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
浅谈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
浅谈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论文摘要]心理资本正逐渐超越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有价值和最无法替代的核心资源。
大学生在加强智力资本开发的同时,更应注重心理资本的开发。
根据心理资本的构成,高校应该从促进自我效能、提升希望感、培养乐观精神和增强坚韧力四个方面入手,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使其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就业当今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尤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模式,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及就业率的节节下滑使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紧迫且现实的社会问题。
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头号杀手”,他们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恐惧不安,而这样的心理素质又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反作用于就业,使大学生无法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作为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事业的前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心理资本,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开发心理资本潜能,有效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中迫在眉睫之事。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
他将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认为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也属于资本管理。
进而,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路桑斯(Luthans)对塞利格曼的概念进行延伸和丰富,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能力”。
心理资本由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构成。
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力(Resilience)四个组成部分。
大学生心理资本情况分析与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心理资本情况分析与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持续成为热点话题,为了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的影响并不大,而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之间存在明显关联。
心理资本中的相关因素对就业能力有良好的提升促进作用。
也就是说,积极向上的心理资本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各校大学生应正确培养心理资本,从而帮助就业。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就业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现象,受到各階层广泛关注。
国家与政府也采取相关措施对此现象进行补救,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缓解。
究竟是什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扩招,社会压力大,独生子女独立性差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但最主要的依然是大学生对自身能力要求过低,就业能力达不到社会发展需要。
因此,在当前状况下,亟需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影响就业能力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探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帮助,缓解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资本基本情况与心理资本定义维度1.大学生心理资本基本情况。
相关数据显示,不同省市学生在不同因子、年级、性别等方面调查结果存在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性别、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主要因为因子不同。
比如在性别差异方面,这也和国情教育相关,社会对男女能力的要求也做出了差别。
男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勇于承担,勇敢顽强、自信坚韧;女性则是要求温柔细腻、包容善良、谦卑奉献。
因此,在对心理资本进行提升时,男女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
2.心理资本定义。
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效率的个性特征,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自尊与自我认知度,引导个体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心理资本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积极的心理要素,具体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是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
对于心理资本的系统界定,是一个人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一种积极状态,具体体现在:对目标锲而不舍,积极寻找正确的获取成功的方法和道路,灵活变通;在面对挑战时,竭尽全力并有信心能够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态度和方向;当逆境时,能够坚持不懈,调整状态超越从前,以取得成功。
基于职业认同和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实证研究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限制,例如样本选取的单一性、问卷调查的主观性 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理论依据。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就业心 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 业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成为当前社会工作 的重要议题。网络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工作方式,具有灵活、便捷、高 效等特点,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提升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还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 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通过参加各类学组织、社团活 动、志愿服务等,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在职场中发 挥个人优势打下基础。
4、求职技巧: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提前了解求职技巧,提高自己的简 历撰写能力和面试表现。通过模拟面试、听取求职讲座等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求 职技巧,提高求职成功率。
文献综述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信、 希望、乐观和韧性等方面。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能够预测工作绩效、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所 具备的综合性能力,包括专业技能、通用技能、求职技能和适应技能等。大量研 究表明,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1、培养职业认同:大学生应尽早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通过实习、社团 活动等方式了解各类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找到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 职业。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为 日后求职做好准备。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择业效能感较低。
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恐惧不安,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又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就业表现,使得他们消极、被动面对就业。
而目前的就业指导,多是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资本等方面来进行的,而较少从他们内在的心理资本角度来进行探讨。
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提高其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迫在眉睫的领域。
一、内涵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研究,虽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但并没有统一一致的定义,但在梳理这些定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业能力是和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取并维持工作机会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弱化成因的心理学解析许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就业能力不足,是由于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存在自负与自卑心理的交替、依赖性较强,导致他们就业能力脆弱,更害怕面对就业的失败而让自己没面子。
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弱化的心理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就业焦虑与恐惧心理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当前大学生普遍心理冲突严重,一方面内心着急自己不能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
在谈到就业问题时,多数学生反映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退缩的心理。
第一,他们不能理性认识评价社会。
不少学生虽然迫切希望自己尽快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又担心自己不能适应社会,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就业心理准备;第二,缺乏明确的职业决策方向。
多数学生会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考研还是就业,是找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在面对择业时,表现的比较茫然与不明确。
(二)就业挫折与悲观心理当前大学生读书成本高,而不能顺利就业的也比较多,社会充斥着“读书无用论”,而就业的挫折使他们更加苦闷、失望、愤怒等。
心理资本理论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启示
心理资本理论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职场竞争过程中,优秀的就业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们进入职场的必备条件。
然而要想拥有优秀的就业能力,仅有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心理资本理论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思想,它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心理资本理论,也叫做人力资本理论中的第四个元素,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具有价值的个人心理和情感素质。
包括自信、积极心态、自控、乐观、适应性、灵活性等等。
这些素质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比专业技能和知识更重要。
因为只有掌握好心理资本,才能更好地激发我们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提高个人对职场挑战的应对能力,并获取更好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首先,自信是大学生就业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资本。
有自信的人,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乐观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在实现职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所以,大学生们需要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了解、自我肯定,同时不断拓宽自身做事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在自信方面得到提升,提升价值,从而更好地走进职场。
其次,适应性是另一个重要的心理资本。
当面对新的工作和业务时,大学生必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适应新的职位需求,发挥其潜力和优势。
因此,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了解自己的职业意愿、兴趣所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行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创造前提条件。
最后,自我控制也是大学生就业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资本之一。
大学生们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知道如何取得他人的支持与信任,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习惯和个人行为规范,如坚定的意志、约束自己的情绪、诚实守信等,才能更好地在职场上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实现职业发展和生活的双赢。
总之,大学生要想在职场上有出众的表现和大力发展,必须关注自身的心理资本,并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
在大学的学校团队、社会实践、心理辅导等方面,大学生应该多做尝试,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的挑战和变化,为实现职业目标和人生的梦想创造条件。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何志芳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何志芳【关键词】心理资本;就业能力;相关关系0 引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更是指由知识能力、技能能力、思维能力、心理能力、个性、态度等一系列构成的能够适应就业的能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理、个性、态度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影响较大。
心理资本是个体成长和发展协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因此,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1.1 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1]。
心理资本可分为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
人际心理资本与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合作和沟通能力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这些因子主要涉及更多的是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积极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与心理资本两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关系,这也表明了自我管理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心理资本的改善将有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善,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变将意味着就业能力的改善。
心理资本的改变对就业能力的改变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1.2 心理资本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新维度。
心理资本在调节个人情绪,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充满希望的毕业生的目标往往是合理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目标即可以让他们保持向上的奋斗也能让他们在奋斗中不至于失去信心因而充满着对工作的信心。
拥有高自我效能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有很强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能够让他们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从容的面对工作压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难以迷失自我。
所以这种学生一般是积极的面对各种挑战,并且会主的去要求一些有难度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绩效。
1.3 心理资本为高校提升人才就业竞争力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关研究的结果都表明,心理资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效应[2]。
luthans等对422位中国员工的实证研究发现[3],具有高绩效的员工都具有极佳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研究1.1心理资本的研究综述1.1.1心理资本的概念对心理资本的概念,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取向:1、特质论:心理资本是个体内在特质的一种体现,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较好地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易发生改变。
2、状态论:心理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状态,个体可以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或调整获得这种状态。
3、综合论:心理资本是具有状态性和特质性的综合素质 ,即心理资本既具有特质论的特性,也具有状态论的特性。
应该将这两种观点加以综合进行分析。
本研究拟采用路桑斯(F. Luthans),尤瑟夫(C. M. Youssef)和阿沃利奥(B. J. Avolio) (2007) 所修订心理资本定义,将心理资本理解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是:(1)面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时,有信心(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以取得成功;(2)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optimism——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调整或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hope——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身处逆境时,能持之以恒、并迅速复原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resilience——初性)"1.1.2 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给企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的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企业的管理者和学者们一直致力于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研究,在实践的经验中逐渐发现员工的心理状态对组织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发现吸引了大批的学者加入到研究的行列。
2002年塞林格曼(Martin E.P.Sdigman)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 他认为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同企业的其他元素一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该将他们纳入资本的范畴[5]2004年,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路桑斯(Luthans)在分析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与区别之后,提出了强调人的积极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概念[6]。
合理开发利用心理资本 提升“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心理资本提升“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摘要】农村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心理资本来提升农二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介绍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和意义,然后分析了农村大学生目前就业的现状。
接着阐述了合理开发利用心理资本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最后列举了一些心理资本在农村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案例。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心理资本对农二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心理资本对提升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提升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心理资本、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提升能力、具体措施、应用案例、重要性、作用、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学生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焦点群体之一。
作为“农二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但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差等诸多问题。
农村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和资源,很难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
农村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抗压能力不足等心理素质问题,也影响着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表现。
1.2 研究意义通过对心理资本的概念与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心理资本对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培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心理资本的必要性,可以深刻揭示农村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最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心理资本在农村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效果,可以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实证支持,为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实践经验。
研究心理资本对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研究作者:林孟晖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学生就业力越来越重视,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髙校提高就业率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有助于高校对大学心理和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期与判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就业力一、问题的提出心理资本的概念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提出的,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心理资本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工作绩效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很多研究学者证实。
目前,国内外对于心理资本的结构及构成要素的观点比较多,但总体来说,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是乐观、自信(自我效能)、希望、韧性这四个。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要素也是这四个维度。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次研究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了两所高职院校5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452份,有效率90.4%,其中,男生217人,女生235人。
具体来说,大一学生194人,大二学生180人,大三学生78人;独生子女158人,非独生子女294人;来自城市的学生136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16人;文科类学生122人,理工类学生92人,农林类学生238人。
本次研究参考国内外研究资料,选取了张阔等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从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进行了调査,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就业能力采用的是吕兆华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
三、结果和分析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分为3.2531,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因子的均分分别为2.9631、3.2579、3.1806、3.3275,均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和各因子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
大学生就业力总体均分及各个因子的均分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分别为3.0879、3.5743、3.2179、3.4481、3.3754。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教材 中的 图表 清晰易懂 、 无歧 义 , 图文搭 配和谐 、 美观, 版 面活
泼新颖 , 有 助 于 激 发 学 习兴 趣 。超 过 7 0 %的 学 生 觉 得 教 材 的字
距、 行距合适 , 有足够 的空间进行批注 。
2 . 2 教 材 实 际使 用情 况 ( 见 表4 )
从 表 4中看 出 , 超过 7 0 %的学 生课前 预习本教 材 、 课 后偶 尔阅读 本教材 、 考试 前只阅读考试相关 内容 。超过 6 0 %的学生
提 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应通 过积极认 知就业形势 、 规划职业
生涯 、 给予 人生经验 、 完 善人生价 值信念等 途径提升 学生心理 资本 , 提高就业能力 。王鉴 忠等 [ 4 】 认为心理资本有助于大学生最
终赢得职场竞争。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之 间存 在密切关 系 , 本研究 旨 在 了解 大学生 心理资本 、 就业 状况 的基础上 , 探讨 心理资本 与
1 对 象与 方 法 1 . 1 研 究对 象
差异( 尸 > 0 . 0 5 ) , 但男 生高于女生 ; 就业 能力 自评量表 总分在生源 地上差异不显著( O . 0 5 ) , 男生高于女生 。
2 . 2 . 3 大 学 生 心 理 资 本 与就 业能 力在 经 济 状 况 上 的 差 异 ( 见 表
量表” 对 1 5 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在经济状况 、 是 否独生子女 、 学 习成绩上存在显著性差 异, 在性 别、 生源地 、 是 否单 亲、 人 际关系状 况上 不存在 显著性差异 ;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 力呈显著 正相 关; 心理资本对 就业能 力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心理 资本是影 响大学生就业 的重要 因素。
合理开发利用心理资本 提升“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心理资本提升“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的子女也开始出现了大规模进入高校的趋势,这类被称为“农二代”的大学生面临着不同于城市家庭子女的就业难题。
其中,心理资本对“农二代”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资本的概念、“农二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心理资本在提升“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实践中,分别提出观点和建议。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心理资本指个体拥有的一类可以用于获得成功、产生回报的心理特质和心理状态。
心理资本具有三个要素,即积极心理状态(如自信、积极乐观、成就愿望等)、积极人格特质(如主动性、乐观性、自律性等)和积极行为和动机(如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等)。
心理资本可以通过培养和提升来增强个体的职业发展和成功的能力。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心理资本,对于提升“农二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至关重要。
二、“农二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长期的乡村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不足,许多“农二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
例如,很多“农二代”缺乏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家庭子女所拥有的人脉资源,难以进入更高端的职业领域。
此外,由于培养环境和心理特质的不同,许多“农二代”也存在着与城市家庭子女不同的心理压力和就业焦虑。
针对这些问题,提高“农二代”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是必要的。
三、心理资本在提升“农二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实践1.提高自信心自信心是提高心理资本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农二代”大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各类活动来优化“农二代”大学生的培养环境,让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另一方面,则需要为“农二代”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体验,这可以通过赞扬他们的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2.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提高心理资本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农二代”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必备条件。
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自我依赖性,从而在就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_以浙江某高校大学生为例_鲁银梭
Education & Teaching 教育与教学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61摘要:本文从心理资本视角出发,分析浙江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心理资本中的四个维度均与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和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心理资本 就业力 大学生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回顾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
2013年5月24日数据显示“浙江26.7万大学生,目前仅两成签约”。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者们也积极探讨促进就业的良策,如黄敬宝(2009)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就业力;曾湘泉也认为,提升就业能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由知识、技能、思维、心理、个性、态度等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构成的能力。
近年来,心理、个性、态度等因素备受用人单位的关注,且很多大学生所谓的就业能力不足,恰恰与这些因素有关。
现有关于提升就业力的相关文献也多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干预、心理疏导等视角予以探讨,这些研究更多关注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
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学者研究的新思路。
Seligman (2002)将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
Luthans (2005) 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
学者们也积极探索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如关注自我效能对就业力的影响(毕景艳等,2007;张云仙,2010);关注韧性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金灿,2008)。
现有文献尝试构建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但较多文献倾向研究心理资本单个维度的作用。
对心理资本作为整体构念的作用还未有深入探讨。
因此,本研究拟从积极心理资本视角探讨影响就业力的因素,深入分析心理资本各维度及心理资本整体构念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心理资本理论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论文
⼼理资本理论下的⼤学⽣就业能⼒培养论⽂ 【摘要】⼼理资本作为个体内在积极⼼理资源,对⼤学⽣就业能⼒起到正向预测作⽤,⼼理资本中的⾃信、乐观、希望和韧性能够促使⼤学⽣设⽴合理的就业⽬标,增强对求职情境的掌控,有效抵御焦虑反应,尤其在⾯对就业压⼒、求职挫折时能够帮助⼤学⽣合理归因,保持积极⼼态和持续的就业动机。
⼤学⽣就业能⼒培养应通过全程⽣涯规划、导师制学习、实践创新、职业体验以及结合就业⼼理辅导⽅式开发⼤学⽣⼼理资本,提升综合竞争⼒。
【关键词】⼼理资本;⾃信;乐观;韧性;就业能⼒ 有关就业能⼒(Employability)研究最早出现于英国,着重个体劳动者潜在可雇⽤性⽅⾯的研究,虽然⽬前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常丰富,然多以在职⼈⼠为研究对象。
国内学者以⼤学⽣群体为对象展开了⼤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关于⼤学⽣就业能⼒虽然没有公认的统⼀的定义,但都⽐较⼀致地认为⼤学⽣就业能⼒是⼀种获得、保持、发展⼯作的综合能⼒(陈勇,2013),是⼤学⽣综合素质和潜在能⼒在其职业⽣涯上的集中体现。
20世纪末积极⼼理学兴起以后,FredLuthans等⼈(2004)将积极⼼理学理论引⼊组织⾏为领域,形成⼼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随后有关⼼理资本研究⼤量涌现。
⼼理资本指的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理状态,包含了⾃信、乐观、韧性和希望四个维度,具有可测量、可开发、可培养的特性。
⼼理资本和就业能⼒作为个⼈内在潜在素质,具有很⼤相关性,⼼理资本的可测量、开发、可培训的特性为⼤学⽣就业能⼒的开发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1⼼理资本对⼤学⽣就业能⼒的促进作⽤ 近年来,国内以⼤学⽣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就业能⼒的研究逐渐丰富,沈晓梅(2013)、马亚静(2014)、李晓娟(2014)等对⼼理资本与就业能⼒关系展开了理论⽅⾯探讨,李⾦地(2013)王尧骏(2013),师⽟⽣、安桂花(2014)的研究发现,⼼理资本的⾃我效能感、韧性、希望和乐观因⼦对就业能⼒具有正向预测作⽤。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对策
曾 玲
( 南 京 邮电大 学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摘 要: 严峻 的 高校 学 生就 业形 势 昭示 着大 学 生在 注重 专 业知 识 贮备 之 余还 须着 力提 升 自身的 就 业能 力 , 而 大学 生就 业 能力 的 提 升 又与 大学 生心理 资本 的有 效开发 紧密关联 。 因此 , 围绕 心理 资本之 希 望 、 乐观 、 韧性、 情商、 自我 效 能感 等五 个主要 维度 , 系
达到某种 目的或出现某种 隋况; ( 2 ) 乐观 , 即灵活而又现实 的看待事
随着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涌人社会求职面试,一缺十求的情 况愈演愈烈 , 大学生们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愈来愈大 , 甚至在求职面
试时 , 面临的竞争者不仅仅是同届的毕业生 , 还有往届 的师兄师姐
情发展并对事物发展充满信心 ; ( 3 ) 韧性 , 即面对丧失 、 困难或者逆 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 以及从逆境 中迅速恢复过来的复原力 ; ( 4 ) 情商 , 即感觉 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 能有效地进行 自我激励 ; ( 5 )
就业机会更为有益。从以上的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总结 , 大学生心 理资本 的开发 与就业能力密切相关 , 高校有意识的对大学生的心理 资本未来社会 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三、 基 于就 业能 力提 升 的大 学生 心理 资 本开 发 的必 要性
分 析
、
大 学生心理 资本 、 就业能力 内涵
“ 心理资本” 最早 由路桑斯教授提 出, 是指个体在成长 、 发展过 程中表现 出来 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 , 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它 主要包括 以下维度 ; ( 1 ) 希望 , 即在困境 中拥有顽强 的意志 , 以期望
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
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对其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本形式,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特征心理资本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皮特·杜克斯伯里(Peter Drucker)首次提出的,它是人们在工作中所应用的心理、文化、社会和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以个体员工为核心、表现为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积累,包括工作意志、创造力、适应性、开放性、积极性、负责任性、信心和同情心等多种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
具体来说,心理资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信心:具有良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感,在工作中能够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2.工作热情: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能够自发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3.责任心:具备一定的责任心,能够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并且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4.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5.适应性: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处理不同的任务和工作场景。
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1.自我认知能力提升心理资本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理解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挥优势,为自己的就业提供精准的目标。
2.提高面试及沟通能力拥有心理资本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面试技巧,更好地表达自己,在与面试官的交流中感性理性并用,通过交流沟通展现自己的优势。
3.适应和应变能力提升拥有心理资本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情况下的压力,做到自如地处理问题和困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4.提高创新能力心理资本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创新的能力,拥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心理资本是企业招聘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它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密切相关。
文章从心理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心理资本理论与就业能力的关系,希望建立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微观干预机制,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标签:就业能力;心理资本;大学生一、心理资本的内涵心理资本概念来自积极心理学。
20世纪末,以塞林格曼(P.Seligman)为首的一些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热潮,积极心理学研究运动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开启了以人的发展潜力、道德、品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新视角。
2004 年,美国管理学家路桑斯教授将心理资本概念引入组织管理领域。
心理资本通常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蕴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积极心理力量,是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心理资源。
具体上,心理资本包含下列四方面的因素:①自我效能感。
在面对充满挑战性和有难度的工作时,充满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获得成功。
②韧性。
当处在不顺和被问题困扰时,能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突破,以取得成功。
③乐观。
个人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和预期有积极归因。
④希望。
为达到目标而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争取成功在必要时调整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工作的能力,即个体能够满足组织需要,并且始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特质。
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 在1909 年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从大学生层面来看,就业能力不仅仅指找到滿意工作的能力,也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795万人,比2016年(765万)还多出30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理论与实践: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
理论与实践: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作者:李飞,徐治然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年第2期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中所具备的积极心理状态,如能有效合理开发利用个体心理资本,工作成效必能提高。
因此,研究当前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心理资本,对提高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之融合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与社会问题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可雇佣性,指个体获得工作职位并持续保持工作的能力[1]。
后来国际劳工组织第92届会议认为,就业能力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有关,但可以通过接受教育与培训等形式获得与保持,其内涵包括个体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应对变化的能力、面对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个维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结合相关研究,源于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面对就业的市场竞争时,大学生个体所具有的获得满意职位的竞争力、使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者说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人力资本的价值,并将其转化成实际价值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技能、技术技能、思维技能、处理技能等因素。
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技能与全面的就业指导,还有利于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2]。
心理资本属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范畴,作为研究对象最早出现于经济学领域,2004年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将这一概念引入管理学等领域。
在研究中,他发现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能对个体的情绪与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降低员工的职业倦怠感,提高员工的职业满意度与幸福感,促使个体与组织更高工作效率的实现,因此应关注这些可以导致个体与组织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并将其纳入心理资本研究范畴。
随后管理学界、组织行为学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等领域对心理资本这一理论进行大量的进一步研究,我国有学者提出了事务型与人际型的心理资本概念,在基于中国文化的背景并传承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谦逊、包容、奉献、尊敬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因素,并指出个体的目标需要借助于人际型与事务型心理资本共同完成。
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
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摘要]心理资本正逐渐超越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有价值和最无法替代的核心资源。
大学生在加强智力资本开发的同时,更应注重心理资本的开发。
根据心理资本的构成,高校应该从促进自我效能、提升希望感、培养乐观精神和增强坚韧力四个方面入手,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使其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就业当今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尤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模式,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及就业率的节节下滑使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紧迫且现实的社会问题。
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头号杀手”,他们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恐惧不安,而这样的心理素质又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反作用于就业,使大学生无法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作为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事业的前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心理资本,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开发心理资本潜能,有效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中迫在眉睫之事。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
他将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认为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也属于资本管理。
进而,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路桑斯(Luthans)对塞利格曼的概念进行延伸和丰富,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能力”。
心理资本由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构成。
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力(Resilience)四个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摘要]心理资本正逐渐超越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有价值和最无法替代的核心资源。
大学生在加强智力资本开发的同时,更应注重心理资本的开发。
根据心理资本的构成,高校应该从促进自我效能、提升希望感、培养乐观精神和增强坚韧力四个方面入手,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培养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使其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就业当今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尤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模式,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及就业率的节节下滑使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紧迫且现实的社会问题。
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头号杀手”,他们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恐惧不安,而这样的心理素质又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反作用于就业,使大学生无法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作为储备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事业的前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心理资本,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开发心理资本潜能,有效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中迫在眉睫之事。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于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
他将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认为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也属于资本管理。
进而,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路桑斯(Luthans)对塞利格曼的概念进行延伸和丰富,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能力”。
心理资本由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构成。
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力(Resilience)四个组成部分。
人际型心理资本包括自我管理能力(Self-management)、团结合作(Team-work)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相对而言,事务型心理资本比人际型心理资本更有价值。
随着个体的成熟和大学期间人际交往的广泛,大学生的人际型心理资本可以得到较好的训练和发展。
而事务型心理资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改变需要更多的训练和培养。
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的事务型心理资本培养展开探讨。
事务型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坚韧力这四个因子。
这四个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心理资本的培养及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自我效能指对于成功的信心。
有自我效能感的人能主动提升自我高效地开展工作,甚至在长时间得不到外部支持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希望指意志和实现途径。
美国心理学专家斯奈德(Snyder)将希望定位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
”处于这种状态中,个体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期望,然后通过自我的决心、能量和自控的知觉来达到这些目的。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个体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
乐观还表现了个体对事情的解释与归因。
对于乐观的个体而言,积极事件源自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消极事件源自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偶然性的原因。
坚韧力指复原与超越的能力。
狭义的坚韧力指个体处在重大困难或危险情境中,仍能积极向上。
广义的坚韧力还包括从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中迅速恢复的能力以及超越平凡的意志力。
以上四种因子相互促进,以协同方式发挥作用,从而构成个体心理过程和个性中的积极倾向。
二、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大部分大学生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一般只关注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因此,他们所做的就是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和通过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资本。
事实上,就业能力同时受到个体、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单单依靠智力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心理资本,作为提升组织和个体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资源,应运而生。
对组织,即招聘单位而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人力心理资源的重要性。
以往的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已无法满足本单位发展的要求,心理资本正成为不可缺少的第四大资本。
因而,面对众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招聘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知识、智力资本等传统竞争优势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成为市场选拔人才的有限标准。
现代社会的优秀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
这极大程度上关系到招聘单位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从个体的角度看,抛开世界金融危机和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等外在表象,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自身素质的欠缺。
每个人的人生都具有未知性、动态性和不可测性。
在变化的、复杂的、激烈的、残酷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该以何心理面对?是被动地反应与妥协,还是理性的、灵活的、积极的自我实现?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和反应。
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价值绝不是简单地使大学生获得工作,而是培养大学生经过学习,实现内在素质与实际能力的平衡,从而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必然会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较高的就业机会。
招聘单位注重大学生心理资本而自身心理资本又相对薄弱,大学生必须将拓展心理维度,实现心理资本积累,培养个体积极心理状态放在就业规划的重要位置。
心理资本的提升对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正向作用。
而对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来说,提升就业能力远比创造就业机会更具有发展和实践的意义。
因此,高校要顺应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念,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本。
三、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心理资本具有投资和收益的特性,这表明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进而使大学生在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与成年期的转折点上,如何凭借自身的积极的心理资本力量去适应角色的转变,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追求自身价值与自我实现?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来改变个体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最为简便的方法。
但因为个体没有切身体验,所以这种方法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是脆弱的,不易持久。
只有成功体验以前自认为无法做到的事情的完成,个体才能冲破对自我能力认知的拘囿,有效地改变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因而,成功体验是开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
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首先让成员列举自我感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后,小组将这个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集思广益,得出每个小目标的最佳实施方案和实现方法。
最后,通过仿真模拟,帮助个体达成目标。
这样的训练强化了个体成功体验,使他们相信,只要计划周密、策略科学、充分调动资源,就“一切皆有可能”。
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另一有效方式是发挥榜样的作用。
当大学生看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同学能够取得成功时,他们往往也会有意识地模仿学习,相信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增强自信。
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座,将他们的成功经历讲述给低年级学生,通过传帮带体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替代性经验,使学生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取得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2.大学生希望感的培养。
树立希望感首先要打破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感觉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
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打破这种习得性无助要从调整认知开始。
首先,通过寓言故事等使个体认识到自我的习得性无助的存在,看到自我设定的心理限制。
然后团队对个体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优势,并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将注意力尽可能投注到完成任务的策略设计上,而不是放在对任务可能失败的焦虑上,逐渐弱化直至最后突破自我心理限制。
3.大学生乐观精神的培养。
影响大学生乐观精神的一个重要因子就是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越乐观,就越倾向于将消极事件归为暂时性、局部性和他人的。
反之,个体的归因方式越悲观,就越倾向于将消极事件归为持久的、整体的和自我的。
可以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即在心理学专家或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行为的原因,合理解释以往的失败、错误和挫折,将消极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转换为积极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以此提升个体的自信,增加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
随后还要对于个体作出的积极归因及时给予强化,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4.大学生坚韧力的培养。
爱迪生曾说,生活中的很多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
坚韧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心理调节和具体行动而展开。
首先在心理层面,帮助个体从多个角度理解所面临的逆境,如从时间的角度,使个体发现问题只是本周存在,下周就可以柳暗花明。
随着心理层面的更新,行动层面也随之变化。
个体会对各种有力资源进行整合,思考如何基于多种可用资源和选择,采取最合理的方法克服逆境并最终达到目标。
较低的个体能力水平,对学生而言,就是较低的学业成绩,这是他们心理韧性发展的危险性因素。
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等方法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增强他们的知识技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从而有效提高自身心理韧性水平。
对于处于职业探索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对自我心理资本进行培养和富足,一定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提升个人在求职中的竞争力,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确保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1](美)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美)弗雷德·卢桑斯.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许锦雄,凌文辁.心理资本及其开发述评[J].经济论坛,2009(19).[5]于海琴.心理成长与生涯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Seligman MEP,Csiksizent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