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指南】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版)
荨麻疹指南:中外指南比较
康复指导
中外荨麻疹指南在康复指导方面也有所不同 。国内指南可能更加强调药物治疗的康复效 果,而国外指南可能更加注重非药物治疗的
康复手段,如心理治疗和康复锻炼等。
06 结论和建议
对中国荨麻疹指南的建议
完善指南的更新机制
强化患者教育
建议中国荨麻疹指南定期进行更新, 以适应医学研究的进展和临床实践的 变化。
荨麻疹的诊断和评估
诊断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医生的 临床经验,有时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评估
对荨麻疹的评估应包括了解患者的病 史、症状的严重程度、伴随疾病等方 面,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 措施。
03 中国荨麻疹指南
诊断和治疗原则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确诊荨麻疹。
康复指导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搔抓,穿宽松舒适的衣服,减少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
05 中外荨麻疹指南比较
诊断和治疗标准的比较
诊断标准
中外荨麻疹指南在诊断标准上存在一定 差异。国内指南通常依据临床表现和皮 肤划痕试验阳性进行诊断,而国外指南 可能更加注重过敏原检测和免疫学检查 的结果。
VS
治疗标准
荨麻疹指南:中外指南比较
目录
• 引言 • 荨麻疹概述 • 中国荨麻疹指南 • 国外荨麻疹指南 • 中外荨麻疹指南比较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治疗方法因地区和指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中外荨麻疹治 疗指南的异同,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Βιβλιοθήκη 背景荨麻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感染、物理刺激等,甚至 部分荨麻疹病例找不到具体原因。
中国荨麻疹治疗方案指南(2023版)
中国荨麻疹治疗方案指南(2023版)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荨麻疹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与困扰。
在制定本指南时,我们结合了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旨在为荨麻疹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诊断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和皮肤检查。
典型的荨麻疹症状包括刺激性瘙痒、红斑丘疹和水肿。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非药物治疗措施
1. 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激发荨麻疹病发的环境或物质,如过敏原、刺激性食物等。
2. 温水浸泡: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冷热敷患处可缓解症状,但应避免过度刺激。
药物治疗
1. 口服抗组胺药物:推荐使用非扩血管药物,如西替利嗪等,
以缓解瘙痒和减轻皮疹。
2. 局部激素药膏:轻度荨麻疹患者可外用激素药膏,但长期使
用需谨慎避免副作用。
3. 其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
如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作为辅助治疗。
随访与复查
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应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患者症状缓解后,仍需定期复查,以监测疾病的复发情况。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中国荨麻疹治疗的方案指导,旨在帮助医务人员
为患者提供专业和有效的治疗。
但需注意,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个体化制定,并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解读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
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以及世界过敏组
织(WAO)共同制定的《2018荨麻疹的定
义,分类,诊断和管理》国际指南保持一
致,首先根据病程是否大于6周,划分为急
性和慢性,然后再根据诱因的不同分为自
发性和诱导性。
而针对慢性可诱导性的荨
麻疹,又可以进一步根据诱因细分为物理
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别荨麻疹的具体特征,提出更为科学分类分型,以利于精准的治疗和判断预后。
以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为皮损表现的疾病,虽然以荨麻疹最常见,但和一些疾病鉴别也很有必要。
比如荨麻疹性血管炎,两者典型症状表现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荨麻疹是一过性的风团,荨麻疹性血管炎是可以表现为风团的血管炎。
虽然风团持续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是初筛的标准,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标准,因为部分荨麻疹的风团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4小时。
如果将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叫做风疹、风团病等。
它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瘙痒、大小不一的风团或斑块,有些会伴随着皮肤红肿、水肿、脱屑、表面积水囊等症状。
此外,荨麻疹还可能会影响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导致相应的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荨麻疹的病因和诊断荨麻疹是由身体对某些过敏源(包括药物、食物、化学物质、寄生虫等)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皮肤病。
另外,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体内激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因此,荨麻疹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进行测试和鉴定,从而找出可能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荨麻疹有时也会因为病史不清、诊断错误、误诊等原因而延误治疗。
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常规检查包括皮肤病理学检查、过敏试验、血液检查等,并需要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的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原则是清除过敏源、缓解皮肤症状、预防复发,同时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清除过敏源首先要清除过敏源,例如避免接触或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品或药物,清除体内的激素水平,避免过于紧张或焦虑等。
此外,平时也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缓解皮肤症状治疗荨麻疹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肾上腺素能药、口服激素及其类似物等。
其中,抗组胺药是缓解症状最快,用量较小,且不易产生副作用。
因此,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
对于激素类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副作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跟踪监测,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应注意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含磨砂颗粒的沐浴露或洗涤剂等。
预防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外,预防荨麻疹的复发也非常重要。
对于过敏性荨麻疹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应避免接触过敏源,同时也要避免轻易地改变药物或化妆品使用。
荨麻疹指南解读PPT课件
Maurer, M., et al.,Allergy2011;66: 317–330. (ref 4)
荨麻疹的病因-外源性
分类 食物
药物 植入物 物理因素
病因 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 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杏子、草莓、胡桃、可可、 大蒜、西红柿等 腐败食物(不新鲜食物分解产生碱性多肽可促进组胺的释放) 食品添加剂 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
婴幼儿(遗传性),成人(常是获得性)
数月至数年 疗效中等-良好,常有剂量依赖性
常终身 无效
无 阴性
反复发热,乏力,关节/骨骼疼痛, 及其它全身症状,
常持续升高
无
常有
22
Krause et al,Allergy,2012.
荨麻疹治疗原则
尽可能去除病因 控制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药物副作用
23
荨麻疹的治疗-病因治疗
荨麻疹分类
类别
自发性 诱导性 1.物理性
类型 急性自发性荨麻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人工荨麻疹(皮肤化痕症)(urticaria factitia/dermographic urticaria)
冷接触性荨麻疹(cold contact urticaria)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delayed pressure urticaria)
自身抗 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考虑加用免疫 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25
荨麻疹的治疗-控制症状
控制症状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原则,以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 案。
自身炎症病与CSU临床鉴别要点
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概述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关于荨麻疹治疗的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
诊断荨麻疹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以下特点对于荨麻疹的诊断很关键:- 突然出现的病情- 皮肤上出现丘疹、水泡或肿块,伴有瘙痒- 丘疹出现快速消退的现象- 可能伴有其他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腹泻等)如上述特点出现,且其他病因得以排除,则可以诊断为荨麻疹。
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包括:- 避免诱发因素:对确定的过敏原、刺激性物质等进行避免,以减少荨麻疹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刺激性洗涤剂和热水,使用舒缓性护肤品。
- 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类固醇药物,以及其他辅助治疗药物,根据病情和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选择高效、非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例如赛庚啶、非洛地平等,口服或局部使用。
- 类固醇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反复发作或难以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类固醇药物。
- 其他药物:如有需要,医生可酌情选择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预防预防荨麻疹的复发或加重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避免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 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摄入过敏食物或刺激性食物- 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特殊注意请注意:本指南仅提供一般性的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决定。
参考资料:1. 中国荨麻疹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版)2.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2017 update)。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引言: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疱疹,通常会消失和重新出现。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最新的诊疗方法。
第一部分:定义与病因一、定义荨麻疹是一种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特征为皮肤隆起的红色疱疹,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二、病因1.免疫介导荨麻疹: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药物过敏等。
2.非免疫介导荨麻疹:与体温变化、运动、应激等因素有关。
3.特发性荨麻疹:病因未知。
第二部分:临床表现一、急性荨麻疹1.全身性瘙痒2.皮肤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3.结局良好,一般数小时至数天会自行消退二、慢性荨麻疹1.持续或反复出现荨麻疹疱疹,持续超过6周2.结局不一,有的会痊愈,有的会持续数年第三部分:诊断一、根据病史和症状1.病史:详细询问发作时间、消失时间、出现诱因等。
2.症状:红色、隆起的疱疹,伴有瘙痒。
二、实验室检查1.皮肤划痕试验:用尖锐器轻轻划破皮肤后观察是否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
2.血清IgE水平测定:可用于判断是否过敏反应引起的。
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避免诱因1.避免与过敏源接触2.避免剧烈运动、高温等刺激二、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如非那根、氯雷他定等。
2.变应原免疫治疗:适用于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如单克隆抗体药物。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荨麻疹,如环孢素A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具体的药方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其他治疗1.冷敷或温水浸泡: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红肿。
2.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对于因精神压力引起的荨麻疹可进行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
结语: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方法。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为了更好地指导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广大医务工作者并造福患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结合近年国内外荨麻疹研究的进展,在2014版指南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补充、完善,制订本指南。
该指南以2014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为蓝本,参考美国2014年及欧洲2017年版荨麻疹诊疗指南,先后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整理近5年内的高质量文献,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的几十位专家开展多次现场会议讨论而制定,有望为荨麻疹的诊疗提供更丰富、有效、权威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适用于中国成人及儿童荨麻疹患者,可供广大医疗机构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应用。
一、定义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二、病因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以及酒、饮料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等。
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维生素D缺乏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且很少由变应原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所致。
2014版中国荨麻疹指南解读
•
定义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和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表现流行病学数据(ACAAI 2013)
特别强调 “血管性水肿” 的诊断意义
风团和血管性水肿是荨麻疹 常见临床表现
• 有数据显示,33-67%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同时存在风团和血管性水肿
Maurer, M., et al.,Allergy2011;66: 317–330. (ref 4)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解读
(2014版)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 指南修订概述
本只南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组织免疫学组和有关专家讨 论指定的 分会曾于2007年制定第一版荨麻疹诊疗指南
经过6-7年的发展,国际荨麻疹的治疗方法、理念、药物等有许多 和变化和进步
为了与国际接轨,使我国患者享受到规范治疗,决定修订指南
急性荨麻疹的治疗
• 明确并祛除病因 • 口服抗阻胺药 • 其他: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相当剂量)30~40mg,4~5 天后停药,特别适用于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 – 1:1000肾上腺素溶液0.2~0.4ml皮下或肌内注射,可 以用于急性荨麻疹伴休克或严重的荨麻疹伴血管性水 肿。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指南推荐的病史采集内容(21项)
• • • • • • • • • • 可能的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 病程 发作频率 皮损持续时间 昼夜发作规律 风团大小、数目 风团形状及分布 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肿 伴随瘙痒或疼痛程度 消退后是否有色素沉着
• • • • • • • • • • •
既往个人或家族中的过敏史 感染病史 内脏疾病史 外伤史 手术史 用药史 心理及精神状况 月经史 生活习惯 工作及生活环境 既往的治疗反应等
药物
植入物
物理因素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六、治疗
患者教育 病因治疗 控制症状
1、患者教育
➢应告知荨麻疹患者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病病 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极少数并发 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该 病具有自限性,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2、病因治疗
①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 ②对诱导性荨麻疹,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③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者可能会受益。 UVA:长波紫外线; 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且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 者可能会受益。 非免疫机制包括直接由肥大细胞释放剂或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等。
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且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 者可能会受益。 必要时可以进行变应原筛查、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和维生素D的测定等。 所有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因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儿食欲降低和嗜睡等反应,应避免使用。
③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可考虑避免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的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
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 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且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
➢ 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 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相关自身抗体和D-二聚体等)。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和补体系统的激活。
在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中,抗原与IgE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导致组织中的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则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的激活有关。
在补体系统的激活中,C5a等活性物质也能够引起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诱发荨麻疹。
四、诊断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在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皮疹的疾病,如药物过敏、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清IgE水平、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五、治疗荨麻疹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致敏因素、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在避免致敏因素方面,需要对可能引起荨麻疹的食物、药物、物理因素等进行排查和避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等。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抗IgE抗体、抗IL-5抗体等。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口服免疫调节剂。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荨麻疹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IgE水平、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皮肤过敏原测试和食物过敏原测试也可以进行,以帮助确定过敏原。
对于复杂病例,可以进行组织活检或流式细胞术等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是诊断荨麻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荨麻疹需要与其他皮肤病和过敏反应鉴别,如药物疹、接触性皮炎、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结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六、治疗荨麻疹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是控制症状和减轻病情的主要方法,包括口服或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病因治疗是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抗感染治疗、抗肿瘤治疗等。
荨麻疹诊疗指南PPT课件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病因及诱因
根据荨麻疹的面积、数量、伴随症状 等评估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和诱因,选择相应的治 疗药物和措施。
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 耐受性不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方案选择依据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病因及诱因
根据荨麻疹的面积、数量、伴随症状 等评估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过敏
食物、药物、接触物等过敏原引起的过敏 反应。
其他因素
遗传、内分泌、代谢等因素也可能与荨麻 疹的发病有关。
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 。
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引起的 皮肤反应。
物理因素
冷、热、日光、摩擦等物理刺激引起的皮 肤反应。
危险因素评估
01
02
03
04
过敏史
有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荨 麻疹。
遵医嘱规范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药物选择原则和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
轻度荨麻疹可选用抗组胺药物,中重度荨麻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 或免疫抑制剂。
注意药物副作用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避免滥用药物
遵医嘱规范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荨麻疹的诊断 。
鉴别诊断
在诊断荨麻疹时,需与一些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药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这些疾病虽然也有皮肤瘙痒和皮疹表现,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荨麻疹不同, 因此需仔细鉴别。
《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通过对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患者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分析,寻找潜在的遗传易感因素和发 病相关基因,为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提供指导。
探索环境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研究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食物等在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治疗提 供新的思路。
探索新型治疗方法和技术
开发新型靶向药物
针对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和通路,开发具有高 效、低副作用的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光疗
紫外线照射等光疗手段对于部分 患者可能有效,但需要在专业医 生指导下进行。
心理治疗
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常伴有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帮 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改善生活 质量。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诱发因素、保持皮肤清洁、 合理饮食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有 助于减轻症状和预防复发。
04
患者管理与教育
患者心理支持与辅导
焦虑、抑郁情绪管理
荨麻疹患者常因病情反复、瘙痒难耐而产生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心理支持与辅导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这些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疾病认知教育
通过向患者详细解释荨麻疹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减轻恐惧和不安。
应对策略培训
教授患者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 以及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以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 力。
探索生物制剂的应用
研究生物制剂如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等在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治疗 中的应用前景,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尝试光疗和激光治疗
探讨光疗和激光治疗在慢性诱导性荨麻疹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 提供更多非药物治疗手段。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慢性荨麻疹
特发性 自身免疫 物理性 冷球蛋白 荨麻疹血管炎
感染
有明确原因的荨麻疹更像是急性荨麻疹或荨麻疹综合征
Allergy Asthma Proc 29:439 –446, 2008;
22014版中国指南对荨麻疹病因的描述
2014版中国荨麻疹指南
• 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 外源性:物理刺激、食物、药物、植入物及运动, 强调一过性和可见性(trigger) • 内源性: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特异性体质等, 强调持续性和隐匿性(cause)
Zuberbier, T., et al.,. Allergy. 2014 Jul;69(7):868-87. (ref 3)
慢性荨麻疹的皮损表现形式
• 风团 • 风团+血管性水肿 • 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的特征
病变累及真皮深层和皮下组 织,也常可波及粘膜下层
突然发生,呈红色或肤色的 肿胀
表现为疼痛而非瘙痒 消失较风团慢,可持续72hr
Zuberbier, T., et al.,. Allergy. 2014 Jul;69(7):868-87. (ref 3)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比例 (国外研究报道)
Maurer M,et al.Allergy 2011; 66: 317–330.
慢性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
(中国,不同类型,n=535)
几乎所有类型荨麻疹都可以合并血管性水肿
Zhong H, Song Z, Hao F et al. Allergy 2014; 69: 359–364.
慢性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
(中国,不同性别,n=535)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三、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治疗
原则上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但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 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
所有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因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儿食 欲降低和嗜睡等反应,应避免使用。哺乳期也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 代抗组胺药。另外,现有的临床试验也证实孕期使用奥马珠单抗具有 安全性、无致畸性,可在抗组胺药疗效不佳时酌情使用。
儿童荨麻疹患者的一线治疗仍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治疗无效的患 儿中,建议在患者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酌情增加剂量(按体重调 整)。
老年人应优先选用二代抗组胺药,以避免一代抗组胺药可能 导致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作用,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风 险及青光眼、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对于合并肝肾功能异常的荨麻疹患者,应在充分阅读药物使 用说明书后,根据肝肾受损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抗组胺药物 的种类和剂量。
⑥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 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3、控制症状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律使用的原则,以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 疗方案。
一、急性荨麻疹的治疗
去除病因,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3、分类诊断
结合病史和体检,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前者根 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理 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具体见表1。 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人工荨麻疹。
六、治疗
患者教育 病因治疗 控制症状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荨麻疹与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研究者们对免疫球蛋白E( IgE)介导的过敏反应、T细胞亚群的变化等免疫学机制进行 了深入研究,为荨麻疹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荨麻疹的临床治疗研究新成果
生物制剂治疗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荨麻疹的生物制剂(如抗IgE抗体、JAK抑制剂 等)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为荨麻疹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06
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典型荨麻疹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典型荨麻疹通常通过皮肤症状进行诊断,如瘙痒、红肿、风团等。医生可能还需 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皮肤疾病的 可能性。
治疗策略
治疗典型荨麻疹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 组胺药物、外用抗过敏药膏、避免诱发因素等。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激 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
案例三:荨麻疹合并其他疾病的综合治疗
诊断方法
在荨麻疹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 确定合并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策略
综合治疗荨麻疹合并其他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相互作用。医生可能会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免疫调节、生活方式调整等,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并降低副 作用风险。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可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 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建立信心
向患者普及荨麻疹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疾病的病程和治疗方法,增 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05
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荨麻疹的基础研究进展
遗传因素研究
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了多个与 荨麻疹发病相关的基因区域,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荨麻 疹的发病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一、定义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
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二、病因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
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刺激、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李子、草莓、胡桃、可可、大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饭、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等)以及运动等。
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 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
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
三、发病机制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消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
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释放,是影响荨麻疹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
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并脱颗粒的机制包括免疫性、非免疫性和特发性。
免疫性机制包括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IgE依赖的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系统介导等途径;非免疫性机制包括肥大细胞释放剂直接诱导,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烯酸代谢等;还有少数荨麻疹患者目前尚无法阐明其发病机制,甚至可能不依赖于肥大细胞活化。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其发作形式多样,多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合并血管性水肿。
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
不同类型荨麻疹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见表1。
表1 荨麻疹的分类及其定义.....................最新资料整理推荐.....................类别类型定义自发性急性自发性荨麻疹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6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6周诱导性1.物理性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机械性切力后1-5min内局部形成条状风团冷接触性荨麻疹遇到冷的物体、风、液体、空气等在接触部位形成风团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垂直受压后30min至24h局部形成红斑样深在性水肿,可持续数天热接触性荨麻疹皮肤局部受热后形成风团日光性荨麻疹暴露于紫外线或可见光后诱发风团振动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皮肤被振动刺激后数分钟出现局部红斑和水肿2.非物理性胆碱能性荨麻疹皮肤受产热刺激如运动、进辛辣食物、情绪激动时诱发的直径2~3mm风团,周边有红晕水源性荨麻疹接触水后诱发风团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一定物质后诱发瘙痒、红斑或风团运动诱导性荨麻疹运动后数分钟进食或4h内暴食,发生血管性水肿、风团、常伴有其他过敏症状,与某些特异食物有关3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病史及体检:应详尽采集病史和全面体检,包括可能的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病程,发作频率,皮损持续时间,昼夜发作规律,风团大小、数目,风团形状及分布,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肿,伴随瘙痒或疼痛程度,消退后是否有色素沉着,既往个人或家族中的过敏史、感染病史、内脏疾病史、外伤史、手术史、用药史,心理及精神状况,月经史,生活习惯,工作及生活环境以及既往治疗反应等。
2. 实验室检查:通常荨麻疹不需要做更多的检查。
急性患者可检查血常规,了解发病是否与感染或过敏相关。
慢性患者如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可考虑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便虫卵、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和各种自身抗体等。
必要时可以开展变应原筛查、食物日记、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鉴定,以排除和确定相关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IgE 介导的食物变应原在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对变应原检测结果应该正确分析。
有条件的单位可酌情开展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
3.分类诊断:结合病史和体检,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
前者根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理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并按表1定义进一步分类。
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人工荨麻疹。
4. 鉴别诊断:主要与荨麻疹性血管炎鉴别,后者通常风团持续24h以上,皮损恢复后留有色素沉着。
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变。
另外还需要与表现为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形成的其他疾病如荨麻疹型药疹、血清病样反应、丘疹性荨麻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成人Still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鉴别。
六、治疗I. 患者教育:应教育荨麻疹患者,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病病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除极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
2. 病因治疗: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自然消退。
治疗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可能病因或诱因的最重要方法;②对诱导性荨麻疹,包括物理性与非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③当怀疑药物诱导的荨麻疹,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可考虑避免(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用其他药物替代;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在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受益。
如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联的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⑤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并加以避免,特别是-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⑥对ASST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针对FcεRIa链或IgE自身抗体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3. 控制症状: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则使用的原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同的。
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
见图1.(1)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
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l 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因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
在注意禁忌证、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前提下,同酌情选择。
常用的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酮替芬等,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
(2)二线治疗:常规剂量使用l~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选择:更换品种或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增加2~4倍剂量;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睡前服用,以降低不良反应;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合,以提高抗炎作用;联合抗白三烯药物,特别是对非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疹。
(3)三线治疗: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以下治疗:环孢素,每日3~5 mg/kg,分2~3次口服。
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泼尼松30~40mg(或相当剂量),口服4~5d 后停药,不主张在慢性荨麻疹中常规使用。
免疫球蛋白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日2g,连用5d,适合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生物制剂,如国外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lgE单抗)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肯定疗效。
光疗,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人工荨麻疹患者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同时可试用UVA和UVB治疗1~3个月。
(4)急性荨麻疹的治疗:在积极明确并怯除病因以及口服抗组胺药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泼尼松30~40 mg,口服4~5d后停药,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静脉或肌内注射,特别适用于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1:1000 肾上腺素溶液0.2~0.4ml皮下或肌内注射,可用于急性荨麻疹伴休克或严重的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
(5)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诱导性荨麻疹对常规的抗组胺药治疗相对较差。
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要选择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见表2。
(6)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的治疗:原则上,妊娠期间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
但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必须采用抗组胺药治疗时,应告知患者目前无绝对安全可靠的药物,在权衡利弊情况下选择相对安全可靠的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大多数抗组胺药可以分泌到乳汁中。
比较而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在乳汁中分泌水平较低,哺乳期妇女可酌情推荐上述药物,并尽可能使用较低的剂量。
氯苯那敏可经乳汁分泌,降低婴儿食欲和引起嗜睡等,应避免使用。
非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同样是儿童荨麻疹治疗的一线选择。
不同的药物其最低年龄限制和使用剂量有显著的差别,应遵循药物说明书规范使用。
同样,在治疗无效的患儿中,可联合第一代(晚上使用)和第二代(白天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但要关注镇静类抗组胺药给患者学习等带来的影响。
(7)中医中药:中医疗法在治疗荨麻疹中有一定的疗效,需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