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文化的女权解读_潘世东
女娲造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女娲造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指导全国人民的价值理念,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指导方向。
本文将探讨女娲造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首先,女娲造人的故事给我们传递了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观念。
女娲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使用了黄土,并且为了使人类和谐共处,她用自己的肉体为人类创造了五种不同的颜色。
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肤色如何,人都是平等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了人的尊严和平等,主张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
其次,女娲造人的故事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女娲在创造人类之后,教导人们种植谷物、养育家畜等,让人与自然和谐地生活。
这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互利共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再次,女娲造人的故事传递了人文关怀和亲情的价值观念。
女娲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十分慈爱,对人类充满了深深的感情。
她教导人类如何生产、如何相互照顾,让人类不再孤独和困惑。
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相互关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倡和谐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和安康的生活。
最后,女娲造人的故事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创新和发展的价值观念。
女娲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使用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让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充满希望的世界中。
这体现了人类积极向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倡创新创造,主张以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为动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总的来说,女娲造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相通之处。
无论是人的尊严与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文关怀和亲情,还是积极向上的创新发展,这些价值观念都是我们追求美好社会的目标。
通过借鉴女娲造人的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神话传说中看上古女性生殖崇拜思想

从神话传说中看上古女性生殖崇拜思想作者:王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摘要:上古神话传说是先民创造用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等的一种态度。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人们不仅奉现实中的女性为膜拜的对象,而且把其刻画在众多神话传说中,并且将这种女性崇拜突出体现在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上。
而女娲就是生殖崇拜在其中的最早表现。
关键词:神话传说;女性;生殖崇拜思想;女娲神话[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1一、前言在原始社会,人们不仅仅奉现实中的女性为膜拜的对象,还把这种崇拜膜拜转移到上古神话传说上面来,又从神话传说中反过来映照对女性的崇拜。
而有关女娲的神话就是生殖崇拜在文学中的最早表现。
上古初民最早的文化世界,就是女性的世界。
因为早期人类面临着生存的艰难和人类繁衍的压力,生产力的底下,远古的结合也就只能是性关系,所以其中的生殖崇拜便十分显著。
自然而然,以女娲为主的神话传说对于女性生殖崇拜的彰显也就更加突出。
二、女娲生殖崇拜的解读女娲是我国神话史上一位地位显赫的始母神,因为她有着抟土造人、治水补天、置禖制簧的伟大功绩,所以被列为三皇之一,因此,关于女娲及其神话的记载和研究也源远流长。
而对于女娲神话所体现的上古女性生殖崇拜思想的解读可从多方面印证。
1.女娲生殖崇拜的文字解读“女娲”一次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里面,再如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文·女部》说“女娲,古之神圣女也,化育万物者也,从女呙声”。
这里面说女娲华育万物,体现了她无限生殖的功能,而女娲又是“神圣女”,可以体现她是天地万物之母。
而再如“蜗、涡、窝、锅……”等字,除去偏旁部首后,剩下的“呙”字多和圆形或者容器有关。
“娲”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生殖功能,并且代表了女性孕育子孙的器官,甚至是圆形的腹部等。
再有,女娲的“娲”字和青蛙的“蛙”同音,义皆同“蛙”、“娃”,女娲即女娃。
女娲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娲形象研究女娲在古代小说中,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在中国也一直以大地之母的形象存在。
通过一些古代小说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女娲是人首蛇身,是伏羲①之妹,与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
在伏羲去世之后,女娲代替伏羲统治部众,因为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与女娲相关的故事在《风俗通义》、《淮南子》、《独异志》等古代小说中分别有相关辑录:开天辟地,未有子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不暇供,乃引绳恒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
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风俗通义》)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火炎而不灭,水浩瀚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翼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蜇毒,无有攫噬之心。
(《淮南子·览冥篇》)黄帝生阴阳,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说林训》)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
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
其妹即来就兄。
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独异志》)在更早的文献中,还有女娲化生人类和宇宙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②晋,郭璞注: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这样的记载大致说清了女娲的身份,即“古神女而帝。
”其主要的功绩就是造人。
造人的方式是“化”有十个神人是由女娲的肠化来的。
而郭璞的注释提到了“一日中七十变”与之记载相似的文献是汉《淮南子》,《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中国古代神话中生态女性主义探析以女娲神话为例

中国古代神话中生态女性主义探析以女娲神话为例古代神话从不缺少女性角色的形象,其形象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女性的外貌与身份上。
在诸多神话中,女性角色还承担着生态、孕育与吉祥的形象。
中国的女娲神话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生态紧密相关的女性主义形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探析,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其观点。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知名的神话之一,它被认为源于大约距今8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
据传,女娲神是大自然的完美人格化身。
她不仅致力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也负责人类生命的创世和管理。
在神话中,女娲不断探索和学习自然法则,让生命在更广阔而壮丽的世界中生长,把自己变成人形来教导人们如何生存。
在她的带领下,自然、文明、人类、科学等这些本应相互保护、相互融合的元素得到了统一,从而奠定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石。
女娲的形象与生态紧密相关,展现了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
我们通过以下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1. 塑造人类女娲是诸多神话中创造人类的神灵,这也将她的形象与生态联系在一起。
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女娲用炎火融化五色石,用黄土造人,让人实现在自然中的花园生活。
这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天与人、自然与生命、灵魂与肉体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因为人类的生命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2. 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是一个中国古代的传说,据说神农氏尝尽了各种草药,并创造了农业生产方式。
在女娲神话中,神农就是女娲的哥哥和丈夫。
他的形象与女娲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代表了自然的产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神话中,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3. 通天之路古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天与人之间有一座天堑,岳阳楼便是“通天之路”。
在女娲神话中,岳阳楼就是建造通天之路的地点。
作为神话里的生态主义者,女娲很清楚这样做的推广优势,可以在更广泛的维度内保护环境。
女娲故事的文学价值

女娲故事的文学价值
女娲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女娲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故事中,女娲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填补了天地间的空虚。
这个神话揭示了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尝试解答大自然之谜的智慧。
其次,女娲故事蕴含着一种人文关怀和崇尚和谐的理念。
女娲为了解决人类的痛苦而创造了人类,表达了人们对疾病和苦难的同情和关怀。
同时,女娲修补天空的破裂,修复了天地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
此外,女娲故事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的尊重和崇高的地位。
女娲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性神灵,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智慧,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一点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推动中。
总而言之,女娲故事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通过该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想象力、人文关怀和性别观念,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和谐关系和创造力的追求。
以《女娲补天》为例,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以《女娲补天》为例,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女娲补天的故事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这个故事中,女娲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修补了天空,使天地更加完美。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构建美好的世界。
同时,女娲的故事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推崇实践和创新的精神。
女娲在补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勇于创新,最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女娲补天的故事意义深远,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仍然非常重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科技、新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时刻谨记女娲补天的精神,坚持实践和创新,勇于尝试和创造。
同时,在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人们也应该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谨慎对待资源的使用和浪费,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女娲补天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故事中,女娲面对突然出现的天空缺口,不畏艰险,勇敢直面问题,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人们都应该主动迎接挑战,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并最终迎来成功。
《女娲补天》这个古代神话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这个故事中,女娲的精神内涵、实践创新和勇敢直面问题的精神,都可以对现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坚持实践和创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勇于积极进取,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构建美好世界不断努力。
女娲文化中的创新与和谐社会思想

女娲文化中的创新与和谐社会思想盛安生内容摘要:女娲文化是元文化。
古老而神秘的女娲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根,也是东方文化的魂。
女娲文化是太极文化,是一种无休无止,千百万化的动态文化。
女娲文化中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量。
女娲文化中蕴涵着最古老的创新文化思想与和谐社会思想。
女娲补天的精神,是东方文化中的最伟大的创新精神。
女娲文化对于建立创新型的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加强妇女文化建设。
关键词:女娲文化创新和谐女娲是东方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是中国最早的妇女领袖,是一位伟大的东方女性,是世界人类史上最早的女权代表,是东方妇女智慧的化身,是东方第一个伟大的母亲。
女娲文化是中国的远古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中的远古文化。
女娲文化是元文化。
女娲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与和谐社会思想。
一女娲文化是元文化万物以元为始。
元文化是指人类的创始文化,是一种无休无止,千变万化的动态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女娲文化是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女娲所处的时代是“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女娲就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创立的人类文化。
女娲被后人尊称为女皇,她所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被后人称为皇宫。
这充分说明了女娲的女权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史学的意义而言,女娲文化可以说是东方远古母系氏族文化的缩影。
由于非常遥远的人类历史文化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只有靠神话传说流传下来。
由于女娲的传说流传民间,因此又带着浓厚的封建迷信的色彩。
在人们的意识里,女娲是神,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女娲又是人,是东方人的始母。
女娲离我们非常的遥远,她是远古人;女娲离我们又非常近,她实际上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文化中。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女娲是为人所熟悉的。
古老而神秘的女娲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根。
从史学的意义上而言,女娲文化奠定了炎黄文明文化的根,而炎黄文化又奠定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的根。
女娲造人神话的科学解读

女娲造人神话的科学解读1.引言1.1 概述概述:女娲,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中国人类起源的神祇之一。
她据说用黄土塑造了人类,因而被尊称为"造物主"。
女娲造人神话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个古老的神话是否与现代科学相吻合,一直存在着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视角对女娲造人神话进行解读,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科学原理和可能性。
我们将从女娲造人神话的起源与传承谈起,进而深入探讨生物进化理论在科学解读中的相关内容。
通过分析女娲造人神话与现代科学的共通之处,以及科学解读对于神话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女娲造人神话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进行科学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让我们一同探索女娲造人神话的科学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科学的奥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以下结构: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2. 正文- 2.1 女娲造人神话的起源与传承- 2.2 科学解读中的生物进化理论3. 结论- 3.1 女娲造人神话与科学解读的共通之处- 3.2 科学解读对于神话的意义和影响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个概述,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神话以及科学解读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以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安排和内容。
最后,我们将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探讨女娲造人神话科学解读的可行性和其对神话的影响。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讲述女娲造人神话的起源与传承,以及科学解读中所应用的生物进化理论。
通过深入挖掘女娲造人神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将揭示其中的一些科学可能性,并与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
这部分将有利于读者对女娲造人神话及其科学解读的深入理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女娲造人神话与科学解读之间的共通之处,并探讨科学解读对于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从女娲补天看中国女性地位

文章编号:1009-4318(2006)04-0020-03从/女娲补天0看中国女性地位X徐乾(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神话作为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女娲补天0这则神话从一个侧面赞扬了女性吃苦耐劳,智慧顽强的伟大精神以及女性在社会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弗莱和荣格等提出的/神话)))原型批评0理论,可以看出/女娲补天0这则神话对老子/自然无为0、/贵柔0、/守慈0等思想的影响。
而作为构建中国人精神文化家园的老子思想又深深地影响到中国人对女性的态度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女性的地位,还依赖女性提高其自身素质,广泛地参加社会建设。
关键词:神话;/女娲补天0;老子思想;女性地位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一、神话的女性意识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的产物,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社会经济基础在客观上决定了神话的出现。
它以象征性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作为最早的大地母神,女娲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她最伟大的功绩,便是体现在造人和补天两项上。
在5太平御览6中记载着:/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引于泥中,举以为人。
0女娲除了抟土做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
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5淮南子览冥训6中有这样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在载。
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庐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龙死,颛民生。
0如果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反映了女性最基本的生育能力,是生殖崇拜的体现;那么炼石补天则反映了女性参加社会构建的工作能力。
神话作为古代文化的源头具有不可企及的文化价值。
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女娲造人反映的观点

女娲造人反映的观点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女娲用黄土塑造人类的起源。
作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女娲造人所表达的观点涵盖了人类的起源、生命的尊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议题。
下面将通过多个角度对女娲造人的观点进行生动、全面的阐述,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指导和启示。
首先,女娲造人反映了人类的起源观点。
根据神话中的描述,女娲用黄土塑造了人类的形象,填入了灵魂,并赋予了人类智慧和感情。
这表明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宇宙间的一部分。
女娲造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根本基础。
其次,女娲造人反映了尊重生命的观点。
女娲塑造人类的过程中,每个生命都被赋予了灵魂和独立的个性。
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怀。
女娲造人的观点教导我们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女娲造人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神话中的女娲化身人形,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人类。
这暗示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和力量,人类可以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共存共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女娲造人的观点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视自然界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妥善利用自然的力量,与自然界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最后,女娲造人还表达了人类对于智慧和情感的追求。
女娲通过塑造人类赋予了人类智慧和感情,这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石。
女娲造人的观点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情感共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建立起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社会。
总而言之,女娲造人反映了人类的起源观点、尊重生命的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智慧和情感的追求等多个方面的观点。
这些观点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和传承,并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论《九歌》的壮美及其文化底蕴

作者: 潘世东
作者机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丹江口442700
出版物刊名: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11页
主题词: 《九歌》;壮美;楚辞学;绮靡;感伤;眼光;阳刚;优美;文化底蕴;向度
摘要:对于《九歌》风格的评价,历来楚辞学界都较趋于一致.即优美。
诚然,就《九歌》的部分特质而言,它是浪漫的、自然的、绮靡的、感伤的,诸特征和优美的表现形式无不一一吻合。
但笔者以为,这种吻合,仅只是表层的吻合。
如果深入到《九歌》的底蕴,那么,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和优美相反,《九歌》内在的风格却恰恰是壮美!它所呈现的虽是优美的五彩缤纷而又温馨和柔的漫天彩霞.但它折射出的却是壮美的昂扬激烈而又劲拔阳刚的耀眼光芒!《九歌》的壮美底蕴集中体现在它所显示出来的的气势、视野、生命力、幻想和追求等四个向度上。
《女娲石》:晚清女权小说背后的男权视角与国家想象

《女娲石》:晚清女权小说背后的男权视角与国家想象
令狐兆鹏
【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3)004
【摘要】《女娲石》是描写晚清妇女运动的典范之作,小说描写了女性身体的肉欲和禁欲两级形态,流露出对男性世界的极端仇恨,而这种女性解放实质上对男性世界
的拟像,是男权话语操纵的样本.男权立场社会的拟像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声音的男性化等三个方面.《女娲石》并没有西方女权主义话语诉求的反
抗父权的声音,实质上只不过是男性用以救国启蒙的工具,因此,女性自身“身体”并不属于女性自己,而是为民族国家话语所征用,这也是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危机时刻
焦虑的表征.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令狐兆鹏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铁屋子”中的女性之殇和男权颠覆-以女权主义批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祝福》[J], 胡玉莹;
2.男性想象中的"国女革命"——论晚清小说《女娲石》 [J], 李萌昀
3.抨击与憧憬: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晚清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小说为主 [J], 侯运华
4.浅析《摔跤吧!爸爸》中女权与男权的博弈r——以激进女权主义为视角 [J], 何耀
5.《女狱花》与《女娲石》:晚清激进女权主义文本 [J], 魏文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

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
李小玲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入手,结合女性主义批评去解读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内涵,即回溯到更原始更深层的传统文化中,并进而寻求它的当代状态,可以打通神话和现代的界线,寻求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和象征性的置换形式,从而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更深层厚重、更具概括性的典型意义.女娲原型集中体现了创造与牺牲统合的女性特质.远古时期,女性在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两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女性这一特质.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
【总页数】6页(P15-20)
【作者】李小玲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恶毒“女妖”原型的再现——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恶毒女性 [J], 徐韬;王健芳;
2."半部"现代化境况中的知识主体神话--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时性分析 [J], 周保欣
3.从神话到现代——嫦娥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置换与反思 [J], 杨柳
4.女娲神话原型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 [J], 王玉朋
5.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中的洛神原型及其现代重述 [J], 李小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水文化视野下的圣母女娲

The Goddess Nuw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n
River Culture
作者: 潘世东[1]
作者机构: [1]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丹江口442700
出版物刊名: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4-77页
主题词: 汉水文化;圣母女娲;形象形成;文化英雄;冠名权;冠名权权属
摘要: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女娲的感情也是非常独特的。
在这里,女娲神话及女娲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
其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女娲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综合各种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女娲文化的女权解读_潘世东

第一位女性君王。作为历史人物的武则天是 中国唯一的女 皇 帝 ,而 作 为 神 话 人 物 的 女 娲 是 中 国文化中第一位女性圣德君王。女娲传说的来源 之一是部落首 领,后 期 的 故 事 演 变 赋 予 她 更 高 的 地位。“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 。 何则?至 虚 无 纯 一,而 不 喋 苛 事 也。”西 汉 《淮 南 子》中的女娲就已经是一位无为而治的至圣君王 。 郑玄《六艺论》引 《春 秋 运 斗 枢 》,以 伏 牺、女 娲、神 农为三 皇。《列 子》载:“女 娲 氏、神 农 氏、夏 后 氏, 蛇身 人 面,牛 首 虎 鼻:此 有 非 人 之 状,而 有 大 圣 之 德。”[4]《水经注》:“庖羲之后 ,有 帝 女 娲 焉 ,与 神 农 为三皇矣 。”[5]唐司马贞作《三皇本 纪 》让 女 娲 的 圣 君地位永恒确定。但由于女娲故事的温馨浪漫, 女娲形象的平 易 近 人 ,后 世 子 孙 不 仅 忘 记 了 她 人 首蛇身,也忘记 了 她 的 君 王 身 份 ,只 记 得 她 是 “以 天 下 兴 亡 为 己 任 ”的 伟 大 英 雄 ,是 普 度 众 生 的 创 世 母亲。
二 、女 娲 的 文 化 力 量
女娲文化 演 变 史 上 有 一 个 奇 怪 的 现 象 ,许 多 学者有意无意 的 曲 解 女 娲 性 别 和 身 份 ,让 女 娲 传 说变得神秘和 矛 盾 ,其 中 最 为 可 笑 的 莫 过 于 把 女 娲说成是男性。这种做法在清代最为频繁。清人 陈 康 祺 《郎 潜 纪 闻 》载 :
女娲文化的女权解读

女娲文化的女权解读
潘世东;左攀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2(032)004
【摘要】在男权色彩十分浓厚的中国文化中,女娲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传奇人物.关于她的传说源远流长却经常被有意无意的曲解,但历时三千年不仅没有被消解或颠覆反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历久弥新,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近代女权运动中,女娲文化因为与西方女权精神的内在契合而受到广泛的重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女性独立解放与自由发展精神的最佳注脚.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潘世东;左攀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十堰442000;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B93
【相关文献】
1.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 [J], 冷和平
2.西方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J], 张环宇
3."女娲作笙簧"神话的文化解读 [J], 李建
4.调理阴阳与二元互补论的文化解读——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密码解译 [J], 武圣
华
5.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女勇士》的女权主义 [J], 赵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娲传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发微

女娲传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发微
董军;宋玉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从当代西方生态主义的理论视角比较分析,女娲“人首蛇身”的外在形象蕴涵着生态女性主义的有机整体观,“抟土作人”的造化之功反映了生态女性主义
视“自然-女性为生命本源”的主张,“炼石补天”则蕴涵着生态女性主义拯救地球、慈育自然的美德,而“一日七十变”潜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生物多样性思想.这些丰
富的文化内涵可为当代的环境哲学发展提供优秀的精神资源.
【总页数】4页(P143-146)
【作者】董军;宋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
徽合肥230009;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
【相关文献】
1.张仲景伦理思想发微
2.《周易》德性伦理思想发微
3.《周易·象传》伦理思想发
微4.孙思邈德性医学伦理思想发微5.有限经验活动域中的德性发动:孔子伦理思想
中相对与绝对、基础性与后发性问题发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 安 。 按 《列 子 》注 云 :“女 娲 古 天 子 。”惟 采 取 其 意 易像,饰为木主,而 书 曰 “古 皇 女 娲 ”,则 称 谓 正 而 典礼不荒矣。请质之知礼者。
这则笔记反 映 了 多 方 面 的 信 息 ,一 是 清 朝 妇 女地位低下,连祭祀都是骇人听闻的行为 ;二是女 娲是众多妇女 心 目 中 有 至 高 无 上 的 神 祗 ,她 们 甘 愿犯禁受罚也 要 祭 祀 女 娲 ,可 见 女 娲 信 仰 已 经 深 入人心;朝廷强行禁止女娲崇拜 ,也有不得已的苦 衷:妇女祭祀女 娲 很 可 能 点 燃 压 抑 千 年 的 女 权 激 情,进而破坏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对女娲性别, 陈 康 祺 只 是 怀 疑 ,而 赵 翼 的 《陔 余 丛 考 》有 《女 娲 或 以为妇人》干脆把女娲说成为男性 :
金桧门宗伯,奉 命 祭 古 帝 陵,归 奏 女 娲 圣 皇, 乃 陵 殿 塑 女 像 ,村 妇 咸 往 祈 祀 ,殊 骇 见 闻 饬 有 司 更 正。奉旨 照 所 议 行 。 康 祺 按:妇 女 祈 祀,原 干 禁 令。若女娲氏之 为 男、为 女,则 茫 茫 太 古,荒 幻 难 稽 ,百 家 纪 言 ,更 多 错 缪 … … 古 书 大 抵 指 为 女 者 居 多,然安知非互相傅会 ?且以妇女为天子 ,义悖当 阳,恐启后世流弊,即如唐人尝以之贡媚则天 。闻 自宗伯奏闻后,河南地方官拟改为男像 ,鄙意亦似
一 、女 娲 的 优 秀 特 质
“女娲有体,孰 制 匠 之 ”这 句 《楚 辞 · 天 问 》上 的诗句说明早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就广泛流传 着女娲传说。 在 几 千 年 历 史 长 河 中 ,女 娲 文 化 不 断 丰 富 ,广 泛 传 播 ,如 今 女 娲 已 经 不 仅 仅 是 家 喻 户 晓的神话人 物,更 是 一 个 特 定 的 文 化 符 号。 女 娲 的每一种英雄形象都可以在后世找到对应的现实 人物:至尊女皇武则天 ;战斗英雄花木兰、秋瑾;发 明英 雄 黄 道 婆 …… 直 到 近 代,女 权 主 义 者 在 大 力 宣传西方妇女 解 放 思 想 、歌 颂 外 国 女 性 英 雄 的 同 时,也不忘把女 娲 这 位 中 国 人 民 耳 熟 能 详 的 英 雄 人物立为中国女权解放的先驱。不管历史上是否 真有其人,女娲 作 为 巾 帼 英 雄 的 榜 样 力 量 在 人 们 心目中却是永 恒 真 实 的 存 在 着 ,并 在 发 挥 着 巨 大 的精神力量[1]。 笔者综合几千 年 女 娲 文 化 演 变 的 历史,发现女娲文化表现出众多优秀特质 :
唯一的独立 女 神。 千 百 年 来,在 中 国 寺 庙 里 享受香火的九 成 是 男 性 。 儒 家 认 为 “唯 女 子 与 小 人难养也”,各 处 文 庙 清 一 色 是 男 性 塑 像 ;佛 家 认 为 女 人 不 能 成 佛 ,只 有 发 “厌 女 转 男 ”之 大 愿 ,才 能 取得修道成佛的基本资格 ;道观庙宇虽有女性 ,但 多居配祀位置,像 嫦 娥、何 仙 姑 那 样,是 “仙 ”而 不
俗 图 画 女 娲 之 象 ,为 妇 人 之 形,又 其 号 曰 “女”。仲舒 之 意,殆 谓 女 娲 古 妇 人 帝 王 者 也。 男 阳 而 女 阴 ,阴 气 为 害 ,故 祭 女 娲 求 福 祐 也 。
王充揣测董 仲 舒 祭 祀 女 娲 的 意 图 ,因 为 女 娲 的女性身份造 成 阴 阳 不 调 进 而 导 致 干 旱 灾 害 ,祭 祀她的根本目 的 不 为 求 福 而 为 避 害 ,这 里 的 女 娲 俨 然 凶 神 恶 煞 ,灾 祸 之 源 。
是“神”,偶尔 有 女 性 幸 居 正 殿 ,要 么 是 母 以 子 贵 , 如 晋 祠 之 圣 母 邑 姜 ;要 么 是 妻 以 夫 荣 ,如 王 母 娘 娘。总之女神都是依附于男神而存在。中国重男 轻 女 的 腐 朽 思 想 不 仅 存 在 于 人 间 ,还 蔓 延 到 了 天上。
大多数庙宇 中 ,以 女 性 形 象 居 于 主 祀 位 置 的 只有观音和 女 娲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宋 朝 以 前 的 寺 庙塑像和绘画,观音菩萨一直是留着胡子的男身 , 当然这也符合 佛 教 教 义。 《普 门 品 》载,观 音 菩 萨 有 三 十 二 相 、八 十 种 好 ,“应 以 何 身 得 度 者 ,即 现 何 身而为说法。”女相只是三十二相之一而已 。况且 女身不能成菩萨 ,既成菩萨,必是男身。由于其大 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美好品质更符合女性身份 ,女 版观音逐渐被大众接受。作为宗教神祗的女娲拥 有 多 位 一 体 的 神 仙 身 份,她 抟 土 造 人,是 始 祖 神; 她 炼 石 补 天 ,是 创 世 神 ;她 发 明 笙 簧 ,是 创 造 神 ;她 制 定 婚 姻 制 度 ,是 爱 神 ;她 繁 衍 人 类 ,是 送 子 娘 娘 ; 她庇佑世人,保 护 神。 正 是 这 多 位 一 体 又 绝 无 仅 有 的 神 格,让 各 地 女 娲 庙、女 娲 祠 的 香 火 千 年 萦 绕 ,至 今 不 衰[2]。
22 YYSZXB
潘 世 东 ,左 攀 : 女 娲 文 化 的 女 权 解 读
性是生产活动 的 组 织 者 和 主 要 劳 动 力 ,是 社 会 发 展的支配力量。女性英雄的传说经过不同时代不 同地域原始先 民 口 耳 相 传 不 断 汇 聚 ,最 终 形 成 中 国文化中第一位抟土造人 、炼石补天,集多重身份 于一体的伟大女性英雄 ,成为鼓舞女性自强不息 、 勇敢奋斗的榜样,成 为 “谁 说 女 子 不 如 男 ”的 最 佳 依据。北齐权臣祖珽劝皇帝立乳母陆令萱为太后 时 说:“太 姬 虽 云 妇 人,实 是 雄 杰,女 娲 已 来 无 有 也。”[3]可见当时 女 娲 就 是 女 中 豪 杰 的 代 名 词 (女 娲以来无有也 ,似 乎 可 以 理 解 为 “创 世 以 来 无 有 也”更妥当,即“前 无 古 人 ”之 意;故 女 娲 这 里 还 是 做“创始者”索解为妥)。武则天称帝前祭祀女娲 , 真实目的是为女性九五之尊寻找法理依据。
变 史 上 有 一 个 奇 怪 的 现 象 ,许 多 学者有意无意 的 曲 解 女 娲 性 别 和 身 份 ,让 女 娲 传 说变得神秘和 矛 盾 ,其 中 最 为 可 笑 的 莫 过 于 把 女 娲说成是男性。这种做法在清代最为频繁。清人 陈 康 祺 《郎 潜 纪 闻 》载 :
[摘 要]在男权色彩十分浓 厚 的 中 国 文 化 中,女 娲 是 一 个 十 分 独 特 的 传 奇 人 物。 关 于 她 的 传 说 源 远 流 长却经常被有意无意的曲解,但历时三千年不仅没有被消 解 或 颠 覆 反 而 随 着 历 史 的 演 进 历 久 弥 新,表 现 出 强 大的文化生命力。近代女权 运 动 中,女 娲 文 化 因 为 与 西 方 女 权 精 神 的 内 在 契 合 而 受 到 广 泛 的 重 视,直 到 今 天 ,它 仍 然 是 女 性 独 立 解 放 与 自 由 发 展 精 神 的 最 佳 注 脚 。 [关 键 词 ]女 娲 文 化 ;女 权 ;曲 解 ;颠 覆 ;独 立 [doi]10.3969/j.issn.1008-6072.2012.04.006 [中 图 分 类 号 ]G127,B9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6072(2012)04—0022—04
赵翼的言论明显是有意曲解女娲性别。他没 有提供女娲为 男 性 的 证 据 ,先 入 为 主 的 臆 断 女 娲 非女,然后曲 解 古 文 强 词 夺 理 。 创 置 婚 姻 媒 妁 就 不能是女人?这种逻辑不可靠。他还断章取义的 把已经去世一千 六 百 多 年 的 王 充 也 拉 来 “佐 证 ”。 不过王充也的确有丑化女娲的嫌疑:
第一位巾帼 英 雄 。 女 娲 是 否 确 有 其 人 ,学 界 还存在争议。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她是母系氏族时 代众多女性 首 领 形 象 的 聚 合 体 。 在 那 个 时 代,女
[收 稿 日 期 ]2012-06-12 [基 金 项 目 ]湖 北 省 教 育 厅 社 科 基 金 和 教 研 项 目 阶 段 性 成 果 ,文 号 :(D20126001)/(20060400) [作者简介]潘世东(1962-),男,湖北竹山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教授,郧阳师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副 校 长,全 国 高 职 高 专 学 报 研 究 会 理 事 长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和 汉 水 文 化 研 究 。
2012 年 8 月 第 32 卷 第 4 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Aug.2012 Vol.32 No.4
女娲文化的女权解读
潘 世 东1,左 攀2
(1.郧 阳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 湖 北 十 堰 442000; 2.广 西 师 范 大 学 , 广 西 桂 林 541000)
第一位女性君王。作为历史人物的武则天是 中国唯一的女 皇 帝 ,而 作 为 神 话 人 物 的 女 娲 是 中 国文化中第一位女性圣德君王。女娲传说的来源 之一是部落首 领,后 期 的 故 事 演 变 赋 予 她 更 高 的 地位。“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 。 何则?至 虚 无 纯 一,而 不 喋 苛 事 也。”西 汉 《淮 南 子》中的女娲就已经是一位无为而治的至圣君王 。 郑玄《六艺论》引 《春 秋 运 斗 枢 》,以 伏 牺、女 娲、神 农为三 皇。《列 子》载:“女 娲 氏、神 农 氏、夏 后 氏, 蛇身 人 面,牛 首 虎 鼻:此 有 非 人 之 状,而 有 大 圣 之 德。”[4]《水经注》:“庖羲之后 ,有 帝 女 娲 焉 ,与 神 农 为三皇矣 。”[5]唐司马贞作《三皇本 纪 》让 女 娲 的 圣 君地位永恒确定。但由于女娲故事的温馨浪漫, 女娲形象的平 易 近 人 ,后 世 子 孙 不 仅 忘 记 了 她 人 首蛇身,也忘记 了 她 的 君 王 身 份 ,只 记 得 她 是 “以 天 下 兴 亡 为 己 任 ”的 伟 大 英 雄 ,是 普 度 众 生 的 创 世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