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诊疗指南
寻麻疹的症状和治疗 荨麻疹原因及治疗方法

寻麻疹的症状和治疗荨麻疹原因及治疗方法大家好,今日我来为大家解答寻麻疹的症状和治疗这个问题,荨麻疹缘由及治疗方法许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本文名目荨麻疹的症状是什么荨麻疹缘由及治疗方法一、荨麻疹的症状是什么荨麻疹主要表现在头部、躯干、四肢,突然消失大量全身红斑。
皮疹可以在消失后24小时内完全消逝,消逝后不留痕迹,但其次天会因瘙痒而复发。
消失皮疹时,用手抓挠正常皮肤,抓挠部分可能会有肿胀的风团,大约三分钟后就会消失。
有时荨麻疹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发冷、畏寒、胸闷、呼吸困难、咽喉堵塞、窒息、关节痛、腹痛等表现。
二、荨麻疹缘由及治疗方法荨麻疹的病因特别简单,约3/4的患者找不到缘由,特殊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缘由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转变;遗传因素等。
由于荨麻疹的缘由各异,治疗效果也不一样。
治疗详细措施如下:(1)去除病因对每位患者都应力求找到引起发作的缘由,并加以避开。
假如是感染引起者,应乐观治疗感染病灶。
药物引起者应停用过敏药物;食物过敏引起者,找出过敏食物后,不要再吃这种食物。
(2)避开诱发因素如寒冷性荨麻疹应留意保暖,乙酰胆碱性荨麻疹削减运动、出汗及心情波动,接触性荨麻疹削减接触的机会等。
(1)抗组胺类药物①H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组胺和抗其他炎症介质的作用,治疗各型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有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地氯雷他定等;单独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H1受体拮抗剂合用或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用于急、慢性荨麻疹和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效。
剂量因人而异。
②多塞平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剂,对慢性荨麻疹效果尤佳,且不良反应较小。
对传统使用的抗组胺药物无效的荨麻疹患者,多塞平是较好的选用药物。
荨麻疹诊疗指南

消除或减轻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药物副作用
*
荨麻疹的治疗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病因治疗 抗组胺治疗 针对组胺及其H1受体的的治疗 针对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体的治疗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
慢性荨麻疹治疗环节
*
病因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是为病人发现刺激因素和可疑病因的最重要的方法 正确认识和评价临床的筛选变应原方法,特异性IgE的检测只适用于少数IgE介导的荨麻疹患者 对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通过减轻其物理刺激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例如对压力性荨麻疹进行减压) 对与感染和/或炎症介质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如有关抗生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相关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对寄生虫病和癌症或者食物和药物不耐受引起的荨麻疹,灭虫、去除肿瘤病灶、避免食用或服用可疑食物或药物也起到治疗作用或者至少对患者是有帮助的 鼓励患者记日记(食物日记)是找到刺激因素或可疑病因值得推荐的方法 发现有可疑药物,应该完全避免(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必要时用另一种药物代替 建议对物理性荨麻疹的治疗避免接触相应的物理刺激 清除FcεRIα自身抗体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要尽可能避免特异的食物过敏原。应注意到有一些天然食物成份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以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假过敏反应)
*
自身血清皮试(ASST)阳性提示存在自身免疫机制 该试验的敏感性约为70%, 特异性为80% ASST操作简便,可在门诊常规使用 方法:在未受累部位(通常可选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05 ml新鲜血清,以皮内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风团直径至少较盐水产生者大1.5mm即为阳性 ASST只是筛查诊断,并不能确诊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确诊需要进行体外实验 在试验前,病人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所导致的荨麻疹 给予甲状腺素或甲状腺粉治疗可在12周后显著缓解临床荨麻疹的评分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解读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
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以及世界过敏组
织(WAO)共同制定的《2018荨麻疹的定
义,分类,诊断和管理》国际指南保持一
致,首先根据病程是否大于6周,划分为急
性和慢性,然后再根据诱因的不同分为自
发性和诱导性。
而针对慢性可诱导性的荨
麻疹,又可以进一步根据诱因细分为物理
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别荨麻疹的具体特征,提出更为科学分类分型,以利于精准的治疗和判断预后。
以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为皮损表现的疾病,虽然以荨麻疹最常见,但和一些疾病鉴别也很有必要。
比如荨麻疹性血管炎,两者典型症状表现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荨麻疹是一过性的风团,荨麻疹性血管炎是可以表现为风团的血管炎。
虽然风团持续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是初筛的标准,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标准,因为部分荨麻疹的风团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4小时。
如果将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荨麻疹诊疗新进展指南

Causes of CIU
CIU为一种抗Fcε RI抗体或抗IgE抗体介导的自身 免疫性疾病
抗原进入机体刺激B淋 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细胞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 产生抗FcεRI抗体和抗IgE 抗体( 主要为 IgG)
特异性IgE FC段与 真皮肥大细胞结合
与肥大细胞表面 IgE 或FcεRI结合
Hp感染与CU发病关系
目前研究证实:
进一步研究证实,部分Hp感染者中抗Fcε RI抗体
和抗IgE抗体阳性,抗Fcε RI抗体4%,抗IgE抗体
3%。而抗Hp抗体(IgG)孵育HMC细胞,无活化HMC细 胞释放组胺作用。抗Hp抗体与CU发病无直接相关 关系。
Hp感染与CU发病关系
因此,Hp感染的CU中一部分归因于血清中存在针
物理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皮肤肥大细胞(Mast cells)膜对冷不耐受 压力性荨麻疹:Mast cells细胞膜对外界压力不耐受 热性荨麻疹:Mast cells细胞膜对外界压力不耐受
日光性荨麻疹:Mast cells细胞膜对日光不耐受(属热性
荨麻疹)
人工荨麻疹:Mast cells细胞膜对划擦不耐受,和压力性 荨麻疹没有实质性区别。
荨麻疹诊疗新进展
烟台海港医院急诊科 王功军
荨麻疹是一种疾病,而非一种症状,症状相同, 发病机制却异质性。
风团
– A central swelling of variable size, almost invariably surrounded by a reflex erythema. – Associated itching or, sometimes, burning sensation – A fleeting nature, with the skin returning to its normal appearance.
荨麻疹指南解读PPT课件

Maurer, M., et al.,Allergy2011;66: 317–330. (ref 4)
荨麻疹的病因-外源性
分类 食物
药物 植入物 物理因素
病因 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 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 大蒜、西红柿等 腐败食物(不新鲜食物分解产生碱性多肽可促进组胺的释放) 食品添加剂 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
婴幼儿(遗传性),成人(常是获得性)
数月至数年 疗效中等-良好,常有剂量依赖性
常终身 无效
无 阴性
反复发热,乏力,关节/骨骼疼痛, 及其它全身症状,
常持续升高
无
常有
22
Krause et al,Allergy,2012.
荨麻疹治疗原则
尽可能去除病因 控制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药物副作用
23
荨麻疹的治疗-病因治疗
荨麻疹分类
类别
自发性 诱导性 1.物理性
类型 急性自发性荨麻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人工荨麻疹(皮肤化痕症)(urticaria factitia/dermographic urticaria)
冷接触性荨麻疹(cold contact urticaria)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delayed pressure urticaria)
自身抗 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考虑加用免疫 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25
荨麻疹的治疗-控制症状
控制症状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原则,以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 案。
自身炎症病与CSU临床鉴别要点
荨麻疹怎么治疗,反反复复。

荨麻疹怎么治疗,反反复复。
荨麻疹,又称风团、风疙瘩、皮疹、丘疹性荨麻疹。
它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
荨麻疹往往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如何治疗荨麻疹,缓解症状,预防反复发作,是患者及家属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荨麻疹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 避免接触过敏原荨麻疹的发作与过敏原有关,如食物、药物、花粉、虫子、尘螨等。
因此,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治疗荨麻疹的重要措施。
患者可根据自身过敏情况,尽量避免接触会引起过敏的食品和物品。
2. 外用药物(1)止痒药物:可使用含有泼尼松龙、丙酸氯倍特、氨基比林等成分的药膏或喷雾剂,能有效缓解皮肤瘙痒,减轻荨麻疹症状。
(2)冷敷:荨麻疹发作时,用冰袋或毛巾浸湿后放在患处,可缓解红肿症状。
3. 内服药物(1)抗组胺药物:此类药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替尼酚等,能有效抑制过敏反应,缓解荨麻疹症状。
(2)皮质激素类药物:适用于严重荨麻疹症状,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3)其他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也可根据荨麻疹症状及疾病发展情况进行选择。
但是,任何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注意事项1. 饮食方面:荨麻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烟酒等刺激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 生活作息:荨麻疹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或过度紧张的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3. 衣着方面:荨麻疹患者应穿着宽松、透气的衣服,避免穿着紧身衣裤或捆扎带子等紧身装束。
4. 洗浴方面:荨麻疹患者应避免热水或过长时间的洗澡,可选择温水洗澡或局部洗澡。
5. 保持清洁:荨麻疹患者应保持清洁,避免长时间不洗澡或不更换衣物,防止皮肤感染。
6. 加强体育锻炼:适度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荨麻疹的发作。
总之,荨麻疹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症状上的痛苦,更会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引言: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疱疹,通常会消失和重新出现。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最新的诊疗方法。
第一部分:定义与病因一、定义荨麻疹是一种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特征为皮肤隆起的红色疱疹,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二、病因1.免疫介导荨麻疹: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药物过敏等。
2.非免疫介导荨麻疹:与体温变化、运动、应激等因素有关。
3.特发性荨麻疹:病因未知。
第二部分:临床表现一、急性荨麻疹1.全身性瘙痒2.皮肤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3.结局良好,一般数小时至数天会自行消退二、慢性荨麻疹1.持续或反复出现荨麻疹疱疹,持续超过6周2.结局不一,有的会痊愈,有的会持续数年第三部分:诊断一、根据病史和症状1.病史:详细询问发作时间、消失时间、出现诱因等。
2.症状:红色、隆起的疱疹,伴有瘙痒。
二、实验室检查1.皮肤划痕试验:用尖锐器轻轻划破皮肤后观察是否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
2.血清IgE水平测定:可用于判断是否过敏反应引起的。
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避免诱因1.避免与过敏源接触2.避免剧烈运动、高温等刺激二、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如非那根、氯雷他定等。
2.变应原免疫治疗:适用于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如单克隆抗体药物。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荨麻疹,如环孢素A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具体的药方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其他治疗1.冷敷或温水浸泡: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红肿。
2.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对于因精神压力引起的荨麻疹可进行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
结语: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方法。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为了更好地指导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广大医务工作者并造福患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结合近年国内外荨麻疹研究的进展,在2014版指南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制订本指南。
该指南以2014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为蓝本,参考美国2014年及欧洲2017年版荨麻疹诊疗指南,先后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整理近5年内的高质量文献,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的几十位专家开展多次现场会议讨论而制定,有望为荨麻疹的诊疗提供更丰富、有效、权威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适用于中国成人及儿童荨麻疹患者,可供广大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应用。
一、定义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二、病因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以及酒、饮料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等。
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维生素D缺乏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且很少由变应原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所致。
荨麻疹

诊断
侵犯消化道粘膜,可伴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
发生于咽喉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 有明显气闷窒息感,甚至可发生晕厥。 病程:急性:3个月以内,病程1周左右
慢性: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
甚至数年。
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常增高 用已制备的多种食入性、吸入性变应原作皮 肤挑刺、划痕或皮内实验,可有助于寻找致 敏原,但其结果与临床实际情况符合率不高
辨证论治
血虚风燥型 主证: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久 治不愈.夜间或劳累时风团加重,四肢困倦, 形瘦体弱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 少津,脉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味
辨证论治
湿热型
主证;出风团与饮食不节有关,伴有腹痛腹泻,或呕 吐,胸 闷.大便稀烂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显,祛风止痒 方药:土ria
主讲人:刘峰
定义:
本病是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 一种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 ,发无定处,骤起骤退, 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 中医称“瘾疹”; 2014诊疗指南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 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 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 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 2 次,持续≥6 周。 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鉴别诊断
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过敏反应的最常见类 型。常见的药物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 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临床表现 为弥漫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红色斑丘 疹,密集对称分布,形态如麻疹样或猩红热 样,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 40℃±)头痛,全身不适等,半数以上病例 在停药后2周完全消退。
荨麻疹临床诊疗规范

定义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患 特征表现为具有剧痒的一过性局限性水
肿性发疹 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一次 形态学诊断
病因
复杂多样 常见病因 (一) 外源性
1 食物:蛋白质类多见,少见的过敏原:水果 2 药物 :药疹中的一型 3 吸入物:花粉,动物皮毛 4 物理因素:冷,热,机械因素:划痕,压迫, 日光, 5 昆虫叮咬
重症药疹
大疱表皮松解型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重症多型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
固定性药疹
皮疹特点是限局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 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每次服用同一药物后在同一部位发生 常见类型为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
类图
多型红斑型
皮损特点为豌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 水肿性红斑,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 境界清楚,呈靶型损害
发病机理
结局: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透 到皮下或粘膜,形成风团
主要的化学介质:组胺
发病机理
变态反应性: A 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IgE抗体介导 B 输血引起的荨蔴疹为Ⅱ型变态反应,IgG介导 C血清病型荨蔴疹为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
沉积 非变态反应性:其它引起体内肥大细胞刺激,释
治疗
原则 1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寻找病因, 2去除病因 3寻找原发疾病 4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
H1受体拮抗剂 拟交感神经药:肾上腺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辅助:钙制剂 外用收敛,止痒制剂
药疹
药物反应: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 个器官和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反应。药物引起的不良 反应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药物过量,不耐受性, 特发性,副作用,继发作用,过敏反应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六、治疗
患者教育 病因治疗 控制症状
1、患者教育
➢应告知荨麻疹患者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病病 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极少数并发 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该 病具有自限性,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2、病因治疗
①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 ②对诱导性荨麻疹,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③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者可能会受益。 UVA:长波紫外线; 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且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 者可能会受益。 非免疫机制包括直接由肥大细胞释放剂或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等。
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且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 者可能会受益。 必要时可以进行变应原筛查、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和维生素D的测定等。 所有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因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儿食欲降低和嗜睡等反应,应避免使用。
③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可考虑避免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的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
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 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且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
➢ 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 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相关自身抗体和D-二聚体等)。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和补体系统的激活。
在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中,抗原与IgE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导致组织中的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则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的激活有关。
在补体系统的激活中,C5a等活性物质也能够引起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诱发荨麻疹。
四、诊断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在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皮疹的疾病,如药物过敏、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清IgE水平、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五、治疗荨麻疹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致敏因素、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在避免致敏因素方面,需要对可能引起荨麻疹的食物、药物、物理因素等进行排查和避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等。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抗IgE抗体、抗IL-5抗体等。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口服免疫调节剂。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荨麻疹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IgE水平、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皮肤过敏原测试和食物过敏原测试也可以进行,以帮助确定过敏原。
对于复杂病例,可以进行组织活检或流式细胞术等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是诊断荨麻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荨麻疹需要与其他皮肤病和过敏反应鉴别,如药物疹、接触性皮炎、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结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六、治疗荨麻疹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是控制症状和减轻病情的主要方法,包括口服或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病因治疗是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抗感染治疗、抗肿瘤治疗等。
荨麻疹诊疗指南PPT课件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病因及诱因
根据荨麻疹的面积、数量、伴随症状 等评估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和诱因,选择相应的治 疗药物和措施。
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 耐受性不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方案选择依据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病因及诱因
根据荨麻疹的面积、数量、伴随症状 等评估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过敏
食物、药物、接触物等过敏原引起的过敏 反应。
其他因素
遗传、内分泌、代谢等因素也可能与荨麻 疹的发病有关。
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 。
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引起的 皮肤反应。
物理因素
冷、热、日光、摩擦等物理刺激引起的皮 肤反应。
危险因素评估
01
02
03
04
过敏史
有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荨 麻疹。
遵医嘱规范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药物选择原则和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
轻度荨麻疹可选用抗组胺药物,中重度荨麻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 或免疫抑制剂。
注意药物副作用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避免滥用药物
遵医嘱规范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荨麻疹的诊断 。
鉴别诊断
在诊断荨麻疹时,需与一些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药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这些疾病虽然也有皮肤瘙痒和皮疹表现,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荨麻疹不同, 因此需仔细鉴别。
荨麻疹诊疗指南

【诊疗指南】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2015-08-26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定 义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 6周者[2]。
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病 因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
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2-3]。
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
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
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2-3]。
发病机制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
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3]。
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
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 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2-4]。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三、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治疗
原则上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但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 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
所有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因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儿食 欲降低和嗜睡等反应,应避免使用。哺乳期也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 代抗组胺药。另外,现有的临床试验也证实孕期使用奥马珠单抗具有 安全性、无致畸性,可在抗组胺药疗效不佳时酌情使用。
儿童荨麻疹患者的一线治疗仍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治疗无效的患 儿中,建议在患者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酌情增加剂量(按体重调 整)。
老年人应优先选用二代抗组胺药,以避免一代抗组胺药可能 导致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作用,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风 险及青光眼、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对于合并肝肾功能异常的荨麻疹患者,应在充分阅读药物使 用说明书后,根据肝肾受损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抗组胺药物 的种类和剂量。
⑥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 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3、控制症状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律使用的原则,以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 疗方案。
一、急性荨麻疹的治疗
去除病因,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3、分类诊断
结合病史和体检,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前者根 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理 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具体见表1。 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人工荨麻疹。
六、治疗
患者教育 病因治疗 控制症状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荨麻疹与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研究者们对免疫球蛋白E( IgE)介导的过敏反应、T细胞亚群的变化等免疫学机制进行 了深入研究,为荨麻疹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荨麻疹的临床治疗研究新成果
生物制剂治疗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荨麻疹的生物制剂(如抗IgE抗体、JAK抑制剂 等)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为荨麻疹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06
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典型荨麻疹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典型荨麻疹通常通过皮肤症状进行诊断,如瘙痒、红肿、风团等。医生可能还需 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皮肤疾病的 可能性。
治疗策略
治疗典型荨麻疹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 组胺药物、外用抗过敏药膏、避免诱发因素等。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激 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
案例三:荨麻疹合并其他疾病的综合治疗
诊断方法
在荨麻疹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 确定合并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策略
综合治疗荨麻疹合并其他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相互作用。医生可能会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免疫调节、生活方式调整等,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并降低副 作用风险。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可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 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建立信心
向患者普及荨麻疹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疾病的病程和治疗方法,增 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05
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荨麻疹的基础研究进展
遗传因素研究
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了多个与 荨麻疹发病相关的基因区域,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荨麻 疹的发病机理。
荨麻疹治疗方案

荨麻疹治疗方案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症状为皮肤发红、肿胀、瘙痒、疱疹及出现丘疹等现象。
以下是荨麻疹的治疗方案:1. 避免诱发因素:荨麻疹的发作往往与外界刺激有关,如食物、药物、过敏源等。
患者应注意避免接触这些诱发因素,以减轻症状。
2. 寻找过敏原:如果反复发作,建议进行过敏原测试,寻找具体的过敏源。
一旦发现过敏源,应尽量避免接触。
3. 使用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以减轻荨麻疹的症状,如瘙痒、疼痛等。
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苯海拉明等。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用适合自己的药物。
4. 使用抗炎药物: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症状,可以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5. 局部用药:对于局限于特定皮肤区域的荨麻疹,可以考虑使用局部激素药膏或霜剂进行涂抹。
患者应注意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超量使用,以免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
6. 光疗:对于顽固性荨麻疹,可以考虑采用光疗治疗。
光疗是一种通过照射特定波长的光线,激活皮肤细胞,减轻炎症反应的方法。
常用的光疗包括紫外线B照射、光致敏剂疗法等。
7.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荨麻疹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防风通络散、白芷、苍耳子等。
患者可以咨询中医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中药。
8. 饮食调理:荨麻疹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海鲜、花生等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减轻荨麻疹的症状。
总之,荨麻疹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同时,患者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接触过敏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轻症状、加快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荨麻疹诊疗指南
【定义】
该病是某些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由于食物、药物、各种感染、内脏疾患、昆虫叮咬等很多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表现为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清渗出而形成局部水肿(即风团)。
【病因】
1、食物:鱼虾,蟹,贝壳类,蛋类,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奶类食物腐败食品添加剂。
2、药物:青霉素,磺胺,呋喃唑酮,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咖啡,可待因,可卡因,奎宁,阿司匹林等。
3、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幽门螺旋杆菌。
4、吸入物。
花粉,动物羽毛及皮屑,粉尘,烟,气雾剂,挥发性化学品
5、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运动等。
6、系统性疾病: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病机制】
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皮肤发生风团有免疫和非免疫介导两种方式。
在临床工作中,多数荨麻
疹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荨麻疹。
【分类】
1、特发性荨麻疹: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2、物理性:分为冷性荨麻疹、迟发压力性荨麻疹、热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征、振动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运动诱导的荨麻疹。
3、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感染性荨麻疹。
4、其他:水源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
【诊断】
皮疹主要表现是风团,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或瓷白色的水肿性隆起损害。
风团全身均可发生,有的局限于某些部位,如寒冷性荨麻疹,多由冷水或冷风接触而致,好发于面颈或四肢,压力性荨麻疹主要发生在受压部位。
常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消退,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疹又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病程6周以上称慢性荨麻疹。
自觉剧痒,少数有疼痛和触痛。
少数可累及黏膜出现腹痛、腹泻或胸闷、气紧。
若喉头水肿,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荨麻疹的治疗】
荨麻疹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病因治疗:消除刺激因素或可疑因素在荨麻疹治疗中最为重要。
因为消除刺激因素或可疑因素后荨麻疹可能自然消退;反之,重新暴露相关因素后荨麻疹复发,可为确定致病原因提供证据。
(1)详细询问病史是为患者发现刺激因素和可疑病因的最重要的方法。
(2)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临床筛选变应原的方法,特异性IgE的检测只适用于少数IgE介导的荨麻疹患者。
(3)对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通过减轻其物理刺激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例如对压力性荨麻疹进行减压。
(4)对与感染和/或炎症介质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如有关抗生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联的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5)对寄生虫病和癌症或者食物和药物不耐受引起的荨麻疹,灭虫、去除肿瘤病灶、避免食用或服用可疑食物或药物也起到治疗作用或者至少对患者是有帮助的。
(6)鼓励患者记日记是找到刺激因素或可疑病因值得推荐的方法。
(7)如果荨麻疹的诊断过程中发现有可疑药物,应该完全避免(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必要时用另一种药物代替。
(8)建议对物理性荨麻疹的治疗避免接触相应的物理刺激。
然而,对许多患者而言,因其刺激阈很低,事实上完全避免发作是较困难的。
(9)清除FceR I 自身抗体。
(10)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要尽可能避免特异的食物过敏原。
应注意到,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以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假过敏反应)。
2、抗组胺治疗:
(1)针对组胺及H1受体的治疗: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作用。
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
在注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前提下,仍可作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种选择。
如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啶、去氯羟嗪等。
第二代非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较低的抗组胺药对组胺H1受体的亲和力有较大的提高,分子量增大和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可减少每天的用药次数,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如氯雷他定和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西替利嗪和左旋西替利嗪、曲普利嗪、非索非那定等应作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
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设计完好的用来比较以上不同非镇静抗组胺药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但应注意到,不同个体对非镇静抗组胺药的反应不同。
对急性荨麻疹可选用其中的1~2种。
如发病急、皮疹广,有呼吸困难倾向者,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
0.5ml.然后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等内服或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的症状.用量相当于泼尼松0.5~2.0 mg·kg-1·d-1.可与抗组胺药物同时应用。
对于慢性荨麻疹可根据风团发生的时间来决定给药时间。
如晨起风团较多,则临睡前给予较大剂量;临睡时风团多.则晚饭后给予较大剂量。
风团控制后,可持续服药月余,然后逐渐减量。
一种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同时给2种药。
对顽固性荨麻疹可试用H1受体拈抗剂与H2受体拮抗剂.如与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联合应用。
有研究表明,大剂量(2~4倍剂量)的抗组胺药对部分患者有益,但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的证据。
因此,如临床上需用药物剂量超过生产商的推荐剂量时,需要患者知情同意。
(2)针对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体的治疗:研究发现,新一代的非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较低的抗组胺药(如咪唑斯
汀等)还具有抗迟发相的炎性介质及其受体的抗炎作用,例如抑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白三烯B4,但需有此方面循证医学的证据。
3、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是荨麻疹发病中的重要环节,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在治疗荨麻疹中有重要的地位,但能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释放
介质的有效药物很少。
虽然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抑制肥大细胞介质的作用,但必须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因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
酮替芬是较强的肥大细胞稳定剂.因其镇静作用而限制临床的应用。
体外实验证明曲尼司特、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也有一定的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的作用,临床上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
环孢素对抑制肥大细胞介质的释放也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证明环孢素联合使用非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对治疗荨麻疹有效,但因为该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不推荐作为标准治疗措施。
PUVA和NB—UVB减少真皮上层肥大细胞的数量,并且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肥大细胞增生症的治疗中.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治疗有帮助。
也可以试用UVA或UVB与上述有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作用的抗组胺药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