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
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程度很高的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传递精确的信息到大脑皮层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所以,这一感觉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又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可分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及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部分。
前者是指特异性传人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的中线核群等非特异性核团。
这一段投射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后者是指由丘脑非特异性核团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弥散性投射,这段投射称为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每一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
大部分投射纤维与皮层第四层的大锥体细胞的胞体发生突触联系,而且终止的区域狭窄。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传导途径。
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道路,由于经过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于是失去了专一的感觉性质及定位特征。
因此,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但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保留特异性传入系统,破坏脑干头端的网状结构,动物将进人持久的昏睡状态。
从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纤维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再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故将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生理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单纯扩散:一小部分溶于脂质的低分子量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净移动现象叫做单纯弥散。
影响单纯弥散的因素有膜通透性和浓度梯度。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的跨膜被动转运方式叫做易化扩散。
易化弥散的特点是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跨越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叫做动作电位。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兴奋性下降到接近于零,此时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
这个极短暂的时期叫做绝对不应期。
极化:在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保持外正内负的这种分极状态,叫做极化。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组织的兴奋性就逐渐恢复,但比须用比原来阈刺激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因为此期的兴奋性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有部分Na+处于失活状态,因此叫做相对不应期。
内环境:通常将细胞外液叫做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存的外环境。
血浆和血清:血液中除去细胞成分后乘下的淡黄色或无色半透明液体叫做血浆;血液凝固后,血快逐渐收缩,析出的透明液体叫做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其次是血清中一些激活的凝血因子含量高于血浆。
碱储:当组织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入血时,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就与之作用,而生成较弱的碳酸和中性盐,使酸度降低,血液的酸碱度得以恢复正常。
生理学上,常把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称为碱储。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首先是两心房同时收缩,然后舒张。
当心房舒张开始时,两心室同时收缩,然后舒张。
接着心房心室同时舒张一段时间后,两心房收缩,即开始下一个周期。
[[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窦性节律:心脏自律组织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因此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017年河南普通专升本生理病理解剖学答案 _81-85
2017年河南省普通专升本考试《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真题答案一、选择题1.【精析】D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如减压反射、体温调节。
排尿过程、排便反射、血液凝固均属于正反馈。
2.【精析】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催化、识别及免疫作用,载体蛋白的作用是运输功能,催化作用是催化性受体的作用,它属于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信号传递蛋白,识别功能主要是膜蛋白受体的功能。
3.【精析】A细胞外K+浓度增大,使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从而使达到平衡时胞内外的电位差减小,即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4.【精析】A当动作电位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前后连续的两个动作电位所触发的两次收缩就有可能叠加起来,产生收缩的总和。
若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则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5.【精析】D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由于晶体物质分子量小,溶质颗粒数较多,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6%。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
6.【精析】C血型是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抗原)的类型。
人类有多个血型系统,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ABO 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其中Rh血型分为两型,即Rh阳性和Rh阴性,我国汉族人口中99%的人为Rh阳性。
Rh血型系统没有天然的凝集素。
7.【精析】C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使血小板内环氧化酶的活性部分乙酰化,使环氧化酶失活,从而抑制血栓烷A2(TXA2)生成,后者是血小板聚集的强诱导剂。
8.【精析】C心肌自律性的影响因素:①4期自动除极的速率;②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的水平。
心肌兴奋性的影响因素为:①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水平;②时通道的状态。
由此可知此题选C。
9.【精析】C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的有效不应期可持续到舒张的早期。
有关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
有关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大脑中一种特殊的神经结构,它可以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具有明显的投射性质。
特异投射系统涉及到的神经元一般数量较少,但具有高度的专门性,能够有效地进行特定的信息传递和调节。
特异投射系统主要包括丘脑-下丘脑投射、额叶-下丘脑-肾上腺轴、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轴、下视丘-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
轴等多个组成部分。
其中,丘脑-下丘脑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神
经元向下丘脑神经元投射,参与了体温、饥饿、渴水等基本生理调节。
额叶-下丘脑-肾上腺轴则是指前额叶神经元向下丘脑-肾上腺系统投射,参与了应激反应的调节。
边缘系统-下丘脑-
垂体轴是指来自脑干边缘系统的神经元向下丘脑和垂体投射,参与了生殖、代谢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下视丘-下丘脑-自主神
经系统轴是指下视丘神经元向下丘脑神经元投射,参与了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特异投射系统在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情感调节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其异常活动往往会导致许多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
因此,对特异投射系统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大学生理学知识4
生理学知识4第八章肾脏的排泄第一节概述1、肾脏排泄物质种类最多,量最大2、正常人每昼夜(24H)尿量1000~2000ML,在病理情况下,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则称为多尿;每昼夜在100~500ML范围内,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100ML,称为无尿第二节尿液生成的过程1、尿液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2、滤过的结构基础是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3、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4、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5、正常肾糖阈为8.88~9.99MMOL/L(160~180MG%)第三节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1、糖尿病患者或静注高渗糖者,由于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重吸收,未被吸收的葡萄糖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水重吸收减少,于是尿量增加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3、(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情况),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则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反之,大量饮清水后,血浆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少,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这种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第九章神经系统生理第二节突触生理1、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2、根据功能分:①兴奋性突触②抑制性突触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特异投射系统:有专一的传入途径、引起特定的感觉2、上行激活系统是一种多突触结构,易受药物影响3、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漫投射到大脑皮层、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4、躯体痛:产生和消退迅速,感觉清楚,定位明确5、内脏痛:疼痛缓慢、定位不清、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于切割、烧灼不敏感6、牵涉痛: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些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牵张反射的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通过支配的神经,反射性引起该肌收缩,称牵张反射2、牵张反射的类型: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3、肌紧张:维持躯体姿势4、腱反射: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5、牵张反射的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块肌肉中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自主神经纤维的分类:①胆碱能纤维②肾上腺能纤维2、M受体: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3、N受体:箭毒阻断N2受体4、a受体:酚妥拉明为a受体阻断剂5、B1受体分布在心肌组织上;B2受体分布在支气管。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人体动物及生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得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 泛指凡就是通过机体自身得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得状态。
负反馈:如果信息(终产物或结果)得作用与控制信息得作用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得方向变化, 降低这一过程得进展速度, 返回预定得值(正常值), 则称之~。
2.生命活动得调节特点。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得活动调节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 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 作用部位较局限, 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得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 激素(有得就是神经调节得一个延长部分).①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得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 神经细胞分泌得激素释放入血达到得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效应出现缓慢, 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得适应性反应。
调节特点: 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与跨膜信号通讯细胞得跨膜物质转运形式主要可归纳为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以及胞吞与胞吐三种类型。
其中重点掌握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1.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得物质,需在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下, 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
(名解)(1)分类: ①经载体得易化扩散;②经通道得易化扩散.(2)转运得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3)特点: ①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②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③饱与性;④转运速率更高;⑤立体构象特异性;⑥竞争性抑制.2.主动转运(重点:继发性主动转运)(1)概念:指通过细胞本身得耗能, 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得转运过程。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思考题: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
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
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5易化扩散: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6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称。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复习题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复习题1.消化:①机械消化,指消化道肌肉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充分混合,并向前推进的过程②化学消化: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2.胃肠道的运动形式与生理意义:①胃紧张性收缩,保持胃肠形态和位置,保持胃肠内一定的压力,也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②蠕动,将胃肠内容物向远端推进,并研磨混合食物③容受性舒张,使胃容纳和贮存食物,而胃内压不升高④分节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化学消化,还能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机会,利于吸收。
胃排空: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运动是胃内压增高是胃排空的动力。
排空顺序的快慢: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的时间约为4~6小时。
3.唾液成分及作用:99%为水,还有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及少量的Na+、K+、Cl-等。
作用①舒润和溶解食物②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③清洁和保护口腔。
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盐酸所组成。
盐酸:由胃底腺的壁细胞分泌。
作用为①激活蛋白酶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消化蛋白质转氨基酸)③有杀菌作用④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⑤进入小肠后,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最适pH为2.0。
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粘液:胃粘液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分泌。
粘液能与胃粘液膜分泌的HCO3-结合在一起,结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PH此时上升。
胰液: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导管壁上皮细胞所分泌的碱性液。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被肠致活酶(肠激活酶)和胰蛋白酶本身所激活。
胰液含消化酶全面,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的一种。
胰液的作用:①碳酸氢盐②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③胰脂肪酶④胰淀粉酶4.胆汁的组成: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由胆囊贮存和排放。
主要含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及多种无机盐。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其中与消化和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七,九,十,十一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3.电-化学双门控通道:受膜电位和膜内或膜外化学物质调控的离子通道4.递质共存: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共存于同一种神经元内5.突触:神经元间紧密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一般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6.神经调质对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
7.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8.突触前抑制:由于轴—轴突触活动,使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小,由此所致的抑制过程称突触前抑制。
9.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神经通路10.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11.巴宾斯基征阳性:以钝物划足跖外侧时出现拇趾背曲和其他四趾外展呈扇形散开的体征12.诱发脑电:人工刺激感觉传入系统在特定部位产生13.内分泌系统:是由经典的内分泌腺与分布在功能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是发布信息调控机体功能的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15.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16.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物及饮水中缺碘:T3、T4↓→地方性甲状腺肿17.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18.近点:是指眼经过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9.视野: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20.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21.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22.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的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23.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消化与吸收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生理学笔记——第九章神经系统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能进⾏蛋⽩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个神经元只有⼀条。
胞体和突起主要有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的作⽤。
2.神经纤维即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元传导的兴奋⼜称神经冲动,是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3.神经胶质:主要由胸质细胞构成,在神经组织中起⽀持、保护和营养作⽤。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 1.⽣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醉药作⽤,则神经冲动不能传导。
2.绝缘性:⼀条神经⼲内有许多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互不⼲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任何⼀点产⽣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是单向传导的。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冲动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式进⾏,耗能远⼩于突触传递。
5.不衰减性:这是动作电位传导的特征。
6.传导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神经纤维直径成正⽐,速度⼤约为直径的6倍。
(2)有髓纤维以跳跃式传导冲动,故⽐⽆髓纤维传导快。
(3)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
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与营养性功能 1.轴浆运输: 轴浆是经常在胞体和轴突末梢之间流动的,这种流动发挥物质运输的作⽤。
轴浆运输是双向性的,包括顺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顺向转运⼜分快速转运和慢速转运,含有递质的囊泡从胞体到末梢的运输属于快速转动,⽽⼀些⾻架结构和酶类则通过慢速转运。
轴浆运输的特点:耗能,转运速度可以调节。
2.营养性功能:神经纤维对其所⽀配的组织形态结构、代谢类型和⽣理功能特征施加的缓慢的持久性影响或作⽤。
神经纤维的营养性功能与神经冲动⽆关,如⽤局部⿇醉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则此神经纤维所⽀配的肌⾁组织并不发⽣特征性代谢变化。
什么是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什么是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何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是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经过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感觉区的投射系统。
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质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轴突发出侧支,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向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投射的系统。
向大脑皮质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投射纤维在大脑皮质终止区域广泛,因此,其功能主要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两者区别归纳如表:何谓突触后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
突触后抑制也称之为超极化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
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某种离子通透性增加(K+、CL-,尤其是CL-),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出现超极化抑制现象,表现为抑制。
这种抑制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造成的,因此,称为突触后抑制。
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碘缺乏病患者为何会出现甲状腺肿?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缺碘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增多,作用于腺垂体,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形成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医学生理学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产生)→接头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接头前膜内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囊泡破裂释放ACh(量子释放)→ACh经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与接头后膜上的ACh受体亚单位结合→终板膜Na+、K+通道开放→Na+内流为主→终板电位→达阈电位→肌膜暴发动作电位。
ACh的消除:在胆碱酯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胆碱和乙酸,其作用消失。
《动物生理学》问答题
《动物生理学》问答题1、试述视杆细胞的感光作用和感光换能原理。
答:(1)视杆细胞的感光作用:视杆细胞和与它相联系的神经细胞组成视杆系统或暗光系统,该系统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的刺激,但对物体无色觉,只能区别明暗和轮廓。
(2)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①视杆细胞外段是进行光-电换能的关键部位,其上含有一种感光色素称为视紫红质,是一种结合蛋白,由一分子的视蛋白和一分子的视黄醇组成。
②光照时,视黄醇分子发生构象改变,由11-顺型变为全反型,与视蛋白分离,全反型视黄醛激活G蛋白、磷酸二酯酶和第二信使(cGMP)系统产生一系列向中枢传递信号的过程。
③在亮出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又可以重新合成,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其平衡点取决于光照强度。
视紫红质的再生必须依靠血液循环提供的维生素A来实现。
2、试述眼视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过程。
答: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向前内移位,靠近晶状体,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依靠本身弹性变厚,表面曲度加大,折光力增强,使近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3、试述耳蜗的感音换能原理。
答:(1)基底膜振动与行波理论:①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以行波方式向蜗顶传播。
②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不同。
高频声波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顶部。
(2)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功能:①耳蜗对音强(响度)的辨别:主要取决于基底膜的振幅大小(音频不变),即:强音→基底膜振动幅度大→毛细胞兴奋的数目和程度增加→感受声音音强大。
②耳蜗对音频(音调)的辨别(实质是行波理论):主要取决于基底膜的振动部位。
即:不同音频→不同部位的基底膜振动→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兴奋→特定传入神经纤维→听觉中枢→不同的音频感觉,蜗底感受高音频,蜗顶感受低音频。
(3)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①毛细胞兴奋:外毛细胞顶端的听毛埋置于盖膜中,基底膜和盖膜的附着点不在同一个轴上,当行波引起基底膜振动时,两膜之间发生交错移行,使纤毛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或偏转。
06-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与感觉器官 生理学
19:46
(2)非特异投射系统 )
上述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感觉纤维经 过脑干时,发出许多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 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抵 达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再由此发出神经纤维 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特异感 觉信号通过此途径便失去了原有的特异性, 而且这种投射不具有点对点的关系,因而不 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正好能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19:46
2.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 晶状体调节 瞳孔调节 眼球会聚。 眼球会聚。
19:46
1.晶状体调节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视物模糊 中脑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状肌收缩 睫状小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弹性↓→老花眼 弹性↓→老花眼 ↓→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19:46
第三节 听觉和位置觉
概述:
耳是听 觉的外周感 觉器官。 觉器官。 ●外耳:耳 外耳道。 廓、外耳道。 ●中耳:鼓 膜、听小骨、 咽鼓管和听 小肌。 小肌。 ●内耳:
19:46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 1.耳廓: 耳廓 利于集音; ①利于集音; 判断声源: ②判断声源:依据声 波到达两耳的强弱和时 间差判断声源。 间差判断声源。 2.外耳道: 2.外耳道: 外耳道 传音的通路; ①传音的通路; 增加声强: 倍于外耳道长的声波长( ②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道长的声波长(正常语言 交流的波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 交流的波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
功能: 功能: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药 物的作用,就是阻断了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 系统的传递而产生的。
生理学理论基础: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比较
2.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当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其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行,抵达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进一步向大脑皮层作弥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投射。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分散在各层,以自由末端的方式与皮层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
非特异投射系统本身不能单独激发皮层神经元放电,但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特异投射系统名词解释
特异投射系统名词解释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信息传递模式。
特异投射系统是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个基本组织单元,它通过连接不同脑区的神经元,实现脑功能的协调和整合。
神经投射系统的定义神经投射系统是指由一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在空间上连接不同的脑区。
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和信息,从而实现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
神经投射系统可以分为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中特异投射系统是指连接特定脑区的神经元群,而非特异投射系统则涉及到多个脑区之间的广泛连接。
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特异投射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特定的连接方式: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元群之间存在特定的连接方式。
具体而言,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元通过长轴突连接不同脑区,形成传入和传出特定脑区的投射纤维束。
2.空间上的局部性:特异投射系统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局部性。
即特异投射系统通常连接相邻或者相关的脑区,这种局部性有助于形成更为高效和精确的信息传递路径。
3.功能上的特异性:特异投射系统通过连接特定的脑区,对某种特定的功能或者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功能上的特异性使得特异投射系统成为不同脑区之间信息传递的主要通路之一。
4.突触传递的高度可塑性:特异投射系统的连接和信息传递是可塑的,这意味着它能实时调整连接强度和传递模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特异投射系统的研究意义特异投射系统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功能解析与神经网络:特异投射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功能解析和信息处理机制。
通过探究特异投射系统的连接方式和信息传递模式,可以揭示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深入了解大脑功能的基础。
2.神经网络的重建与模拟:通过研究特异投射系统,有助于重建和模拟神经网络。
特异投射系统的连接模式和信息传递方式可以为构建计算模型提供指导,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模拟和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包括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
体液是指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又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其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的意义在于它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和神经分泌。
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包括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和温度。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跨膜转运,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具有特异性高、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离子的选择性、转运速度快和门控特性等特征。
主动转运是耗能的,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