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西方的误解以及西方对中国的误解
文化交流: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误解
文化交流: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误解从古至今,文化交流一直是促进不同国家间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瞩目。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信息传播的不完全性,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往往存在一些印象和误解。
印象一: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是西方人最初对中国印象的重要方面之一。
他们认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包括中国的书法、音乐、戏剧、绘画、茶道、武术等方面。
这些都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然而,这种印象也带来了一个误解,即中国的文化是单一且统一的。
事实上,中国的文化是多元且复杂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例如,北方和南方的饮食习惯、方言和传统节日等都有差异。
因此,西方人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形式,而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整体。
印象二: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权威主义另一个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是,中国是一个拥有封建社会和权威主义传统的国家。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存在以及一些国内外的传统文化作品(如《红楼梦》和《水浒传》)所塑造的形象。
西方人可能认为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强大的权威主义和等级观念,每个人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然而,这种印象忽略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变和新文化的兴起。
中国社会正在迅速发展,个人权利和民主意识逐渐得到重视。
尽管一些传统的封建习俗仍然存在,但中国民众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和多元化。
因此,西方人需要认识到中国社会并不完全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正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
印象三:中国的功利主义和家庭观念在西方人的认知中,中国社会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注重个人的功利和经济利益。
他们认为中国人普遍追求事业成功和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家庭和个人关系。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文化中强调家庭观念和人情味的重要性。
《析理:孟德斯鸠迷惑了中国》札记
《析理:孟德斯鸠迷惑了中国》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括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孟德斯鸠及其影响简介 (3)二、孟德斯鸠的生平与思想 (4)2.1 生平历程 (6)2.2 主要著作与思想体系 (7)三、孟德斯鸠与中国 (8)3.1 《论法的精神》在中国的传播 (9)3.2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0)3.3 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影响 (12)四、质疑与反思 (13)4.1 对孟德斯鸠观点的质疑 (14)4.2 对孟德斯鸠理论的反思 (15)五、结论 (16)5.1 研究成果总结 (17)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8)一、内容概括孟德斯鸠思想的简介及其在西方的历史背景:文章首先介绍了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体系,特别是其强调的权力分立与平衡理论。
也介绍了孟德斯鸠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文章梳理了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脉络,包括早期传教士的翻译与介绍,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其思想的接受与解读。
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文章分析了中国学者在接受孟德斯鸠思想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政治背景的差异,产生的误解和偏差。
特别关注了如何将西方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
孟德斯鸠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孟德斯鸠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对孟德斯鸠思想的反思与批判:文章最后对孟德斯鸠思想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以及需要警惕的误区。
也提出了对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和建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法国启蒙时代的杰出思想家、法学家,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于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质疑孟德斯鸠对中国的影响是否真的如普遍认为的那样深刻和准确。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析理:孟德斯鸠迷惑了中国》探讨孟德斯鸠的中国观及其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影响,揭示其中的误解与偏见,并提出重新评价孟德斯鸠对中国影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
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十种误会
1. 对于礼节的误解:中国人更加重视礼节,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个人自由。
2. 对于谈话方式的误解:中国人更喜欢直接表达,而西方人则更喜欢间接表达。
3. 对于谦虚的误解:中国人更加强调谦虚,而西方人则更加强调自信。
4. 对于礼物的误解:中国人更加重视礼物的实用性,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礼物的情感价值。
5. 对于节日的误解:中国人更加重视家庭聚会,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个人独立性。
6. 对于穿着的误解:中国人更加重视穿着的正式性,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穿着的舒适性。
7. 对于职业的误解:中国人更加重视职业的稳定性,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职业的发展性。
8. 对于家庭的误解:中国人更加重视家庭的稳定性,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家庭的发展性。
9. 对于社交的误解:中国人更加重视社交的礼仪,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社交的自由性。
10. 对于时间的误解:中国人更加重视时间的实用性,而西方人则更加重视时间的质量。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
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自20世纪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而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偏见和扭曲,以及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误解和误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主流媒体对华意识形态特征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扭曲。
由于西方民主制度的价值观念一直深入人心,美国主流媒体经常以西方标准来评判中国的政治体制,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自由和人权保障。
他们往往忽视中国政治体制带来的稳定和效率,而将中国描绘成一个专制、独裁的国家。
美国主流媒体还容易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对中国政府进行政治操纵和扭曲。
在经济发展方面,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存在偏见和失实。
他们经常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成就夸大为对世界经济的威胁,而忽视中国在减贫、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他们也容易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描述为侵略性和不公平,而忽视中国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贡献。
美国主流媒体也容易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强大而威胁性的国家。
他们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对手,而忽视了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反恐等领域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他们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存在误导和夸大,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误解和误导。
他们经常以西方标准来评价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忽视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将中国的文化视为异化和非民主,加剧了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这些对华意识形态特征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缘政治利益驱动。
美国一直视中国为地缘政治对手,强化中国的负面形象有利于巩固美国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地位。
意识形态偏见也是主流媒体持续对中国负面报道的原因之一。
西方民主制度一直被视为普世价值,以此来评价中国的政治体制自然产生偏见和误导。
外国对中国的抹黑例子
外国对中国的抹黑例子
外国对中国的抹黑例子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一些国家和媒体对中国进行抹黑的行为也有所增加。
这些抹黑行为往往是基于偏见、误解和政治目的,对中国的发展、文化和人民造成了不公正的评价和伤害。
下面是一些外国对中国的抹黑例子:
1. 政治干涉:一些国家通过不正当手段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政府和国家形象进行抹黑。
他们借机渲染中国的人权问题、民主缺失和言论限制等问题,试图削弱中国的国际声誉。
2. 虚假报道:有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存在偏见和夸大报道的现象。
他们有时会故意省略事实,夸大中国的问题,以刻意歪曲中国的形象,进而抹黑中国的形象。
3. 经济领域:一些国家利用经济领域对中国进行抹黑。
他们散布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谣言,质疑中国的经济数据,以及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进行不公正评价,试图阻碍中国的发展。
4. 文化歧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文化进行歧视和抹黑,抹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他们以片面的视角和偏见来评价中国的文化,将
中国的文化视为“奇特”、“落后”或“邪恶”,进而对中国进行抹黑。
5. 疫情污名化: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将疫情污名化为“中国病毒”或“武汉病毒”,试图将疫情责任完全推给中国,进而抹黑中国的形象。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中国的污名化,也是对中国人民的冒犯。
面对这些抹黑行为,中国一直秉持开放、透明和合作的原则,通过事实和真相来回应。
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污名化和抹黑,同时也呼吁国际社会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
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Mulan为例
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Mulan为例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花木兰》为例导言:中国文化深厚而复杂,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然而,在西方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往往存在着误读和误解。
本文将以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为例,探讨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一、《花木兰》中的人物角色建构存在误读《花木兰》是根据中国古代传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然而,在电影中出现的部分人物角色被西方影片处理成了具有西方文化特色,与中国真实文化背景存在偏差。
例如,《花木兰》中的女性角色多是西方化的,她们展现出追求个人独立、坚强自主的特点,与中国传统女性崇尚顺从、贞洁的形象相去甚远。
这种人物角色的误设不仅扭曲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也导致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二、《花木兰》中的情节叙述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错误呈现。
电影中描绘的军装、建筑以及战斗场景多与中国的古代文化背景不符。
中国的军装、传统建筑和军旗等与电影中呈现的西方化元素结合,给观众产生了混淆的视觉效果。
这种混淆不仅令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存在障碍,也错过了展示中国独特魅力的机会。
三、《花木兰》中的文化符号的误用与误解电影中使用的一些中国文化符号,往往被西方电影用于附庸风雅的秀丽景象,追求观影感官的享受,而失去了这些符号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被电影修改成了华丽的绘画风格,忽视了水墨画所追求的简洁、含蓄与意境表达。
这种对文化符号的误用和误解,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表达更符合西方审美观,而不是真实的中国文化。
四、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背后的原因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并非无中生有,它背后通常有多种原因。
首先,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的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文化差异和信息的有限性,在处理中国文化时往往存在偏见和误解。
其次,商业利益的推动也是造成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误读的原因之一。
明辨是非:演讲稿中剖析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
明辨是非:演讲稿中剖析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明辨是非:演讲稿中剖析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大的政党,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加上西方世界的固有观念和传统思维,对中国共产党往往存在着很多的误解。
西方国家经常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独裁政党,没有民主。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秉承集体领导的原则的政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是由中央委员会通过秘密选举产生的。
中国共产党内部有完整的选举制度,而这种制度是非常民主的。
如果说选举是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中国共产党用选举来表达他们自己并没有独裁的特质。
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共产党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导致了媒体和公民不能自由表达,无法获得公正的信息。
实际上,中国政府对网络和媒体的监管只是为了避免那些没有根据且有害的信息对人民造成心理或身体上的损害。
在中国,媒体不仅有权报道真实信息,而且网民可以在某些授权网站上自由留言、发表文章和意见,只要不违反中国的法律法规,他们的内容就可以被广泛传播。
此外,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也鼓励人们发表各自的意见。
西方国家往往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很容易限制人的行动或言论。
然而,人权不仅包括个人的自由行为,还包括健康、教育和其他社会方面的保障。
在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保障人权的法律法规,如职工健康保险、劳动法等。
此外,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施了许多扶贫政策,帮助亿万人口摆脱了贫困和落后的生活环境。
总之,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接受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刻画。
相反,我们应该保持适当的意见分歧和合理的判断力,同时,掌握更多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信息,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共产党是怎样工作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摆脱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和歧视,进一步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核,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谢谢大家的聆听!。
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深厚、博大精深。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评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和误解。
这种诋毁中国文化的现象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将列举一些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提出对抗这一现象的建议,旨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与尊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的结构如下所示:-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 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四个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
每个例子将会被详细描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诋毁成分。
- 结论部分将总结西方诋毁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提出对抗这种诋毁的建议。
最后,文章将以一段结束语来强调对抗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文章结构的设计,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清晰地了解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以及应对策略。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和分析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并进一步了解这种诋毁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同时,本文还将提出一些对抗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建议,以期引起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增强对西方诋毁中国文化行为的认识:通过列举和分析具体案例如何诋毁中国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负面态度和误解。
这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于中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并对这种诋毁行为保持警惕。
2.了解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方诋毁中国文化的例子,探讨这种行为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损害。
我们将重点关注西方诋毁对于文化认同、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破坏。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与“辨”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与“辨”一、概述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是一段复杂且充满曲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既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探讨这一主题时,我们必须要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涉及到贸易、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也成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而在我们深入剖析这一话题之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辨”,即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主要是基于贸易和商业交流的。
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与英国展开了一系列的贸易往来。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扩张,其对于市场和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治、文化和认知差异引发的摩擦和冲突也随之而来。
特别是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张和影响力逐渐增强,中英关系的矛盾也逐步显现。
这主要涉及到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间的冲突,以及双方在权力与利益上的争夺。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关乎两国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两国在政治和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发展。
这也构成了我们深入探讨鸦片战争前后中英关系的重要背景。
“辨”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既要看到表面的矛盾和冲突,也要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1. 简述鸦片战争背景,引出中英关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西交往的一个重要节点。
背景源自中英两国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巨大差异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
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主导的不平等贸易关系,中国的自然经济面临着英国资本主义冲击的冲击和挑战。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追求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的传统贸易进行了无理的压制和干涉,这使得中英两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激化。
在此背景下,鸦片的输入、对白银的不断外流加剧了这一冲突的白热化。
中西方价值观不同的误解和冲突的例子
中西方价值观的误解和冲突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常常出现,以下是一些例子: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因此,在家庭决策上,中国人倾向于尊重长辈的意见,而西方人则更愿意自己做决定。
在职业观念上,中国人注重职业的稳定和保障,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感。
因此,在职业选择上,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而西方人则更愿意尝试不同的职业。
在社会观念上,中国人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因此,在社会行为上,中国人更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而西方人则更愿意挑战社会规范。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可能会导致交流和合作中的误解和冲突。
因此,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从文化差异的视角看中国威胁论的产生
西方“中国威胁论”的产生有意识形态、地缘战略等各种原因,但也不排除文化差异的因素。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对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的产生原因做些说明。
一.西方研究中国文化的方法与范式的误区西方人看待中国文化,充满着傲慢与偏见,西方研究中国的方法和范式存在以下主要误区:1.用西方自己的文化传统类推中国文化传统。
西方人爱用赞成制衡、鼓励竞争的个人本位思想类推中国人赞成中庸鼓励孝贤的群体本位思想,结果就类推出中国人也会走极端、嗜张扬的错误结论。
2.用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类推法类推中国。
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往往是扩张、征服和掠夺别国的历史。
“崛起必通过战争,战争才能崛起”的思维观念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根深蒂固。
3.用“西方中心论”的惯性思维方法认识中国。
在西方中心主义者看来,北大西洋沿岸民族率先完成人类的启蒙,成了人类的先导,其它民族要么被看成“威胁”,要么是被怜悯或被掠夺的对象,现在的中国显然属于“威胁”者。
当前作为东方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对欧洲中心主义、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自然让西方国家难以容忍。
4、西方对自己文明的“自恋”。
西方国家将西方文明看作“普世文明”,而把非西方文化包括“中华文明”看成是世界稳定的威胁和世界冲突的根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就公然将中国的文明看成西方文明的对立物,认为西方面对的主要敌对文明是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
这完全是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理。
二.西方“龙”对中国“龙”的误读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涵义。
除了象征龙神、龙王、帝王外,龙在民间则是一种吉祥和顺利的化身。
龙在西方所表达的内涵则与中国截然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贪婪、残暴、专制的禽兽,是邪恶的化身。
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
可见,东方与西方对于龙的理解有极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一、社交习惯差异在社交习惯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更注重礼仪和情感交流,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直率和实际。
这种差异在交往过程中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例如,中国人可能会对西方人的直率感到不舒服,而西方人可能会误解中国人的客气和谦虚。
二、价值观与道德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人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观念。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分歧,例如在家庭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
三、教育理念和方法差异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强调规范和纪律,而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强调启发和引导。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四、语言与沟通方式差异中西方语言与沟通方式的差异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中文表达方式较为婉转和含蓄,而英文表达方式则较为直率和明确。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信息传递和理解上出现误差,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
五、法律观念与制度差异中西方法律观念和制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法律体系更加注重人情和传统习俗,而西方法律体系则更加注重理性和规则。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处理法律问题时产生分歧和矛盾。
六、餐桌礼仪与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餐桌礼仪注重谦逊和礼让,而西方餐桌礼仪则更加注重自由和个性化。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餐饮过程中出现误解和不适应。
七、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差异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强调“仁义礼智信”,而西方文化则受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影响较大,强调个性和自由。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信仰、道德等方面产生分歧和冲突。
八、艺术审美与表现形式差异中西方艺术审美和表现形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国艺术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强调形象与神似相结合,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形式和结构,强调形象与实体的表现。
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词 -回复
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词-回复题目: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词导语: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词,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词1. Yellow Peril(黄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其含义源于对亚洲人民的恐惧和不理解。
它将亚洲人与一种不祥的力量联系在一起,并贬低了他们的价值。
2. Ching Chong(吹牛):这是一种对华人的嘲笑,将中国语言和华人的说话方式当做笑柄。
这种词语无视了中国语言的复杂性和华人的多样性,给中国人带来了伤害。
3. Chinese Virus(中国病毒):这个词在COVID-19疫情期间广泛使用,将疫情归咎于中国,暗示中国人对全球的危害。
这种词语造成了对中国人的团结心态的破坏,令全球华人面临歧视。
二、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原因1.历史文化差异:西方和中国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差异造成了对彼此的误解和偏见。
西方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是世界的主导者,这导致了对东方国家的傲慢和偏见。
2.经济竞争: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担忧和嫉妒。
一些人选择用歧视来削弱中国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3.媒体塑造:媒体在塑造公众观点和态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或娱乐节目中对中国人的歧视言论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中国人的偏见。
三、解决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方案1.教育与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向外国公众普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成就,减少误解和偏见。
2.多元化交流:促进国际间的多元化交流,提高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相互学习,抵制对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3.法律保护:各国应加强法律保护,禁止在公共场合发布侮辱性或歧视性言论,并对歧视行为进行法律追责。
4.建立平等合作机制:国家间应建立更多平等和开放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中国引介西方政治思想的误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丛日云教授访谈
他们没有确立起尊重个人的价值观 , 不懂得尊重个体
王: 有 另 外吗 ?
丛: 当然 有 , 这 也是 时 代 性 的一 部 分 。以 留学 生 的生命 、 权利和尊严, 从而很容易接受国家主义。 丛: 很少 。胡 适是 一个 基本 上形 成 了现代 民主 政 致 的 。但胡 适在那 个 时代是一 个异 数 , 一个 特例 。
文化相近相似且有契合性的部分。 王: 也 就是 说跟 中 国的文化 传 统有 关 ?
王: 任 剑 涛教 授 在 其 新 著《 建 国之 惑— — 留学精
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 中批评一些留学精英拥抱 国
丛: 是 的, 一 个 国家 的文 化传 统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决 家主 义 , 误 导 中 国政 治进程 , 这是 否 跟他 们 的政 治人 格 有 关? 定着这个国家 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方向与路径 。 王 :除 了我 们 自身 的传 统 以及 社 会 发展 水平 的 丛: 如果从 政治文化 的角度考察 , 正是这些人 没有 局 限 ,近代 中 国的知 识精 英 们在 学 习与 选择 西方 政 形成现代的政治人格, 或其政治人格上的某种缺陷 , 使
文化 , 结 果反 而 误入 歧 途 。
பைடு நூலகம்
王: 分析 到人 格 , 会 不会 引起 一 些人 的反 感? 丛 :人 格分 析 是政 治文 化研 究 的一 种方 法 和 路
王 :近代 中国的很 多留学生并没有树 立起对西 径 。我以前 曾分析过 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者的人格特 方 主 流 的 自由民主 和 市场 经 济 的信 仰 ,而是 偏 好 于 征 , 一些海外学者指责我骂人 , 将学术争论上升为人 悖 离西方主流文化传统的各种 学说 ,不少留学精英 格 的贬损 。 其实这不是骂人 , 这是政治学上 的一种分 青睐于部分西化 的 日 本和“ 不东不西” 的俄 罗斯 。这 析方法 , 是政治心理学的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是 为什 么呢? 理论认 为 , 人 的价值观形成 , 婴 幼儿 时期是关键 , 英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争议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与争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因其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备受世界瞩目。
然而,与其文化底蕴相比,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却饱受争议。
一方面,有些西方学者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对中华文化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和解释。
另一方面,也有些学者存在误解、偏见和错误的诠释,甚至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
那么西方学者为何存在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错误诠释?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西方学者误解中国文化的原因1、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所偏差。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等内容,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取得个人的成就等。
由此可见,两种文化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这为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带来了困难。
2、语言障碍由于汉英词语的差异,有些方面的描述容易让西方学者产生误解。
比如“风景秀丽”的“秀丽”,最初被翻译为“美丽”或“漂亮”,造成了不少误解。
同时,由于涉及语言,外国人通常很难真正领会汉字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也显然成为了西方学者误解中国文化的因素之一。
3、政治因素受制于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政治诋毁和负面宣传,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受到影响。
而且,在至今仍然存在又亲又清、差异性大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从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多角度进行文化解释都会影响到解释结果和界定高度,导致文化解释产生误差。
二、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1、理解“中庸之道”西方学者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是认识“中庸之道”理念,即平衡、和谐、和平的说法。
这种理念讲究的是宽容、保持内在和谐,缓和对立,以及尊重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因此,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平衡和谐的内涵。
2、尊重中国文化特色尊重、理解和保护中国文化是西方学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首要条件。
这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类道德规范,还可以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在规律,了解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习俗等文化特色。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打破西方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文章
打破西方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文章1.引言1.1 概述在编写概述部分时,需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同时概括表达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目标。
以下是可能的内容: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和日益崛起的国家,然而,西方国家对中国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不准确的,无法全面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
因此,本篇文章的目标是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通过阐述实际情况,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本文将首先探讨西方国家对中国存在的刻板印象,并列举一些普遍存在的误解和偏见。
随后,我们将通过详实的事实和具体案例,以及对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阐述,揭示这些刻板印象背后的现实情况。
我们将通过归纳总结,强调西方对中国刻板印象的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和局限性。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帮助打破这些刻板印象,促进西方国家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国。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摆脱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更加客观、公正的视角看待中国。
我们相信,通过打破这些刻板印象,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将能够更加顺畅、真实、富有成效。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出贡献,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解、尊重的世界。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讨和分析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并提出一些打破这些刻板印象的实际情况和建议。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将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简要介绍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及本文的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能够明确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我们将详细探讨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列举一些典型的刻板印象,如中国人的社交习惯、饮食文化等,并分析这些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
然后,我们将介绍一些打破这些刻板印象的实际情况,例如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中国人的多样性和开放心态。
中国对西方的误解以及西方对中国的误解
几百年前,当中国漂亮的丝绸和精美的瓷器运到西方(xīfāng)时,西方人看傻了。
他们天真地猜想:“遥远的中国(zhōnɡɡuó)肯定是一个富庶美丽如天堂的国家,是一块到处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地,家家都用着精美绝伦的瓷器,人人都穿着漂亮华贵的丝绸。
”这个想象里的中国太让他们羡慕了。
尤其是一些传教士添油加醋的渲染,《马克波罗游记》里有意无意地鼓吹,就使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变得更加神秘多彩了。
连法国著名(zhùmíng)的思想家伏尔泰也大加感叹:“我们不能生为中国(zhōnɡɡuó)人,真是大大的不幸!”最后,西方正萌芽的资产阶级竟然把中国神话为自由民主富强幸福的样板,以此来攻击他们所受的封建统治。
这些不能不让人感到可笑。
咱们中国人最了解自己的底细。
那个时候,正是元、明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并不比西方逊色,中国广大人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哪来的什么民主自由富强幸福?要说这瓷器和丝绸,不过是富贵人才能享用,广大劳动人民恐怕连谋面的机会都没有,哪来的什么家家(jiā jiā)都用精美的瓷器,人人都穿漂亮的丝绸?而西方人竟只凭中国出口到他们那里的一丁点瓷器和丝绸,就妄加猜测所有的中国人都富裕的流油,岂不可笑得很?当时,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农民,你听了西方对中国这样的赞美,你肯定会哈哈大笑的。
再到后来,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量踏上中国的土地,亲眼目睹了中国的软弱、贫穷、愚昧之后,中国那个漂亮的外包装才被撕破,中国的地位在西方人的心里一落千丈,西方从对中国的极度崇拜瞬间变为极度的蔑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去是西方因误解而极度崇拜中国,现在则是中国人开始回报了。
当西方表现着豪华生活的电影、电视剧在中国播放的时候,当西方高档美观的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当现代“传教士”也是有选择性地,添油加醋地神吹西方的时候,咱们的不少中国人也傻眼了,他们也猜想:“哇,原来西方这么美好、富庶、民主!人人都开着漂亮的轿车,住着豪华的别墅,生不能为西方人,真是太遗憾了!”这就是当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误解了。
中国人的精神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的著作之一,本书目的是试图解释中国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
他详细的阐述了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看法,也对西方文化及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进行了深刻的披露。
下面我将针对两个部分提出自己的感想。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儒教在维护中国国家秩序及构建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并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gentle)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的过着一种心灵生活。
对此,作者举出生活实例并分别用中国的语言,中国人的记忆力,中国人的礼貌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从而印证了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这个观点。
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
从平时的各种媒体获知的关于西方社会的认识,我也深深的感觉到中国人比西方国家的人更加注重心灵的感觉。
西方人凡事总用利益大小来衡量,而中国人却常常讲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此,中国甚至可以不顾法律的约束。
在“中国妇女”这部分中,辜鸿铭对女性的看法我不敢苟同。
作者阐述了中国人的理想女性,中国妇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将中国女性与西方理想女性进行比较。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理想女性形象是家庭主妇型,符合“三从四德”。
作者指出,在中国,一个妇女的终极目标,就是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
同时,作者阐述了中国的纳妾制度,正是因为中国妇女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才允许中国男人拥有数个侍女或妾。
而对于中国男人的角色,作者认为,丈夫辛辛苦苦地支撑着家庭,不只要为家庭尽义务,还要为君主和国家尽义务,因此,男人也是无私和自我牺牲的。
而且也由于上述原因,纳妾在中国是合法的。
此外,作者还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结婚制度,从而得出中国好公民的婚姻概念保证了家庭、社会或公民秩序以及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作者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中国人的理想女性形象。
作者总结道,“真实或真正的中国妇女是贞洁的。
她羞涩,腼腆,富有魅力而又温文尔雅。
承载着猜疑和误解的中国
强大而到处遭人憎恶的美国就是例证。 所 以, 对于 中国领 导人 和 中国人来说 , 他们可 以做些什 么?他们 如何使 世界看
到真 实的 中国, 不用遭 遇将 中国- 9苏联或德 意志帝国作简 单而危 险 的类 比之累? 当
然, 08 20年奥运会是一次千载 良 通过它可以向世界展示一个现代、 机, 进步的中国。
在某种程度上受 到一个承 载着猜疑和误解 的国家形 象的影响 。
对 中国的看 法 内外有分歧
对 中国不 能简单地 以 “ 好”或 “ 坏”来评价。 中国更 大的挑战是 ,中国对其 自
身的观感 , 与别 国对 中国的观感不相 一致 。 英国外 交政策研 究 中心发布 了一份 有关
中国国家形 象 的研 究报告 ,该调查 得 出两个 结论 : 首先 ,尽管所有人都在 关注 中国, 但该 国在海外 不受 到信任 ;其次 ,中国人对
是生机勃勃 的现在 。 中国政府仿 照德 国开设歌德 学院 的做 法 , 通过在世 界建立孔子
学院来 向世界解释 中国 , 这是 一个好 主意。 孔子 学院不应 过多教授 旧时的圣 贤思 但 想, 而应多介 绍 中国新 生代 艺术家 、思想 家、政 治家 的创 人们更多地 了解 中国。 谈论 “ 中国” 将 中国的持续创新作为 中国品牌的核心等措施的吸引力在于, 新 、 它能够 立 即使 听众挑 战他们 对于 中国长久 以来 的观 念。 也将有 助于解决 外部看 中 这 国和 内部看 中国之 间的差 异。 没人知道 中国2 年 以后会是 什 么样 。 0 中国可能是 目前 国际秩序 中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而对很多人来说 , 这也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改 变外界 的印象将是 中国所面 临的最大挑 战。 ( 作者 :乔 舒亚 ・ 珀 ・ 莫 ) 库 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百年前,当中国漂亮的丝绸和精美的瓷器运到西方时,西方人看傻了。
他们天真地猜想:“遥远的中国肯定是一个富庶美丽如天堂的国家,是一块到处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地,家家都用着精美绝伦的瓷器,人人都穿着漂亮华贵的丝绸。
”这个想象里的中国太让他们羡慕了。
尤其是一些传教士添油加醋的渲染,《马克波罗游记》里有意无意地鼓吹,就使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变得更加神秘多彩了。
连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也大加感叹:“我们不能生为中国人,真是大大的不幸!”最后,西方正萌芽的资产阶级竟然把中国神话为自由民主富强幸福的样板,以此来攻击他们所受的封建统治。
这些不能不让人感到可笑。
咱们中国人最了解自己的底细。
那个时候,正是元、明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并不比西方逊色,中国广大人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哪来的什么民主自由富强幸福?要说这瓷器和丝绸,不过是富贵人才能享用,广大劳动人民恐怕连谋面的机会都没有,哪来的什么家家都用精美的瓷器,人人都穿漂亮的丝绸?而西方人竟只凭中国出口到他们那里的一丁点瓷器和丝绸,就妄加猜测所有的中国人都富裕的流油,岂不可笑得很?当时,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农民,你听了西方对中国这样的赞美,你肯定会哈哈大笑的。
再到后来,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量踏上中国的土地,亲眼目睹了中国的软弱、贫穷、愚昧之后,中国那个漂亮的外包装才被撕破,中国的地位在西方人的心里一落千丈,西方从对中国的极度崇拜瞬间变为极度的蔑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去是西方因误解而极度崇拜中国,现在则是中国人开始回报了。
当西方表现着豪华生活的电影、电视剧在中国播放的时候,当西方高档美观的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当现代“传教士”也是有选择性地,添油加醋地神吹西方的时候,咱们的不少中国人也傻眼了,他们也猜想:“哇,原来西方这么美好、富庶、民主!人人都开着漂亮的轿车,住着豪华的别墅,生不能为西方人,真是太遗憾了!”这就是当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误解了。
我这样说,这些人可能不服气,他们可能要说:“现代绝对不会出现误解的事。
过去,消息闭塞,交通不便,你要说西方对中国产生误解,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现在,消息灵通,交通便利,到西方去的中国人那么多,西方社会的一切我们都看得很清楚,有一点风吹草动,我们立即就能知道,怎么可能还会出现误解的事呢?”话不能这么说。
要知道,这个误解,和消息灵通不灵通,交通便利不便利,没有多大关系,就算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照样发生误解。
世界上有个“频闪现象”,我这里来说说。
假设在一间黑屋里,有一只正常行走的钟表,还有一盏灯,一分钟闪一下。
那么,假设当灯第一次闪的时候,我们看到钟表的秒针指在12的位置,那么当灯第二次闪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秒针指在12的位置,当灯第三次、第四次闪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秒针指在12的位置,那么这时我们会怎么想呢?这时凭着我们的直觉,我们就会想,秒针是静止的。
这个现象在电风扇上比较常见。
晚上,电风扇明明转得很快,而我们有时却看它转得很慢,有时看它静止,有时看它倒转,道理就在上面。
假设日光灯一秒种闪动50次,而电风扇一秒种转50/3圈,那么我们就会看到电风扇是静止的。
这就是我们的误解,或者说是我们的错觉。
再例如,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就以为太阳围绕地球转,这也是我们的误解。
再例如,我们看到树枝比树叶下落得快,就以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也是我们的误解。
由此可以看出,误解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的眼睛常常会欺骗我们,我们亲眼看到的常常都不是真相,我们最常用的短路式的直觉思维也很容易犯错误。
我们平常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不对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实。
我们还好说的“以事实为依据”,这里的“事实”也不能以眼睛看到的所谓事实作为事实。
如果我们亲眼看到的“事实”就是事实,那科学就不难搞了,人人都可以是科学家。
而要消除误解,找到真相,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真分析思考,不能尽相信眼睛,不能尽相信直觉。
如果没有前贤们的认真思考研究,以上的假象至今还会让咱们蒙在鼓里,咱们至今还会在误解着。
不仅自然现象中容易产生误解,社会现象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例如,一个坏人,如果他只把他好的一面给你看,而把他坏的一面深深地掩盖起来,那么你就会误以为他是个好人。
国家也和这个人一样,也会掩盖,故意地或无意地掩盖。
《论语》里,子贡用“万仞宫墙”的比方来夸赞他的老师,这里我也借用这个比方。
假设有一个院子被很高的围墙围着,院子里有不少长的很高的大树,超过了围墙;还有一些比围墙矮的树,还有一些更矮的灌木,还有很多贴着地皮的花草,那么我们在围墙外面,就只能看到那些大树,这时我们就会产生误解,就会以为院子里只有这些大树,没有其它的植物。
再假设我们让这院子里的植物的高度都平均起来,都长得差不多高,这时大树、小树等就会变矮了,花草就会变高一些了,这就可能没有一个超过围墙的,那么我们在外面就看不到一个,就会误以为这里面什么都没有,或者认为这个院子里的植物不如那个院子里的植物长得好。
上面的道理很象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给人造成的印象。
资本主义国家里,有贫富的严重分化,就好比大树和花草的区别。
可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电视放映的全是富人的豪华生活,就算是警匪片,歹徒也都全部有高档轿车,也都是奢靡的生活;资本主义的商品广告画册里,全部是富人才能用得起的高档漂亮的服装、美丽的翡翠、布置考究而又宽敞的住宅、豪华的轿车等,而穷人的生活,穷人的用品,穷人的住房等则一概没有,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些片面的宣传,我们就会以为资本主义国家里全都是富人,人家全都使用那些高档豪华的东西,这就和上面我们在围墙外面只能看到大树而误以为院子里全是大树一样。
假如咱们把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送到朝鲜、古巴里放映,把咱们的商品广告画册送给朝鲜、古巴的人看,那么他们肯定会认为中国人人都生活的很阔气,他们会这样赞不绝口地对伙伴说:“啧啧,你看人家中国人用的东西,都是多么豪华漂亮!”而实际上呢,咱中国是什么情况,咱心里很清楚。
那些电影电视里的生活,那些商品广告上的东西,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多数人都和它们无缘。
而社会主义国家里,没有贫富分化,没有特别冒尖的,社会主义的电影电视当然也不放超级阔气的生活,也没有绚丽的广告,所以我们就会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很穷。
而实际上,社会主义的生活水平并不比我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差。
我们不能净拿我们富人的生活,或者中产阶级的生活和他们比,还应该看看我们还有很多连油盐都吃不起的人,还有很多连茅草房都住不起的人。
我们也不能拿我们的GDP等和它们比,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讲GDP,况且很多东西,例如住房、医疗、上学、通讯、交通等都是免费的,原料都是直接调拨的,这就根本不能计算GDP。
前一阵子,看到一些人败坏朝鲜说:“朝鲜虽然住房免费,可是住房都又陈旧,又狭小,这能算它富裕、美好?朝鲜的医疗虽然是免费的,可是设备很差,药品也差,连兽医都不如,这能说它富裕、美好?”说这话的人,就是只看别人的缺点,没看自己的短处。
他以为他自己住的房子宽敞漂亮,他享受的医疗服务高级,就以为全国人人住的房子都宽敞明亮,全国人人都享受高级的医疗服务。
朝鲜的住房虽然狭小陈旧一些,他们的医疗设备药品等虽然低级一些,可是人家人人都有房子住,人人有病都能看,而我们呢,大量的还住在茅草房里,大量的还没有房子住,这比狭小陈旧的楼房何如?大量的人生病连看都看不起,更多的是自己买点廉价的药片就随便应付了,这比兽医类的医疗水平何如?你不能拿咱们全中国人供养出来的少数的富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和朝鲜普遍的生活水平比,对不对?应该比一比两国的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教育水平、人均医疗水平等,对不对?这些人,不要说对别的资产阶级国家会误解了,连对自己的国家都会发生误解,真是不可想象。
东西德合并之前,东德有许多偷渡到西德的,这些人也是因为看了西德电影电视广告的宣传,而误以为西德人人都生活得象电影、电视、广告里的一样富裕,所以就不满自己的“贫穷”生活,想到西德去,也过上那样的日子。
70年代末,有一个东德人,他在东德,本来有很好的工作,很不错的收入,日子过得也算惬意,可是他还是不满意,于是一天晚上,就和三四个人一起偷渡到了西德。
到西德后,不要说富裕的生活了,连工作都找不到。
他们在劳务市场里,在职介所里到处转悠,大半个月都没找到满意的工作。
在那转悠长了,就和当地也同样找工作的失业工人熟悉起来了。
这些失业工人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就骂起他们来了:“你们傻呀?你们要知道,你们那份稳定的工作,对于我们是多么的宝贵吗?你们想到这里来过上豪华的生活,可是这豪华的生活,只有不到10%的人才能过上,我们几代都没过上,你们来到就想过上?你们以为这里到处是黄金,你们做梦去吧!”这几个人,果然如那些工人所料,他们的美好愿望果然是一场梦。
他们几个,除了一个最后熬成准白领之外,其他的,都是靠打零工勉强糊口,今天做搬运工,明天做送奶工,住在最便宜的出租屋内。
夏天,为了省钱,有的干脆就住在大街上。
后来,东西德之间的关卡松缓,他们才和家人见面。
见面后,家人看到他们都比实际年龄大有十来岁,全都嗟叹不已。
这就是对资本主义的误解给自己造成的后果。
误解到一定程度后,接下来就是极度的崇拜。
到了极度崇拜的时候,即使你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全面展示给他看,他也不信了。
这就好比崇拜明星的少男少女们,一到达痴迷的程度,就会认为明星的一切都是好的,连缺点都是优点;你要说他们崇拜的明星干了什么不道德的事,他们非和你拼命不可。
前几天,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个网友根据确切资料说,现在美国每天晚上有大约750万个无家可归者,冬季,每天都有不少人冻死街头。
帖子里还配有图片,是一些在墙边露宿的人,身上满是积雪。
一些崇美的人就说,这不符合事实,实际上美国有很多福利院,无家可归者、乞丐晚上都可以到福利院里去住宿。
这话我就不懂了。
如果都能到福利院去住宿,那么露宿大街的,难道都是傻瓜,不知道去,而宁愿冻死?实际上,这里他们又犯了误解的错误。
美国有福利院是不假,可是福利院是有限的,根本不能收容这么多人,只能收入少量的,他们就把对少量的收容,当成全部收容了。
还有一个网友说,美国有很多的乞丐。
这些崇美的人辩解说:“美国的乞丐都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乞讨,乞讨的原因五花八门。
为了证明他们的正确,他们还专门发了一些乞丐乞讨的图片。
图片上,每个乞丐面前都有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乞讨理由。
有的上面写着是为了搞“酒精研究”而乞讨,有的是为了给女朋友买礼物而乞讨,有的是为了给贫困儿童募捐而乞讨。
看了这些,我就想,难道发这些图片的人不想想,这些乞丐所说的理由是真的吗?乞丐有几个不说谎的?就拿咱中国的乞丐来说,我看就几乎没有一个不说谎的。
真乞丐也说谎,假乞丐更说谎。
我怀疑,那个所谓搞酒精研究的,就是个酒鬼,他所谓的酒精研究,就是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