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东方传播

合集下载

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

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

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引言明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而在这个时期,西学东渐现象逐渐兴起。

西学东渐指的是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等向东方传播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明朝末年出现,并在清朝初年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对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西学东渐的背景1.社会动荡:明代晚期,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民生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2.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官员腐败以及对外侵略等问题使得国家陷入危机。

3.文化交流: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多,带来了大量西方文化和知识。

西学东渐的影响1.科技进步:西方科技知识的引进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例如,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2.思想启蒙:西方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科学、民主和人权等观念的传播。

3.文化交流:西方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经济发展:西学东渐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繁荣,促进了贸易往来和商业发展。

西学东渐对明朝末年社会的意义1.启蒙思想:西学东渐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知识,推动了中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近代社会转变。

2.科技进步:西方科技知识对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3.文化传承:西学东渐使得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并融合,为后来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源泉。

4.经济繁荣:西学东渐带来了商业发展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繁荣。

西学东渐在明末时期的限制与挑战1.保守势力的阻碍:明朝末年,保守势力对西学东渐持有排斥态度,限制了其发展。

2.文化冲突: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冲突导致西学东渐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技术条件限制:明朝时期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来吸收和应用西方科技知识。

结论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通过贸易、传教和学术交流等途径,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展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轨迹。

1. 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实现的。

这条古老的陆上贸易通道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成立时开始形成,使得中国与中亚、中东、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等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通过贸易,双方不仅交换了商品,还传播了宗教、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产品在西方享有盛誉,而西方的黄金、珍珠和香料等商品也进入了东方市场。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艺术和文学的发展,而与之同时,东方文化也开始渗透到西方社会。

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著名画家达·芬奇和伦勃朗受到了中国绘画的启发。

与此同时,由于欧洲航海探险的推动,西方世界对于东方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加,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就有许多东方元素的运用。

3. 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近代以来,随着东方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列强的探索扩张,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的鸦片时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种形式的文化冲击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接触和学习。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如科学、民主和法治观念,对东方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东方哲学、医学、武术等传统文化也逐渐在西方社会中得到认可和研究。

4. 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而深入。

互联网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例如,好莱坞电影、日韩流行音乐和中国武术电影等各种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渊源及启示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渊源及启示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渊源及启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的贸易商人开始向东方地区进口各种奢侈品和罕见物品,逐渐开拓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

这使得欧洲的学者、科学家收集到了来自东方的各种知识和技术。

从人文主义到实证主义的转变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人类思想的解放和启蒙。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由人文主义到实证主义的转变,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和科学等领域都发生了非凡的变化。

人文主义主要关注人类的自由和尊严,他们推崇古代罗马和希腊的文化,认为人类通过熟练的语言和文化表达自己的理念,然后通过美满的生活来拥有自己的价值。

实证主义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真理,认为现实是可以被探索和解决的。

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兴起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进步,欧洲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关注实证主义的思想,注重观察,实验和推断。

这使得科学研究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科学家们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证明,他们寻求发现新的知识并证明这些知识的价值。

科学研究的兴起也是由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引起的,信仰不被允许商讨的趋势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身体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这一转向催生了近代科学。

另外,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也催生了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城市化和民主化使得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变得更加广泛和急迫。

科学的转变也受到了新兴科技的推动,包括火炮、望远镜、打印机和钟表等新发明的发明。

科学研究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高质量研究的特点就是精细的实验和系统化的分析和推理。

科学家们认识到,他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并用统计学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性,这些方法使得科学的研究更加现代化和精确。

技术的进步在科学为技术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技能之后,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和进步。

在18和19世纪,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一系列的技术新革命,包括纺织业、铁路运输和通信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探析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探析

交流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探析谢祥凤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摘要: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

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相关影响探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一、历史背景16世纪时,欧洲的一部分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步,杰出的科学巨匠相继产生,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不断涌现,各种生产技术也不断革新。

近代科学文化的晨曦,驱走了中世纪科学文化蒙昧的漫漫长夜。

而中国自明代以后,封建制度日渐衰落,文化上停滞不前,科学技术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这一客观现实为传教士进入中国并加强其影响力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由马丁·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使得天主教的势力大为减弱,并失去了在西欧、北欧的大部分地盘;天主教为补偿宗教改革中所丧失的教务和经济利益,开始向东发展,寻找新地盘,争取新教徒,以便恢复中世纪天主教的势力。

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为传教士大规模进行“海外布道”提供了方便。

二、西学东渐的内容传教士主要是通过翻译和编著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人文、社会学说来传播西学,其中科技翻译为此中之重。

在天文历法学方面,利玛窦向中国介绍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是《乾坤体义》,该书被认为是“西法入中国之始”。

《浑盖通宪图说》,名为李之藻所著,实为利玛窦和李之藻共同合作的第二部分介绍西方天文学的著作,……”。

[1]在汤若望、罗雅各、庞迪我、熊三拔、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在崇祯七年(1634年)终于编译出《崇祯历书》。

后来汤若望根据《崇祯历法》改编成《西洋新法历书》,还引入了明确的地球概念,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从而使得在日、月食计算和其他天文计算中较中国古代的传统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梁启超在《中国近二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东西方文明互鉴 科学理念

东西方文明互鉴 科学理念

东西方文明互鉴科学理念东西方文明互鉴:科学理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交流的日益便捷,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鉴变得前所未有地频繁和深入。

而在这些互鉴中,科学理念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

它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探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背景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上,东西方文明曾经有过相互封闭、相对独立的状态。

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东西方文明开始交流互鉴,其中科学理念则是最主要的交流内容之一。

科学理念的互鉴意味着东西方文明能够正视彼此的差异并超越文化壁垒,推动全人类的智慧和发展。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对于科学理念的互鉴交流历久弥新。

自古希腊时期,东方的瓷器、药材和算学都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兴趣。

而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又深刻地影响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科学发展。

期间,东方的先秦哲学、封建科学和医药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也通过西方学界的研究和翻译而得以广泛传播。

这些互鉴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推动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知识传播。

那么,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科学理念在实践中又具体表现哪些特点呢?首先,东西方科学理念的互鉴体现出了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性。

科学是世界共同的语言,也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无论是东方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实证主义”,它们所追求的是真理的探索。

而在相互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科学思维都是在追求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正是这种普世价值观的指引,使得东西方文明能够相互学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自的科学理念。

其次,东西方文明互鉴中的科学理念展现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更需要对现有知识的挑战和革新。

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东方的“思辨哲学”和西方的“实践理性”交流碰撞,激发出了新的科学观和方法。

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东西方文明共同推动了科学理念的革新与进步。

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考察

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考察

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考察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合作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

这种交流和合作对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多元文化社会。

本文将考察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包括早期的丝绸之路、哥伦布的航海以及近代的文化交流等。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就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这条陆上和海上的交通网络将亚洲、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了一起。

东方的丝绸、茶叶和瓷器通过这条交通线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黄金、香料和玛瑙也流入了东方。

这种商品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东方,并在东方各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同时,东方的哲学、医学和科学知识也传播到了西方,丰富了西方的文化。

在15世纪,哥伦布的航海开启了一段新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的历史。

哥伦布的发现使得欧洲人首次到达了美洲,这标志着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大交汇。

欧洲人带去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技术等先进知识,同时也带去了疾病和奴隶制度等不良影响。

而美洲土著人则向欧洲人介绍了玉米、可可、土豆等农作物,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

同时,欧洲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在美洲传播开来,该地区的宗教多样性也得到了丰富。

近代以来,文化交流已成为东西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向东方国家输出商品和技术。

同时,西方也逐渐对东方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少东方艺术品和文化思想进入了西方社会,启发了西方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

近代的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也受益于东西方的交流与合作。

许多东方学者赴西方留学,传授自身的知识,西方学者也通过学术交流来学习东方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也提高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然而,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某些阶段,东西方之间也存在着不和谐和冲突。

例如,在殖民时期,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破坏了东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

西学东渐发展总结

西学东渐发展总结

西学东渐发展总结引言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和知识在近现代逐渐传入东方国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现象。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交流,西学东渐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西学东渐的发展进行总结,探讨其对东方国家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西学东渐对东方国家的影响1. 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西方文化知识的引进,东方国家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这不仅丰富了东方国家的文化内涵,也为西方文化在东方国家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变革西学东渐对社会制度和观念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管理模式等在东方国家得到借鉴和吸收,推动了东方国家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人权思想也对东方国家的社会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改变。

3. 经济发展西学东渐为东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西方的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管理经验等被引入东方国家,推动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东方国家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4. 教育改革西学东渐对东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方国家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使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先进。

同时,西学的引进也使东方国家的教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

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学东渐将愈发多元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各方将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这有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全球文化的繁荣。

2. 技术驱动未来,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西学东渐的进程。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将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来自西方的知识和文化,促进东方国家与西方的更紧密合作与交流。

同时,新兴科技的应用将创造更多的机会,推动西学东渐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

3. 本土化创新未来的西学东渐中,东方国家将更加注重本土化创新。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东西方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古代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

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汉代,通向中亚、一直延伸至罗马帝国。

东方的中国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不仅加强了双方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接触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希腊哲学、罗马法律等思想体系到东方。

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的发展,也为双方提供了交流、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随着近代时期的到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通过殖民主义的方式进入东方,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科学、技术、法律等理念被引进东方,改变了传统的东方社会结构和观念。

同时,东方的文化也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印度佛教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启发,中国的太极拳和茶道对西方的体育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

这种相互影响促使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人们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和直接。

全球范围内的电影、音乐、艺术、时尚等文化产品在东西方之间流动,丰富了大众的文化消费体验。

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文化差异和冲突的问题。

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同质化趋势,使得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风险。

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需要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倡导跨文化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由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殖民主义再到现代的全球化的过程。

它既促进了双方的艺术、科学、宗教等领域的发展,又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和冲突的挑战。

西学东渐 博采众长

西学东渐 博采众长

西学东渐博采众长“西学东渐”这个词指的是西方的学术知识和文化逐渐传入东方国家并有所发展。

即西方学术思想在东方国家得到接受和融合。

这一过程始于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至今仍然在不断进行。

西学东渐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并强行开放中国市场,东方国家开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的先进科学技术、军事力量和政治体制对东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在面对这一冲击时显得束手无策,从而使得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学术和文化加以学习和借鉴,以求摆脱危机。

作为西学东渐的标志,最著名的就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在东方的传播。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量的科学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

这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西方相比是相当落后的,东方国家借鉴了西方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利用这些知识来推动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除了自然科学之外,西方文学、艺术、音乐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也在东方国家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西方现代小说对东方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一大批西方文学经典被翻译成中文,并影响了中国的文坛。

西方的音乐和艺术也对东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方国家的音乐家和艺术家学习了西方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并结合本土文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

西学东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融合。

一方面,东方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的知识,借鉴其经验和技术,加快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东方的学者和思想家也对西方的知识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西方的学术思想,还以自己的观点和文化传统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

这种融合和创新使得东方国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既吸收了西方的优点,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独特特色。

在今天,西学东渐的趋势更加明显。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使得东方国家更加容易接触到西方的知识和文化。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在科技史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五次大的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

每次科技中心转移的同时世界经济中心也随之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最终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在中国,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秦汉时期起,古代世界的科技、经济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

特别是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从统治者到平民十分重视技术的积累与应用,这一时期科技进步迅速,相继产生了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农学、中医、天文、算学等实用科学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水利、地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张衡发明地动仪、沈括完成《梦溪笔谈》、郦道元写成《水经注》等等。

这一时期突飞猛进的科技带动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当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和外国使者前来学习,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

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则发展缓慢,可以说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科技中心,显而易见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但是自唐朝之后,中国多数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不重视,未给予科技足够的地位,科技工作者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而且科举制度的长期实行,让知识分子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八股和功名上,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特别是明清时期一些皇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科技落后、国防薄弱。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一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近代意大利从13世纪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催化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正稿)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正稿)
东方科学和西
需 要 东 方
方科学是互补 的
(为什么)
今 日 的 西 方 分论点二 仍 然
要 尊 重 东 方 科 学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写 作 特 点
1、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古希腊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 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通过这里例子说明外来文 化的重要性。)(比喻论证:“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 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光明从 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这里“光明”是隐喻,比喻来 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对 比论证:“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 对立的。”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使说理更清 楚深刻。再如,文章第五段拿美国文明有理由骄傲同 只有300年历史记载的渺小作比较,观点鲜明。)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意?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
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 东方文化所具有的。
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
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全文结构
科发 学展 方 法 , 以 谦 虚 的 态 度 对 待
科学全部形式的种 子来自东方. 分论点一
西方文明有弊端 科学方法的弊端 科学本身的应用 的弊端
东方科学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 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批判西 方人对东方科学的偏见?
(1)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方科学的发展融入 了东方科学(第2段) (2)从历史教训的角度看,轻视或敌视外来文明 导致自己衰亡(第3段) (3)从美国自身看,300年的历史(第5段)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教、学内容(第1次).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教、学内容(第1次).

第一章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起源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1876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关于人类进化三个阶段:A攀树的猿群:原上猿、埃及猿、森林石猿B正在形成中的人:“人类的童年”,腊玛古猿、南方古猿C完全形成的人:分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早期智人)直立人古人新人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中石器时代(也称“新石器时代早期”、细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弓箭的发明和应用新石器时代文化两个主要特征:磨光加工石器;陶瓷制造技术(原始手工业)同时有: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纺织工艺、建筑工艺三、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万物有灵”观念:图腾崇拜等四、人类文明时代的来临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农业社会文字的发明和应用:图画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拼音字母文字等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科学技术一、古埃及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图画文字埃及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主要有:历法、几何、医学(木乃伊)、建筑艺术(金字塔)等二、古西亚(中东)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新巴比伦四个时期文字:楔形文字、拼音字母文字(腓尼基人、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数学、天文历法:太阴历(苏美尔人)、十进制、六十进制(古巴比伦)等冶铁术(苏美尔人:失腊铸造法;赫梯人:治铁术)、城市建设第一部分:复习第一章、第二章介绍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二部分:第三章《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一、古希腊:通过直觉和哲学的思辨自然哲学希腊化时代理论自然知识(定理、定律);古罗马:技术上的重要成果。

二、自然哲学的猜测背景:奴隶社会、铁器的应用、腓尼基语言、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

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欧几里得。

自然哲学特点:从整体上对自然现象进行直观考察三个方面的知识:自然界万物本源(古代元素论:以太);物质结构(古代原子论);天体系统模型(古代宇宙论:地心说)。

三、科学和经验结合的成果背景:雅典末期,自然哲学开始衰落。

主题5 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主题5 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主题5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主题提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

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内容的考查多从掌握一般知识的角度进行,很少涉及较为深奥的专业知识。

复习中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住文化的时代特点,加深理解;二是关注文化发展的主流和现实问题,突出重点和热点。

如科技、教育和思想等。

知识梳理社会进化论)。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冯如和他研制的飞机等。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民国初年制订和完善学制)。

现。

同步导学界。

这是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只有个别人开始接触到机器生产上的技术。

19世纪60年代起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这是第二阶段。

从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洋务派在“求强”口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为了制器而不得不翻译西学。

通过翻译,数学、声、光、化、电等学问开始渐入中国。

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等,其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从70~80年代,随着民用工业的大量兴办,“西学”的内容越出了军事技术的狭隘范围,西方科技知识开始大量传入。

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西学东渐一、概念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二、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原因(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西欧,科技文化逐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2)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传教士东来,为传播天主教,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

(4)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科技文化逐步落后。

2.主要内容:传播天主教;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传教服务)3.主要方式:传教士传播;翻译著作等。

4.影响:(1)对中国: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使中国经济、文化融入世界。

(2)对西方:传教士将中国儒家经典文化带到西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3)对世界: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4)结果:西学东渐后因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清初统治者实施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

三、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时代背景:(1)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先进。

①在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②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确立与完善。

③近代以来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民主科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④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获得了重大突破。

⑤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⑥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2)中国社会落后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发展。

③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西学东渐趋势

西学东渐趋势

西学东渐趋势西学东渐是指西方的学术、科技、文化等在近代传入东方的现象。

这一趋势始于近代,经历了数个阶段,并对东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西学东渐的趋势始于近代的殖民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通过武力侵略和殖民统治,将自己的学术和科技传入东方国家。

这种传统的方式是通过殖民地政府和教育机构引入西方教育体系,培养当地的学生,并将西方的知识体系传授给他们。

这种方式直接推动了西方学术在东方的传播。

其次,西学东渐的趋势还得益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全球化的浪潮带动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加速了西方学术在东方的传播。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西方的学术资源和知识。

各种学术论文、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知识分享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另外,西学东渐还受到东方国家自身发展需求的推动。

东方国家在近代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和落后,为了赶上西方的发展步伐,不得不主动吸收西方的学术和科技,推动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以近代的东亚三国为例,中国、日本和韩国在面对列强侵略和殖民统治时,通过积极学习和吸纳西方的学术和科技成果,逐渐崛起为现代化的国家。

最后,西学东渐在促进了东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的东方文化与西方的理性思维之间存在差异和冲突,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西方的学术和科技成果,成为东方国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西方学术的传入也面临文化同化和心理抵制的挑战,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传入的学术和科技能够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而言之,西学东渐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它不仅是近代历史和全球化的产物,也是东方国家自身发展的需求所推动的结果。

这一趋势为东方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学术和科技资源,促进了现代化进程,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西学东渐 博采众长

西学东渐 博采众长

西学东渐博采众长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国家的文化、技术和理念等向东方国家传播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近代,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加速,加速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而博采众长则是指东方国家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有意不意的借鉴了其他文化的长处,用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

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他到达的土地包括印度、阿拉伯、非洲等地,这也成为了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化的第一步。

后来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西方文化进一步向东方渗透,开始影响东方文化的发展。

这也反过来促进了东方国家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和借鉴。

西学东渐对东方国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西方文化的艺术、哲学、政治和科学等影响着东方文化的风格。

例如,在中国,西方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被广泛接受,同时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也在中国开花结果,如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等。

这些西方文化的引入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其次,西方技术的引入提高了东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在中国,西方技术的引进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面貌。

例如,鋼鐵工業、鐵路運輸、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等领域,都是在中国引进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壮大的。

西方文化也催化了东方人对学习的热情,许多东方学生西渐归来后,后创展各个领域的事业。

第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东方文化也逐渐将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观传播到了西方。

例如,中国的春节、传统的书法戏曲、茶道等,都得到了西方人的喜爱,并且在西方逐渐形成了一些小型中国城市,以及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

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播也有助于增强东方国家的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博采众长则是指东方国家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用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

东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它包含了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文化,这些文化一直在相互影响和借鉴。

中日韩文化的传统艺术,如汉字书法、景泰蓝、陶瓷等,都是互相影响的结果。

现代国际媒体的普及,也使得东方文化更加的全球性和多元性。

元朝的历史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互动

元朝的历史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互动

元朝的历史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互动元朝的历史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互动元朝(1271年-1368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不仅在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有许多特点,其历史文化交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在元朝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互动,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背景元朝建立之初,历经了蒙古帝国的征服,使得东西方在政治和文化上有了密切接触的契机。

元朝统治者借助蒙古帝国的力量扩大了疆域,统一了中国,同时也为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个背景下,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开始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二、元朝时期东方文化的互动1. 文学交流元朝时期,东方文化中的文学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众多著名的文人学士聚集于元朝的都城大都,他们交流思想、创作诗词和进行文学研究。

著名文学家郑光祖、杨时、吴伟业等都在元朝时期迅速崛起,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绘画交流元朝时期的绘画交流对东方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代画家赵孟颐、李公麟、马远等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熟知。

同时,元朝时期也有西方画家与中国画家交流,西方绘画的一些技法和观念因此进入了东方绘画的领域。

三、元朝时期西方文化的互动1. 基督教传入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统治者对于基督教的宽容态度使得基督教很快传入中国。

西方的传教士和修道院在元朝大都、元上都等地建立起来,而且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支持和保护。

这使得西方的宗教和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2. 西方科技的引进元朝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方的航海技术、农业种植技术等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海外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元朝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意义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朝时期东方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许多文化名人在此时期崛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起源1、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⑴石器的发明和应用;⑵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⑶弓箭的发明和应用;⑷陶器制造技术;⑸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等。

除此以外,大约在新石器以前,还出现了最初的纺织工艺、最初的建筑工艺、最初的运输技术、原始的医疗技术。

原始技术发明的意义:原始技术发明是原始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原始需要。

人类开始了能动地改造自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发展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人类开始逐步认识自然物的属性。

2、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的一种歪曲的、错误的、虚幻的反映。

而原始宗教则是原始人类在同大自然斗争处于弱者地位和自然知识不足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

只有在人类的智力有所进步并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后,才会有原始宗教观念的出现。

原始宗教实质:原始宗教是原始人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

它既是自然知识不足的表现,又是自然知识的一种补充,甚至是自然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

原始人对自然事物属性的某些认识,也是通过当时的宗教自然观来表达的。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科学技术1、古代埃及人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哪些对后世有影响的成就三千年间,古代埃及人对后世有影响的科学成就有:⑴发明了文字。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埃及就发明了文字。

⑵纸草的使用。

古埃及人将当地盛产一种名字叫纸草的植物,将其茎杆部切成薄的长条后压平晒干,就制成纸。

⑶太阳历的确定。

埃及人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把尼罗河每年一度的泛滥当作一年的开始。

一个恒星年共分365天,一年分为12个月,36周,每月30天,每周十天,年终加5天。

⑷几何成就很大。

已能计算梯形、三角形面积,并计算出圆周率(π) 为。

他们用来计算平截头、正方锥体体积的公式与现代所用的公式是一样的。

西学东渐影响的科技著作

西学东渐影响的科技著作

西学东渐影响的科技著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向东方传播和影响的过程。

在近现代的历史中,西学东渐对亚洲国家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学东渐对科技领域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亚洲国家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作为西方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西方国家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西学东渐的传播途径,让亚洲国家获得了宝贵的技术知识。

从欧洲引进的新型农业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亚洲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

西方的医学知识和设备也为亚洲国家的卫生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西学东渐不仅推动了亚洲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西学东渐对亚洲国家的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西方国家的科技领域,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通过西学东渐,亚洲国家接触到了西方的科技思想和研究方法,激发了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

亚洲国家开始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投入,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科技成果被重新解读和利用,为亚洲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方向。

诸如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和印度的“数字印度”计划就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展示了亚洲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西学东渐对亚洲国家的科技合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科技合作已成为各国之间的共同选择。

西学东渐不仅促进了亚洲国家与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推动了亚洲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

在西方国家的科技支持下,亚洲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科技合作机制和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交流。

这种合作既促进了双方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交流,也为亚洲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亚洲国家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为亚洲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西学东渐对亚洲国家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 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 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 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 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 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 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 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 民所有。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 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 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 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 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 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 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陆、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纽带
明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洲和 非洲的30多个国家
近代以前的中外技术交流
• 唐代名僧鉴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 佛教文化,而且积极传授了中国的医 药学等方面的知识。 • 我国的天文仪器、造纸法、印刷术 以及瓷器、铜镜等工艺技术,也都在 唐代传入日本。
1. 近代以前的中外科技交流。 2.西方科技知识三次传入中国的过程。 3.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技术的发展。 4.日本的明治维新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以前的中外技术交流
自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武帝曾陆 续派遣使者到西亚、印度、阿拉伯等国, 兴办外交活动和文化交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 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第一 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 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 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 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 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 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 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 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 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 等,都作了说明。
郑和船队带 近代以前的中外科技交流,从总的方面看, 是中国向外传播的科技成果多,而吸收外 国的科技成果少。从历史上看,中国未能 吸收他国之长,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传入
16世纪开始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向中国传入,标志是 罗马教皇派遣的传教士来华。西方耶稣会士来华是 配合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需要。封建统治者接受西 方的某些近代科技知识,是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 并不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造成了 西方科技知识传入过程的复杂性,内容上的有限性, 后果上的畸型性。它既不同于主动地科技引进,也 不同于平等的学术交流。这几次向西方学习的活动 对于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曾经发生一定影响, 但是总的收效并不显著,且都以失败而告终。
洋务派。
李 鸿 章
曾 国 藩
恭亲王奕欣

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 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 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 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 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 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 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技术的发展
• 从明万历到清康熙的100 多年时间里,经过同反 对派斗争的曲折过程,西方的某些科技知识终于 开始传入中国。 • 但自此之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自雍正年间到鸦 片战争的100 多年内,清王朝又推行了闭关锁国 政策,对正在迅速发展的西方科学技术采取了视 而不见的可笑态度,阻止了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 继续传入。 • 同时清王朝屡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 乾隆、嘉庆年间兴起了考证风,影响了人们对自 然的探索与研究,对科学的发展则起到了阻碍作 用
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
北京古观象台上六架天文观测仪
纪限仪,可用以测定60度以內任一两颗天 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精确计算重铸仪器《时宪历》重见天日 妙设计皇帝试射 新大炮威力无穷

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传入
• 清初,由康熙皇帝亲自领导完成了中国全图的测 绘工作。这在我国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件,在 世界测绘学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 从西方耶稣会士来华之后,曾几次激起向西方学 习的热潮,第一次是 17 世纪上半叶由明朝大臣 徐光启、 李之藻发起的;第二次就是鸦片战争之 后的“洋务运动”, 而“戊戌变法”则是又一次。 • 中国科学技术没有因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而获得 生机,相反,自清朝中叶之后,传统科学技术的成 果在清王朝的统治下也日益减少
洋务运动
• 1840年,打响了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也
随之侵入我国。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 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从此中国逐渐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鸦片战争暴露 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林 则 徐
魏 源
筹制夷之策,师夷之长以制夷
产生原因
•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 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 「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 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 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 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东方传播
16-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由萌芽、发展到确 立的时期,也是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 期。与此同时,中国的封建制度仍然僵而不 死,严重地束缚了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尽管 与西方文化有所交流,但无法真正的吸收与 推广,致使明清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逐渐 落后。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以 前与近代中外科技交流的概况,分析中国科 技落后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