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明清之交之外交政策分析

明清之交之外交政策分析

明清之交之外交政策分析明清之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随着明朝的经济和政治衰落以及清朝的兴起,两个王朝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两个朝代之间的外交关系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从而影响了中国的整体发展。

在明朝晚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内部纷争,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外交政策表现出了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特点。

尽管明朝有一些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开放相对有限。

此外,明朝还采取了一些较为强硬的外交政策,如对日本的禁止商贸和烧毁外国船只等。

这种相对封闭和强硬的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让明朝失去了对外发展的机会和优势。

而在清朝建立后,外交政策开始逐渐走向开放和积极。

清朝重视对外贸易和驻外使节的派遣,积极与欧洲和亚洲国家开展贸易往来。

其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外交政策最为开放和积极,使得清朝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此外,清朝对内部各族群众的宽容和包容也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赞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清朝的外交政策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对于与大西洋海岸国家的关系,明清之交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明朝虽然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外交政策,但是对外贸易的港口的开放使得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有了一定的贸易往来。

而在清朝时期,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葡萄牙和荷兰在华的地位,开始与欧洲的主要贸易国家开展合作。

此外,雍正皇帝通过派遣人员出使欧洲各国来传播作者和科技,从而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明清之交的东亚关系也随着两朝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中日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尽管双方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有过一定的交流,但是在政治上始终相互猜忌和排斥。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朝鲜王朝对中国的依附,加之清朝推行的君主外交政策,使得中朝关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乾隆皇帝在其统治时期,也派遣多次使臣到日本和朝鲜进行外交活动,使得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更加紧密。

外交政策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外交政策是国家外交行为的集中体现,是政府根据国际局势和国家利益出台的外交方针,并以此为指导活动的行动计划。

关于外交政策,有以下几类名词需要解释:一、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1.交目标:是政府指定的外交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外交活动的重点和方向。

2.交政策策略:是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实现外交目标的具体方法,有时也包括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行动表达。

3.交力量:是政府的外交活动所依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综合能力。

4.交政策结果:是政府所追求的、为实现外交目标而推动的外交政策的最终目的。

二、外交政策的构成要素1.策制定:是外交政策的起点,是政府根据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利益,依据法律法规考虑到全面、科学、合理的原则,对对外发出指令或表态的程序。

2.策实施:是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外交政策策略的落实,是政府采取的措施实施具体措施,针对政策设定的外交目标,以实现外交政策的预期结果。

3.交执行:是政府依据外交政策策略,利用外交力量,对外加以实施的行动,是外交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

4.策评估:是政府采用外交政策和力量实施外交行动时,通过实施的结果,来评估其成效的程序。

三、外交政策的主要形式1. 传统外交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强制霸权”外交政策,以此实现自身利益,满足对外政策对对外政策的要求。

2.代外交政策:是指国家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以解决不同的国际热点问题,满足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赢的目的。

3.能化外交政策:是指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依据当前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政策制衡权衡利害,迅速、有效地制定外交政策,从而达到不同的外交目标。

四、外交政策的衡量标准1.略性:指外交政策是否与国家国际战略一致,是否能够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2. 主权性:指外交政策是否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是否使得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是否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3.活性:指外交政策是否具有应变能力,是否能够灵活的适应和应对不同的国际环境,是否能够有效的运用外交力量实现外交目标。

美国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双语)

美国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双语)

chapter three1.isolationism: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奉行的不与欧洲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外交政策。

美国独立初期,首先考虑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活动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早期外交上的孤立主义对保护刚建国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历史作用,曾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2.idealism: 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第28任务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前发表著名演讲,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象征着“理想主义”的浮现。

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是用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的理论。

3.collective security: 集体安全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为实现“领导世界”的对外政策目标,竭力抨击传统的欧洲强权政治与均势外交,从而倡导的体系。

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以国际联盟为中心,力主航海与贸易自由、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自决、缔结和约、实现裁军等,并将这些作为“永远结束战争”,缔结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则。

集体安全政策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4.political realism: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E.H.卡尔,美国的H.J.摩根索等。

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治理想主义的破产,促成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形成。

该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人有权力欲望,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权力便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扩大。

外交学(第三版)PPT chapter5 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外交学(第三版)PPT chapter5 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 在外交政策中,主要目标所起的作用,一般是为国家指明其进行外交努力 的方向,或阐明其外交行动的基本意图。
外交政策的立足之点 • 立足之点是指外交政策制定国在其进行外交活动时所要依靠的基本力量. 外交政策的重要任务
• 在正常情况下,外交政策中所规定的重要任务,往往直接来自外交政策中 所确定的主要目标。
决策目标的不同 • 单目标外交决策与多目标外交决策
外交学(第三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系列
第五章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5.2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的条件
决策人员 智囊班子 公众舆论 党派斗争 国际局势
外交学(第三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系列
第五章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5.2外交决策
THANKS!
外交决策的过程
发现问 题
拟订方 案
进行选 择
确定目 标
分析咨 询
实施与 修正
外交学(第三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系列
第五章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
5.2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的模式
外交决策模式的构成
• 从总体上看,外交决策的模式通常都是决策主体、决策程序、 决策方法三大变量的有机组合
外交决策的主要模式
•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就是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永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维 护国家利益,既是新中国外交的最高准则,也是新中国开展外 交活动的最终归宿。
外交学(第三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国际政治系列
争取祖国统一
• 其一,中国必须实现统一。 • 其二,中国的统一是本国的内政问题。 • 其三,中国的统一不允许别国来插手。 • 其四,坚决反对重新分裂中国的阴谋。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名词解释两条线战略:概述:是指20世纪60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50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

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

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

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

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

消极评价:(1)、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国家安全,忽视国家的发展。

“两条线”战略片面夸大美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结果导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出现错位,夸大战争的威胁,影响和削弱了经济建设。

此外,由于受美苏压制的刺激,过分排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缺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搞建设,错失发展良机。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分析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分析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分析第一章:引言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一直扮演着核心角色。

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与其对外政策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的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开始实施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建期。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和友好合作。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了这些原则,并与世界各国发展了友好合作的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重点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对于中国,其周边国家的政策一直是外交政策的重点。

中国认为,周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是保障中国国家安全的关键。

因此,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始终坚持平等合作原则。

第三章: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新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在国际架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实现和平、发展和合作来增强国家的声望和影响力。

中国一直认为,其外交战略应该是通过促进世界的平衡和稳定来维护国家利益。

对于中国而言,其外交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来增强其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合作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地区环境。

第四章:新中国的对外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外政策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中国迫切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加强其对外交往的能力。

另外,中国还需要更加接地气地与国际社会沟通,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在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将其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巩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加强与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上。

第五章: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巨大。

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针对与其接壤的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

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中国的繁荣和稳定是推动整个亚洲地区发展的关键。

国家对外政策分析

国家对外政策分析

利益集团活动方式 --直接院外活动: 直接向政府决策部门官员或议员 进行游说,以影响决策。 --间接院外活动 影响选举 动员公众 抗议示威 结盟游说 利益集团的局限


五、大众传播媒介:泛指一切大众传播 形式,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互联网等。
--影响政府外交决策议事日程。 --引导和影响舆论,对政府的外交 决策形成压力。 --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提供 服务。
--对于国际环境、国家利益的认识 --国家战略目标的设定 --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手段 3、战略的特点 --全局性 --长期性 --综合性



二、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概念与结构 --概念: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国 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 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


-- 国际战略:一个国家对较长一个 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 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外交和军事政 策的总的认识和谋划。 --全球战略: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 处理全球事务的总的指导原则、总的战 略目标和策略方针。


2、战略结构分析 战略=目的+途径+手段 --美:小阿瑟 · 莱克

第三节 外交决策的主体分析
一、最高决策者:总统、总理(首相) 以美国总统为例 --外交政策制定权 --外交承认权 --缔结条约和签订行政协议权 --对外战争权 权力的限制因素(自身因素) --时间与精力 --知识与经验 --威信与声望

二、外交决策机构:外交部 国务院 (其他部门包括国防、情报、财政、外贸 等其他部门) --提供政策建议 --拟订并实施政策 --搜集、分析、传达情报 --向外国和国际组织派驻使团代表政府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外交挑战和国际压力。

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尊严和发展利益,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

本文将就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抵制不平等条约在民国初期,中国仍然承受着列强所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割让。

为了恢复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民国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抵制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首先,民国政府对西方列强进行了外交斗争,争取重新谈判和修订不平等条约。

通过外交途径,中国成功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如1912年与英国重新签订的《汉口通商约定》。

这为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获得更多自主权奠定了基础。

其次,为了充分展示中国的独立意志,民国政府坚决捍卫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

例如,对于外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和势力范围,中国采取了坚决抗议的态度,并通过外交手段谋求归还。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中国成功收回了原英租界的租借土地。

二、主权平等与外交独立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强调主权平等和外交独立。

中国坚持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同时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

这一方针为中国在民国时期的外交活动提供了指导原则。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认。

例如,中国在1920年加入了国际连盟,使中国成为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从而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了一席之地。

其次,中国在与外国进行谈判时,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不做出损害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妥协。

例如,在对待列强的外交交涉中,中国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并不惧战争威胁。

这种坚定立场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平等和外交独立。

三、寻求抗日外交合作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下,民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抗日外交合作。

中国将日本列为最大的外交威胁,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试图减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首先,中国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同情。

通过向世界上各国披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民国政府希望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和关注,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抗日合作的协定和协议。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变得愈发重要。

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于维持全球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本论文将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并分析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外交政策的定义与作用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和增强国家声誉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行动。

它是一国对外展示力量、进行外交对话、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

外交政策起到桥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二、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1. 制定外交政策的目标: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需要确定其目标和追求的利益,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声誉等。

2. 收集情报和分析:国家需要通过收集情报和进行分析,了解国际形势和其他国家的政策动向,为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依据。

3. 决策与实施:基于分析,国家决策制定外交政策,并通过各种渠道来实施这些政策,如外交官的派遣和外交关系的建立。

三、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策略1. 双边外交:国家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双边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促进合作发展。

外交实践中,建立对话渠道和协商机制尤为重要。

2. 多边外交:在多边外交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来发挥影响力和推动国际事务的进展。

参与国际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

3. 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通过贸易、投资和经济援助等手段,推动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

经济外交能够帮助国家扩大影响力、增加利益,促进全球繁荣。

4. 文化外交:文化外交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互动来推动国际关系。

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外交政策的挑战与应对1. 全球化挑战:全球化给外交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家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理解和应对全球性问题,并通过合作来解决这些挑战。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1. 引言1.1 概述时事政治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这篇长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地区冲突与紧张局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时所采取的外交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并明确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国际形势分析,深入研究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各国之间关系与矛盾以及地区冲突与紧张局势。

然后,我们将探讨中国外交政策,并研究其总体战略与原则、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具体外交政策和行动方针。

第四部分将重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包括经济实力对国际地位的影响、中国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角色以及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

最后,我们将得出结论,探讨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为读者提供对当前重要问题的更深刻理解。

通过了解全球局势与各国关系、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理念与行动方针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与地位,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形势中复杂而纷繁多变的因素,并为未来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2. 国际形势分析2.1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一方面,全球主要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导致了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升级。

另一方面,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面临挑战,一些国家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治理体系造成冲击。

2.2 主要国家间关系与矛盾: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美中关系是最重要且备受关注的双边关系之一。

外交政策分析第一章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第一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我觉得只会考头两个名词解释!!!!!!!外交政策:所谓政策,是对已经、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事件所确定的行为方针和行动规则,以及对行动后状况的解释。

外交政策作为国家的一种公共政策所针对的是本国管辖范围之外的事物,即它是对他国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关系,有意或无意的给予影响的公共政策。

包括政策目标、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达到外交政策目标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手段。

外交政策市把民族国家与其国际环境连接起来的政治,同对内政策相比,对外政策同样是形成与一国之内,但指向或应用于国家的外部环境。

(P10-11 228)外交决策:决策是从公认的、数量有限的且疑问尚存的方案中,挑选出在决策者看来会导致未来某种特定状况的过程。

外交决策研究的是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

其特点是P11第二段十个重要特点。

从层次上分成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从性质上讲可分成危机决策和危机决策。

有三种主要模式:理性决策模式、组织机构决策模式和官僚决策模式。

(P10-11,大概三百多字)具体行为体:国家曾长期被认为是国际舞台上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行为体.而在研究外交政策时,否定长期以来将国家行为体看成是具有人的能力和特性的抽象实体,而是将具体的、可辨别的决策者个人和组织看做具体行为体进行外交政策分析。

其特点是具体性、关联性、复杂性。

(P1 内容提要小字部分P8 P15 120)理性选择理论:是现实主义研究外交政策的方法,以国家中心学说、国家利益、自助和无政府状态的概念为出发点,从决策者思维视角对决策者进行抽象的微观研究,研究对象是决策过程而不是决策本身。

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时,需要把自己置于政治家的地位,设身处地的去考虑他们在特定环境下所遇到的各种外交难题,找到可供选择的途径以及在这种环境下政治家可能会选择哪一个理性途径,需要把理性的假设与实际的事实放在一起检验。

(P4 204)博弈论:18世纪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假设推理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系统的应用到外交决策研究领域。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重难点“精讲”】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外交活动的形式: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

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

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③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①独立自主的内涵: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②表现: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等等。

外交政策分析与模式

外交政策分析与模式

外交政策分析的路径与模式[①]《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内容摘要:虽然外交政策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但与国际政治研究相比,外交政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本文对外交政策分析的特征、价值进行了总结,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四种分析模式出发,对现有外交政策分析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

根据本文的归纳,外交政策分析存在四种路径九种模式。

但是,不管那种路径与模式都未能解决外交政策分析的三个关键难题,因而并不能对外交政策提供令人满意的分析。

为此,本文最后指出,如何整合不同路径与不同模式以提供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是外交政策分析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外交政策分析、施动者-结构、解释、理解[作者简介]李志永,湖北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理论、外交政策分析、中国外交、公共外交等,lizhiyong0424@。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诚信楼8层72号信箱(100029)。

克里斯托夫·希尔指出,“外交政策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核心部分,即使它远难称得上这一问题的全部。

由于某些好的和坏的理由,它目前被忽视了,但它必须回答中心位置。

”[②]保罗·科维特(Paul Kowert)也指出,“由利益可能截然不同的公民所组成的民族国家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外交(或任何其他)政策以服务于‘公共’利益呢?这一集体行为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国家合作途径问题,都是国际关系的主导性问题。

”[③]换句话说,国家的外交政策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及其行为规律构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性问题,这正是外交政策分析要回答的根本主题。

本文将从方法论与认识论入手,对外交政策分析的主要路径与模式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推动我们对外交政策的理解,促进外交政策分析研究的深化。

一、外交政策分析的特征与价值国际关系是行为体(现今主要是国家)互动造就的人类现象,而就单个行为体而言,任何由国家引起的重大国际政治现象均是不同外交决策或决策[④]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历代外交政策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历代外交政策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历代外交政策及其原因分析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中国的外交政策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无论是“周天子”对周边蛮夷的联姻,还是“小范围”开放对外贸易,中国的外交政策都展现了强烈的、根植于文化、历史、经济和战略利益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分析中国历代外交政策及其原因。

一、中国历代外交政策的特点1. 以尊重为核心的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其外交政策自古以来就注重尊重他国和维护和平。

在周朝时期,周天子曾通过联姻政策与周边诸侯进行友好合作,共同维护周朝的统治地位。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采取朝贡体系,与邻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外贸易的开放。

这一传统在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仍然有所体现,从1955年至今,中国共签订了238份互惠合作条约,参与了120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与世界上18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

2. 根据国情而定的开放与封闭政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世界大国,其经济、文化、地理和政治因素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其外交政策产生着深刻影响。

中国历朝历代的外交政策都存在着一定的开放与封闭特点。

在唐朝时期,大唐王朝开放了对外贸易,同时积极拓展对外交往。

在明朝时期,明朝政府限制民间对外贸易,采取独占对外贸易的方式,从而确保了国家的财富和地位。

在现代,中国不断推进开放和改革,加入了WTO,逐步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3. 突出利益为导向的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演变,中国外交政策也逐渐将利益挪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清朝时期,清朝政府通过保持对外贸易的开放,稳定了国内经济发展,同时有效地调解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

在当今的中国,经济利益成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国的经济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二、中国历代外交政策的原因1. 地理和文化的因素中国作为亚洲大陆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外事政策知识点总结

外事政策知识点总结

外事政策知识点总结外事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及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所制定的政策。

外事政策具有广泛的内涵,包括外交政策、国际安全政策、国际经济政策等等。

在当今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了解外事政策知识点,对于理解国际局势和各国关系至关重要。

一、外交政策知识点1. 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等。

这些原则是引导国家外交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稳定的基础。

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交往、国际法律、国际组织、国际合作等。

国家之间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流、合作、协商,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从而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发展。

3. 外交政策的实施手段外交政策的实施手段包括外交谈判、外交协商、外交斡旋、外交制裁等。

通过外交手段,国家可以借助国际法律、国际组织等渠道,解决国际矛盾和纠纷,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

二、国际安全政策知识点1. 国际安全政策的目标国际安全政策的目标是保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国内外安全,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安全政策是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稳定的重要手段。

2. 国际安全政策的内容国际安全政策的内容包括国防建设、国际军事合作、国际军事安全等。

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合作和安全交流,对国家的安全进行全面保障。

3. 国际安全政策的原则国际安全政策的原则包括和平共处、军事均势、互不侵犯、互相尊重等。

这些原则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准则,国家应该在国际事务中坚持这些原则,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三、国际经济政策知识点1. 国际经济政策的目标国际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扩大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际经济政策是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发展的重要手段。

外交政策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外交是一种社会和国际关系的管理和征求活动,它是政府在国内外政策运行的关键手段之一。

在政治发展的早期阶段,外交是一种国家与国家交往,通过谈判、礼仪、调停和协议来解决问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

当今,外交活动涵盖了政府和个人之间发展经济、科学、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国际关系的广泛活动。

现如今,外交政策的名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反映了国际外交的重要性和各国之间的复杂性。

以下是外交政策名词的解释:国际外交:指政府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外交官和外交机构进行的活动。

它以交涉、调解为主要内容,解决国际事务,维护核心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等势。

外交官:指政府派遣出去参加国际交往、履行外交使命的人员。

他们通常由使节、公使或大使组成,在各国驻外使领馆任职。

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指政府在国内外的具体行动与活动,以达到外交官的外交使命。

政府可以通过外交政策推动外国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等,以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

外交关系:外交关系是指国家之间进行外交活动,以此达到两国互利共赢的目的。

它涉及以信任、理解和配合为基础的各国政策的相互作用,帮助双方达成互惠关系,建立和平共处的基础。

国际组织:指由一些国家组成的国际机构,在国际上负有某种职责的组织。

它可以是国际法律体系的一部分,或是改善和促进国际关系的活动。

外交体系:指多国政府之间用来处理国际关系的体制,包括国际会议、多国外交活动等,以此维护各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友谊。

外交法:指国家立法或其他行政管理机构所采取的法律规定,用以规范其外交活动与外交关系,为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和平而不断发展。

以上就是外交政策名词的定义及其在国际外交活动中的作用。

外交政策作为政府在国内外的政策实施的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往,通过外交政策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蓬勃发展,外交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在20世纪,全球各国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国际事务变得越来越繁琐。

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繁荣与萧条、动乱与和平的过程,也在这个时期分别尝试了多种外交政策。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由闭关自守转向开放交流。

康有为在1901年提出“向外进学”的口号,表明他所创立的戊戌变法,以及他支持的新政改革,要通过接触外国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然而,康有为的政治改革并没有成功,“百日维新”后不久,清政府即痛失东北一地,损失惨重。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成为一个共和国,新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外交政策。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包含了外交、军政、民主三个方面的问题。

孙中山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应该是一个自主、公正、平等的政策,以发展自身经济和科技能力为主要目标,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交往。

然而,由于中国国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要素存在种种问题,导致了外交关系不容乐观。

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才开始逐渐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完全启动了对外交流的呼吁,尝试着与国内的革命运动相结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再次得到了改善。

1945年,中国代表在联合国成立大会上发表《中国的参与》,为中国赢得了在联合国中的落脚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方针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民族压迫,秉持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对方的领土和主权、相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1964年,中美之间爆发了普通话“包机事件”,此事件使中美两国关系恶化了近二十年。

改开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看重经济合作和多边外交合作。

1992年,江泽民提出“构建周边外交”的思想,以消除邻国对中国的影响,并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周边国家。

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第一章:外交政策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采取的各种行动和策略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过程。

外交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及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等学科。

其中,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探讨国家的国际地位、战略安全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国际关系学则研究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赖的各种形式,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外交学则主要研究国家间的外交手段和政策实践。

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外交政策的理论。

例如,现实主义强调国家的利益至上,而国际秩序是建立在权力和平衡的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则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和互惠,提倡多边外交和国际组织的发展;第三世界主义则强调南方国家的合作和发展。

第二章:外交政策的实践分析外交政策的实践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国家利益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础。

这包括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国家形象,推进国家的经济、文化和外交利益。

2. 发展对外关系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要通过发展对外关系,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

这包括发展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并建立和加强对外交往机制,加强同各方的对话和协商。

3. 维护和平与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张维护和平与稳定,通过多种多样的外交手段推动和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和平。

4.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意味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国际公义的实现。

这包括参与国际组织、参加和制定国际条约和协定等多种形式。

5. 处理对外危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中也需要处理对外危机。

这包括领事保护、危机处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讨论: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基本 点呢?
2003年10月20日,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曼谷举行。胡锦涛主席 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 相互尊重,增加互信,求同存异,以对话和 协商的方式解习存在的问题,共同维护地区 的和平稳定。我们应加强合作、标本兼治, 坚决反对恐怖主义,为共同发展繁荣创造更 有利的环境。 讨论:上述讲话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什么基 本点?
5月23日,正在 希腊进行正式友好 访问的中国全国人 大常委会委员长吴 邦国在议会大厦与 希腊议长贝纳基举 行会谈。
吴邦国对贝纳基议长一直关注并 积极推动中希友好关系的发展表示赞 赏。他说,中希建交34年来,在相 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两国政 治关系不断加强,经贸合作持续发展, 人文交流日益活跃,中希关系正处在 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今年1月,卡拉 曼利斯总理成功访华,与胡锦涛主席 等中国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坦诚友好会 晤,双方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方感谢希腊在台湾、人权等问题上 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赞赏希腊为推 动中欧关系发展所做的努力。
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 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先后访 问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 阿尔及利 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 马里、几 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 索马里等十个非洲国家和缅甸、巴基 斯坦,后又和宋庆龄副主席一起访问 了锡兰(今斯里 兰卡)。这次亚非十 三国之行,是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 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讨论: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基本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开端:“另取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点击链接 客”、“一边倒” 席访问苏联。 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 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 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与外 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第三章1,组织伦理之父——韦伯P88 (207/255)马克斯·韦伯(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其中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因此被称为“组织伦理之父”。

(其行政组组织理论正是产生于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

)同时,韦伯和泰勒、法约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甚至有人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2,韦伯的权力理论P88 (276)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来自传统或世袭的传统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的超凡权力,根据法律与规定的法定权力。

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仅是单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

超凡权力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理性和法律的权力(合法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谨慎的公正。

3,官僚制P89 (228)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

韦伯勾勒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的结构是分层控制的体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成员有严格的资历限制和选用制度,并建立了奖惩与升迁制度;通过对成员的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提高工作效率。

官僚制的提出,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1,组织伦理之父——韦伯P88 (207/255)马克斯·韦伯(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其中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因此被称为“组织伦理之父”。

(其行政组组织理论正是产生于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

)同时,韦伯和泰勒、法约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甚至有人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2,韦伯的权力理论P88 (276)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来自传统或世袭的传统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的超凡权力,根据法律与规定的法定权力。

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仅是单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

超凡权力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理性和法律的权力(合法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谨慎的公正。

3,官僚制P89 (228)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

韦伯勾勒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的结构是分层控制的体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成员有严格的资历限制和选用制度,并建立了奖惩与升迁制度;通过对成员的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提高工作效率。

官僚制的提出,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4,施耐德外交决策P90-93 (292)施耐德从决策的视角研究外交政策,研究对象主要是“黑箱子”内部的决策组织和决策者个人的决策行为。

由于研究内容涉及组织运作、官僚政治、认知心理等,被成为外交决策学的“大理论”。

施耐德认为,研究外交政策的过程与研究其结果同样重要,对外交决策过程的研究就是外交决策学。

他指出,外交决策的研究主题仍是民族国家,其主要概念有作为行为者的国家、目标、手段和情势;外交政策行为是职权范围、沟通和信息,动机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施耐德用系统分析法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支柱:决策组织的形态和互动;决策者的心理状态。

这是这两个支柱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决策的最终形成。

5,研究框架P93 (232)施耐德用系统分析法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支柱:决策组织的形态和互动;决策者的心理状态。

这是这两个支柱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决策的最终形成。

施耐德的框架所涉及的变量很多,有国际体系、国家、组织、个人、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并应用了社会学、组织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不过,由于变量过多,因此,把握主题之间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实际应用于具体外交决策案例时让人无从下手。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施耐德的理论被成为“大理论”。

6,官僚政治模式P93-P96 (245/301)官僚政治模式集中于官僚体制互动关系的研究,重点分析国家的官僚政治体系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是研究外交决策的模式之一。

它和“组织过程模式”被统称为“组织官僚政治模式”。

(“组织官僚政治模式”又被称为外交政策分析的中层理论。

埃里森的《决策基要》是组织官僚政治模式的经典之作。

)由于外交决策常常是各个相互竞争的官僚组织乃至个人利益之间妥协的产物,从来都不是以单一、抽象的国家利益为动机的,也可能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因此,官僚政治模式还是存在它的局限性的,不能保证决策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同时,因为官僚政治模式和组织过程模式在分析对象上存在同一性,在分析内容上存在交叉性,因此,一些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

7,组织过程模式P93-P96 (227)组织过程模式集中于决策组织运作过程的研究,是研究外交决策策的模式之一。

它和“组织过程模式”被统称为“组织官僚政治模式”。

在组织过程模式中,决策是按照其标准的运作程序完成的。

输入外交决策系统的信息被分解为不同的门类,在不同的层次上由专门组织进行加工整理,这个在加工整理过程是按照预置的决策程序运行的。

由于标准运作程序可能是有逻辑和明确的,所以谁也无法保证它所产生的外交决策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另外,“控制论”和“系统论”常被引入外交政策复杂的组织系统研究中。

8,团体迷思P98-P102 (283/324)团体迷思是由詹姆斯提出来,用以说明小团体决策的功能性缺陷。

外交决策环境高压力、高风险、不明确和不确定使团体成员产生恐惧感,恐惧感迫使他们寻求来自于小团体的情感支持或团体的凝聚力。

但这种凝聚力是不健康、病态的。

凝聚力所形成的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最终使小团体的决策脱离实际、违反道德标准或者造成不良结果。

这就是所谓的“团体迷思”。

在团体迷思的情况下,维护团队精神或寻求团体情感支持的目的取代了团队建立的初衷——解决问题,导致组织的判断和鉴别标准发生变化或者降低,出现违心共识。

其中,“团体极化”是团体迷思的一个典型代表。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团体迷思都会导致小团体决策的失败。

(另外,詹姆斯的团体迷思模型包括八个诱发前提条件、八个表现方式及七项后果和影响。

)9,团体极化P101-P102 (247)从个体到团体决策的取向升级现象被某些学者统称为“选择偏移”,亦称“团体极化”,被用来描述团体中个人的初始状态会被集体讨论所强化,形成极端的看法,即团体中个体的、最初的、平均的立场会随着分享和讨论变得极端了。

团体极化包括决策困境下的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两种现象。

在冒险偏移的情况下,团队精神的夸大和团队更具承受压力的能力会使集体作出超乎寻常的冒险选择,而他们作为个体思考时是不会这样做的;在谨慎偏移的情况下,团队决策会比相同情况下的个人决策更谨慎。

团体极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团体决策的功能性缺陷。

10,谨慎偏移P102 (198)谨慎偏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些选择困境下的个人决策通常会比较谨慎,而相同情况下的团队决策会更谨慎。

这是由于“外在环境的高压力、高风险、不明确和不确定使团体成员在讨论时产生害怕被所属团体嘲笑和抛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迫使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更愿意偏向谨慎的决策”造成的。

谨慎偏移是团队极化的一种现象。

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团队作出更谨慎更周全的考虑和决策,但又会导致团队成员过于拘束,错失良机。

11,标准运作程序P110-P111(224)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标准运作程序能够形指令传递的链条,即政策命令制定、传递、执行和反馈的程序。

其中组织是按照“标准运作程度”来日常运作的。

在标准运作程序下,输入决策系统的信息被分解为不同的门类,在不同的层次上由专门组织按照预置的决策程序进行加工整理。

由于标准运作程序可能是有逻辑和明确的,所以谁也无法保证它所产生的决策是整体利益的体现。

因此,领导人应认真研究决策单位的组织结构,建立更合理适应的标准运作程序来制定和执行政策,避免被组织的缺陷和错误引向失误。

12,利益相关者P113 (236)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人和团体。

这些人的角色、专长、政治权力使他们有能力为实现利益去影响官场博弈的结果。

这个概念的另一个意思是“屁股决定脑袋”,即决策的参与者所属的部门差别决定他们在谈判中的立场取向;而常设跨部门决策组织也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团队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并力图将这种合作长期化。

因此,决策的实质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力量和利益的博弈过程,最终决策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并不能保证决策的客观性和反映国家的利益。

13,行动渠道P115 (190)行动渠道,简单来说,就是做事、采取行动的方法和途径——去什么地方、见谁、做什么、怎么做等。

比如,要申请一笔经费,就要知道填写哪个表格、找哪个人签字,去什么部门审批,最后到什么地方去领款。

真正有效的行动渠道会告诉我们怎样避免签字人找个理由拒绝签字,或者审批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因此,熟悉行动渠道有助于提高效率,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卓有成效。

而这对于政府的决策,尤其是危机时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章1,认知心理学P123 P124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心理学思潮和研究领域。

从广义上而言,认知心理学是以人的一切认知或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的研究。

20世纪中期,以施耐德的《决策:研究国际政治的一种方法》、詹姆斯·罗斯诺的《外交政策的预理论与理论》和斯普洛特夫妇的《在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人与环境关系的假设》三个作品的问世为标志,认知心理学在外交决策分析中的运用日益普遍,并成为外交决策微观层级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

(216)认知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发展形成的心理学的新研究方法,是以人类的认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他研究人怎样得到信息,这些信息怎样转化为知识和记忆,进而指导行动。

又被成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其基本原理是: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认识来源于人脑中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这个加工过程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心理过程涵盖了知觉、记忆、思维、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

认得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236)2,操作码P129 (187)操作码是指计算机技术中的“行为准则”,即告诉计算机完成什么运算任务的指令。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也来源于发自内心深处的,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的指令,也适用“操作码”这个概念。

但为了适应社会科学研究的习惯,汉语将其翻译为“行为准则”。

美国学者雷茨最早借用这个概念对领导人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此,行为准则即操作码常被认知心理学派用于分析个人的思维和心理环境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3,意象P136-P140(254)意象指的是行为体对于自身以及对于其他行为体和周遭环境的看法,是认知者处理信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认知主体的主观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意象的产生受认知主体的自身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历史经验等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意象深刻影响着决策者对于信息的处理和解读,影响决策者对于他国意图以及行动所代表的意义的推测,从而成为影响一国外交政策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客观准确的意象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