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潮翻译赏析
观潮原文及翻译

观潮原文及翻译观潮原文及翻译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海宁之观潮,自古为胜。
岁之八九月间,潮水方壮。
每至夜半,则潮声如雷,声震天地。
余尝于中秋之夜,赴海宁观潮,其景可记也。
时值中秋,月明星稀,微风徐来,水波不兴。
余与二三友,徒步至观潮之地。
未至数十里,遥闻潮声,如山崩海啸,声势浩大。
既至,则见海潮汹涌,白浪滔天,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潮头高数十丈,势如垂天之云,触之则涛声震耳。
观潮者如云,或立或坐,皆屏息凝视。
潮水将至,众人皆惊呼,声震四野。
潮头过处,烟波浩渺,一片汪洋。
潮退之后,沙滩上留下无数脚印,深浅不一,仿佛可见潮水来去之状。
潮水退后,余独步于沙滩之上,望海天一色,心旷神怡。
忽闻远处传来渔歌,悠扬动听,如入仙境。
余乃仰天长啸,抒发胸臆。
潮声渐远,渔歌亦绝,余乃独行于潮水之痕,心有所得,不能自己。
【翻译】海宁的观潮,自古以来就是一大盛景。
每年八九月间,潮水最为壮观。
每当夜半时分,潮声如同雷霆,震动天地。
我曾于中秋之夜,前往海宁观潮,那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时正是中秋,明月高悬,星辰稀疏,微风拂面,水面平静。
我与二三好友,步行至观潮之地。
还未行至数十里,就远远地听到了潮声,宛如山崩海啸,声势浩大。
到达之后,只见海潮汹涌,白浪滔天,仿佛万马奔腾,气势无法阻挡。
潮头高达数十丈,犹如垂天之云,触碰之时涛声震耳。
观潮的人群如同云聚,有的站立,有的坐下,都屏住呼吸,凝视着潮水。
潮水即将到来,众人都惊呼出声,声音震动四周。
潮头经过之处,烟雾弥漫,一片汪洋。
潮水退去之后,沙滩上留下了无数深浅不一的脚印,仿佛可见潮水来去之状。
潮水退去之后,我独自漫步在沙滩上,望向海天一色,心旷神怡。
忽然远处传来渔歌,悠扬动听,如同置身仙境。
我于是仰天长啸,抒发胸臆。
潮声渐渐远去,渔歌也随之消失,我独自沿着潮水留下的痕迹前行,心中有所感悟,无法自抑。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周密《观潮》原文及翻译

周密《观潮》原文及翻译内容介绍: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翻译: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潮,水之变也。
一日之潮,四时之异。
春潮,温润而和;夏潮,炎烈而暴;秋潮,凄清而淡;冬潮,凝重而寒。
观潮之妙,在于知时。
余尝游于钱塘,见江水浩渺,潮涌如山。
观潮之际,心潮澎湃,神往远方。
乃登高望远,见潮头涌起,如白练横江,飞流直下,势不可挡。
潮声如雷,震动天地。
观者无不惊叹,心悦诚服。
潮之来也,必有风助。
风起于波,波因潮动。
风与潮,相得益彰。
故潮之来,风亦随之。
潮至,风息,潮退,风亦止。
此乃自然之理,不可强求。
注释:潮,水之变也。
——潮水的变化。
一日之潮,四时之异。
——一天之中潮水的涨落,随着四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春潮,温润而和。
——春天的潮水温和而柔和。
夏潮,炎烈而暴。
——夏天的潮水炎热而猛烈。
秋潮,凄清而淡。
——秋天的潮水凄凉而清淡。
冬潮,凝重而寒。
——冬天的潮水沉重而寒冷。
观潮之妙,在于知时。
——观赏潮水的美妙之处,在于懂得顺应时令。
余尝游于钱塘,见江水浩渺,潮涌如山。
——我曾游历钱塘,看到江水浩瀚无际,潮水涌动如山。
观潮之际,心潮澎湃,神往远方。
——在观赏潮水的时候,心情激动,神往远方。
乃登高望远,见潮头涌起,如白练横江,飞流直下,势不可挡。
——于是登上高处远望,看见潮头涌起,像白色的绸带横跨江面,水流直泻而下,气势无法阻挡。
潮声如雷,震动天地。
——潮水的声音如同雷霆,震撼天地。
观者无不惊叹,心悦诚服。
——所有的观赏者无不惊叹,心中感到愉悦并心悦诚服。
潮之来也,必有风助。
——潮水到来的时候,必定有风相助。
风起于波,波因潮动。
——风从波浪中兴起,波浪因潮水的涌动而产生。
风与潮,相得益彰。
——风和潮水相互配合,互相增益。
故潮之来,风亦随之。
——因此,潮水到来时,风也跟着到来。
潮至,风息,潮退,风亦止。
——潮水到来时,风停息;潮水退去时,风也停止。
此乃自然之理,不可强求。
——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勉强追求。
译文:潮水,是水的变化。
一天之中潮水的涨落,随着四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春天的潮水温和而柔和;夏天的潮水炎热而猛烈;秋天的潮水凄凉而清淡;冬天的潮水沉重而寒冷。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观潮的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的原文及翻译篇1《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

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苏轼《观潮》原文及文学赏析引言: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观潮》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来感悟其中的禅理。
观潮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
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
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
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观潮文言文原文:昔人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此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古人说:“八月十八日的潮水,是天下最壮观的景象。
”这确实是世间罕见的壮丽景色。
从农历十五到十八日,潮水最为汹涌。
当潮水从远处的海门涌出时,看起来就像一条银线;随着潮水逐渐靠近,它就像玉砌的城墙、雪白的山岭,从天际滚滚而来,声音大得如同雷霆,震撼人心,激射四溅,仿佛要吞没天空,淹没太阳,气势极为雄伟。
正如杨万里的诗句所描述:“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正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这个时候,京城的官员都会在浙江亭检阅水军。
数百艘战船排列在江的两岸;随后,战船奔腾分合,展现出五种不同的阵势,还有骑兵在水面上挥舞旗帜、标枪和刀剑,仿佛在平地上一样。
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起,人和物都看不见了,水爆声轰鸣,如同山崩地裂。
等到烟雾散去,波涛平静,战船已经无影无踪,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渐渐消失。
擅长游泳的吴地少年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绘有纹身,手持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地鼓起勇气,逆流而上,勇敢地在巨浪中穿梭,身形变化多端,而彩旗的尾部却丝毫不沾湿,他们以此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在江边上下十余里的地方,到处都是珠光宝气的装饰和华丽的服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各种食物和商品的价格都比平时高出许多,而租赁观看潮水的帐篷,即使是席地而坐,也挤得水泄不通。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周密《观潮》原文,解释,译文,赏析周密: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而豪民贵宦,争赏银綵。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
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这是白居易词《忆江南》之二的名句。
“钱江观潮”,早在汉魏六朝便成习俗了。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还写过《观潮赋》。
唐宋时,中秋观潮之风更为盛行。
潮汐是一种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周期性涨落现象。
钱塘江下游由于呈独特的喇叭形,河身小而河口大。
宋时,海潮从肖山坎山、赭山之间的河道涌入。
这里不仅河道变窄,而且到闻家堰附近的“三江”口江面,河道弯曲成反“之”形,两地直线距离仅八公里,而河道却长十三公里。
这种“蛇曲”河道及其形成的“凹形回流”,造成上涨海潮与下泄江水互相撞击冲涌,从而产生巨大的钱塘怒潮。
记“观潮”,重在“观”,对“潮”的描绘文字极为简练。
从“观”字着眼,分别写所见景象的壮观场面:一、写江潮的壮观。
潮出海门,仅如银线,伟在奇幻,及至渐到近处,则形似“玉城叠岭”,声如“雷霆”,势如“吞天沃日”,伟在雄豪。
虽寥寥几句,却声色俱来,堪称神来之笔。
这是潮的壮观。
观潮文言文及翻译

观潮文言文及翻译《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观潮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古诗七绝·观潮翻译赏析

古诗七绝·观潮翻译赏析
《七言绝句·观潮》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前言】
《七言绝句·观潮》是毛泽东所写的诗体裁文学,创作于1957年9月7月,出自《党的文献》,这首诗最早发表在《党的文献》1996年第6期。
观潮指观赏浙江省钱塘江口的涌潮。
钱塘潮以每年阴历8月18日在海宁所见最为壮观。
作者在1957年9月11日(即阴历八月十八日),曾乘车去海宁七星庙观潮。
【翻译】
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
人山人海大赞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赏析】
诗人写的这首《七言绝句·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
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orG,•可谓真正的天成。
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诗人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
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
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周密《观潮》原文译文鉴赏

周密《观潮》原文|译文|鉴赏《观潮》一文选自《武林旧事》卷三。
主要描绘“钱塘观潮”的盛况。
对此,另外几部杭州的风俗志(《都域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和《梦粱录》)都先已有过记述,不过都远不如此文生动形象。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周密《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
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
(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

周密《观潮》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观潮[宋]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②。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③,际天而来④,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⑤:“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⑥,艨艟数百⑦,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⑧,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⑨,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⑩,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11),皆披发文身(12),手持十幅大彩旗(13),争先鼓勇,溯迎而上(1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15),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16),珠翠罗绮溢目(17),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18),而僦赁看幕(19),虽席地而不容闲也(20)。
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21),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22),真若箫台蓬岛也(23)。
〔注释〕①本文选自《武林旧事》。
此书是周密人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旧事而写的一部笔记。
“武林”,杭州的别称。
②既望,阴历十六日。
③玉城雪岭,形容潮头高如城、岭,色似玉、雪。
④际天,接天。
⑤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
“诚斋”是其号。
⑥京尹,京城地方长官。
教阅,操练,检阅。
⑦艨(meng盟)艟(chong冲),巨舰。
⑧尽,极尽。
五阵,五种阵势。
⑨倏(shu舒)尔,忽然。
⑩水爆,在水面施放烟幕弹之类。
(11)泅,游泳。
(12)文身,身上刺花。
(13)十幅大彩旗,用十幅布缝制的大旗。
(14)溯迎,逆潮。
(15)鲸波,鲸鱼掀起之波;此谓巨浪。
(16)江干,江边。
(17)珠翠罗绮,此旧指插戴珠翠首饰、穿着绫罗衣裳之观潮者。
(18)皆倍穹常时,指价格都比平时加倍的高。
穹,高。
(19)僦(jiu就)赁,租用。
看幕,观潮的帐幕。
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观潮》描写了钱塘江潮水怎样的壮阔景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苏轼《观潮》全诗翻译及赏析

观潮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翻译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
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
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
《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
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
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
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
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都是例证。
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
观潮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海宁观潮,自古为胜。
每至中秋,江水暴涨,潮声如雷,观者如云。
昔者,苏子瞻尝游于此,有诗云:“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翻译:海宁之地的观潮活动,自古以来便享有盛名。
每当中秋佳节来临,江水水位暴涨,潮声如同雷霆般震耳欲聋,前来观潮的人群络绎不绝。
往昔,苏轼曾游历此地,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涛声犹如从大地吼叫而来,浪潮头高数丈,冲击着山峦反弹。
转瞬间潮水又退入海门,卷起的沙堆仿佛雪堆一般。
”原文:是日也,海宁城内外,皆若狂醉。
士女老少,无不奔走相告,以观潮为快。
城楼上,士夫击鼓,士女唱歌,欢声笑语,震动天地。
观者或立或坐,皆仰首观之,潮至,则人心振奋,若得其所。
翻译:在这天,海宁城内外的人们都如同疯狂一般兴奋。
男女老少,无不尽情奔走相告,以观潮为一大乐事。
城楼上,士人们击鼓,女子们唱歌,欢声笑语震动天地。
观潮的人们有的站立,有的坐着,都抬头仰望,潮水到来之时,人心为之振奋,仿佛找到了心中的归宿。
原文:潮水将至,士夫皆引颈而望,士女聚观于城楼之巅。
须臾,白光一道,自海门飞出,声震山谷,观者皆惊心动魄。
潮头数丈,犹如巨兽,腾空欲跃,势不可挡。
瞬息之间,潮水已至,声势浩大,观者无不为之倾倒。
翻译:潮水即将到来,士人们都伸长脖子仰望,男女们聚集在城楼的最高处观看。
片刻间,一道白光从海门飞出,声震山谷,观潮的人们无不为之震撼。
潮头高达数丈,如同巨大的野兽,腾空欲跃,气势不可阻挡。
转瞬间,潮水已经到达,声势浩大,观潮的人们无不为之倾倒。
原文:潮去之后,海宁城内外,尘埃落定。
士夫士女,各归其家,而心犹未已。
苏子瞻有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盖观潮之乐,非可言尽也。
翻译:潮水退去之后,海宁城内外尘埃落定。
士人们和女子们各自回到家中,但心中的喜悦仍未平息。
苏轼有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大概是因为观潮的乐趣,非言语所能完全表达。
观潮翻译及原文

观潮翻译及原文观潮翻译及原文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翻译: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观潮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余尝游钱塘,观潮之盛,莫盛于八月十八日。
是日也,海天一色,波涛汹涌,如山崩川决,震耳欲聋。
观者如云,络绎不绝,或立于堤岸,或登于高台,无不伸颈侧目,倾耳注目。
潮未至,已有先声。
遥望之,白浪滔天,喷薄欲出。
顷之,潮头突起,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一时之间,天地变色,日月无光。
舟楫皆为之震颤,人声亦为之销魂。
及潮至,声势益壮。
观者争相欢呼,声震四野。
潮头过处,波涛如练,翻滚不已。
时有鱼跃而出,若有所得,观者以为奇观。
潮声如雷,震撼人心,使人不寒而栗。
潮退之后,海面顿显平静。
沙滩上,潮水留下的痕迹历历在目。
余独立于堤岸,凝视远方,心潮澎湃,不能自抑。
想当年,钱塘江潮,曾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何其壮哉!余观潮,非但见其盛,亦见其变。
潮之盛,在于其势;潮之变,在于其时。
盛时如龙腾虎跃,变幻莫测;退时如水波不兴,宁静致远。
观潮者,宜知其时,方能尽兴而归。
翻译:我曾游览钱塘,目睹潮水的壮观,没有比八月十八日更盛大的。
那一天,海天一色,波涛汹涌,如同山崩川决,震耳欲聋。
观看的人如同云层,络绎不绝,有的站在堤岸上,有的登上高台,没有一个不是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倾耳注目。
潮水到来之前,已有先兆。
远远望去,白浪滔天,喷薄欲出。
不久,潮头突然升起,如同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一时间,天地变色,日月无光。
船只都被这股力量震得颤动,人的声音也因此而消失。
等到潮水到来,声势更加壮观。
观看的人争相欢呼,声音震动四野。
潮水过去的地方,波涛如同白练,翻滚不止。
有时有鱼跃出水面,似乎有所收获,观看的人认为这是奇观。
潮声如雷,震撼人心,使人不寒而栗。
潮水退去之后,海面立刻显得平静。
沙滩上,潮水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我独自站在堤岸上,凝视远方,心潮澎湃,无法自控。
想起当年,钱塘江潮,曾帮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多么壮丽!我观看潮水,不仅看到了它的壮观,也看到了它的变化。
潮水的壮观在于它的气势;潮水的变化在于它的时间。
盛时如同龙腾虎跃,变幻莫测;退时如同水波不兴,宁静致远。
《观潮》文言文原文翻译

《观潮》文言文原文翻译《观潮》文言文原文翻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观潮》文言文原文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文言文翻译: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观潮翻译赏析《观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密。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作品。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注释】浙江:也就是钱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
其,代词,指潮。
出,发、起。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仅,几乎,将近。
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接着天。
沃日: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
沃,用水淋洗。
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
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艨艟(méngchōng):战船。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尽,穷尽。
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乘骑(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
骑,马。
弄,舞动。
标,树立、举。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舸,船。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
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
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
披发文(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文,动词,画着文彩。
溯(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
鲸波,巨浪。
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
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gàn):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
溢目,满眼。
倍穹:(价钱)加倍的高。
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僦(iù)赁(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容,许,使。
虽,即使。
【翻译】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赏析】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
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中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
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
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
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
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
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
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
“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
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
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
“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
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
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
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
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
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
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
“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
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
“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
“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
“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
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
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
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
“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
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
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
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
“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
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
“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
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
“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
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
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
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
“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
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
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
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
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
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
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