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实验报告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和金属逸出功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测定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测定一、引言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的电子被激发并跃迁到导体中,产生电子流。
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基于量子理论,即光子作为光的组成单元,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材料的电子结构属性相关。
本实验通过测量光敏电流和入射光的不同参数,来研究光电效应,并进一步测定普朗克常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所需的装置主要有:光电效应实验台、可变波长的光源、电子计数器、电磁铁等。
三、实验步骤1.通过调节光源的波长和强度,选择合适的工作条件,使光电效应能够明显观测到。
2.利用电子计数器测量光敏电流随波长的变化关系,记录数据。
3.固定波长,改变光强度,测量光敏电流随光强度的变化关系,记录数据。
4.利用已知波长和光敏电流的关系,测量普朗克常量。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光敏电流随波长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波长/纳米,光敏电流/安培---,---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光敏电流随波长的变化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光敏电流在波长小于550纳米时逐渐增大,在波长大于550纳米时趋于平稳,符合光电效应的特点。
2.光敏电流随光强度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光强度/Lux ,光敏电流/安培---,---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光敏电流随光强度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光敏电流与光强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光敏电流基本保持在零值附近。
3.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光敏电流和波长的关系来求解普朗克常量。
根据光电效应的经典方程:E = hv - ϕ,其中E为光子能量,h 为普朗克常量,v为光频率,ϕ为金属的逸出功。
可以将该方程转化为:E = hc/λ - ϕ,其中c为光速,λ为光波长。
由于光敏电流和光强度之间关系不明显,我们可以选取任意一个光强度进行计算。
假设光强度为300 Lux,根据波长与光频率之间的关系:v = c/λ,将上述方程转化为:E = h*c/λ - ϕ。
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受到激发后从金属表面飞出的现象。
光电效应过程中,电子的动能与光子的能量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测得普朗克常量。
实验步骤:1. 通过调节光源强度、滤波片、电势差等参数,确定波长为365nm的紫外线光源;2. 将电子发射管放在真空室内,调节透镜和防抖器,使光线入射于金属板上;3. 调节透镜位置,使出射光线经过光电倍增管后落在光电池表面;4. 用电子电压计测量金属板和光电池之间的电位差,并记录对应的阻抗值;5. 测量不同电压下的最大电流值,记录数据,并计算出对应的波长和截止电压;6. 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根据斯特尔维恩定律求出普朗克常量。
实验数据:金属板材料:锌光源波长:365nm阻抗值:1000Ω测量结果如下:电压/V 电流/A0.2 0.0050.4 0.0080.6 0.0110.8 0.0131.0 0.015根据斯特尔维恩定律,可得到以下公式:λmaxT=K=2.821×10^-3 K·m其中λmax为金属表面最大电流出现时的波长,T为绝对温度,K为司汤达常量。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截止电压为0.4V,波长为365nm。
通过斯特尔维恩定律计算,得到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J·s。
实验结论:用光电效应测得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J·s,结果较为接近理论值。
此外,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电流随电压增加而增加,并在一定电压值后达到瓶颈,电流值变化趋势愈加平缓。
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测定普朗克常量,并验证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根据爱因斯坦的解释,光电效应可以用粒子模型解释,即光子(光的量子)与金属表面上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得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克服金属表面的束缚力逸出。
普朗克常量(h)是描述光子的能量与频率之间关系的物理常数,它与光电效应中的电子动能和光的频率之间有关系,可以通过光电效应实验进行测定。
实验装置:光源:提供可调节的单色光源。
光电管:包括光敏阴极和阳极,用于测量光电子的电流。
电压源:用于给光电管提供适当的反向电压。
电流计:用于测量光电子的电流。
实验步骤:将光电管与电压源和电流计连接起来,确保电路正常。
调节光源的单色光频率,使其能够照射到光电管的光敏阴极上。
逐渐增加反向电压,直到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明显变化。
记录此时的反向电压和光电管的电流值。
重复步骤3和步骤4,分别改变光源的频率和光强,记录对应的反向电压和电流值。
统计所得的数据,绘制反向电压和光电流的关系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和绘制的曲线,利用普朗克关系E = hf(E为光电子的动能,h为普朗克常量,f为光的频率),进行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所得的反向电压和光电流的关系曲线,可以利用普朗克关系计算得到普朗克常量的数值。
在实验中应注意排除误差因素,如光强的变化、测量误差等,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测定普朗克常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了光电效应与普朗克常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接近程度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并对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物理意义进行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还应包括实验装置的详细描述、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分析等内容,以及可能的误差来源和改进措施。
这些信息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大物光电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2. 通过实验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3. 测定普朗克常量。
二、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会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子具有能量E=hv,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v为光的频率。
当光子的能量大于金属的逸出功W时,金属表面会发射出电子。
光电效应的基本方程为E=hv-W=1/2mv^2,其中m为电子质量,v为电子速度。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光电管;2. 滤光片;3. 汞灯;4. 微电流放大器;5. 光电管工作电源;6. 伏安计;7. 秒表;8. 记录纸。
四、实验步骤1. 将光电管接入电路,确保电路连接正确;2. 调整光电管与汞灯的距离,使光电管接收到的光强度适中;3. 在不同频率的光照射下,记录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4. 测量不同频率下的截止电压,并记录数据;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普朗克常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1)在577.0nm的紫光照射下,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2)在546.1nm的蓝光照射下,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3)在435.8nm的绿光照射下,伏安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
(4)在404.7nm的紫外光照射下,伏安特性曲线如图4所示。
2. 截止电压(1)在577.0nm的紫光照射下,截止电压为0.3V;(2)在546.1nm的蓝光照射下,截止电压为0.4V;(3)在435.8nm的绿光照射下,截止电压为0.5V;(4)在404.7nm的紫外光照射下,截止电压为0.6V。
3. 普朗克常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普朗克常量为6.58×10^-34 J·s。
六、实验结果分析1. 从伏安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光电效应遵循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即光子能量与电子速度之间的关系符合E=hv-W=1/2mv^2;2. 截止电压与光频率成正比,符合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3. 通过实验测得的普朗克常量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说明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引言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光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光电效应,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光的性质以及电子的行为。
本实验旨在利用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进一步验证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装置与原理实验装置主要由光源、光电管、电子学放大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准直器和滤光片后,照射到光电管上。
光电管中的阴极会发射出电子,这些电子经过放大器放大后,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过程1. 首先,我们调整光源的位置和亮度,使得光线能够准确地照射到光电管上。
同时,我们使用滤光片来调节光的频率。
2. 接下来,我们通过改变光电管的阳极电压来测量不同电压下的光电流。
我们记录下光电流与阳极电压的关系曲线。
3. 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光电管的温度。
由于光电管中的电子发射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光电管的温度稳定。
4. 最后,我们根据实验数据,利用普朗克公式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计算出普朗克常量的数值。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光电流与阳极电压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阳极电压的增加,光电流也随之增加。
这符合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进行了普朗克常量的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到普朗克公式:E = hν - φ,其中E为光子能量,h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光的频率,φ为光电管的逸出功。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光子能量与光电流的关系。
进一步,我们可以绘制出光子能量与光电流的对数关系图。
根据普朗克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斜率为普朗克常量的直线。
通过对直线的拟合,我们可以得到普朗克常量的数值。
在实际实验中,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所致。
例如,光源的亮度和位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光电管的温度也可能不够稳定。
此外,数据采集系统的精度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光电效应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姓名:李小龙学号:5710116068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材料162实验时间:第一周指导老师:张德建一、实验名称:光电效应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实验仪器: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光阑、光电管、测试仪四、实验原理: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γ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μ,其中为普朗克常数。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hν=12mv2+w式中,ν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速度,W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1/2mv2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
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U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e u0-1/2m v2=0 (2)代入上式即有hν=eu0+ w (3)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h+ν<W,则不能产生光电子。
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是ν0=W/h,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ν0也不同。
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量测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普朗克常量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光电效应是指当光束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会被激发并从金属中逸出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发现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普朗克常量h 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常量之一,它描述了光子的能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旨在利用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h,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尽可能准确的结果。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光源、光电管、电路和测量仪器等。
确保光源的光强稳定,光电管的光阑和光电极表面清洁无污染。
2. 测量光电流:将光电管与电路连接,调整电路使得光电管的阴极电压保持恒定。
通过改变光源的光强,测量光电管中的光电流随光强的变化关系。
记录数据并绘制光电流与光强的曲线。
3. 测量阈电压:在一定光强下,逐渐增加阴极电压直至光电流停止,此时的电压即为阈电压。
记录不同光强下的阈电压值,绘制阈电压与光强的曲线。
4. 数据处理:根据阈电压与光强的关系,可以得到普朗克常量 h 的近似值。
利用阈电压与光强的曲线拟合得到直线方程,斜率即为普朗克常量的估计值。
5. 误差分析: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主要误差包括光源的稳定性、光电管的非线性响应、电路的漂移等。
可以采取多次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光电流与光强的曲线和阈电压与光强的曲线。
通过对阈电压与光强的曲线进行拟合,我们可以得到普朗克常量的估计值。
在实验中,我们得到的普朗克常量的估计值为h = 6.63 × 10^-34 J·s。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光电流与光强的曲线呈现线性关系,这符合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而阈电压与光强的曲线则呈现一条直线,通过拟合得到的直线方程可以得到普朗克常量的估计值。
在实验中,我们尽可能减小了各种误差的影响,例如增加光源的稳定性、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等。
然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设备精度的限制,我们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真实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光电效应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姓名:李小龙学号:5710116068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材料162实验时间:第一周指导老师:张德建一、实验名称:光电效应二、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实验仪器: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光阑、光电管、测试仪四、实验原理: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γ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hμ,其中为普朗克常数。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hν=12mv2+w式中,ν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速度,W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1/2mv2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
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U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e u0-1/2m v2=0 (2)代入上式即有hν=eu0+ w (3)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h+ν<W,则不能产生光电子。
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是ν0=W/h,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ν0也不同。
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院(系)材料学院专业材料物理班级0705姓名童凌炜学号200767025 实验台号实验时间2009 年04 月24 日,第九周,星期五第5-6 节实验名称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和金属逸出功教师评语实验目的与要求:1.通过测量不同频率光照下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来计算普朗克常量2.获得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和逸出功主要仪器设备:1.光电效应实验仪(GGQ-50 高压汞灯,GDh-I型光电管电流测量仪)2.滤光片组(通光中心波长分别为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7.0nm)3.圆孔光阑Φ=5mm, Φ’=10mm4.微电流仪实验原理和内容:1.理想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如右上图所示,阴极K收到频率为v的单色光照射时,将有光电子由K逸出到达阳极A,形成回路电流I,可以由检流计G所检测到。
通过V来监控KA两端的电压变化,结合G所得到的电流值,可以得到U与光电流I之间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
根据爱因斯坦的解释,单色光光子的能量为E=hv,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而获得了能量,其中除去与晶格的相互作用和克服金属表面的束缚(金属的逸出功A )外, 剩余的便是逸出光电子的动能, 显然仅仅损失了逸出功的光电子具有最大动能:A hv mv M -=221。
实验中所加的光电管电压U 起到协助光电流I 形成的作用, 当不加电压U 时, 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很少, 光电流十分微弱; 当加上正向电压时, 便有更多的光电子到达阳极, 使得I 增大, 而所有的光电子都被吸引到阳极形成电流时, I 到达最大值, 此时再增大U 也不会改变I , 成为饱和光电流IM , 饱和光电流在光频率一定时, 与光照强度成正比。
如果在光电管两极加反向电压便可以组织光电子到达阳极形成光电流, 当反向电压增大到光电流等于零时, 可知光电子的动能在电场的反向作用下消耗殆尽, 有以下关系式:a MeU mv=221,其中U a 成为截止电压。
结合以上最大动能的表达式可知,e Av e h U a -=, 如左图做出其对应的图像, 可知直线的斜率为e h k =, 截距为eAU =0。
图中斜线与x 轴的交点对应的频率v0称为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 照射光小于这个频率时, 无法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光子能量小于电子的逸出功)。
显然, 通过测量多组v 和Ua , 便可以通过计算函数表达式而得到A 、h 、v0。
2. 实验中相关影响因素的修正1, 暗电流修正暗电流指没有光照时, 由于金属表面的隧道效应、 光电管漏电、 热噪声等原因造成的由K 向A 逸出电子形成的电流。
由于暗电流对截止电压的影响不大, 实验中可以使用无光照测量电流的方法测出暗电流值, 在后期处理中将其剔除。
2, 阳极电流修正由于KA 两级距离很近, 光照时阳极的材料同样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光电效应而发射光电子, 当光电管加的是反向电压时, 就会使阳极光电子到达阴极形成阳极电流。
在U-I 曲线上阳极电流的影响就是使在负向电压区的阴极电流出现负值下沉, 由于阳极光电子数目有限且相比阴极较少, 故阳极电流很快达到饱和, 可见实验中截止电压对应的实际情况是总体电流趋于反向稳定时的电压值。
步骤与操作方法:1.测量各个不同波长准单色光照射下光电管的U-I’数据1.1 仪器使用前预热10分钟,同时注意关闭光电管入射孔。
1.2 微电流仪调零,设置满度值(-100为宜),然后调节至10-6μA档,电压表量程选用20V1.3 确定入射孔大小、汞灯和光电管的距离,并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1.4 选择并以此切换滤光片,开始测量。
注意:测量时正向电流不必很大,更不需要达到到达正向饱和;正电流区的数据采集不必很多,而相比之下负电流区采集应当更加密集,并需要一直采集到反向电流趋于稳定。
2.暗电流的测量2.1 以上五组数据全部测量完毕以后,挡住光电管的入射孔,测量每一组数据中各个电压值对应的暗电流i。
注意:不要让进入光电管的光通量过大而损坏光电管;电压调节应缓慢进行,以免损坏仪器。
数据记录与处理:各组数据的波长,加载电压U,测量电流I’,暗电流i和实际电流I如下结果与分析:根据各个表格中的U-I数据,即可做出各个波长下对应的U-I曲线图作图使用Matlab 6.5 的cftool 绘图工具箱完成,同时在图中找到对应的拐点,确认为各个Ua作图程序如下:第一组U-I数据>> x=[-0.99 -1.09 -1.19 -1.29 -1.39 -1.49 -1.59 -2.07 -2.54 -3.00 ]x =Columns 1 through 3 -0.9900 -1.0900 -1.1900Columns 4 through 6 -1.2900 -1.3900 -1.4900Columns 7 through 9 -1.5900 -2.0700 -2.5400Column 10 -3.0000>> y=[1.0 -18.0 -28.8 -34.8 -37.1 -38.0 -39.0 -41.0 -43.0 -44.1 ]y = Columns 1 through 9 1.0000 -18.0000 -28.8000 -34.8000 -37.1000 -38.0000 -39.0000 -41.0000 -43.0000Column 10 -44.1000>>cftool第二组U-I数据>> x=[-0.86 -0.96 -1.06 -1.16 -1.26 -1.36 -1.46 -1.56 -1.64 -2.12 -2.74 -3.00 ]x = Columns 1 through 7 -0.8600 -0.9600 -1.0600 -1.1600 -1.2600 -1.3600 -1.4600 Columns 8 through 12 -1.5600 -1.6400 -2.1200 -2.7400 -3.0000>> y=[1.1 -19.0 -28.5 -33.2 -35.3 -37.0 -37.9 -38.8 -38.9 -40.9 -42.9 -43.0 ]y = Columns 1 through 7 1.1000 -19.0000 -28.5000 -33.2000 -35.3000 -37.0000 -37.9000 Columns 8 through 12 -38.8000 -38.9000 -40.9000 -42.9000 -43.0000>>cftool第三组数据>> x=[-0.74 -0.84 -0.94 -1.04 -1.14 -1.24 -1.34 -1.44 -1.45 -1.91 -2.48 -3.00 ]x = Columns 1 through 7 -0.7400 -0.8400 -0.9400 -1.0400 -1.1400 -1.2400 -1.3400 Columns 8 through 12 -1.4400 -1.4500 -1.9100 -2.4800 -3.0000>> y=[1.0 -21.0 -30.8 -34.9 -36.9 -37.2 -38.1 -38.8 -39.0 -41.0 -43.0 -44.0 ]y = Columns 1 through 7 1.0000 -21.0000 -30.8000 -34.9000 -36.9000 -37.2000 -38.1000 Columns 8 through 12 -38.8000 -39.0000 -41.0000 -43.0000 -44.0000>>cftool第四组数据>> x=[-0.61 -0.71 -0.81 -0.91 -1.01 -1.11 -1.21 -1.51 -2.00 -2.78 -3.00 ]x = Columns 1 through 7 -0.6100 -0.7100 -0.8100 -0.9100 -1.0100 -1.1100 -1.2100 Columns 8 through 11 -1.5100 -2.0000 -2.7800 -3.0000>> y=[1.0 -22.9 -31.1 -34.2 -35.1 -36.9 -37.1 -39.0 -41.0 -43.0 -43.2 ]y = Columns 1 through 7 1.0000 -22.9000 -31.1000 -34.2000 -35.1000 -36.9000 -37.1000 Columns 8 through 11 -39.0000 -41.0000 -43.0000 -43.2000>> cftool第五组数据>> x=[-0.51 -0.61 -0.71 -0.81 -0.91 -1.01 -1.11 -1.16 -1.66 -2.18 -3.00 ]x = Columns 1 through 7 -0.5100 -0.6100 -0.7100 -0.8100 -0.9100 -1.0100 -1.1100 Columns 8 through 11 -1.1600 -1.6600 -2.1800 -3.0000>> y=[1.1 -26.1 -33.0 -35.9 -36.9 -37.9 -38.8 -38.9 -40.9 -42.9 -44.7 ]y = Columns 1 through 7 1.1000 -26.1000 -33.0000 -35.9000 -36.9000 -37.9000 -38.8000 Columns 8 through 11 -38.9000 -40.9000 -42.9000 -44.7000>> cftool第六组数据>> x=[-0.42 -0.52 -0.62 -0.73 -0.83 -1.21 -1.71 -2.64 -3.00 ]x = Columns 1 through 7 -0.4200 -0.5200 -0.6200 -0.7300 -0.8300 -1.2100 -1.7100 Columns 8 through 9 -2.6400 -3.0000>> y=[1.0 -32.0 -36.2 -38.1 -39.0 -41.0 -43.0 -45.0 -45.8 ]y = Columns 1 through 7 1.0000 -32.0000 -36.2000 -38.1000 -39.0000 -41.0000 -43.0000 Columns 8 through 9 -45.0000 -45.8000>> cftool综合以上六张图,得到一系列v-Ua数据,如下所示(这里用x E+/-y的方法表示以10为基数的科学计数法)同样,将以上数据输入Matlab 6.5,以得到其拟合的v-Ua直线程序如下:>> x=[7.5E+14 7.00935E+14 6.50759E+14 6E+14 5.50459E+14 5E+14]x = 1.0e+014 * 7.5000 7.0094 6.5076 6.0000 5.5046 5.0000 >> y=[1.4309 1.30043 1.10452 0.91 0.848961 0.641381]y = 1.4309 1.3004 1.1045 0.9100 0.8490 0.6414>> cftool得到如下的函数图像,见下页:并且得到该直线的拟合方程为: Ua = 3.138*10-15*v - 0.9228 对应到本实验中的物理量, 得到1510*138.3-=e h , 9228.0=eA经计算得到:实验测得的普朗克常量为 s J h ⋅=-3410*308.5 阴极电子的金属逸出功为 J A 1910*476.1-=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 Hz 1410*781.2=ν附加测量:波长为600nm下的正电流数据及其图像,正电流测量的数据如下:讨论、建议与质疑:1.根据实验中的现象与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时发现,暗电流相对于阴极电流来说很小,可以近似地认为其在某一个波长下的实验中没有发生变化,故可以在实验中设计增加一个步骤来消去暗电流的影响:在无光照的情况下在光电管两端加载-3.0V的负向电压,然后可见微安表的读数为当前的暗电流值;然后调节微安表调零旋钮,使微安表指零,再进行试验,这样在后续读取的数据中,暗电流的值实际上已经被减去了,这样便消除了暗电流对最终实验结果的影响(本方法不一定理想,仅为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