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061607ccbff121dd3683c1.png)
文言文复习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2.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3.熟记常用“通假字”一、导入:【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二、活动一——总结类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
借字本字字义(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14)沛公不胜杯杓杓勺(1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按查明(16)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庭廷(1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返(1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樽(1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磨(2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2.根据通假字和本字之间的关系,总结文言通假字的规律:A.【声旁字代替形声字】——(5)(6)(9)(12)(17)(18)B.【同声旁的字相代替】——(2)(8)(15)(19)(20)C.【同(近)音字相代替】——(1)(4)(7)(10)(13)D.【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11)(14)(16)二、活动二——归纳方法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每组上方的括号内指明通假规律。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f43ab3960590c69ec376ed.png)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一、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查看)4.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熟,仔细)二、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牵)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介词,凭借)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表目的,来)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以吾两人在也(连词,因为)⑤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任用) 欢①逆强秦之欢(欢心)②绝秦赵之欢(交情)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欢洽,欢好)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回头看)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环顾)④三顾茅庐(拜访)⑤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看)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趁机)④因势利导(顺着)传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②舍相如广成传(馆舍,宾馆)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乃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②臣乃敢上璧(才)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就)三、古今异义(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包括父母兄弟姐妹)(2)请指示王(指给。
看)(3)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扬言)(5)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平民)(6)左右欲刃相如(左右侍从)(7)明年复攻赵(第二年)(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姬妾)四、词类活用A.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④怀其璧(怀,怀揣着)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名动】B.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③奉璧西入秦(西,向西)④怒发上冲冠(上:向上)⑤卒廷见相如。
高考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
![高考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https://img.taocdn.com/s3/m/68f3aa9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a.png)
高考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中特殊的通假、偏义复词现象,熟记常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2.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通假字、偏义复词,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二、知识梳理通假字分类如下: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卖炭翁》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三、通假字推断技巧一)依据字音推断1、字音完全相同①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2、声母相同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项羽本纪》)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3、韵母相同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二)依据字形推断1、增加偏旁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举酒属客2、去掉偏旁①食之不能尽其材②拜送于庭3、更换偏旁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方法总结: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信陵君窃符救赵复习学案(教师版)
![信陵君窃符救赵复习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ee59746f1aff00bfd51eae.png)
信陵君窃符救赵练习答案一、通假字1、直上载公子上坐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坐∶同“座”,座位2、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俾倪∶同“睥睨”,斜视的样子3、辞决而行决∶同“诀”4、北乡自刭乡∶通“向”二、古今异义。
1、公子再拜,因问古,拜两次。
今,第二次拜。
2、以公子为长者古,有德行的人。
今,年长的人。
3、胜所以自附为婚姻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4、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古,谦辞。
今,因胆小害怕无法做某事5、公子颜色愈和古,脸色,神情。
今,①有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指脸上的表情6、让魏公子曰古,责备。
今,①补征;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②请③把东西给人7、愿枉车骑过之古,拜访。
今,经过或过错。
三、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名词作动词,谦逊地对待2、留军壁.邺:名词作动词,驻扎3、大会.宾客:名词作动词,宴请4、朱亥袖.四十斤铁椎:名作动,袖里藏着5、不敢以其高贵骄.士:形作动,傲慢地对待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使动,使……高洁7、公子从.车骑,虚.左:使动用法,使……跟从;使……空着8、为能急.人之困:为动用法,为……着急;或者意动用法,以……为急9、公子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10、却.秦存.赵:使动,使……退却;使……存活11、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动,使……站立着12、侯生乃屏.人间语:使动,使……退避13、北.救赵而西却..秦: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使动用法,使……退却14、厉.兵秣.马:名词作动词,磨;喂15、自.迎夷门侯生:名词作状语,亲自16、皆谦而礼.交之:名词作状语,以礼17、以便.国家:使动用法,使……方便18、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动词作名词,救兵19、且公子纵轻.胜:形容词作动词,轻视20、吾攻赵旦暮且下.:名词作动词,攻下21、弃之降.秦:使动,使……投降22、今公子有急.:形容词作名词,急难23、此五霸之伐.也∶动词作名词,功业四、一词多义1、故(1)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2)复饮如故:原来(3)故久立与其客语;朱亥故不复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故意,存心(4)今公子故过之:特意(5)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所以(6)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特意(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事物(8)君安与项伯有故:旧识;旧交(9)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仍,还是2、引(1)公子引车入市:带领(2)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3)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4)为公子先引:引路3、就(1)乃谢客就车:上,登上(2)欲就公子之名:成就(3)使归就戮于秦:接受(4)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赴、趋(6)瞬息可就:完成4、乃(1)公子于是乃置酒;乃谢客就车;乃请宾客:于是,就(2)嬴乃夷门抱关者:是5、辞(1)辞决而行:辞别(2)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4)近日奉辞伐罪:命令(5)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6、兵(1)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兵权(2)勒兵:军队(3)得选兵八万人:士兵7、过(1)愿枉车骑过之;不宜有所过;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臣所过屠者朱亥:前往拜访;探望(2)行过夷门,见侯生:经过(3)公子过谢侯生:前往(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责备(5)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超出,胜过(6)微二人,寡人几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犯错误,错误(7)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超出,胜过8、以(1)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欲以观公子;臣以此知之:因为(2)实持两端以观望;过客,以观公子;王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来(3)世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认为(以……为 // 以为)(4)譬若以肉投馁虎:用(5)欲以客往赴秦军:和(6)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以公子贤,不敢……;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以公子之高义;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7)以为小礼无所用:认为(8)以至……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在;来9、为(1)封公子为信陵君(2)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为了(3)为寿侯生前:给(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是(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结为(6)如姬之欲为公子死:为了(7)赵王所为:作为(8)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做10、让(1)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责备(2)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退让;谦让(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谦让11、微(1)(侯生)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秘密,偷偷(2)微风鼓浪:微小;轻微(3)微斯人,吾谁与归要没有,要不是(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要没有,要不是(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精妙:五、重点字词1、致.食客三千人:招来2、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方圆3、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做侵犯的打算4、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问候;给、送5、侯生摄敝..车骑过.之:希望;委屈;访问..衣冠:整理;破旧的 6、愿枉7、微.察公子:暗暗地 8、遍赞.宾客:引见、介绍9、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备办;舍身投入;一起10、侯生乃屏.人间.语:使人退;偷偷地 11、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12、我岂有所失.哉:过失、错误 13、然公子遇.臣厚:对待1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遗憾 15、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献16、如姬资.之三年:蓄积 17、勒.兵:检阅18、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驻扎 19、且.公子纵轻胜:即使20、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果真 21、将.兵十万:率领22、旦暮且.下:将要 23、已拔.赵:攻克24、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都;情况 25、公子勉.之:好好努力26、天下莫.不闻:没有人 27、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本来28、顾.未有路耳:只是 29、夺晋鄙军.:军权30、西却.秦:打退 31、公子亲数存...之:亲自;多次;看问32、公子过谢.侯生:辞别 33、请数.公子行日:计算六、句式1、欲以观公子:欲以(之)观公子2、遍赞宾客:遍赞(于)宾客3、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4、可使击之:可使(之)击之5、为大梁夷门监者:判断句6、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定语后置7、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8、公子何以知之:宾语前置9、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10、尚安事客:宾语前置11、请救于魏:状语后置12、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状语后置13、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状语后置14、此五霸之伐也:判断句15、不能得之于王:状语后置16、如姬父为人所杀:被动句17、而如姬最幸:被动句18、赢乃夷门抱关者也:判断句19、何泣也:宾语前置20、何如哉?:宾语前置20、此人力士:判断句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判断句22、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判断句2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七、1. 当:判罪2. A项并没有里应外和,而且也没有一起返回;B项是称太子病了;C项并不是在太子登基的时候。
不义而富且贵导学案(教师)
![不义而富且贵导学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8e94256fa32d7375a517800a.png)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师)【学习目标】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习方法】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预习检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进行解释①富而可求也而,通“如”,如果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要”通“约”,贫困2.解释下列加粗字①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受”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紧靠④子路问成人成人:完美无缺的人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即使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的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疑问代词,哪里,何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原句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1.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通假字复习课教案
![通假字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b78b146c85ec3a87c2c59a.png)
高三第一轮复习通假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要求。
2、了解通假字的概念和类别。
3、了解并学习辨析通假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通假字。
教学难点:怎样识别通假字。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讲练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引入新课(一)导入课题: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接触到许多通假字,那么什么是通假字呢?板书课题:通假字复习(二)明确概念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字是古人临时借用,或写了错别字,后来又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现象。
课内通假字辨析(10个)(见课件)二、讲练结合,归纳方法(一)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1、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和本字同音。
通假字是本字的一部分,和本字同音,如:善刀而藏之。
善——缮一尊还酹江月尊——樽因击沛公于坐。
坐——座2、通假字和本字有一部分相同,字音相同,如: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崛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销——消3、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同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箕子阳狂阳——佯4、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但读音相近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又5、通假字和本字字形不同,读音也不同如:冯虚御风冯——凭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罢——疲(二)归纳识别判断通假字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某个字按照通常的意思讲不通了或不合事理,就要考虑“通假”的问题。
(1)以字义为出发点,以字音为依据,联系上下文来揣摩,考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那个字来理解。
(2)以字义为出发点,考虑形近的字代替那个字来理解。
(三)引导学生明确辨析判断通假字要注意的三点。
(例句见课件)1、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一定都是通假字。
2、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都是通假字,但所通的本字不同,意义也不同。
3、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都是通假字,且所通的本字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
滕王阁序知识点学案(教师版)
![滕王阁序知识点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98e6fe941ea76e58fa0462.png)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材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复习课案——自我检测制作:郑爱华制作时间:2012-4-2一、通假字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二、古今异义1.千里逢迎..古:迎接今:迎合2.俨骖騑于上路..古:高高的道路今:出发3.阮籍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4.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今: 没有钱,穷困.5.盛筵难再.古义: 古义:第二次今义: 又一次.一词多义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胜: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
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动词,超过。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形容词,尽、完。
穷:响穷彭蠢之滨副词,尽。
穷睇眄于中天副词,尽。
穷且益坚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形容词,穷困。
舍:舍簪笏于百龄动词,舍弃。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名词,客舍、住所。
退三舍而避之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
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到、走近。
怀: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名词,心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动词,揣着。
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滕王阁序序言、序文。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名词,次序、秩序。
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安排次序。
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所以.故遣将守关者特地既克,公问其故:原因.引: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恭疏短引(名词,序)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数:A,shù , 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B,shǔ ,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C,shuò ,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趋:他日趋庭(动词,快走)入而徐趋(动词, 小步快走,表示尊敬)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词类活用(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2),四美.具,二难.并美, 作名词,美好的事物,指良辰, 难:作名词,美好的事物,指良辰, 美景,赏心, 美景,赏心, 乐事;难得的宾主,指贤主,嘉宾.(3),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使……吃惊.(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一样)(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趋向,向上)(6)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看)(7)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人物)(8)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屈,窜,使动用法,使……屈就,使……逃窜)(9)腾.蛟起.凤(腾、起,使动用法)(10)梓泽丘墟..(丘墟,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1、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讲课教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7349c3daef5ef7ba0d3cd5.png)
什么是通假字?“通”和“同”有什么区别?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而“同”则是指二者完全一样可以互相代替以下是按首字母顺序归纳的高中常考的文言通假字,如:A案: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罢:通“疲” ;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杯: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①通“背” ;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 ;顶,穿着,覆盖在肩上。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①通“避” ;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②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疲惫,衰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 ;不。
副词,句尾语气词“吗”“或师焉,或不焉。
” “汝见我不?”C材: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 ;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文言文通假字导学案
![文言文通假字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c6855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8.png)
通假字导学案一、通假字的概念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
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练习:找出下列语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二、通假字的分类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假借字。
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淚”。
3.假借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
通假字公式:1、“×”同“×”甲同乙2、“×”通“×”甲通乙甲为通假字,乙为本字。
诵读时读本字的音。
三、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1.或音同(同音通假),或音近。
如:终老不复取2.或声旁相同。
如:距关,毋内诸侯。
3.或一个是声旁字,一个是形声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四、通假原则:1.相对固定。
2.不可反向。
判定方法:不通则通,通则不通。
【马上操练】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此小大之辩也。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高三总复习——通假字讲课教案
![高三总复习——通假字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d01ba79e314332396893f7.png)
高三总复习——通假字1、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畔主背亲B.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去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答案:C解析:(“畔”通“叛”,“衿”通“襟”、“亡”通“无”。
)2、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B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这矣。
C 其真无马邪、其直不知马也。
D 又问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答案:D解析:(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以”通“已”;“邪”通“耶”;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3、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赢粮而景从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百有余年矣答案:C解析:(“弊”通“敝”,困顿不堪;“景”通“影”;“有”通“又”)4、指出有通假字的一组(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倔起阡陌之中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约从离衡答案:D解析:(“从”通“纵”,“衡”通“横”)5、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金就砺则利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D.君子生非异也答案:A(解析:“知”通“智”,“说”通“悦”,“生”通“性”)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度长絜大B.虽有槁暴C.无失其时D.约从离衡答案:A解析:(“有”通“又”;“无”通“毋”;“从”通“纵”。
)7、找出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①而后乃今培风②小知不及大知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④此小大之辩也⑤而征一国者⑥而御六气之辩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④⑤⑥答案: B解析:(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耐”;⑥“辩”通“变”)8、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才美不外见B.食之不能尽其材C.其真无马邪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D解析:(“见”通“现”;“食”通“饲”;“邪”通“耶”;)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诎右臂支船B.长约八分有奇C.左手倚一衡木D.舟尾横卧一楫答案:D解析:(“诎”通“曲”;“有”通“又”;“衡”通“横”。
古文知识整合(一)教师版文言文复习资料1
![古文知识整合(一)教师版文言文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a3a6a05e852458fb770b5687.png)
古文知识整合(一)《〈诗经〉两首》一、通假字1.爱而不见:“爱”通“薆”;“见”通“现”2.说怿女美:“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匪”通“非”;“女”通“汝”5.氓之蚩蚩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7.犹可说也:“说”通“脱”8、隰则有泮:“泮”通“畔”二、古今异义词(1)氓.之蚩蚩(古:指民众,百姓;男子,文中指“民”。
今:道德败坏之人,音mang)(2)至于..顿丘(古:到,到达。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子.无良媒(古: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或“你”。
今:儿子。
)(4)秋以为..期(古:把……当作……今:认为)(5)泣涕.连连(古:眼泪。
今:鼻涕。
)(6)体.无咎言(古:指卦象,即占卦的结果。
今:身体。
)(7)士贰.其行(古:不专一,指变了心。
今:数词“二”的大写。
)(8)士也罔极.(古:准则。
今:程度副词。
)(9)总角之宴.(古:欢乐。
今;宴会。
)三、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 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2)士贰.其行: 数词使动用法,使……不专一(3)二三..其德: 数词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4)夙.兴夜.寐: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四、一词多义:(1)其:①静女其姝:形容词词头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代词,它的③士贰其行:代词,他的④咥其笑矣:助词,无实义(2)以:①秋以为期:介词,把、拿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连词,用来,来③以尔车来:介词,用④以我贿迁:介词,把(3)于:①俟我于城隅:介词,在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介词,到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吁”,叹息声(4)之:①匪女之为美: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美人之贻: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助词,的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代词,这件事5)言:①载笑载言:动词,说②体无咎言:名词,话③静言思之:语助词,无实义(6)说:①说怿女美:通“悦”,喜爱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通“脱”,解脱。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c592f0f0ba0d4a7302763a81.png)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探究案
Ⅰ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抨击“耻 学 于 师 ” 的 人 , 作 者 从 哪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了 对 比 论 证 ?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 2 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
-1-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三、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本文是阐
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③而耻学于师
(
)
-2-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不拘于时
(
)
6、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④于 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⑤师 吾师道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14c3d4ba1aa8114531d99f.png)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搜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古代文化常识。
2、能准确逐句翻译全文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
3、总体把握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整体把握文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对孔子师徒语气、表情、动作的精彩描写,想象品味“沂水春风图”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比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归纳四个弟子的志向,掌握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难点: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领悟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
〖相关链接〗(一)孔子与《论语》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84d1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0.png)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概念和古今异义。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的对照。
3.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通假字进行阅读和翻译。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通假字的概念介绍。
2. 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的对照。
3. 搭配例句的解析和实例演练。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篇有关文言文中通假字使用的短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兴趣,并引出课堂主题。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言文通假字以及其与现代汉字的异义对照。
3. 常见通假字的对照:(1)教师列举一些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并与现代汉字的异义进行对照说明,例如:“愈”通假为“越”、“多”、“增”,示范解读句子中使用的具体含义。
(2)学生分组合作,自选一些文言文段落,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在小组间讨论其古今异义。
4. 搭配例句的解析和实例演练:(1)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重点解析其中的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引导学生理解其运用。
(2)学生进行配对练习,根据给定的文言文句子,选择合适的通假字填入空格中,然后互相交流、讨论答案,并进行批改。
五、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课文,或者辅助阅读一些简单文言文作品,让学生更加熟悉文言文通假字的运用,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文言文通假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的文言文阅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七、课后延伸:布置学生以文言文通假字为题目,撰写一篇与古今异义相关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在下堂课上交流和分享。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需要更详细的教案或其他教育阶段的教案,请告知。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教案(2课时)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教案(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d4ad7c843323968001c92b0.png)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稍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略微〕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 不辞劳累〔推托〕
5、文言句式a.推断句b.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合作探究
个人主页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三、教师引导复习: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授课人
课题
必修一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
2、识记必背名言警句。
重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
备课人
李星
难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
通假字导学案 教师版
![通假字导学案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5ff1f56bec0975f465e27b.png)
安阳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编号001 使用时间编制人戚永刚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导学流程自主学习:通假字属于文言实词中的一类。
从近几年的高考考情来看,通假字有时作为文言实词题单独考查,有时出现在文言文翻译中。
又快又准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是正确解释通假字的前提条件。
复习时,考生一定要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联系语境分析法。
考生在解释某个通假字时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字,而不能望文生义。
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中,“蚤”字若按其本义“跳蚤”来理解,句子就解释不通,若能弄明白“蚤”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早”,那么句意就豁然明朗了。
2.掌握古今音变规律法。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
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代可能变得读音完全不同;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或相近。
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这里的“趣”通“促”,意为“催促”,两个字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
3.例证认知法。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
如“无”通“毋”的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4.联系所学。
一般考查的通假字,往往是以前曾经学过的。
5.训练语感。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对通假字的学习也是这样。
合作探究:(请识别下文中的通假字)贾人贾某贾某,贾人也,唱文明经商,店中之物皆封识彰明,略无阙损。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通假字 教案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通假字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7b6d68f121dd36a22d8232.png)
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实现路径】三、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四、典题演示讲练结合教材演示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含义。
(1)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6)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五、强化训练答案(1)“说”通“悦”,高兴。
(2)“颁”通“斑”,头发斑白。
(3)“景”通“影”,影子。
(4)“倍”通“背”,违背。
(5)“还”通“环”,环绕。
(6)“辩”通“辨”,区别。
(7)“孰”通“熟”,仔细。
即学即练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越王勾践反国②置胆于坐③饮食亦尝胆也④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⑤振贫吊死A.①③B.②④C.③④ D.④⑤答案 C解析①“反”通“返”;②“坐”通“座”;⑤“振”通“赈”。
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了越国,(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加,赈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二)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0a8cbc73af1ffc4ffe47acc8.png)
复习目标】熟悉必修一会考必考文言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所有文言现象,熟练翻译课文,并附之以语段训练。
(一)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人教版)2、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
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三)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3)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4)所以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6)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7)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8)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9)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10)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活用为名词耳目)(四)一词多义1、修(1)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2)茂林修竹(形容词,高)(3)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2、一(1)其致一也(统一,一致)(2)悟言一室之内(数词)(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4)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3、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
2.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
3.熟记常用“通假字”
一、导入:
【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
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
二、活动一——总结类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
借字本字字义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
(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
(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
(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
(14)沛公不胜杯杓杓勺
(1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按查明
(16)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庭廷
(1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返
(1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樽
(1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磨
(2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2.根据通假字和本字之间的关系,总结文言通假字的规律:
A.【声旁字代替形声字】——(5)(6)(9)(12)(17)(18)
B.【同声旁的字相代替】——(2)(8)(15)(19)(20)
C.【同(近)音字相代替】——(1)(4)(7)(10)(13)
D.【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11)(14)(16)
二、活动二——归纳方法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每组上方的括号内指明通假规律。
C.【同(近)音字相代替】借字本字字义
(1)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贯套上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背弃
(3)渔父见而问之曰父甫对老年男子的尊称(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辨变变化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毋不要
B.【同声旁的字相代替】借字本字字义
(6)见狱吏则头枪地枪抢撞击
(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悟晤交谈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佯假装
(9)此小大之辩也辩辨分别
(10)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1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据守
A.【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借字本字字义
(12)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
(1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应
(14)毋内诸侯内纳
(15)唯大王与秦孰计议之孰熟仔细
(16)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佚散失
D.【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借字本字字义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
(18)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陌百
(1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20)山高风距,雾气去来无定距巨
2.观察以上各组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关系,归纳出构成通假的最基本的规律(原则)
明确:语音是借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
同(近)音构成通假的基本原则。
注意:由于历史音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
如:详——佯:假装;失——佚:散失;内——纳;陌——百。
3.归纳辨识通假字的方法
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意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为通假字。
具体推断方法如下:
(1)同音替换;【倍背——语音相同或相近】
(2)增加偏旁:【共供——声旁字代形声字】
(3)更换偏旁:【涂途——同声旁的字相代】
(4)去掉偏旁:【材才——形声字代声旁字】
【注意】: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来推断“通假字”,都须结合语境,推测该字的含义。
三、活动三——当堂巩固
1.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
(20XX年安徽卷《万贞文先生传》)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
【】
2.臣(鲍叔牙谦称)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2009天津卷《《管子·小匡》》)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3.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09江苏卷《书沈通明事》)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4.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10年山东卷《申甫传》)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答案:D。
卒,通“猝”,仓猝。
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5.(沈周)奉亲至孝。
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09上海卷《沈周》)
题目: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6.上贤而释之.(指代汲黯)。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而任
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11江西卷《汲黯》)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
四、课后巩固
1.郭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09全国卷2《宋书·郭原平传》)
(阅读以上语段,依据语境推断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2.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
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
(09全国卷1《北史·魏德深传》)
翻译: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3.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09广东卷《宋史·李迪传》)
翻译: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
译文:(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