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

合集下载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篇一:铁路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要求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梁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核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桥梁变形控制标准(1)梁部梁部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

(2)桥梁墩台桥梁墩台基础的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无砟轨道):≤20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无砟轨道):≤5mm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

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3)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

3、变形观测方案(1)观测点布置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置18~28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

隧道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
合或 闭合路线 ,使用 固定 的工作基 点对应 沉 降变 形 观测 点进行观测 。实 行 “ 五 固定 ”: 即:固定水 准 基点与 工作基 点 、固定人 、固定测量 仪器 、 固定 监 测环境 条件 、固定观测 路线和 方法 。 以提 高观测 数 据 的准 确性 。当相邻观 测周 期的沉 降量超 过限差 或 出现反 弹时 ,应 重测 并分析 工作基 点的稳 定性 ,必 要时联 测基准 点进行检 测 。当原有 的测点遭 到破坏 或 已无 法观测 时 ,必须 进行测 点重埋 或转移 工作 , 并做好有关 的记录 ,填 写测点转移 断高表 。 ( 6 ) 未 贯通 隧道 的观 测线路如 图2
行 ,对于 有变换 奇偶站 功能 的 电子水 准仪 ,按 以下
图1 沉 降观 测 点 顺序进 行 :
往测 :奇数站为后一 前一前一 后
2 观测 方法
( 1 ) 外业 测量 一 条路 线 的往 返 测使 用 同一 类 型
仪器 和转 点尺垫 ,沿 同一路线进 行 。观测成 果 的重 测和 取 舍按 《 国家 一 、二等 水 准测 量 规范 》 ( G B / T
准 仪读记至 0 . 0 1 m m 。 ( 2 ) 自动 安平水 准 仪 的圆水 准 器 ,严格 置平 。 在 连续 各测站 上安置 水准仪 时 ,使其 中两脚 螺旋与
( 1 ) 隧道 内一 般地 段 沉 降观 测 断面 的布 设根 据 地 质 围岩 级别 确定 ,一般情 况 下, I I 级 围岩原 则上 不 设沉 降变形 观测 断面 ,必要 时8 0 0 m 设 一个观测 断 面 ;Ⅱ I 级 围岩 每4 0 0 m 、I V级围岩 每3 0 0 m 、 V级 围岩
偶数站 为前一后一 后一 前 返测 :奇数 站为前一后 一后一 前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包括沉降观测目的、指标与方法、数量及观测点等内容。

一、沉降观测目的
1、为了准确判定本工程桥涵沉降情况,对本工程桥涵的变形和沉降
情况进行观测;
2、了解地基土体的沉降特性,评价桥涵施工和运行的安全性及性能
稳定性;
3、在桥涵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变形超出规定值时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
措施,确保桥涵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二、沉降观测指标及方法
1、沉降量观测指标:利用放置于桥墩公路桥涵基础上的支撑桩观测
桥涵基础的沉降量;
2、沉降量观测方法:利用可自动记录支撑桩的水平位移量来测量沉
降量;
3、变形量观测指标:横向、纵向及有穿越桥涵的线路的角度变形量;
4、变形量观测方法:采用倾斜仪观测变形量。

三、沉降观测数量及观测点
1、沉降量观测点:应在本工程桥涵周围设置5-6个支撑桩,支撑桩
的位置在本工程桥涵跨中向两侧分别设置2-3个支撑桩;
2、变形量观测点:应在本工程桥涵跨中、跨端各设置2-3处观测点,确定桥涵的横向、纵向及布置穿越桥涵的线路的变形情况;
3、沉降量及变形量观测周期:观测周期一般为3天观测一次,共观
测6次;。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隧道沉降观测的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观测设备的要求- 观测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观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观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应在隧道工程设计阶段确定,并符合设计要求;- 观测点布设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覆盖隧道沿线各个部位;- 观测点布设应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物的影响。

4. 观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观测数据的采集应准确、连续和完整;- 采集到的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编号等信息;- 观测数据的记录应使用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方便后续分析和验证。

5.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应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 观测数据的分析应考虑隧道沉降规律、统计特性等因素;-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使用专业的软件和工具,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6. 报告和评估- 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制观测报告;- 观测报告应准确、清晰地呈现观测结果,并包括数据分析、评估和建议;- 观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有关部门,并按照要求进行评估和审查。

7. 安全和环境要求- 在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和环境要求;- 观测设备和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沉降观测工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 结论本文档总结了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包括观测设备要求、观测点布设、观测数据采集和记录、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报告和评估,以及安全和环境要求等方面。

遵守这些要求,能够保证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隧道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沉降观测要点

沉降观测要点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的原则(一)观测断面布置原则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Ⅵ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地层地下隧道观测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应大于50m。

2.明暗交界处,结构类型变化处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3.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4.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5.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6.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在隧道双口掘进或有辅助坑道的隧道,由两个工作面相向施工贯通里程处两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9.(二)测点布置及埋设方式隧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2m处。

由观测图可知,测点需外露3mm,而根据沉降量测要求,从仰拱施做完成后就需要进行布点监测,但因隧道施工的连续性,仰拱上部在无砟轨道施工前有施工运输车辆及机械设备频繁通过,测点伸出混凝土为3mm,容易受到机械碰撞而损坏,观测受施工干扰大。

而对于满铺无砟轨道基础的隧道,轨道板厚30cm,当测点预先铺设在仰拱上后,铺设道板时,测点会被道板遮住,后续量测将无法进行。

经综合分析,一般布点应在隧道两侧边墙处。

(三)观测仪器、方法及精度要求(1)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法,采用水准仪进行量测。

(2) 2.观测精度;测量用基准点应定期与二等或二等以上水准网进行联测,确保基准点稳定可靠。

观测宜采用精密水准仪,沉降观测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应及时保存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校核。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成文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成文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成文版)沉降观测是对铁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监测手段之一,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介绍了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编制依据包括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以及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和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连镇铁路LZZQ-5标地处扬州境内,是一座由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和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构成的标段。

该标段桥梁占比高达87.85%。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沉降观测对于连镇铁路LZZQ-5标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沉降观测,可以监测到地基沉降、桥墩沉降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同时,沉降观测还可以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经验,为相关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沉降变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仅凭理论计算来满足要求。

因此,在设计中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在施工期间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以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以确保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这样可以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的顺利实现。

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包括站场路基、区间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1. 引言隧道工程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工程类型,隧道沉降观测是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通过对隧道沉降情况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

本文将详细介绍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2. 布置原则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1 全覆盖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能覆盖整个隧道区域,包括入口、出口以及隧道内部。

通过全覆盖,可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2 密集布置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密集而均匀,在区域内形成网格状分布。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局部区域的沉降情况,并避免因观测点过少而造成信息缺失。

2.3 代表性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隧道区域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层性质以及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点布置方法根据以上原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观测点的布置:3.1 网格布置法将隧道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均匀布置观测点。

网格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网格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2 线路布置法按照隧道的纵向和横向划分线路,沿线路布置观测点。

线路间距和线上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段线路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3 区域布置法将隧道区域划分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每个区域内密集布置观测点。

区域大小和内部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区域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4. 观测点布置要求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4.1 观测点数量观测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保证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具体观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长度、地质条件和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定。

4.2 观测点位置观测点的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相对均匀、土层性质较为典型的区域。

避免选择存在特殊地质问题或复杂土层的区域,以减小观测误差。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一)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 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黄土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 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 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4.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 处。

7.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五)沉降观测频度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 3 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2)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3) 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 3 个月。

桥梁沉降观测与处理

桥梁沉降观测与处理

桥梁沉降观测与处理桥梁是现代交通运输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而桥梁沉降则是桥梁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本文将针对桥梁沉降的观测与处理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桥梁沉降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桥梁沉降是指桥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下沉现象。

桥梁沉降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1. 地基质量:不同的地基质量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不足或者存在软弱层,将导致桥梁的沉降加剧。

2. 施工工艺:桥梁的施工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桥梁的沉降情况。

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降低桥梁的沉降风险。

3. 车流荷载: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通道,长期承受车流荷载的作用,这些荷载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4. 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桥梁沉降的观测方法为了及时了解桥梁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须进行桥梁沉降的观测。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桥梁沉降观测方法:1. 测量法:通过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桥梁的高程进行连续观测和记录,以获取沉降的数据。

2.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桥梁进行监测和观测,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内的桥梁沉降情况进行连续监测。

3. 无损检测技术:通过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如激光测距仪、超声波测距仪等,对桥梁进行非接触式测量,以获取桥梁的沉降数据。

三、桥梁沉降的处理方法桥梁沉降的处理是为了避免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和维护桥梁的正常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桥梁沉降处理方法:1. 合理设计:在桥梁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沉降情况,采用合理的设计措施,减少桥梁的沉降风险。

2. 维护检修:定期对桥梁进行巡查和维护检修,对发现的沉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桥梁的正常使用。

3. 加固处理:对已经出现较大沉降的桥梁,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程度。

4. 疏导交通:如果桥梁的沉降已经达到危险程度,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可以实施交通疏导措施,对车流进行限制或调整。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地质灾害。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1.保障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会对地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有所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减少事故风险隧道工程沉降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风险。

3.提供科学依据沉降观测的数据可以为隧道工程相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

三、沉降观测的具体内容1.选择观测点在沉降观测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地层等因素。

2.确定观测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灰白示意线测量等。

3.确定观测频次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确定合适的观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次会比较密集,后期可以适当减少观测频次。

4.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沉降观测的步骤1.现场勘察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地层情况、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准备确定好观测点后,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要做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对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记录。

3.观测数据采集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频次进行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报告。

5.结果和建议根据观测数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沉降观测点对桥梁的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并切实落实观测————要求,确保测量精确、可靠。

1、要考虑桥梁的结构型式、跨度、支座位置和施工工艺,明确水平变形量集中位置,沉降观测点应设在水平变形量集中的位置。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桥梁的跨径决定,桥梁长度的占比要求:当桥梁跨径100米以内时,观测点数量需均匀分布在每座桥中,每单元长度不大于15米时,观测点数量一般在2~3个;当跨径大于100米时,沉降观测点数量需增加,每单元桥梁长度可达20米。

3、沉降观测点距离支座不宜过近,以免支座反应不全,准确性下降;也不宜过远,以免沉降及水平变形离散不明显,测量有误。

4、沉降观测点位置宜设置于桥墩的上部,以免水淹对测量的影响。

5、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应满足桥梁利用率,避免沉降观测点与桥梁基础、桥面板材料不兼容,影响桥梁使用效率。

6、沉降观测点宜设置在车辆通行过程中受轨道作用力影响小的段桥上,如构造较复杂的多段桥,有必要设置车辆作用点的观测点,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7、考虑到沉降量的大小和外部环境因素,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必须明确,以确保观测准确度,特别是在桥墩上部越跨延伸桥实体或弯曲跨度越大的桥结构,必须采用观测点确保观测准确性。

8、沉降观测点宜选取高程较为解放、地面层次较低、防护耐磨能力较强的位置,结合具体上下文,沿桥墩连续设置沉降观测点,以九点为每孔设定9~10点的沉降观测点;同时,要安排几个抗议点,并定期连续观测,以检测观测点的变化趋势,及早发现沉降的变化,以此丰富资料,增加准确性。

9、明确沉降观测点位置,必须与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观测单位等多方面确定设定观测点位置,保证绝对安全,无影响桥梁使用。

落实以上沉降观测点的要求,可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完整,进而组织观测工作,掌握桥梁状况动态变化,为安全可靠的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1.观测目标和要求
桥梁沉降观测的目标是了解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状况,包括整体沉降、沉降分布情况以及沉降速率等,以及对比前后沉降数据,分析桥梁结构变形情况。

观测要求包括准确性、实时性和连续性,以便及时了解沉降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

2.观测点布设
为了获取准确的沉降数据,需要在桥梁上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

观测点的布设原则一般是:沉降点均匀分布、代表性好、布设方便、易于观测等。

具体布设点位的选择应根据桥梁的形式和尺寸进行合理规划,通常建议布设在桥墩、桥台和主梁等关键位置。

3.观测仪器选择
4.观测参数和频次
5.数据处理和分析
沉降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录入、计算、校核等,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主要是基于观测数据进行沉降变形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和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6.报告编制和推广应用
桥梁沉降观测的结果需要整理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测点位、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及分析等。

同时,也要将观测结果与以往的观测数据进行
对比,以了解桥梁结构变形情况和发展趋势。

报告可以向相关部门提交,
并根据需要进行推广应用。

总结起来,桥梁沉降观测方案需要明确观测目标和要求,合理布设观
测点位,选择适合的观测仪器,确定观测参数和频次,并进行数据处理和
分析,最后整理成报告并推广应用。

这样的观测方案在桥梁的设计、施工
和维护阶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确保桥梁运行安全和延长使用寿命。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1111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1111

一、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1.1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他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1.1.2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1.1.3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Ⅳ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地下隧道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大于50m;图1.1.1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线路图1.2 观测元件与预埋技术要求1.2.1 观测点埋设参考图4.2.1设置图6.2.1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1.2.2 无砟轨道铺设时隧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

隧道的观测标设在两侧边墙处。

在仰拱施完成至底板施工期间,因观测标位置较高,难以实施观测,需要将观测标转移至下部仰拱便于观测处,待仰拱冲填混凝土后,及时将观测标转移至原观测点位置,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步编号,不另行编号,并继续观测至铺设无砟轨道。

1.3观测技术要求1.3.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1.3.2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1.3.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表1.3.31.3.4 隧道洞内观测沉降线路,贯通前洞内基准点的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和水准观测线路。

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米,但必须保证观测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细则》规定要求。

桥梁沉降观测

桥梁沉降观测

3.2桥梁沉降观测3.2.1桥梁沉降产生的原因(1)桥梁自重和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重量极易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从而诱发桥梁沉降。

(2)桥梁施工中多采用一般粘性土来作为回填土,完成施工后将其压实,但由于回填土压实作业难度大,施工后往往会由于压不实导致压实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沉降变形。

(3)桥梁施工中与桥头部分连接所设置的搭板所产生的弹性力会落在桥墩上,从而导致桥头呈现出不均匀受力的状态,在桥梁投入使用后车辆荷载的作用会导致桥头搭板两端荷载受力不均从而导致搭板末端产生沉降。

3.2.2桥梁沉降观测方法及规范要求(1)沉降监测网布设沉降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①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少于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应大于1公里,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能够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可以作为工作基点使用,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50~100m,沿线路方向不宜大于200m。

③基准网施测之前,通常先测量导线,求得所有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确保施工中有足够的控制点可用。

待工作基点基本稳定后,根据测量规范利用二等水准或其他标准施测基准网。

基准网的初始高程以网中所有基准点为拟稳点,通过拟稳平差求得。

根据沿线地面稳定情况,每隔3~6个月,要对基准网进行复测。

复测后,首先判定基准点的稳定情况,,选取较为稳定的基准点为拟稳点,重新对整网进行平差,以评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对于不稳定的工作基点,复测后应及时修正其高程。

④监测网如图1所示,在相邻两个工作工作基点之间(如图中的A和B)布设AB和BA两条符合水准路线,将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形成单一水准环A-B-A。

A B C线路中线工作基点施工便道桥墩左右的监测点图1(2)桥梁沉降监测随着桥梁承台、墩柱的施工,变形监测工作陆续展开。

桥梁的沉降监测点有两种:一种是承台监测标(见图2),另一种是墩身监测标。

在承台的一个对角位置各埋设一个承台监测标。

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

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

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桥梁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桥梁的沉降观测工序监理对确保桥梁的稳定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的要点,以及监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的重要性桥梁的沉降观测是桥梁工程质量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桥梁沉降的实时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桥梁工程中的问题,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对于保障桥梁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的要点1. 观测设备和方法的选择:监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观测点的设置:监理人员需要根据桥梁的结构和特点,在合适的位置设置观测点,以全面、准确地监测桥梁的沉降情况。

3. 观测数据的处理:监理人员在观测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并处理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与评估:监理人员应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桥梁沉降观测工序监理的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工作:监理人员需要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充分沟通,了解桥梁的结构和设计要求,并熟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2. 规划和设计:监理人员根据桥梁的结构和特点,制定观测点的设置方案,并确定观测设备和方法。

3. 施工过程监督: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监督观测点的设置和观测设备的安装,确保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4. 数据收集与处理:监理人员监督观测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分析与评估:监理人员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缺陷复核和整改:监理人员发现问题或缺陷时,需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7. 完工验收:监理人员参与桥梁的沉降观测工序的最后验收,并填写相应的监理报告,确保工程质量的合格性和安全性。

桥梁沉降监测规范要求解析

桥梁沉降监测规范要求解析

桥梁沉降监测规范要求解析桥梁作为交通运输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安全与稳定性至关重要。

为了及时发现桥梁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沉降监测成为了桥梁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解析桥梁沉降监测的规范要求,以确保桥梁安全运行。

一、监测点设置要求桥梁沉降监测点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规范要求,沉降监测点应选择在桥梁结构的关键位置,包括主梁、桥墩、桥台等部位。

监测点的设置应保持均匀分布,避免出现聚集或者空白的情况。

此外,监测点的数量也要符合规范,根据桥梁的规模和结构形式进行合理确定。

二、监测设备要求沉降监测设备的选取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规范要求监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特点,能够实时监测桥梁的沉降情况。

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沉降仪、测斜仪、压力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其精确度和可靠性。

三、监测频率要求为了及时掌握桥梁沉降情况,规范要求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记录。

监测频率应根据桥梁的使用情况和结构特点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情况下,会要求每季度或半年对桥梁进行一次沉降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对于特殊情况,如施工期间或者自然灾害后,需要增加监测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四、监测数据处理要求沉降监测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

规范要求监测数据采集的过程应准确可靠,并能够及时传输到监测台站。

监测数据的存储要有完善的记录和备份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最后,监测数据应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桥梁沉降的异常情况,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五、异常情况处理要求当监测数据分析出桥梁存在异常沉降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规范要求在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需要立即进行现场勘察,找出问题的原因。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减轻荷载或者进行桥梁局部修复等方法,以保障桥梁的运行安全。

六、监测报告编制要求结束一次完整的监测周期后,需要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桥涵隧道沉降观测学习总结太焦高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不乏不良土质和采空区。

隧道,大型桥涵结构物较多,速度达200km/h 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

因此,高速铁路对路线沉降有严格要求,通过学习桥梁隧道沉降观测相关规范后,本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以下总结:一、沉降观测的目的因隧道开挖断面大,必须加强及支护的施工沉降观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施工全过程。

其目的是: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

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

做出工作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3、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围岩变形收敛的准确时间和最大变形量,为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大桥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定期沉降观测,通过对各期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借助桥梁结构、工程地质等资料,得出大桥正常运营状态下的下沉值,找出大桥下沉规律和趋势,分析大桥下沉的原因。

为桥梁的运营养护、道路标高调整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检查大桥设计,施工质量,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二、沉降观测技术要求1求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

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涵隧道沉降观测学习总结
太焦高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不乏不良土质和采空区。

隧道,大型桥涵结构物较多 ,速度达200km/h 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

因此,高速铁路对路线沉降有严格要求,通过学习桥梁隧道沉降观测相关规范后,本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以下总结: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
因隧道开挖断面大,必须加强及支护的施工沉降观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施工全过程。

其目的是:
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

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
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

做出工作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3、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围岩变形收敛的准确时间和最大变形量,为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大桥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定期沉降观测,通过对各期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借助桥梁结构、工程地质等资料,得出大桥正常运营状态下的下沉值,找出大桥下沉规律和趋势,分析大桥下沉的原因。

为桥梁的运营养护、道路标高调整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检查大桥设计,施工质量,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二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
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 、CPII 和水准基点。

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

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桥涵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水平位移监测网
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

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

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电子);视线高度≥0.5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3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5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
4.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标注:何为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
①附合水准路线
从已知水准点出发,沿各个待定高程的点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水准点BM2,这种水准路线称为附合水准路线。

②闭合水准路线
由已知水准点出发,沿环线进行水准测量,最后回到原水准点上,称为附合水准路线
②支水准路线
由已知水准点出发,既不附合到其他水准点上,也不自行闭合,称为支水准路
五、沉降观测线路
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方法进行,采用美国Trimble(DINI)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合铟合金水准尺进行现场观测,该水准仪具有奇偶站变换功能,按以下顺序进行:
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图3-1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六、沉降观测测点布设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Ⅱ、Ⅲ、Ⅳ、Ⅴ级围岩无砟轨道隧道应进行沉降观测及评估。

Ⅵ级围岩隧道沉降变形应进行专项评估。

其他特殊条件有砟轨道隧道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评估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Ⅱ级围岩每600 m、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Ⅵ级每50m布设一个观测
断面;
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仰拱(底板)施作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仰拱(底板)两侧及中间附近布设沉降观测点,如下图所示
图3-1隧道观测标施工期埋设位置示意图
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胸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2对,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胸墙两侧(横桥向),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把观测标埋设在台身的两侧方便观测,后期具备条件可以把台身观测标转移到桥台顶部。

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也可以在墩身正面下水槽附近埋设1个观测标,利用1m水准尺观测。

涵洞进出口两侧帽石或涵体应各设置1个沉降变形观测点。

涵洞顶中心应设置一个沉降板;遇到高路基的情况,可以把涵洞进出口的两侧帽石的沉降观测点转移到涵洞进出口两侧的边墙上,进出口各埋设1对点;遇到净空较低,测量有困难的涵洞,直接在涵洞顶中心设置一个沉降板,涵洞两侧不埋设沉降观测点。

七、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桥台、桥墩、涵洞观测标采用φ20mm 不锈钢钢筋,顶部磨圆,后期钻孔埋入,埋设前需进行渗锌防腐处理(注:为了统一和美观,建议采用统一加工的观测标)。

图4-2 变形观测点埋设方法
1
2
高于14m 的桥墩或地质条件复杂
1
低于14m 的桥墩
≥100直径20钢筋(外露防锈)锚固砂浆
20
30
八、观测频次要求
以上为本次学习的总结,
参照规范Q/CR 9230-2016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TB10601-2009
J 962-2009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部门:测量队姓名:焦文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