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沓叠句反复

合集下载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先秦作品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先秦作品

是《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如《周南·芣莒》(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作者已经不可考),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

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三千多前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再现了先秦先民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的源头;它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

《诗经》不愧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现在我们以《蒹葭》为例,谈谈《诗经》的在结构上的独特形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⒅。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

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诵读该诗,我们不仅会沉浸在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的意境中,而且我们还会惊叹于它独特的结构,全诗虽然有三章,但是每章只换几个字: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形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地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道路)溯游从之: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方位)蒹葭的这种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诗经》的在结构上的独特形式——重章叠句。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中,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等艺术效果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手法不仅在古代诗歌中得到充分展现,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重章叠句是指在诗歌中多次重复相同的句子或词语,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化情感的效果。

这种手法常常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易于传颂,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便反复出现了“关关雎鸠”和“窈窕淑女”等句子,使得整首诗歌朴实而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反复吟咏的艺术效果反复吟咏是指在诗歌中多次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景象加以强化和描绘。

这种手法常常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明,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木兰诗》中“十年生白头,三千里去济州。

”便反复强调了木兰的忠诚和孝心,加深了读者对木兰形象的印象。

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一唱三叹是指在诗歌中,通过一句唱和三句叹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心情。

这种手法常常使诗歌更加富有情感,能够更好地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蒹葭苍苍”与“所谓伊人”的对仗,使得整首诗歌情感丰富而深沉。

以上便是诗经中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这些手法使得诗经中的诗歌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在诗经中,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等艺术效果的运用并不仅仅在表面上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更深层次的作用是丰富和深化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学创作的规律。

重章叠句的运用在诗经中十分常见。

这种手法常常能够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易于传颂,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和“窈窕淑女”,以及《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等,都是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典型例子。

蒹葭中的爱情观

蒹葭中的爱情观

蒹葭中的爱情观《蒹葭》它是具有审美观的音乐美与爱情美,其中的“美”感染了无数人,也引起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憧憬与遐想。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篇章相同结构的重复,这种重复可以说结构完全相同,更替的只是其中一两个字,这样写是采用复沓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

至于写作手法,表现在“赋、比、兴”和“连章叠句”等手法的运用,而其中最具特点也是对后市诗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起兴的运用,这样可以避免突兀的缺点,具有东方文雅迂回的特质。

全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

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

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

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

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先秦作品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先秦作品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是《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如《周南·芣莒》(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作者已经不可考),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

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以《周南·芣莒》为例,可以看出其艺术特色:
《周南·芣莒》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群文阅读——诗歌中的重章叠句

群文阅读——诗歌中的重章叠句
课堂展示
结束语:
希望每位同学能把今天学到的 知识运用在平常的写作中、学有所 获,最后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觉醒、 爱情的萌动。真正懂得美、懂得爱, 获得幸福的人生。
群文阅读篇目:
(一)《芣苢》《子衿》 (二)《只爱一点点》李敖 (三)《感谢》汪国真 (四)《夜空中最亮的星》
一、配乐诵读
二、品读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形式、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 点呢?
答题格式:本诗句子之间大多数句子 相同,少数字词 不同 (这种手法的特点), 使用了 重章叠句 手法,这样反复 咏唱,作用是 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 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夜空中最亮的星》 ……
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失 意、迷茫。坚信心中的梦 想,最亮的星,会照亮我 前行的方向。(励志歌曲)
六、运用拓展(重章叠句在现代文中的运用)
(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是谁让我领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的恬淡闲适?
是谁让我欣赏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的深远意境?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 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 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 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 袅,忽断忽续。”(《〈诗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 些想象,但叠章重句的美感,确实是很动人的。
我…… 。纵我不往, 子宁不…… ?
回环复沓,清晰明快,朗 朗上口,极富音律美。 女子等待心上人的焦急, 烦闷,无限的思慕之情。
两组反义词,对比
《只爱一点点》 不爱那么多,只 反复吟唱,蕴藏感情变化
爱一点点…… 含蓄、委婉,意蕴深远。
《感谢》
我原想……你却 给了我……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赏析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赏析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赏析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重章叠唱反复咏,应该是《诗经》形式上最大的美感。

其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音乐美。

《诗经》中的复叠,或复沓,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是结构和意义递进。

如其中的招牌诗作《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诗经》的这种音乐特征。

【叠字】叠字也叫作重言。

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成为双音词。

《诗经》中的重言数不胜数,但大致可分为描摹声音、描绘色彩、描述景物和描画情态几类。

其中的拟声,可归为“天籁”和“人籁”两种类别。

“天籁”是模仿自然的声音。

如《郑风•有女同车》中“佩玉将将”,“将将”即“锵锵”,是金玉发出的声音。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又如《郑风•风雨》中“鸡鸣喈喈”“鸡鸣胶胶”,是拟鸡叫之声。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齐风•载驱》中“载驱薄薄”的“薄薄”是马蹄声,《唐风•鸨羽》中“肃肃鸨羽”的“肃肃”是鸟振羽之声,《秦风•黄鸟》中“交交黄鸟”的“交交”是鸟叫声。

不仅《国风》,《小雅》中也如此。

如《彤弓之什•庭燎》中的“鸾声将将”“鸾声”,是有节奏的铃声。

《桑扈之什•青蝇》中的“营营青蝇”,又出现了青蝇嗡嗡的响声。

这些自然界的声响和谐而有韵味。

它们生动、细致而又形象地描摹了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诗经》中复沓手法的妙用

《诗经》中复沓手法的妙用

《诗经》中复沓手法的妙用《诗经》中复沓手法的妙用《诗经》中的复沓或以摹声,或以状物,或以渲染气氛增加情韵。

在一目了然的单纯之美的后面,含蕴了挹之不尽的深厚之美,典型地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中复沓手法的妙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咏三叹回环往复是重章复沓形式的抒情特点,它能以平和的方式来抒发平和的情感,达到委婉含蓄而又能充分抒情的效果。

《诗经》的这种抒情方式给后来的文人尤其是像李白一类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常常是和风细雨般缓缓湿润慢慢渗透读者心田,它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平静湖面上荡漾着的微波,也能泛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层层涟漪,甚至久久不能散去。

重章复沓,一咏三叹,能够起到感情强调的效果,使感情的表达更深切更悠远。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它的美形象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与邪恶抗争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赞美或对甜美爱情的讴歌,它的美还表现在章节的重复叠用上,复沓手法的妙用使这部不朽的作品更是美不胜收。

从历史上考察,复沓的艺术形式是原始文化逐步积淀下来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语言产生之初的原始人的呼声。

《诗经》时代的人们之所以要大量运用这种委婉平和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与传统文化形成中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

从《诗经》的时代现实考察,它是现实文化建设的需要,周代的礼乐文化建设需要有能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复沓的艺术形式适应了这一需要,而周代古朴的农耕文明又为这种艺术形式提供了社会生活源泉。

所谓复沓,简而言之,就是重章叠唱。

诸如《芣苢》中的“采采芣苢”,《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等等。

这些诗歌不仅给人端庄、整饬,而又舒缓悠扬的感觉,而且运用了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来强化读者思维、加强读者印象、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

木兰诗句子赏析

木兰诗句子赏析

木兰诗句子赏析木兰诗句子赏析《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那么要怎么进行句子赏析呢?小编整理了《木兰诗》文章句子赏析,希望对你的学习和记诵有帮助。

《木兰诗》文章句子赏析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修辞: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

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

顶真,又称“联珠”。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什么是反复修辞手法

什么是反复修辞手法

什么是反复修辞手法什么是反复修辞手法[定义]为突出某个思想、强调某种感情或增强语言节奏感而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式。

又称重复、复叠。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反复”列为积极修辞的丁类,即“章句上的辞格”,给出的定义是:“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

”而把词的反复列入复叠。

重复使用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语、句子甚至是句群或段落。

首次出现的语言单位称为“本体”,后面重复出现的相同语言单位叫做“复体”(见姚锡远、陈功焕《反复》,载武占坤《常用辞格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例释]根据语言单位重复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1)连续反复:连续使用同一语言单位,中间没有其他语言单位间隔。

又称“连接的反复”(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叠用重言”(郑远汉《现代汉语修辞知识》)。

例1:矿主们早把矿工们的生命和安全抛到脑后,在他们眼里只有钱,钱,钱。

例2:如果有人问我愿不愿为她献出自己的一切,我的回答是: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例1中连续地重复使用同一个词“钱”,是词的连续反复,突出了矿主们的贪婪和说话者对矿主的憎恶。

例2中连续重复使用同一个句子“我愿意”,表达出“我”对她的爱之深。

(2)间隔反复:重复使用同一语言单位,中间有其他语言单位间隔开。

又称“隔离的反复”(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隔离重言”(郑远汉《现代汉语修辞知识》)。

例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戴望舒《雨巷》)例4:房地产商们串联护市,继续拼命抬高房价,我不生气。

电力行业的管理者站出来对全国人民说,他们的高收入是合理合法的,我不生气。

有人倒卖青藏铁路火车票牟取暴利,让那些急着要去游览世界屋脊景色的人无法如愿,我不生气。

可是,当听到报道说福建漳州竟然规定老板的孩子中考可以直接加20分,我怒不可遏!例3诗人重复使用了词语“丁香一样”,分别修饰“颜色”、“芬芳”和“忧愁”,描绘出雨巷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具有象征意蕴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浓重的迷惘感伤、惆怅彷徨而又心怀期待、追求理想的情思。

小学生重章叠句的诗歌

小学生重章叠句的诗歌

小学生重章叠句的诗歌1.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

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极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铺排,却显得文情恣肆,极为生动,从而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无穷之妙。

2.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为七律诗,格律非常严格,在这首诗中,“黄鹤”的重复出现,不仅没有破坏这首诗,反而带来意外的效果。

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3.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4.长相思·汴水流【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这首长相思,上下两片的起句都是用的叠韵。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片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的语言简单,却流畅和谐,极具音乐美。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这首诗写愁苦,上片,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复沓和反复的区别

复沓和反复的区别

复沓和反复的区别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复沓和反复这两个词。

虽然它们的发音相似,但在概念上却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词义、用法和语境等方面,详细探讨复沓和反复的区别,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汇。

一、词义解析1. 复沓复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重叠或多次连续不断,形容众多或重复复杂。

“复沓”一词通常用于描述事物繁复或重复的情况,表示大量或频繁的重复、迭加或交错。

例如,我们常说“文章语言复沓”、“工作任务复沓”等,都是指形式或内容复杂,琐碎且重复。

2. 反复反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再三重复、来回多次。

“反复”一词通常用于描述做某事一次又一次或思考某个问题多次的情况。

它强调同一事物或相同过程的重复性,是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场合中不断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或考虑同一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用法比较1. 复沓的用法复沓通常用来形容具有重复、累赘或繁复性质的事物或行为。

例如,“复沓的故事情节”、“复沓的工作安排”等,强调重复、交错或迭代的性质。

2. 反复的用法反复一词通常用来指频繁重复一件事情,或思考同一个问题多次,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反复推敲一种论证方法”、“反复练习某项技能”等,表示经过多次重复,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或更好的结果。

三、语境比较1. 复沓的语境复沓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用来形容作品内容或风格重复、琐碎、复杂的特点。

例如,我们常说“他的诗歌风格复沓”、“这部小说情节复沓”等,以指出该作品在内容上重复冗长、细节多且重复的特点。

2. 反复的语境反复这个词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使用相对较广泛。

它常用于描述思考、训练、实验等方面的反复过程。

例如,“他反复修改了几次论文”、“反复练习了很多遍才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等,表示经过重复努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不断反复思考、练习。

四、构词特点比较1. 复沓的构词特点复沓这个词的构词特点为“形容词+名词”,例如“复沓的故事情节”、“复沓的工作安排”。

复沓的修辞手法概念

复沓的修辞手法概念

复沓的修辞手法概念
复沓这可是一种很有趣的修辞手法呢。

首先呢,你得知道复沓就是重复使用一些词语或者句子。

比如说,在一首诗或者一段文章里,有些词语或者句子会反复地出现。

就像“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里的“盼望着,盼望着”就是复沓啦。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得很,不过可别小瞧它哦!有时候你可能觉得只是简单的重复,但实际上它有着很大的作用呢。

我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每次看到这种复沓,就感觉作者好像在特别强调某种情感或者东西。

然后呢,复沓的形式有很多种哦。

它可以是连续的重复,就像刚刚说的那个例子。

也可以是间隔着重复。

比如说在一段较长的文字里,隔几句又出现相同的词语或者句子。

这部分你可能需要多读一些有复沓手法的文章去体会体会。

我通常会在这个环节花多一些时间,找好多不同的文章来看。

因为只有多看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各种形式呢。

你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
还有哦,复沓的作用可不能忽视。

它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

你想啊,就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文章里有了这种重复,读起来就会有一种韵律感。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思考一次,真的,这种韵律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文章的氛围里。

同时呢,复沓还能够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主题。

就像你想要别人特别关注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反复地说嘛。

这就和复沓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一样的呀。

总之呢,复沓是一种很有用的修辞手法,希望你能够好好地掌握它哦!。

复沓

复沓

复沓[fùtà]复沓,又叫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概念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反复。

复沓又叫复唱,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复沓有时也叫反复,它经常出现在各种文体中。

按形式可分为词语反复、句子反复,段落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等数种。

如“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被官老爷所占有/即使大海变成乳汁/我们也无权喝一口/” 含有词语和句子反复的特点。

反复与排比相通之处,如果间隔反复的各项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同时有相同的同语,可以构成“排比式反复”。

否则不可将反复视为排比。

举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 这四句是复沓句。

朱自清《匆匆》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

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

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

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

如:“早晨被一个小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赶开,又来;赶开,又来;而且一定要在脸上一定的地方爬…… ”反复写苍蝇“赶开,又来”,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苍蝇的可恶讨厌,缠住不放的特点。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2)重章叠句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2)重章叠句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2)重章叠句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2)|重章叠句原创:王珏珏哥讲语文 2017-09-11红尘情歌郑源;蒋姗倍 - 红尘情歌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又叫重章叠唱。

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

在保持浓厚民歌特色的《国风》和接近《国风》的《小雅》中,普遍使用了这种重章叠唱的表达形式。

一、重章叠句的形式1.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

如《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伐檀》全篇三章(即段),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

每章(段)中的“坎坎伐檀兮”“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彼君子兮”四句是重复的,其余句子都是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2.隔章重叠,重首重尾。

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

三章结尾的句子都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

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完全相同地重复。

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开头句都是“翘翘错薪”(杂树丛生长得高)。

3.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复沓、反复、复迭形式的比较研究初探

复沓、反复、复迭形式的比较研究初探

作者: 王代娣[1] 汤文益[2]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2]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出版物刊名: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65-66页
主题词: 复沓 复迭 反复 研究
摘要:复沓,诗歌常用艺术手法,尤其是在评析《诗经》诗歌叙事方式时一定会提及这一重章叠唱的语言形式。

复迭,是修辞方式,一般分为迭词和迭字。

反复,在修辞学中被认定为一种修辞格,一般分为连反和隔反。

对三者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的专著或论文资料当中出现了不同的评析。

本篇通过比较研究,试图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木兰诗中的所有复沓句

木兰诗中的所有复沓句

木兰诗中的所有复沓句木兰诗中的所有复沓句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一般叫叠句或反复句。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木兰诗中的所有复沓句,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复沓句:(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因为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

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

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原文: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体会句子中运用复沓手法表达的强调效果

体会句子中运用复沓手法表达的强调效果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阿克苏市小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12日
学科
语文年级/册六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部编版)
课题名称
语文园地二
难点名称
体会句子中运用复沓手法表达的强调效果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复沓和反复在定义上有相似之处,也用不同之处。尤其是在文段中两者不好区分,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2)朱自清的《匆匆》“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3)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5、体会复沓句运用的好处。
对比一:
(1)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4.复沓和反复的具体例句。
反复的句子有: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春天来了,她用温柔的大手拂醒了大地;春天来了,她用温柔的话语唤醒了鲜花和绿草。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复沓的句子有:
(1)北朝民歌《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生谈感受,感悟复沓手法所表达的强调效果。(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6.小试身手。(学写复沓句)
(1)大雨过后,天空晴朗,空气是那么 ,那么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沓叠句反复:三者的区别:

1,复沓又叫复叠、重章叠句。

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

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2,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

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叠句运用得好,会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叠句:

在一定间隔(如一段歌曲末尾的副歌)之后重复的歌曲或赞美诗的一部分(chorus)。

诗或歌的叠句,尤指在每节诗歌后重复的诗句叠句的音乐配曲(refrain reiterative sentence)•
三,复沓:

复沓,又叫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四,反复:

反复(fǎn fù),汉语词语。

是指重复、来回。

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