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认知抑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冷冻鱼糜及鱼糜制品的生产实验项目性质:本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水产品加工方向的学生在学习了《水产食品加工学》这门课程之后,将其课堂上学习的水产品加工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一个设计性试验。
该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鱼糜制品(鱼丸)的配方和生产工艺。
通过实验可以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全面了解掌握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机理、掌握鱼糜制品制造的技术原理、掌握影响鱼糜制品弹性的因素。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将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所属课程名称:水产食品加工学计划学时:10一、实验目的1、掌握冷冻鱼糜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技术;抗冻剂防治鱼肉蛋白质冷冻变性的作用;鱼肉蛋白质变性的特征变化。
2、掌握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机理及其影响弹性的因素。
3、掌握鱼糜制品制造的生产技术。
4、掌握鱼糜凝胶化和凝胶劣化的性质。
5、学习鱼糜制品弹性感观检验方法。
二、设计指标设计的鱼糜制品(鱼丸)主要考虑如下质量指标:1、鱼丸的凝胶强度2、鱼丸的风味3、鱼丸的香气4、鱼丸的产品成数5、鱼丸的白度6、鱼丸的水分三、实验要求(设计要求)2、学生自己设计鱼糜制品(鱼丸)的配方和生产工艺。
按5人为一实验小组,学生自己拆装、调试设备。
各实验小组自己根据鱼糜制品制造的技术原理、影响鱼糜制品弹性的因素,各组自己制定鱼丸生产工艺,产品配方,用各实验小-1-组自己制造的冷冻鱼糜原料制造鱼丸。
各实验小组要提前一星期,把自己制定鱼丸生产工艺,所需工具,产品配方报实验室老师,由实验室老师准备、购买。
指导教师只对关键工序进行指导。
3、要求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规范和卫生标准进行,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食品工艺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工艺学》课题组2005年3月前言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而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它是以《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学》等专业基础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食品工艺学实验是专业课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的必要过程。
食品工艺学实验是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教师所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到实验中运用和验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科研动手能力,锻炼其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毕业实习以及毕业后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为加快实验教学改革步伐,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我们在实验管理处的资助下,编写了这本实验指导书。
本书有康怀彬副教授主编并统稿,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郭香风、李秀珍、张敏、张玉先、肖枫等老师。
在此,向支持该书编写的所有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感谢。
编者2005年3月综合性实验一肉制品新产品的开发一、实验目的1、掌握肉制品新产品的开发的方法及过程。
2、掌握原料肉的检验程序、方法。
3、掌握开发肉制品新产品配方设计的方法。
4、掌握肉制品新产品开发的工艺流程设计方法。
5、掌握肉制品新产品开发的工艺参数设计方法。
6、掌握肉制品保质期的研究方法。
认知功能训练实验报告
认知功能训练是针对认知障碍患者或特殊儿童进行的一种干预措施,旨在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认知功能训练在临床和康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特殊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并对其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二、实验目的1. 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特殊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2. 评估认知功能训练对特殊儿童认知能力改善的效果;3. 为特殊儿童认知功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本研究选取了30名特殊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年龄范围为6-12岁,其中男童18名,女童12名。
所有儿童均符合特殊儿童诊断标准,认知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30名特殊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2)实验干预:实验组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
(3)认知功能训练方法:①感知觉训练: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刺激,提高儿童的感知觉能力;②记忆训练:通过图片记忆、数字记忆等游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③注意力训练:通过注意力游戏、集中训练等,提高儿童的注意力;④思维能力训练:通过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游戏,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⑤执行能力训练:通过指令执行、动作模仿等游戏,提高儿童的执行能力。
(4)实验评估: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儿童进行认知能力测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力、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
1. 实验组在实验后的认知能力测试中,感知觉、记忆、注意力、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均显著提高(P<0.05);2. 对照组在实验后的认知能力测试中,感知觉、记忆、注意力、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的认知能力测试中,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功能训练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抑制)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抑制)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LD50的概念,测定方法及计算过程。
了解急性毒性实验的相关内容,观察给予药物后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
二、实验原理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受试动物在一次大剂量给药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药物毒性的大小,常用动物的致死量来表示,因为动物生与死的生理指标较其他指标明显、客观、容易掌握。
致死量的测定也较准确。
在测定致死量的同时,还应仔细观察动物是否出现耸毛、倦卧、耳壳苍白或充血、突眼、步履蹒跚、肌肉瘫痪、呼吸困难、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反应。
致死量的测定常以半数致死量为标准。
半数致死量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即药物半数致死剂量,用符号LD50 表示。
由于LD50的测定较简便、可靠,而且稳定,现已成为标志动物急性中毒程度的重要常数。
LD50 测定的方法有多种,如Bliss 法、改进寇氏法、简化机率单位法、累积插值法、机率单位-加权直线加归法等等。
三、实验器材及药品器材:电子称、注射器、针头、烧杯、鼠笼药品:三种药物(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生理盐水动物:小鼠(预实验18只,正式实验50只)四、实验步骤预实验:1、从未知药品中筛选出中枢抑制剂:随机选3只小鼠,称重,每只分别注射0.2ml/10g 的3种未知药品(腹腔注射)小鼠可能出现的反应:①变得暴躁,出现惊厥的症状,上下跳动,痉挛,呼吸加快,则注射的药品为中枢神经兴奋药物②安静嗜睡,呼吸微弱,没有出现翻正反射,则注射的药品为中枢神经抑制药物2、选小鼠15只,称重,分为5组,每组3只,剂量设计按2:1(组间剂量之比)探索该药物的毒性剂量范围(确定Dmix&Dmin)即:20mg/ml 10mg/ml 5mg/ml 2.5mg/ml 1.25mg/ml若觉得范围太广,则按照1:0.7比例即:20mg/ml 14mg/ml 9.8mg/ml 6.86mg/ml 4.802mg/ml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10g观察出现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及100%死亡率正式实验:1、根据预实验得到的结果,确定正式实验的组数(n)、组距及各组剂量(一般为5-8组,剂量间比值r在0.65-0.85之间)公式:r=(Dm/Dn)^[1/(n-1)]2、配制等比溶液(使每只动物在给药容量上相等)3、称重并标记小鼠,随机分配于各组4、给药:各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药液0.2ml/10g,注射后立即详细观察,记录小鼠出现的症状,死亡时间及死亡数【注意事项】1、小鼠注射量为0.2ml/10g2、用药剂量(药液容量)、药物浓度必须核算准确,以免给药出现差错。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实验目的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实验目的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实验旨在探讨人们在面临心理冲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实验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情境,观察参与者在这种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应对策略。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认知失调现象及其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进而为心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在认知失调实验中,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James Carlsmith)设计了一种简单却有效的实验方法。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冲突情境和态度表达。
在冲突情境阶段,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项无趣的任务,例如重复堆砌积木并推倒。
这个任务旨在让参与者在一段时间内感受到无聊和不适。
接着,参与者被带到另一个房间,要求他们对刚才的任务表达看法。
此时,实验者会请参与者帮助传递一个信息,即这个实验任务非常有趣。
在态度表达阶段,参与者需要向另一个被试(实际上是实验者安排的演员)传达他们对任务的看法。
有趣的是,实验要求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与实际感受相反的态度,即明明觉得任务无聊,却要夸大其词地说它有趣。
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在完成任务后普遍感到心理紧张,他们在向另一个被试传达任务有趣的信息时,态度和行为之间产生了矛盾。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感,参与者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如改变态度、增加新的认知、调整认知的相对重要性等。
这表明,认知失调确实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人们会积极寻求途径来恢复心理平衡。
实验的意义及应用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实验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验揭示了认知失调现象的本质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认知失调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实验结果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心理冲突和矛盾情境时的应对策略具有启示作用。
最后,实验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通过模拟实际情境来探讨心理现象。
认知失调实验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市场营销、政治宣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认知失调原理,通过设计合适的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者改变对产品或服务的看法,从而提高购买意愿。
抑制试验的原理
抑制试验的原理抑制试验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实验中的一种方法,用于研究人们对于自我控制和自我抑制的能力。
抑制试验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神经科学、自我控制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行为抑制模型。
首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抑制试验的原理提供了基础。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中的前额皮层以及相关的神经网络在控制和抑制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前额皮层主要参与决策制定、注意力调控和行为抑制等高级认知过程。
通过抑制试验,可以观察到前额皮层在执行控制任务时的活动变化,从而了解抑制功能的神经机制。
其次,自我控制理论提供了抑制试验的核心理论基础。
自我控制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心理和行为上的抑制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以实现更长远的目标。
抑制试验就是通过让个体抑制特定的冲动和欲望,来考察他们对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效果。
例如,Stroop任务是典型的抑制试验,参与者在任务中需要抑制颜色和字义的冲动,专注于说出字的颜色。
再次,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为抑制试验提供了一种解释。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反复的学习和练习,个体可以学会抑制特定的刺激反应,从而减少或消除对刺激的敏感性。
抑制试验可以通过让个体学会抑制一种初始的反应,来研究他们在面对相同刺激时的抑制表现。
例如,Pavlov的狗实验中,当狗听到铃声时会流口水,但通过多次重复将铃声与食物的关联,狗可以学会抑制流口水的反应。
最后,行为抑制模型提供了抑制试验操作和分析的一种框架。
行为抑制模型分为两个阶段:抑制探测和抑制操作。
在抑制探测阶段,实验者通过特定的刺激,例如文字、图片或声音,来引发参与者的反应。
而在抑制操作阶段,参与者需要对于先前的刺激进行抑制,从而实现自我控制。
一般情况下,实验者会测量参与者在抑制阶段的表现,如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来评估他们的抑制能力。
总之,抑制试验的原理是基于认知神经科学、自我控制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行为抑制模型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服装材料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
《服装材料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织物综合鉴别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对未知机织物进行经纬密度、正反面、经纬向、织物组织以及使用纤维种类进行综合认识和鉴别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对所给定的未知织物进行综合鉴别。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判断织物经、纬向。
2.应用所学知识鉴别织物的正、反面。
3.利用密度镜,分析织物经、纬密度。
4.利用密度镜,通过拆散法等方法分析织物组织,并画出组织意匠图。
5.通过纺织纤维的鉴别实验,掌握鉴别纺织纤维的几种常用方法,鉴别出面料所用纤维。
各种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纤维鉴别就是利用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差异,采用各种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鉴别天然纤维主要是根据外观形态特征。
由于各种化学纤维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因此,化学纤维主要根据纤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许多化学纤维,特别是一般合成纤维的外观形态基本相似,其截面多为圆形,但随着异形纤维的发展,同一种类的化学纤维可制成不同的截面形态,这是很难从形态特征上分清纤维品种,因而必须结合其他方法,如燃烧法、溶解法等进行鉴别。
四、实验方法和依据1.根据织物中不同方向纱线的状态、强度、密度大小等鉴别织物经、纬向。
2.根据织物布面质量(疵点、接头等)、织纹和花纹清晰程度、织物表面光泽、定型针眼的凹凸等鉴别织物正、反面。
3.利用密度镜,分析机织物经、纬密度。
4.利用密度镜、针等工具,通过拆散法分析织物组织,并画出组织意匠图。
5.利用各种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采用手感目测法、燃烧法和溶解法对给定的织物使用纤维进行鉴别。
五、实验步骤1.织物经、纬向鉴别对织物经纬向判断的正确与否影响服装加工工艺、服装款式与造型设计。
经纬向确定的依据是:(1)平行与布边方向的系统纱线为经向,与布边方向垂直的系统纱线为纬向。
(2)长丝及短纤维纱分别作经纬时,一般长丝作经纱,短纤维纱为纬纱。
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范本模板】
机械设计综合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机械基础实验中心雷代明2017年3月第一部分机械设计实验一机械零件认知与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的机械零件的基本结构,以便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2、分析常用机械零件的基本构造及制造原理。
3、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实际使用情况。
二、实验内容通过观察,掌握常用的机械零件的基本结构及应用场合。
三、实验简介机械零件陈列观摩,共包括:(1)螺纹联接与应用(2)键、花键、销、铆、焊、铰接(3)带传动(4)链传动(5)齿轮传动(6)蜗杆传动(7)滑动轴承与润滑密封(8)滚动轴承与装置设计(9)轴的分析与设计(10)联轴器与离合器。
共10个陈列柜,罗列了机械设计内容中大多数常用的基本零件与标准件,并对相应的零件进行了结构和基本受力分析,联接和安装的基本方法的说明,有些常用的零件还给出了简单的应用举例。
通过本实验的观摩,学生可以对照书本所学的基本内容,初步领会机械设计的一些常用零部件的基本设计与应用原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对其所学的课本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四、实验要求1、学生必须带上课本,以便于与书本内容进行对照观察。
2、进入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同学。
3、不得私自打开陈列柜,不得用手触摸各种机械零件模型.4、服从实验人员的安排,认真领会机械零件的构造原理.五、思考题1、常用螺纹联接的方法有哪些?2、说明无键联结的优缺点.3、在带传动中,带张紧的方法有哪些?4、轴上零件轴向常用的定位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二章滑动轴承实验实验二滑动轴承基本性能实验一、概述滑动轴承用于支承转动零件,是一种在机械中被广泛应用的重要零部件.根据轴承的工作原理,滑动轴承属于滑动摩擦类型。
滑动轴承中的润滑油若能形成一定的油膜厚度而将作相对转动的轴承与轴颈表面分开,则运动副表面就不发生接触,从而降低摩擦、减少磨损,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根据流体润滑形成原理的不同,润滑油膜分为流体静压润滑(外部供压式)及流体动压润滑(内部自生式),本章讨论流体动压轴承实验。
大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材料
实验准备 实验试做 仪器设备 实验环境 实验预习
教学内实验报告 报告批改 内容方式 实验考核 成绩评定
质量标准
实验教学大纲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对象实际情况,能体现教学改革,科学 可行;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结合紧密,能体现建设成果,教 参、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授课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必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注意科学技术发展,更新及时,能使学生得到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教案齐 全、清晰、翔实,具有可操作性。 实验指导教师需在新学期实验开课前在实验室人员协助下预做实验,熟悉 仪器设备性能、操作规范、使用要求;新开课的教师必须在授课前进行实 验试做,按对学生的实验要求测定数据、处理数据并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仪器设备完好率达 95%以上,实验材料齐备,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实 验指导教师对仪器设备状态清楚;有安全措施;管理规范、严格。 实验室清洁、卫生,布局合理;实验室通风、照明、温控等设备完好;水、 电、气布置合理、规范、安全;实验室防火、防盗等基本设备齐全,安全 措施好。 实验指导教师布置实验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实验预习,予以相应检查,并 有规范的实验预习报告和批改记录。 根据实验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编排实验项目;逐步提高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 的比例应达到 80%以上。教学内容讲解、指导与学生实际操作各部分时间 分配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 观察分析和科学实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重师生 沟通,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讲究教学互动。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 手段且效果好。 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实验开出率≥90%(合格),实验开出率为 100% (优秀),实验时学生的分组方式及分组人数合理;实验管理规范、有序; 维护好设备仪器;保障人身安全;做好数据的检查,在学生实验的原始记 录上签字。坚守岗位,不脱离现场,认真观察、记录和评定学生操作情况。 实验原理、操作规程阐述清楚;示范操作熟练、规范;严格要求、指导学 生遵守实验规则,精心使用器材;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 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后须布置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内容均符合要求, 整体质量高;报告中含有一定量的分析和讨论的内容。 教师及时认真批改每一份实验报告,关注报告中反映出的实验教学信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内容上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方式上以操作考核为主;实验考核能 够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作业批改认真、规范,核分准确;考 核成绩登记表填写规范、
关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说明
南京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关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说明1、关于实验类型的说明:a. 演示性实验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
b. 验证性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
c.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d.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界定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
根据定义,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涉及本课程多个章节的知识点;②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③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一般是指导教师给出题目,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提出实验的具体方案、拟定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独立完成操作、编程、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实验结果等。
3、对综合性、综合性实验进行论证论证专家组组长由院长或主管实验教学的副院长担任,成员不少于3人。
应聘请该领域或与该领域相关的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论证组成员。
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大纲、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专家组根据实验目的、实施设想、所利用的知识以及实验条件要求等,进行实验属性判定和可行性论证。
对论证符合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要求的实验项目的教学过程要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和结果等要进行抽查,确保实验内容符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要求。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办法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办法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规范我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界定1、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其基本要求是覆盖本学科的不同知识点,最好是涵盖交叉学科的不同知识。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
综合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复合性,实验方法、手段多样性,以及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的特点。
2、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设计性实验具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内容的探索性,以及实验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原则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确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特点,并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及开设条件等可行性,指导教师可选择一些灵活性比较大,完成思路比较多,学生有发挥余地的内容作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内容,且难度不宜太大,操作不宜太复杂。
2、在确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时,必须考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其它实验的关系,应当以实验体系整体优化,并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为目标。
3、要结合专业情况,优先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中安排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凡有实验的主干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可根据教学计划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保留必要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同时,逐步创造条件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Stroop效应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有关Stroop效应的机制及应用的实验研究一、实验目的根据学校《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Stroop范式探讨认知心理、人格心理、临床心理等领域的具体问题。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收集文献资料、分析实验数据、撰写规范的科学研究论文的技能。
通过研究,深入理解Stroop范式在心理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深刻体会实验范式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实验要求总要求:运用Stroop范式独立完成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
具体要求:(1)系统学习有关Stroop范式的知识,包括含义、历史、程序、机制、变式、应用领域、经典研究;(2)通过查阅中英文文献,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可以是对Stroop效应内在机制的再探索,也可以用Stroop任务研究知觉、注意、执行功能、语言、意识、人格、临床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3)独立通过中国期刊网、Elseveir Science、Psycarticles等著名的中英文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料室,全面了解所研究题目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明确被试取样方式、关键变量的操作定义、实验设计类型;独立完成实验刺激的编制,并用E-Prime、Superlab 或其他软件编写实验程序;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用SPSS软件完成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统计处理;对实验数据作出合理解释,并对研究结果作出深入讨论。
(4)根据中国心理学会出版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要求,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
三、涉及到的内容或知识点1.知识背景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如在命名用红墨水写的“green”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命名用红墨水写的“xxxxx”时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叫Stroop效应,国内也有人将其译为斯楚普效应。
大学物理综合设计实验指导书(完整)
五.实验报告要求
1.阐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 内容包括:透镜成像原理,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组装方法等 2.记录实验步骤及各种实验现象,画出光路图,记录实验数据。 3.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体会。
3
实验 2
LED 特性测量
LED 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低,易 于控制,坚固耐用,寿命长,环保等优点,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照明、大屏幕显示、液晶 显示 的背光源 、装饰 工程等。本实验通过测试各种 LED 特性,分析实验结果,从而进一步了解 LED 工作原理及相关应用。
综合设计性物理实验指导书
黑龙江大学普通物理实验室
目
绪论 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实验 4 实验 5 实验 6 实验 7 实验 8 实验 9 实验 10 几何光学设计性实验 LED 特性测量 超声多普勒效应的研究和应用 热辐射与红外扫描成像实验 多方案测量食盐密度 多种方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用 Multisim 软件仿真电路 霍尔效应实验误差来源的分析与消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透镜成像规律; (1)组装简单的显微镜与望远镜,以熟悉它们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掌握其调节与使用方法; (2)用自己组装的望远镜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
二.实验室可提供的器材
1.2m 光学导轨一个,焦距为 4、8、20 ㎝的凸透镜各一个,待测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玻璃 叉丝屏(分划板)一个,物屏一个。
4
值在几十毫安到 1 安之间。 正常工作电压指 LED 正常发光时加在二极管两端的电压。 允许功耗指加于 LED 的正向电压与电流乘积的最大值,超过此值,LED 会因过热而损坏。 LED 的伏安特性与一般二极管相似。在 LED 两端加反向电压,只有微安极的反向电流。反向 电压超过击穿电压(一般为几十伏)后,管子被击 E 穿损坏。 为安全起见, 激励电源提供的最大反向电 压低于击穿电压。 2、测量 LED 的电光转换特性 图 3 反映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与与输出照 度的关系。 发光二极管输出照度值与驱动电流近似 呈线性关系。 这是因为驱动电流与注入 PN 结的电 荷数成正比,在复合发光的量子效率一定的情况 I 下,输出照度与注入电荷数成正比。 图3 LED 电光转换特性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混凝⼟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混凝⼟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班级:姓名:学号:教学试验的⽬的和要求1.教学试验的⽬的⼟⽊⼯程专业是⼀门实⽤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遵循着“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成熟发展,要掌握这门学科,除有理论知识的武装外,还必须加强实践环节。
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更加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才能学得深、学的透,掌握的更牢固。
结构教学试验,只是⼟⽊⼯程实践环节的⼀个部分,但通过试验,应使同学们在经历了这部分实践环节后达到以下⽬的:(1)通过试验,应是同学们了解和初步掌握结构试验的要求及试验全过程,加强同学们的实践动⼿能⼒。
(2)通过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观察,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论计算的⽐较,可使同学们对所学的结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3)通过本指导书的学习,加上同学们的动⼿实践,可使同学们对结构试验所⽤仪器、仪表和试验设备有所了解,并初步掌握其使⽤原理,为今后从事⼟⽊⼯程专业的学习、科研、设计和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试验注意事项及要求为达预期⽬的,必须做好试验前的准备⼯作和试验后的分析,具体要求如下:(1)预习有关的试验技术和结构设计理论,熟悉试验指导书内容,明确试验⽬的、要求、⽅法和步骤。
(2)对试验采⽤的仪表和设备的⼯作原理和安装调试⽅法都有⼀定的了解后才能使⽤。
(3)试验实践是培养学⽣动⼿能⼒的⼀个重要环节,因此,每个学⽣都必须亲⾃动⼿,分⼯协作,共同努⼒完成试验。
(4)试验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仔细观察和分析试验现象,如有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指导⽼师。
(5)严格遵守实验室有关设备仪器使⽤的操作规程,按照使⽤要求使⽤试验⽤仪表及设备。
(6)及时整理试验数据,按时完成试验报告。
试验⼀钢筋混凝⼟简⽀梁的正截⾯破坏试验⼀、试验⽬的及试验要求试验⽬的:1、直观认识混凝⼟梁的正截⾯破坏过程及最终的破坏特征。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认知抑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认知抑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认知抑制的实验技术及应用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要求总要求:运用负启动等认知抑制的实验技术独立完成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
具体要求:(1)系统学习有关认知抑制的知识和实验技术,包括含义、历史、程序、机制、变式、应用领域、经典研究。
认知抑制是近20年来实验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反映了在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不仅存在目标信息的激活过程,而且存在对干扰信息的积极抑制过程。
该过程对人类心理功能的适应性至关重要,但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目前对该问题的探讨技术有很多,各技术既有特殊性又有共性。
这种技术的多样性很好地体现了实验设计的精巧性。
此外,认知抑制研究技术还有突出的广泛性特点。
不仅在知觉和注意过程中存在抑制现象,而且在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语言、行为控制、临床等领域都涉及该问题。
实验技术的多样性和精巧性,以及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使该课题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通过查阅中英文文献,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可以是认知抑制内在机制的探索,也可以用认知抑制的实验技术研究知觉、注意、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执行功能、语言、人格、临床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三、涉及到的内容或知识点1.知识背景所谓认知抑制,是指为了进行初始反应而对能导致竞争反应的刺激进行压抑,对可能使初始反应减慢的分心物,以及可能干扰工作记忆当前操作的内部刺激进行抑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抑制的关注源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
信息加工系统在处理外界信息时,在特定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性地加工一小部分信息,同时忽视大量作用于感官的无关信息。
针对这种选择性注意机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所注意信息如何激活的问题,实际上认为选择性注意只包括兴奋机制,如许多研究者将空间注意比喻为聚光灯,被注意的目标信息象被探照灯照到一样内部表征得到加强;而对被忽视的无关信息是否受到加工,得到什么样的加工则几乎没有正式的研究。
然而,大量证据表明,视觉过程能够自动激发一些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果对这些过程不进行过滤,就会导致行为的混乱,使人产生一些与当前任务目标无关的行为。
《认知障碍作业设计方案》
《认知障碍》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了解认知障碍的症状、原因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非常重要。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认知障碍,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任务,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认知障碍的定义、症状和分类;2. 掌握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和危险因素;3. 能够识别认知障碍的迹象,并了解如何应对;4. 提高学生对认知障碍的社会认知和关注度。
三、设计内容:1. 知识普及任务: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认知障碍的定义、症状和分类。
他们需要撰写一篇关于认知障碍的简短文章,包括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2. 原因分析任务:学生分组讨论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和危险因素,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每组需要提交一份小组报告,介绍他们的钻研效果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案例分析任务:学生通过阅读真实案例,识别认知障碍的迹象,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情况。
他们需要撰写一份关于案例分析的报告,包括对病例的分析和处理建议。
4. 社会关注任务:学生需要选择一种方式,如制作海报、举办讲座或撰写社论,向社会传播关于认知障碍的知识和重要性。
他们需要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
四、评判标准:1. 知识普及任务:文章内容完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2. 原因分析任务:报告内容详尽、分析透彻、解决方案切实可行;3. 案例分析任务:报告内容准确、分析深入、处理建议合理;4. 社会关注任务:作品设计奇特、信息准确、传播效果好。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认知障碍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任务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进修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认知障碍的认识和关注度,为未来的心理健康工作奠定基础。
《认知障碍作业设计方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认知障碍》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认知障碍的定义及分类;2. 掌握认知障碍的症状和表现;3. 了解认知障碍的风险和影响;4. 掌握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5. 增强学生对认知障碍的认识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认知障碍的定义及分类;2. 认知障碍的症状和表现;3. 认知障碍的风险和影响;4. 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认知障碍的症状和表现;2. 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PPT、教科书等方式讲解认知障碍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认知障碍的看法和认识;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认知障碍的症状和影响;4.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入认知障碍的话题;2. 讲解认知障碍的定义及分类;3. 讲解认知障碍的症状和表现;4. 讲解认知障碍的风险和影响;5. 讲解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6.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7.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认知障碍的重要性。
六、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教室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认知障碍的文章,包括定义、症状、风险、预防和治疗方法;2. 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身边人对认知障碍的认识和看法;3. 制作一份宣传海报,宣传认知障碍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4. 小组合作,设计一场关于认知障碍的主题演讲或宣传活动。
七、评判方式:1. 文章内容是否全面、准确;2. 问卷调查设计是否合理,结果是否能反映实际情况;3. 海报设计是否具有吸引力和信息量;4. 演讲或宣传活动是否能够吸引观众,传达清晰的信息。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认知障碍的相关知识,增强对认知障碍的认识和关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认知抑制的实验技术及应用一、实验目的根据学校《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负启动技术、终止信号范式、Stroop范式等探讨认知抑制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个体差异以及矫治和康复。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收集文献资料、分析实验数据、撰写规范的科学研究论文的技能。
通过研究,深入理解认知抑制实验技术的种类及在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深刻体会实验技术范式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实验要求总要求:运用负启动等认知抑制的实验技术独立完成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
具体要求:(1)系统学习有关认知抑制的知识和实验技术,包括含义、历史、程序、机制、变式、应用领域、经典研究。
认知抑制是近20年来实验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反映了在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不仅存在目标信息的激活过程,而且存在对干扰信息的积极抑制过程。
该过程对人类心理功能的适应性至关重要,但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目前对该问题的探讨技术有很多,各技术既有特殊性又有共性。
这种技术的多样性很好地体现了实验设计的精巧性。
此外,认知抑制研究技术还有突出的广泛性特点。
不仅在知觉和注意过程中存在抑制现象,而且在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语言、行为控制、临床等领域都涉及该问题。
实验技术的多样性和精巧性,以及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使该课题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通过查阅中英文文献,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可以是认知抑制内在机制的探索,也可以用认知抑制的实验技术研究知觉、注意、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执行功能、语言、人格、临床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3)独立通过中国期刊网、Elseveir Science、Psycarticles等著名的中英文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料室,全面了解所研究题目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明确被试取样方式、关键变量的操作定义、实验设计类型;独立完成实验刺激的编制,并用E-Prime、Superlab 或其他软件编写实验程序;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用SPSS软件完成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统计处理;对实验数据作出合理解释,并对研究结果作出深入讨论。
(4)根据中国心理学会出版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要求,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
三、涉及到的内容或知识点1.知识背景所谓认知抑制,是指为了进行初始反应而对能导致竞争反应的刺激进行压抑,对可能使初始反应减慢的分心物,以及可能干扰工作记忆当前操作的内部刺激进行抑制。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抑制的关注源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
信息加工系统在处理外界信息时,在特定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性地加工一小部分信息,同时忽视大量作用于感官的无关信息。
针对这种选择性注意机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所注意信息如何激活的问题,实际上认为选择性注意只包括兴奋机制,如许多研究者将空间注意比喻为聚光灯,被注意的目标信息象被探照灯照到一样内部表征得到加强;而对被忽视的无关信息是否受到加工,得到什么样的加工则几乎没有正式的研究。
然而,大量证据表明,视觉过程能够自动激发一些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果对这些过程不进行过滤,就会导致行为的混乱,使人产生一些与当前任务目标无关的行为。
个体为了对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和控制,必须具备抵制无意识激活的反应倾向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人类的抑制控制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在正常的人类被试中很难直接测量,所以被长期忽视。
但随着负启动效应的发现,人们为这种机制的测量和研究找到了有效途径,同时也找到了揭示无关信息命运的方法。
Neill(1977)首先正式提出了对无关信息加工的关注,并用负启动效应进行实验研究。
Tipper等(1985,1995)则基于其有关负启动效应的研究明确指出,对无关信息的抑制也是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重要机制,对相关信息的成功选择不仅需要对目标信息进行有效激活,而且还包括对分心信息的积极抑制。
目前这种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对目标信息的指向性激活和对无关信息的积极抑制已经成为判断一种认知过程是否为选择性注意的两个经典标准。
抑制机制在注意心理中受到关注并取得成功以后。
抑制机制的研究扩展到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语言、行为控制、临床心理障碍等很多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同时,在认知本身的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抑制的分类、实验技术和脑机制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如Nigg(2000)将抑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对运动或认知反应的有意抑制或简称执行抑制(Executive inhibition),是指为了更高级或更长远的目标而对反应的有意控制或压抑,其中包括(1)干扰控制,抑制资源或刺激竞争引发的干扰,如Stroop效应,Flanker 任务,启动,双任务干扰;(2)认知抑制,抑制来自工作记忆或注意的无关信息,如指向性忽略,对侵入思想进行评估,另外,负启动属于自动发生的认知抑制;(3)行为抑制,抑制优势(自动/准备好的)反应,如Stop任务,go/no-go任务,抑制注意定向任务;(4)眼动抑制,抑制反射性眼动,如眼动任务,反眼动任务。
另一类为注意的自动抑制:(1)对最近刺激的监控,抑制对最近呈现过的信息位置的注意和快速眼动,即注意或眼动的返回抑制。
(2)对非注意位置的信息的抑制,注意部分信息的同时对其他信息进行抑制,即外显注意定向和忽视。
2.负启动范式及其他认知抑制实验技术负启动范式是一种用来测量选择性注意中无关信息加工效率指标的实验技术。
这种指标就是负启动效应。
负启动效应是指当先前加工中的干扰刺激在随后的加工中成为目标刺激时,被试对其反应时变长的现象。
负启动效应最早由Dalrymple-Alford等(1966)在Stroop 色词研究中发现,后来受到Neill等人(1977)的重视,并首次提出了对无关信息命运的关注,在80年代由Tipper等将其推广为用于研究分心信息抑制机制的一种主要实验技术。
负启动实验一般包含两种刺激显示和两种实验条件。
刺激显示包括启动显示和探测显示,二者相距一定的时间间隔呈现,启动显示和探测显示中一般都至少需要有两个刺激,一个目标刺激和一个干扰刺激。
实验条件包括控制条件和负启动条件,控制条件下启动显示中的目标和干扰刺激与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和干扰刺激无关;而在负启动条件下,启动显示中的干扰刺激成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刺激,由于启动中被忽视的刺激在探测中重复出现,这种条件也常被称作忽视重复条件。
典型的实验结果是,被试对忽视重复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控制条件的反应时,二者的反应时之差就是负启动效应。
如在Tipper等(1985)的研究中,启动显示和探测显示均由两幅上下放置的普通物体的线条画构成,其中一幅为绿色干扰图片,另一幅为红色的目标图片,要求被试尽快尽准确地命名红色图片,忽视绿色图片。
在实验条件下,启动显示中的干扰图片,如绿色的狗,在探测显示中的成为目标图片,即红色的狗;在控制条件下,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间则无任何关系。
结果发现,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对探测显示中目标的命名明显比控制条件下慢,即出现负启动效应。
许多研究者通过负启动技术对选择性注意中抑制机制的具体性质、分类、影响因素等做了进一步研究。
在抑制的对象上,人们发现不仅潜在参与竞争的分心信息表征受到抑制,而且心理表征与反应间的转化过程,即反应准备的表征也受到抑制。
有关抑制的时间进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抑制是瞬时过程,一旦被试成功完成对目标的选择和反应,抑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很可能快速衰退。
如Neill等(1992)发现,当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时间间隔为1020ms时存在负启动效应,但当间隔2020ms时则不存在负启动。
另一种观点认为,抑制并不总是很快衰退,可持续很长时间。
如Tipper等(1991)发现,与分心信息相联系的负启动能持续近7秒钟时间,而且不受随机的无关插入作业的影响[18]。
有关抑制的分类,主要分特性抑制和位置抑制两种,前者指对刺激的物理颜色、形状、语义等特征的抑制,后者主要指对刺激所在位置的抑制。
有关抑制的影响因素,人们已经发现,额叶损伤、压抑或压力、行为失调、年龄、生理节奏唤醒都能影响到负启动量的变化。
如Intons-Peterson等(1999)发现,当被试在偏爱的时间进行测验时,表现出预期的负启动效应,而测验时间不适宜时,效应减小并有的变为正值。
负启动效应不仅改变了人们对选择性注意机制的认识,而且填补了认知心理学很少研究抑制过程这一空白。
自从选择性注意领域突出抑制过程的重要性后,有关抑制的研究迅速扩展到知觉再认、工作记忆内容更新和执行控制、长时记忆提取、多义词歧义消解以及各种个体差异研究,使抑制概念从特指选择性注意中的分心信息抑制(distractor inhibition)拓宽成涵盖整个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抑制(cognitive inhibition)。
除了负启动技术,还有其他很多实验技术可用于抑制机制的考察,如Stroop效应,Flanker任务,双任务干扰,指向性忽略,对侵入思想进行评估,终止信号任务,go/no-go 任务,抑制注意定向任务,反眼动任务等。
这种实验任务的多样性和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使该领域成为最适合于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题之一。
四、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掌握实验心理学基本方法的基础下,由任课教师首先讲解一个专题“认知抑制及实验技术”。
然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文献资料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题目,并写出实验设计方案。
经教师修改批准,在规定的时间(3-4周)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刺激制作、实验编程、被试招募、实验过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按照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并举行实验报告交流会,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自己的成果。
此外,鼓励学生将实验报告按照发表要求往学术期刊投稿,争取发表科研论文。
在整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做好各环节的辅导和答疑工作。
五、培养学生的能力效果主要从选题的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控制的严密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结果解释的逻辑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等角度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