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第三十五讲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 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上台执政, 到1982年去世,执政长达18年。
• 1.推行新经济体制
• (1)恢复以部门管理为主,适当兼顾地区管 理的体制 • (2)改进计划工作 • (3)扩大企业权利 • (4)加强经济核算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 • • • • (5)加强经济刺激 (6)改进物资供应办法 (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8)改革信贷制度 (9)建立联合公司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 2.改善和加强农业
• (1)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 (2)扩耕地面积 • (3)发展农工综合体
【学霸优课】2017历史一轮复习14-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 务交售制,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内 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 容 荒,扩种玉米。 工业:①放弃部门管理体制;② 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重点):①注重发 展重工业,特别是与 军事有关的工业;②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 导;③扩大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④运 用经济手段,刺激企 业改善经营管理
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尝试推行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
思维导图 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 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 (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注重发展重工业。 2.结果:苏联的 军事 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1)承认 市场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 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 和苏联的解体。 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特别提醒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2)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养育勇于革新和自强 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3、政治改革:
指导思想: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代替科学 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这是 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 结改果革方式:推出“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多元化”
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1991年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4)
2、失败原因:
❖ 第一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第二 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 第三 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前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
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苏联解体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 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本文导读: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苏联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
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对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
其中,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和波兰“勇士勋章”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被剥夺。
执政举措经济综述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联的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从没有间断过。
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
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没有能够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日益暴露。
究其原因:其一,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其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中断,官僚主义、平均主义严重。
经济数据勃列日涅夫任职前期,苏联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而后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则持续下降。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想到那个冷战时期的苏联,嘿,那时候的世界可真是风起云涌,风云变幻。
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候,苏联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他心里也明白,光靠这种稳定可不行,必须得有所作为。
于是,他就开始着手进行一些改革,试图让这个庞然大物动起来,别老是一成不变,跟个老爷爷似的。
首先说说经济改革,嘿,苏联当时的经济结构可真是一言难尽。
很多产业都集中在国有手中,效率低下得让人发愁。
勃列日涅夫想让地方相关部门也能参与进来,鼓励他们自主经营,这样一来,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就能灵活多了。
人们一听,哎,这可真不错!不过,要是你以为这就能立竿见影,那可就太天真了,实际操作上,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地方相关部门有时候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做出的决策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经济的活力是有了,可是想要真正的效率提升,还是难上加难。
再说说农业,哎,那个时候的农业简直让人无奈,集体化虽然是个大方向,但细节上却是漏洞百出。
勃列日涅夫推行了所谓的“农业合作社”,听上去不错,实际上很多农民在其中的积极性根本没起来。
他鼓励农民自己种田,相关部门则负责提供支持,嘿,结果却是农民宁愿继续老老实实地干着集体农场的活儿,真是让人捧心口直摇头。
咱们聊聊文化改革。
勃列日涅夫可不是个光想经济的人,他知道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性。
于是他提倡一些“轻松”的文化,允许一些小文艺作品问世,哎,跟当年的“文革”比起来,简直像天上掉下来的糖一样。
人们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享受自由,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生活似乎有了一点生机。
可是,这种开放可不代表彻底的自由,很多人还是在的“阴影”下行走,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可不一定是一回事。
再说到外交,嘿,这个可是一个棘手的事情。
勃列日涅夫的时代可谓是“和平共处”的典范,他力求与西方国家保持一定的关系,试图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可没想到,虽说是“和平”,可苏联在一些地方却还是没少惹麻烦。
比如说阿富汗战争,那可真是让他头疼得要命,国际形象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民众的心情也在波动。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完善经济发展的停滞时期•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赫鲁晓夫下台时,苏联社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列日涅夫一上台,不得不对其前任的一些重要政策进行调整与修改。
经过一番政策调整后,1965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九月全会通过决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的文件,决定在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
实行这一体制的三项原则是:(1)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是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3)是贯彻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趋势日益明显,后来实际上取消了改革。
其一: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所谓发达社会主义,其基本含义为:一是苏联已是一种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到了成熟的阶段;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改造处于即将完成的阶段;三是已具备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其次:改革一开始就是强调在不影响集中统一计划原则下进行的•从苏联最高领导层来说,害怕进行根本性改革,害怕失去对全国经济、财政大权的控制•个人集权加强,独断专行现象严重勃氏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继承并发展了斯大林开创的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这“三制”,对内压制,对外扩张。
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
特点:•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重工部门工业方面的改革: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改革,发挥银行信贷作用)•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三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1953-1964【美攻苏守】1964-1982【苏攻美守】1985-1991【美攻苏守】背景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农业 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3.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4.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提高农民收入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工业 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2.给企业部分权利 3.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1.调整苏联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2..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政治(经济)政治:苏共召开“二十大”,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经济:1.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3.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经济:加速发展战略存在问题1.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背自然规律 2.经营管理不善3.耕作粗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4.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影响 1.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前期经济发展,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
苏联改革
把苏联搞垮了 把苏联搞垮了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2.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
体制僵了 把苏联搞僵了 把苏联搞僵了 经济结构僵了 对华关系僵了
2.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2.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 (1)针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进行纠偏 (1)针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进行纠偏 地方本位主义到坚持中央集权制 地方本位主义到坚持中央集权制 农业为主到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为主到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体制和经 济结构僵化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改 革
赫鲁晓夫改革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赫鲁晓夫改革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50年代中期
把苏联搞乱了 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
把苏联搞僵了 把苏联搞僵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80年代 戈尔巴乔夫改革80年代 80
B
★苏共二十大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 及中苏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及中苏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 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 注意本国建设的经验, 注意本国建设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作了< .1956年毛泽东作了 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 关系>的报告,标志探索的开始. 关系>的报告,标志探索的开始. 由此,苏共推行反华政策, 由此,苏共推行反华政策,中苏关系破裂
苏 联 解 体
① , ② ③
: 生 : :
的政
化, 体 的 化, 个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 • ①②③ • 2.重点 •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 目的 • 影响:对苏联、对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经济改革措施 •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措施:①②③④ • 局限:①② • 结局: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失误,最终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下放权力,扩大 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发展滞后——重点在农业,大规模垦荒。
• 劳动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性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收入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 低——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等。
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 展。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 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农业 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违背自然规律。
A
•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 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 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知识点梳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 期探索
背景
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 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 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特点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影响 积极影响: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国内: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1925年,经济恢复;
落后农业国(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
2)国际: 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2、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提出: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要点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 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4.安德罗波夫鱼契尔年科执政时期:没能遏制住苏联的衰败趋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目的: 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超级大国地位。 2.内容:(1)经济:
(2)政治:
3.结果:(危机四伏)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民族分裂运动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 原因 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
束后的新情况。 6. 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7. 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 勃列日涅夫的背景要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首先得知道勃列日涅夫是谁。
你看,勃列日涅夫那可是前苏联的“老大”啊,从1964年到1982年,这哥们儿一直在位。
那时候的前苏联,正经历一段非常“辛苦”的日子。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像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得乖乖听话,吃穿住行都要有相关部门来安排。
说白了,勃列日涅夫那会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都是“稳中求进”,有点儿“静水深流”的味道。
这个时候,勃列日涅夫决定推行一系列改革,想要“刮骨疗毒”,看看能不能给这个庞大的国家注入点新的活力。
2. 改革的核心内容2.1 经济改革首先来说说经济改革。
这一块儿,勃列日涅夫搞了不少“新花样”。
他推动了所谓的“经济集体化”,也就是把小的农场合并成大的合作社,想要通过规模经济来提升效率。
这就像你家里要做大餐,还是买点现成的方便,又便宜,省事。
可惜这招不是特别奏效,结果就是很多农场的生产效率反而没啥提升,大家都觉得“人多口杂”,没能解决实际问题。
2.2 科技和工业改革再来说说科技和工业方面的改革。
这一块儿,勃列日涅夫真是“煞费苦心”,希望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工业水平。
他推动了大型的科技项目,比如“能源革命”,想让前苏联的能源生产更现代化。
但是呢,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资源浪费、科技短板、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搞得改革效果“事倍功半”。
3. 改革的影响与评价3.1 社会反响改革的效果如何呢?这就有点复杂了。
我们可以说,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就像给老车换了个新发动机,结果发现老车的底盘不行,发动机再好也是白搭。
社会上,一方面,有些人对改革还是持积极态度,觉得总算有人试图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觉得改革成效不明显,整个社会依旧面临许多问题,像是“昙花一现”,没能带来长久的变化。
3.2 历史评价从历史的角度看,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他试图在“老旧”的体制中寻找突破点,虽然有许多问题和不足,但这也是前苏联在那个时代的一次“探索”。
「精品」高中历史 高频考点14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人民版必修2-精品资料
2.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 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 人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代,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材料中“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评价”可以排除A 项;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材料中“个人集权, 随心所欲”可以排除D项;B、C两项相比较,从“外事不慎”可知只有赫 鲁晓夫与之相符,“外事不慎”是指赫鲁晓夫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 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示? 提示:(1)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
社会主义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明显。实践表明,社会 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 B
精心制作,敬请观赏
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 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 项是戈尔巴乔夫。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 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 夫时期的政策。 答案 C
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
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1964年10月14日,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联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一起,在莫斯科发动政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年10月14日,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联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一起,在莫斯科发动政变。
赫鲁晓夫被免去了所有的政治职务。
此后,勃列日涅夫和谢米恰斯内展开了苏联最高领导人之位的争夺战,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谢米恰斯内自愿推出角逐,一致推戴勃列日涅夫问鼎苏共。
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勃列日涅夫又担任了赫鲁晓夫的另外两个职位,这个时候,实际上勃列日涅夫已经基本上接过了赫鲁晓夫的所有权力。
此时,也就标志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开始。
由于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时期已经是1964年年底,而那个时候,赫鲁晓夫的影响也依然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应当从1965年开始算起。
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颇有成效,因此在统计某些数据的时候,后人也习惯以1965年和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最后一个完整年的1981年进行比较。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实际上已经是其大权独揽的局面,他数度被当选为苏联中央总书记。
而其实早在1974年的时候,勃列日涅夫就已经开始显露出一些顽疾的症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曾两次中风倒地。
到了1982年,勃列日涅夫已经病得十分严重,并于1982年11月10日去世,终年76岁。
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是死于任上,他推行的改革政策,因此也一直延续到他去世。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实际上是1965年到1982年,前后共计16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是在赫鲁晓夫当政后期,苏联国内的局势逐渐陷入混乱,尤其是赫鲁晓夫通过多次变革,试图提高国民生产引发的经济衰退。
在赫鲁晓夫当政十年的时间里,推翻了斯大林原有的一切体制,大搞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见课件:勃列日涅夫简介①赫鲁晓夫下台后,对权力的分配有争议,所以让暂时让勃列日涅夫担任第一书记。
结果一当就是18年,一直到1982年死。
②苏争霸中,美守苏攻就是这一时期③阿富汗和中国靠近,中国觉得受到威胁,美国认为受到威胁,所以他们都支持阿富汗内部的反苏势力,把最先进的武器都给他们用。
1.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其改革吸取了赫鲁晓夫的教训,但是产生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eg.“新经济体制”:很显然,如果真有一个“新经济体制”代替斯大林模式,那就好了。
But ps.他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尤其是重工业上,我们知道,斯大林模式本身就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重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轻工业落后,而他照样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Ask.这样会导致什么后果?=>重工业畸形发展,但是此时发展重工业有一个好处,军事工业强,然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所以这一时期美苏争霸中,美守苏攻,赫鲁晓夫时期,苏联GDP相当于美国的40%,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GDP相当于美国的70%,差别没那么大,所以能够和美国相匹敌,同为超级大国,所以其改革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改革……超级大国(见课件)到了后期,其年龄也大了,缺乏进取心,一味维稳,一稳定就出了问题,停滞不前,却导致改革停滞、下降,特别是老人政治非常严重,到他死后的几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政治局常委委员,平均年龄超过80岁,整个国家都是这些70、80岁的老人在管,整个国家就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到1982年,已经陷入了很严重的困境。
啊!而我们知道,八十年代的美国,谁当上总统了?=>里根,里根当上总统之后,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方式,而苏联出现严重问题,所以美攻苏守。
因此在他执政的18年,工业还是取得一定发展的,尤其是重工业,甚至还建立了一支能够威胁美国的远洋海军,他的战略核潜艇能够在海底下潜伏很多年不出来,所以当时有一种传闻,不知是不是真的?说是在美苏争霸中,两个国家都不敢首先发动核战争,原因在于你第一波的核武器即使把他整个国家给摧毁了,只要在海底下还有一艘核潜艇,就能够进行核报复,把另一个国家也给毁了。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1964年10月14日,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联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一起,在莫斯科发动政变。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年10月14日,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联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一起,在莫斯科发动政变。
赫鲁晓夫被免去了所有的政治职务。
此后,勃列日涅夫和谢米恰斯内展开了苏联最高领导人之位的争夺战,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谢米恰斯内自愿推出角逐,一致推戴勃列日涅夫问鼎苏共。
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勃列日涅夫又担任了赫鲁晓夫的另外两个职位,这个时候,实际上勃列日涅夫已经基本上接过了赫鲁晓夫的所有权力。
此时,也就标志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开始。
由于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时期已经是1964年年底,而那个时候,赫鲁晓夫的影响也依然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应当从1965年开始算起。
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颇有成效,因此在统计某些数据的时候,后人也习惯以1965年和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最后一个完整年的1981年进行比较。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实际上已经是其大权独揽的局面,他数度被当选为苏联中央总书记。
而其实早在1974年的时候,勃列日涅夫就已经开始显露出一些顽疾的症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曾两次中风倒地。
到了1982年,勃列日涅夫已经病得十分严重,并于1982年11月10日去世,终年76岁。
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是死于任上,他推行的改革政策,因此也一直延续到他去世。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实际上是1965年到1982年,前后共计16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是在赫鲁晓夫当政后期,苏联国内的局势逐渐陷入混乱,尤其是赫鲁晓夫通过多次变革,试图提高国民生产引发的经济衰退。
在赫鲁晓夫当政十年的时间里,推翻了斯大林原有的一切体制,大搞改革。
勃列日涅夫
• 1969年1月22日,苏联举国上下情绪高涨,数百 万人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收听和收看苏共中央 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伏努科沃机场欢迎宇航英雄 的情景。 • 正当人们沉浸在节日般的喜悦中时,电视直播 忽然中断。直到1小时后直播才恢复。这时播出 的是颁奖仪式,但从现场已感觉不到丝毫的喜悦 和激动,无论是颁奖人还是领奖人都明显忐忑不 安。令观众大惑不解的是,颁奖人勃列日涅夫不 见了,换成了波德戈尔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团主席)。莫斯科当天有谣言说,勃列日涅夫在 克里姆林宫遇刺身亡
勃列日涅夫
(任期:1964—1982)
个人简介
列昂尼德· 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Леонид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1906年1982年),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 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 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 济大大增强。
• 这部由别人捉笔的小说,其荣耀全部加到 了领袖的头上。勃列日涅夫的“小说”在 《新世界》杂志发表后,立即赢得了“震 耳欲聋的、精心组织的捧场和叫好。”很 快发行了单行本,人手一册,几乎成了党 教系统的必读书。作家协会把代表苏联文 学最高成就的“列宁奖金”,授予给了勃 列日涅夫。“尽管在我们这个辽阔的国家 中,所有人包括最笨的和最不懂事的人在 内,都无一例外地深信,这几部‘文艺杰 作’中没有一页是勃列日涅夫亲自动笔写 的。”(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1000
350 210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4500
340 44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高一历史下册必修二知识点
【导语】⾼⼀新⽣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信、宽容的⼼态,尽快融⼊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不是环境适应你。
因为你⾛向社会参加⼯作也得适应社会。
以下内容是为你整理的《⾼⼀历史下册必修⼆知识点》,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向前,加油!1.⾼⼀历史下册必修⼆知识点 ⼀、希腊⽂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三⼤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重叠⼭峦和海洋阻隔,⼜把希腊⼈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的⼭⾕⾥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城邦⾯积狭⼩,⼈⼝不多,⼀般以城市为中⼼,包括周边若⼲村落。
⼩国寡民和独⽴⾃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 1.梭伦改⾰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改⾰。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权利越⼤;公民⼤会成为权⼒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四百⼈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选;建⽴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改⾰动摇了旧⽒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改⾰。
②内容:他建⽴⼗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选举;设⽴五百⼈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公民⼤会的权⼒等。
③作⽤:这次改⾰基本铲除了旧⽒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雅典的民主政治确⽴起来。
3.伯利克⾥改⾰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担任⾸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乎⼀切官职并参加公民⼤会;进⼀步扩⼤五百⼈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员,并参加⽴法;⼗将军委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权的是⾸席将军。
勃列日涅夫改革
•
不善言谈
• 当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勃列日涅夫致欢迎词。勃列日涅 夫把秘书写好的发言稿忘在外衣口袋里,上了主席台一句话也讲 不出来。呆了一会儿,勃列日涅夫终于讲话了。他的欢迎词非常 费解,谁都听不明白,因为他只是一连把俄文字母“O”(注: 念“噢”)念了五遍:“噢!噢!噢!噢!噢!”原来,他把奥 运旗上的五个环,当成了五个“O”。
个人爱好
• 列日涅夫有浓郁的“勋章情结”,他一
•
生获得114枚勋章。至于勃列日涅夫什么 时候开始有这种“癖好”,一直以来都 说不清楚。 在“苏联英雄”的历史上,总共有2人获 得4枚“金星奖章”,也就是四次获得 “苏联英雄”称号。一位是名副其实的 传奇苏军元帅朱可夫;另一位就是苏联 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朱可夫是在3枚“金 星奖章”为最高限额的规定还生效时破 例被授予第四枚英雄奖章的。勃列日涅 夫是为自己颁发四枚“金星奖章”,立 志成为“至高无上”的英雄。[17]
勃氏强吻
• 勃列日涅夫在他担任苏共总书记的十余 年中,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印象,或许莫 过于“勃列日涅夫之吻”。因个人喜好,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形成了政治局委 员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加盟共和国 领导人会见时,男人互相接吻的礼节。” 在勃氏看来,这或许是他展现个人外交 魅力的独门法宝,但被其接吻的各国政 要,鲜有情愿与开心者。 对“勃列日涅夫之吻”最深恶痛绝者, 莫过于勃氏下面的苏共政治局委员们— —毕竟,他国政要毕生至多也不过被勃 氏“强吻”数次而已,而苏共政治局委 员们,却不得不“上行下效”,时刻致 力于将“勃列日涅夫之吻”发扬光大。 继勃氏之后的两任苏共总书记,安德罗 波夫与契尔年科,都相当痛恨这种“接 吻”。[16]
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措施1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采取扩大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的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1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2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320世纪一生获得114枚勋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断晋升。
3.体制弊端
第一,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使新生力量难以成长,难以在年富力强时进入重要
的领导岗位。
第二,终身制的必然结果是领导干部老化。
第三,终身制使不正之风盛行。
第四、“特权阶层”扩大化、稳定化和思想僵化。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键入文字]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
变,赫鲁晓夫改革就此失败。在1964年10月14日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因
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
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
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
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
1
[键入文字]
拜也泛滥起来。勃列日涅夫在这方面采取的方法很多,如编造历史夸大自己在战争中
评价:
①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走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道路:
②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着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反
复实践;
③改革需关注国内形势的变化,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仅供参阅!
3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
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
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
“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而被解除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
会议主席职务,同时,勃列日涅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由此,勃列日涅夫的
时代到来,改革开始。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