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4)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此外,我还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血液循环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互相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布置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现象,如运动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影响等。这道题目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系统地讲授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
2.通过展示心脏和血管的模型,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管的类型和特点。
3.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血液的组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及其功能。
4.运用实例,阐述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如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4.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情景创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合作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反思与评价则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总之,我将竭尽全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10.2人体的血液循环”,这是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血液循环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心脏的结构、血管的类型、血液的组成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10.2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10.2人体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关注生态环境,关爱他人健康。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的生物课程,学生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之前,已经具备了关于人体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基本概念的知识基础。然而,血液循环作为一项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内在联系和细节机理对初中学生而言,仍存在一定难度。在此背景下,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覆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血液循环的知识体系。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人体内这个神奇的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看看它是如何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的。”
(二)讲授新知
1.心脏结构与功能:利用心脏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并阐述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师讲解:“心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它通过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图解,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3.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与血液循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2)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2)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2)《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3分钟)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血管和心脏血管和心脏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学习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

本节教材通过插图、实验观察等活动使学生对血管和心脏有较深刻的认识!(二)、心率和脉搏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心率和脉搏之间的关系,并知道测脉搏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对于心脏和血管,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但初中学生在此内容之前已对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结果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的关系等有了逐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学、模型观察、探究实验等形式,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重难点在血管和心脏。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引入血管是人体的“交通命脉”从而简单介绍血管功能及分类。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较简单抽象,结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分角色扮演三种血管,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使枯燥的内容变的比较生动,最后通过表格比较,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心脏结构较难理解,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与此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实验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过程中,了解脉搏和心率的有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苏教版七下生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苏教版七下生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了解心率与脉搏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2、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培养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概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明确心脏的结构以及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直观式、探究式。

教学准备:预习有关《人体的血液循环》的教材内容教具:制作血液循环的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即兴提问:我们平时上体育课或是经过剧烈的运动之后的感受以及课件出示老人突发心脏病的新闻视频。

”导入本节内容。

教师:不管是突发心脏病的老人还是同学们的亲身的体验,我们都不难发现,心脏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

新课教学:自主学习,自学感悟。

活动一: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师提问:(1)人体的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是什么?(2)人体内血管有哪三种?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各是什么?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结合教师所出示的图片,归纳出人体的三种血管,小结各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完成导学案上的自学检测、自学感悟。

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因创伤引起出血的情况,如擦破了皮肤,渗出少量血或是严重点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出会有些严重事故则会导致伤口喷射出鲜红的血液,你能根椐所学的知识解释它们都是哪些血管的出血现象?合作交流,协作探究小组讨论: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关系?明确: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数量多,分布广。

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4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4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一课时血管和心脏教材分析血管是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关于血管和心脏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心脏观察的分组实验的指导与组织,心脏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心脏的瓣膜的开放方向与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观察哺乳动物猪心脏的结构,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模型的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心脏的外形,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

(3)通过解剖心脏的内部结构,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解剖实验,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描述心脏的结构。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用具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猪心,视频(血管),心脏模型等教学步骤一、导入复习导入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地流动,把氧气和养料送至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这些管道来完成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内容——血管和心脏。

二、新课教学(一)血管1.出示课件“三种血管示意图”2.出示表格,播放视频(重点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4.以抢答的方式汇报5.活动“我当小医生”一学生手臂被利刃划伤,伤及的血管可能是动脉或静脉,也可能是毛细血管。

你能根据受伤情况,分析利刃划伤了哪类血管吗?(二)心脏1. 感受:把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跳,准确的说出心脏的位置。

10.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0.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认识到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自然界生物的相互联系和生物体内各器官的协同作用。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6.情感教育,渗透学科素养:
a.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认识到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b.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生物体内各器官的协同作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7.评价与反馈:
a.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b.课后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4.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10.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及作用。
2.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能够描述血液在心脏、血管和器官之间的流动过程,以及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与交换。
4.学会使用血液循环图解分析血液循环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测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3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3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
4.提醒学生及时提交作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播放动画和视频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2.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解释心脏如何推动血液循环。
3.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功能。
4.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的复杂过程。
4.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解答他们的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共同探究血液循环的某个方面或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4.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反馈,促进他们的学习。
2.利用模型、图片和图表等教学资源,创建直观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的复杂性。
3.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医生、护士等角色,模拟血液循环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4.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活经验,分享对血液循环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血液循环的原理和机制。
2.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尊重,使他们能够认识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通过观察心脏的结构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1)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教师指点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整理资料,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学生自己探究,互相交流合作获取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心脏和血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类时刻与生存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比如: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的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是靠血液循环来实现的。

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遍布全身的管道,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这些管道来完成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心脏和血管设计思想:直接切入主题揭示要学习的内容,简单明了,为后续的课堂观察、解剖、实验提供足够的时间。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活动:请同学讨论后列举生活中的3中不同的流血情况教师:出示课件展示3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要求:(1)指出动脉和静脉的主要结构;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2)你如何解释上面所提出的差别?(3)对3中出血情况加以解释。

设计思想: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分布及功能,避免死记。

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使用多媒体课件更形象更直观。

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实验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实验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各小组探讨血压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分享生活中保持心血管健康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将包括以下内容:
1.让学生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各腔室及其相连的血管。
2.设计血液循环途径的填空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让学生互相测量血压,并记录数据,分析血压与年龄、性别、运动等因素的关系。
2.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制作血液循环途径的图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设想活动:学生分组制作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图解,并在班级展示,通过比较和讨论,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
3.实践活动:安排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识别血液中的不同细胞。
-设想活动: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涂片,记录观察到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讨论它们在维持正常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创设生活情境,如通过测量血压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血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设想活动:学生使用血压计进行实际操作,学习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并通过记录和分析数据,探讨血压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
5.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和实验解决问题。
-设想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运动员的血压通常比普通人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和讨论,探索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课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课程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节节的内容,本节课在对血液组成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处于本章的核心地位。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他们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喜欢自己去探索,所以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心脏的外形,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心率和脉搏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方式观察、交流、讨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进行。

六、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的组成,那血液在哪里流动呢?流动的压力又是来自哪呢?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板书: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寻找答案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活动一:小组交流、讨论三种血管的比较。

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此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示三个练习题考一考。

设计意图:为了对刚刚的内容加以巩固,就采用了边学边练的形式。

活动二: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师: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那它流动的动力来自哪呢?生:心脏首先,由于前几个问题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来完成。

1.心脏内部有()个腔,分别是:2.心脏的内部只有()侧相通。

3.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其作用是: 2.4.在心脏处,血液的流动方向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己看书对内容进行总结。

苏教版七下生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苏教版七下生物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材分析:《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时。

在上一节学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从内容呈现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思维能力相对高年级学生较弱,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满堂灌方式教学,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本节教学目标设定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第一课时:认识血管和心脏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复习10.1节血液和血型内容,由生病输液体引出血管知识。

(出示三种血管图片)出示: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请学生说出三种血管的概念既功能。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静脉:把血管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

讨论: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联系?实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的尾鳍血液流动。

教师强调操作要点,根据(“红细胞单行通过”找到毛细血管,实验结束后将鱼放回水中,不要损伤鱼)。

七年级生物下册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血管的类型与特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这部分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是对上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解剖观察哺乳动物心脏观察其心脏结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等;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1课时
一、血管
1.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二、心脏
1.心脏的结构心房左心房
右心房相通
心室左心室相通
右心室
2.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3.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活动较多,有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游戏等,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可能会出现忙中出错。

2.教学中,学生活动积极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教学中,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4.在学习方式上,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10.2人体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10.2人体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血液循环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3.设计趣味实验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案例背景中,我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生活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故事,如献血、打针等。通过这些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血液循环的思考。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分析血液循环图等,让学生自主发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我还设计了不同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个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献血时要把手臂伸直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血液在体内是如何流动的。”
2.回顾旧知识: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3.引发兴趣:提出一个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吗?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循环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泵,一直在工作。你们能猜到这个器官是什么吗?”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地思考血液循环的相关问题。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024秋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2024秋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心脏的泵血作用: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和肺部。
知识点4: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具有高压、高速、大直径的特点。
-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器官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具有低压、低速、小直径的特点。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
知识点5:血液循环的意义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血液循环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血液循环问题。
3.促进废物排出:血液循环将代谢废物运输到肺部和肾脏等器官排出体外。
七、血液循环的图形表示
1.血液循环图解: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图解:展示心脏的四个腔室和泵血作用。
八、血液循环的疾病与保健措施
1.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心脏和血管负担加重。
2.低血压:血压持续降低,身体器官供血不足。
1.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系统中循环流动的过程。
2.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3.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跳动及其泵血作用。
4.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5.血液循环的意义:为身体各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血液循环,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精密性,理解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教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10.2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教案(新版)苏教版
2.跨学科整合:结合健康教育,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方面: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对学生主动参与的引导和激励。
2.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问答和书面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描述心脏的结构,解释心脏各腔室和瓣膜的功能。
-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并说明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简单预防和保健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血液循环异常可能导致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型制作、角色扮演和实验观察等活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边缘添加趣味插图,如健康饮食、运动等,增强板书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同时结合艺术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回顾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性。
-梳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总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5.例题五:列举三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
答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脂、低盐、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心脏功能;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和项目导向学习,增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直观体验和深入理解。
3.例题三:血液在体循环中为什么会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答案:血液在体循环中,通过各级动脉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释放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收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因此动脉血逐渐转变为静脉血。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组成及其作用等内容展开讨论。
2.教学实施: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总结血液循环的特点、心脏工作的原理以及血细胞的功能。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的定义、途径及功能,明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2.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以及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掌握心率、心输出量等心脏生理指标,了解它们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态、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已有一定经验,教师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血液循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树立自信心。
2.教学实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血液循环知识体系。
2.教学实施:教师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组成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强调血液循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对照插图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
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

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讨论、实验,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到的有关哈维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一杯凝固的猪血,两根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
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
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2、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学生提供),进一步提出问题:心脏为何不停的跳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P18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②带着问题,观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并模拟哈维的实验;③血液循环的概念。

整合点二:实物展示台便于展示学生的作业,且便于批改,让学生印象深刻。

3、新课
活动一
教师活动: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活动二
教师活动:
资料1显示: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资料2显示:在心脏的结构中,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的功能相适应。

展示血液循环动画,结合书本P17图,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动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自的路径,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及发生部位。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整合点三: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无法观察活体的循环过程,借助于动画,课件结合白板,便于学生反复观看,便于教师讲解时进行圈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
氧气↑↓二氧化碳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利用复习提问②解释,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反之则分离。

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鲜红的动脉血→暗红的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分析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肺泡
二氧化碳↑↓氧气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尝试将体循环肺循环连接起来,并用红蓝箭头描出体、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再次播放血液循环动画,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先一后的进行的吗?③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总结回答:①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即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

②血液是循在一个密封的系统中循环有序地不间断的进行着,不分先后。

③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活动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8关于血压的内容,了解血压的相关概念,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并教给学生在网页上通过输入关键词搜集资料的方法,俩学生演示操作测血压。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并交流对血压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利用白板上网搜集①高血压的起因、症状及如何预防的资料;②了解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的具体数据,如何测量血压;③根据出血现象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及该如何止血。

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

整合点四:安排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上网查阅收集资料,做到现查现用。

4、总结练习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循环的意义,以及和血压有关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幸福,使他们懂得要利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保养身体。

学生活动:回顾本课所学习内容,完成课堂练习。

一、请绘制血液循环图(用红、蓝两种颜色彩笔):
三、知识拓展
小明在开学大扫除中不小心弄伤了自己的脚,脚趾严重发炎,需要静脉注射消炎药(俗话所说的挂盐水),你能说一下消炎药到达脚止的路线吗?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情况。


课外拓展:
1、关爱家人的健康:你的血压————( ), 你家人的血压————( ),( ),( )
2、上网收集知道何为冠脉循环。

如何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六、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
全身毛细
组织O 上下腔
CO 细胞2营养物质静脉
细血管网CO 2
O 2肺泡
2废物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七、教学反思
鉴于初二学生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关,而他们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还有就是在课堂上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题目要力求做到精简有梯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