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脂垂炎

合集下载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MSCT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MSCT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15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3, Vol.21, No.12 Total No.170【通讯作者】田 斌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15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CT增强: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图3B)。

病灶大小:病灶直径约1.8cm~3.6cm,最大病灶约:3.6cm×2.3cm,最小病灶约:2.0 cm×1.8cm。

周围脂肪组织:12例病灶边界均模糊,周围脂肪间隙见程度不同的絮片状稍高密度渗出影。

邻近腹膜及肠壁改变:6例病灶邻近腹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2例病灶可见邻近结肠肠壁增厚,伴周围渗出性改变。

4例患者在3~5天后腹痛症状缓解,12例患者在对症治疗之后随访观察,2周左右临床症状均消失。

1例患者2个月后复查,周围炎症明显吸收、消失(图3C)。

图1A-图1C 25岁,女性,右下腹痛。

图1A:CT轴位平扫示升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中央见点状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见絮状密度增高渗出影。

图1B:邻近肠壁稍增厚。

图1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梭形。

图2A-图2C 31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2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旁一“戒指样”脂肪密度病灶(箭头所示),边缘呈 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2B:病灶周围脂肪间隙内可见絮状渗出影。

图2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典型“戒指样”改变。

图3A-图3C 35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3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3B:CT轴位增强示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央见小圆形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邻近腹膜明显增厚。

图3C: 2个月后复查,病灶明显吸收。

1A 1A 3A 1B 2B 3B 1C2C3C3 讨 论3.1 肠脂垂的解剖基础及APEA的发病机制 肠脂垂是沿着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脂肪小突起,由肠壁浆膜层下的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多见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其次是盲肠[4]。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和讨论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和讨论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和讨论发表时间:2013-04-28T14:38:22.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刘光俊[导读]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病 ,发生这种病是由于扭转或自发的静脉血栓引起的缺血所致。

刘光俊(四川省盐源县树河中心卫生院 615702)【摘要】目的:认识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误诊原因,本文将分析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2月~2013年1月超声检查并经手术与随访证实的急性原发性型肠脂垂炎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9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持续性、局限性腹部剧烈疼痛。

16例治疗一周后痊愈出院,9例治疗11-14天痊愈出院,有4例治疗18-20天痊愈得到出院。

结论: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须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CT影像征象的认识,必要时行腹腔镜或手术探查有助于确诊。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讨论【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56-02 前言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病 ,发生这种病是由于扭转或自发的静脉血栓引起的缺血所致。

因为它和憩室炎,阑尾炎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容易被誤以为是憩室炎或阑尾炎。

随着CT的使用被人们所熟悉。

采取腹部CT检查可以容易地提高诊断率,可以完全避免进行手术。

以抗炎止痛疗法为主的保守治疗就可以治愈。

而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临床上很少见的急腹症,其临床表现与外科的阑尾炎相似,出现腹痛和恶心,并无特异性。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我院在2009年2月~2013年1月超声检查并经手术与随访证实的急性原发性型肠脂垂炎29例患者。

男17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42.6岁,均以腹疼就诊,有21例中度以上肥胖,8例体重正常,右侧腹疼痛14例,左侧腹疼痛15例,疼痛时间3~5天不等,多数于发病后1小时至1天到医院诊治,部分病例于疼痛2天后就诊,全部病例无恶心、呕吐,恶心、无腹泻等现象。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发表时间:2017-11-06T15:46:10.5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作者:商利飞高翔豆永升[导读] 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良性自限性疾病。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 430033)【摘要】资料: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男性多余女;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7岁,结果:9例发生于乙状结肠旁,4例发生与降结肠旁。

特征性表现为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旁类圆形含脂肪密度肿块,周围可见条状高密度环征,环边缘毛糙。

讨论:PEA大多数患者具有自限性,常不需要手术干预,经过抗炎、对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及早做出明确诊断,可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肠脂垂炎;肥胖;多排CT;自限性【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243-02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良性自限性疾病,是由于肠脂垂内的血管扭转、闭塞,进而引起脂肪坏死所致。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3名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多排CT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该病对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男性多余女性;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7岁。

其中11例体型偏胖。

10例患者表现为左下腹疼痛,1例表现为右下腹疼痛,2例表现为中下腹疼痛,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1.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liance CT 64 Slice CT扫描。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10ms,层距层厚3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

13位患者均为平扫,4位患者为住院病人,有充分肠道准备,9位患者为急症病人,未进行肠道准备。

肠系膜脂肪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系膜脂肪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系膜脂肪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系膜脂肪炎是一种罕见的肠系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

Dgder1960年阐述了该病的病理过程,指出该病是由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肠系膜广泛增厚和纤维化引起的,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退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病、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

大多数患者都有创伤史和腹部手术史,因此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腹部创伤、腹部手术、感染、异常反应等因素有关。

这种疾病有许多缺陷。

病变主要侵入小肠系膜,常见于肠系膜根部,也可扩散到肠壁,但往往有限。

患者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体弱、体重减轻等,主要表现为腹痛下腹更常见,左腹和上腹痛也可发生,但较少。

该病有自限的倾向,一般支持治疗,患者症状可缓解。

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

由于文献报告中的大多数病例都有创伤史和腹部手术史,因此推测创伤和手术与该病密切相关,可能与腹部创伤、腹部手术、感染、异常反应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这种疾病有许多缺陷,包括脂肪组织的过度生长和随后的变性、脂肪坏死和黄色肉芽肿炎症。

肠系膜脂肪组织增生后,正常脂质可能从变性脂肪细胞中释放,促进肉芽肿浸润,最终纤维化。

该病主要由腹部创伤或手术引起,导致肠道感染、异常反应,导致肠系膜广泛增厚,然后纤维化。

因此,该病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肠道引起的食欲不振和腹痛。

1、一般表现患者多为体质虚弱、消瘦、慢性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慢性消耗状态,病程可长达数年。

2、腹部表现主要是腹痛,右下腹更常见,左腹和上腹痛也可能发生,但较少。

腹痛程度不是很剧烈,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隐藏疼痛,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腹痛没有转移,也没有辐射到其他地方。

当肠梗阻完全闭塞时,腹痛更剧烈,有时是绞痛。

肠系膜血管狭窄后,可出现肠坏死和化脓性腹膜炎,此时腹痛持续,有腹膜刺激征。

一般来说,腹痛很轻,有时会接触到肿块。

伴随的症状包括腹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

急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肠脂垂炎 网膜梗死 憩室炎 脂膜炎
硬化性肠系膜炎:一种肠系膜脂肪组织非特异性感 染和纤维化。
*Rao PM. Misdiagnoses of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Am J Surg 1998
急性肠脂垂炎
病因和并发症:
A.扭转感染(73%) B.嵌顿疝(18%) C.肠梗阻(8%) D.腹膜内游离体(<1%) E.肠套叠(<1%)
急性肠脂垂炎 急性肠脂垂炎各部位发生率
/bbs/thread/20698179#20698179
outline
急性肠脂垂炎 网膜梗死 憩室炎 脂膜炎
急性肠脂垂炎
正常脂肪垂 起源于结肠浆膜面的腹膜小袋状结节,蒂部带
有血管,常与结肠憩室合并存在,由脂肪组织和血 管组成。长约0.5-5.0cm。
Alpa G. Garg. Inflammatory Fatty Masses of the Abdomen. Semin Ultrasound CT MRI, 2008,29:378-385
Ajay K. Singh. Acute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d Its Mimics. RadioGraphics,2005,25:1521–1534
网膜梗死 急性网膜梗死,与结肠不接触
网膜梗死 F-6y,急性网膜梗死,病灶长约6.5cm
网膜梗死 网膜梗死的进展(3年)
outline
急性肠脂垂炎 网膜梗死 憩室炎 脂膜炎
急性憩室炎
临床表现:年龄较AEA更大些,常有恶心、呕吐、发 热、WBC增高和反跳痛,多有弥漫性下腹痛
CT表现:类圆形脂肪密度病变

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42中国乡村医药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 表现及鉴别诊断闵 华 张陈斌 张宏远 李伟民原发性肠脂垂炎(PEA )是临床相对少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病变,主要是因扭转、静脉血栓形成等导致肠道缺血引起。

临床上以影像学检查为主,以CT 最常用。

该病临床表现和急腹症早期症状很相似,往往被误诊成阑尾炎、胆囊炎等,延误治疗[1]。

为确保PEA 及时有效治疗,需早期确诊。

本文总结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 表现,分析鉴别诊断要点。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的PEA 患者20例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41.8±2.7)岁,病程(3.5±0.9)天。

患者对应病灶位置均有压痛或反跳痛,白细胞和(或)C反应蛋白增高8例(40.0%),轻度发热4例(20.0%)。

由具有高级职称放射科医师两人参照CT 影像学诊断标准[2]进行分析,主要掌握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等。

1.2 诊断结果及CT 表现 病灶位于降状结肠旁11例(55.0%),乙状结肠旁5例(25.0%),升结肠旁3例(15.0%),回盲部旁1例(5.0%)。

病程:进展期(1天以内)12例(60.0%),早期(1~5天)、恢复期(5天以上)各4例(各20.0%)。

患者病灶均呈圆状或椭圆状,直径1.1cm ×1.2cm 至2.6cm ×3.4cm ,边缘为环形高密度影,周围脂肪间隙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渗出影。

早期病灶属于低密度脂肪组织,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缘薄于环壁(图1);进展期病灶内可见高低混合密度影,环壁增厚,周围系膜肿胀(图2);恢复期病灶变小,形态不规整,环壁变薄(图3)。

作者单位:314502 浙江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闵华、张陈斌、李伟民) ;嘉兴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张宏远)通信作者:闵华,Email:minhua-2005@1.3 手术及病理情况 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15.0%),术中可见结肠旁脂肪呈垂扭转,颜色暗红,周围系膜增厚,相关结肠壁充血水肿,为坏死组肪组织;17例(85.0%)通过肠镜、超声、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经对症用药后病灶及临床症状消失。

肠脂垂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肠脂垂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肠脂垂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放射学实践年月第卷第期 , , ,1 2 8 2 2 0 1 2 1 1 2 7 1 1 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 N o v 2 0 1 2 V o l 2 7 N o . 1 1? 影像动态 ?肠脂垂炎 : 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 ,B e n d e r B K o r n A I o a n o v i c i u S D H o r e r Mg肠脂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 , 长度0 . 5~, 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 , 肠脂垂内有各自5 . 0 c m独立的动静脉供血。

整个结肠约有个肠脂垂 , 主要1 0 0 ~ 1 5 0分布在横结肠及乙状结肠。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由于肠脂垂发生扭转 , 造成肠脂垂内的血管闭塞、脂肪坏死。

至于继发性肠脂垂炎 , 则是因为附近的组织先有一些如憩室炎、阑尾炎及胆囊炎等炎症反应 , 再侵犯到肠脂垂而导致后者发炎。

比较少见的原因则是肠套叠和出血。

临床上本病需要与阑尾炎相鉴别。

由于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 可能有很多病例未见报道 ,图、 ) 直肠脂垂炎的超声检查 , 显示邻近结肠的强回声团1 a b因此发病率不详。

现有临床数据显示 , 本病发病率约为块 ( 箭 ) 。

- 5/ 年。

0 . 8 8 × 1 0与憩室炎鉴别的关键在于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中央无血流信临床症状号。

临床症状根据受累结肠的节段不同而不同 , 最常见的症增强扫描显示肠脂垂炎通常表现为肠壁旁的椭圆形或C T状是局限性的短期腹痛。

此外 , 患者伴有反跳3 0 %痛 , 患者伴恶心和呕2 0 %吐 , 极少数患者伴发肠梗阻症状。

只有大约7 %的患者伴有血液内白细胞增多。

最常见的临床诊断是急性憩室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

在大多数情况下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 , 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 , 因此正确的识别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本病的治疗意义较大。

憩室炎与肠脂垂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憩室炎与肠脂垂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M 48Y 腹痛1天
结肠癌
征象
憩室炎
渗出改变 明显,腹膜炎
肠系膜直小 血管充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相关发病因素包括慢性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肥胖及饮食习惯(低纤维饮食)、非甾体消炎药使用等。 ✓ 结肠憩室炎通常为憩室微穿孔引起,当憩室颈变窄时,憩室内的粪便和分泌物排空不畅,其内黏液分泌
及细菌滋生,破坏黏膜通透性,导致其缺血坏死,进而引发炎症和穿孔。 ✓ 由于结肠憩室壁通常缺少肌层,故炎症极易扩散,形成憩室周围炎及周围脓肿,少数可发生急、慢性穿
llI期:化脓性腹膜炎
IV期:粪便性腹膜炎
治疗 门诊随访
抗生素
抗生素 经皮穿刺引流 腹腔镜腹腔冲洗和引流 腹腔镜腹腔冲洗和引流或手 手术 Hartmann切除术
CT表现
✓ 直接征象:结肠肠壁外的囊袋状突起,内可见液性密度影或高密度影,憩室壁和相邻的肠壁增厚, 增强明显强化。
✓ 间接征象: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见脂肪索条影(fat stranding),可继发结肠外 侧的腹膜增厚。
症状通常2周内消失,CT表现多在6个月内消失。
CT表现
✓ 结肠对系膜缘与结肠壁相连的卵圆形低密度脂肪团块。 ✓ 直径多小于5cm(典型直径范围为1.5-3.5cm)。 ✓ 邻近肠壁多不增厚。 ✓ 环征:中心密度较低,边缘密度较高(为炎性增厚的脏层腹膜)。 ✓ 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 ✓ 中心点征:病灶中心可见点片状或条索状稍高密度影,为引流静脉血栓形成或出血性坏死。 ✓ 邻近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为周围炎性改变。 ✓ 局部壁层腹膜增厚(腹膜组织充血水肿)。
M 47Y 突发腹痛1天余
F 46Y 右下腹疼痛5小时
2018-06-11 2018-06-19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韩 凯 (山东省淄博市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山东 淄博 255400)[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表现与CT的影像表现,探讨CT在肠脂垂炎方面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治疗或随访后诊断为肠脂垂炎的病例,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密度及周围脂肪改变等。

结果:7例病例均为单发的卵圆形脂性密度灶,边缘呈环形高密度并见周围脂肪间隙内渗出改变,3例中心见点线状高密度,其中1例病灶临近肠壁略增厚。

结论:肠脂垂炎为良性自限性疾病,CT有较为典型的特征,因此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急腹症;肠脂垂炎;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原发性肠脂垂炎为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1],临床表现类似于外科急腹症,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容易将其误诊为阑尾炎、胆囊炎、憩室炎、网膜梗死、局限性腹膜炎或妇科的急性病等,部分患者甚至通过剖腹探查手术后才得以确诊。

近年来随着CT技术在急腹症患者上的广泛应用,该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同时也有经超声检查发现肠脂垂炎的病例报道[2]。

因此影像检查在急腹症诊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肠脂垂炎在CT上具有较典型的影像表现,有利于病灶的发现及定位,对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以避免患者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间7例CT检查并经治疗或随访后诊断为肠脂垂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6~56岁。

7例患者均因腹痛就诊,5例表现为左下腹部疼痛,1例为上腹部疼痛,1例表现为右下腹痛,患者均无明显呕吐、发热等情况。

1 2 检查方法:7例均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60mAs,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以下,层厚5mm,后期常规1mm薄层并进行多方位重建。

增强患者扫描时自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80ml,注射速率3ml/s,注射25s后开始动脉期扫描,60s后实质期扫描。

肠脂垂炎的CT诊断

肠脂垂炎的CT诊断
平 扫 与 增 强 时 2次 数 据 采 集 扫 描 参 数 完 全 相 同 , 扫 描 的 即
总之 ,4层 螺 旋 C 血 管 减 影 技 术 与 D A 原 理 相 似 , 6 T S 通 过 减 影 软 件 处 理 血 管 图 像 , 得 我 们 能 高 效 、 便 、 捷 使 简 快
17 . 6 5
起 始 与 结 束 位 置 、 电压 与管 电流 、 距 、 厚 与 层 间 距 、 管 螺 层 矩 阵 、 建 方 式 及 扫 描 时 间等 参 数 完 全 一 致 。总 之 , 药 前 后 重 注 2次数 据 采 集 患 者 体 位 及 扫 描 参 数 一 致 是 保 证 C 减 影 血 T 管 成 像 图 像 质 量 的 前 提 。③ 扫 描 速 度 : 描 速 度 至关 重 要 。 扫 扫 描 速 度 越 快 越 好 , 组 扫 描 速 度 为 0 3 / , 距 采 用 本 . 3 sr螺 0 7 11 . ~ . 。同 时 , 不 影 响 图 像 质 量 的 情 况 下 , 加 大 螺 在 应 距 , 时适 当增 大管 电流 , 提 高 扫 描 的 时 间 分 辨 率 。快 速 同 以 扫 描 的 目的 是 在 血 管 动 脉 期 内完 成 扫 描 , 动 脉 增 强 的 C 使 T 值 达 高 峰 , 建 图像 质 量 最 佳 。④ 造 影 剂 注 射 速 率 : 于 重 由 C 减 影 图 像 的信 噪 比取 决 于 对 比剂 到 达 靶 血 管 的 浓 度 , T 一 般 要 求 C 值 差 异 要 在 10Hu 以上 , 能取 得 良好 的 减影 T 1 才 图 像 , 组 均 以 4mL s 入 对 比剂 , 常规 C 本 /注 比 TA 采 用 的 速 率 3 3 5mL s 快 , 证 了 良好 的 减 影 成 像 效 果 。⑤ 延 ~ . / 要 保 迟 时 间 : 强 扫 描 延 迟 时 间应 准 确 无 误 , 证 目标 动 脉 中造 增 保 影 剂 浓 度 达 到 峰 值 时 扫 描 , 组 病 例 全 部 采 用 智 能 跟 踪 法 本 选 择 扫 描 时 机 。⑥ 扫 描 层 厚 : 描 层 厚 应 尽 量 采 用 最 薄 。 扫 为 了 提 高 图像 空 间 分 辨 率 , 建 层 间距 应 小 于层 厚 , 有 部 重 且 分 重 叠 , 得 图像 更 加 细 腻 柔 和 , 于 细 微 血 管 性 病 变 的 明 使 便

肠脂垂炎的CT诊断

肠脂垂炎的CT诊断

肠脂垂炎的CT诊断秦幸茹;闫浩;任莹【摘要】目的:对急性肠脂垂炎的CT征象加以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搜集2009年-2012年间由cT检查及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肠脂垂炎发生的位置,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周围炎性反应、邻近肠壁改变等.结果:24例患者的肠脂垂炎均为单发,表现为紧邻肠壁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缘呈完整或不完整环形软组织密度,中心呈脂肪密度.100%的病灶周围见到模糊渗出影,局部肠壁均未见明显增厚,17例病变邻近腹膜可见不同程度增厚、渗出.结论:肠脂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正确的诊断将有助于避免该病的过度治疗.【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6(027)005【总页数】3页(P349-351)【关键词】急腹症;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作者】秦幸茹;闫浩;任莹【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1;R814.42肠脂垂炎是引起腹痛的病因之一,虽然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临床上却常被误诊为其他急腹症而导致错误的治疗,因此增加对该病的认识进而及时的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临床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价值[1]。

目前CT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急性腹痛患者,用于判断腹痛的原因并协助治疗,对于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如阑尾炎、憩室炎、肠梗阻等的CT表现我们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但是对急性肠脂垂炎的研究报道则很少[2]。

本研究旨在对急性肠脂垂炎的CT特征加以分析,提高该病的CT表现认识。

搜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由CT检查及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24~78岁(平均36岁,中位数30岁),其中17例患者表现为左下腹痛,2例表现为右下腹痛,其余5例为弥漫下腹痛。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

原发性肠脂垂炎(PEA )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的一种,疾病经常被误诊,一些病患甚至在接受剖腹检查后才得以确诊。

因为疾病的自身特征,对于可能出现该疾病的患者,进行早期影像学诊断检查,可减少非必要性开腹手术或者过度抗生素治疗。

当前,CT 已经成为了诊断PEA 的主要项目之一[1],为了全面分析PEA 的CT 诊断及临床治疗情况,本文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6例PEA 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6例PEA 患者为研究对象。

病患临床表现为:左下腹痛7例,右下腹痛5例,左、右中腹痛各1例,右上腹痛2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2.2±1.2)岁。

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25~9.33d ,平均为(5.0±1.0)d 。

体检结果证实:病患腹部平坦,未触及肿块,压痛者12例,均无显著反跳性疼痛现象,经实验检查结果为:C 反应蛋白(CRP )上升13例,白细胞轻度上升为14例。

1.2方法1.2.1CT 诊断法: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n128层双源炫速CT 设备进行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370mg /ml 的非离子碘影剂60~70ml ,注射速度3ml /s ;随后以相同的注射速度注射20ml 等渗0.9%氯化钠注射液。

使用追踪法监测启动扫描,兴趣区设置在主动脉弓,触发阈值为100H u ,自动触发,延迟时间2s 。

扫描条件:参数为:160mAs ,120kV 。

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

层厚设定为8mm 。

结束之后,常规进行1mm 的薄层重建,在必要情况下,进行三维重建。

病患检查前1~2h ,服用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剂量为800~1000ml 。

在进行增强扫描过程中,开展经肘静脉注对比剂。

共计90ml ,注射速率为3ml /s ,增强扫描的时间通常在60~90s 。

MS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

MS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

MS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许轲;刘红南;金中高;王永锋;浦智韬;王成伟【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s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in PEA. Methods This study was retrospective,with Mainly analysis of the MSCT manifestation of 17 patients with PEA confirmed by clinical follow-up. Focus was put on the location,size, shape,density,boundar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surrounding structures of the lesions. Results 9 lesions located next to colon sigmoideum,6 lesions situated in ileocecal region,and 2 lesions around hepatic flexure of bowel . The sizes of the lesions ranged from1.5cm×2.0cm to3.0cm×5.0cm,average diameter is 2.0cm×4.0cm. 2 lesions show round or ovoid and 15 lesions show ring like or annular high density shadow on the edge of the bowel wall,the centre of the lesion present punctiform higher density shadow,and the funicular shadow can be seen around the lesions,all the boundary of the lesions are obscure. 15 lesions were found with thicken peritonaeum,and were concave by slight tration .1 lesion were found with thicken and edema bowel wall,2 lesions were foun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effusion in paracolic sulci and pelvic . All the lesions were confirmed to PEA according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ymptoms and abdominal mass after 2~4week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 Conclusion PEA possesses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 in MSCT,it is easy to make a dignosis combined wi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avoiding unnecessary surgery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PEA)的诊断价值。

原发肠脂垂炎的CT、MRI诊断鉴别及临床价值

原发肠脂垂炎的CT、MRI诊断鉴别及临床价值

原发肠脂垂炎的CT、MRI诊断鉴别及临床价值作者:田卫兵杨培金王二君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9期【摘要】探讨CT及MRI对诊断原发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PEA)的影像诊断、鉴别及临床价值。

搜集PEA患者资料8例,行下腹部及盆腔 CT及MRI扫描, 2例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EA, 6例随访证实。

CT及MRI能够准确诊断,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原发肠脂垂炎;CT;MRI原发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PEA)是一种罕见病,自限性疾病[1]。

但随着多排螺旋CT及高场MRI发展逐步被大家所认识,作为一种腹疼疾病,临床表现与阑尾炎、网膜梗塞及憩室炎多种急腹症相似。

所以影像学诊断使患者选择适当处理方式避免住院治疗及手术尤为重要[2]。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搜集自2010年2月~2012年6月8例本院患者, CT 6例, MRI 2例,其中2例手术经病理证实。

6例患者CT随访病变消失,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1~56岁,平均47.2岁,均显肥胖,首发症状均为下腹部疼痛,伴有发热。

1. 2 CT检查方法本组6例行腹部CT扫描,其中6例CT增强, 2例单做 CT 平扫(philips brilliance型64层螺旋 CT)扫描患者均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面到耻骨联合上缘,扫描条件为120 kV, 150~200 mAs,层厚、层距为 5 mm,螺距1.0,重组层厚1.0 mm 增强扫描均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300 mgI/ml,碘海醇),流速3 ml/s,采用双期扫描方式,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35 s,门静脉期扫描时间为 65~70 s。

影像后处理:以扫描的薄层轴位图像为原始资料,行病灶最大切面方向的多平面重组( MPR)。

肠脂垂的名词解释

肠脂垂的名词解释

肠脂垂的名词解释肠脂垂是一个医学术语,用以描述肠道内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胃和肠道组成,其中肠道又可分为小肠和大肠。

肠脂垂是指位于大肠内的一段小而弯曲的结构,其形状类似于暗色的脂肪条纹。

肠脂垂在解剖学上被称为"appendices epiploicae" ,由由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的小憩室。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可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肠脂垂分布于大肠上的不同位置。

它们通常位于大肠的两侧,挂在大肠外层的脂肪组织上。

肠脂垂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不一致,每个人的消化系统中都存在差异。

其主要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它们可能起到缓冲和保护大肠的作用。

通过脂肪垫的存在,肠脂垂可以减少腹腔内器官的摩擦,减少身体在运动时的不适感。

然而,当发生肠脂垂炎时,肠脂垂就成为了一个医学问题。

肠脂垂炎指的是肠脂垂发生炎症和感染的情况。

肠脂垂炎可能由于肠脂垂发生扭转、阻塞或感染进而引发,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但一旦发生则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肠脂垂炎通常会表现出剧烈的下腹痛、腹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而通过腹部超声、CT扫描等检查手段,医生可以发现肠脂垂有异常增厚及积液等征象。

通常,对于轻度肠脂垂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和休息来缓解症状,但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尽管肠脂垂的疾病相对较少见,但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来说,了解肠脂垂的存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特别是那些有消化系统相关问题的患者,如慢性胃肠道炎症、结肠息肉等疾病,肠脂垂的存在可能会对诊断和治疗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肠脂垂分割的现象。

肠脂垂分割是指肠脂垂的一部分与大肠相连,而另一部分独立存在。

尽管肠脂垂分割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肠脂垂扭转或引发炎症时,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肠脂垂是肠道内的一种生理特征,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肠脂垂扮演着缓冲和保护大肠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发生肠脂垂炎时,肠脂垂可能会引发不适和并发症。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宋庆轮;张举名;陈卫霞;黄喜岷;张雪梅;甘利娟【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indings and it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cute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APEA). Methods The clinical records and CT images of 7 patients with APEA performed at Chengdu Western Hospital between Dec. 2011 and Jul. 2016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 diagnosis of 3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ree of seven cases were located at the side of the ascending colon, and the rest (4 cases) located near the sigmoid colon. In all of 7 cases, CT scans demon-strated oval fat-density nodules adjacent to the colon with thin circular rim and slightly high density shadow. The pres-ence of funicular or patchy exudation with surrounding fat stranding appeared in 5 cases. And in 7 cases, the center of the lesion showed punctate or linear slightly high density shadow; ring-enhancing lesions appeared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4 cases showed thickening of adjacent peritoneum, and 3 cases appeared as focal colonic wall edema and thick-ening. Conclusion Acute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has characteristic CT feactures. Recognizing lesions in APEA CT signs can avoid unnecessary surgical treatment.%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西区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例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7例患者中3例位于升结肠旁,4例位于乙状结肠旁.7例CT平扫表现为结肠旁卵圆形脂肪密度结节影,边缘呈薄层环状稍高密度影,5例周围脂肪间隙内显示条索状或斑片状渗出影,7例患者病灶中心均可见点状或线状稍高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呈环状强化;邻近腹膜增厚4例,局部结肠壁水肿、增厚3例.结论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具有特征性CT表现,正确诊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10【总页数】3页(P1632-1634)【关键词】肠脂垂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宋庆轮;张举名;陈卫霞;黄喜岷;张雪梅;甘利娟【作者单位】成都市西区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 610036;成都市西区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 61003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 610036;成都市西区医院普外科,四川成都 610036;成都市西区医院病理科,四川成都 610036;成都市西区医院病理科,四川成都 6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acute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APEA)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由扭转或静脉血栓引起缺血所致。

肠脂垂炎和憩室炎影像学鉴别诊断

肠脂垂炎和憩室炎影像学鉴别诊断

Normal Epiploic Appendages in Patients with Ascites on US
Ascites
*
Ascites
*
Ultrasound with power Doppler
Vriesman AC. Abdominal Imaging. 2002; 27: 20-28.
Before interpreting Ms. J’s abdominal CT, let’s learn about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d diverticulitis, and how they are diagnosed
radiologically…
Anatomy: Epiploic Appendages
Epiploic Appendagitis on CT: Companion Patient 1
Parietal peritoneal thickening
Coronal CT with IV contrast
PACS, BIDMC
Fat-density ovoid lesion surrounded by hyperattenuating ring of thickened
Fat-density ovoid lesion with hyperattenuating ring and surrounding inflammation
CT pelvis with IV and PO contrast
PACS, BIDMC
Epiploic Appendagitis on CT: Central Dot Sign
• Ovoid pericolic lesion of fat density

肠脂垂炎的超声表现

肠脂垂炎的超声表现

肠脂垂炎的超声表现宋宴鹏;李杰;张超【摘要】目的:分析肠脂垂炎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肠脂垂炎的超声图像,观察病灶包块的边界、形态、内部回声、部位、彩色血流及与腹壁的粘连情况等.结果:17例病灶形态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水平与病程的发展及就诊时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包块位于回盲部2例、升结肠旁3例、降结肠旁3例、乙状结肠旁9例;病灶内无或仅有少许血流信号;13例与腹壁粘连,4例与腹壁不粘连.结论:肠脂垂炎有较典型的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该病的诊断.【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2(023)004【总页数】2页(P273-274)【关键词】结肠疾病;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作者】宋宴鹏;李杰;张超【作者单位】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特检科,山东青岛266300;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特检科,山东青岛266300;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特检科,山东青岛26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R445.1结肠肠脂垂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1],以往临床上认为此病属少见病,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此病的发病率并不低。

临床主要表现:无明显诱因的下腹部疼痛,而且定位准确,临床常误诊为阑尾炎、泌尿系结石、化脓性憩室炎以及妇科炎症等。

就诊时常以外科急腹症做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该病。

本文系统性回顾了我院经超声诊断并由手术及病理或临床保守治疗证实的结肠肠脂垂炎17例,总结结肠肠脂垂炎典型的超声表现,以提高本病临床及超声诊断的准确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或临床过度抗炎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2003年1月—2010年5月住院患者经手术及病理或临床保守治疗证实的结肠肠脂垂炎17例,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48.5±3.0)岁。

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中下腹部局限性疼痛,压痛明显,伴反跳痛。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 HDⅡ、GE expert 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凸阵探头3~3.5 MH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