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
古瓷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鉴定的26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12e49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f.png)
古瓷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是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自古以来便备受皇室及公众的青睐。
因此,古瓷的鉴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一般来说,古瓷的鉴定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第一,从古瓷的瓷质和制作工艺考虑;第二,从古瓷的外观形态考虑;第三,从古瓷的年代和文明研究考虑。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古瓷鉴定的26个方法:一、瓷质质量:可以从瓷质的光泽、质地、无缺陷等方面来考虑。
二、制作工艺:可以从古瓷的彩绘、刻花、搪瓷、拉丝等方面来考虑。
三、形态造型:可以从古瓷的外形、弧度、整体完美等方面来考虑。
四、焙烧技术:可以从古瓷的焙烧技术、烧制工艺、烧制时间等方面来考虑。
五、文物起源:可以从文物的产地、历史背景、使用者等方面来考虑。
六、古瓷外观:可以从古瓷的细节、装饰、尺寸、重量的差异等方面来考虑。
七、古瓷品类:可以从古瓷的类别、产地、时期、年代等方面来考虑。
八、古瓷时代分析:可以从古瓷对各时期瓷器发展的贡献、古瓷受影响的历史因素等方面来考虑。
九、古瓷知识研究:可以从古瓷的文化习俗、古瓷的制作材料、十、古瓷收藏:可以从古瓷的价值、古瓷的市场价格、古瓷的保存方法等方面来考虑。
十一、古瓷复制:可以从古瓷的复制技术、复制工艺、复制细节等方面来考虑。
十二、古瓷历史价值:可以从古瓷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来考虑。
十三、古瓷学研究:可以从古瓷的学术研究、考古发掘、古瓷研究资料等方面来考虑。
十四、古瓷资料鉴定:可以从古瓷的文史资料、考古资料、学术资料等方面来考虑。
十五、古瓷考古探索:可以从古瓷的考古遗迹、古文物资源、古瓷碎片等方面来考虑。
十六、古瓷展览:可以从古瓷的展览形式、展览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来考虑。
十七、古瓷文物鉴定:可以从古瓷的文物资料、文物鉴定报告、文物鉴定结果等方面来考虑。
十八、古瓷文物保护:可以从古瓷的保存措施、收藏保养等方面来考虑。
十九、古瓷鉴定机构:可以从鉴定机构的评估、服务类型、费用等方面来考虑。
二十、古瓷文物登记:可以从古瓷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登记二十一、古瓷法规研究:可以从保护古瓷文物的法规、相关法律法规、文物收藏法规等方面来考虑。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82c9c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9.png)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1.观察器型:通过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比例、曲线等特点来判断其年代和制作地区。
2.观察瓷器上的纹饰:纹饰的种类、形态、线条是否流畅、图案是否对称等都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线索。
3.分析器器身的胎质:通过观察和感受瓷器的质地、光泽、质感等来判断其是否为真品。
4.检查瓷器的釉面:真品的釉面光亮平滑,假冒品的釉面常常存在不均匀或者粗糙的现象。
5.鉴别器器身的质地:真品的质地往往均匀细腻,而假冒品可能会有粗糙或者细腻不均等现象。
6.分析瓷器的胎釉结合处:真品的胎釉结合处常常较为平滑自然,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明显的过度处理痕迹。
7.检查器壁的薄厚:真品的器壁往往较薄,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厚重或不匀的现象。
8.针对藏品进行放大观察: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器身纹饰、边缘处理等细节,以确定其真伪。
9.检查器底的釉渍:真品的器底通常会有明显的釉渍,而假冒品可能会因为处理不当而显得异常干净。
10.观察瓷器的胎釉颜色:真品的胎釉颜色往往较为柔和且稳定,而假冒品的胎釉颜色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均等现象。
11.分析釉面的龟裂情况:真品的釉面龟裂通常呈放射状,而假冒品可能存在网状或者不规则的龟裂现象。
12.检查瓷器的口沿:真品的口沿往往平整光滑,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不规则或者粗糙的情况。
13.判断瓷器的烧制技术:通过观察瓷器的胎质、釉面等来判断其烧制技术,进而判断其真伪。
14.根据瓷器标志进行鉴定:瓷器标志包括款识、题款、款章等,通过对标志的认真研究可以得出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15.对比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对瓷器进行背景调查,获得更多的鉴定信息。
16.考察瓷器的流传渠道:通过研究瓷器的流传渠道,如名人、藏家、博物馆等,获取更准确的鉴定依据。
17.进行化学测试:使用科学分析方法,如碳14测年、元素分析等,对瓷器进行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年代和制作工艺。
18.针对器物的瓷质进行测试:使用专业设备对瓷质进行测试,如硬度测试、X射线检测等,以确定其真伪和制作工艺。
老瓷器的鉴定方法
![老瓷器的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2ca53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e.png)
老瓷器的鉴定方法
老瓷器的鉴定有一系列的方法,有的方法技术性更强,有的则比较基础,都可以拿来判断一件老瓷器是不是正宗正品。
1.光彩比较:对比一件物件和一件正宗正品的光彩比较,注意发釉的颜色、细节刻画的精确度以及印花是否清晰等。
2.考古法:通过考古发掘,比如从某些汉代陵墓出土的几件老瓷器,来实物比较,看看从传统形制变化上来看,老瓷器是否与汉代相符合。
3.燃烧味:老瓷器是由陶土搭配上配件做出来的,通过小心燃烧一块抹瓷,以观察烧出的气味就能方面得知老瓷器的真假。
4.查阅文献:通过查阅古籍、生态学文献以及典藏书籍,审慎地核对其信息,得出此宝物是不是属于老瓷器。
5.听大师说法:历代工艺品发烧朋友共同总结出了对各种藏品的判断经验,听取他们的意见就可以有助于老瓷器的鉴定。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https://img.taocdn.com/s3/m/bfdfc1d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0.png)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目前,尚没见有仿者。
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 以铜为山, 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
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
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482819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2.png)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鉴定古瓷器的年代是考古学和收藏界的重要课题,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古瓷器的年代鉴定,涉及到了考古、文物鉴定、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知识。
在鉴定古瓷器年代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首先,我们可以从古瓷器的造型和纹饰来进行鉴定。
不同朝代的古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着明显的特点。
比如唐代的古瓷器造型多为厚重稳健,纹饰多以草花纹、几何纹为主;宋代的古瓷器造型则更加细腻,纹饰多以植物纹、山水纹为主。
通过对古瓷器的造型和纹饰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确定其年代。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古瓷器的胎体和胎釉来进行鉴定。
不同朝代的古瓷器在胎体和胎釉的制作工艺上也有所不同。
比如唐代的古瓷器胎体较为粗糙,胎釉多为黄褐色;而宋代的古瓷器胎体则更加细腻,胎釉多为乳白色。
通过对古瓷器的胎体和胎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进一步确定其年代。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款识和器型来进行鉴定。
不同朝代的古瓷器在款识和器型上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比如元代的古瓷器款识多为篆书,器型多为青花瓷;明代的古瓷器款识多为楷书,器型多为景泰蓝瓷。
通过对古瓷器的款识和器型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进一步确定其年代。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年代鉴定书籍和专家意见来进行鉴定。
在进行古瓷器年代鉴定时,可以参考相关的年代鉴定书籍,了解不同朝代古瓷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同时也可以向专家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的来说,鉴定古瓷器的年代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对古瓷器的造型、纹饰、胎体、胎釉、款识、器型等方面进行全面观察和比对,结合相关的书籍和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鉴定出古瓷器的年代,为考古研究和文物收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d6746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a.png)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许多人在购买和鉴定古瓷器时常常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将介绍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古瓷器。
首先,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
真品古瓷器的胎体质地通常较为坚密,质地细腻,而仿制品的胎体往往质地较粗糙,易于辨别。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来鉴别真伪。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通常光洁细腻,而仿制品的釉面常常呈现出不自然的光泽和纹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饰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饰通常流畅自然,而仿制品的纹饰则常常呈现出生硬和不连贯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釉色。
真品古瓷器的釉色通常自然柔和,而仿制品的釉色则常常呈现出过于艳丽和不自然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底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底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器底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古瓷器的胎足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胎足通常修整得当,而仿制品的胎足则常常存在瑕疵和不规则。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胎口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胎口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胎口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此外,要注意古瓷器的纹样。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通常清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则常常存在模糊和不连贯的特点。
古瓷器的釉面渍色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渍色通常自然均匀,而仿制品的釉面渍色则常常呈现出不自然和不均匀的特点。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比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比例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样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比例通常匀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比例则常常存在不协调和不连贯的特点。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比例。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3dfe34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a.png)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
瓷器年代鉴定是考古学和历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确定瓷器的年代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变迁。
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鉴定瓷器的年代。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瓷器年代鉴定方法,并拓展相关知识。
1. 碳十四法
碳十四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瓷器年代鉴定方法之一。
它利用碳十四元素在化石燃料中的沉着来鉴定瓷器的年龄。
在鉴定过程中,通过采集瓷器周围的土壤或化石燃料,并将采集到的土或燃料与纯碳十四试剂进行反应,即可得出瓷器的年龄信息。
2. 地质时代法
地质时代法是利用地质学的知识,通过研究瓷器所在地区的地质变迁,来确定瓷器的年代。
这种方法需要对当地的地质环境、火山活动、河流流动等进行深入研究。
3. 陶瓷工艺法
陶瓷工艺法是利用对陶瓷制造工艺的了解,来确定瓷器的年代。
通过对陶瓷制造工艺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期陶瓷的制作特点、技术发展状况等。
4. 器型法
器型法是利用瓷器的器型来判断年代。
器型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工艺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不同时代的瓷器器型进行
比较和分析,可以了解瓷器的年代信息。
5. 釉料法
釉料法是利用瓷器的釉料来判断年代。
釉料的种类、成分和变化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生产工艺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不同时代的釉料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了解瓷器的年代信息。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瓷器年代鉴定方法。
在实际鉴定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综合判断瓷器的年代。
同时,科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研究和发展,以更好地鉴定瓷器的年代。
古董陶瓷鉴定
![古董陶瓷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8e78b9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e.png)
古董陶瓷鉴定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例如,距今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
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
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
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二、从历代陶瓷的款识去辨别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
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
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
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
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回去推论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
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通常人对它也许特别注意不多。
其实,它的造型也就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唐代的饭碗,通常就是浅腹,,直口,实平足,胎薄,体重。
明代的碗,口外竖钩,腹深而纤细,方座较低,散发出沉雄沉稳之美感。
吴垂昆以后,特别就是康熙时期,碗口外竖钩,但弧度没明代小,腹深但变得瘦小,方座已经开始变矮。
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
![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4bc3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4.png)
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鉴定瓷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特征来进行判断。
以下是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唐代瓷器以青绿釉为特征,常见的有唐三彩、白瓷、青瓷等。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形制:唐代瓷器形制多样,如高足杯、碗、盘、罐等。
需要观察器物的造型是否规整、端庄,制作工艺是否精湛。
2.釉色鉴别:唐代瓷器的釉色呈青绿色调,需注意釉面是否均匀一致,有无斑驳色调。
3.定年鉴别:通过瓷器上的纹饰、题款、款识等来确定瓷器的年代。
同时,结合历史记载和考古文物来进行辅助鉴定。
宋代瓷器以青瓷、白瓷、黑色瓷器为主要特征。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青瓷鉴别:宋代青瓷的釉质底色呈青绿色或青灰色,观察釉面的质地是否细腻,有无开裂、斑驳等情况。
2.黑色瓷器鉴别:宋代黑色瓷器以钧窑和哥窑最为著名。
观察黑色釉面的密度、均匀性,有无气泡、破损等情况。
3.斗拱足鉴别:宋代青瓷和白瓷常见斗拱足形式,观察器物的底足形制是否规整、精致。
4.定年鉴别:通过瓷器上的题款、款识、纹饰等来确定瓷器的年代。
结合时代背景和考古发现进行综合鉴定。
明代瓷器的特点是釉色多样,独具魅力。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颜色鉴别:明代瓷器釉色多变,有青、白、红、黄、蓝、紫等。
观察釉面颜色是否明亮、鲜艳,有无变色、斑驳等情况。
2.釉面质地鉴别:观察釉面的质地是否细腻,有无开裂、釉草等现象。
3.容量灰鉴别:明代常采用容量灰作为胎质,观察胎质的温润度和水波纹效果。
4.封底鉴别:明代瓷器通常有底款,观察底款的书写、印刷情况,结合历史资料进行核对。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造型端庄、款识规整。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青花鉴别:清代青花瓷是其重要特征,观察青花纹饰的晕边、晕点,有无模仿品的痕迹。
2.彩绘鉴别:清代常见五彩瓷,观察彩绘的色彩饱满度、釉面的均匀性。
3.定窑鉴别:清代常见定窑瓷器,观察釉面是否细腻光滑,有无瑕疵、破损等情况。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鉴定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4f0ce8eefdc8d377ee3242.png)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鉴定方法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ad6d64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3.png)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1.外观鉴定:仔细观察瓷器的形状、大小、比例、纹饰等特征,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应的历史时期和风格。
2.釉面鉴定:检查瓷器的釉面质地、光泽和颜色,辨别釉面是否均匀,有无瑕疵或划痕。
3.胎质鉴定:观察瓷器的胎体质地和颜色,辨别是否略带透明感、细腻均匀。
4.刻花鉴定:辨识瓷器上的装饰纹样的刻线是否细腻、自然,边缘是否规整。
5.颜色鉴定:注意瓷器的釉面和彩绘的颜色是否明丽自然,是否符合相应的历史时期和风格。
6.文字符号鉴定:辨识瓷器上的文字、图案或纹饰是否与相应历史时期和制作工艺相符。
7.年代鉴定:了解并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特征,通过形态、纹饰、风格等判断出大致的年代。
8.尺寸鉴定:对比瓷器的尺寸与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瓷器的标准尺寸,判断其是否符合规格。
9.比例鉴定:观察瓷器整体的比例是否协调、和谐,判断是否符合相应历史时期和风格。
10.细节鉴定:仔细观察瓷器的细节部分,如刻线、纹饰的细微变化或瓷器胎体的纹理,辨别其真伪。
11.纹饰鉴定: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纹饰样式,辨识瓷器上的纹饰是否符合相应的风格。
12.重量鉴定:称量瓷器的重量,并与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瓷器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符合常态。
13.原产地鉴定:通过对比和了解各地的瓷器风格和特征,判断其原产地。
14.口径鉴定:测量瓷器口部的直径,与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瓷器的标准口径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符合规格。
15.器形鉴定: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判断是否符合相应历史时期和风格的特征。
16.器型鉴定:分析瓷器的种类和用途,辨识其所属的具体器型。
17.烧制工艺鉴定: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烧制工艺,辨别瓷器的烧制方法和工艺特征。
18.斗转纹鉴定:通过观察瓷器上的斗转纹饰,辨识其制作工艺和技法。
19.徽记鉴定:辨识瓷器上的徽记或款识是否具备真伪特征。
20.年款图案鉴定:对比研究历史时期和风格中的年款图案,辨别瓷器上的年款是否真实匹配。
21.修复痕迹鉴定:观察瓷器表面是否有修复痕迹或修复过程中的痕迹。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https://img.taocdn.com/s3/m/476ab89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f.png)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
就是行家
瓷器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察和研究瓷器的底足特征,可以判断出其所属的朝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瓷器底足特征鉴定方法,在研究和鉴定瓷器时可以参考。
1.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元代瓷器的底足形式以圈足为主,通常较厚实,底面平整。
在元代的瓷器上,通常可以看到贴有纹饰的方形足底,这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此外,元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粗糙,釉色较浅。
2.明代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瓷器的底足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蟠龙足、莲瓣足、鹤足等。
底面釉色一般较厚,釉质细腻光泽。
蓝色底釉青花瓷器通常釉色较深,有时还会见到有“宣德年制”等字样印刻在底部。
3.清代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征多样,有花口脱胎、关公战宝马、托绣球、胎底中开等形式,其中以“花口脱胎”最为常见。
清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细腻,釉色均匀,而底色较为白净,釉质晶莹透亮。
4.民国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足形式相对规范,多为鲜红色釉底,上书“中华民国”或“制造”字样,同时还常见手绘花卉纹饰,釉面光泽度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瓷器底足的特征是判断其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并
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瓷器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器型、纹饰、釉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品鉴定行家,必须深入研究和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这只是入门的基础知识,鉴宝还有很多复杂的技巧和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
和掌握。
瓷器鉴定的几步方法
![瓷器鉴定的几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41c931e52ea551810a68716.png)
圈足:隋唐之前,瓷器为饼形底。
宋代:足根平切,直根,内外墙垂直。
南宋晚期以后,足部开始出现挖足过肩。
金代:从金代时起,瓷器内底部出现涩圈。
外部施化妆土,挖足过肩。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元代:圈足,外墙低,内墙高。
釉色:隋朝以前,青瓷器表面施石灰釉,釉色呈玻璃质感。
石灰釉与石灰碱釉区别:石灰釉具有玻璃质感,光泽具有玉质感,透明度强。
石灰碱釉,又名乳浊釉,光感差些,透明度弱。
如:龙泉窑,北宋为石灰釉,南宋为石灰碱釉。
磁州窑宋元区别:宋代釉褐色略深,白色略白。
元代釉白色泛黄,褐色略浅。
宋元时期胎土粗,发黑、褐、黄。
钧窑:表面有蚯蚓走泥纹,釉色变化大。
宋钧:主釉色为天青色,胎质细密,釉质好。
釉厚均匀,釉裹足。
元钧:胎质粗松,不细密,胎中含有气泡和棕眼。
釉厚薄不均,釉厚至“垂若蜡泪”,薄至漏胎,施半截釉。
明钧:广东佛山市石湾镇石湾窑,仿钧窑。
胎松,釉厚,烧瓷温度1000℃。
清炉钧: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
属红蓝窑变,无斑。
雍正时釉色以红多蓝少为特色,乾隆时蓝多红少。
定窑:芒口,小圈足,小支钉是其特征之一。
白定表面有竹丝刷纹,泪痕纹。
哥窑:金丝铁线。
耀州窑:胎色略显黑灰,青釉泛黄,纹饰用刀斜削。
越窑:绿釉泛青。
汝窑:釉色天青为主,支钉小,号称芝麻钉,数量为3、5、7个。
汝瓷号称“紫口铁足”。
青花唐朝时出现,蓝色钴料。
主要青料有:苏麻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
此外,还有佛青,即群青,一种深蓝色的无机颜料,用于染布、印刷或做油漆原料。
釉色:石子青与回青混用,比例关系影响颜色,石子青多则色显暗淡,回青多则显艳色。
成化、弘治时期多用平等青,正德时期多用石子青,嘉靖时期颜色多发蓝紫,浙料颜色亮丽,明晚期多用珠明料。
康熙釉色呈翠毛蓝,层次分明,釉色鲜亮,分水明确;早期釉面肥润呈青白色。
纹饰:康熙时期青釉表面自然显示水印指捺纹;线描,明后期出现,嘉庆时期达到高峰;双喜,明代晚期。
鉴别古瓷器的八大妙招
![鉴别古瓷器的八大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713e603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4d.png)
鉴别古瓷器的⼋⼤妙招 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要问题,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解。
你知道怎么辨别古瓷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瓷器的辨别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鉴别古瓷器的⼋⼤妙招 在古瓷器的鉴赏上,观形看釉上⼿敲是⼏种常见的鉴赏⽅法。
因为古瓷器有经济价值,所以历朝历代都有造假者,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要问题,有的初学者觉得鉴定瓷器真伪知识过于深奥,往往望⽽⽣畏。
其实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解。
根据本⼈与其他专家的经验,鉴定瓷器应⾸先按程序进⾏,主要从以下⼏个⽅⾯⼊⼿: ⼀、远距离摆放好,先观形,看造型尺⼨⽐例是否协调对称,因为古瓷制作⼗分讲究协调对称。
⼆、近距离再看釉,古瓷施釉较厚,釉⾯闪烁柔光;新瓷施釉较薄,闪⽕光。
三、看纹饰画⼯,古瓷纹饰多有寓意,线条都很⾃然流畅;新瓷运笔呆滞,线条僵硬。
四、看彩料颜⾊,古瓷施彩从视觉上看,感觉柔和,但施彩较厚,颜⾊发⾊也⼗分准确纯正;⽽新瓷施彩感觉⽣硬,但施彩却不如古彩厚。
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
五、看底⾜,古瓷底⾜修整⾃然,⾜端刮釉留下的脚线流畅整齐。
各个时期的修⾜都有固定的⼿法和尺⼨。
新瓷底⾜端脚线刮釉较浅,切⾜较随意,圈⾜⼀般都过于做作。
6六、看胎质,古瓷胎质细密坚致,上⼿感觉重量适中,因为每件瓷器根据胎壁厚度尺⼨长短,都有固定数量的⽤料。
新瓷胎质虽然也细密坚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长短⽐例尺⼨,所以和古瓷相⽐,上⼿的⽐重或重或轻。
七、看款识,古瓷官窑器⼤多都有款识,古瓷款识书写⼯整严谨,底款字都与主题图案相对应。
⼋、最后,还可以上⼿敲敲,听听声⾳,古瓷因为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的风化,敲出的声⾳也显沉闷,新瓷声⾳则显清脆悦⽿。
古瓷器的保养 对于古瓷器的收藏与保管必须遵循轻拿轻放,⼩⼼谨慎的原则,根据器物的不同造型和⼤⼩情况,灵活掌握,避免造成损失。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7039395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a.png)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瓷器,这个词听上去就让人感觉高大上,仿佛身边的小物件都带着几分古典气息。
不说不知道,瓷器的历史可是相当悠久哦,各个朝代的瓷器各有千秋,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朝代瓷器的特点,以及如何鉴别它们,让你在这场瓷器盛宴中大快朵颐!1. 唐代瓷器:开创之初的风范1.1 特点首先,唐代的瓷器可是开创了中国瓷器的辉煌之路。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追求“美”的极致,陶瓷也不例外。
唐瓷以其胎体厚实、釉面光滑著称。
你想啊,那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釉面,简直能把人迷得晕头转向。
再加上唐代人喜欢各种花纹装饰,特别是五彩瓷,真的是艳丽得让人心醉。
1.2 鉴别方法想要分辨唐代瓷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颜色和釉面。
唐瓷的釉色多样,特别是白釉和青釉都相当有名。
而且唐瓷的纹饰,往往是比较夸张的花鸟图案,特别是那些手绘的,细节可丰富了。
你如果碰到一个光滑得像镜子一样的瓷器,那很可能是唐代的哦。
2. 宋代瓷器:雅致与宁静的代名词2.1 特点转眼来到宋代,瓷器进入了一个艺术巅峰。
宋瓷讲究的是“简约而不简单”,那种淡雅的感觉,简直能让人心静如水。
特别是汝瓷、哥瓷,都是极其珍贵的品种。
它们的釉面有种柔和的光泽,仿佛是晨曦中的湖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就像是品一杯好茶,淡淡的香气在口中缭绕,余韵悠长。
2.2 鉴别方法鉴别宋瓷,首先要看看釉色和胎质。
宋代的瓷器通常胎质比较细腻,特别是汝瓷,摸上去像丝绸一样滑。
而且宋瓷的釉色多是素雅的青、白、黑三种,绝对不花哨。
最重要的是,宋瓷的器型通常比较低矮,像是一个小朋友的笑脸,亲切又可爱。
3. 明代瓷器:繁华与炫丽的舞台3.1 特点接着来到明代,瓷器的世界真是热闹非凡!那个时候,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青花瓷,简直是家喻户晓。
明代瓷器的特色是颜色鲜艳、图案生动,像是一个个小故事在诉说。
你要是把明代的青花瓷放在桌上,简直能吸引所有的目光,仿佛它在说:“快来看看我!”3.2 鉴别方法想辨别明代瓷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图案和底款。
鉴别老瓷器的几种方法
![鉴别老瓷器的几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c7ced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5.png)
鉴别老瓷器的几种方法方法/步骤1:收藏瓷器时,拿到手里先看底,新老瓷器的底不一样,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
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方法/步骤2:用手摸,老瓷器像玉一样光滑,有些老瓷器的胎土里加有玛瑙,这样的瓷器看着光滑养眼,摸着像一块美玉方法/步骤3: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称为贼光,看着闪光耀眼。
老瓷器的光,是从瓷器内部发出来的温润光芒,看着养眼。
做过旧的瓷器虽说没有了火光,但是看着无光泽方法/步骤4:看画工,老瓷器大多是手工画上去的,现代瓷器都是印花和贴花方法/步骤5:看窑变,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红,有些已经形成胎红方法/步骤6:看裂纹,老瓷器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纹方法/步骤7:看棕眼,有些老瓷器有缩油点,瓷器上到处都是棕眼方法/步骤8:看铁癍,有些老瓷器的胎土含有特殊原料,入窑烧好后瓷器上面有块状铁癍方法/步骤9:看蛤蜊光,有些老瓷器已经形成五光十色,这样的瓷器最少有60年以上方法/步骤10:看胎色,古代制作瓷器用的泥土和现在的不一样,有的胎是灰色的,方法/步骤11:看支钉痕,有的老瓷器有3个或5个支钉痕方法/步骤12:看手工制作,古代老瓷器,都是手工制作的,有的花卉是用泥土贴上去做造型,绞胎瓷就是分片制作,上下两片接到一起用手捏成的方法/步骤13:听声音,老瓷器只要没有裂痕,敲打声像钟声一样清脆悦耳方法/步骤14:有些老瓷器刷釉不到底,有的有淌釉现象方法/步骤15:有的老瓷器上,釉色里有苔藓方法/步骤16:闻味道,有的老瓷器里有土腥味方法/步骤17:看制作工艺,老瓷器是拉胚成型,有一圈一圈的制作痕迹,老瓷器釉面有橘皮纹,新瓷器是浆胎,胎质细腻.均匀.光滑方法/步骤18:有些老瓷器有开片。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5b5515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1.png)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瓷器的年代鉴定是研究和评估瓷器价值的重要环节,而科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
一、形态学方法形态学方法是瓷器年代鉴定的基础,通过对瓷器的形状、器型、纹饰等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推断其所属的年代。
瓷器的形态特征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产生变化,因此,不同时期的瓷器在形态上会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宋代瓷器多为刀削胎,器型简洁,釉面呈青白色;元代瓷器造型丰满,釉面细腻,釉色多变;明代瓷器形制规整,釉面光洁,釉色单一而明亮;清代瓷器造型多样,釉面细腻,釉色丰富。
通过对瓷器形态的观察和比对,可以初步确定其年代。
二、文献记载方法文献记载方法是瓷器年代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瓷器的制作技术、窑口、窑址等信息,并与待鉴定的瓷器进行对比。
例如,宋代汝窑和定窑的制作技术和窑址都有详细的文献记载,因此,通过对比文献中的描述和待鉴定瓷器的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可能的年代。
三、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瓷器年代鉴定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瓷器的物质成分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所属的年代。
瓷器的釉面和胎体中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不同年代的瓷器在元素含量上会有差异。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通过对瓷器样本进行化学分析,可以得到元素组成的数据,进而判断其可能的年代。
四、放射性同位素法放射性同位素法是瓷器年代鉴定中的一种高科技手段。
瓷器的原料中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其含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
通过对瓷器样本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的测量,可以计算出其年代。
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铀、钍等。
通过测量瓷器中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推断其年代。
瓷器年代鉴定的科学方法包括形态学方法、文献记载方法、化学分析方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法。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印证,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科学手段,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瓷器的年代。
老瓷器鉴定9大诀窍
![老瓷器鉴定9大诀窍](https://img.taocdn.com/s3/m/e82d222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6.png)
老瓷器鉴定9大诀窍
老瓷器鉴定的九大诀窍:
1、轻重感通过触摸瓷器,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
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重要作用。
2、干湿感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
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
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一般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3、润涩感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4、软硬感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5、温凉感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6、生熟感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7、滑滞感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8、粗细感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9、凹凸感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
的真伪意义重大。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13f82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4.png)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品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因此对于古瓷器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古瓷器。
1. 釉面,观察古瓷器的釉面,真品的釉面通常细腻光滑,仿制品的釉面常常呈现出较为粗糙的质感。
2. 声音,轻轻敲击古瓷器,真品通常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仿制品则声音较为沉闷。
3. 重量,真品古瓷器通常比仿制品要轻,因为真品烧制时会有一定的损耗。
4. 通透性,将古瓷器放在光线下观察,真品通常会透出微弱的光线,而仿制品则不会。
5. 断口,观察古瓷器的断口,真品的断口通常呈现出细腻均匀的纹理,仿制品则会显得较为粗糙。
6. 器型,真品古瓷器的器型通常更为规整和对称,而仿制品则常常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方。
7. 色泽,观察古瓷器的色泽,真品的色泽通常更加自然鲜艳,而仿制品则常常显得过于浓艳。
8. 花纹,真品古瓷器的花纹通常更为细腻清晰,而仿制品则常常显得模糊不清。
9. 气泡,观察古瓷器内部是否存在气泡,真品通常不会有太多气泡,而仿制品则可能存在较多气泡。
10. 烧制痕迹,观察古瓷器的烧制痕迹,真品的烧制痕迹通常更为细致和均匀,而仿制品则可能存在一些烧制不均匀的地方。
11. 器底,观察古瓷器的器底,真品通常会有一些年代的痕迹,而仿制品则可能显得过于新颖。
12. 器口,观察古瓷器的器口,真品的器口通常更为规整和圆润,而仿制品则可能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方。
13. 纹饰,真品古瓷器的纹饰通常更为精美和复杂,而仿制品则可能显得较为简单和粗糙。
14. 窑口,观察古瓷器的窑口,真品的窑口通常更为规整和光滑,而仿制品则可能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方。
15. 古味,真品古瓷器通常会散发出一种古老的味道,而仿制品则可能显得过于新颖。
16. 瓷质,观察古瓷器的瓷质,真品的瓷质通常更为坚硬和细腻,而仿制品则可能显得较为粗糙。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a56bc2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5.png)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是指早期制造的陶瓷、玻璃等材料制品,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色彩和艺术价值。
古瓷的鉴定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的难度比现代陶瓷鉴定更大。
最常用的鉴定方法是根据其历史出处、物理性状、考古学研究的结果,以及专家的专业意见来进行评价及分类。
在能够从众多方面对古瓷器进行鉴定与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26种古瓷器鉴定方法,以期能够更有效地认识和评价古瓷器。
1.视观察:主要是观察古瓷器材质、造型、尺寸、细节等,以初步判断其类型、年代、地域特点等。
2.史出处:一般通过调查古瓷器的出土或收藏史,以便了解其出处及使用历史。
3.类古瓷比较:根据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一工匠或者同一类别的古瓷进行比较,以便了解古瓷的特点。
4.色比较:比较未烧制、半烧制和烧制后的颜色,以及颜料、釉色等,以便正确评价和判断古瓷的年代。
5.术分析:分析古瓷器材质、制作工艺、尺寸大小、装饰特点等,以便确定其制作时代。
6.饰类型比较:从装饰类型、颜色、纹饰、线条等方面对古瓷器进行比较,以便准确判断古瓷的年代和地域。
7.痕比较:比较外观上的裂痕、凹痕等旧痕,以便判断古瓷是否有经过修复。
8.学分析:根据古瓷器的陶土成分、釉色成分、颜料成分等进行科学分析,以估算古瓷的制作时期和制作地点。
9.学显微镜检验:对古瓷器涂层和玻璃面进行显微镜观察,以观察涂层中的颗粒、细胞结构等,以便检验古瓷的性质及其它特点。
10. X射线谱分析:根据古瓷器内部元素的分布状况来研究古瓷的性质及其它特点。
11.重分析:对古瓷器的材料及烧制的时间、温度等,通过热重分析技术进行分析,以及温度曲线及热膨胀系数等测定,以检验古瓷器的材质及其它特点。
12.波处理:用微波处理古瓷器,以研究其内部构造,从而估算古瓷器的制作时期和地点。
13.痕试验:将古瓷器表面刮上薄层,观察其内部构造,以便更好地分析古瓷的特征。
14.声波检验:研究古瓷器内部层次结构,分析各层的构造、特征,以及古瓷的制作时期和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芳、圆润、灵巧。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 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臼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归白色或黄色,和l汁!手聚处闪浅谈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 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 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 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 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 并有万历遗风。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Fra bibliotek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洪武时期瓷器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