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的重要阶段,也正面临着急需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质量等方面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它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首先,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

学科知识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学科的内涵和精髓。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传统的基础教育侧重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育,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操作和实地实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

基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等,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模式是指基础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当前的基础教育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重应试教育、重视记忆和机械化的学习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例如,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学习。

其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例如,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外学习,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基础教育应该与社会紧密联系,将学生所学应用于实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国都开始着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改革举措三个方面来讨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基础教育的改革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和整体素养的主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只有通过改革,我们才能培养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协作能力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其次,教育改革可以提高教育公平性,使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差距等问题。

最后,教育改革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二、改革目标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体系。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最后,改革目标还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激励他们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三、现阶段的改革举措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首先,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这包括增加教师数量、改善学校设施、提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备等。

其次,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

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最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的教育监管机制和评估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模式2023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的学校都开始积极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模式,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有效、有趣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反馈给他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在学校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验、课题研究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尝试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游戏化学习模式游戏化学习是利用游戏技术、游戏系统或游戏思维等创新方式与教学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直观、有趣、具体的学习场景,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游戏化学习模式利用游戏的元素(如情节、角色、关卡、等级等)和机制(如激励、反馈、竞争等)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游戏的蔓延,学生将在游戏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平台、VR技术等方式,将游戏元素和学习内容融为一体。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一款叫做“楚辞之旅”的游戏,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化和楚辞精华。

在游戏中,学生可以通过解谜和闯关等方式感受到古文化的内涵和巨大魅力,增强了学习的愉悦感和兴趣。

三、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倒置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将学生课前预习的环节和课上讲解的环节颠倒。

学生在家预先学习课程内容,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实际的巩固、练习和互动。

翻转课堂模式的好处在于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那么,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教育理念也在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方向转变。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课程设置的更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课程设置的更新。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基础教育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育管理的改革基础教育改革还需要从教育管理的层面进行。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此外,对于教育考核和评估机制的改革也是必要的,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考核评估体系,更加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革。

未来基础教育将更加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

通过网络技术、智能设备等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方式。

同时,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

五、国际化教育交流合作基础教育改革也需要加强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

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与世界各国的学校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不断丰富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经验,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管理的改革、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国际化教育交流合作。

只有不断协调这些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础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展开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1.1 个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基础教育也应该向个性化教育转变。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1.2 质量导向基础教育改革应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

1.3 创新教育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思维开放,勇于尝试和创新。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2.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

2.2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3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应该更加灵便和科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管理方式。

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3.1 教育经费投入政府应该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条件。

3.2 教育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应该注重教育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3.3 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应该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4.1 多元评价基础教育的评价应该多元化,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4.2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4.3 教育质量监控教育质量监控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应该建立健全的监控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保障教育质量。

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中国的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是在历史背景下不断发展完善的。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通过不断完善学科设置、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对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改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次教育大革命,大规模地推进了普及教育,开展了以“四大运动”为代表的教育运动。

在这一时期,由于思想政治上的影响,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误,教育地位与价值遭受质疑。

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批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学科,如计算机、土木工程、通信工程、金融等。

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在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教育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21世纪初,中国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的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强对教育品质的监管,改善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共同认知。

具体来说,教育课程改革从多个方面展开,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评估等。

其中,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1.课程设置中国的课程设置是在改革发展的基础上秉承“全面发展”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设计不同层次和学段的课程。

目前,中国的教育课程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段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教育部门引入国际和国内教育界的先进理念和课程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教育目标、学科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指导和评价等内容。

2.教材编写中国的教育教材编写已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产业,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材编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改革教育课程方面重点投入的领域之一。

为了编写好教材,分析现有教材的特点和局限,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日益成为社会焦点。

教育部门一直强调,要改革教育模式,加强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课程目标的改变传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以便在将来从事相关职业。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

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2.课程设置的改变课程设置从过去的“条块分割”转变为“整体设计”,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转变,并使得教育内容更加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还增加了一些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课程,如信息技术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

3.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也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探究为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更加活跃、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整个教育团队的组织者。

二、教学模式创新1.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一。

它将教育的各个部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课程,提高了知识的衔接性,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跨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科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将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

3.游戏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是指将游戏元素应用于教育中,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它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游戏,通过互动、探究和竞争等方式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知识。

结语: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实践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紧紧抓住改革机遇,依靠教育科技的发展,优化教育资源,保证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我们就有信心把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推向前进。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背景介绍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基础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详细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二、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1. 课程设置的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增加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2. 教材的更新教材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进行不断修订和更新。

教材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考试评价的改革基础教育的考试评价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项目制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发展1. 创新教学模式基础教育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师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引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基础教育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利用教育软件进行个性化教学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1. 教师培训与评价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2. 学校管理的优化学校管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可以加强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3. 家校合作的加强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校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变革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新课改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育模式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模式发生的变革以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倡导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创新的研究方法,摒弃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变成了学生研究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独立思考,培养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解决者和创造者。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新课改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评价方式也需要相应变革。

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新课改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小组合作项目评价、个人成长档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在课程研究中的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3.强调实践与应用新课改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4.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结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变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培养了更具综合素质的学生。

然而,新课改改革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议题。

本文将从改革的背景和主要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的背景1.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传统的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偏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导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改革的主要精神1.素质教育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养。

2.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科之间的整合,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创新。

通过设置综合素质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

3.活动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性学习。

通过采用讨论、研究、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长,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特长班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特长和潜能。

5.多元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崇多元评价方法,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多元评价包括平时表现、作品展示、实际操作等方面,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主要精神,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改革的推进不仅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相信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引言概述: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1.1 更新教育课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

应该引入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2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传统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1.3 引入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2.1 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3 引入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基础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学习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队伍的改革与发展3.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3.2 建立激励机制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非常重要。

应该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3.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分享。

应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四、家校合作的改革与发展4.1 加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教育意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果。

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引言: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与教学模式创新相结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过重、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能力等。

因此,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基础教育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而基础教育改革可以通过引入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基础教育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可以通过拓宽课程设置和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教育公平。

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基础教育改革可以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改革招生制度,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式,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学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教学模式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参与的机会。

而教学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扮演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角色。

如何进行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应当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

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侧重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也是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去的基础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学科知识已经不再是唯一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

因此,改革基础教育的内容,加强学生的体育、艺术、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是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基础教育的改革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因此,改革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必要的。

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特长。

此外,改革评价体系,不仅从分数和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力,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

最后,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当前的社会变革速度很快,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中来,共同努力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探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界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等素质。

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将围绕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探索展开。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正在进行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改革的目标是通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材内容、调整评价体系等方面来实现教育现代化。

具体来说,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优化学科结构、拓展选修课程、推动多元化发展等方式,构建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2. 教材内容:深化对教材编写原则的理解,充分体现国情、时代精神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材结构和内容,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引领性。

3. 教学方法: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拓展多元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4. 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才培养目标,推广多元化评价方式,提升评价的教育效应和指导性。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 实行“任务型教学”:教学过程应该以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实践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以往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背诵-测验”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应该逐步转向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形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统一。

2. 倡导“探究式学习”:明确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让学生通过实践,搜集信息,思考问题,探究解决方法,从而获得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3. 实现“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能力、思维方式、兴趣爱好都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个性化的学习能力。

4. 推崇“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考虑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个人优势,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交流的欢乐感。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时代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时代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时代发展》一、学科设置的合理性1.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学科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这些学科构成了教育的基石,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拓展学科的必要性:然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增加艺术、体育、音乐等学科的设置。

这些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引入新兴学科的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将这些学科引入基础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1.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2.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等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改革1.更新课程内容: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课程内容需要及时更新,纳入与现代社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金融知识、环保意识、创新能力等。

2.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化课程评价: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改革的挑战与对策1.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平衡。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促进教育公平。

2.教师培训需求: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供相关的专业支持和资源,确保教师能够胜任新的教学任务。

基础教育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教育界一直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并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首先,教育改革注重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由于传统课程设置存在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等问题,教育改革倡导跨学科融合与多元化课程。

例如,将艺术融入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此外,校企合作也是促进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

其次,教育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教育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引入信息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借助电子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开展跨校、跨地区的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第三,教育改革注重评价体系的创新。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

教育改革提倡综合评价,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潜能。

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强调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个人项目等,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潜力。

此外,引入社会评价也是评价体系创新的一种方式,让社会各界参与学生的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权威。

最后,教育改革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此,教育改革加强了对教师培训的重视,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和资源支持,使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改革也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教学研究,推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基础教育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我们看到了课程优化、教学方法改变、评价体系创新和教师素质提升等多项措施的推行。

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改进与创新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一、引言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如何改进与创新基础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基础教育中,普遍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点讲解和考核结果,并忽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创造力培养等方面内容。

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得他们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自身成长缺乏主动性。

除此之外,由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部分机械化重复性劳动正逐渐被自动化替代。

而传统教学过于强调记忆和机械化运算的能力,无法培养出适应信息技术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三、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改进的方向1. 以学生为中心在改进与创新基础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上,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这意味着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策略和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成为自身学业发展的管理者。

此外,老师也需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和合作者。

他们应该关注与促进每个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鼓励他们参与到知识探索和创新活动中。

2.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基础教育中必须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教育模式。

例如,利用电子白板、教学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可以加强互动性、趣味性和实际操作的环节,提高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通过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活力的课堂氛围,拓宽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

同时,这样也能够增加知识获取方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了培养适应信息技术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基础教育中要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黄长茂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摘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达到如下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去改革与发展。

文章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去探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引言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方式。

”这些都对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0年)》不仅仅在基础教育,更是从整个教育大的方向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黄长茂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摘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达到如下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去改革与发展。

文章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去探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发展
引言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
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方式。

”这些都对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0年)》不仅仅在基础教育,更是从整个教育大的方向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

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大到整个中国的教育,小到基础教育的课程及其教学模式,都在探索着新出路。

从国家的这些政策来看,我觉得未来的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应该说是非常之明确的。

必须依据这些政策去改,去发展。

我特别注意到课程改革纲要里提到的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四个能力,以下所述的教学模式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以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能力的教学模式首推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有两个特征:发展性与创新性。

发展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提倡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自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创新性体现在学习者能开放性的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勇于怀疑、批判,善于想象、反思,多角度的去认识事物,创造性地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是后面将要讲到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新课程实施中应积极倡导。

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信息的极大丰富和获取的便利成为当代生活的重大特征。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顺应潮流、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

在信息化时代,单纯追求
知识积累的记忆性学习已经让位于知识的主动寻找和创造性运用。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当代人才素质的构成要素,是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要求,是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那么有什么具体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的呢?“有意义接受学习”,基于丰富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是两个典型的代表。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既依据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发现,又依据学习得到知识。

基于丰富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从丰富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中,通过老师的激发与引导,将检索和探索所获得的信息组合与融合起来,支持活动的展开,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方式,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如何学习。

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成为自主获取与创造知识的策略型学习者、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学生没有接触过调查研究。

这更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重视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导教学模式。

它的理论基础有: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
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学习实践活动。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

教师是探究式教学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主体;整个教学与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过程的评价是开放式、多元化和动态性的。

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当代社会瞬息万变,每个人都面临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生存发展。

有人将智慧归结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有道理的。

从目前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看,“问题式”教学(BPL)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调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对某些主题、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养成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

其它像情境认知与情镜学习、抛锚式教学,也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存性越来越大;社会的变革与科技的创新也日益仰赖于团结协作、和衷共济。

所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课改的重要目标。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对于改善教学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性,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形成等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当代“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的利用教学动态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形成学习者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进而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结束语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基础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必须紧密联系课改目标。

环境在变化,教学模式也应跟着变。

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下未来的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几年必将是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这又给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平台。

总之,未来的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各种模式去建构更好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