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气泡的方法
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2.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关键词:青花瓷古瓷陶瓷鉴别图:元青花实物图瓷库中国讯: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
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
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
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
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
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
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
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
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
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
瓷器鉴定中的气泡特征
瓷器鉴定中的气泡特征气泡是瓷器釉层中的一种客观实在,在不同的瓷器品种、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釉层厚度、不同的火候氛围、不同的窑口工艺、不同的保存状态等条件下,其形体、形式、形态和状态千差万别也千姿百态。
面对着这些或有或无、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疏或密、或死或活、或美或丑、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气泡,众多的瓷器爱好者、收藏者、鉴赏者以及鉴定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在很多作伪者用特殊的技术手段使瓷器没有气泡,就是指通过化学药物釉内控制、釉层浸浴、高低温焙烧等一种或多种方式复合运用的技术手段,达到抑制气泡生成或外力破坏杀灭的目的,从而增加瓷器的沧桑感、岁月感。
尽管作伪也能部分地或全部地杀灭气泡,但如同谋杀作案不可能天衣无缝一样,同时也会损及釉面和胎体,并留下痕迹甚至气味,而且被化学药物等处理过的釉层镜下也绝无玉质感。
至于药物等方式控制气泡的生成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成功,也许50倍镜下已无气泡,但100倍下仍能看到极少也极小的气泡,而且镜下也无玉质感。
总的来说只要见过真的没有气泡的宋瓷珍品,现在的所有人为作伪手段就显得十分幼稚可笑。
换言之,古今瓷器没有气泡的某些形态可能有些相似但决不会完全相同,尤其是手感、观感和美感则绝不会一模一样。
古瓷的沧桑、润泽、清丽、高雅、俊秀与完美是绝对不可复制、不能再生的。
一、瓷器气泡的大小气泡有大小之分。
不但不同的瓷器品种间气泡的大小不同,而且同一瓷器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釉层厚度、不同的窑口、不同的烧造手段、不同的燃料火焰氛围等前提下气泡的大小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窑甚至同一件瓷器由于在窑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以及朝向的不同也都足以导致气泡大小的不同。
气泡的大小对断定瓷器的年代和品质有一定的帮助和作用。
总的规律大致是:大气泡的往往早于也好于小气泡的瓷器。
瓷器中气泡的大小是与釉质的优劣、釉层的薄厚和炉膛温度升降的速度、幅度、频度及同温的持续度、持久度等因素紧密相关连的,任何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的细微差异,就都足以导致气泡大小的不同。
瓷器釉中气泡的特征和鉴别方式你知道吗?
瓷器釉中气泡的特征和鉴别方式你知道吗?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
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
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
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
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
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
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古瓷器鉴定:瓷器气泡鉴别方法及现代仿古瓷器气泡特征
古瓷器鉴定:瓷器⽓泡鉴别⽅法及现代仿古瓷器⽓泡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瓷技术得到了很⼤的发展。
仿古瓷的制作已经达到了⼏可乱真的程度。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现代仿瓷的⽣产和销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古董市场充斥着仿品,这给那些想收藏古瓷的收藏家带来了不少⿇烦。
有时花了很多钱却买了假货,让很多藏家⼼烦意乱。
因此,如何鉴别这些现代仿品,成为古瓷收藏与拍卖征集中的需要⾯对的⼀个难题。
(⼀)关于我们公司的故事 今年7⽉初,⼀位收藏家打算委托我们送⼀个元青花故事梅瓶。
他把藏品送到我们公司后。
我们公司的⽼师反复看了看梅瓶,提出了两个问题:⼀是梅瓶胎底虽有明显的螺旋线、锈斑等特征,但胎质相对较薄,与元代粗犷、粗涩的特征相去甚远;⼆是梅瓶胎底的釉⾊⽩中闪青太过,不符合元代青花⽩釉早期微青、后期偏⽩的特点。
但藏家坚持元代梅瓶是从国外购买的,器型、胎⾻、釉⾊、纹饰等都符合元代青花的特点。
⽽且,江南某市的⼀家博物馆的专家前⼏天刚鉴定过,说这件元青花⼤罐⾮常“开门”,是⽏庸置疑的真品。
就在双⽅各执⼰见的时候,我们突然想到了“⽓泡观测法”的想法,看看这个⼤罐⼦是不是现代仿品。
经收藏家允许,我们⽤100倍的放⼤镜观察了⼤罐⼦⾥的釉下⽓泡。
根据我的经验,元青花壶的⽓泡图像应该属于现代仿品的⽓泡图像特征。
然后,⽼师仔细检查了罐⼦的表⾯,最后在⼤坛⼦的⿐孔⾥,他找到了“作旧”现代仿古瓷⽤的黄⾊粉末。
在景德镇古玩街上,随处可见这种黄⾊粉末,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元代青花壶应该是现代仿制品。
仿古瓷器(⼆)釉下⽓泡形成的因素⾸先,釉下⽓泡是由胎和釉中的⽔分⼦引起的。
釉和胎的含⽔量、胎⼟的掺⼊量和瓷胎⼲燥的时间其次,在瓷器烧制过程中,胎和釉中的液态⽔分⼦会逐渐转变为⽓态⽔分⼦,⽓态⽔分⼦会不断产出积累,进⽽尝试探讨⽓泡观察法在古瓷鉴定中的作⽤及产⽣挥发。
挥发过程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在釉⾯较厚的情况下,⽓态⽔分⼦被釉膜紧紧包裹,⽓泡虽然不断积聚,但挥发量较⼩。
瓷器微观鉴别:初学者必读,浅识气泡的新与老!
瓷器微观鉴别:初学者必读,浅识气泡的新与老!
前言:瓷器的鉴别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不断的摸索,学习。
微观鉴别方法,仅供参
考
由于瓷器存世时间长短的不同和烧制方式的不同,釉层中积留气泡的状态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特别是古代柴烧和现代电、汽窑所形成的不同气泡特征更为显著。
从多数情况看 ,古代柴烧所呈现的气泡大小不均 ,较疏朗,泡内较混浊 ,甚至有变色泡、破口泡 (见图 1);
图1 老物件微观气泡
而现代电、汽窑所烧新品的气泡则大小较均匀 ,密集 ,泡内清亮 ,无变色和破口泡(见图2)。
图2 新物件微观气泡
这是由于古代对窑温和气氛的控制还欠精密,烧制时间长,而现代则能精密控制烧成时间,快速、均匀升温,避免器物在烧造过程中出现老化的现象。
但须指出的是,现代仿制者已能利用精密控沮手段,有意模拟古瓷的升降温曲线,仿制出与柴烧古瓷相近的气泡特征,甚至制造出变色泡和破口泡,这就要参照其他指标来进行综合判断了。
另,古瓷气泡疏朗不均是多数情况,但如明洪武、成化及清三代中某些品种的气泡则细密均匀,后文将有述及,需要引起注意。
各朝代瓷器放大镜下气泡的特征
各朝代瓷器放大镜下气泡的特征1.宋影青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
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
仿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
底足露胎应是白胎中间有焦状的铁质。
2.金黑釉放大镜下能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还有大大小小的棕眼散落开来。
仿整个器身不见棕眼,黑釉表面也不见杂质。
3元青花在放大镜下能见大中小气泡,疏朗通透。
仿在放大镜下,气泡呈均匀紧密状。
3.元釉里红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
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4.元龙泉窑气泡呈唾沫状,还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
仿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呈唾沫状,大小均匀,不见层次,浮在表面。
5.辽白瓷放大镜下呈现肥腻感,又见点点深褐色,这是胎体含铁量较高的缘故,也是这类瓷器的鉴定依据之一。
仿腹部褐色斑纹太多,虽然辽代白瓷含铁量较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块色斑。
6.清乾隆青花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疏朗。
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见糯米状。
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
仿放大镜下见不到应该有的滋润感,气泡细密均匀。
7.东晋青釉放大镜下能见到皱皮现象,仿放大镜下不见皱皮现象。
8.唐鲁山窑黑釉蓝放大镜下能见到褐色铁质。
仿放大镜下能见到均匀的腐蚀状,因腐蚀有限,釉面破损不大,因此釉色比真品亮。
9.五代越窑气泡疏朗通透。
仿气泡细密。
10唐长沙窑青釉放大镜下能见疏朗的气泡。
仿放大镜下不见线条上的腐蚀现象,特别是交楞部分光滑没有破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1.唐三彩放大镜下清晰可见,细密、整齐,玻璃感强。
因用铅作黏结剂,故表面往往呈现锡光。
仿放大镜下能见到开片内有污垢痕,这是仿品的典型特征,真品开片呈玻璃状,即使嵌有污垢,也是深入器里。
12宋耀州窑放大镜下更能清晰看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
13,明永乐青花放大镜下见气泡透明沉稳,大小不一,富有层次。
仿放大镜下见不到青花与釉面之间的通透感。
气泡细密,大小差别不明显。
14. 明永乐甜白釉放大镜下能见大小气泡,通透清晰。
古陶瓷鉴定中的气泡问题
古陶瓷鉴定中的气泡问题宋代陶瓷中具有典型气泡特征的主要有汝窑、钧窑和耀州窑等。
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从汝窑瓷片的断面观察,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汝窑有多种釉色,由于釉色不同,气泡特点也有差异,除常见的稀疏较大气泡外,也有的气泡较大且分布相对密集,也有的釉中无明显气泡。
钧窑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针孔的稀疏大气泡,以及由中小气泡组成的气泡群,各气泡虽然大小不一,比较稀疏,但各气泡间的距离大体均匀。
钧窑瓷器的气泡,在器物全身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的部位较明显,有的部位却不明显,也有的钧窑器物通体都无明显的气泡。
耀州窑瓷器的气泡可分为两种,一种气泡细小且密集均匀分布,看起来并不明显;另一种气泡较大,分布稀疏、有层次感,看起来比较清晰,此种气泡的特征最为典型。
有的器物上同时有两种不同特征的气泡,也有的器物上只有其中一种气泡。
此外,元、明、清青花及单色釉瓷器,釉中有气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注意辨别现代新仿陶瓷气泡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代仿造者在注重胎、釉、造型、纹饰等主要特征的仿制时,可能忽略气泡这种非主要特征。
因而,通过对气泡特征的分析、对比,可以大体知道一件器物在气泡特征上与真品是否相符。
但是这种鉴定,仅适用于气泡特征比较明显的那类器物,如汝窑、钧窑、耀州窑等。
对于气泡特征不明显的器物,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并不太大。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现代新仿器物的釉中也有气泡,有的新仿品的气泡甚至具有与真品相似的特征,这是因为做伪者对气泡特征进行了有意模仿,只要釉的成分和烧制工艺满足一定的条件,即能达到某种气泡特征。
古陶瓷和新仿陶瓷在气泡特征上的不同,与烧造使用的燃料及窑炉结构之间具有很大关系。
古陶瓷在烧制时使用的是柴窑或煤窑,而现代新仿陶瓷使用的一般是气窑或电窑,它们的升降温曲线及对温度的控制存在巨大区别。
瓷器鉴定:详细图解!从釉面气泡鉴定新老瓷器
瓷器鉴定:详细图解!从釉面气泡鉴定新老瓷器瓷胎原料是磁石(瓷土)。
其主要成份是高含铝的硅(硅)酸铝AI2(SiO3)3复合物,其中还含各种其他物质如: 钙(Ca)、碳(C)、钾(K)、钠(Na)、鉄(Fe)、锰(Mn)、钛(Ti)、铜(Cu)、磷(P)、镁(Mg)、氟(F)、硫(S)、硒(Se)等一些少量、微量元素,成份复杂。
不同矿坑各种化学元素成份大概都有不同的百分比含量,并没有固定而精确的百分比成份含量。
同个矿坑里各个位置取出的瓷土,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百分比也肯定不同。
鉴定分析专家务必知道:一切山土矿物所在,尚若是在小范围地方取土,各自位置的每一批次的矿土,其化学元素成分含量百分比是不可能固定相同的!从同个矿洞顺便拾上壹块小石子,小石子东西南北中每一面的色泽不会一样,色泽不一样说明每一面各种元素含量不会一致,不同几个方面中的化学元素成分百分比一定也不同等,这是不可争驳的事实。
由此可以说明:各批次成品瓷的胎、釉里各种元素含量比应不会相同,微量元素更不会相同。
瓷釉主要原料是钾长石KAI2(SiO4)2或钠长石NaAI2(SiO4)2及钙长石CaAI2(SiO4)2。
各种长石的主要成份又是硅酸铝AI2(SiO3)3与钠Na、钾K、钙Ca的复合物。
其中或有或无还有掺杂微量的其他元素,如鉄Fe、铜Cu、钛Ti、镁Mg、锰Mn、磷P、硒Se等等。
瓷釉配方是用各类长石参合其他原材料研磨合成的。
瓷土、瓷釉全是无机复合物。
胎与覆盖胎上的釉,是各自的配方,因为各种物质含量与成份的不同,所以两种配方的熔点温度并不相同。
瓷胎的配方熔点必需高于瓷釉的熔点。
烧造瓷器是在高温中进行,一千三百度左右的窑温使瓷坯体发生变化,这一过程是很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同时演变的过程。
瓷土成坯经过高温烧,才能形成坚硬的实用瓷器。
瓷坯在瓷窑中烧结时,部分低熔点物质被熔化成粘稠液态状,部分高熔点物质还是固态状,液态状的物质把固态状的颗粒间隙渗透填实、包裹了高熔点物貭,当窑温停止下降后,出窑就是一件坚致可用的器物了。
老瓷器的气泡鉴定方法
老瓷器的气泡鉴定方法鉴定老瓷器中的气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观察气泡的形状和分布:首先,需要仔细观察瓷器表面是否存在气泡,以及其形状和分布是否均匀。
正常情况下,真正的老瓷器上的气泡通常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并且会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瓷器的表面。
如果发现瓷器上的气泡形状规则或者分布不均匀,则可能是一种伪造品。
2.观察气泡的大小和密度:接下来,需要观察气泡的大小和密度。
一般来说,真正的老瓷器上的气泡大小较小,且密度较大。
而伪造品上的气泡往往大小不一,密度较低。
另外,真正的老瓷器上的气泡通常不会有很大的空心。
3.观察气泡的颜色:真正的老瓷器上的气泡通常呈现为白色或乳白色,会与瓷器的胎釉颜色相协调。
而伪造品上的气泡颜色可能与胎釉不合,或者出现其他颜色,如灰色、黄色等。
4.捏压试验:在鉴定老瓷器的气泡时,可以用手指轻轻地捏压一下瓷器的表面,观察气泡是否会发生变形或破裂。
真正的老瓷器上的气泡由于受到气密的保护,通常不会因为轻微的捏压而破裂或变形。
而伪造品上的气泡可能会因为轻微的压力而破碎或变形。
5.高温试验:真正的老瓷器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烧制,气泡会被固化在瓷体内并与其结合紧密。
可以通过将瓷器放入高温环境中(如烤箱)加热,观察气泡是否会发生变化。
真正的老瓷器上的气泡通常不会因高温而发生变化,而伪造品上的气泡可能会被加热后变形或脱离瓷体。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鉴定老瓷器上的气泡并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还需要结合其他的鉴定手段,如通过对瓷器的胎釉、施彩、器型、图案、款识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更准确地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
因此,在进行鉴定时,建议请教专业的鉴定专家或者参考相关的鉴定书籍和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判断。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些技巧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些技巧一,气泡的观察用6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瓷器表面,老瓷器的气泡大小不一,破损气泡边缘圆润,有如烧结的痕迹,破茬很少。
新瓷器破损气泡边缘参差不齐,无烧结痕。
二,釉层的变化老瓷表面污浊,用放大镜15度角度观察内部透亮,新瓷则内外一致,无变化。
老瓷的釉层脱玻化严重,常年累月的人工腐蚀磨损造成颜色不一,腐蚀不均,深浅不一。
新瓷则反之。
三,胎体的观察老瓷内部有杂质,手头比较轻,断面有空隙,气泡(瓷片),放大镜下胎质像糯米一样。
四,看开片的变化放大镜下观察,老瓷都有不规则开片,经年风吹雨打,开片处有沁蚀,结晶坚硬,外凸(开片处),气泡处有变色,破口(哥窑),老的开片不规则。
新瓷开片细密,规则一致,无变化。
五,观察彩料放大镜下观察老瓷器彩料釉上釉下都不均匀,有杂质存在,有颗粒,彩料吃胎(沁入胎骨),下沉明显。
六,元明两朝低温釉(黑釉,酱釉)很少有气泡。
成化斗彩红釉涂在黄釉上面,也叫黄上红。
否则,就不是成化本年的产物。
七,元青花是伊斯兰文化,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综合体现。
一件元青花瓷器有这三个民族的特征。
图案之所以画的拥挤,就是是伊斯兰文化的体现。
八,红绿彩,斗彩的绿色都是氧化铜,氧化铜在高温下发红色,在低温下发绿色。
所以有些釉里红带有绿色,就是温度不一的表现。
九,影青瓷(青白瓷),创烧于北宋,是集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为一体的结合物。
十,成化开始使用方框款识,成化以前无方框款,成化斗彩方框款为八个点连成直线。
乾隆款识必须有点,点连直线。
否则不是官窑。
十一,姜芽海水画的像佛手一样的,为明代特征。
十二,元青花无拉坯。
十三,青花用料1,苏麻尼青,产于波斯(今叙利亚一带),元代,明初用料。
颜色浓艳,有凝聚斑和铁锈斑,青花晕散。
2,平等青(坡塘青),产于江西乐平一带,明成化到嘉靖早期大量使用。
蓝中泛青,也叫正蓝,无黑斑,不泛紫。
3,回青,有进口(产于西域)和国产(云南)之分。
明嘉靖中晚期到万历24年大量使用。
老瓷器的气泡鉴定方法
老瓷器的气泡鉴定方法老瓷器的气泡鉴定方法在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气泡是指瓷器烧制过程中由于材料、烧制工艺等因素产生的微小气体聚集的小孔,气泡的形状、大小以及分布方式都能提供很多宝贵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气泡鉴定方法。
1. 看气泡的形状和大小:真正的老瓷器通常会有一些大小均匀的气泡,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悬珠状等多种形态。
这些气泡通常在瓷器的内壁或底部集中分布。
如果气泡的形状非常规则,大小均匀,并且分布均匀,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件高仿品。
2. 分析气泡的分布方式:真正的老瓷器的气泡通常会呈现出不规则、聚集和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这是因为古代瓷器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难以实现完全均匀的气泡分布。
如果看到气泡的分布比较均匀,呈现出网状或对称的排列方式,那可能是一件仿古瓷器。
3. 观察气泡的颜色:真正的老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土壤和矿石等材料,所以气泡的颜色通常会呈现出灰色或灰褐色。
如果气泡的颜色过于鲜艳或太深,那可能说明瓷器的年代存在问题。
4. 评估气泡的密度:真正的老瓷器的气泡密度通常会比较高,即单位面积内的气泡数量比较多。
这是因为古代瓷器烧制过程中,材料的制备和控制不够完善,导致气泡难以彻底排空。
如果发现气泡的密度比较低,比例比较均匀,那可能是一件仿古瓷器。
5. 检查气泡的位置:真正的老瓷器的气泡通常会出现在瓷器的底部或瓷体边缘。
这是因为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热量通常集中在下部,导致气体难以逃逸,进而形成气泡。
如果气泡主要分布在瓷器的内壁或器身的正面,那可能是一件仿古瓷器。
总的来说,气泡的鉴定需要结合多个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鉴定气泡时对比的对象应为同一时期的真迹,因为制作工艺及烧制控制在不同的年代会有所不同。
此外,鉴定气泡需要借助专业的显微镜设备和丰富的经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瓷器鉴定中个年代气泡的特点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
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
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
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
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
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
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胡说:能决定瓷器真与假的小小气泡
胡说:能决定瓷器真与假的小小气泡在收藏中,鉴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气泡也是鉴定瓷器年代、窑口的方法之一。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则在釉表面形成不少坑凹——叫麻点。
釉中水分子多则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则气泡亦少。
如果釉中不含水分,则釉下可能没有气泡。
由于各朝各窑口因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故各朝代各窑口的器物釉下气泡情况各异。
这一点的不同也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人工无法仿制的)有利条件。
古代瓷器痕迹和现代瓷器痕迹完全不一样,仔细观察这些微妙的痕迹,从开始透明形态变成不透明形态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从无颜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状态都需要上百年时间。
每一次气泡痕迹变态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变化,这些时代特征明显,就是我们鉴定瓷器的科学理论根据。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气泡,哪些瓷器肯定没有气泡。
1、有气泡的瓷器青花瓷、釉里红、青瓷、斗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话,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气泡的。
2、绝对没有气泡的瓷器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话,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没有气泡的。
3、凡是电驴烧的瓷器,应该没有气泡如果是应该有气泡的瓷器而没有气泡,肯定是现代电驴烧的瓷器。
瓷器气泡,与瓷器窑口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窑口瓷器,就是什么样的气泡。
鉴定专家刘进武在《微观鉴定古瓷痕迹》一文提出了“痕迹鉴定法”:60倍显微镜可以随时带在身上看痕迹,就可以自己鉴定看见瓷器,需要放大到150倍观察,按照一比一比例大小形态仿制古代瓷器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按照一比六十比例缩小仿制古代瓷器釉面气泡是任何高科技模仿烧制不出来的,这就为我们科学鉴定古代瓷器建立了理论基础。
用气泡鉴定瓷器真伪?
用气泡鉴定瓷器真伪?气泡是来源于釉中的结晶水或者是液态水,在高温烧制时,釉层的水份分,解析出气态水分子,如果气态的水分子被釉膜阻拦,则形成釉下气泡;如果气态水分子冲破釉膜,则在瓷器表面形成微小的凹陷坑,即气孔。
釉下气泡气孔所以气泡是普遍存在于瓷器的釉面下,这一点无论是现代瓷器还是古代瓷器都一样,但是,气泡数量与釉含有的水分成正比,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那釉下气泡可能近乎为零。
而且不同朝代不同窑口的釉配方、工艺不尽相同,所以各朝代各窑口的釉下气泡情况各不相同,这一点是气泡鉴定法的有利条件。
古代陶瓷和现代陶瓷在的釉下气泡表现,除了与现代难以考证复制的釉配方有关,还与燃料及窑炉结构具有很大关系。
古代烧制瓷器时,多使用柴窑或煤窑,温度变化难以精准控制,所以釉下气泡的形状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且变化多端;而现代瓷器多用气窑或电窑,能对窑内温度精准把控,瓷器周身受热均匀,所以釉中的气泡一般大小均匀,在分布上缺乏层次感。
但是由于釉下气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瓷器都适用于这种方法。
所以目前只是针对几个有代表性的窑口瓷器,有较为明确的标准。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征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征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征是在布满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征是大、中、小气泡稠浊,计划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征是成大、中、小不相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距离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征是:彻底改动了宣德瓷大、中、小不相同而计划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布满。
对此些之外的其他窑口瓷器,并没有太过明确的判断标准。
此外,对于有些颜色釉如黑釉、或者是深色釉,这类因釉色造成难以观察气泡的瓷器,用气泡鉴定法就不适合。
而且瓷器釉面如果发生了釉变,釉变现象以及釉面腐蚀的程度,没有固定且可控的规律,所以每个瓷器变化都不一样,就会造成有些瓷器有气泡,有些瓷器没有气泡的现象。
古瓷器气泡特征
在古瓷器中,气泡是一种常见的陶瓷体的特征,它们可以提供重要的考古学信息。
以下是与古瓷器中气泡相关的特征:
1. 分布和密度:
- 气泡在古瓷器中的分布和密度可能呈现不同的模式。
这些气泡可能均匀分布,也可能聚集在特定区域,其分布特征可用于鉴定和研究古瓷器的产地和制作工艺。
2. 大小和形状:
- 气泡的大小和形状也是研究古瓷器的重要因素。
大的气泡通常表明在制作陶瓷时,陶工在制胎、搓胎、制坯等过程中掺杂了较大的颗粒或空气,从而形成较大的气泡。
3. 气泡壁:
- 气泡壁的厚度和质地可以提供有关古瓷器制作工艺的信息。
均匀的气泡壁可能表明坯体配料和制作工艺的精细控制,而不规则的气泡壁可能反映了较为粗糙的工艺。
4. 瓷体颜色:
- 气泡对瓷器的整体颜色也可能产生影响。
例如,在烧制过程中,气泡周围的瓷体可能因为烧结不均匀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5. 透光性:
- 气泡的存在可能影响古瓷器的透光性。
透光性是鉴别古瓷器真
伪和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气泡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透光性。
6. 古瓷器的制作工艺:
- 通过对气泡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考古学家和陶瓷专家可以推测古瓷器的制作工艺。
例如,气泡的形成可能与瓷土的成分、烧结温度和制作技术等因素相关。
总体而言,气泡是古瓷器上常见的特征,通过仔细研究这些气泡的分布、形状和特征,可以为古瓷器的鉴定、研究和定年提供重要的信息。
用“死亡气泡”推断瓷器年代的4个疑问,鉴定界对其争议不休
用“死亡气泡”推断瓷器年代的4个疑问,鉴定界对其争议不休前几年在瓷器的鉴定中很流行这么一个名词——死亡气泡,声称能够以瓷器表面釉层的气泡的死亡状态来推断瓷器烧制的年代。
Q1:瓷器釉层中的气泡是如何产生的?瓷器烧制时,釉面内就含有空气。
在高温的作用下,气泡开始活动。
在从高温到冷却这段过程中,气泡纷纷逃逸散发。
当冷却结束,某些气泡处于将出未出的状态。
人们通过50—100倍数的放大镜,即可观察到釉层表面这些细微的气泡。
老化气泡Q2:“死亡气泡”又是怎么回事儿?这是某些研究学者给瓷器釉层表面一些发黑的气泡取的名字,并不是说这个气泡死了。
实际上是由于在漫长的时间洗礼中,微生物浸入了气泡内,使气泡由原先的透明变成了棕黑色。
宋代瓷器:自然老化、死亡的气泡Q3:如何从“死亡气泡”推断瓷器年代?某些研究学者认为,“死亡气泡”大致具有三个阶段性特征。
01变色一般来说,瓷器经历了300~400年,才会出现变色现象,从无色变为棕色或黑色。
从现在往前推演,大致是明代到清初的瓷器会有气泡变色的情况。
气泡变色元青花气泡死亡02破口元代到明代的瓷器就出现了破口的现象。
气泡破口状态03坑洞追溯到唐宋时期,气泡完全死亡,以肉眼就可观察到瓷器表面的脏污坑洞。
400倍放大镜下的坑洞状态Q4:以“死亡气泡”推断瓷器年代,靠谱吗?大部分学者对以“死亡气泡”推断年代这件事,还是持保留态度。
诚然从气泡状态可大致窥知瓷器历史,但不能排除现代作伪技术或瓷器保存十分完好等状况的干扰。
现代通过做旧的瓷器,破泡、腐蚀斑、土沁现代仿制的死亡气泡现代仿制的死亡气泡“死亡气泡”只能作为我们推断瓷器年代的依据之一,若要更准确地推断出瓷器所属年代,还需从器形、纹饰、釉面、款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古瓷器断代凭一个气泡,竟然可以了解藏品多少年?太神奇了
古瓷器断代凭一个气泡,竟然可以了解藏品多少年?太神奇了《东方寻宝》小编带您了解气泡的神秘之处!究竟有多神奇气泡在死亡过程中由浅变深,在质感上由水莹变成固体,随着釉面的损毁,有的逐渐成为黑洞。
传统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
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
因此引起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韵。
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不绝对是为莹光。
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形成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
釉下气泡死亡对釉光产生影响也是原因之一。
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首先呈现微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
◆气泡死亡原因有四:一是窑烧时气泡破裂;中间留有针眼的气泡。
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
三是受到如空气、碰触等外因侵袭,环境如土泡水浸等。
四是瓷器在时空中自然老化,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地陆续死亡。
◆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
◆ 瓷器釉面都呈现出了不同部位的圆形破灭气泡,而这种破泡只会出现在200年以上的老瓷器上有◆最早出现破泡现象,考证是在清嘉庆年瓷器上◆清晚期及民国青花瓷或是彩瓷,无论其胎土和釉面多么地粗糙疏松,气泡均是晶莹完整的,几乎看不到破泡,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只要是瓷器表面出现较多的气泡破灭现象,就可以断定这件瓷器一定属于老瓷器。
气泡可以作为瓷器断代的主要依据之一,玩瓷器的首先就要了解瓷器的气泡程度来作为瓷器的年代断代的参考之一。
更多的小编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鉴定瓷器气泡的方法知识选购篇
关键词:陶瓷瓷器瓷器气泡鉴定陶瓷
瓷库中国讯:首先,你可以先用放大镜观察你家里一套盘子有无气泡。
如何鉴定窑瓷器、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
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
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
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
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图:瓷器中的气泡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
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
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
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
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
如: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
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
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
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
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
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
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
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
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
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
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
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
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
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
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
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
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
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
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
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
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
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
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
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
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
(编辑:杨大龙)
【相关阅读】
由《china·瓷》回顾青花瓷外交历史
元青花瓷器大展,一览青花瓷的风采
摆放家中45年的花瓶竟然是价值连城的雍正青花瓷花瓶一曲“青花瓷”成就了“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