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新)

合集下载

公司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公司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公司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质量控制管理行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障客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一切质量控制管理行为。

第三条公司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由公司质量控制部门负责。

第四条公司所有部门、分支机构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应当遵循本制度。

第五条公司质量控制管理部门应当对全公司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公司应当根据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管理细则。

第七条公司所有员工必须认真学习和遵守本制度。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第八条公司应当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第九条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制定和修订适用于公司业务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细则;(二)制定和修订有关质量目标和计划;(三)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四)建立和实施质量控制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五)建立和实施质量控制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六)建立和实施质量问题的处理和改进措施;(七)建立和实施质量档案的管理制度;(八)建立和实施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机制。

第十条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由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负责组织和实施。

第十一条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第三章质量目标和计划第十二条公司应当制定年度质量目标和计划。

第十三条公司的质量目标和计划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反映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第十四条公司质量目标应当具体、可衡量和可达到,员工应当了解和参与质量目标的实施。

第十五条公司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应当由质量管理团队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

第四章质量管理组织第十六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体系。

第十七条公司质量管理组织应当明确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第十八条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协调和监督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各部门、分支机构应当设置质量管理岗位或质量管理代表,负责日常质量控制工作。

第八章工序质量控制

第八章工序质量控制

TL
(TM
T )x
2
T 2
T (1
2
k)
3C p (1
k)
TU
(TM
T
)
x
2
T 2
T (1 k)
2
3C p (1 k )
所以有 P [3C p (1 k )] [3C p (1 k )]
当工序左偏,即 x TM 时,
TL
(TM
T) 2
x
T 2
T
(1 2
k)
3C p
(1
k)
所以仍有
也是μ的无偏估计量,但计算更方便。
• 总体标准差σ可用样本标准差s来估计,也可用样本极差R或R序
列的平均值
R
来估计。两者都是σ的无偏估计 ,但极差的计算要
容易得多。实际应用中,σ的估计值
^
R
样本容量n有关的参数,可查表8-1。
d2
,其中 d2是和
表8-1 3σ控制限参数表
n
d2
d3
A2
D3
D4
m3 E
两个已知,则可查得第三个的值。
三、工序能力的判断及处置
工序能力判断的目的是对工序进行预防性处置,以确保生产过 程的质量水平。理想的工序能力既要能满足质量保证的要求,又要 符合经济性的要求。表8-3给出了利用工序能力指数对工序能力作 出判断的一般标准。
表8-3 工序能力指数判断标准
工序能力等级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10 3.077 5 0.797 0.308 0.223 1.777 1.176 0.975
第二节 工序能力指数
一、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的概念 (二)工序能力的调查 (三)工序能力的测定

第八章 控制《管理学基础》PPT课件

第八章 控制《管理学基础》PPT课件
第八章 控制
8.1 控制概述
在管理实践中,任何组织,无论决策多么正确,计划多么周密,组织机构多么科 学合理,激励多么有力,也难以确保组织所有的活动都按计划进行。实际工 作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计划的实际执行情 况和计划标准之间总会出现或多或少不一致的地方,因此,为了能实现组织 目标,提高组织的有效执行力,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控制系统,强化组织的 控制职能。
01
威胁。
适应环境的变化
02
组织目标的实现总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对于那些长期存在的影响组织的慢性问题,控制 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组织提出新的要求,打破执行现状,重新修订计划,确定新的管理控制标准,使之
更先进、更合理。
8.1.3 控制与计划
在管理的基本职能中,控制是要确保组织的所有活动 与其环境和计划相一致,从而使组织的执行力更强。 具体地讲,控制是以组织目标为出发点,以计划为依 据,通过制定业绩的控制标准以及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及时发现偏差以及分析偏差产生
检验作用
控制的检验作用是指检验组织的各项活动是否按组织的既定计划进行,同时也检验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
01
性。
02
纠偏作用
控制的纠偏作用是指当偏差存在时,调整实际工作或计划,使两者相吻合。
2)控制的目的
限制偏差的累积
在实际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是难以避免的,但小偏差会逐渐积累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的正常实施造成
(1)现场控制的优点:有指导职能,有助于发挥工作人员的现场工作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现场工作效 率;减少相应的工作浪费。
(2)现场控制的缺点:它容易受管理者的工作作风、领导能力、业务水平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现场控制的应用范围较窄;容易 造成情绪上的对立,伤害被控制者的积极性。

设备制造的质量控制

设备制造的质量控制

设备制造的质量控制设备的制造过程是形成设备实体并使之具备所需要的技术性能和使用价值的过程。

设备的监造就是督促设备制造单位的工作,使制造出来的设备在技术性能上和质量上全面符合订货的要求,是设备的交货时间和价格符合合同的规定,并为以后的设备运输储存和安装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1.1、设备制造的质量监控方式对设备制造厂生产制造的过程实现监造。

监造人员是由建设单位、设备采购单位、监理单位派出。

质量监控的主要任务是监督管理制造厂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监督检查材料进厂使用的质量控制,工艺过程、半成品的质量控制,复核专职质检人员质量检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监造人员根据设备制造计划及生产工艺安排,当设备制造进入某一特定部位或某一阶段,监造人员对完成的零件、半成品的质量进行复核性检验,参加整机装配机整机出厂前的检查验收,检查设备包装、运输的质量措施。

在设备制造过程中,监造人员要定期及不定期到制造现场,检查了解设备制造过程的质量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设备制造前的质量控制1、熟悉图纸、合同,掌握标准、规范、规程、明确质量要求技术总负责人和现场技术负责人应熟悉和掌握设备制造图纸及有关技术说明和规范标准,掌握设计意图和各项设备制造的工艺规程要求以及采购订货合同中有关设备制造的各项规定。

为确保工程质量,对设计中选用的设备参数可能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建设单位向设备设计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2、明确设备制造过程的要求及质量标准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交底或制造图纸会审,进一步明确设备制造过程的要求及质量标准。

对图纸中存在的差错或问题通过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或建议。

督促制造单位认真进行图纸核对,尤其是尺寸、公差、各种符合精度要求及时进行技术澄清。

1.3、设备制造过程的质量监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是设备制造质量控制的重点,制造过程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工序工艺作业,不同加工制造工艺形成的工序产品、零件、半成品。

1.4、制造过程的监督和检验1、加工作业条件的控制加工制造作业条件,包括作业开始前编制的工业卡片、工艺流程、工艺要求、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加工设备的完好情况及精度,加工制造车间的环境,生产调度安排,作业管理等,做好这些方面的控制,就为加工制造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第八章-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第八章-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指标: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菌 群<3个/ml,致病菌不得检出;游离余氯,水管末 端不低于0.05ppm。 ② 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 ③ 软饮料用水的质量标准为(GB 1079—1989)。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第八章、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第二节、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内容
(四)设施
供水设施要完好,一旦损坏就能立即维修好,管道设计要 防止冷凝水积聚滴下污染裸露的加工食品,防止饮用水管、 非饮用水管及污水管间交叉污染。
① 防虹吸设备:水管离水面距离2倍于水管直径;防止水
倒流。 ② 洗手水龙头设置非手动开关。 ③ 加工案台等应将废水直接导入下水道装置。 ④ 备有高压水枪。 ⑤ 使用的软水管要求为浅色不易发霉的材料制成。 ⑥ 有蓄水池(塔)的工厂,水池要有完善的防尘、防虫鼠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第八章、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第二节、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内容
一、水和冰的安全
(九)纠偏
监控时发现加工用水存在问题或管道有交叉连 接时应终止使用这种水源和终止加工,直到问题 得到解决。
(十)记录
水的监控、维护及其他问题处理都要记录、保存。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第八章、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第二节、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内容
食品接触面的种类: 直接接触:
加工设备(如制冰机、传送带、饮料管道、 储水池等)
工器具、台案和内包装物料 加工人员的手或手套、工作服等
间接接触:
车间墙壁、顶棚、照明、通风排气等设施 车间、卫生间的门把手 操作设备的按钮 车间内电灯开关、垃圾箱、外包装等
周围环境、井深度、污水等因素对水的污染;对 两种供水系统并存的企业采用不同颜色管道,防 止生产用水与非生产用水混淆。

制程质量控制程序

制程质量控制程序

制程质量控制程序制程质量控制程序是企业为了确保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一种管理方法。

它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质检到最终产品出厂等一系列环节,并通过一套标准的流程和控制措施,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在制程质量控制程序中,首先需要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

这可以通过对产品的相关标准进行研究和了解,以确保制定的质量控制程序与产品的最终要求保持一致。

同时,还需要将产品质量标准和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标准,为生产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规范。

其次,在制程质量控制程序中,需要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这可以通过建立供应商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审查,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可控。

在生产过程中,制程质量控制程序需要对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比如,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设置相关工艺参数的控制范围,并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设备的运行状态稳定可靠。

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指导书等方式,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得到满足。

制程质量控制程序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质量检验和测试。

通过对关键工艺环节的质量检验和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这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质量检测工具和设备,如流程控制图、检验工具、专用设备等,来完成。

同时,在建立质量档案的基础上,可以对质量问题进行追踪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制程质量控制程序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规程,明确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益,以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质量管理的绩效评估和改进机制,对各个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考核,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第八章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第八章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一.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概述
2、项目成本计划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应十分重视项目前期(设计开始前)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
以动态控制原理为指导进行投资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
可采取组织、技术、经济、合同措施
有必要进行计算机辅助投资控制
一.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概述
3、成本计划的过程
一.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概述
二、工程项目成本分类
一.工程项目成本的概念
工程项目成本分类
二、工程项目成本分类
影响投资的程度:
初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验收:竣工决算;
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初步设计: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方案设计
设计阶段
修改修正框算(作为投资目标)
编制竣工决算
编制(月、季、年度)资金使用计划
编制资金切块计划(按财务帐户)
(1)成本控制以成本计划为依据。(2)项目参加者对项目承担的责任形式决定其成本控制的态度。(3)成本控制具备综合性特点,其成效是综合考虑和综合工作的结果。(4)成本控制具有周期性,常按月进行核算、对比、分析,以近期成本为依据开展控制工作。(5)成本控制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
Back
一、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概述
三)、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指标体系
三、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是利用项目成本核算资料,对于成本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以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1.按项目施工进展进行的成本分析⑴ 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⑵ 月(季)度成本分析。⑶ 年度成本分析。⑷ 竣工成本分析。
350
投入曲线
累计曲线
各时间段上项目的成本强度直方图及成本累计曲线
2
2

IATF169498章

IATF169498章
应完整、清楚。相互矛盾的设计和开发输入应பைடு நூலகம்到 解决。组织应保留有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成文信息。
2020/11/6
IATF169498章
8.3.3.1 产品设计输入
组织应对作为合同评审结果的产品设计输入要求进行 识别、形成文件并进行评审。产品设计输入要求包 括但不限于:
a)产品规范,包括但不限于特殊特性(见第8.3.3.3 条);
8.2.2.1 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确定-补充
这些要求应包括回收再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根据组织对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认知所识 别的特性。 遵守ISO9001第8.2.2条a)、 1)项的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所有适用的与 材料的获得、存储、搬运、回收、销毁或废 弃有关的政府、安全和环境法规。
理解: 这里将原标准注的内容提升为标准的要求。 实施: 组织评审原有的过程是否包含了这些要求。
言,没有其他新增的要求。
2020/11/6
IATF169498章
理解和实施
理解: 1: 识别与顾客沟通的能力要求,包括语言和
所要使用的数据格式,传输方式所需的计 算机系统等。 2: 语言能力会作为确定与顾客沟通人员的能 力要求之一; 3: 数据格式、传输方式所需的计算机系统在 确定基础设施和使用这些计算机系统的人 员能力要考虑。
理解和实施
1: 要将a)-d)的要求转化为APQP过程个阶段 的活动内容及要求;
2: 在多功能小组成员的选择和适当的阶段的 活动,考虑将所有的适用的利益相关方进 入小组参与相关的开发活动。
2020/11/6
IATF169498章
8.3.2.2 产品设计技能
组织应确保负有产品设计职责的人员有能力达 成设计要求,并具备适用的产品设计工具和 技术技能。适合的工具和技术应得到组织的 识别。

生产运作管理工管08习题与答案

生产运作管理工管08习题与答案

⽣产运作管理⼯管08习题与答案习题与答案第⼀章⽣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概念题1、⽣产运作管理2、⽣产运作管理的内容3、⽣产运作管理的⽬标4、加⼯装配型⽣产5、流程型⽣产6、备货型⽣产7、订货型⽣产8、⼤量⽣产9、单件⽣产10、成批⽣产11、多品种⼩批量⽣产12、⽣产过程13、产品⽣产周期14、⽣产过程的组成⼆、简答题1、简述⽣产运作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2、多品种⼩批量⽣产有哪些特征?3、试述⽣产组织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4、简述⼯艺专业化及其优缺点。

5、简述对象专业化及其优缺点。

三、选择题1A)要求2A)合同3A4A5A)休息6A7、“5S_____的活动。

A答案:第⼆章战略管理1、简述波特的五种竞争⼒模型2、⽣产运作的总体战略有哪些3、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4、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和设计策略有哪些5、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第⼆章⼯作研究⼀、概念题1、⼯作研究2、过程分析3、产品⼯序分析4、⼈—机联合分析5、动作分析6、时间分析7、六何分析法8、既定时间分析9、⼯作环境⼆、简答题1、简述⼯作研究的特点。

2、简述⽅法研究和时间研究的关系。

3、简述⼯作研究的步骤。

4、简述⾝体使⽤的原则。

5、简述⼯作地零件和⼯具的放置原则。

6、简述⼯艺装备、设备的设计原则。

三、选择题1、在运⽤⼯作研究的四种技巧时,⾸先应考虑采⽤_____的可能性。

A)取消B)合并C)改变D)简化2、绘制⼯艺流程分析图的⽬的是_____。

A)分析产品⽣产过程;B)分析零件⽣产过程;C)分析制品运⾏路线;D)分析⼈和机器⼯作情况3、⼈—机联合分析的思路和⽅法,适⽤于_____。

A)制造业B)服务业C)制造业和服务业4、绘制平⾯流程分析图的⽬的是_____。

A分析产品的⽣产过程;B分析零件的⽣产过程;C分析制品的运⾏路线;D分析⼈和机器的⼯作情况5、绘制⼈—机联合分析图的⽬的是_____。

A分析产品的⽣产过程;B分析零件的⽣产过程;C分析制品的运⾏路线;D分析⼈和机器的⼯作情况答案:⼀、概念题(略)⼆、简答题(略)三、选择题:1、A 2、B 3、C 4、C 5、D第三章⽣产计划和控制⼀、概念题17、可变成本8、投⼊提前期151234567891011121A2A3A4A)加⼯时间B)更换作业时间C)检验时间D)排队等候加⼯时间5、在编制⽣产作业计划时,在制品定额法适⽤于_____。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引言概述: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符合规定标准的重要环节。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步骤,用于监控和管理产品的质量,以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符合质量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的五个部份。

一、质量控制计划1.1 确定质量目标: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包括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1.2 制定质量计划:根据质量目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的步骤和方法。

1.3 制定检验标准:制定产品的检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二、过程控制2.1 设立质量控制点: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关键环节,设立质量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控。

2.2 制定工艺规程: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制定详细的工艺规程,包括生产工艺、操作要点等。

2.3 进行过程检验: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过程检验,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三、问题分析与改进3.1 问题分析:对生产过程中浮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3.2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问题并避免再次发生。

3.3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付诸实施,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改进,并进行监控和评估。

四、培训与沟通4.1 培训员工:培训生产人员,使其了解质量控制程序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4.2 沟通与协作:加强与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4.3 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采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质量控制程序。

五、持续改进5.1 定期评估:定期对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评估,检查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2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程序。

5.3 持续优化:持续优化质量控制程序,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结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进行过程控制、问题分析与改进、培训与沟通以及持续改进等五个部份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范本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范本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范本标题: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范本引言概述:在现代创造业中,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制定一套科学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范本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范本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质量目标的设定1.1 确定产品质量标准: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客户需求,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1.2 制定生产过程质量指标:根据产品质量标准,确定生产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指标,如原材料的检验合格率、生产设备的稳定性等。

1.3 设定质量目标:根据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过程质量指标,设定合理的质量目标,包括产品合格率、不良品率等。

二、质量控制的方法与工具2.1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质量目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的具体步骤和控制点。

2.2 使用质量控制工具:应用统计方法和质量管理工具,如流程图、散点图、直方图等,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2.3 建立质量控制档案:建立质量控制档案,记录关键环节的质量数据和控制措施,形成完整的质量控制过程,方便日后的追溯和分析。

三、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3.1 生产过程的监控与调整: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调整,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2 培训与培养员工: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预到质量控制过程中。

3.3 持续改进与创新:根据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和反馈,进行持续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四、质量控制的监督与评估4.1 内部审核与评估: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2 外部认证与监督:申请并通过相关的质量认证,接受外部的监督和评估,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4.3 持续改进与反馈:根据内部和外部的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和反馈,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

新版GMP实务教程 第八章 文件管理

新版GMP实务教程  第八章 文件管理

GMP(2010年修订)第八章 文件 第四节 批生产记录 第一百七十一条 每批产品均应当有相应的批生产记录,可追溯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 第一百七十二条 批生产记录应当依据现行批准的工艺规程的相关内容制定。记录的设计应当避免填写差错。批生产记录的每一页 应当标注产品的名称、规格和批号。 第一百七十三条 原版空白的批生产记录应当经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审核和批准。批生产记录的复制和发放均应当按 照操作规程进行控制并有记录,每批产品的生产只能发放一份原版空白批生产记录的复制件。 第一百七十四条 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每项操作时应当及时记录,操作结束后,应当由生产操作人员确认并签注姓名和日期。 第一百七十五条 批生产记录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产品名称、规格、批号; (二)生产以及中间工序开始、结束的日期和时间; (三)每一生产工序的负责人签名; (四)生产步骤操作人员的签名;必要时,还应当有操作(如称量)复核人员的签名; (五)每一原辅料的批号以及实际称量的数量(包括投入的回收或返工处理产品的批号及数量); (六)相关生产操作或活动、工艺参数及控制范围,以及所用主要生产设备的编号; (七)中间控制结果的记录以及操作人员的签名; (八)不同生产工序所得产量及必要时的物料平衡计算; (九)对特殊问题或异常事件的记录,包括对偏离工艺规程的偏差情况的详细说明或调查报告,并经签字批准。
Hale Waihona Puke 图8–1 药品生产企业文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2 药品生产企业文件系统
一、概述 (一)管理标准
对企业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二)技术标准
系指生产技术活动中,由国家、地方、行业及企业制定和颁布的技术性规范、准则、办 法、标准、规程和程序等书面要求。

第八章 质量管理

第八章 质量管理

第八章质量管理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意义,以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体系、PDCA循环等主要内容,并重点掌握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

内容结构:一、质量与质量管理二、全面质量管理三、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四、 ISO9000简介本章重点: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本章难点: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本章教学进度:8课时主要讲授内容:一、质量管理的发展概括质量管理这一概年早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来了,它是伴随着企业管理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

(一)美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概况1.事后检验阶段20世纪初,美国企业出现了流水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了对质量检验的要求,随之在企业管理队伍中出现了专职检验人员,组成了专职检验部门。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前,美国的工业企业普遍设置了集中管理的技术检验机构。

事后质量检验对于工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它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有利于分工的发展。

但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事后检验效能较差,因为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按照标准规定,对成品进行检验,即从成品中挑出不合格品。

这种质量管理方法的任务只是“把关”,即严禁不合格品出厂或流入下一工序,而不能预防废品产生。

虽然可以防止废品流入下道工序,但是由废品造成的损失已经存在了,无法消除。

2.事前控制阶段由于二战对大量生产(特别是军需品)的需要,事后检验工作立刻显示出其弱点,检验部门成了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

由于事先无法控制质量以及检验工作量大,军火生产常常延误交货期,影响前线军需供应。

这时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统计学家休哈特防患于未然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方法及道奇、罗米格的抽样检查方法被重视起来。

此外,瓦尔德的序贯抽样检验法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这一阶段的手段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

在方式上是由专职检验人员转过来的专业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

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转变为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事前检验的概念,使质量管理工作前进了一大步。

施工组织设计第八章 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

施工组织设计第八章  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
b. 参加阶段性质量检查和重点项目质量预检查;落实检查后的各项整改措施;主持分项、分部工程、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评。
c. 主持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审核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e. 审批施工单位制定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的开工申请报告。
f. 审查施工单位质保体系文件和质保手册,并监督实施。
总公司质监中心
质监站
2.2 公司质监分站组成情况
第三节 质量管理制度
3.1 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3.1.1 总则
3.1.1.1为加强苏州工业园区华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基建工程的质量管理,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确保苏州工业园区华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基建工程建设质量,依据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颁发的《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以及公司基建工程建设的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e. 设备制造厂家在合同谈判时需提供设备制造质量标准,交由公司物资部、监理公司及公司相关质量监督部门确认后,组织公司相关质检人员对标准进行学习培训。
f. 监理公司应在开工前制定工程质量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并交安质部审阅执行。
g. 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应遵照以下原则,选择质量控制点,并制定相关的、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以书面形式报质监站审核通过后执行,其主要内容有:
1.2 质量控制目标
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处拟订的质量控制目标是:
1.2.1 实现监控率100%;
1.2.2 受检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98%;
1.2.3 单位工程综合优良率:土建≥95%;;安装100%;
1.2.4 实现五个一次成功:锅炉水压,厂用电受电,汽机扣盖,锅炉点火,汽机冲转和并网发电;
1.2.5一次通过168小时试运转,并网时仪表投用率100%,自动、保护投用率100%;

第八章控制职能习题有答案

第八章控制职能习题有答案

第八章控制职能TRUE/FALSE1. 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

ANS: F2. 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事前控制。

ANS: F3. 控制工作的实质是纠正偏差。

ANS: T4. 标准是用来衡量后期行为成绩的参照物()。

ANS: T5. 如果标准设置得过高或过低则要求企业保持现状。

()ANS: F6. 用标准去衡量绩效是控制过程中的最后一步。

()ANS: F7. 组织控制是一种为促成目标实现而经常进行的规律性组织行为。

ANS: T8. 预算提供了一种测量绩效的方法并可用来在部门间进行绩效比较。

ANS: T9. 一般来说,企业控制应集中于生产经营控制,而人事控制则是没太大意义的。

ANS:F10. 生产计划和经济预测均属于信息控制的内容。

ANS: T11. 人们在建立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始终需要控制。

ANS: T12. 同步控制除了着眼于变化过程,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

ANS: T13. 衡量绩效是控制活动的最终目的。

ANS: F14. 在一个组织评价了计划的完成情况后应该建立起标准。

ANS: F15. 如果经理采取及时控制信息的管理方式,那么偏差出现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纠正。

ANS: T16. 控制在计划完成之前就会发生。

ANS: T17. 预算帮助组织确认在控制系统中所需的各种标准。

ANS: T18. 由组织以外的专家进行的财务审计称为外部审计。

ANS: T19. 质量控制是指对组织拥有的建筑和设备进行控制。

ANS: F20. 集体参与计划和控制能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ANS: T21. 从事有效控制就需要注意那些对评价绩效有关键意义的因素。

ANS: T22. 所有控制系统都应该反映出有待实施的计划。

ANS: T23. 如果没有标准,没有实际与计划的比较,就不知道计划是否完成,计划也就毫无意义。

ANS: F24. 控制是计划的前提,是完成计划的保证。

2020版注册工程师 质量控制 第八章第二节 设备监造质量控制

2020版注册工程师 质量控制 第八章第二节 设备监造质量控制

第二节设备监造质量控制一、设备制造的质量控制方式制造前1)熟悉图纸、合同,掌握标准规范,明确质量要求2)明确设备制造过程的要求及质量标准3)审查设备制造的工艺方案4)对设备制造分包单位的审查5)对检验计划和检验要求的审查6)对生产人员上岗资格的检查7)对用料检查制造过程1)加工作业条件的控制2)工序产品的检查与控制3)不合格零件的处置4)设计变更5)零件、半成品、制成品的保护(1)设备制造前的质量控制(2)设备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3)设备装配和整机性能检测(4)质量记录资料质量管理资料,设备制造依据,制造过程的检查、验收资料,设备制造原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资料。

1)设备制造单位质量管理检查资料各类制度;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质量证明资料;人员上岗证书等。

2)设备制造依据及工艺资料技术标准、图纸审查记录、图、制造资料等。

3)设备制造材料的质量记录进厂合格资料、性能检测复验报告、外购零部件的质量证明资料。

4)零部件加工检查验收资料工序交接检查验收记录、整机性能检测、设计变更记录、不合格零配件处理返修记录。

三、设备运输与交接的质量控制(1)出厂前的检查监理机构应检查设备制造单位对待运设备采取的防护和包装措施,检查符合相关要求、文件、附件是否齐全。

总监理工程师签认同意后出厂(2)设备运输的质量控制运输前,制造单位做好包装工作和制订合理的运输方案项目监理机构要对设备包装质量进行检查,并审查设备运输方案1)包装的基本要求采取防湿、防潮等保护措施,确保安全运达按照标准和合同进行包装,满足验箱机构检验运输前对放置形式、装卸起重位置进行标识运输前核对相关随机文件、装箱单和附件等资源2)运输方案的审查审查设备运输方案,特别是大型、关键设备的运输,包括运输前的准备工作,运输时间、运输方式、人员安排、起重和加固方案。

对承运单位的审查,包括考察其承运实力、技术水平、运输条件及服务、信誉等必要时,应审查办理海关、保险业务的情况审查运货台账、运输状态报告的准备情况运输安全措施3)设备交货地点的检查与清点除现场接货准备工作的检查外,设备交货的检查和清点内容包括:①审查制定的开箱检验方案,以及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②按合同规定,在开箱前确定是否需要由设备制造单位、订货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单位代表参加③参加设备交货的清点,并做好必要的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5S管理
整理:把暂时不需要的人、事、物分开,然后进行处理 整顿:把人和物放置方法标准化 清扫:打扫干净 清洁:不放置不用的东西,不弄乱,不弄脏 素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定置管理(FLM)
定置管理的定义 根据物流运动的规律性,按照人的生理、心理、效率、安全需求, 科学的确定物品在工作场所中位置,实现人与物的最佳结合。它属 于5S管理中整顿的范畴。
工序控制的内容 工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
•生产条件
•过程符合标准的要求,生产条件被监控
•关键工序
•掌握工序质量变化的趋势
•计量和测试条件 •计量工作规范和标准
•不合格品
•进行专门的管理和记录,分析原因
(四)统计工序控制
1.统计工序控制的定义 统计工序控制就是梳理统计的方法,对工艺过程的各阶
(三)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检测与控制的原理
本章小结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定义、方法 工序能力分析的定义、目的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工序能力评价方法 工序能力调查分析 工序控制的内容和原则 工序的诊断与调节 现场管理方法(5S/FLM/TPM)
(五)工序的诊断与调节
工序诊断与调节定义
工序诊断与调节就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抽样,通过对样 本的测量值进行分析,尽快发现工序异常的原因,并迅 速使工序恢复正常状态的一种质量控制方法。
(五)工序的诊断与调节
1、费用函数
L B n+1* A C A*l
n 2
2、最佳诊断间隔
(二)工序能力分析的目的
大量事实证明,在生产过程中,受人、机、料、法、环 、测等因素的影响,制造质量会产生波动。进行工序能 力分析的目的就是要进行工序质量控制,找出产品质量 波动的规律,把正常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把异常 波动消除掉。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定义
工序能力指数(CP)是指加工质量标准(即公差)与工序
设备综合效率评价
设备综合效率=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频率
其中,
时间开动率=
开动时间 负荷时间
合格品率=
合格品数量 加工数量
性能开动率=净开动率*速度开动率=
加工数量*实际加工周期 开动时间
*
理论加工时间 实际加工时间
负荷时间=日历工作时间-计划停机时间;开机时间=负荷时间-故障停机时间-设备调整初始化时间
2
2
由于 =29.995≠M,故公差中心与实际分布中心不重合。
=|M | (29.9955 29.995)mm=0.0005mm
T TU TL (30 29.991)mm=0.009mm
CPK T 2 0.009 2*0.0005 1.01
6S
定置管理开展程序 •现场调查,明确管理内容 •分析问题,提出方案 •定置管理系统设计(定置图、标识等设计) •定置管理实施(整理、整顿、放置标准信息标牌) •检查与考核

(五)全员生产维护(TPM)
定义:以生产现场设备为对象,以预防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和 持续改进为特点,以零停机、零废品、领速度损失为目标,以5S管理 为基础,以清扫、点检、维修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管理方法。
3 3S
3*8
(四)工序能力评价
类型
CP
特级 加工
CP>1.67
1级 加工
2级 加工
3级 加工
4级 加工
1.67≥CP>1.33 1.33≥CP>1.00 1.00≥CP>0.67
CP≤0.67
P(%) P<0.00006 0.006>P≥0.0006 0.27>P≥0.006 4.55>P≥0.27
需停产整顿
(1)工序能力过高,需制定改进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工序能力充分,则维持现状,继续生产; (3)工序能力不足,需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
(五)工序能力调查
调查的程序 明确调查的目的 选择调查对象 标准化处理 选择调查方法 计算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评价及改进
6 * 0.00132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3.单侧标准,只有上限要求
CPU TU ≈TU
3
3S
【例8-3】 某机械厂要求零件滚柱的同轴公差为1.0,
现随机抽样取滚柱50件,测得其同轴度误差均值为
=0.7823,S=0.0635,求工序能力指数。
解: CPU= TU ≈TU 1.0 0.7823 1.14
T/2-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例8-2】 某批零件孔径设计尺寸的上下限分别为
TU=30.000mm,TL=29.991mm,通过随机抽样
检验,并经过计算得知 = 29.995mm,
S=0.00132mm,求工序能力指数。
解:M= TU TL (30 29.991)mm =29.9955mm
5M1E 控制
成熟的工艺 文件
准备制造资源
加工过程
装配过程
•工装 •检具 •原料 •辅料 •刀具 •设备 •…
产成品
入库
(二)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操作者、机器设备、 材料、工艺、测量方 法、现场环境
明确控制因素 采用正确的分析 和控制方法
制造过程质量OK
第二节 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分析定义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处于控制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对 机械加工过程而言,可认为工序能力是工序的加工精度。
第八章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
本章目录
第一节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工序能力分析
Key
第三节 工序控制
第四节 现场质量管理
Key
第五节 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控制
第一节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制造过程控制概念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在制
产品研发过程
造过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而进 行的各种活动。
2 B
n0= A
3、最优不合格频率 P0 n+1* 1 + 1
2
:平均废次品间隔,

=
某一段时间段内的产量 同时间段内的废次品数

A:不合格品损失;L:时滞长度(从开始诊断到调节为止);
B:诊断费用;t:调节时间长度;
C:调节费用,C=C't+C''(C'为单位时间损失,C''为直接调节费);
(五)工序能力调查及工序分析
工序能力分析内容
(1)分析工序质量的波动情况 (2)选择主要质量特征值 (3)找出影响质量波动的关键因素 (4)确定关键因素的控制要求 (5)指定改进方案并实施,最后确认效果
(五)工序能力调查及工序分析
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径 由
CPK (T 2 ) / 6S
能力的比值。
Cp=
质量标准 工序能力
=
T
6

T 6S
为总体标准差,S为样本标准差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1.工序质量分布中心 与公差带中心M重合
CP T TU TL 6S 6S
TU为质量标准差的上限,TL为质量标差的下限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例8-1】某批零件轴径键槽的设计尺寸为1000..002155 mm,通过随机抽样 检验,经计算得知样本的平均值与公差中心M重合, S=0.0067mm,求该工序的工序能力指数CP。 解: CP= T TU TL 0.025 0.015 =1
P≥4.55
工序能力判断
处理
工序能力过于 充足
工序能力充足
工序能力尚可
工序能力不足 工序能力严重
不足
要提高质量,需缩小关键质量特征的 公差范围;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需放宽检查、降低设备精度等
对不重要的工序可简化质量检验,采 用抽样检验或减少检验
工序需严格控制,对产品按正常规定 进行检查
必须提高工序能力,加强质量检验 (频次/全数检查)
第四节 现场管理 (一)现场管理的意义
5M1E都落实在现场 提高质量符合性,减少废次品 实现产品零缺陷的基本手段 促进全员参与,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员工素质 展示企业管理水平和良好形象
(二)现场管理的主要学习内容
5S管理 定置管理(Fixed Location Management,FLM) 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nagement,TPM)
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 ; 提高工序能力,减少分散程度; 适当放宽公差。
第三节 工序控制
(一)工序控制的含义 工序控制就是根据产品的工艺要求,研究产品质量的波动 规律,找出造成异常波动的工艺因素,并采取各种措施, 使质量波动保持在产品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二)工序控制的内容和原则
6 6S 6*0.0067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2.工序质量分布中心 与公差带中心M不重合
CPK (1 k)CP T 2
6S
式中,k为相对偏移量,
k= /(T/2); 为绝对偏移量, =|M-|,M为公差带中心,
M=(TU+TL)/2;
为实际工序分布中心。
第五节 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控制
(一)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控制概念 其又称在线检测与控制,就是在生产线上加入某一个环节 ,以便对制造过程中的某些关键参数或工况进行在线或离 线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节并控制制造过程,从而使 过程能稳定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二)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控制的意义
能使产品符合设计规范 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更适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更适合于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流程型生产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