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浅析

【摘要】:根据《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未来邯郸将以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方向同时,把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协调,积极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打造具有邯郸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本文通过对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研究,对于十二五期间邯郸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邯郸市生态环境生态园林城市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推进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到2020年,邯郸市要实现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全市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得到全面推广,将邯郸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一、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是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邯郸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地域上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海河流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必经之地,生态区位优势明显。然而,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而且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邯郸市产业结构偏重,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将致力加快产业发展的“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抓好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全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二、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

(一)规划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地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针对邯郸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通过科

学论证、分析,提出邯郸市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和各功能分区的控制性规划,为邯郸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二)规划建设目标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邯郸市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重点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传统社会的生态化转型。通过有机地整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区域现代化与生态化的同步发展,努力将邯郸市建设成为景观优美、开放互动、良性循环的国家级生态市。

(三)生态环境区划

依据生态功能分异及景观生态结构一致性原则、主体生态功能突出,局部灵活多样的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等,根据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生态适宜性,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有关远景发展规划,制定邯郸市生态功能区划。

采用主导因素法,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叠加水资源图、工业布局图、城镇及农村人口分布图、交通旅游图、行政区划图等基本图件,结合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行政界线和大的景观类型斑块界线与远景规划,在计算机上提取各区划单元界线,以生态系统基本单元外部界线为准,确定各功能区间的界线。在ARC/INFO中建立拓扑关系,形成区划单元多边形,统计各区划单元中所有生态功能单元的特征,根据区划特征确定每一个区划单元的适宜类型与生态功能。

(四)生态环境规划

1、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

一级保护区的保护原则为确保直接取水口卫生安全;二级保护区保护原则为在充分考虑水体自净能力的条件下,确保取用水源的卫生安全。对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改变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对已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认真组织生态重建与恢复,基本遏制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农业生态区建设

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农业用水量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其示范作用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的节水。

(1)水资源相对缺乏,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地区应严格限制农业用水,大力

推广旱作农业,在推广应用适宜本地特点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加大投入,创建节水型生态农业示范点。

(2)东部平原区改变传统灌溉方式,以发展管道输水灌溉为重点,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新节水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其中喷灌100万亩,微灌2.5万亩,管灌147.5万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0万亩,水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各生态农业示范点的节水灌溉率达到70%以上。

(3)西部山区丘陵要利用坑、塘、沟,做好拦水、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抗旱能力。针对各类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点,提出合理的节约用水标准,将节水作为生态农业示范点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区域环境质量控制

以中心城区环境质量控制为重点,实施区域环境质量控制。依据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现状,制定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全面提高和改善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居环境改善。

(2)城市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建设

将城市绿地建设、绿色廊道建设(骨干廊道建设和辅助廊道建设)和水域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在规划的宏观指导下,严格城市绿线管制制度,依据具体的建设内容和措施,提高城区及周边地区绿地面积,逐步形成城市区域生态景观格局。

(3)生态文化建设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提高全民的整体生态文化素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发掘历史遗迹、旅游文化的内涵,弘扬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秉承“大生态、大文化、大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法律法规,保证依法行政,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沈国舫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水利》2000 第8期

2、冷东梅城市生态学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运用《福建环境》2001 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