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一、望神

神是中医学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一指人体~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二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有生命就有神,故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望神之“神”,是指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表现。

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由于心主血藏神,其华在面,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人的面部色泽、精神意识及眼神为望神之重点,尤其是诊察眼神的变化。

神以精、气、血为主要物质基础。神产生于先天之精,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血能养神。精、气、血产生于五脏,五脏功能正常,则精、气、血充足,生命机能旺盛,即是“得

神”;若脏腑功能失调,精亏气虚血少,或其运行布散失常,则神失所养。因此通过望神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的盛衰,精、气、血之盈亏,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等。

望神时应注意:一要以神会神,在短时间内对就诊者神色形态做出大体的判断;二是形神合参,将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与形体变化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三是重视典型(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以便尽快做出正确的诊断。

望神主要观察以下五种情况:

(一)得神

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凡神识清楚、思维敏捷、言语清晰、目光明亮灵活、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者,称为“得神”,亦称“有神”。可见于常人,表示精气充足,体健无病;若见于病人,则说明精气未衰,脏腑未伤,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二)少神

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凡病人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不欲言语、目光呆滞、肢体倦怠、动作迟缓者,称为“少神”。为轻度失神的表现,提示正气受损,见于一般虚证,或脏腑失和,气血不畅之证。

(三)失神

失神是神气衰败之象。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昏昏欲睡、声低气怯、应答迟缓、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暴露、表情淡漠呆板、体态异常者,称为“失神”,亦称“无神”。表示正气大伤,精气衰竭,病情深重,预后不良。失神有邪闭、正衰之分。若见神识昏迷、语无伦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为邪闭清窍;若见猝然昏倒、目闭口张、手撒尿遗,为失神重证,提示精气已脱。

(四)假神

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见于久病、重病精气大衰之人,如原已意识不清、不能言语、精神极度萎顿,突然神清多语、声高不休、精神振作,但躁动不安;或本已目光无神呆滞、面色晦暗或苍白,突然目显光彩、两颧泛红如妆;或数日不能进食,突然欲食等,都属假神的表现。此为阴阳即将离决的危笃之象,是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而出现一时“好转”的假象,多见于临终之前。临床通常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假神应与病情好转加以区别:假神是突然在某些方面出现一过性异于原来的表现,与危重的病情不相符,且持续时间短暂;病情好转则是逐渐的,病人各种表现由重渐轻,与整个病情发展一致。

(五)神志错乱

神志错乱是精神意识失常的表现,亦属失神的范畴。常见于癫、狂、痫等病。如表情淡漠、默默不语,继则神情发呆、哭笑无常者,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病;若躁扰不宁、呼号怒骂、不避亲疏、行为狂乱者,属痰火扰心之狂病;若猝然昏仆不知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动,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多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痫病。

二、望色

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皮肤色泽是脏腑精气血外荣之象,其中血液盈亏与运行情况反映于皮肤颜色,而脏腑精气盛衰则主要体现于皮肤光泽。五脏六腑精气充盛,气血畅达,通过经脉滋养肌肤,上荣于面,其色泽明润含蓄;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皮肤色泽会出现相应变化。故望色可推测脏腑气血盛衰,辨别疾病的性质及判断预后。

望色时应注意:一是注意观察分辨常色中的主色与客色,以避免与病色混淆;二要注意部位与色泽合参,以整体观为指导,对错综复杂的病情进行分析;三是注意色泽的动态变化,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四是注意光线、饮食、睡眠、情绪等对肤色的影响。

由于面部血脉丰富,又为脏腑气血所荣,故本节重点叙述望面色。望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两个方面。

(一)常色

常色即人无病时的面色。常色的特征是光明润泽、含蓄不露。光明润泽为色有神气,含蓄不露为色有胃气。常色是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精气血津液充盈的表现。

常色因人而异,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四时、气候、环境、职业等不同,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主色具有种族特征,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但因禀赋等原因可形成偏白、或偏黑、或偏黄、或偏红、或偏青等差异。

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称为客色。人的面色随昼夜四时、气候等变化也会有所改变。如四时之变,春稍青、夏稍赤、长夏稍黄、秋稍白、冬稍黑,但均不离黄红隐隐、明润含蓄之本色。此外因职业、劳逸、情绪、运动等导致面色的短暂改变,亦属客色范畴。

(二)病色

病色即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病色的特征是色泽晦暗枯槁或显露,或独见一色而失红润。常反映机体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阴阳失调,或精气外泄,或邪气内阻等病理变化。

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

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深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竭,多预后不佳。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

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