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文名词解释

古文名词解释

古文名词解释古文是指汉代及其以前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赋、文、曲等多种体裁。

古文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瑰丽的艺术形式而为后世所推崇。

在古文中,有许多特定的名词,下面就对其中的几个进行解释。

1. 丝竹之音:丝竹指的是以丝弦和竹管为主要乐器的音乐,这种音乐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宴会乐曲等场合。

古人认为丝竹之音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使人陶醉其中。

因此,在古文中经常出现丝竹之音的描写,用来表达美好的景象或者心境。

2. 松柏之材:松柏是常绿乔木,生长缓慢而坚韧,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质或者才能。

古文中常有松柏之材的赞颂,用来形容德高才能出众的人物。

3. 瓦釜雷鸣:瓦釜指琵琶或者古筝等乐器,雷鸣则是指雷声。

瓦釜雷鸣一词常用来形容音乐声音激昂磅礴,有力量感和震撼力,给人以强烈的感触。

在古文中,瓦釜雷鸣常用来描写战场上的声势浩大或者音乐的豪迈壮丽。

4. 烟霞漫纱:烟霞指山上的云雾或者日出日落的美景,纱指浓密的云雾。

古文中常有烟霞漫纱的描写,用来形容美丽的山水景色或者优美的气氛。

5. 暗香疏影:暗香指花的清香,疏影指阳光透过树叶形成的斑驳光影。

暗香疏影被用来描写幽雅的氛围和美好的景象,给人以闲适、舒缓的感受。

6. 凤求凰:凤是神话中的仙鸟,象征美好和吉祥,凰指凤的雌性。

凤求凰的典故常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追求。

在古文中,凤求凰被用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或者男子对女子的爱慕。

这些古文名词常用于描写人物、景物、情感等,通过对这些名词的使用和运用,古文作者能够塑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表达独特的思想观点,使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这也是古文在古代及今日仍然有着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选编。

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词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3.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4.理趣: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5.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是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成为建安风骨。

6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说明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导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心: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情势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辞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情势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依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暂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地方等有关的行动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地方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干的行动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先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选编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及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成。

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

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305篇不包括这六篇。

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

《诗经》有15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叫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赋比兴:诗六义之三,是指《诗经》的三种艺术手法。

宋代朱熹曾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平铺直叙,直接议论抒情,体物写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起烘托气氛,谐调音韵的作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汉语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文献,主要由先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献构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文言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其丰富的古文体律,它们包括词形上的固定,句子
结构上的固定,词和句的相互关系,以及古文中的五言四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名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夫子:指古代指导礼仪、道德行为的哲学家。

庙:古代宗教建筑,常含有佛像、神像等。

壶:指以陶瓷或金属制成的容器,有轻重、满空、各种形状。

山川:指山脉、河流及山水相连的区域。

采药:指从山野植物中收集、加工药材,以治疗疾病。

门:古代宫殿中的入口,一般分为正门、右门、左门等。

管弦:指古代的乐器,如瑟、筝、琴、笙等。

诗:指古代使用五言四句的文体,表达深情、朴实的情感。

云集:指浩繁的人群,一般比“聚众”或“大众”更为庞大。

穿日:指古代把节令天数分为三十圈,一圈称为一日,日增每穿一圈
叫作“穿日”。

则:指古代文体中常用的一种连贯方式,是文章结构中比较重要的一
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此物言彼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除了丰富美人形象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是指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爱国与忠君的思想,表达了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

《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便定去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

天问虽然叙事庞杂,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招魂: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次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古文的名词解释

古文的名词解释

古文的名词解释1. 实词:实词就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呀!比如说“人”“树”“跑”这些。

就像咱说话,总要说些具体的东西吧,这就是实词的作用啦!比如“我看见一个人在跑步”,这里的“人”和“跑”就是实词哟!2. 虚词:虚词呢,虽然没啥具体意思,但作用也不小呢!像“的”“了”“呀”之类的。

哎呀,就好像做菜的调料,虽然不是菜本身,但能让话语更有味儿呀!比如“我的书丢了呀”,这里的“的”和“呀”就是虚词啦!3. 通假字: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呗!哈哈,开个玩笑啦。

其实是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啦。

比如说“不亦说乎”的“说”其实是“悦”的意思。

这就好像现在有时候我们也会写错字一样嘛!4. 古今异义:这个很有意思哦!就是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啦!比如“妻子”,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现在就是老婆啦!就像时代变了,东西的用途也变了一样,很神奇吧!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里的“妻子”可跟现在不一样哟!5. 词类活用:哇塞,这个可神奇啦!就是一个词本来是这种词性,突然变成另一种词性啦!就好像一个人突然换了个身份一样。

比如“名词作动词”,像“蹄之”,“蹄”本来是名词,这里就当动词用啦!是不是很奇妙呀!6. 使动用法:这就是让一个东西去干啥的意思呀!比如说“使……怎么样”。

就像指挥别人做事一样。

比如“必先苦其心志”,就是让他的心志受苦呀!7. 意动用法:这个是觉得一个东西怎么样啦!比如说“以……为……”。

就好像自己心里的一种感觉。

比如“渔人甚异之”,就是渔人觉得它很奇怪呀!8. 宾语前置:哎呀呀,就是宾语跑到前面去啦!一般句子不都是主语谓语宾语嘛,这里宾语就换位置啦!就像排队换了顺序一样。

比如“何陋之有”,正常应该是“有何陋”,这里宾语就前置啦!9. 状语后置:这个就是状语放到后面去啦!状语就是描述动作的一些情况呀。

比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于厅事之东北角”就是状语后置啦!10. 省略句:就是句子里有些东西没写全呀!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一些东西呢。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敦煌曲子词:二十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随之而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

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

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集》等。

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共500首。

代表作者有温庭筠、韦庄。

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花间词:中国晚唐五代词派。

代表人物: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牛峤等。

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

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他们的作品合编为《花间集》。

西昆诗派: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艺。

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究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江西诗派:黄庭坚在世时,已有不少诗人追随其后,学其诗法,但此时尚无“江西诗派”一说。

黄庭坚去世不久,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实拍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可能是因为当时禅宗盛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借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诗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长篇小说。

2、徐渭是明杂剧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3、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4、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5、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6、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8、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9、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10、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的一种,是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01年真题1、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如:宋郑樵《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

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3、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应用不少。

主要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托古论今之意。

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05年真题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步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4、假借: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37永明声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他们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周yong 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并将四声之说应用于文学创作上,创为“四声八病”之说,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诗歌形式出现的新面目。“四声”即为平上去入,而“八病”则各家解释不同。按照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对“八病”的最早解释,它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和正纽。前四病是针对五言诗声调搭配的要求,尤其注重句末重音,这就造成了诗歌抑扬顿挫、对称与错综相结合的声调和谐之美;后四病是对五言诗用字的韵母声母要求,即除联棉词外,尽量不用双声叠韵,更不能与韵脚同韵。
24、散体大赋: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25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6" 乐府”: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子乐署,二是黄门鼓吹署;前者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后者相当于西汉的乐府衙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6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
7献诗说《国语﹒周语上》:"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成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8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后世被许多人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名词解释————————————————————————————————作者:————————————————————————————————日期:名词解释:一、“金本”《水浒》: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的《水浒》腰斩成了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之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二、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

“台阁”主要指当时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主要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多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缺点在于相对于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致使创作素材相对贫乏,后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对其进行了批判。

三、茶陵派:明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渐趋衰退,这时期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即是此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主要成员谢铎、张泰等。

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的较多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李东阳的复古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一定影响,“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吸取了李东阳“铁宋窥唐”的主张。

四、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七人,皆为进士,在京任职,不是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文艺,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以复古自命,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

内容上大量拟古作品,反映、干预时政,重视民间生活,表现市井人物。

五、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世称“后七子”,成员有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其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完全继承了他们的观点,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创作上作品无显著特色,且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将前七子的弊端表现得更充分,存在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

六、公安派:兴起于明万历年间,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以“性灵论”为内核的文学主张,推崇“独特性灵,不拘格套”,提倡通俗文学,在创作上重视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此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清逸自如童趣横生的创作效果。

但一些作品因为过于直率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以至于“戏谑嘲笑,间杂俚语”,除诗歌外,散文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等。

七、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此派崛起,二人均为湖北竟陵人,故称文学观念上重视“真诗”“性灵”,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

缺点在于并未真正找准文学发展之路,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超世俗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视野,减弱了公安派作品中的直面人生、袒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中激进活跃精神之衰落。

八、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类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驳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古文名家。

九、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其中《紫钗记》《牡丹亭》属于儿女情戏,《南柯记》《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记。

《紫钗记》着重塑造了霍小玉和黄衫客两位令人敬重的人物形象,通过黄衫客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度失望,殷切地呼唤着社会的良知,是汤显祖第一步完整的传奇。

《南柯记》共44出,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

《邯郸记》艺术成就仅次于《牡丹亭》,全剧共30折,本事源于唐沈既济的《枕中记》。

《牡丹亭》临川四梦的代表作,蓝本为《杜丽娘暮色还魂》话本,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

十、神魔小说(神怪小说):明代后期兴起的热潮,是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效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为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代表作品《西游记》。

十一、梅村体:梅村乃清代诗人吴伟业的号,“梅村体”是他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的一种叙事诗体。

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抒情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性。

吴伟业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续写事实、照应兴衰、设计情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把古代的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为其代表作。

十二、阳羡词宗: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十三、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

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十四、神韵说: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从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和宋代严羽的“妙悟”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中寻找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更多地关注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十五、格调说: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

“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十六、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主张“为学必依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

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

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

翁方纲以学问为诗,用韵语做考据,遭到袁枚“错把抄书当作诗”的批评。

实际上肌理说是对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

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十七、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其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十八、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创始人方苞,提出“义法”理论,主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集大成,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对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十九、常州词派: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

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

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

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

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

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

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二十、“诗界革命”:是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成为旗帜的是黄遵宪。

大题:一、《三国志演义》结构特点:(1)作品“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叙事时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即汉亡引线、晋统终局以及魏蜀吴三线,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A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其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主干;B写魏蜀两方,以蜀汉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又以诸葛亮为中心,写其隆中对更是关键;C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浓墨重彩描绘的隆中决策及全书的主脑,“其馀末节,皆从此生”;D这样的构思,使全书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

(2)在以上构架基础上,作者又兼用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故事详略得当,摇曳生姿。

二、《西游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能做到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

(1)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等;他们的性格也与之相称,如猴子机灵等;(2)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为妖怪就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从“真”转化为“幻”;(3)然而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之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创造,如孙悟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