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是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方面,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如数据的整理、图表的绘制等,但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分析的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生活相关联的数据实例,如学习成绩、身高体重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统计图表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动手操作的数据分析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学生感兴趣的数据(如流行歌曲排行榜、体育比赛成绩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教学重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教学难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二、学习新课.(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摩托车:正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大客车:正正载重车:正正正正(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机动车种类辆数合计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2、学生练习.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增加人口数(万)三、巩固练习.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四、课堂总结.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五、课后作业.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统计表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3.体验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借助数据有助于更好地做出判断和预测,初步培养数据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统计表,通过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难点:学生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随机性。
设计思路:教材中本单元的“统计”内容编排了两个例题。
例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例2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和收集数据,并在比较中进行优化。
本节课把两个例题整合在一个情境中,让学生经历“抽样——调查——记录——整理——分析”的统计过程,让学生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落实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据的随机性,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设计流程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情境导入孩子们,我们学校准备在图书室划分出一块区域举办阅读沙龙,把大家的阅读情况进行交流和分享,学校的美术老师设计了四种既美观又安全的课桌,受校长的委托,我们需要选出一种,布置沙龙的场地。
到底选哪种呢,来听听你们的意见,好吗?(二)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课件出示并介绍四种课桌。
师:你想选几号课桌呢?师:现在大家的选择不一样,怎么办呢?生:投票(三)激活数据收集整理经验师:谁来说说具体怎么投票?生1:老师说谁喜欢①号,然后我们就举手。
生2:喜欢①号的站起来……师:投完票之后还需要做什么呢?生:选哪种课桌的人数最多,就建议校长选哪种课桌。
师小结:大家的意思是我们先来投票,然后统计喜欢每种课桌的人数,最后根据数据多少来做决定,是吗?【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经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为培养数据意识提供现实情境。
二、经历统计,层层深入(一)经历统计,建构数据整理(1)出示投票要求师:先听老师要求:第一、我们选卡片的时候,每个人只能选几张?第二、谁也不商量,安安静静地选出自己的一张卡片。
三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优秀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123~125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3、 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本班学生去年体检表、个人身高增长情况记录表、小组内学生身高增长情况记录单、全班学生身高增长情况记录单 学生准备:请父母帮助测量现在的身高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课件:从婴儿(躺着)—幼儿(站着)—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动态成长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都是从一个婴儿开始慢慢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身高、体重当然还有智慧都在慢慢变化。
师:仔细观察,从新生儿到1岁幼儿,身高是怎么变化的?你是怎么计算的?生:身高增长了26厘米。
师:想一想怎么计算一个人一年长了多高呢?生:现在的身高减去去年的身高。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班同学身高增长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经历统计过程1.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师:要想了解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板书:收集)生:现在的身高、去年的身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现在的身高去年的身高师:现在的身高你们知道吗?怎么知道的?生:测量师小结:测量是我们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板书:测量)问:去年的身高呢?你们还能测量吗?有什么方法知道呢?预设生回答:调查体检表师小结:调查也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方法。
(板书:调查)师:课前,老师已经把去年的体检表发到你们手里,现在你能计算出自己身高增长情况吗?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同学身高增长情况。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二)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
3. 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工具;
4. 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流程。
二、教学内容
1. 数据收集:
(1)什么是数据收集?
(2)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实地调查、网络调查、档案调查、实验室调查、公共调查等;
(3)数据收集的基本工具:图表、表格、问卷、调查表等;
(4)数据收集的基本流程:定义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结论等。
2. 数据整理:
(1)什么是数据整理?
(2)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排序、分类、统计等;
(3)数据整理的基本工具:表格、图表、统计图等;
(4)数据整理的基本流程:收集数据、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结论等。
三、教学过程
1. 教师活动
(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2)介绍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工具和流程;
(3)设计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
概念、方法、工具和流程;
(4)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
2.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讲,记录重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从而加深对数据分析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一些几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还不够明确,对数据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使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实例、问题和图表的PPT,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
2.实例和问题: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分析。
数据收集整理(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统计数据的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学会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
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哪位同学有意愿担任数学课代表,同时满足以上的条件,请你上来做一分钟的演讲,请围绕“如果我是数学课代表,我会怎么做”来进行演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教学设计】通过竞选数学课代表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演讲这一环节来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二、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教材简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过简单的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初次接触统计活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为继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1. 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找出分类标准,会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和呈现数据,并根据收集的数据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标准整理相关的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3.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会用符号记录数据,会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设计理念]本设计以培养学生“四能”为核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同时,本设计扶放结合,在追问与反思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设计思路]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因为有收集和整理数据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再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收集数据,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把教材中的练习简单的分类收集数据改成自主提问、自主分类,使收集和整理数据成为一种学习需要,而不仅仅是一项任务。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回顾分类谈话:小朋友们,星期天,老师去买水果,正好看到路边有两个水果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收集整理(二)》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知识,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和观察来收集数据,并通过整理数据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但学生在数据整理的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图表的认知和制作能力也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图表来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观念,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图表来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和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表、实物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图表、实物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收集数据的工具,如表、记录本等。
3.教学环境: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全班学生的最喜欢的季节,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收集好的数据,如学生的身高、年龄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范、准确。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
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 教学目标
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2.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
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3.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
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
教材分析 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的数学学习中学生
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
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年
龄特征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
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
问题、课后拓展的问题均围绕“水资源”而展开,真正
渗透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良好价值观。
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课
堂的全过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 教学策略选
者.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课堂展示,教师投影的展示 择与设计
等环节,让学生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较
好的训练。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社会调查;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数据 教学过程
的整理;第四环节:合作学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课例研究综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
述
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展示、阅读、理解相关知识,一
切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
体验学习,教师要在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课中讨论的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教师应提前准备教案,以便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案是教师教学目标达成的保障,能够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篇1一、数据收集整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
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班上准备从王明明、陈小菲两人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选谁去呢?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二、自主构建(学)用什么办法来决定谁参赛呢?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再数一数。
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投票的方式。
给每个人一张纸,每个人把选的人写下来,放在一起,最后只要数一数选票就行了。
三、互动互议(议)大家觉得投票的方法可以吗?那它有什么好处呢?投票这种方法不像点人数那么麻烦,只要整理大家交上来的选票就可以了。
那一起试试看吧。
学生投票交给老师。
整理选票。
想一想,怎样整理这些投票呢?学生回答。
老师报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学生活动。
展示和交流薛恒的记录单。
学生1、老师报谁的名字,我就在他下面写□;学生2、我是用写_的方法;学生3、我是用画○的方法;学生4、我是用打√的方法。
四、精讲点拨(讲)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上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选谁呢?学生回答想:今天班上有两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假如他们也参加投票,结果会怎样呢?五、当堂练习(练)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想一想怎样调查?学生回答。
出示统计表看表回答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六、课堂小结: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互动,在具体的⽣活情境中让学⽣亲⾝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引⼊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吗?(指名3~5个学⽣说⼀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年级的新⽣订做校服,有下⾯4种颜⾊,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建议下该选哪种颜⾊合适。
(指名学⽣回答,并说明理由。
)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进⾏调查,我们班级的⼈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回答。
) 学⽣讨论收集数据的⽅法。
(2)出⽰统计表。
可以⽤什么⽅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说出各种不同的⽅法。
(学⽣可能回答:把⾃⼰喜欢的颜⾊写在纸张上、举⼿、⼩调查等。
每⼈报喜欢的颜⾊,我们在⾃⼰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表⽰⾃⼰在哪⼀个范围的,⽼师数⼀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法中,哪⼀种⽅法最⽅便? 师:在这些⽅法⾥,举⼿表⽰是⽐较简便的⽅法,现在由⽼师发布指令,每⼈只能选⼀种颜⾊,最喜欢哪种颜⾊就举⼿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 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2)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2)》教
案
课程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并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学习目标
•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掌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板书准备:标题为“数据收集整理”,板书相关概念和定义
•准备学生小组提供的数据样本
•准备工具:纸和笔、计算器、数据整理表格
教学流程
1.开场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本节课主题,提出数据收集整理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2.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意义,引导学生如何规范记录数据。
3.数据整理示范(15分钟)
–教师示范如何将一组数据进行整理,学生跟随操作并记录。
4.小组实践(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样本,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5.分享讨论(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数据整理成果,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6.拓展练习(10分钟)
–课堂练习或小组竞赛,巩固数据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7.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数据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习题
•搜集一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思考如何运用数据整理的知识解决日常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记录,培养数据处理能力,做一个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小专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但他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准确性、分类方法的选择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材料,如调查问卷、统计图表等。
2.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笔记本和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
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图表来表示。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呢?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二)》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学会使用不同方式整理数据
•能够分析和解释数据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工具:小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数据收集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请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数据收集整理基础知识,例如什么是数据、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等。
2.引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数据收集整理(二),告诉学生今天将学习如何使用更多的方式整理数据。
学习
1.讲解:首先,讲解给定数据的例子,然后介绍使用表格和图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如何使用表格或图表整理数据,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这些方法。
3.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尝试使用表格或图表整理数据并分析结果。
4.讨论:让学生展示他们整理的数据,并进行讨论分析,引导他们思考数据背后的含义。
巩固
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给定一组数据让他们使用表格或图表整理数据,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数据。
2.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整理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
3.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整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数据整理活动。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数据整理方法,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技能,并更深入地理解数据的奥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编制方法,并能够运用复式统计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知识,对于新的学习内容,他们渴望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如何将复杂的数据整理成复式统计表,并运用统计表来解决问题,可能还需要一些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编制复式统计表,并能通过复式统计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提高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学会用数据说话,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独立编制复式统计表,并理解其含义。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复式统计表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复式统计表的样表,练习题。
2.学生准备:前置学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复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班级男女生的人数比例,我们应该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复杂的数据集合,例如一个班级男女生的人数、身高、体重等数据。
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统计表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统计表——复式统计表。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编制复式统计表。
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将数据分成几个类别,如何表示每个类别的数据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投影等,展示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数据可视化的认识。
5.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据的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讨论。
学生需要共同商讨数据收集方法、整理技巧,并尝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练习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结合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学指标在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以下拓展活动:
(1)了解其他统计学方法,如方差、标准差等,并尝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Python等,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
(3)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实践活动,如环保调查、社会调研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大班数学教案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大班数学教案为了提高大班数学教学效果,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数据,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难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大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一、数据的收集1. 课堂观察法课堂观察法是获取学生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思维活动等方面,来获得有关的数据。
对于大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解答情况、计算速度、理解能力等来判断学生的数学水平和问题所在。
2. 学生自评法学生自评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情况的认知和理解,为教师提供更多信息。
当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自评来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3. 学生问卷调查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通过让学生填写来了解他们对某个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兴趣等。
问卷的设计要简洁明了,问题要具体针对性,以便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
二、数据的整理1. 数据分类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按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点、考试成绩等分类。
分类整理后,可以更便于教师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完毕后,教师需要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找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可以将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学习进步较快的学生以及存在问题的学生,为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3. 数据应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不只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为教学提供指导。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将数据反馈给学生和家长,让他们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在大班数学教学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于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个性化教学非常重要。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案(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和整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交流共享1、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组记录的结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
2、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颗?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
指出:要想保护好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
3、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5、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
集体交流结果,提问:(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
【教师准备】提前调查本班学生去年年检时的身高。
【学生准备】记录去年体检时的身高,请父母帮助测量现在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 从婴儿(躺着)--幼儿--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动态成长过程,并结合相应时期用图出示平均身高。
谈话:在成长的过程中,你的身高体重在慢慢的往上增长,大家看从婴儿到幼儿的身高有什么变化?
预设:增加了26厘米
追问: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这个26厘米就是从新生儿到1岁时增长的身高。
谈话:什么叫身高的增长呢?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身高增长其实就是指现在比过去的身高增加了几厘米。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一年长多高呢?
预设:用现在的身高减去上一年的身高。
谈话: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班同学身高增长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先理解“增
长“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成长确定统计对象,已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收集、整理数据。
1.了解搜集数据的方法。
谈话:要了解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需要做什么呢?
预设:需要统计现在的和上一年的身高数据。
板书:现在的身高,去年的身高。
谈话:知道你自己去年的身高吗?怎么知道的?可以去找一下学校的体检表。
像这种搜集数据的方法就叫调查。
(板书:调查)那你知道自己现在的身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爸爸妈妈量出来的。
谈话:通过测量获取我们需要的数据也是统计中搜集数据的好方法(板书:测量)。
你能计算出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吗?
小组活动:各小组交流组员身高增长情况。
2.用统计表整理数据。
谈话:听了刚才的交流,你能知道我们班同学身高增高情况吗?怎样就能够看出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
预设: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整理就能看出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
出示统计表:
三年级班学生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
讨论如何收集和整理。
预设:根据学生身高增长情况,分5类统计:增长6厘米及6厘米以下、增长7厘米、增长8厘米、增长9厘米、增长10厘米及以上,按组汇报每人身高增长情况,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类的人数。
学生统计填表,选一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搜集数据的方法,在感受原始数据的纷乱中产生进一步用统计表清除整理数据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
3.用条形图整理数据。
谈话:为了让同学和家长都能更清楚的看出我们统计的结果,我们还可以怎样整理?(师可以稍作点拨:用条形图来表示、描述数据更加直观)师出示空白格子图,让学生用涂方格的方法尝试把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来。
同位合作,涂条形统计图。
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涂格过程,生成规范的条形图。
谈话:你觉得用条形图来表示全班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引导学生体会到,用条形图一眼就看出全班身高增长情况。
师小结:在数学上,整理数据的方法除了用统计表,还可以用条形图。
用条形图来整理描述数据,更直观更清楚。
整理数据时,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来灵活选择整理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充分引导学生来体会,为什么用了统计表还需要用条形图来整理数据呢?那是为了要直观描述数据。
这样使学生了解到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整理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
谈话:我们再来看看条形图,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增长几厘米的人数最多、最少,分别说明了什么。
并谈谈自己身高增长情况,让大家互相提提建议: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怎样可以让自己长得高一些。
讨论:与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呢?
师点拨:条形图的好处就在于通过条形的长短(高矮)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小结条形图的特点:能直观的表示出数据的多少。
【设计意图】统计能帮助人们从数据中提取出大量的信息,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取数据本身、数据间和数据整理透露的信息,引导学生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四、巩固应用。
1.体会运用测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并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第一步,巩固通过测量获得数据的方法。
第二步,直观描述数据并涂格。
2.体会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并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王阿姨开了一家冷饮店,主营矿泉水、雪糕、果汁和酸奶,开张两周后,她发现有的冷饮供不应求,而有的品种则不太受欢迎。
现在她又要去进货了,同学们想一想,她需要怎样进货呢?
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多进受欢迎的冷饮,需要调查一下她两周内各种冷饮的销售情况。
教师出示数据,请同学们把数据整理在下面方格中。
【设计意图】“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是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要求。
在这一环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统计,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回顾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梳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
2.课后拓展。
课后练习第4题,小组合作搭拱桥实验,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