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

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

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

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

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

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屏幕展示:(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素食《记承天寺夜游》)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

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1.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3.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4.板书设计5.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四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四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四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观赏文中月景,理解非常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的非常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争论、赏析教学过程:(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

( ),字( ),号( ),北宋( )家,( )家。

他是( )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依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ìng ( ) suì(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

(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老师范读。

(听准读音,留意停顿和断句。

)(3)同学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依据课下说明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

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由于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转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1)范文精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1)范文精选

【精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篇【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

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

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

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10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

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1、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2)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3)调一调,品虚实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锦集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锦集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锦集7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

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

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审题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3、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明确:欢喜——失望——喜悦4、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二)记了景色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明确:空明、清澈、透明5、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提示:如、盖(三)记了情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2、何为“闲人”?明确:清闲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

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

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2【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10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教学步骤: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

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

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多媒体展示“赏月图”)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

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把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尝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爽,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方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行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漂亮之处。

三、教学设想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的感情,通过了解,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

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闻名词人苏轼。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很多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很多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认真地讨论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

(出示文字)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当说是特别不幸的,但他活得非常欢乐,而我们许多人平寻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欢乐。

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查找答案,盼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欢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月色与竹柏影(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现在我们搞清晰了东坡所看到的风光,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头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1.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3.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4.板书设计5.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⑴ 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⑶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⑴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⑵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⑶ 月色入户:(门)⑷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⑸ 怀民亦未寝:(睡)⑹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三、教学难点1、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设想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五、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

“夜”,点明时间。

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

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

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

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结合作者的遭遇,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3、欣赏文中关于月夜美景的描写的意境和技巧
4、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乐观豁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坎坷
5、背诵全文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在于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四、内容步骤
(一)引入课文
从苏轼的《浣溪沙》引入《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点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
的诗文充满乐观积极的心态,《记承天寺夜游》亦是如此。

(二)介绍作者
学生凭记忆或查阅工具书完成课件上的填空题,从而了解作者。

(三)看动画片
点评片中朗诵,纠正动画片中错误的字音,补上读漏的`字词。

(四)掌握词句
1、解释词语:
解衣入户欣然起行为乐
相与中庭空明交横闲人
念与者遂步但耳
2、翻译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注意划线的词语,下同)
念无与为乐者(注意补上省略的词语)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调整语序)
(五)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来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并且沦为“闲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诗句,弹劾他诽谤朝政。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让他险些丧命。

这就是『乌台诗案』。

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他获释出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但不得『签书公事』,只能做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注: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事长官,宋代专门用来闲置被贬的官员)
2、苏轼为什么会无与为乐?
当时他十分孤独,因为他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自然少人来访,怕受他连累,况且他已经失势,自然没人巴结。

3、作者为什么找张怀民同游张怀民为什么也没睡着
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做主簿,初时寓居承天寺,曾在住所旁筑亭,以纵揽江山美景,苏轼把它命名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

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他俩同病相怜,心有灵犀,一样抑郁难眠,所以苏轼特意去找他。

(注: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4、作者发出什么感慨说自己跟张怀民都是少有的闲人,闲人指什么这反映出他怎样复杂的心情
闲人的含义:
(1)被贬官流放,有职无权,很清闲的官员。

(2)有闲情逸趣的人。

复杂的心情:
(1)被贬的抑郁烦闷。

(2)无与为乐的独独。

(3)赋闲的自在悠闲。

(4)偕友同游的喜悦。

(5)欣赏夜景的快乐
总之,这时,他虽然郁闷悲愤,却能坦然面对被贬赋闲的遭遇,乐于会友,乐于游玩,安于清闲,变得乐观豁达,淡泊功名。

1076年,苏轼被贬密州时,已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那时,他已经觉得做京官很危险,还不如做地方官,能远离高层的政治迫害,安全。

1082年又被贬黄州,他更会这样想。

《水调歌头》还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显然,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贬谪赋闲,变得十分豁达开朗了。

苏轼被贬八州,但仍很乐观。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语言欣赏
6、苏轼夜游时看到什么景色?
苏轼看到月下的庭院、竹柏的影子。

7、苏轼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夜景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一下。

苏轼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1)庭院如积水;(2)竹柏如藻荇。

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下庭院的空廓明亮、竹柏倒影的纵横交错,间接写出月色的皎洁。

(七)谈点感受
8、学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也遇到挫折,会怎么办苏轼的做法给你什么启发)
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如果遭遇不幸,千万别灰心丧气,悲观绝望,要懂得往好处想,乐观豁达,坦然面对,可以跟朋友交往游玩,欣赏美景,寻找快乐,借以排解孤独,宣泄抑郁,只有这样,才能提
高抗挫折能力,才能从造成不幸中摆脱出来,
9、请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八)减字背诵(略)
(九)相关链接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