡位置0x 处的一个质点的位移y 或电磁场参量E , 随时刻t 的不同而变化的振动规律()0,y x t 或()0,E x t . 一条波形曲线, 表示在某一特定时刻0t 时的波线上所有平衡位置x 处的所有质点的位移y 或电磁场参量E , 随各质点平衡位置x 的不同而变化的波动规律()0,y x t 或()0,E x t .9.13 根据波长、频率、波速的关系式u λν=, 有人认为频率高的波传播速度大, 你认为是否真确? 答: 不正确. 因为,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ρG u =或ρEu =或ρK u =),与频率无关9.19 两列简谐波叠加时, 讨论下列各种情况:(1)若两列波的振动方向相同, 初相位也相同, 但频率不同, 能不能发生干涉?(2)若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初相位也相同, 但振动方向不同, 能不能发生干涉?(3)若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也相同, 但相位差不能保持恒定, 能不能发生干涉?(4)若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也相同, 初相位也相同, 但振幅不同, 能不能发生干涉?答: (1)不能; (2)不能; (3)不能; (4)能. 习题9.1 设简谐运动方程为x =0.02cos(100πt +π/3)(SI 制),求: (1)振幅、频率、角频率、周期和初相; (2)t =1s 、2s 、10s 时的相位;(3)分别画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解: (1)将题述振动方程与标准形式cos()x A t ωϕ=+做比较, 可知, 振幅A = 0.02 m 、频率ν= 50 Hz 、角频率100πrad/s ω=、周期T =1/ν= 0.02 s 、初相πrad 3ϕ=.(2) 将t =1s 、2s 、10s 分别代入振动方程中的相位项(100πt +π/3), 得到相应时刻的相位分别为π100πrad 3⎛⎫+⎪⎝⎭、π200πrad 3⎛⎫+ ⎪⎝⎭、π1000πrad 3⎛⎫+ ⎪⎝⎭.(3) 从t =0开始, 每间隔八分之一周期取一个时间点, 分别计算出对应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每个参量表达式, 共有9个数据点, 采用描点法画图. 图略, 但与教材图9.2类似.9.13 一质点同时参与两个在同一直线上的简谐运动:10.04cos 26x t π⎛⎫=+ ⎪⎝⎭和250.03cos 26x t π⎛⎫=- ⎪⎝⎭. 试求其(两个表达式所表示的两个分振动之)合振动的振幅和初相位(式中x 以m 计, t 以s 计).解: 题述质点所参与的两个分振动, 具有相同的频率. 因而, 这两个分振动位移的合成是同频率同方向两个振动的合成. 二分振动的合振动具有()cos 2x A t ϕ=+的形式.因2151πππ66ϕϕϕ∆=-=--=-, 表示两个分振动反相, 则合振动的振幅为22221212211212122cos()2cos()0.040.030.01m A A A A A A A A A A A ϕϕπ=++-=++-=-=-= 合振动的初相的正切 11221122π50.04sin 0.03sin(π)sin sin 66tan 0.581π5cos cos 0.04cos 0.03cos(π)66A A A A ϕϕϕϕϕ+-+==≈++- 故合振动的初相π6ϕ≈. 可见, 合振动的初相由两分振动的初相和振幅共同决定!!于是, 合振动的表达式为 0.01cos 2m 3x t π⎛⎫=+ ⎪⎝⎭.9.14 两个同方向的简谐运动,周期相同, 振幅为10.05m A =, 20.07m A =, 组成一个振幅为0.09m A =的简谐运动. 求两个分振动的相位差.解: 由同频率同方向的两振动的合振动振幅公式()2212122cos A A A A A ϕ=++∆两边平方得()22212122cos A A A A A ϕ=++∆[这里, 用ϕ∆而不用, ()21ϕϕ-来表示两个分振动的相位差, 是因为题述不包含哪个分振动更超前或迟后的信息, 且余弦函数为偶函数.]于是有 ()22222212120.090.050.07cos 0.1220.050.07A A A A A ϕ----∆===⨯⨯ 故 01.47ra 84d 16ϕ∆=='9.18 一横波沿绳子传播时的波动方程为)410cos(05.0x t y ππ-=. x,y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1) 求此波的振幅、波速、频率和波长; (2)求绳子上各质点振动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 (3)求0.2m x =处的质点在1t s =时的相位?(4)分别画出1t s =、1.25s 、1.50s 各时刻的波形.解: 一列波的传播问题(1)将题设横波表达式0.05cos(10π4π)0.05cos 2π50.5x y t x t ⎛⎫=-=- ⎪⎝⎭, 与一般横波表达式cos 2πx y A t νλ⎛⎫=- ⎪⎝⎭比较可得, 波的振幅、频率、波长和波速分别为0.05m ,5Hz ,0.5m , 2.5m/s A u νλλν=====(2) 绳上各质点振动的最大速度为max maxd 2π2 3.1450.05m/s 1.57m/s d yA A t υων====⨯⨯⨯=绳上各质点振动的最大加速度为22222max (2π)49.3m/s a y y A A ωωων=-====(3) 将0.2m x =和1s t =代入题设波动的相位表达式中, 可得该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相位为10π4π10π14π0.29.2πt x -=⨯-⨯=(4) 将三个时间分别代入波动表达式, 得各对应时刻的波形解析式分别为(, 1.00)0.05cos(104)cos(4)0.05x y x t x πππ==-=(, 1.25)0.05cos(12.54)0.05cos(0cos(.54)0.05)0.054sin 4).(05y x t x x x x πππππππ==-=-=-=cos(4cos(4(, 1.50)0.05cos(154)0.05cos(4)0.)(,1)05)0.05y x t x x x x y x t πππππππ---==-=-====从波线上的x =0位置开始, 每间隔八分之一波长取一个空间位置点, 计算出对应的位移y , 共有9个数据点. 采用描点法画图. 图略, 但其中的两条曲线与教材图9.28类似.9.19 设有一平面简谐波0.02cos20.010.3t x y π⎛⎫=- ⎪⎝⎭. 其中, x,y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1)求振幅、波长、频率和波速; (2) 求0.1m x =处质点振动的初相位.解: 一列波的传播问题(1)比较题设平面简谐波0.02cos20.010.3t x y π⎛⎫=-⎪⎝⎭与平面简谐波的一般表达式cos 2πt x y A T λ⎛⎫=- ⎪⎝⎭知,0.02m ,0.3m ,0.01s A T λ===. 推算得11Hz 100Hz 0.01T ν=== 0.3100m/s 30m/s u λν==⨯= (2) 将0.1m x =代入题设平面简谐波表达式, 即得求0.1m x =处质点振动的表达式为0.12π0.02cos 2π0.02cos 200π0.010.33t y t ⎛⎫⎛⎫=-=- ⎪ ⎪⎝⎭⎝⎭ 可见, 该处质点振动的初相位为2π3⎛⎫- ⎪⎝⎭. 第十章10.2 两列光为相干光, 应满足哪些条件?获取相干光的方法有哪些?答:两列光如为相干光,则这两束光必须满足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平行和相位差恒定这三个条件.获取相干光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分振幅法和分波阵面法.但也可以利用分振动面法;当然,也可以直接采用激光作为相干光.10.6 如图10.4所示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 若做下列变动, 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 (1)将双缝S 1与S 2之间距d 增大; (2)将双缝屏到观察屏之间距D 减小; (3)将光源S 平行于双缝S 1与S 2向上移动; (4)在缝S 1的后面放置一块折射率为n 的透明介质.答:根据21sin x r r d d D δθ=-≈≈, kB D x k d λ=±, (21)2kD Dx k d λ=±+, 1k k D x x x dλ+∆=-=, 可以判定: (1)干涉图样中, 明、暗条纹间距减小; 各级条纹均向中央明纹的中心收缩.(2)干涉图样中, 明、暗条纹间距增大; 各级条纹均从中央明纹的中心向外扩展.(3) 干涉图样中, 中央明纹的中心O 会随之向下移动;(中央明纹中心是0δ=的点, 其位置由()()2121s i n s i n 0O S O O S S O S s x x r r r r d dd d D D δθθ=-+-≈+≈+=确定, O S s D x x D =-) (4) 干涉图样中, 中央明纹的中心会向上移动. 考虑到1n >,且中央明纹中心位置决定于()()()()21211sin 110x r r l nl r r n l d n l d n l D δθ=--+=---≈--≈--=⎡⎤⎣⎦,即()1D x n l d =-.10.15 劈尖干涉与牛顿环都属于等厚干涉, 它们的干涉条纹形状有何区别?条纹间距又有何区别?随着厚度的增加, 它们的干涉条纹间距会发生变化吗?答:劈尖干涉条纹,是等间距分布的平行直条纹,而牛顿环的干涉条纹则是不等间距的同心圆环.随着厚度的增加,劈尖干涉条纹的间距不会改变,而牛顿环的条纹间距则会逐渐减小,条纹越来越密集.22212122212122212122cos 22cos 22cos I A A A A A A A A A d A A A A x Dϕπδλπλ∝=++∆⎛⎫=++ ⎪⎝⎭⎛=++ ⎝ A·r 1δ λ r 2 θ D d OS P S 1 S 2[因膜介质的差异, 相邻条纹的厚度差分别为2n SA d λ∆=和2N d λ∆=. 由(10.22)式知, 劈尖膜表面上相邻条纹间距2n Lb D λ=;对牛顿环, 2r dR =, 从式(10.23)或式(10.24)知, 牛顿环的相邻条纹间距()11k k r r r k k R λ-∆=-=--]10.16 在图10.15所示的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装置中, 当M 1与M 2之间严格垂直时, 其干涉图样是等倾干涉还是等厚干涉?当M 1与M 2之间并不严格垂直时, 其干涉图样是等倾干涉还是等厚干涉?答:当M 1与M 2之间严格垂直时,构成虚拟等厚空气膜, 用单色点光源照射(入射光在膜表面的入射角是变化的),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干涉图样是等倾干涉;当M 1与M 2之间并不严格垂直时,构成虚拟劈尖空气膜, 用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入射光在膜表面的入射角是不变化的),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干涉图样则是等厚干涉.10.19如何区别菲涅耳衍射与夫琅禾费衍射?若有一人透过贴近眼睛的狭缝观察远处的平行白光, 他所观察到的衍射图样是菲涅耳衍射图样还是夫琅禾费衍射图样?答:菲涅耳衍射是指衍射屏离光源和观察点的距离都是有限远,或其中之一的距离是有限远的衍射;而夫琅禾费衍射则是光源和观察点到衍射屏的距离都是无限远或相当于无限远的衍射,也就是说,入射到衍射屏的光和穿过衍射屏的光都是平行光的衍射.若有一人透过贴近眼睛的狭缝观察远处的平行白光,他所观察到的衍射图样应是夫琅禾费衍射图样.10.27 两块偏振片平行放置, 最初时它们的偏振化方向平行. 以单色自然光垂直入射. 若保持第一块偏振片不动, 而将第二块偏振片以入射光为轴作定轴转动, 则通过第二块偏振片后的光强将如何变化?答:在第二块偏振片以入射光为轴作定轴转动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通过该偏振片的光强随转动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即偏振片每转动一周,透过的光强会发生由明到暗,由暗到明,再由明到暗,由暗到明的重复过程.马吕斯定律:20cos I I α=10.28 如果你手头现在只有一块偏振片, 可否以之区分自然光、部分偏振光和线偏振光?试解释之.答:可以.以入射光方向为轴,将偏振片放在光路中绕该轴旋转一周的过程中,若透过偏振片的光强没有变化,则入射光为自然光;若透过偏振片的光强随偏振片的旋转而变化,且透过偏振片的最小光强为零,则入射光为线偏振光;若透过偏振片的光强虽随偏振片的旋转而变化,但透过偏振片的最小光强不为零,则此时的入射光为部分偏振光. 020cos cos E E I I αα==001212N N E E I I ==NN E I习题10.2 设有两个同相位的相干点光源S 1和S 2, 发出波长为500 nm 的单色绿光, A 是它们中垂线上的一点. 若在S 1与A 之间插入一个厚度为3 µm 的透明薄片, 则A 点恰好为第三级干涉明纹的中心(点A 似乎又在观察屏上, 相当于图10.4中的点O), 试求该透明薄片的折射率.解:因 k δλ=,则 k δλ∆=∆⋅.插入透明薄片前,S 1和S 2到A 点的光程差为零,A 点应为中央明纹的中心.假设透明薄片不在S 2与点A 之间的连线上. 插入透明薄片后,S 1和S 2到A 点之间的光程差变化量为(1)n d δ∆=-,其中d 为薄片厚度,n 为薄片介质的折射率.联立两个光程差变化量方程, 有(1)n d k λ-=∆⋅由题知,此时A 点恰好为第三级明纹的中心,即3k ∆=.将题设条件代入上式得, 该透明薄片的折射率为9650010131 1.5310n k d λ--⨯=∆⋅+=⨯+=⨯10.3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 光源的波长为600 nm. 当用一片很薄的云母片(折射率n=1.58)覆盖住双缝中的一条缝时, 观察到屏幕上的中央明纹移动到原来的第5条明纹所在的位置, 试问该云母片的厚度为多少?解:因 k δλ=,则 k δλ∆=∆⋅. 以云母片覆盖前,屏幕上的中央明纹到双缝的光程相同,光程差为零;覆盖后,引起双缝到屏幕上原中央明纹处的光程差发生改变,改变量为(1)n d δ∆=-,其中d 为云母片的厚度,n 为云母片的折射率. 在此过程中,观察到屏幕上的中央明纹移动到原来的第五条明纹所在的位置,即5k ∆=. 由(1)n d k λ-=∆⋅得5600nm 5172nm 5.17m 1 1.581k d n λμ∆==⨯≈=-- 10.20 波长为560 nm 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某单缝, 该单缝后有一个焦距为0.5 m 的透镜, 在透镜焦面处所设的屏幕上可获得该单缝的衍射图样. 若实验测得衍射图样中的中央明纹宽度为1.12 mm, 试求该单缝的缝宽为多少?解: 在单缝衍射图样中,衍射所得的中央明纹宽度为2x f aλ∆=,其中f 为透镜焦距. 将题设条件代入该式,即可得所求单缝的缝宽为94356010220.5m 510m 0.5mm 1.1210a f x λ---⨯==⨯⨯=⨯=∆⨯ 10.21 一个宽度为0.20 mm 的单缝, 其后有一个焦距为1.0 m 的透镜, 且在透镜焦点处平行放置着一个屏幕. 现用波长为600 nm 的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该单缝, 问测得屏幕上的中央明纹的宽度为多少?第二级明纹的宽度又为多少?22212122212122212122cos 22cos 22cos I A A A A A A A A A d A A A A x Dϕπδλπλ∝=++∆⎛⎫=++ ⎪⎝⎭⎛=++ ⎝ A ·r 1 δ λ r 2 θ D d OS P S 1 S 2解: 在单缝衍射图样中,中央明纹宽度为2x f a λ∆=,其它各级非中央明纹宽度仅有中央明纹宽度的一半,即1'2x x ∆=∆. 将题设条件得, 中央明纹的宽度为9332600102 1.0m 6.010m = 6.0mm0.2010x f a λ---⨯⨯∆==⨯=⨯⨯而第二级明纹(及所有非中央明纹)的宽度则为11 6.0mm 3.0mm 22x x '∆=∆=⨯=10.29 一束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光栅上, 已知该光栅上每厘米内刻有5000条刻线, 且实验发现在衍射角为30°的方向上对应其第二级主极大明纹. 试问: 入射单色光的波长为多少?实际所能呈现的最高级次的主极大明纹是哪一级?解: 由光栅方程可知, 主极大明纹处应满足λθk d ±=sin ,012k =,,,.已知光栅常量2610m 2.010m 5000d --==⨯, 30θ=, 2k =. 代入上式得入射单色光的波长为67sin 30 2.0100.5m 510m = 500nm 22d λ--⨯⨯===⨯ 光栅衍射条纹中最高级次的主极大明纹对应衍射角 90=θ,将其代入光栅方程可得主极大明纹的最高级次为9max 6sin90 2.010*******k d λ--⨯⨯===⨯ 然而,衍射角 90=θ对应的主极大明纹不会呈现在屏幕上,因此该光栅实际所能呈现的最高级次的主极大明纹为第三级.12I ⎛⎫ ⎪⎝⎭''I 21cos 302I ⎡⎤⎛⎫ ⎪⎢⎥⎝⎭⎣⎦12I ⎛⎫ ⎪⎝⎭21cos 602I ⎡⎤⎛⎫ ⎪⎢⎥⎝⎭⎣⎦10.32 以波长为500 nm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光栅上, 实验测得第三级谱线所对应的衍射角为30°, 且第四级谱线缺级, 试问该光栅的光栅常数为多少?此光栅上透光缝的最大宽度为多大?解: 由光栅方程s i n d k θλ=可知, 光栅常量为 33500nm 3000nm = 3.0μm sin 300.5d λ⨯===由题设知第四级谱线缺级,根据缺级的定义有λθ4sin =d 和 sin a k θλ'=其中k ′为非零整数. 整理得4k a d '=由于d a <,故应有4k '<,即max3k '=. 代入上式可得光栅上透光缝的最大宽度为 max max 333m 2.25m 444k a d d μμ'===⨯= 10.35 光强为I 的自然光, 使其垂直通过两个平行放置的偏振片. 若这两个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成60°夹角, 问最后透射光的光强是多少?如果在这两个偏振片之间再平行插入一块偏振片, 且使其偏振化方向与前两个偏振片均成30°夹角, 则此时所得的透射光的光强又为多少? 解:该自然光通过第一块偏振片后,光强为I /2,通过第二块偏振片后,由马吕斯定律可知其出射光强为211'cos 6028I I I ⎛⎫== ⎪⎝⎭. 若两个偏振片之间再平行插入一块偏振片,且其透振方向与另两个偏振片均成30°夹角,则分析后仍由马吕斯定律可得其出射光强为 2219''cos 30cos 30232I I I ⎡⎤⎛⎫== ⎪⎢⎥⎝⎭⎣⎦10.37 一束自然光从空气中入射到折射率n=1.50的玻璃片上,。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之欧阳理创编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习题一1-1|r ∆|与r ∆有无不同?td d r 和td d r 有无不同?td d v 和t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解:(1)r ∆是位移的模,∆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 (2)t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v ts d d .t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有r r ˆr =(式中r ˆ叫做单位矢),则t ˆrˆt r t d d d d d d r r r += 式中tr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t r t d d d d 与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题1-1图(3)t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v a d d=,t v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 式中dt dv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t t r d ˆd d ˆd τ 与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1-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22y x +,然后根据v =trd d ,及a =22d d t r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22d d d d ⎪⎭⎫ ⎝⎛+⎪⎭⎫ ⎝⎛t y t x 及a =222222d d d d ⎪⎪⎭⎫ ⎝⎛+⎪⎪⎭⎫ ⎝⎛t y t x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两者差别何在? 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j y i x r +=, 故它们的模即为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即误把速度、加速度定义作其二,可能是将22d d d d t r t r 与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在1-1题中已说明trd d 不是速度的模,而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同样,22d d t r也不是加速度的模,它只是加速度在径向分量中的一部分⎥⎥⎦⎤⎢⎢⎣⎡⎪⎭⎫ ⎝⎛-=222d d d d t r t r a θ径。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之欧阳数创编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时间:2021.03.02创作:欧阳数习题一1-1|r ∆|与r ∆有无不同?td d r 和td d r 有无不同?td d v 和td d v 有无不同?其不同在哪里?试举例说明.解:(1)r ∆是位移的模,∆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 (2)t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v ts d d .tr 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有r r ˆr =(式中r ˆ叫做单位矢),则t ˆrˆt r t d d d d d d r r r += 式中tr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t r t d d d d 与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题1-1图(3)t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v a d d=,tv 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 式中dt dv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t t r d ˆd d ˆd τ 与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 1-2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 =x (t ),y =y (t ),在计算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时,有人先求出r =22y x +,然后根据v =tr d d ,及a =22d d t r而求得结果;又有人先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分量,再合成求得结果,即v =22d d d d ⎪⎭⎫ ⎝⎛+⎪⎭⎫ ⎝⎛t y t x 及a =222222d d d d ⎪⎪⎭⎫ ⎝⎛+⎪⎪⎭⎫ ⎝⎛t y t x你认为两种方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两者差别何在? 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j y i x r+=, 故它们的模即为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即误把速度、加速度定义作其二,可能是将22d d d d t r t r 与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在1-1题中已说明trd d 不是速度的模,而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同样,22d d t r也不是加速度的模,它只是加速度在径向分量中的一部分⎥⎥⎦⎤⎢⎢⎣⎡⎪⎭⎫ ⎝⎛-=222d d d d t r t r a θ径。
(完整版)大学物理学(课后答案)第7章
第七章课后习题解答一、选择题7-1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的分子数密度相同,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也相同,则它们[ ](A) 温度,压强均不相同 (B) 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C) 温度,压强都相同 (D) 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分析: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仅与温度有关,因此当氦气和32k kTε=氮气的平均平动动能相同时,温度也相同。
又由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p nkT =当两者分子数密度相同时,它们压强也相同。
故选(C )。
7-2 理想气体处于平衡状态,设温度为T ,气体分子的自由度为i ,则每个气体分子所具有的[ ](A) 动能为(B) 动能为2ikT 2iRT(C) 平均动能为(D) 平均平动动能为2ikT 2iRT分析:由理想气体分子的的平均平动动能和理想气体分子的的平均动32k kT ε=能,故选择(C )。
2ikT ε=7-3 三个容器A 、B 、C 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n 相同,而方均根速率之比为,则其压强之比为 [ ]()()()1/21/21/222::2A B Cvv v =1:2:4A B C p :p :p (A)(B)(C)(D) 1:2:41:4:81:4:164:2:1,又由物态方程,所以当三=p nkT =容器中得分子数密度相同时,得。
故选择(C )。
123123::::1:4:16p p p T T T ==7-4 图7-4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在相同温度下氧气和氢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如果和分别表示氧气和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则[ ]()2p O v ()2p H vh(A) 图中a 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22p p O H /4v v =(B) 图中a 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22p p O H /1/4v v =(C) 图中b 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22p p O H /1/4v v =(D) 图中b 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22p p O H /4v v =分析: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由最概然速率公式p ν=尔质量,可知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大于氧气的最概然速率,故曲线对22H O M M <a 应于氧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物理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t 至(t +Δt )时间内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 (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 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1 -3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4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试求:(1) 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 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析 由运动方程的分量式可分别求出速度、加速度的分量,再由运动合成算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 (1) 速度的分量式为当t =0 时, v 0x =-10 m·s-1 , v 0y =15 m·s-1 ,则初速度大小为设v 0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α=123°41′(2) 加速度的分量式为2s m 60d d -⋅==ta x x v , 2s m 40d d -⋅-==t a y y v 则加速度的大小为设a 与x 轴的夹角为β,则β=-33°41′(或326°19′)1 -5 质点沿直线运动,加速度a =4 -t2 ,式中a 的单位为m·s-2 ,t 的单位为s.如果当t =3s时,x =9 m,v =2 m·s-1 ,求质点的运动方程.分析 本题属于运动学第二类问题,即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方程,必须在给定条件下用积分方法解决.由t a d d v =和tx d d =v 可得t a d d =v 和t x d d v =.如a =a (t )或v =v (t ),则可两边直接积分.如果a 或v 不是时间t 的显函数,则应经过诸如分离变量或变量代换等数学操作后再做积分.解 由分析知,应有得 03314v v +-=t t (1) 由 ⎰⎰=txx t x 0d d 0v 得 00421212x t t t x ++-=v (2) 将t =3s时,x =9 m,v =2 m·s-1代入(1)、(2)得v 0=-1 m·s-1, x 0=0.75 m于是可得质点运动方程为1 -6 飞机以100 m·s-1 的速度沿水平直线飞行,在离地面高为100 m 时,驾驶员要把物品空投到前方某一地面目标处,问:(1) 此时目标在飞机正下方位置的前面多远? (2) 投放物品时,驾驶员看目标的视线和水平线成何角度?(3) 物品投出2.0s后,它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各为多少?题 1-13 图分析 物品空投后作平抛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由运动独立性原理知,物品在空中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目标时,两方向上运动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分别列出其运动方程,运用时间相等的条件,即可求解.此外,平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存在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为求特定时刻t 时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只需求出该时刻它们与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夹角α或β.由图可知,在特定时刻t ,物体的切向加速度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可由此时刻的两速度分量v x 、v y 求出,这样,也就可将重力加速度g 的切向和法向分量求得.解 (1) 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物品下落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方程分别为x =v t , y =1/2 gt 2飞机水平飞行速度v =100 m·s -1 ,飞机离地面的高度y =100 m,由上述两式可得目标在飞机正下方前的距离(2) 视线和水平线的夹角为(3) 在任意时刻物品的速度与水平轴的夹角为取自然坐标,物品在抛出2s 时,重力加速度的切向分量与法向分量分别为1 -7 一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周按规律2021bt t s -=v 运动,v 0 、b 都是常量.(1) 求t 时刻质点的总加速度;(2) t 为何值时总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b ?(3) 当加速度达到b 时,质点已沿圆周运行了多少圈?分析 在自然坐标中,s 表示圆周上从某一点开始的曲线坐标.由给定的运动方程s =s (t ),对时间t 求一阶、二阶导数,即是沿曲线运动的速度v 和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而加速度的法向分量为a n =v 2 /R .这样,总加速度为a =a te t+a n e n .至于质点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为曲线坐标的改变量Δs =s t -s 0.因圆周长为2πR,质点所转过的圈数自然可求得.解 (1) 质点作圆周运动的速率为其加速度的切向分量和法向分量分别为b t s a t -==22d d , Rbt R a n 202)(-==v v 故加速度的大小为其方向与切线之间的夹角为(2) 要使|a |=b ,由b bt b R R=-+4022)(1v 可得 (3) 从t =0 开始到t =v 0 /b 时,质点经过的路程为因此质点运行的圈数为1 -8 一升降机以加速度1.22 m·s-2上升,当上升速度为2.44 m·s-1时,有一螺丝自升降机的天花板上松脱,天花板与升降机的底面相距2.74 m .计算:(1)螺丝从天花板落到底面所需要的时间;(2)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的下降距离.分析 在升降机与螺丝之间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一种处理方法是取地面为参考系,分别讨论升降机竖直向上的匀加速度运动和初速不为零的螺丝的自由落体运动,列出这两种运动在同一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y 1 =y 1(t )和y 2 =y 2(t ),并考虑它们相遇,即位矢相同这一条件,问题即可解;另一种方法是取升降机(或螺丝)为参考系,这时,螺丝(或升降机)相对它作匀加速运动,但是,此加速度应该是相对加速度.升降机厢的高度就是螺丝(或升降机)运动的路程. 解1 (1) 以地面为参考系,取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升降机与螺丝的运动方程分别为 当螺丝落至底面时,有y 1 =y 2 ,即(2) 螺丝相对升降机外固定柱子下降的距离为解2 (1)以升降机为参考系,此时,螺丝相对它的加速度大小a ′=g +a ,螺丝落至底面时,有(2) 由于升降机在t 时间内上升的高度为则 m 716.0='-=h h d题 1-8 图1 -9 一无风的下雨天,一列火车以v 1=20.0 m·s-1 的速度匀速前进,在车内的旅客看见玻璃窗外的雨滴和垂线成75°角下降.求雨滴下落的速度v2 .(设下降的雨滴作匀速运动)题 1-19 图分析 这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设雨滴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止参考系S,火车为动参考系S′.v 1 为S′相对S 的速度,v 2 为雨滴相对S的速度,利用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即可解.解 以地面为参考系,火车相对地面运动的速度为v 1 ,雨滴相对地面竖直下落的速度为v 2 ,旅客看到雨滴下落的速度v 2′为相对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22v v v += (如图所示),于是可得1 -10 如图(a)所示,一汽车在雨中沿直线行驶,其速率为v 1 ,下落雨滴的速度方向偏于竖直方向之前θ 角,速率为v 2′,若车后有一长方形物体,问车速v 1为多大时,此物体正好不会被雨水淋湿?分析 这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可视雨点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参考系S,汽车为动参考系S′.如图(a)所示,要使物体不被淋湿,在车上观察雨点下落的方向(即雨点相对于汽车的运动速度v 2′的方向)应满足hl αarctan ≥.再由相对速度的矢量关系122v v v -=',即可求出所需车速v 1.题 1-20 图解 由122v v v -='[图(b)],有 而要使hl αarctan ≥,则 1 -11 用水平力F N 把一个物体压着靠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保持静止.当F N 逐渐增大时,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F f 的大小( )(A)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B) 随F N 成正比地增大(C) 开始随F N 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就保持不变(D) 无法确定分析与解 与滑动摩擦力不同的是,静摩擦力可在零与最大值μF N 范围内取值.当F N 增加时,静摩擦力可取的最大值成正比增加,但具体大小则取决于被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题意知,物体一直保持静止状态,故静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保持不变,故选(A).1 -12 一段路面水平的公路,转弯处轨道半径为R ,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要使汽车不至于发生侧向打滑,汽车在该处的行驶速率( )(A) 不得小于gR μ (B) 必须等于gR μ(C) 不得大于gR μ (D) 还应由汽车的质量m 决定分析与解 由题意知,汽车应在水平面内作匀速率圆周运动,为保证汽车转弯时不侧向打滑,所需向心力只能由路面与轮胎间的静摩擦力提供,能够提供的最大向心力应为μF N .由此可算得汽车转弯的最大速率应为v =μRg .因此只要汽车转弯时的实际速率不大于此值,均能保证不侧向打滑.应选(C).1-13 一物体沿固定圆弧形光滑轨道由静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则( )(A) 它的加速度方向永远指向圆心,其速率保持不变(B) 它受到的轨道的作用力的大小不断增加(C)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变化,方向永远指向圆心(D)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其速率不断增加分析与解 由图可知,物体在下滑过程中受到大小和方向不变的重力以及时刻指向圆轨道中心的轨道支持力F N 作用,其合外力方向并非指向圆心,其大小和方向均与物体所在位置有关.重力的切向分量(m g cos θ) 使物体的速率将会不断增加(由机械能守恒亦可判断),则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又称法向力)将不断增大,由轨道法向方向上的动力学方程Rm θmg F N 2sin v =-可判断,随θ 角的不断增大过程,轨道支持力F N 也将不断增大,由此可见应选(B).*1 -14 图(a)示系统置于以a =1/4 g 的加速度上升的升降机内,A 、B 两物体质量相同均为m ,A 所在的桌面是水平的,绳子和定滑轮质量均不计,若忽略滑轮轴上和桌面上的摩擦,并不计空气阻力,则绳中张力为( )(A) 5/8 mg (B) 1/2 mg (C) mg (D) 2mg分析与解 本题可考虑对A 、B 两物体加上惯性力后,以电梯这个非惯性参考系进行求解.此时A 、B 两物体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a ′为A 、B 两物体相对电梯的加速度,m a 为惯性力.对A 、B 两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解得F T =5/8 mg .故选(A).讨论 对于习题2 -5 这种类型的物理问题,往往从非惯性参考系(本题为电梯)观察到的运动图像较为明确,但由于牛顿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故从非惯性参考系求解力学问题时,必须对物体加上一个虚拟的惯性力.如以地面为惯性参考系求解,则两物体的加速度a A 和a B 均应对地而言,本题中a A 和a B 的大小与方向均不相同.其中a A 应斜向上.对a A 、a B 、a 和a ′之间还要用到相对运动规律,求解过程较繁琐.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尝试一下.1 -15 在如图(a )所示的轻滑轮上跨有一轻绳,绳的两端连接着质量分别为1 kg 和2 kg 的物体A 和B ,现以50 N 的恒力F 向上提滑轮的轴,不计滑轮质量及滑轮与绳间摩擦,求A 和B 的加速度各为多少?题 1-15 图分析 在上提物体过程中,由于滑轮可以转动,所以A 、B 两物体对地加速度并不相同,故应将A 、B 和滑轮分别隔离后,运用牛顿定律求解,本题中因滑轮质量可以不计,故两边绳子张力相等,且有T 2F F =.解 隔离后,各物体受力如图(b )所示,有滑轮 02T =-F FA A A A T a m g m F =-B B B B T a m g m F =-联立三式,得 2.15A =a 7.2s m B 2=⋅-a ,2s m -⋅讨论 如由式a m m g m m F )()(B A B A +=+-求解,所得a 是A 、B 两物体构成的质点系的质心加速度,并不是A 、B 两物体的加速度.上式叫质心运动定理. 1 -16 一质量为m 的小球最初位于如图(a)所示的A 点,然后沿半径为r 的光滑圆轨道ADCB 下滑.试求小球到达点C 时的角速度和对圆轨道的作用力.题 1-16 图分析 该题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在取自然坐标的情况下,沿圆弧方向的加速度就是切向加速度a t,与其相对应的外力F t是重力的切向分量mg sin α,而与法向加速度a n 相对应的外力是支持力F N 和重力的法向分量mg cos α.由此,可分别列出切向和法向的动力学方程F t=m d v /d t 和F n =ma n .由于小球在滑动过程中加速度不是恒定的,因此,需应用积分求解,为使运算简便,可转换积分变量.该题也能应用以小球、圆弧与地球为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小球的速度和角速度,方法比较简便.但它不能直接给出小球与圆弧表面之间的作用力.解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P 和圆轨道对它的支持力F N .取图(b)所示的自然坐标系,由牛顿定律得tm αmg F t d d sin v =-= (1) Rm m αmg F F N n 2cos v =-= (2) 由tαr t s d d d d ==v ,得v αr t d d =,代入式(1),并根据小球从点A 运动到点C 的始末条件,进行积分,有得 αrg cos 2=v则小球在点C 的角速度为由式(2)得 αmg αmg rm m F N cos 3cos 2=+=v 由此可得小球对圆轨道的作用力为负号表示F ′N 与e n 反向.1 -17 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半径为R 的固定圆环,物体紧贴环的内侧作圆周运动,其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物体的速率为v 0 ,求:(1) t 时刻物体的速率;(2) 当物体速率从v 0减少2/0v 时,物体所经历的时间及经过的路程.题 1-17 图分析 运动学与动力学之间的联系是以加速度为桥梁的,因而,可先分析动力学问题.物体在作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促使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圆环内侧对物体的支持力F N 和环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F f ,而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F N ′成正比,且F N 与F N ′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样,就可通过它们把切向和法向两个加速度联系起来了,从而可用运动学的积分关系式求解速率和路程.解(1) 设物体质量为m,取图中所示的自然坐标,按牛顿定律,有=μF N ,由上述各式可得由分析中可知,摩擦力的大小Ff取初始条件t =0 时v=v0 ,并对上式进行积分,有(2) 当物体的速率从v0减少到2/v时,由上式可得所需的时间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第二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2 -1对质点系有以下几种说法:(1) 质点组总动量的改变与内力无关;(2) 质点组总动能的改变与内力无关;(3) 质点组机械能的改变与保守内力无关.下列对上述说法判断正确的是()(A) 只有(1)是正确的(B) (1)、(2)是正确的(C) (1)、(3)是正确的(D) (2)、(3)是正确的分析与解在质点组中内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于一对内力的冲量恒为零,故内力不会改变质点组的总动量.但由于相互有作用力的两个质点的位移大小以及位移与力的夹角一般不同,故一对内力所作功之和不一定为零,应作具体分析,如一对弹性内力的功的代数和一般为零,一对摩擦内力的功代数和一般不为零,对于保守内力来说,所作功能使质点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换,因此保守内力即使有可能改变质点组的动能,但也不可能改变质点组的机械能.综上所述(1)(3)说法是正确的.故选(C).2 -2有两个倾角不同、高度相同、质量一样的斜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斜面是光滑的,有两个一样的物块分别从这两个斜面的顶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则()(A) 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动量相等(B) 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动能相等(C) 物块和斜面(以及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D) 物块和斜面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分析与解对题述系统来说,由题意知并无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作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重力作功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另一方面通过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弹性内力作功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斜面的动能,其大小取决其中一个内力所作功.由于斜面倾角不同,故物体沿不同倾角斜面滑至底端时动能大小不等.动量自然也就不等(动量方向也不同).故(A)(B)(C)三种说法均不正确.至于说法(D)正确,是因为该系统动量虽不守恒(下滑前系统动量为零,下滑后物体与斜面动量的矢量和不可能为零.由此可知,此时向上的地面支持力并不等于物体与斜面向下的重力),但在水平方向上并无外力,故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分动量守恒.2 -3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A和B,置于光滑桌面上,A和B之间连有一轻弹簧.另有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C和D分别置于物体A与B 之上,且物体A和C、B和D 之间的摩擦因数均不为零.首先用外力沿水平方向相向推压A和B,使弹簧被压缩,然后撤掉外力,则在A和B弹开的过程中,对A、B、C、D 以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有()(A)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C)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分析与解 由题意知,作用在题述系统上的合外力为零,故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未必守恒,这取决于在A 、B 弹开过程中C 与A 或D 与B 之间有无相对滑动,如有则必然会因摩擦内力作功,而使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故选(D).2 -4 如图所示,子弹射入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静止的木块后而穿出.以地面为参考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 子弹减少的动能转变为木块的动能(B) 子弹-木块系统的机械能守恒(C) 子弹动能的减少等于子弹克服木块阻力所作的功(D) 子弹克服木块阻力所作的功等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分析与解 子弹-木块系统在子弹射入过程中,作用于系统的合外力为零,故系统动量守恒,但机械能并不守恒.这是因为子弹与木块作用的一对内力所作功的代数和不为零(这是因为子弹对地位移大于木块对地位移所致),子弹动能的减少等于子弹克服阻力所作功,子弹减少的动能中,一部分通过其反作用力对木块作正功而转移为木块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热能(大小就等于这一对内力所作功的代数和).综上所述,只有说法(C)的表述是完全正确的. 2 -5 质量为m 的物体,由水平面上点O 以初速为v 0 抛出,v 0与水平面成仰角α.若不计空气阻力,求:(1) 物体从发射点O 到最高点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2) 物体从发射点到落回至同一水平面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析 重力是恒力,因此,求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冲量时,只需求出时间间隔即可.由抛体运动规律可知,物体到达最高点的时间gαt sin Δ01v ,物体从出发到落回至同一水平面所需的时间是到达最高点时间的两倍.这样,按冲量的定义即可求得结果.另一种解的方法是根据过程的始、末动量,由动量定理求出.解1 物体从出发到达最高点所需的时间为则物体落回地面的时间为于是,在相应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别为解2 根据动量定理,物体由发射点O 运动到点A 、B 的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分别为2 -6 高空作业时系安全带是非常必要的.假如一质量为51.0 kg 的人,在操作时不慎从高空竖直跌落下来,由于安全带的保护,最终使他被悬挂起来.已知此时人离原处的距离为2.0 m ,安全带弹性缓冲作用时间为0.50 s .求安全带对人的平均冲力.分析 从人受力的情况来看,可分两个阶段:在开始下落的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人体可看成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在安全带保护的缓冲过程中,则人体同时受重力和安全带冲力的作用,其合力是一变力,且作用时间很短.为求安全带的冲力,可以从缓冲时间内,人体运动状态(动量)的改变来分析,即运用动量定理来讨论.事实上,动量定理也可应用于整个过程.但是,这时必须分清重力和安全带冲力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而在过程的初态和末态,人体的速度均为零.这样,运用动量定理仍可得到相同的结果.解1 以人为研究对象,按分析中的两个阶段进行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人跌落至2 m 处时的速度为gh 21=v (1)在缓冲过程中,人受重力和安全带冲力的作用,根据动量定理,有()12Δv v m m t -=+P F (2)由式(1)、(2)可得安全带对人的平均冲力大小为解2 从整个过程来讨论.根据动量定理有2 -7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横截面S =0.20 m 2 的直角弯管,管中有流速为v =3.0 m·s-1 的水通过,求弯管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题 3-12 图分析 对于弯曲部分AB 段内的水而言,由于流速一定,在时间Δt 内,从其一端流入的水量等于从另一端流出的水量.因此,对这部分水来说,在时间Δt 内动量的增量也就是流入与流出水的动量的增量Δp =Δm (v B -v A );此动量的变化是管壁在Δt 时间内对其作用冲量I 的结果.依据动量定理可求得该段水受到管壁的冲力F ;由牛顿第三定律,自然就得到水流对管壁的作用力F′=-F .解 在Δt 时间内,从管一端流入(或流出) 水的质量为Δm =ρυS Δt ,弯曲部分AB 的水的动量的增量则为Δp =Δm (v B -v A ) =ρυS Δt (v B -v A )依据动量定理I =Δp ,得到管壁对这部分水的平均冲力从而可得水流对管壁作用力的大小为作用力的方向则沿直角平分线指向弯管外侧.2 -8 质量为m′ 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此人用与水平面成α角的速率v 0 向前跳去.当他达到最高点时,他将物体以相对于人为u 的水平速率向后抛出.问:由于人抛出物体,他跳跃的距离增加了多少? (假设人可视为质点)分析 人跳跃距离的增加是由于他在最高点处向后抛出物体所致.在抛物的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冲量,使他们各自的动量发生了变化.如果把人与物视为一系统,因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故外力的冲量为零,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但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注意系统是相对地面(惯性系)而言的,因此,在处理人与物的速度时,要根据相对运动的关系来确定.至于,人因跳跃而增加的距离,可根据人在水平方向速率的增量Δv 来计算. 解 取如图所示坐标.把人与物视为一系统,当人跳跃到最高点处,在向左抛物的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故有式中v 为人抛物后相对地面的水平速率, v -u 为抛出物对地面的水平速率.得人的水平速率的增量为而人从最高点到地面的运动时间为所以,人跳跃后增加的距离2 -9 一质量为0.20 kg 的球,系在长为2.00 m 的细绳上,细绳的另一端系在天花板上.把小球移至使细绳与竖直方向成30°角的位置,然后从静止放开.求:(1) 在绳索从30°角到0°角的过程中,重力和张力所作的功;(2) 物体在最低位置时的动能和速率;(3) 在最低位置时的张力.题 2-9 图分析 (1) 在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是什么力作功.小球摆动过程中同时受到重力和张力作用.重力是保守力,根据小球下落的距离,它的功很易求得;至于张力虽是一变力,但是,它的方向始终与小球运动方向垂直,根据功的矢量式⎰⋅=s d F W ,即能得出结果来.(2) 在计算功的基础上,由动能定理直接能求出动能和速率.(3) 在求最低点的张力时,可根据小球作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由重力和张力提供来确定.解 (1) 如图所示,重力对小球所作的功只与始末位置有关,即在小球摆动过程中,张力F T 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张力的功(2) 根据动能定理,小球摆动过程中,其动能的增量是由于重力对它作功的结果.初始时动能为零,因而,在最低位置时的动能为小球在最低位置的速率为(3) 当小球在最低位置时,由牛顿定律可得2 -10 一质量为m 的质点,系在细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平面上.此质点在粗糙水平面上作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设质点的最初速率是v 0 .当它运动一周时,其速率为v 0 /2.求:(1) 摩擦力作的功;(2) 动摩擦因数;(3) 在静止以前质点运动了多少圈?分析 质点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减缓,意味着其动能减少;而减少的这部分动能则消耗在运动中克服摩擦力作功上.由此,可依据动能定理列式解之.解 (1) 摩擦力作功为20202k 0k 832121v v v m m m E E W -=-=-= (1) (2) 由于摩擦力是一恒力,且F f =μmg ,故有mg r s F W μπ2180cos o f -== (2)由式(1)、(2)可得动摩擦因数为(3) 由于一周中损失的动能为2083v m ,则在静止前可运行的圈数为 34k 0==W E n 圈 2 -11 如图(a)所示,A 和B 两块板用一轻弹簧连接起来,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1 和m 2 .问在A 板上需加多大的压力,方可在力停止作用后,恰能使A 在跳起来时B 稍被提起.(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题 2-11 图分析 运用守恒定律求解是解决力学问题最简捷的途径之一.因为它与过程的细节无关,也常常与特定力的细节无关.“守恒”则意味着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过程中任何时刻守恒量不变.在具体应用时,必须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系统),注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该题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决.选取两块板、弹簧和地球为系统,该系统在外界所施压力撤除后(取作状态1),直到B 板刚被提起(取作状态2),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不受外力作用,而内力中又只有保守力(重力和弹力)作功,支持力不作功,因此,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需取状态1 和状态2,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并结合这两状态下受力的平衡,便可将所需压力求出.解 选取如图(b)所示坐标,取原点O 处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零点.作各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图.对A 板而言,当施以外力F 时,根据受力平衡有F 1 =P 1 +F (1)。
物理学简明教程马文蔚第1至7章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t 至(t +Δt )时间内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 (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下图,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 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 1 -3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4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3010t t x +-=和22015t t y -=,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第7章 2010.9
第7章 恒定磁场7-1在闪电中电流可高达2⨯104A ,若将闪电电流视作长直电流,问距闪电电流1.0m 处的磁感应强度有多大?解 根据安培环路定理∑⎰=⋅iiLI0d μl B ,与长直电流相距r 处的磁感应强度为 I rB 0π2μ= 解得相距1.0m 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T 104π230-⨯==rIB μ7-2 如图所示,两根无限长直导线互相垂直地放置,相距d =2.0⨯10-2m 。
设两根导线通过的电流均为I =10A ,求两导线垂直距离中点P 处的磁感应强度。
解 两根载有相同电流的无限长直导线在P 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相同,由安培环路定理∑⎰=⋅iiLI0d μl BI B d02π2μ=得 T 102/2π24021-⨯===d IB B μ1B 和2B 的方向分别指向x 轴的负方向和z 轴的正方向。
由磁场叠加原理,P 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T 108.22d π2402221-⨯==+=IB B B P μB P 的方向在x -z 平面内,与z 轴正方向和x 轴负方向均成45°夹角。
7-3 如图所示,一无限长载流绝缘直导线弯成如附图所示的形状。
求使o 点的磁感应强度为零的半径a 和b 的比值。
解 该载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o 点的磁感应强度为载有相同电流的无限长直导线及两个半径分别为a 和b 的圆环分别在该处激发的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和。
设磁场方向以垂直纸面向内为正,向外为负。
由安培环路定理∑⎰=⋅iiLI0d μl B无限长载流直导线在o 点的磁感应强度为 I bB 0π2μ=直线,bIB π20μ=直线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电流元I d l 在o 点的磁感应强度02d sin d 4πI l B r μθ=,其中2π=θ,对两载流圆环分别积分,有 ===⎰⎰2π20020d π4d π4b lI r lI B b lμμ大环bI20μ题7-2图题7-3图aIalI rlI B al2d π4d π402π20020μμμ===⎰⎰小环由磁场叠加原理 小环大环直线B B B B -+=022π2000=-+=aIbIbIμμμ解得 1ππ+=b a7-4 如图所示,两导线沿半径方向引到铁环上a 、b 两点,并与远处的电源相连,已知环的粗细均匀,求环中心o 的磁感应强度。
物理学简明教程马文蔚第1至7章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t 至(t +Δt )时间内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 (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 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 1 -3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4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3010t t x +-=和22015t t y -=,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
物理学简明教程马文蔚第1至7章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1-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速度为v ,速率为v,t 至(t + A t)时间内的位移为A r,路程为A s,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 & (或称r | ),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⑴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A) | A | =A s = A(B) | A r |M A s MA r,当 A t T 0 时有 dr | : =ds M d (C) | A r |M A M s,当A t T 0时有 dr | ==dr M s (D) | A | M A s MA r,当 A t T 0 时有dr | =dr = ds⑵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A) | V | =V , | V | = V (B) | V | M V , | V | M V (C) | V | =V , | V | M V(D) | V | M V ,| V | = V分析与解⑴ 质点在t 至(t + A t)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路程A s = PP ,位移大小| A r | = PP'而A r =| r | -|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P 点,则有| dr | = ds 但却不等于dr .故选(B).,A rA s - (2)由于 | A | MA s,故,即 | VAA,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M V .d r 但由于| dr | = ds 故一 dt ds 亦ds ,即1V | =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 四种意见,即r(x,y)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2dx dt10 60t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1-3 —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 ,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 a t 是否 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 恒为零;质 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a t 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 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 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4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x 10t 30t 2和y 15t 20t 2,式中x ,y 的 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课后习题加答案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习题解答习题一解:(1)r ∆是位移的模,∆r 是位矢的模的增量,即r ∆12r r -=,12r r r -=∆; (2)t d d r 是速度的模,即t d d r ==v tsd d .t rd d 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有r r ˆr =(式中r ˆ叫做单位矢),则t ˆr ˆt r t d d d d d d r rr += 式中t rd d 就是速度径向上的分量,∴t r t d d d d 与r 不同如题1-1图所示.题1-1图(3)t d d v 表示加速度的模,即t v a d d=,t v d d 是加速度a 在切向上的分量. ∵有ττ (v =v 表轨道节线方向单位矢),所以t v t v t v d d d d d d ττ +=式中dt dv就是加速度的切向分量.(t tr d ˆd d ˆd τ 与的运算较复杂,超出教材规定,故不予讨论) 1-2 解:后一种方法正确.因为速度与加速度都是矢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j y i x r+=,jt y i t x t r a jt y i t x t r v222222d d d d d d d d d d d d +==+==∴故它们的模即为222222222222d d d d d d d d ⎪⎪⎭⎫ ⎝⎛+⎪⎪⎭⎫ ⎝⎛=+=⎪⎭⎫ ⎝⎛+⎪⎭⎫ ⎝⎛=+=t y t x a a a t y t x v v v y x y x而前一种方法的错误可能有两点,其一是概念上的错误,即误把速度、加速度定义作22d d d d t r a trv ==其二,可能是将22d d d d t r tr 与误作速度与加速度的模。
在1-1题中已说明t r d d 不是速度的模,而只是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同样,22d d t r 也不是加速度的模,它只是加速度在径向分量中的一部分⎥⎥⎦⎤⎢⎢⎣⎡⎪⎭⎫⎝⎛-=222d d d d t r t r a θ径。
物理学简明教程马文蔚第1至7章课后习题答案详细讲解
1 -1 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矢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t 至(t +Δt )时间内的位移为Δr , 路程为Δs , 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为Δr ( 或称Δ|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Δr |= Δs = Δr(B)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s ≠ d r(C) |Δr |≠ Δr ≠ Δs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D) |Δr |≠ Δs ≠ Δr ,当Δt →0 时有|d r |= d r = d s(2) 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A) |v |= v ,|v |= v (B) |v |≠v ,|v |≠ v(C) |v |= v ,|v |≠ v (D) |v |≠v ,|v |= v分析与解 (1) 质点在t 至(t +Δt )时间内沿曲线从P 点运动到P′点,各量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路程Δs =PP′, 位移大小|Δr |=PP ′,而Δr =|r |-|r |表示质点位矢大小的变化量,三个量的物理含义不同,在曲线运动中大小也不相等(注:在直线运动中有相等的可能).但当Δt →0 时,点P ′无限趋近P 点,则有|d r |=d s ,但却不等于d r .故选(B).(2) 由于|Δr |≠Δs ,故ts t ΔΔΔΔ≠r ,即|v |≠v . 但由于|d r |=d s ,故ts t d d d d =r ,即|v |=v .由此可见,应选(C). 1 -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矢r (x,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1)t r d d ; (2)t d d r ; (3)t s d d ; (4)22d d d d ⎪⎭⎫ ⎝⎛+⎪⎭⎫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 只有(1)(2)正确 (B) 只有(2)正确(C) 只有(2)(3)正确 (D) 只有(3)(4)正确分析与解 tr d d 表示质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率,在极坐标系中叫径向速率.通常用符号v r 表示,这是速度矢量在位矢方向上的一个分量;td d r 表示速度矢量;在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大小可用公式t s d d =v 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可由公式22d d d d ⎪⎭⎫ ⎝⎛+⎪⎭⎫ ⎝⎛=t y t x v 求解.故选(D). 1 -3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分析与解 加速度的切向分量a t起改变速度大小的作用,而法向分量a n 起改变速度方向的作用.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相应法向加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因而法向加速度是一定改变的.至于a t是否改变,则要视质点的速率情况而定.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恒为零;质点作匀变速率圆周运动时, a t为一不为零的恒量,当a t改变时,质点则作一般的变速率圆周运动.由此可见,应选(B).1 -4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3010t t x +-=和22015t t y -=,式中x ,y 的单位为m,t 的单位为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七章 恒定磁场和电磁感应7-1 两根长度相同的细导线分别多层密绕在半径为R 和r 的两个长直圆筒上形成两个螺线管,两个螺线管的长度相同,R =2r ,螺线管通过的电流相同为I ,螺线管中的磁感强度大小r R B B 、满足( )(A ) r R B B 2= (B ) r R B B = (C ) r R B B =2 (D )r R B B 4=分析与解 在两根通过电流相同的螺线管中,磁感强度大小与螺线管线圈单位长度的匝数成正比.根据题意,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细导线绕成的线圈单位长度的匝数之比21==R r n n r R 因而正确答案为(C )7-2 一个半径为r 的半球面如图放在均匀磁场中,通过半球面的磁通量 为( )(A )B r 2π2 (B ) B r 2π(C )αB r cos π22 (D ) αB r cos π2题 7-2 图分析与解 作半径为r 的圆S ′与半球面构成一闭合曲面,根据磁场的高斯定理,磁感线是闭合曲线,闭合曲面的磁通量为零,即穿进半球面S 的磁通量等于穿出圆面S ′的磁通量;S B ⋅=m Φ.因而正确答案为(D ).7-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一定没有电流穿过(B)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穿过电流的代数和必定为零(C)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为零时,回路上各点的磁感强度必定为零(D)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不为零时,回路上任意一点的磁感强度都不可能为零分析与解由磁场中的安培环路定律,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为零时,回路上各点的磁感强度不一定为零;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为零时,穿过回路的电流代数和必定为零.因而正确答案为(B).7-4一根无限长平行直导线载有电流I,一矩形线圈位于导线平面内沿垂直于载流导线方向以恒定速率运动(如图所示),则()(A)线圈中无感应电流(B)线圈中感应电流为顺时针方向(C)线圈中感应电流为逆时针方向(D)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无法确定题 7-4 图分析与解由右手定则可以判断,在矩形线圈附近磁场垂直纸面朝里,磁场是非均匀场,距离长直载流导线越远,磁场越弱.因而当矩形线圈朝下运动时,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以判定.因而正确答案为(B).7-5将形状完全相同的铜环和木环静止放置在交变磁场中,并假设通过两环面的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相等,不计自感时则()(A)铜环中有感应电流,木环中无感应电流(B)铜环中有感应电流,木环中有感应电流(C)铜环中感应电动势大,木环中感应电动势小(D)铜环中感应电动势小,木环中感应电动势大分析与解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铜环、木环中的感应电场大小相等, 但在木环中不会形成电流.因而正确答案为(A ).7-6 对位移电流,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 位移电流的实质是变化的电场(B ) 位移电流和传导电流一样是定向运动的电荷(C ) 位移电流服从传导电流遵循的所有定律(D ) 位移电流的磁效应不服从安培环路定理分析与解 位移电流的实质是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激发磁场,在这一点位移电流等效于传导电流,但是位移电流不是走向运动的电荷,也就不服从焦耳热效应、安培力等定律.因而正确答案为(A ).7-7 已知地球北极地磁场磁感强度B 的大小为6.0×10-5T .如图所示,如设想此地磁场是由地球赤道上一圆电流所激发的,此电流有多大? 流向如何?解 设赤道电流为I ,则由教材第11-4节例2 知,圆电流轴线上北极点的磁感强度 ()R IR R IR B 24202/32220μμ=+=因此赤道上的等效圆电流为A 1073.12490⨯==μRB I 由于在地球地磁场的N 极在地理南极,根据右手螺旋法则可判断赤道圆电流应该是由东向西流,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题 7-7 图7-8 如图所示,有两根导线沿半径方向接触铁环的a 、b 两点,并与很远处的电源相接.求环心O 的磁感强度.题 7-8 图分析 根据叠加原理,点O 的磁感强度可视作由ef 、be 、fa 三段直线以及acb 、a d b 两段圆弧电流共同激发.由于电源距环较远,0=ef B .而be 、fa 两段直线的延长线通过点O ,由于0Idl r ⨯=,由毕奥-萨伐尔定律知0be fa ==B B .流过圆弧的电流I 1 、I 2的方向如图所示,两圆弧在点O 激发的磁场分别为21101π4r l I μB =,22202π4r l I μB = 其中l 1 、l 2 分别是圆弧acb 、a d b 的弧长,由于导线电阻R 与弧长l 成正比,而圆弧acb 、a d b 又构成并联电路,故有2211l I l I =将21B B 、叠加可得点O 的磁感强度B .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点O 的合磁感强度0π4π42220211021=-=-=r l I μr l I μB B B 7-9 如图所示,几种载流导线在平面内分布,电流均为I ,它们在点O 的磁感强度各为多少?题 7-9 图分析 应用磁场叠加原理求解.将不同形状的载流导线分解成长直部分和圆弧部分,它们各自在点O 处所激发的磁感强度较容易求得,则总的磁感强度∑=i B B 0.解 (a) 长直电流对点O 而言,有0d =⨯r l I ,因此它在点O 产生的磁场为零,则点O 处总的磁感强度为1/4 圆弧电流所激发,故有RI μB 800= B 0 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b) 将载流导线看作圆电流和长直电流,由叠加原理可得RI μR I μB π22000-= B 0 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c ) 将载流导线看作1/2 圆电流和两段半无限长直电流,由叠加原理可得RI μR I μR I μR I μR I μB 4π24π4π4000000+=++= B 0 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7-10 已知10 mm 2 裸铜线允许通过50 A 电流而不会使导线过热.电流在导线横截面上均匀分布.求导线内、外磁感强度的分布.题 7-10 图分析 可将导线视作长直圆柱体,电流沿轴向均匀流过导体,故其磁场必然呈轴对称分布,即在与导线同轴的圆柱面上的各点,B 大小相等、方向与电流成右手螺旋关系.为此,可利用安培环路定理,求出导线表面的磁感强度.解 围绕轴线取同心圆为环路L ,取其绕向与电流成右手螺旋关系,根据安培环路定理,有∑⎰=⋅=⋅I μB 0πr 2d l B在导线内r <R , 2222ππRIr r R I I ==∑,因而 202πRIr μB = 在导线外r >R ,I I =∑,因而rI μB 2π0= 磁感强度分布曲线如图所示.7-11 有一同轴电缆,其尺寸如图(a)所示.两导体中的电流均为I ,但电流的流向相反,导体的磁性可不考虑.试计算以下各处的磁感强度:(1) r <R 1 ;(2) R 1 <r <R 2 ;(3) R 2 <r <R 3 ;(4) r >R 3 .画出B -r 图线.题 7-11 图分析 同轴电缆导体内的电流均匀分布,其磁场呈轴对称,取半径为r 的同心圆为积分路径, πr 2d ⋅=⋅⎰B l B ,利用安培环路定理∑⎰=⋅I μ0d l B ,可解得各区域的磁感强度.解 由上述分析得r <R 122101ππ12πr R μr B =⋅ 21012πR Ir μB = R 1 <r <R 2I μr B 022π=⋅rI μB 2π02= R 2 <r <R 3()()⎥⎦⎤⎢⎣⎡---=⋅I R R R r I μr B 22232203ππ2π 2223223032πR R r R r I μB --= r >R 3()02π04=-=⋅I I μr B04=B磁感强度B (r )的分布曲线如图(b).7-12 一铁心上绕有线圈100匝,已知铁心中磁通量与时间的关系为t Φπ100sin 100.85⨯=,式中Φ的单位为Wb ,t 的单位为s ,求在s 100.12-⨯=t 时,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分析 由于线圈有N 匝相同回路,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等于各匝回路的感应电动势的代数和,在此情况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常写成tψt ΦNξd d d d -=-=,其中ΦN ψ=称为磁链.解 线圈中总的感应电动势 ())V (π100cos 51.2d d t tΦN =-=ξ 当s 100.12-⨯=t 时,V 51.2=ξ.7-13 载流长直导线中的电流以tI d d 的变化率增长.若有一边长为d 的正方形线圈与导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求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分析 本题仍可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tΦd d -=ξ,来求解.由于回路处在非均匀磁场中,磁通量就需用⎰⋅=S S B Φd 来计算.为了积分的需要,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由于B 仅与x 有关,即B =B (x ),故取一个平行于长直导线的宽为d x 、长为d 的面元d S ,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则d S =d d x ,所以,总磁通量可通过线积分求得(若取面元d S =d x d y ,则上述积分实际上为二重积分).本题在工程技术中又称为互感现象,也可用公式tI M d d -=ξ求解. 解1 穿过面元d S 的磁通量为x d x I S B Φd π2d d 0μ=⋅=因此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2ln π2d π2d 200⎰⎰===d d Id x x Id ΦΦμμ再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tI d t Φd d 21ln π2d d 0)(μξ=-= 解2 当两长直导线有电流I 通过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2ln π20dI Φμ=线圈与两长直导线间的互感为 2ln π20d I ΦM μ== 当电流以tI d d 变化时,线圈中的互感电动势为 tI d t I M d d 21ln π2d d 0)(μξ=-=题 7-13 图7-14 如图所示,把一半径为R 的半圆形导线OP 置于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中,当导线以速率v 水平向右平动时,求导线中感应电动势E 的大小,哪一端电势较高?题 7-14 图分析 本题及后面几题中的电动势均为动生电动势,除仍可由t ΦE d d -=求解外(必须设法构造一个闭合回路),还可直接用公式()l B d ⋅⨯=⎰l E v 求解.在用后一种方法求解时,应注意导体上任一导线元dl 上的动生电动势()l B d d ⋅⨯=v E .在一般情况下,上述各量可能是dl 所在位置的函数.矢量(v ×B )的方向就是导线中电势升高的方向.解1 如图(b)所示,假想半圆形导线OP 在宽为2R 的静止形导轨上滑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设顺时针方向为回路正向,任一时刻端点O 或端点P 距 形导轨左侧距离为x ,则B R Rx Φ⎪⎭⎫ ⎝⎛+=2π212 即B R tx RB t ΦE v 2d d 2d d -=-=-= 由于静止的 形导轨上的电动势为零,则E =-2RvB .式中负号表示电动势的方向为逆时针,对OP 段来说端点P 的电势较高.解2 建立如图(c )所示的坐标系,在导体上任意处取导体元dl ,则()θR θB l θB E o d cos d cos 90sin d d v v ==⋅⨯=l B vB R θθBR E v v 2d cos d E π/2π/2===⎰⎰- 由矢量(v ×B )的指向可知,端点P 的电势较高.解3 连接OP 使导线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由于磁场是均匀的,在任意时刻,穿过回路的磁通量==BS Φ常数.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tΦE d d -=可知,E =0又因 E =E OP +E PO即 E OP =-E PO =2RvB由上述结果可知,在均匀磁场中,任意闭合导体回路平动所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为零;而任意曲线形导体上的动生电动势就等于其两端所连直线形导体上的动生电动势.上述求解方法是叠加思想的逆运用,即补偿的方法.7-15 长为L 的铜棒,以距端点r 处为支点,以角速率ω绕通过支点且垂直于铜棒的轴转动.设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与轴平行,求棒两端的电势差.题 7-15 图分析 应该注意棒两端的电势差与棒上的动生电动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同电源的端电压与电源电动势的不同.在开路时,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动势的方向是电势升高的方向,而电势差的正方向是电势降落的方向).本题可直接用积分法求解棒上的电动势,亦可以将整个棒的电动势看作是OA 棒与OB 棒上电动势的代数和,如图(b)所示.而E OA 和E OB 则可以直接利用第12-2 节例1 给出的结果.解1 如图(a)所示,在棒上距点O 为l 处取导体元dl ,则()()r L lB ωl lB ωE L-rr ABAB 221d d --=-=⋅⨯=⎰⎰-l B v因此棒两端的电势差为()r L lB ωE U AB AB 221--==当L >2r 时,端点A 处的电势较高解2 将AB 棒上的电动势看作是O A 棒和O B 棒上电动势的代数和,如图(b)所示.其中221r ωB E OA =,()221r L B ωE OB -= 则()r L BL ωE E E OB OA AB 221--=-=7-16 如图所示,在“无限长”直载流导线的近旁放置一个矩形导体线框,该线框在垂直于导线方向上以匀速率v 向右移动,求在图示位置处,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题 7-16 图分析 本题亦可用两种方法求解.其中应注意下列两点:(1)当闭合导体线框在磁场中运动时,线框中的总电动势就等于框上各段导体中的动生电动势的代数和.如图(a)所示,导体eh 段和fg 段上的电动势为零[此两段导体上处处满足()0l B =⋅⨯d v ],因而线框中的总电动势为()()()()hg ef hgefghefE E E -=⋅⨯-⋅⨯=⋅⨯+⋅⨯=⎰⎰⎰⎰l B l B l B l B d d d d v v v v 其等效电路如图(b)所示.(2)用公式tΦE d d -=求解,式中Φ是线框运动至任意位置处时,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此设时刻t 时,线框左边距导线的距离为ξ,如图(c )所示,显然ξ是时间t 的函数,且有v =tξd d .在求得线框在任意位置处的电动势E (ξ)后,再令ξ=d ,即可得线框在题目所给位置处的电动势.解1 根据分析,线框中的电动势为hg ef E E E -=()()⎰⎰⋅⨯-⋅⨯=hgefl B l B d d v v()⎰⎰+-=2201000d 2πd 2πl l l l d I μl d I μvv ()1202πl d d l I +=1vl μ由E ef >E hg 可知,线框中的电动势方向为efgh .解2 设顺时针方向为线框回路的正向.根据分析,在任意位置处,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ξξμξμ120020lnπ2d π21l Il x x Il l +=+=Φ⎰ 相应电动势为()()1120π2d d l ξξl l I μt ΦξE +=-=v 令ξ=d ,得线框在图示位置处的电动势为()1120π2l d d l l I μE +=v由E >0 可知,线框中电动势方向为顺时针方向.7-17 在半径为R 的圆柱形空间中存在着均匀磁场,B 的方向与柱的轴线平行.如图(a)所示,有一长为l 的金属棒放在磁场中,设B 随时间的变化率tBd d 为常量.试证:棒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2222d d ⎪⎭⎫ ⎝⎛-=l R l t B ξ题 7-17 图分析 变化磁场在其周围激发感生电场,把导体置于感生电场中,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移动,在棒内两端形成正负电荷的积累,从而产生感生电动势.由于本题的感生电场分布与上题所述情况完全相同,故可利用上题结果,由⎰⋅=lk l E d ξ计算棒上感生电动势.此外,还可连接OP 、OQ ,设想PQOP构成一个闭合导体回路,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由于OP 、OQ 沿半径方向,与通过该处的感生电场强度E k 处处垂直,故0d =⋅l E k ,OP 、OQ 两段均无电动势,这样,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的闭合回路的总电动势,就是导体棒PQ 上的电动势.证1 由电磁感应定律,在r <R 区域,⎰⎰⋅-=⋅=S B t l E k d d dd ξ tB r E r k d d ππ22-=⋅ 解得该区域内感生电场强度的大小tBr E k d d 2=设PQ 上线元dx 处,E k 的方向如图(b )所示,则金属杆PQ 上的电动势为()()222202/2d d d 2/d d 2d cos d l R l t B x r l R tB r xE lk k PQ -=-==⋅=⎰⎰θξx E证2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22Δ22d d d d d d ⎪⎭⎫⎝⎛-==-==l R l t B t B S t ΦE E PQ讨论 假如金属棒PQ 有一段在圆外,则圆外一段导体上有无电动势? 该如何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