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第二章感悟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生缘》第二章感悟分享
第二章开头,曼桢病好了,回来上班,张爱玲安排“叔惠”暂时退场,给了曼桢和世钧单独相处的机会,也是感情更近一步的机会。中午吃饭的时候,世钧自然提起那天见过曼桢弟弟的事,然后自然问曼桢几个兄弟姐妹,曼桢说6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叔惠跟曼桢同一个办公室,虽然他们三个天天一起吃饭,但是都从来没有聊到过曼桢的家庭情况,一般正常情况下,聊天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说出来,毕竟天天中午一起吃饭,曼桢不说肯定是不愿意说,有什么难言之隐。世钧接着问曼桢是不是家里老大,曼桢说自己是老二,世钧觉得曼桢很会照应其他人,是当姐姐当习惯了。的确如此,家里的老大和最小的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老大比较会照顾人、能担当,有些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需要人照顾。曼桢又反过来问世钧有没有兄弟姐妹,并且推断世钧应该是独生子,或者只有姊妹,没有兄弟,世钧就说是不是因为自己看起来是娇生惯养惯了,曼桢笑而不答,世钧说自己有个哥哥,但是已经去世了,只留下寡嫂和小侄子,这一点儿和贾宝玉非常像,宝玉也是哥哥早逝,留下嫂子侄儿。曼桢的直觉是对的,虽然世钧有哥哥,但哥哥去世,相当于就是独生子了。男孩子如果是独生的,也会有那种气质,或者惯得没人样,骄横跋扈,也有另外一种,安静、敏感、内向,但是因为备受宠爱,有种不谙世事的公子气。世钧又主动告诉曼桢自己家住南京,但并不是南京人,又问曼桢是什么地方的人,曼桢说是安徽六安人,世钧接着问她去过六安没有,曼桢说自己只在父亲下葬那一年回去过,世钧知道曼桢的父亲已经去世,曼桢说自己14岁时,父亲去世,14岁,放到现在也就是初二的学生。顺便插一句,在曼桢家里孩子数量的安排上,张爱玲好像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张爱玲为了突出曼桢父亲去世后,家里难以度日,曼璐才逼不得已去当舞女,所以给曼桢家里安排了6个孩子,其实大可不必,在当时的社会,作为顶梁柱的一家之主死了,家里有3个孩子,生存就极其困难了,何况6个?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自小也算是官宦家的后代,她不太明白下层人生存的艰难,张爱玲安排了6个子女,但是在小说里,能露面的只有伟民杰民,那两个连男女读者都分不清楚,张爱玲安排太多孩子反而无法安插,我认为这个地方张爱玲写得有些失误。
好,我们接着刚才的,刚才说到曼桢告诉世钧自己14岁时父亲去世,这个时候,世钧觉得不方便再问了,因为觉得越来越接近曼桢的秘密了。这时候张爱玲插入俩人一个细节,因为就像看电影,一直是男女主人公对话的镜头,好像太平淡了,也不够真实,所以,这时候加入了“世钧倒番茄酱”的片段,世钧听了曼桢说的话,心里波涛起伏,表面却装出风平浪静,为了掩饰内心的起伏,他去夹菜吃,菜吃到嘴里木肤肤的,没滋味,我觉得这并不是说菜真得没味儿,而是当时世钧的心都在曼桢身上,在曼桢的秘密上,所以吃什么都没味儿吧,所以拿起番茄酱倒,倒出一大堆,被老板娘狠狠地看了两眼,但是曼桢没看见,因为她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纠结着要不要跟眼前这个人说出自己的故事,后来,曼桢决定对世钧和盘托出,虽然这是一个略带凄凉的故事,但人家曼桢是带着微笑说的,这是曼桢的坚强,曼桢说自己的父亲以前在书局做事,家里6个孩子,带上祖母,全靠父亲一人养活,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第一,曼桢的父亲虽然没有交代在书局干什么,但至少跟书占点关系,这也是烘托曼桢的气质,如果曼桢的父亲是卖肉或者别的职业,曼桢就是另外一种成长环境,这个出生环境也是跟世钧的小商人家庭作对比,第二,我们可以看出,曼桢的家境一直不算富裕,也就是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已。曼桢接着说,父亲去世后,家里只有姐姐大一点,所以从此全家8口人都靠姐姐维持生活。因为姐姐那时候中学没毕业,找不到好的工资高的工作,找到普通的工作,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所以去做了舞女。小说写到这里,曼桢的秘密已经揭晓,她的姐姐是舞女,所以她从不轻易谈自己的家庭,怕被人说闲话。世钧说舞女有各种各样的,全在乎自己。世钧这样说,一方面是为了安慰曼桢,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的“不知民间疾苦”,世钧的人生里是没有这样经历的。曼桢顿了一顿,还是微笑着说,舞女当然也有好的,但是那样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要想出淤泥不染,就挣不到钱。世钧无话可
说,曼桢说,走上这一条路,总是下坡路,除非这个人是很有手段的,但是自己的姐姐其实是很忠厚的,大家注意一下,在曼桢心里,自己的姐姐本质是很忠厚的。我们在后文里印证。说到这里,世钧已经听见曼桢的嗓音哽咽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安慰曼桢,当然无法安慰,人生经历这样的苦痛,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安慰的,最好是给一个拥抱,但是当时他俩有没有那么熟。世钧只说了一句“你不要难过”,而曼桢呢,在生活的磨练中走来,她在社会上工作,一般绝不会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展现给人看,今天说给了世钧,她自己或许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把世钧当成自己人,一个值得自己信赖的人了。这时候又有一个细节描写,曼桢低着头在拣碗里的稗子,稗子就是稻田里的野草的种子,混在大米里,曼桢其实在借这个动作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忽然,她又补充了一句,让世钧不要告诉叔惠,世钧当然也想到了这一层,他肯定不会告诉叔惠,因为他无法对叔惠解释,为什么曼桢要告诉自己这个秘密,明明曼桢先认识叔惠的,这不就显得自己的曼桢很亲近吗?这时候曼桢也觉得自己说这话不妥当,加了一句,补充说自己一直要告诉叔惠的,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机会,其实这个解释我们听着都有些勉强,但是世钧马上接着说,你告诉叔惠也不要紧,叔惠能理解的,你姐姐是为了家庭,没有办法。看来曼桢没有看错人,世钧果然是能够理解她的一个人。就像世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帮曼桢拣手套一样,曼桢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世钧,当局者迷,但是我们这些局外人都看得清楚,两颗心在慢慢靠近。
这天下班后曼桢回家,这时候张爱玲补充交代了曼桢家里现在住的房子是姐姐跟人同居时那个人买的房子,后来两个人分手了,他们家一直住着这套房子。曼桢走到弄堂里,最小的弟弟杰民告诉他们的母亲从老家上坟回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时间的变化,曼桢和世钧第一次吃饭时认识,那时候大概是大年初四,现在已经是清明节后了,清明节大概是农历三月份左右,可见他们已经认识三个多月了,感情在这个时候升温,更近一步。
杰民还告诉曼桢,今天来家里的客人姓祝,就是笑起来像猫,不笑起来像老鼠的。曼桢上楼要经过曼璐的房间,她们家这个格局是楼下是曼璐接待客人的,楼上是家里人住的,曼桢快速上楼这个细节,说明曼桢很怕自己被曼璐屋里那些客人看见,要避开,然后曼璐在楼梯口打电话,曼璐第一次出场,旗袍的腰间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子,脸上全部的舞台化妆,暗暗透漏了曼璐的职业,但是张爱玲却选取了曼璐的声音来着重突出她的性格。在曼桢的耳朵里,曼璐的声音是这样的,笑得合合的,仿佛有人在那里胳肢她一样,那是那笑声却并不怎样富于挑拨性,倒有些苍凉的味道,曼桢真怕听那声音。张爱玲真是会写人,把人写活,我以前看不出来这个笑声特别的地方,但是后来我渐渐能理解张爱玲为什么这样写曼璐的笑声了,如果一个人开心,她笑,那是美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被迫发出的笑,被胳肢出来的笑,里面没有快乐,只有勉强,并且,这笑声短促,底气不足,没有安全感,听了自然让人难受。
写完曼璐出场,曼桢上了楼,楼上是另外一个世界,张爱玲虽然从小衣食无忧,但是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还是很传神的,足见功力深厚,张爱玲写了一些家长里短,过日子这样的片段在张爱玲笔下很有生活气息,曼桢的母亲看到桌子上压的照片,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口吻问曼桢在哪儿照的,大家还记得第一章里有曼桢叔惠世钧一起照相的片段,但是曼桢把自己和世钧照的相片早就收起来了,而是把自己和叔惠照的压在玻璃下面。正是因为和叔惠没什么,不怕家里人盘问,所以“明目张胆”地压在桌子上,而跟世钧那张,还是暂时不能说的秘密。
曼桢跟母亲聊天,母亲抱怨曼璐的客人人品越来越下流,曼桢却想着这大概是因为曼璐自己的品质每况愈下,所以吸引到这样的客人,曼璐当舞女的时候还小,在那个红灯绿酒的场合里混,大染缸一样的环境,除非特别有定力,否则免不了堕落。曼桢心疼姐姐,为姐姐悲哀。
曼桢下楼去叫弟弟杰民上楼吃米粉,却发现杰民正把脑袋往曼璐房间里望,原来是杰民的毽子踢到曼璐屋里了,正在聊天的时候,祝鸿才却出现了,笑着称呼曼桢“二小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