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投射系统
生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
生理学试卷简答题1、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答:一共有三种方法:一、寄予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信号传导。
在这种方式中,受体既是信号结合位点,又是离子通道.其受激活后通过构象的改变使孔道开放,阴阳黎姿即可进入细胞。
二、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传导,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细胞(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要通过与G蛋白的偶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蒋保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功能。
主要有两种通路,1、CAMP信号通路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三、基于酶偶连受体的信号传导。
当胞外配基与酶偶连受体(跨膜蛋白)结合时,即激活受体胞内段酶活性,这条通路的特点是不需要信号偶联蛋白,没有第二信使的产生。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点位形成的机理是什么?答:当动作电位传至神经末梢(突触小体时),末梢细胞膜产生除极,引起对Ca+的通透性增加,膜外的ca+内流进入胞质,胞质中ca+增加,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方向移动,并与前膜融合、破裂,以胞吐的形式降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这里ca+起着神经递质是否过程的触发因子和信使分子的作用.释放出的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不同的离子通透性变化,因而产生不同的突触后效应,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这是如果突触前末梢若有少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则突触后膜产生了局部除极,也就是产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而如果突触前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它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时,就会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小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答:小脑对于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性运动云游重要的作用。
具体说来前庭小脑:主要是由绒球小结叶构成,它直接与前庭神经核发生连接。
保持身体的平衡脊髓小脑:a。
小脑前叶,接受视听信息的传入。
b。
后叶的中间区,不仅接受脊髓传入还接受桥核来的反映大脑皮质运动区活动的传入。
皮质小脑:接受经桥核来的,由大脑皮质广大区域(感觉皮质、运动皮质和联络区)传来的信息。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递质2、受体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5、传入性侧支抑制6、回返性抑制7、特异性投射系统8、非特异性投射系统9、牵涉痛10、运动单位11、脊休克12、牵张反射13、去大脑僵直14、后发放二、填空题1、神经系统主要由和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和两方面作用。
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Na+内流K+外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和.7、突触抑制可分为和两类。
除了突触抑制外,还有。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和递质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和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非特导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10、内脏痛的定位,还往往发生。
11、牵张反射有和两种类型.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和。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
此僵直属于丁僵直.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和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脊髓小脑的功能是,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15、自主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17、下丘脑是较高级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和等过程。
18、学习的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9、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与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
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无关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
20、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语言和抽象思维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的是,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
神经生物学简答题论述题
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区别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的信息传递物质。
(2)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化学物质,虽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异的受体,但他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传递的效应,把这类化学物质叫做神经调质。
(3)递质和调质并无明显的界限,一方面,调质是由递质中派生出来的概念,不少情况下,递质包含着调质,另一方面,有些化学物质在有些情况下发挥着递质作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发挥着调质作用。
举例说明促代谢受体和促离子型受体的区别促离子型受体通常可分为海人藻酸(KA)受体、AMPA受体和NMDA受体三种类型的受体。
KA 和AMPA受体过去合称为非NMDA受体。
它们对谷氨酸的反应较快,其耦联通道的电导较低,尤其是KA受体。
NMDA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的大多数靶神经元上场同时存在NMDA受体。
KA和AMAP受体除分布于神经元外,还见于细胞胶质细胞;而NMDA受体仅存在于神经元上。
NMDA受体过度激活可造成钙离子大量内流或细胞内储存钙离子的释放而引起神经元死亡。
(2)促代谢型受体也广泛分布于脑内,在突触前和突触后均有分布,可能参与突触的可塑性。
促代谢型受体对运动协调和空间认知能力有影响。
光感受器的换能过程光照→视紫红质分解变构→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激活磷酸二酯酶→分解cGMP→cGMP↓→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终足生物节律的分类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到几月、几年。
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程度很高的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传递精确的信息到大脑皮层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可分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及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部分。
前者是指特异性传人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中线核群等非特异性核团。
这一段投射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后者是指由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弥散性投射,这段投射称为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大部分投射纤维与皮层第四层的大锥体细胞的胞体发生突触联系,而且终止的区域狭窄。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传导途径。
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道路,由于经过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于是失去了专一的感觉性质及定位特征。
因此,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但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保留特异性传入系统,破坏脑干头端的网状结构,动物将进人持久的昏睡状态。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问答题
问答题2. 试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答案] 当正常眼视近物时会发生调节作用,使近物发出的辐散光线仍可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眼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晶状体的调节: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变凸(以前突较为明显),便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增加,折光能力增大,从而使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
(2)瞳孔的调节: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这就是瞳孔近反射或称瞳孔调节反射。
瞳孔缩小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3)双眼球会聚:当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集拢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
眼球会聚是由于两眼球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也称为辐辏反射。
这种反射可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而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
3. 常见的屈光不正有哪几种?其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答案] 屈光不正(折光异常)常见有近视、远视、散光三种。
(1)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
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眼不城调节或只作较小程度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因此,近视眼的近点小于正视眼。
矫正近视可用凹透镜。
(2)远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故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
远视眼在看远物时,也需经过眼的调节才能使入眼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看近物时,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方能看清物体。
由于晶状体的调节是有限度的。
因此远视眼的近点距离比正视眼大。
远视眼不论看近物还是远物都需要进行调节,故易发生疲劳。
纠正远视呆需配戴凸透镜。
(3)散光:由于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即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形成焦线,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
生理学_生理_重点考点总结
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阈强度:指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电位:指恰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兴奋性:指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又称每分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心指数:在空腹的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又称静息心指数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的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0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用力呼气量:指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其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也称时间肺活量。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简称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100%波尔效应:指pH降低或pCO2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反之,pH升高或pCO2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的这种酸度对氧亲和力的影响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程度很高的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传递精确的信息到大脑皮层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可分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及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部分。
前者是指特异性传人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中线核群等非特异性核团。
这一段投射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后者是指由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弥散性投射,这段投射称为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大部分投射纤维与皮层第四层的大锥体细胞的胞体发生突触联系,而且终止的区域狭窄。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传导途径。
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道路,由于经过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于是失去了专一的感觉性质及定位特征。
因此,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但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保留特异性传入系统,破坏脑干头端的网状结构,动物将进人持久的昏睡状态。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生理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兴奋性:有机体或活组织受刺激时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
兴奋:是指生物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多少呈突发的、明显的由静息状态向活动状态转移。
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是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心指数:是将由心脏泵出的血容量(升/分钟)除以体表面积(平方米)得出的数值。
射血分数:每一次心跳,心室内血液并没有全部射出。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肺活量: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口、食管等外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们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虽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也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1min)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80-120ml/min左右.肾糖阈:指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一定的限度.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当其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肌肉收缩,这称为牵张反射.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细胞之间信息功能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却为另一种激素的生理学效应创造了条件(即对另一激素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有关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
有关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大脑中一种特殊的神经结构,它可以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具有明显的投射性质。
特异投射系统涉及到的神经元一般数量较少,但具有高度的专门性,能够有效地进行特定的信息传递和调节。
特异投射系统主要包括丘脑-下丘脑投射、额叶-下丘脑-肾上腺轴、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轴、下视丘-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
轴等多个组成部分。
其中,丘脑-下丘脑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神
经元向下丘脑神经元投射,参与了体温、饥饿、渴水等基本生理调节。
额叶-下丘脑-肾上腺轴则是指前额叶神经元向下丘脑-肾上腺系统投射,参与了应激反应的调节。
边缘系统-下丘脑-
垂体轴是指来自脑干边缘系统的神经元向下丘脑和垂体投射,参与了生殖、代谢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下视丘-下丘脑-自主神
经系统轴是指下视丘神经元向下丘脑神经元投射,参与了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特异投射系统在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情感调节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其异常活动往往会导致许多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
因此,对特异投射系统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六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
2、了解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和位觉器官的感觉分析功能,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传导途径和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
本章的教学重点:位觉、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难点:位觉、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感觉生理概述第二节:位觉第一节:感觉生理概述一、概念1、感觉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分为:特殊感觉躯体感觉内脏感觉2、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各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种类:外感受器内感受器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适宜刺激2、还能作用3、编码作用4、适应作用三、感觉信息的传导1、特异性投射系统概念:由感受器传人的神经冲动都有经过脊髓或脑干,上行传人丘脑更换神经元,并按排列顺序,投射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引起特异感觉,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特点:专一点对点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概念: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支并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过多次更换神经元之后,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在交换神经元,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点:保持机体警觉,不能产生特定感觉。
四、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不同的作用,称为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体表感觉投射区:中央后回特点:左右交叉,头面部投射到左右双侧皮质倒置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2、肌肉本体感觉中央前回3、视觉4、听觉、前庭觉5、内脏感觉第二节:位觉一、前庭器的感觉装置与适宜刺激1、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包括正负加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觉)。
2、前庭器的感受装置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结构: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椭圆囊、球囊的壁上有囊斑,囊斑中有感受性毛细胞,其纤毛插入耳石膜内。
什么是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什么是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何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是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经过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感觉区的投射系统。
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质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轴突发出侧支,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向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投射的系统。
向大脑皮质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投射纤维在大脑皮质终止区域广泛,因此,其功能主要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两者区别归纳如表:何谓突触后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
突触后抑制也称之为超极化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
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某种离子通透性增加(K+、CL-,尤其是CL-),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出现超极化抑制现象,表现为抑制。
这种抑制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造成的,因此,称为突触后抑制。
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碘缺乏病患者为何会出现甲状腺肿?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缺碘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增多,作用于腺垂体,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形成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医学生理学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产生)→接头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接头前膜内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囊泡破裂释放ACh(量子释放)→ACh经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与接头后膜上的ACh受体亚单位结合→终板膜Na+、K+通道开放→Na+内流为主→终板电位→达阈电位→肌膜暴发动作电位。
ACh的消除:在胆碱酯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胆碱和乙酸,其作用消失。
《人体解剖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网络课程题库一、填空题1.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欲了解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动,必须运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其活动的机制。
2.解剖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主要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类。
3.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称为生殖。
亲代和子代之间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方面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亲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现象称为变异。
4.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几种方式进行的。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一定的生理功能允许范围内发生小幅度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6.就反馈调节而言,体温调节属于负反馈作用,膀胱排尿属于正反馈作用。
7.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8.根据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种。
9.人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等几个部分。
10.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11.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
骨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无机质主要是钙盐。
12.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结构称骨连结。
分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
13.全身206块骨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14.颅骨分脑颅和面颅,四肢骨分上肢骨和下肢骨。
15.鼻旁窦有: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四对。
16.骨骼肌具有展长性、弹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特性。
17.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8.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19.生物电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现象。
快速、可传导的生物电的变化,被形象的称为冲动。
20.生理学中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能产生冲动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具有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医学基础知识 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三羧酸循环的要点及生理意义要点:循环一次,进行两次脱羧反应消耗一个乙酰基,四次脱氢反应,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可生成12(10)个ATP,有三个限速酶,整个循环不可逆,中间物质需要补充。
生理意义:三大物质彻底氧化的共同途径,多种物质互相转化的枢纽。
2、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IgG和IgM类抗体。
该抗体与靶细胞结合后,主要通过活化补体的经典途径、补体裂解产物介导的调理作用、以及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或)ADCC作用等方式破坏靶细胞。
3、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类物质代谢的枢纽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最终生成CO2和H2O的途径。
糖代谢产生的碳骨架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通过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碳骨架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同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作为氨基酸的碳骨架接受氨后合成必需氨基酸。
所以,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的枢纽。
4、子宫的固定装置有那些子宫位于小骨盆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
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
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子宫颈的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的稍上方。
成年女性的子宫正常姿势是轻度前倾前屈位。
子宫颈与膀胱底借疏松结缔组织相接,膀胱上面的腹膜由其后缘转折至子宫体的前面,转折处形成膀胱子宫凹陷。
子宫的后面借直肠子宫凹陷与直肠前面相隔,腹膜由直肠前面经凹陷的底折至阴道后壁,向上至子宫颈和体的后面。
子宫的正常位置主要靠以下韧带来维持的:①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②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的主要结构。
③子宫主韧带:维持子宫正常位置,使其不致向下脱垂的主要结构。
④骶子宫韧带:此韧带有牵引子宫颈向后向上的作用。
除上述韧带外,盆底肌、阴道的托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对子宫位置的固定也起很大作用。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①滤过摸的面积过通透性:正常情况下,人两侧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
麻醉师(基础知识)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麻醉师(基础知识)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1.关于股静脉的描述,错误的是A.伴股动脉上行B.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延续为髂外静脉C.属支有大隐静脉D.收集下肢、腹前壁下部、外阴部的静脉血E.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股动脉外侧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麻醉解剖学2.临床上置入弯喉镜片时,必须深达何种结构,才能使会厌翘起,紧贴喉镜片,显露声门A.会厌软骨茎B.甲状会厌韧带C.杓会厌襞D.舌会厌正中襞E.舌会厌外侧襞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麻醉解剖学3.关于腰上三角的描述,错误的是A.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下缘围成B.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C.三角内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D.三角的深面有肾脏E.是腰疝易形成部位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麻醉解剖学4.踝管内通行的结构不包括A.胫骨后肌腱B.趾长屈肌腱C.腓骨长、短肌腱D.胫后血管和胫神经E.足躅长屈肌腱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麻醉解剖学5.产生肌松作用最差的药物是A.静脉麻醉药B.吸人麻醉药C.局麻药D.非去极化骨骼肌松弛药E.去极化骨骼肌松弛药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要求掌握麻醉药物对躯体运动的影响,其中静脉麻醉药的肌松作用最差,临床使用时需辅助使用肌松剂。
知识模块:麻醉生理学6.麻醉状态下可出现的脑电图波形是A.α波B.β波C.γ波D.δ波E.θ波正确答案:D解析:在极度疲劳、睡眠或麻醉状态下可出现δ波。
知识模块:麻醉生理学7.下列不是脑电图基本波形的是A.α波B.β波C.γ波D.δ波E.θ波正确答案:C解析:脑电图的基本波形只有四种,没有γ波。
知识模块:麻醉生理学8.有关麻醉状态下意识的变化,正确的是A.永久性、不可逆丧失B.可逆的丧失C.苏醒后意识仍然丧失D.意识丧失作用部位不在大脑皮质E.小儿100%有意识障碍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要求掌握麻醉状态下意识变化的特点。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1.M样作用(毒蕈碱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2.γ-环路: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
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3.γ-僵直(γ-rigidity):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α-纤维传出冲动增加,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
4.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即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即抽象的语言图文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统称为第二信号。
6.电突触: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7.调质:能增强或削弱递质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
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
8.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的区域,不产生特点的感觉,仅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投射系统。
10.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应。
11.后发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过程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clearance,C):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过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
管-球反馈:由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被称为管-球反馈。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电位的波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threshold):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又称黑-伯反射。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表现方式。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的安静时约为(125ml/min)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得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就是保持相对稳定得,称为内环境得稳态。
即细胞外液。
反射: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得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得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得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得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得活动得过程。
反射弧就是它得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得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得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得平衡。
这种反馈得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就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得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得方向发生改变得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得状态,即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就是保持相对稳定得.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得顺浓度差或电位差得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得帮助所实现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 得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得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得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得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得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特异投射系统名词解释
特异投射系统名词解释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信息传递模式。
特异投射系统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个基本组织单元,它通过连接不同脑区的神经元,实现脑功能的协调和整合。
神经投射系统的定义神经投射系统是指由一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在空间上连接不同的脑区。
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和信息,从而实现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
神经投射系统可以分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中特异投射系统是指连接特定脑区的神经元群,而非特异投射系统则涉及到多个脑区之间的广泛连接。
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特异投射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特定的连接方式: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元群之间存在特定的连接方式。
具体而言,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元通过长轴突连接不同脑区,形成传入和传出特定脑区的投射纤维束。
2.空间上的局部性:特异投射系统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局部性。
即特异投射系统通常连接相邻或者相关的脑区,这种局部性有助于形成更为高效和精确的信息传递路径。
3.功能上的特异性:特异投射系统通过连接特定的脑区,对某种特定的功能或者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功能上的特异性使得特异投射系统成为不同脑区之间信息传递的主要通路之一。
4.突触传递的高度可塑性:特异投射系统的连接和信息传递是可塑的,这意味着它能实时调整连接强度和传递模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特异投射系统的研究意义特异投射系统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功能解析与神经网络:特异投射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功能解析和信息处理机制。
通过探究特异投射系统的连接方式和信息传递模式,可以揭示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深入了解大脑功能的基础。
2.神经网络的重建与模拟:通过研究特异投射系统,有助于重建和模拟神经网络。
特异投射系统的连接模式和信息传递方式可以为构建计算模型提供指导,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模拟和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
[浙大]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答案
《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课程生理学部分-必做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0:B\C\C\E\C\D\B\C\A\D11-20:A\B\E\A\D\B\C\C\B\D21-30:A\C\D\D\B\E\B\D\D\D31-40:C\B\D\C\D\B\E\A\C\D41-50:B\D\B\D\D\A\E\A\C\D51-60:D\C\C\B\C\D\C\B\C\D61-70:E\C\B\C\A\E\B\D\A\C71-80:C\E\A\B\D\D\C\C\A\C81-90:D\D\E\B\C\E\E\C\E\C91-100:B\C\D\B\B\A\C\D\C\A二、问答题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其基本方式为反射。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2.试述钠泵的化学本质、运转机制以及生理意义。
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其化学本质是Na+-K+ 依赖式ATP酶。
当细胞内出现较多的Na+ 和细胞外出现较多的K+ 时,钠泵启动,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逆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 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 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 和膜外高Na+ 的不均衡分布。
运动生理真题
精心整理10年肌肉的兴奋传递到肌肉收缩的过程?简述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心脏的收缩性如何评价心泵功能的强弱?09年简答:08试述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机制及消除疲劳的方法试述力量的分类、生理基础、训练原则与方法举例说明生理学指标在体育教学、训练、健身、科研中的应用07年简答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做准备活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简述如何根据机能评定结果健康运动量?论述题详述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要有效的提高最大肌肉力量,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哪几大基本原则?同时阐述大负荷的生理机制试述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05年简答简述心率在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中的应用简述能量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简述少儿氧运输系统的特点0403年简答比较三大能量系统的特点简述运动后的过量氧耗大于氧亏的原因?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好?论述试述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试述训练对两类肌纤维的影响为什么,肌肉做等张收缩时张力-速度关系呈反变关系?其中有何意义?试比较男女有氧能力的差异(举例三个生理指标)并分析02年简答什么是前负荷和后负荷?他们对肌肉收缩有什么影响?血液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简述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论述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运动时动脉血压如何变化、如何调节?试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训练原则和方法01生理指标(心率、动脉血压等)在体育科研、教学、健身、运动训练、竞赛中的运用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在不断地与外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受其支配的肌肉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视力(视敏度)是指人眼辨别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
也就是人眼分辨两点空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单眼固定不动注视正前方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感受器是指专门接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并将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电信号的特殊结构或装置运动动力定型是指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按一定的顺序和严格的时间间隔交替发生,形成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当机体受到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综合反应,以增强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减轻对机体的损害,称为应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性投射系统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程度很高的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传递精确的信息到大脑皮层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可分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及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部分。
前者是指特异性传人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中线核群等非特异性核团。
这一段投射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后者是指由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弥散性投射,这段投射称为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
的。
大部分投射纤维与皮层第四层的大锥体细胞的胞体发生突触联系,而且终止的区域狭窄。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传导途径。
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道路,由于经过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于是失去了专一的感觉性质及定位特征。
因此,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但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保留特异性传入系统,破坏脑干头端的网状结构,动物将进人持久的昏睡状态。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可分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及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部分。
前者是指特异性传人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中线核群等非特异性核团。
这一段投射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后者是指由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弥散性投射,这段投射称为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大部分投射纤维与皮层第四层的大锥体细胞的
胞体发生突触联系,而且终止的区域狭窄。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传导途径。
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道路,由于经过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于是失去了专一的感觉性质及定位特征。
因此,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但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保留特异性传入系统,破坏脑干头端的网状结构,动物将进人持久的昏睡状态。
一般认为,经典的各种传导道,如皮肤浅感觉、、听觉、视觉、(除嗅觉外)的和序列是固定的,他们经脊髓或,上升到感觉接替核,换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主要终止于皮质的第四层细胞。
每一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的投射关系,故称为(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的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所以也属于特异,但它不引起特定感觉,主要起联络和协调的作用。
的第二级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所以,这一失去了专一的特异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又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