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合集下载

一个过程: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

一个过程: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

一个过程: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过程复苏探索讨论实验(论文摘要)从1978年至今,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复苏、探索、讨论到实验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本文从整体来认识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改革进程,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成效与不足。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现在,和基础教育其他学科教学改革一样,语文教学改革也走过了近30年。

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

;al语文教学改革近30年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而作为一个‚过程‛,其中有些什么经验和教训?哪些属于传承或创新?需要我们客观地去认识和总结。

一、复苏(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前期)‚文化大革命‛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有目共睹。

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福建、江西两省对两所学校初、高中8个班的学生进行作文和语文知识测试。

测试结果反映:‚水平相当差和很差的竟占多数。

‛cz l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开始‚复苏‛,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也就是双基。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什么?我看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落实‚双基‛,具体体现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上。

初版于1978年的人教版‚合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这样一些特点:每个单元都是读写听说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的小综合体;课文分课内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大类;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以及读写听说知识结合练习、注释介绍,而系统的汉语知识则集中编排在课本后面。

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套教材当然‚不怎么样‛,但如果翻阅一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就应该充分肯定当时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作出的努力。

不少有影响的教师在这一阶段就开始试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例如,广东省潮州市六联小学特级教师丁有宽多年来从事‚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他主张低年级学生学习‚四素句‛(说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要素的句子),以给中高年级的读写打好基础。

教学论第三章3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论第三章3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单元教学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进程一、古代教学论思想的起源与创立二、近代西方教学思想的发展及教学理论独立体系的形成三、传统教学理论的改造与现代教学观的形成四、20世纪我国教学论与实践发展的审视一、古代教学论思想的起源与创立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中国古代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独尊儒术。

“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重道(知识)轻器(艺);轻自然斥技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以“求善”——求道德之善为主旨,不同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中国古代教学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人性问题的探求上(人性本源,人性形成的看法)。

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性相近,习相远也”。

——人性具有可变性。

孟子:“良知良能”,仁义礼智——教学价值在于“复性”,达到“尽心、知性、知天”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强调学习、环境的陶冶和改造。

王夫之:“实有”的自然之性,“后天之性”。

“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教学乃“继善成性”的过程。

重人文。

但脱离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抽象地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难以把握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以及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

对教学对象——学生成长的关注。

启发教学、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循循善诱等。

(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识行观孔子:学-思-习-行孟子:“内省”、“养气”荀子:闻-见-知-行《中庸》:学-问-思-辨-行宋元明清:涉及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分合及判断真、善、美的标准等问题。

程颐:知先行后朱熹:知先行重;知行相须。

王阳明:知行合一。

中国先哲们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知行互动,较为辩证。

(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基于朴素的经验论。

⒈强调整体综合以及朴素的系统观与哲学、政治等观点一起论述教学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小学语文教育这样走过——新时期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演变与反思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小学语文教育这样走过——新时期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演变与反思

却 顾 来时 径 , 苍横 翠微 苍
今天 , 当我 们 擦 干 眼 泪 与 汗 水 、 以 亲切 的 目光 注视 那 些逝 去 的 岁 月
此专题策划 包括6 篇文章。一是
《 时期 中 小学 语 文 教 学 目标 的 演 变 新
冰 消 雪化 , 燕子 归 来 ?
中国从 此进 入 改革开放 的春 天 。 从 17 至 20 年 , 整 三十 年 。 98 08 整
语 文 教 学 目标 的演 变 进 程 之 中 , 出社 会 人 生 的 功 利 ;后 者 以辛 亥 革 对 “ 化 大 革 命 ” 殊 时 代 形 成 的 新 特 文 特 别 是 体 现 在 新 时 期 中小 学 语 文 教 学 命 后的 “ 发智德 ” 启 为代表 , 目标多 八股 恶劣 文风而提出。 ̄ 9 0 1 8 年修订
力” 这一 目的, 大纲提出 了8 条具体要
立教学 目标时存在 了一些 问题 。这 的” 前者以清朝末年设科之际强调 求 , , 另外还提 出了听话和说话 的教学 些 问题 ,集 中反映在新时期 中小学 的“ 官私实用” 为代表 , 目标单 一 , 突 要 求 。关 于文 风 的 教 学 目的 , 要 针 主
厚 重 , 文 字却 是 有 限 的 。 据 中 小 而 根 顾 与前 瞻 》 。 学 语 文教 育 的 专业 特 点 ,我 们 试 图
谨 以 此 专题 纪 念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路 ,我 们 看 到 的是 一 串 串闪光 的 思 对 新 时期 中 小 学语 文教 育 的 历 程 作 周 年 、
我 们 太 需要 对 新 时期 伟 大 而灿 中小 学语 文教 材 建设 的探 索 ,可 谓 波 澜 壮 烂 的 三 十年 作 一 番 梳 理 ,作 一 次 回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电子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电子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杨双安绪论——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授法)(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授”之谓——重“授”重教师的“教”。

(三)“国文教学法”与“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1、师范学校开设“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课程2、出版了专著、教材:吴研因《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1、《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2、国语、国文合称“语文”。

师范院校开设: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1、恢复高考制度全国师范院校统编教材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2、引发“教学法”与“教学论”之争“教学有法”——法则、原理(科学性)“教无定法”——方式、方法(艺术性)←(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1、受国外的影响:美国《明天的教师》:“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

国内教育界: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2、连续召开三次全国性的“学科教育学研讨会”3、出版了专著和教材:张隆华《语文教育学》于亚中、鱼浦江《中学语文教育学》(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1、世界教育学理论研究发展轨迹: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大)教学论20世纪80年代欧美传入的教育学——(大)课程论2、国内:课程论与教学论统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内容)(目的)统一教学论: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手段)(过程)二、学科学习的动机(一)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当语文教师邓拓《燕山夜话》:《讲一点教授法》毛泽东:“十大教授法”《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2。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进
关于古代语文教育史的划分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以语文学科性质的演变为契机,有的主张以不同 时期使用的教材为契机,有的主张以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轨迹为契机。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 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 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 本课程的分期:
(3)经学教材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文选教材:
《昭明文选》:文选烂,秀才半。自周至梁七八百年间129位作家,700多篇文章。将文学与经学、 史学、玄学分开,经书不选,子书不选,说话的记录不选,史书不选
按体裁编撰 《古文观止》:清
(六)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大问题:
1.目的:在于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2.内容:仅仅学习文言文,且多为先秦文章,时代性不强 3.方法:讲究决度的权威,师道尊严,体罚现象严重
四大弊端:
1.脱离口语实际,轻视口语教学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语文知识教学 4.忽视文学教育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史
(二)¡°国语¡±、¡°国文¡±名称的出现
1.语文在新式学堂单独设科之初,所定学科名称为“词章”,后为“中国文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文 件,称“国文”。此时,学生读的、写的都是文言文。“文”和“言”还是分离的。
2.五四前后,在黎锦熙、刘半农等倡导下,国民初等学校“国文”更名为“国语”,后,全国统一更名为“国语”。 此时,白话文作品进入教科书,“文”“言”分离的局面终于被打破。
这是一份家塾教学的日程表,龙启瑞自己说:本表以看读写作四字为提纲,“读熟书(经类及《文选》、《古文辞类篡》) 以沃其义论之根,看生书(史类,)以扩其通度之趣,写字以观其用心之静躁,作文以验其养气之浅深。”这“读、看、写、 作”四字提纲,确乎在表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虽然仍有读经和制艺应试的牵掣,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特色 是十分显著的,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较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些语文教学的切实经验来。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从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语文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字的发展史。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书写来传递信息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崇尚文学修养,诗词歌赋成为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主要方式,而文言文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工具。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语文学科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被纳入学生的学习范畴中。

二、语文学科的现状当前,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科目,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

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语文学科的教学也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学科教学逐渐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然而,语文学科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逐渐下降,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不高,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给语文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学生阅读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但也容易导致泛读和碎片化阅读现象的出现,影响了深度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语文学科的未来前景尽管语文学科面临诸多挑战,但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核心价值不会轻易被取代。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教育实践中,语文学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随着人们对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的重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语文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表达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语文学科也在积极拥抱新科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浅谈从教育变革的历程中看中国语文教育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浅谈从教育变革的历程中看中国语文教育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浅谈从教育变革的历程中看中国语文教育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论文关键词:教育变革历程中国语文教育民族化现代化发展论文摘要:回顾历史中的每一次教育变革,几乎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都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有关。

每一次的变革,都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冲击中进行文化的继承或者再创造,继而形成能够代表其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成为后来教育发展的新的文化基础,从而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世纪是中国文化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其间有疾风骤雨般的突变,也有和风细雨般的渐变。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和教育吸纳了具有每一个时代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加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语文教育是最能代表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一个民族所有文化的变迁都能从这里看到它发展的轨迹。

一、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现代化启始于这两次的教育变革。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他们虽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教育,力图改变我国旧的教育制度,却仍惮于彻底抛弃传统的文化教育,于是提出了这一教育主张,试图以它调和西方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之后的维新变法运动,则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使得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彻底走向崩溃。

这两次运动,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制度,开启了传统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触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

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废除了统一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且颁布了“壬寅学制”和之后的“癸卯学制”。

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后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中有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这两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选学的内容,《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小学堂每日读经书一小时,挑背浅解一小时,每周计读经小时;中学堂每周读经小时,挑背讲解小时,计小时。

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作者:戴正兴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9年第12期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不過是极其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我们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70年却是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

70年语文课改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材。

综论语文课改7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语文课改在哪里生成?又是怎样发展?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总结?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求得阐明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70年语文课改发展轨迹中去寻找,从历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中去探索,从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中去思考,从70年语文课改的经验与教训中去获证。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语文课改;发展轨迹70年,语文课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是本年度语文界普遍关注的议题。

语文教育改革正在进入深化和攻坚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在回望中对70年语文课改的发展轨迹作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去解决新时代语文课改发展中的新问题。

近年来,众多教育主流期刊相继发表了相关主题的系列文章,本文拟摘要从以下方面作综述,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可略见端倪。

一、不同角度对70年语文课改历史进程的梳理语文教育专家、资深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倾注极大的热情,以70年的时空维度,从不同角度对语文课改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并做出各种回望与评说,有10年一评的,有20年一评的,也有30、40年一评的,更有70年一评的,这些评论成了语文界最宝贵的资料,受到语文教师最为瞩目的关注。

10年语文课改历史回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回望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历程》、史绍典的《十年语文课改面面观》、余慧娟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魏本亚的《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夏家发的《对小学语文新课改十年的回顾》、纪德奎的《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徐宏杰与宋中华的《新课程改革十年反思》、俞明雅的《十年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述评》等。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语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沟通、传达信息的方式和技巧,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交流的技巧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甲骨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方法论。

古代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是中国语文学科的起源,它记录了古人在兽骨或龟甲上所刻的文字,是对古代生活、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见证。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为后来的语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文字逐渐演变为汉字,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字系统。

在古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文人士大夫的崛起密不可分。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通晓礼制、仪轨,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文字和演讲技巧。

由于古代社会以文化程度为分级标准,文人士大夫们都要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其中一项关键考核就是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这样的选拔与比较,使得语文学科得以在古代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的诗词和明清时期的戏曲成为了中国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是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造诣。

大量的诗词作品被留传了下来,成为了后人学习语文的经典文本。

而明清时期的戏曲,则是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交融的产物,通过歌唱、舞蹈和表演等形式进行艺术表达,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文化智慧,也为后来的散文、小说等文体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语文学科也随之发展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语文学科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探讨语文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在那个时期,鲁迅等一批优秀的语文学者和作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语文学科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文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综合性学习”被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深人研究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时,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综合性学习’是传统教学,还是反传统教学?”语文课“综合性学习”植根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孔子实施的教育就具有综合性。

特别是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孔子创立了一套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融才智教学与道德教育为一体,集内在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寓教于本性内心,寓德于仪礼外形。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智育与德育、内修与外学、启智与笃行、学文与学工、求是与求德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孔子创立的这种智德、内外、知行合为一体的基本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统一,实现了德智体美、知行体用、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道路和基本面貌。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总是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上求“觉悟”,达到直觉体悟,完成个人体验;教学内容上图“完善”,熔铸多种学科,改造人格气质;教学方法上用“涵泳”,重视整体把握,致力语感培养。

当然,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与我们今天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并不相同。

由于历史的局限,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其综合性道路上向前发展时,自身的痼疾也在发生作用,伤害着语文教育。

从语文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影响着语文教学综合性的程度和质量。

首先,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高度的政治化、伦理化倾向,使语文教育逐步蜕变为经学的附属,从而排斥其他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最终割断语文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联系。

其次,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启发教育原则,在实践中实质上是教育与训导的结合,训导的强化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领悟已知而并不能发现未知。

《礼记·学记》就已经注意到这种弊端,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

中国语文教育史

中国语文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多元与探索的时期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 束缚,开始注重个性、自由和创新。同时,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语文教育的语言统一 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社会主义教育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详细描述
汉代的语文教育不仅重视文字、语言的学习,还注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传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扬雄、王充等,他们 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文化繁荣的时期,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 容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如讲解、问答、讨论、作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思想的 指导下,强调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同 时加强了语文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化。在改革 开放后,语文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03
当代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语文教育
传统与政治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语文教育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材内容以经典文学作品和革命题 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想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和模仿,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文字的书 写和意义。由于甲骨文、金文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因 此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 括文字、语言的学习,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

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演变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小学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演变,以及对现代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古代社会,小学教育的形式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最早的小学教育出现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当时的学校主要是为贵族和掌握权力的阶层子女提供教育。

学生们学习文字、文学、音乐、数学和道德伦理。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教育更加普及,男孩和女孩都有机会接受基本的教育,学习语言、音乐、体育、哲学、逻辑和修辞。

中世纪的欧洲,教育普及程度下降,教育权力被教会垄断。

教会学校开始发展起来,提供宗教教育和神职人员培养。

这个时期的小学教育仅在有钱的家庭中提供,大部分普通人的子女只能通过学徒制度获得实际技能的培训。

16世纪的欧洲,尤其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小学教育开始得到改革和重视。

鲁特斯曾在德国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理念,并开设了最早的小学。

随后,荷兰和英国等国也开始兴建小学。

这些小学主要以宗教课程为主,旨在培养虔诚的基督徒。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小学教育的兴起与工业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工业工人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小学教育开始有了真正的普及。

同时,普通公立小学也开始出现,这是政府提供并管理的学校,为社会底层的子女提供教育机会。

在这个时期,识字和基本算术成为了小学的核心课程内容。

20世纪,小学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

很多国家纷纷通过法律和政策,将小学教育列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同时,小学教育的内容也开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科学、体育和音乐等课程也开始逐渐被加入。

学校教育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逐渐转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

到了21世纪,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和改革。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资源。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出、以理服人的教学态度。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 (2)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胡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和方面,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较好方法。 实物教学 模拟情境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个别差异的矛盾。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反思历史,寻找进步的真理——王松泉语文学科历史观

反思历史,寻找进步的真理——王松泉语文学科历史观
教 学 大参 考 . 王松 泉 语 文 教 育思 想 研 究
I I l l 攀
反思历史, j 寻;进步的真理 :
— —
王松 泉 语文学科 历史观
画 吕 品 武 玉 鹏
随着 语 文 教 育改 革 的 深化 .人 们 更 加 清 楚 地 认 识 到 .现在 的语 文教 育和 过 去 的语 文教 育 是 一 个 相 互衔 接 的 有机 整 体 .我们 迫 切 需 要从 以往 的语 文 教 育 中 汲 取 经 验 教 训 .探 寻语 文 教 育 发 展 的 内 在 规 律 。o世纪 2
首 先 。 何 事物 的发 展 都 有 其 自身 的规 律 , 有 正 任 只
确 地 揭 示这 些规 律 才 能认 识事 物 的本 质 .而 要 揭 示规 律 就 必 须把 事 物 作 为 一 个 过程 去研 究 .考 察 它 的 发 展
演 变 . 行 可 靠 的 历 史形 态 分 析 。 国语 文 教 育 从 汉 字 进 中 产 生 开 始 至今 约 有 五 千 多 年 的历 史 ,在 这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中 . “ 语 文 教 育 ” “ 语 文 教 育 ”从 “ 语 文 教 从 潜 到 准 . 初 育” “ 到 续语 文教 育 ”从 “ 语 文教 育 ” “ 语 文 ” “ . 新 到 泛 、大 语 文 教 育 ”每 个 时 期 既有 相 互 联 系 、 脉 相 承 的 特 性 , , 一
的形 式 进 行说 明 历 史 观 不仅 是 史 实 的 知识 。 是 史 实 的解 喻 。 同 还 不
语 文 波 折 期和 语 文 革 新 期年 张志 公 以 一 部 < 统 语 文 教 育 初 探 》 启 了 中 传 开 国语 文教 育史 研 究 的大 门 。 后 。 之 语文 教 育 史 向 着 独 立

从文言到白话--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语体演变

从文言到白话--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语体演变
语 言 应 用研 究
从 文 言 到 白话
民 国小 学语 文教 科 书语 体 演 变
口戴梦媛 沈玲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以民国时期 小学语 文教科 书为样本 ,探讨 了文言到 白话语体 演变的三个阶段 ,揭示 了语体演 变对于语 文学科
及语 文教育的意义 ,同时对 当代 小学语文教科 书编写的语体选择和 “ 当代经典热”进行 了反思。
学 国文教科书 ,一律为文言文 。
( 二 )国语 教科 书 ( 1 9 2 0  ̄1 9 2 8 ) : 白话 文 的确 立
地区 )、 《 分部互用 儿童教科 书儿童南 部国语 》 ( 针对南
部地 区)、 《 分部互 用儿童教 科书儿童 北部国语 》 ( 针 对
1 9 2 0 年 , 教 育 部 训 令 全 国 各 地 的 国 民 学 校 先 将 一 、 二 北 部 地 区 ) ; 还 有 根 据 某 种 教 学 理 念 编 写 的 教 科 书 , 如 年 级 的 国文 改 为 语 体 文 , 学科 名 称 从 国 文 改成 国 语 。名 称 《 教 学做儿童千 字课 》;更有根据 时局需要而 编的短 时之 的 改 变 意 味 着 小 学 阶 段 的 学 习 , 宜 先 从 现 行 的 口头 语 言 即 活 的语言 ( 即 白话 文 )开 始 。 语 体 文 , 是 白话 文 的 俗 称 , 是 与 文 言 文 相 对 的一 个 概 念 , 即 偏 向 于 当 时 的 口头 语 言 ,
二 、从 文 言 到 白话 语 体 演 变 的 意 义
更侧 重于一个语 体概念 。现代 意义的 白话 文,起始 于1 9 1 9
年 “ 五 四 ” 时 期 的 “白话 文 运 动 ” , 发 展 到 现 在 已有 明 确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
2016.2
教学要求:
—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精深的教学理论与生动的教学 实践相结合
—同伴协作:小组合作,共同分享 —网络学习:网上自主学习 —课堂参与:记录关键知识,交流所思所想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专业,写一节课的规范教案; 设计并试讲10分钟的微课。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 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概念的表达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 验的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 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 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 面的活动组成。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1)豫、时、孙、摩; (2)长善救失; (3)启发诱导; (4)藏息相辅; (5)教学相长。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 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2.课程内涵的界说
(1)课程是知识(六艺、七艺)
把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知识,不仅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 点,而且也是国内目前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观点 。
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 获得知识。课程被等同于知识,而知识是按学科分类 的。因此,这种定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课程即 学科(科目)”。这也是一种常识化的课程观,在学 校的日常实践中和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作者:康学峰来源:《教育界·上旬》2016年第08期【摘要】语文教育发展到现在,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不只是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连教师本身也对语文教育的未来感到彷徨。

如何对语文教育破局,重新让语文学科具备人文情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文章将简单介绍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分析语文教育发展趋势,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育现状发展趋势一、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一)学生失去人文精神,语文学习劲头不足语文的基础教育功能其实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无论是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语文的内涵非常丰富,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的基础,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蕴含着哲学的真谛,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内涵所在。

而现实却与这样的精神实质相背离。

“快消文化”的融入,冲击着年轻一代的思想,语文的人文精神正在消失,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随之不复存在,这就是学生群体的最大困惑。

(二)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育缺乏活力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吗?并不是。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光辉教育史,也曾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但即便如此,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不完善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从未冲淡“分数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这近乎偏执的“信仰”扎根于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心里,也深深影响着学生。

学生学习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是为了获得高分。

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谈。

(三)网络语言冲击着正统的语文教育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语言已经占据我们的生活圈。

对于网络依恋近乎狂热的学生群体直接受到影响。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不断刷着微博、论坛、空间,很少有人再拿出语文课本安静地阅读一篇散文[1]。

科技带来的冲击还远不如此,相当一部分的传统纸媒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报纸也都用上了网络语言。

我们不便评论这是否妥当,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语言的语法有很多是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的。

大语文小四文纪录片

大语文小四文纪录片

大语文小四文纪录片第一章:大语文的起源和发展大语文是一门独特的语言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大语文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它的形成离不开古代文化的积淀和后人的不懈努力。

第二章:大语文的独特魅力大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大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解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大语文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三章:大语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大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力量。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解读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比赛,增加学生对大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第四章:大语文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大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大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欣赏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大语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研究和解读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第五章:大语文的发展前景和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首先,大语文需要与时俱进,注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开展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

其次,大语文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协同,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领导管理型 该类型以魏书生、潘凤湘为代表,主
张用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定向、自 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潘凤湘(江西南昌二中),合作教学 法
发掘派的教学共识是对学生潜能的认识与开
掘。 1、思维训练型 宁鸿彬,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 2、技能训练型 程汉杰(北京铁路二中),“快速阅读” 杨初春(湖南新邵县第一中学)“快速作文”
强调语感训练,主张优化课堂教学的 基本程序。 3、审美悟道型 该类型以欧阳代娜(辽宁鞍山十五中) 为代表,注重教学审美。教学中讲究 “简”、“深”、“美”。
导引派的教学思想源于孔子的启发诱
导 1、引导点拨型 该类型以钱梦龙、蔡澄清为代表 钱梦龙,“三主”“四式”的语文导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3、跳摘训练型 张富(南昌市三中):充分挖掘学生
潜力,让学生“跳”起来。 4、渗透训练型 强调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结合 张孝纯(河北邢台中学),“精讲巧 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大社 会”,学习“大语文”。





“名师名单”,如下: 东部:李海林(沪) 洪宗礼(苏) 王尚文 陈钟梁(沪) 朱永新 钱梦龙 (沪) 于漪(沪) 张大文(沪) 程红兵 (沪) 黄厚江(苏)方仁工(沪) 陈军(沪) 曹津源(苏) 沈江峰(浙) 朱泳燚(沪) 李震(苏) 王栋生(苏) 蔡明(苏) 郭初阳(浙) 袁卫星(苏) 郑桂华(沪) 邓彤(浙) 马骉(沪) 丁卫军(苏) 毛荣富(沪) 肖家芸(沪) 南部:孙绍振(闽) 潘新和(闽) 钟德赣(粤) 黎世法 孙春成 武镇北 王文延 吴 泓(粤) 黄汝棠(粤) 李廷坚(粤) 许更生(闽) 程少堂(粤) 许序修(闽) 陈日亮(闽) 西部:李镇西(川) 杨东俊(晋) 干国祥(川) 颜振遥(川) 王君(渝) 北部:魏书生(辽) 宁鸿彬(京) 欧阳代娜(辽) 程汉杰(京) 申士昌(京) 赵大鹏(京) 陶伯英(京) 韩军(京) 程翔(京) 赵谦翔(京) 李元昌(吉) 吴心田(鲁)李裕德(京) 王大绩(京) 郑晓龙(京) 李卫东(京) 窦桂梅 (京) 张孝纯(冀) 许建国(冀)张国生(冀) 顾德希(京) 翟小宁(京) 史 建筑(鲁) 中部:洪镇涛(鄂) 蔡澄清(皖) 胡明道(鄂) 杨初春(湘) 余映潮(鄂) 史绍典(鄂) 张 富(赣 )甘其勋 汪南松(皖) 余 蕾(鄂) 王先海(鄂) 朱显驹(鄂) 王世发(鄂)周崇典(鄂) 杨舜山(鄂)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 (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 (2)目治指浏览快读。 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
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分期 其一,以李杏保、顾黄初为代表,把
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作为分水岭。即 1904年初,《癸卯学制》的颁布 其二,以张隆华为代表,以鸦片战争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
古代语文教育的总体特征
(一)综合性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分科教学的传统,而

是融识字教育与文史哲经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 现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二)整体性 古代语文教育较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的讲授 和训练,而是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和写作指 导。 (三)实践性 传统语文教育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 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唐诗鼎盛,开一代诗风,创一代诗教,是这
一时期语文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和散文教育, 与诗教相得益彰,对后代语文教育影响也很 大。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 606年)开始的科 举制度,到唐代逐渐完备,一直沿用到清末, 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
第一、科举考试的情况介绍
(一)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办法
语文考试总的趋势是淡化知识性考查,
强化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核。 英国考试要求 : (一)语言占60% 。包括 1、至少写三篇实事报道。2、至少写 三篇对争议性问题的表态文章。3、至 少进行三篇创作。4、写一篇小型的调 查报告。5、两次综合考试,其中124 分是社会科学性质的,35分是语文性 质的。
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 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
两个来源:生徒,乡贡 考生要求自带身份、履历证书及鉴定
材料 到了考试之日,自备水、炭、蜡烛和 餐具 考试的办法:1、帖经 2、口试 3、墨义 4、策问 5、 诗赋
(二)录取人数和及第后的荣耀 明经科每1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总
数不得超过100人。 进士科每10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 以20人为上限。
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 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 《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 《铸剑》《理水》;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 论“费厄泼 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 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 《“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 (诗)》。
(一)感知派 感知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之间的讲、读、议、
评为主,教师注重营造语言情境。 1、情感熏陶型 该类型以于漪、李吉林、李镇西为代表。 于老师将教育事业视作“爱”的事业,“献 慈爱、富激情、重感染、善诱导” 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李镇西,爱的教育
2、语感品味型 该类型以洪镇涛(武汉六中)为代表,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
明,浙江余姚人。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根据儿童的心理和思想特点,诱之歌 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反对教条 式的教学和体罚。 对授书的基本原则:一是“量其资 禀”,二是“专心一志”。
文学设科期(1904-1919)
→国语国文期 (1919-1949) →语文定名期(1949- 1958) →语文波折期(1958-1978) →语 文革新期(1978-2001) →新课程改革 (2001-) 语文名称的演变 1、1904年, “中国文学” 2、1907年,“国文” 3、1923年,“国语” 4、1929年,小学“国语”,中学“国文” 5、1949年,“语文”
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 式整齐。 3、注重实用。《汉书.艺文志》说,《急就 篇》中的字都是常用汉字。 4、知识面宽。颜师古在《急就篇注叙》中 评价该书,“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全书 有100多个姓,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 动植物,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还有官名, 法律知识,地理知识等。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一、远古到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1.诗歌神话是原始社会早期的语文教
育现象 2.文字的创造及其演变 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 文字-------“六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对我国教育的发 展有很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的 一个创举。 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在中外教育 史上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后学如子思、 孟轲、荀况。 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 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 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
2、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改革科举制度。取消诗赋、帖经考试,
改考议论文。 (3)设置专门学校。 3、崇宁兴学 1102年,蔡京主持,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 某些措施。
(二)胡瑗和“苏湖教法” 胡瑗生平(993-1059),江苏泰州人。与好
友孙明复、石守道被学者称为“三先生” 1、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等儒家经典,提高学 生的文字阅读、思维和研究的能力。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3.1966~1976年
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
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 教材语文》为例。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 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 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 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 《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 《无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 斯基派的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 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药》《祝福》 等鲁迅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