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_写作指导_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怎么写推荐文章高中生历史论文参考热度:有关高中历史论文参考热度:高中生历史论文热度:高中必修历史论文热度:高中历史发表论文热度:高中的历史学习是一个难点,但是我们要怎么写高中历史的小论文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重要作用》摘要: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包括人物、建筑物、战争线路图、漫画等,这些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图片;直观;兴趣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
图片历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有人物、建筑物、战争线路图、漫画等,将这些图片穿插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培养高中生识别和解析历史图片的能力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成为评价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的标准之一。
本文旨在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
1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相较于初中学生来说,高中学生在理解力、辨识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理解繁琐的知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故而,教师应当采取多样的教学措施来提升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时,如果单纯用语言来给学生讲述战争的过程,学生难免会觉得难以理解。
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利用战争形势图来讲解历史战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关门打狗”、“猛虎掏心”等。
学生理解了战争的形势图之后才能准确的记忆历史事件,也才能在考察该图片时准确地进行辨识和分析,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简化繁琐的历史信息某些历史事件是很繁琐复杂的,文字记载是历史事件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重要渠道,因此,无论在历史课本中还是教师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之中,历史事件的描述多以文字呈现。
然而繁琐的文字描述更加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学好历史的前提就是要掌握牢固的历史知识,但是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对于繁琐的历史知识难以理解吸收,这就需要简化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迅速记忆。
初一历史论文范文范文2篇
初一历史论文范文范文2篇初一历史论文范文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
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受到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已经变成枯燥的历史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初中历史对于学生培养的本质!随着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课改更注重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基于这样形势,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等方式,更注重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1.历史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虽然我国已经大力推行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历史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历史知识进行高强度记忆,或者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本中划出重点内容,以此来达到考试过关的目的。
譬如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知识教授中,绝大部分教师仅把戊戌变法的过程大致宣讲一遍,然后就重点讲解该事件中考试的知识重点,致使学生对戊戌变法仅仅只有个简单认识,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浇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初中历史教学缺少良性的课堂互动。
历史学的论文范文.doc
历史学的论文范文历史学的论文范文篇1浅论历史学教育专业创新教学目标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共识。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个国家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的人力资源的蓄积与合理运用,只有在人力资源充分涌现、得到持续开发与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创新精神的增长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才能落到实处。
笔者就历史教学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进行论述,认为明确创新的教学目标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一、历史学教育专业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不仅作为一种微观层面上获得经济效益的工具性行动的效应越来越突出,而且其作为一种宏观层面上当代世界之本质特征的演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的发展已进入创新的热潮之中。
创新是当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种积极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人的本质特征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功能很强的学科,学习它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还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要立足于学科优势,从培育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高度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运用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品格,增强实践能力。
二、明晰历史学教育专业创新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信息社会里,知识总量成倍增长,人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显得相对不足,预测一个人潜在成就的高低,不只是看他拥有多少知识量,而更重要的是看他获取与处理新知识的能力有多高。
历史学知识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一个人倾其毕生精力也难遍览无遗。
因此,历史教学要把主要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包括学会阅读、学会记忆、学会检索、学会考证、学会分析综合和学会归纳对比,即掌握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九上历史小论文(通用12篇)
九上历史小论文九上历史小论文(通用12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上历史小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上历史小论文篇1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
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
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是唐玄宗的统治优良。
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
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
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
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
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
唐玄宗也无例外。
或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
当然他选择了“小说”。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九上历史小论文篇2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
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
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历史学专业学生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历史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历史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篇1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摘要通过梳理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的理论渊源,阐明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与演进。
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对古典经济学以来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剖析与批判,并阐释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精髓。
关键词收入分配理论劳动价值论理论批判一、古典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演变与争论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
由于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价值理论的逻辑延伸,所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
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二元论性质,一方面他承认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即工资是劳动的收入或报酬;利润和地租是非劳动收入,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并提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地租是土地的自然报酬的论断,也被称为“斯密教条”。
马克思早就对此进行过批判,马克思认为斯密的这个论断的错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混淆了价值源泉和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源泉;二是他混淆了价值的生产和已经生产出来的价值的分配;第三,工资+利润+地租=V+M,是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全部价值,全部商品价值中还应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旧价值C。
亚当•斯密的二重性价值理论成为西方分配理论发展史中重要的理论分歧根源。
大卫•李嘉图比较彻底地贯彻了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在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即“生存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
历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两篇
历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两篇历史学本科毕业论范两篇篇一(试析辽金西京善化寺“金碑”的化研究)论关键词:善化金碑佛寺楼阁化信息论摘要:辽金西京之大普恩寺,即位于今大同市城区西南隅之善化寺,该寺现存有金代撰金代刻立的石碑一通。
碑撰写者是南宋著明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卉。
此碑记事、述史、写人,真切感人,对辽末保大二年金辽大战给佛寺带来的巨大灾祸,对圆满大师忍辱精进重建大寺的经过,以及对金代重建的大普恩寺的建筑一一作了记述。
此外,朱卉对自己被金人扣留西京十七年的生活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情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化价值。
一、善化寺“金碑”之化内涵辽金时西京之大普恩寺,亦即今名之善化寺者,有金代撰金代刻立的石碑。
此碑撰之人乃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弃,且因其名节高尚、学优当时,故后人皆因人而称此碑为“朱弃碑”,亦称其为“善化寺金碑”。
“朱弃碑”现存于善化寺三圣殿内的西次间南侧,刻立时间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碑体总高4.58m,宽1.28m,厚0.24m,碑额雕刻着玲珑剔透的璃首,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碑名“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由时任鲁县开国子孔固书,济阳郡开国伯丁障仁篆额,雁门郡雕刻艺人解遵一所刻。
碑座为玄武石龟跌。
“朱弃碑”共19行,每行52字,总计925字,为金代石碑之精品。
兹录此碑全如下: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碑: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诸佛菩萨之应世也,亦扰哲王之抹弊,或忠,或质,或,虽制治不同,其趋一也。
世人构达磨对萧梁氏之言,遂疑有为功德不可复作,而不知指示神地,以植五王之福;补理故寺,当获二梵之报者。
释迎遗训,具存贝典,则崇饰塔庙,兴建寺宇,以示现佛菩萨境界,盖将诱接众生,同归于善二其为功德,拒可测量哉!彼达磨大士,方以妙元明心,亲提教外别传之印,则于有为功德不无抑扬,是亦因时抹弊耳,非实贬也。
具愿力必当,能克遵付属,而成就兹事,其为功德尚何警耶大金西都普恩寺,自古号为大兰若。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三篇第一篇:《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了解历史上的伟大发明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三个重要的历史发明,并探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容易和廉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火药:火药的发明对战争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历史上的许多战争中,火药被广泛使用,改变了战斗的方式和战略。
火药的发明也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3. 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印刷术的出现也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古代中国的长城》古代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防御工事之一。
本文将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用。
1. 历史背景:长城的建造始于公元前7世纪,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卫中国北方免受外族侵略。
历经数个朝代,长城逐渐扩大和加强,成为中国古代防线的象征之一。
2. 重要作用:长城不仅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还承载了经济、文化和交流的功能。
它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3. 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风格,还让人们能够领略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篇:《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城市化和阶级结构的影响。
1. 社会经济: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制造和大规模生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贸易的扩大,推动了社会的工业化和商业化。
2. 城市化:工业革命使得工厂和矿山的需求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民来到城市工作。
这导致了城市的迅速扩张和人口的集中,形成了现代城市的雏形。
3. 阶级结构: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
历史学毕业论⽂范⽂ 历史学是⼈类对⾃⼰的历史材料进⾏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学毕业论⽂的范⽂,欢迎⼤家阅读参考! 历史学毕业论⽂范⽂篇1 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利⽤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如何保护和利⽤历史⽂化保护区是城市发展道路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城市过快的发展会忽视对历史⽂化保护,城市发展与历史⽂化保护之间的⽭盾⽇渐突出,本⽂从经营的⾓度看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利⽤,分析历史⽂化保护区的发展模式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历史⽂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营;历史⽂化保护区;保护;利⽤ 历史⽂化保护区是⼀座城市记忆的沉淀,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进程。
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破坏历史⽂化保护区为代价,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象。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与了利⽤问题必须提上⽇程,相关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历史⽂化保护区与城市发展进程之间的⽭盾。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历史⽂化保护区之间的主要⽭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历史印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很多⽼街区被现代化的⼤楼所取代,城市逐渐失去了历史的印记,失去了具有传统特⾊的建筑和特⾊,导致传统⽂化不能得到传承。
在很多城市的发展中,历史⽂化保护区的建筑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维修,更有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被重建。
(⼆)传统⽂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传统⽂化是⼀个民族、⼀座城市的精神⽂化的传承,但是城市化进程的⾼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化有⼀定程度的冲击。
⼈们的⽣活习惯逐渐改变,传统⽂化逐渐被⼈们遗忘和忽视,⼤量的民俗、民间⼯艺等正⾯临失传,⼈们的传统⽂化保护意识淡薄,⼤多数年轻⼈都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间⼯艺,这是导致传统⽂化的逐渐失传的⼀⼤部分原因,同时也是历史⽂化保护区管理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的⼀⽅⾯。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篇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文化包含了众多的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陶器和磨制石器,并逐渐建立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形成了初步的农业生产。
而在青铜文化时期,中华民族文明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出现了众多文化和艺术瑰宝,例如商代的青铜器和殷墟的甲骨文等。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不同的诸侯国纷争不断,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很明显。
这个时期诞生了细腻的甲骨文和金文艺术,同时董永和屈原等著名人物也诞生于此时期。
汉代是中国的黄金时期,经济、文化、科技得到了重大发展。
在这个时期,诗词、文学、绘画等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中国历史上许多经典著作也诞生于此时期。
这个时期人物众多,有晋文公、张骞、王莽等等。
中国历史上还诞生了莫高窟壁画、唐卡、景泰蓝等重要的国宝级文化和艺术。
唐卡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佛像画,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景泰蓝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材料,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成为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瑰宝。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包罗万象,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宗教、哲学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
中华文化是独特的,它深入人心,影响广泛,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篇二:《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重要历史变革的时期,它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细致地梳理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
首先是政治变革。
在春秋时期的封建时代,中国不同的诸侯国一直争斗不休,而战国时期则逐渐演化为一个由七个霸主互相对抗的国家体系。
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治变革便是从一个由多个小国家组成的封建体系,转变为由少数几个实力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所控制的国家集团。
历史论文范文
历史论文范文范文一:危险的美国危险的世界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先发制人的战略伊拉克危机炙手可热,天下俨然大乱。
天下之所以乱,因为美国不守规矩,因为美国要搞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这在国际关系中似乎是让人不可思议,其实在上比比皆是。
只不过历史上的先发制人,怕的是对手力量的成长,正如修昔底德所言雅典势力的增长引起斯巴达的恐惧;一战前沙俄力量的增展引起德国的恐惧。
先发制人不一定能成功,挑战者也未必成为新秩序的霸主,先发制人本身也被视为一种普通的军事战略。
为什么这一次,美国提出先发制人,会有如此之大的震荡?首先,霸主的强大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威胁。
不管美国是一个如何温和的霸权,它首先是一个霸权。
霸权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因为自己随时有可能成为霸权私利的牺牲品。
当国际还处在无政府状态时,每个国家首先必然把安全摆在自己国家利益的首位。
一个国家过分的强大,就必然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
这和古代的树大招风所蕴涵的古老真理是一致的。
其次,作为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只有美国能对全球其他地区进行快速、有效的干预。
尽管美国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由于国际事件的复杂性,即使目标是正义的,这种干预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例如美军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过度的介入使得美军成为当地势力的攻击目标,遭受了伤亡。
美军横尸街头的镜头反过来引起国内的强烈凡响,迫使克林顿政府撤出维和美军。
现在美国要搞先发制人,这就意味着美国随时有可能干预它所认为的到美国利益的事件,这种干预对别的国家的利益反过来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法国能允许美国先发制人,派兵干预象牙海岸的内政吗?当然不能,那是法国的领地。
再次,战后的国际秩序是美国建立的,作为战后国际规则核心的《联合国宪章》明确的把国家主权平等、否认战争权作为国家行为的基本原则。
先发制人意味着只要威胁到美国,不管这种威胁有没有明确的证据,或者在这种威胁到达美国之前,美国就将对威胁的源头进行军事打击。
这样的话,国家主权原则就遭到了严重的挑战。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范文2篇-历史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赏析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范文2篇|历史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赏析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篇1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摘要: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展,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
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承,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
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作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物质需求的标准也逐渐最求个性化、完美化,这就对从事美术和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定位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如今我国高校都设置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期能够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也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必须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的境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学的进展是课程实施的动身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同学全面素养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必需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同学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同学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同学的历史思维力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同学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进展。
类似例子有很多,历史老师必需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同学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育同学思索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力量,以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转变以往同学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看法、观点不任凭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同学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为同学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进展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展的互动过程。
历史学论文范文
历史学论文范文篇1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有数千年的文明史,而且有着延绵不断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了解,正是通过那些传世的文献典籍而获得的。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有关历史文献,由于年代久远,或是语之不祥或是神怪传说混杂太多,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面对此种困境,如果没有考古学的补充,历史学家们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孔子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当然,有详实的文献资料,也并非就意味着万事大吉。历史注重的是求实。因此,有了详实的文献进一步就是要“去伪证实”。
(一)实物史料的数字化
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不仅数量少,而且零散,连续性和系统性都比价差,但实物史料的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作为史学认识成果的检验形式和依据,它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目前能够有效保存实物史料的数字化方法即数字博物馆。
著名历史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考古学与历史学不能打成两截。那种考古归考古,历史归历史,搞考古的不懂历史,搞历史的不懂考古的现象,是一种不应有的奇怪现象,说明了认识观的落后”。他将这个问题提到“认识观”的高度是很深刻的。考古学所研究的是历史的物化表现,而历史学研究的是对历史的文字记录,应该说二者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研究对象的本体,而只是研究对象的不同表现形态。两个学科间因为研究对象表现形态的差异造成的方法与技术层面的差别,只能决定学科各自教学方式与训练方式的区别,不应该成为学科间相互结合的障碍。如果仅仅因为这种差异,形成学科间的封闭,就恰如张光直先生所言,是非常落后的认识观。在提倡多学科交叉进行学术研究的今天,历史科学的这两个分支学科间的不正常状态实在有必要加速改善。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
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开展。
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展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
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
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广泛的内涵。
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表达象。
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开展而萌生、勃兴的。
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
在我国,关于“心态〞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
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一样,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
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
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群众意识状态构造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
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
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
世界历史文化论文范文2篇历史论文范文
世界历史文化论文范文2篇历史论文范文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文艺复兴运动以其开创性、先进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多样性著称于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在各领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巨大作用。
世界历史文化论文篇1 浅论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摘要本论文对文艺复兴进行了综述,并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介绍了文艺复兴对欧洲产生的影响,展现了文艺复兴对欧洲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文艺复兴;欧洲;发展文艺复兴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十三、十四世纪酝酿于意大利,十五世纪普遍欧洲各国,十六世纪为全盛时期,十七世纪初趋于衰落。
当时为顺应资本主义发展,一些先进思想家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思想相对立,用人权反对神权,用理性来反对愚昧。
文艺复兴反应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巨人均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武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封建制度展开了攻击。
在自然科学上,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布鲁诺等人在物理、数学、天文学上的创造和发明,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对新航线的发现等,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地心说”。
在哲学上,培根、蒙田等人提出了唯物主义思想。
在艺术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的绘画和雕塑打破了中世纪的艺术传统。
文学上,但丁、莎士比亚等都以深刻的思想从各个角度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以其开创性、先进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多样性著称于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在各领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巨大作用。
文艺复兴一方面继承了古典文化,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对后起的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指导作用。
七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实用3篇)
七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第1篇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
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
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
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
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在社会、生活、教育等诸多方面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去使用多媒体网络。
因为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并且兼具视频的特点,它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直观形象,有声有色。
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事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使学生能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和知识,更好地接触社会。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初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努力去尝试。
初中历史课内容有一定的时代和背景,如果教师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可能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由于学生们生活经验不足,简单的教学对于他们也会过于抽象,无法体会理解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历史内容描述的情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在视觉和听觉上让学生更融入,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媒介,主要以图片、声音、文字、视频和音频来传递信息,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色彩鲜明的音频视频,极大地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乐中学。
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的热情,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
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
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
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
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
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
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
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
在我国,关于“心态”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
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
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
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
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
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
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
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
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
后者反映心态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功能,揭示人在心态影响下的行为如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理想倾向发生的变化。
同时,心态对社会历史运动具有反作用。
因此源于社会主体的人的心态就是一股实在的社会力量,它不属于社会合力中的主要地位,却是推动社会演化的实在动力之一,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密切联系,以“中介”形式出现,以人为载体,通过人们的作用对社会历史运动发生影响。
(二)以长时段的集体无意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指出:“人类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却不知正在创造它。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属性。
历史研究也应包括有意识的社会生活的表现和无意识的历史现象的考察,心态史学往往都是以长时段的集体无意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何谓集体无意识?“集体的,是指某个时刻整个社会人人都有的。
没有意识,是说有的东西很少或丝毫未曾被当时的人们所意识,因为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是自然的永恒内容的一部分,是被人接受的或虚无缥缈的观念,是一些老生常谈,礼仪和道德规范,要遵守的惯例或禁条,公认的必须的或不准使用的情感和幻想的表达方式。
”因此,心态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所指示的“显然是一种群体现象”。
心态史开创者之一非利普·阿里埃斯也证实“心态史所研究的是非常长的时段一系列隐密的演进,这些演进是无意识的,因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演进”。
由于这些无意识行为已深深地积淀和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一心理结构之中,成为影响甚至支配个人和集体活动及历史发展的强大的历史惰性力量,因此,心态史学也被标榜为:“深层的历史学”。
(三)借助于表象符号系统破译文化特质由于研究者缺乏人类认识自我的明确而系统的理论性或意识可资利用,因此只能借助于表象符号去迁回认识。
如心态史学家对“节日、时间、税收、书籍内容、魔鬼观念、避孕行为的考察等,它们都反映了这个世界的表象系统,这一系统在深层使上述这些态度行为与法律、宗教概念、哲学或科学思想等精心构建的知识框架都相联系。
这些表象也确实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见证,它们浸透着文化的个性是代表文化内涵的密码,破译了这些密码,无疑就把握和洞悉了文化的特质。
如弗朗索瓦·菲索在他的《18 世纪法国的书籍与社会》一书中,通过对图书书名、评论、读者、地方学术机构的社会构成和术语要领等的统计分析,勾勒了18世纪法国社会精神状态发展的某些趋势。
应该说,这样做比常规历史研究要困难得多,它需要历史学家具备更多的睿智与机敏,往往能从常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大量日常重复出现的现象中捕捉其隐含的象征意义。
因此,对于这些表象符号系统进行去伪存真的考辩,以及研究者退回历史尽可能地逼近心态生成时代和生成者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四)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特色心态史的研究对象比较独特,各种历史要素都可能在此找到汇合点,诚如勒高夫所言:“心态史也是各种对立因素的交切点,各种对立因素系指个人与集体、长时段与当天、无意识与有意识、结构与时局、个别与一般:当代史学研究的能动性使这些对立因素交切到一起。
这就使得心态史的研究必须与一些相关学科交叉与渗透,如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另外在史学方法的运用上,由于心态史主要依靠非文字材料去重建逝去的人类生活,因此必须在研究方法上大胆创新。
勒高夫认为:“心态史的特征表现在方法上,而不是在资料上,所以什么资料都可以使用”。
从食物、服饰、习俗、神话、信仰、举止到碑文、建筑、灾害、祈祷词、救免证书以及书籍、画像、雕刻、武器、随葬品等,不一而足。
正是这些文物资料,才从“整体上表达了以往社会的精神”。
三、心态史研究的史学功能心态史学从二三十年代萌生到今夭成为法国史坛的一门显学,其史学功能是有目共睹的。
(一)加强了历史研究的主体效果和整合性心态史在研究对象上突破局限,从对经济、政治的研究扩展到对历史上的人们,特别是其中的某一群体或集团的心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研究,研究手段也扩充为意识观念、态度和行为三个层次,增强了历史研究的立体效果,使历史研究结论更为充分可靠,提高了历史研究的可信度和现实借鉴意义,从而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历史是整合的现象。
说明整合不局限在一系统之中,由多种系统构成的社会也是整合的。
在社会大系统中作为要素的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之间都得保持相互和谐一致。
当其中某一子系统因外力压迫发生变化,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社会大系统内“一体化”而导致失衡,社会随之发生动荡和变迁。
所以,社会稳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系统的和谐一致来维持社会整合状态。
这也告诫人们,在注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协调时,切不能忽略社会心态的状态。
(二)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年鉴派的第一代曾力主研究全面的历史,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研究志趣以及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等原因,他们的研究重点毕竟偏向社会经济史一端,到第二代尽管也提倡总体史观,但在实践中,显然还是以社会经济史为正宗史学。
心态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年鉴学派的第一、第二代的欠缺,使精神活动的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而大大拓展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
这种拓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史学的领域扩展至旧有的界限之外,一切与人类精神形态有关的事物均可作为心态史学的研究对象,而一切资料(包括以前被史学家弃之不用的材料)都可以为心态史所用。
二是重新发掘以前被人认出已彻底发掘过的旧有领域。
为此,一些史学家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读某些被他们的先辈使用过的文献资料和其他资料,从中发现足以提出新见解的依据。
(三)扩大了史学的社会功能心态史学的研究为史学的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闯出了一条新路,使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因为就年鉴学派来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影响不断扩大,到新史学时期,不仅占据了法国史坛的主导地位,而且在国际史学也博得厚誉。
然而,这种影响毕竟仍限于史学界。
心态史学的出现使这一局面得到了改变。
这是因为心态史学较好地适应了当代西方社会怀疑现代文明、怀念过去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探寻人们观念的意识的历史与演变的“寻根热”的需要。
同时也因为心态史学促成了研究重点的转移,即从社会经济转向社会文化,而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西方社会中,后者所包含题材更能吸引广大公众的注意。
再加上心态史学家非常注意在选材、文辞上下功夫,从而保证了心态史著作能够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一些优秀的心态史著作堪称新史学的典范,新史学在公众中的影响也随之扩大。
四、心态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自然,在肯定心态史学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心态史学目前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误区。
(一)片面强调心态的地位与作用。
心态研究是史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但它决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必须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在社会的、文化的统一背景下进行,否则其结论就会变得扑朔迷离,不可捉摸。
正如勒高夫所言:“对某些人来说,心态已成为全部历史演变的原因。
从前有人犯了用经济解释一切的错误,而今有人犯着用心态解释全部历史的错误。
必须把心态维持在它所属的范畴之内。
一些研究者忽略了这一点,往往把心态作为一种完全独立的实体,一味夸大其作用,虽然在研究中给人以启发,但其结论不免带有神秘色彩,难以让人信服。
(二)跨学科研究中的生搬硬套心态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无论从方法的运用还是理论的规范都应该是相关学科的有机交叉和融合。
但一些研究者对心理学等并无深刻把握,经常造成个体、群体、情感、意识、动机等概念的堆砌,亦有些人对诸如语言学、符号学、计量学等知之甚少,生搬硬套,无法做到融会贯通,这也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现象的深层探究。
因此熟练掌握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欢迎心理学科的研究者加入心态史研究行列,应是真正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有效途径。
(三)“历史碎化”现象的存在年鉴学派创立心态史学的初始,心态史学家由于在社会史方面训练有素,所以其研究课题大多是整体综合性的。
但后来的一些研究者们由于在社会史方面缺乏功底,又一味迎合普通读者的口味,往往津津乐道对服饰、举止、礼貌等太琐碎问题的研究,使“历史碎化”现象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