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合集下载

农民工子女如何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

农民工子女如何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

是 旧有 的生 活习惯使 然 。目前 ,我 国农村 和城市 在各方 面差 别都很 大 。农 民工子女 大部分来 自生 活条件恶 劣的贫 困家庭 ,他们 无论是 从农村 转来还 是出生在 城市 的 ,总是沿袭 着父母 旧有 的生活 习惯 , 如个人卫生脏乱差等 。农村生活条件差 ,不可能时时洗脸洗手 , 更不可能天天洗澡 ,没有那么多衣服 ,就谈不上经常换洗衣服 ,他们 把这些生活习惯带到 了城市并 习以为常 ,即使到城市后生活状况有所 改善 ,节约的习惯仍然使家长舍不得为孩子在个人卫生和整洁上投入 更多 的资金 。 二是 自卑感 与抵触情 绪 。大 多数农 民工 子女都 或多或少 面临这 样的问题 :由于父辈在城里社会地位较低 , 一些城市居 民轻视农民工 , 甚至是农 民工子女也会遭到歧视 。再者因为农 民工子女从小就缺少系 统正规 的学前 、学校教育 ,在接受知识方面大多数不如城里孩 子 , 在 个人艺术特长方 面,总体程度较低 ,相 比之下 , 无 法展示 自己的优秀 面,容易产生 自卑感 。还有生活条件 的差异 ,使农 民工子女在穿着打 扮 、平时吃喝 、学习用具等方面均不如城里孩子 ,有些情况下还 会因 此遭到城里孩子 的嘲笑 。这些都会在他们幼小 的心灵投下 阴影 ,使他 们在与城市孩子 的交 往中产生 失落 、自 卑感 ,最终使他们产生 自暴 自 弃或是逆反的心理。 自 暴 自弃者认为 自己处处不如人 , 索性 就这样 了, 不再进取 ; 逆反者则产 生抵触情绪 ,处处和教师 、 学校 、 社会对着干 , 会成为 问题少年 和社会 不安定 因素 。以上种 种情 况说 明 , 帮助农 民工 子女实 现社会化 ,其养成教 育的实施相对更 困难 一些 。
等。 ( 3 ) 异常行为 ,即由于个体 自身某些特殊 的精神问题或心理 因素及其 变化引起 的违反社会 规范的的行为 ,这种偏 差行为更多的只是 因为 自 己行为 的不正常 而在 客观上造 成对他人的损害 。如身着奇装异服 ,言 行怪异 , 离家 出走 , 早恋 , 吸烟 , 赌博 , 甚至吸毒 , 酗酒 ,自杀等 。 这 些偏差行为 大多是 由轻微 向严 重型发展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若干思考
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视养 成教育 ,培养 良好 的 日常行 为 习惯 ,重视 在课 堂 内的常 规训练 ,培
养农 民工子 女 的 自控 能力 ,针对特 点制 定行 为规 范细则 ,进行 日常 行为规范 训 练 ,培养 农 民工 子女 的 自理 能 力。注 重 从严 要 求 ,严格 执行纪 律 的作 用。培养 和锻炼 农 民工子 女 良好 的行 为 习惯和 高 尚的思想品质。增强学 习快感,培养直 接兴 趣。 多表扬 ,少批 评。要 善于发 现 每个 孩子 的优点 ,让孩 子发 现在学 习中 得 到的 收获和快 乐 ,鼓 励孩 子对学 习充 满 信心 。利 用孩 子 的好奇 心 ,培养 学习 兴 趣。教 师要重 视孩子 的心理动 向 ,及 时 与他 们进行 沟通 和交流 。指导孩 子学 会 积极 的心理 暗示 ,树立 生活学 习的 自 信 心。不要 总拿 自 己的短 处跟 别人 的长 若 学 习、心理和 社会 问题 ,教 育环 境 的 处相 比。要 相信 自己不 比别 人差。帮助 改变,教材的差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 他们在 日常生活和学 习中,多做一些力 差 异 ,教 学 方法 的不 同都影 响其 学 习的 所 能及 、把 握性 较大 的事 情 ,不放过任 效果 。 何一个、哪怕是极小的成功机会,让他 三、综上所 述 。我以为 们多些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强化 1 、政府各职能部 门要建立合 理的监 自己的信 心。 教育孩 子 学会情感 的宣泄 督 机制。 明确政府 在农 民工 子女教 育 中 和 转移 ,解决 心理 冲突 ,经常 参加文体 的责 任 ,首 先要加 强流入 地、流 出地 教 活动, 使情绪乐观稳定, 积极与他人交往, 育部 门之间的沟 通 ,明确 各 自在流动 儿 丰富 自己的精神 世界。 3 、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 ( 地 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 理 落到 实处 ; 其 次 ,要 明确政 府各职 能 域差异 、风俗 、习惯等 ) ,充分挖掘他们 部 门的职 责 ,并且密切 联系 、通 力合作 。 自身的可 学 习资源 ,作 为课 堂学 习内容 公 安部 门做 好本 地 区流 进 、流 出人 口中 的进一步拓展 与延 伸。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刍议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刍议

2021年6月·第18期(总第682期)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留守子女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GS[2018]GHB270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彦军(1973-),男,甘肃静宁人,一级教师,从事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流动性比较大,工作不稳定,居住条件比较差,很难形成稳定的学习心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本文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进行探讨。

一、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现状1.生活环境影响,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城务工人员每天都需要为生活而忙碌,导致孩子放学回家后得不到父母的辅导,加之生活环境等问题,很难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虽然在学校能够做到刻苦学习,但是回到家中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往往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久而久之,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信心,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能在课上、在教师的监督下学习相关文化知识。

2.地区教育存在差异,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天南地北,有些孩子在转到城市学习之前,在偏远的农村就读,其学习环境与城市学习环境有一定的差距,往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

学生进入城市学习,由于知识体系存在差异,学习会存在一定的困扰。

尤其是学习习惯方面与城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能力比较弱,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还存在许多不良嗜好。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需要完成家务,妨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工作原因,往往会回家比较晚,有些家务需要孩子来完成。

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家庭教育随着社会观念、经济观念、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量的年轻父母在城市化进程中去打工,其中有些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这些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和该怎样解决,值得我们探讨。

本文就分析了外来务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困境,发现了外来务工缺乏对其子女在人格上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缺乏和其子女沟通和陪、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并结合政府、社区、学校和社会工作这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城市化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家庭教育根据台湾学者尹蕴华和大陆学者路风的观点,并结合当今中国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实际情况,将家庭教育界定为:家庭教育就是以父母及家庭为依托,在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用语言、行动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彼此间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活动。

(二)外来务工在改革开放30年中,有一大批农民工来东莞务工,他们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为东莞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血汗,他们曾被叫做民工或是外来妹、外来工。

(三)外来务工子女指跟随父母从户口所在地流入现居住地东莞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界定的随迁子女有以下特征:从地域来看,他们现在随着来东莞打工的父母一起居住,包括随父母从农村迁来的子女,也包括在东莞出生的外来务工子女;从户籍来看,他们和父母一样是农村户口。

二、外来务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一)外来务工缺少对其子女在人格上的培养人格主要包括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中国人思想比较传统,农村人绝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为严重,所以许多来东莞打工的农村人都生育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甚至有一些会一直生到男孩为止;外来务工者重男轻女思想偏重,很多外来务工在对待子女的时候会出现严重偏心的现象;如果年长的一方的是女孩,父母就会把照顾弟弟这种责任强加在女儿身上,一旦男孩发生什么状况,他们就会对女孩进行一些极端的教育方法。

农民工文明礼仪

农民工文明礼仪

农民工文明礼仪农民工文明礼仪篇一:农村民工子弟学校礼仪习惯培养的实践探究《农村民工子弟学校礼仪习惯培养的实践探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目的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美誉,古代的《孝经》、《弟子规》等典籍中就很好的记载了礼仪之道,这些礼仪之道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历经弥新,一直被人们所遵从。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004后4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要求教育系统要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养具有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好少年,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2013年台州市市政府决定于2014年争得多城同创即国家环保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多城同创呼唤文明、整洁、环保。

目前城区各街道路面和各单位的场所都打扫的非常干净。

公民的环保、文明素质为断地提高。

然而我校的文明礼仪不容乐观。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627名学生,其中民工子女有456名,这些孩子跟随父母四处漂泊。

据我们教师家访反馈90%左右务工子女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他们基本上租住在农民的破旧出租房里。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都不高,他们送小孩到学校里上学就是让孩子认识几个字,平时为了生计工作都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和礼仪习惯的养成。

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学校礼仪习惯的培养迫在眉睫,然而国内外针对青少年存在的道德修养上的问题,普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做法是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但在实践中常带有分离的状况,或是说理不够,机械训练;或是空洞说教,体验不够。

让蒲公英拥有春天——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

让蒲公英拥有春天——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
让蒲公英拥有春天
外苍 南县 宜山 小学 黄 洲玲
【 摘 要】 本 文运 用相 关教 育心理学理 这 些 学 生 往 往 会 出现 学 习 兴 趣 不 浓 。对 学 习 论 ,分析外来农民工子女行为 > - j - 惯养成的问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题 ,从学生主体性和环境教育 出发,探 讨解 此外 ,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方法错误也对 决这一 问题 的相关策略和方法。以达到养成 他们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 从外部环境分析 , 外 来 民工 子 女 良好 行 为 习惯 ,发 挥 学 习 主体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较少 ,往往住在租来的简 性 ,协调 自身发展的 目的。 易房 中。这些地方鱼龙混杂 ,使学生容易接 【 关键词 】 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 ; 触社会黑 暗面 ,常常亲眼 目睹赌博、打架斗 主体性;平等性;系统性 殴之类行为。小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 自控力 ,身边的事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生 背 景 活环境使得 民工子女缺少安静和必要的学习 有人 问我 是谁 , 我 总 不 愿 回答 , 因为我 怕 , 空间 , 这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 的。 我 怕 城 里 的孩 子 笑话 。 他 们 的 爸 爸 妈 妈 送他 三 、对策:给孩 子们一个春天 们上 学,一路鸣着喇叭 ,不是 开着本田就是 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新课 捷 达 。我 们 的 爸 爸 妈 妈 送 我 们 上 学 ,一路 都 程 的最高宗 旨和核心 的教育理念。我们不应 不 说 话 ,埋 头蹬 着板 车腿 上 沾满 了泥 巴。 担 心 学 生 学 不 会 或 不 愿 学 ,而 应 多 思 考 怎 样 诗歌 《 我是谁 》节选 给学 生 创 造 更 多 的学 习机 会 。 因此 ,教 师 要 这首不 甚好 听的诗 歌反映了一个社 会事 努力给这些来 自异地的 “ 蒲公英” 创造一个 “ 春 实 :农民工子女不仅生活上不宽裕 ,而且还 天”,一个让他们培养 自信 ,改正不 良习惯 , 有着深深 的自卑 。他们像 “ 没有春天的蒲公 健康成长 的大环境 。笔者认为 ,要培养民工 英” ,随着家庭到处漂泊。 子 女 的 习惯 可 以从 以下 几方 面 出发 : 温州,作为改 革开放 的先行市,也 吸引 1 . 发 挥 学生 主体 性 : 自信 、 自主 、 自 律 了不少 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工业化 和城镇 表扬鼓励 ,培养 自信。 自信是进行正常 化进程 的加快 ,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不均 学 习活动 的基础。鉴于外来 民工子女普遍缺 衡 ,导致教育资源 的紧缺 ,又由于户籍等诸 乏 自信 ,教师应有意识的采取方法 提高学生 多 问题 ,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都涌向了教育 自信 心 。例 如 :首 先 在 学 校 工 作 中 ,鼓 励 民 资源相对薄弱 的农村学校 。因此 ,如何解决 工子女积极参加班干部 的竞选。在文体 比赛 农 民工子女教育 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 中,积极组织参加 ,以获得较好 的名次。学 的教育 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每个家庭 的大事 , 习上 ,表扬取得好成绩 的学生 ,鼓励有进步 也是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事 。 的学生 ,指导暂时落后 的学生 ,让所有学生 二 、 问题 及 原 因 分析 意识 到 自己并不差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 : “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 自然。” 和热情 。这些反过来又激发 了他们 的信心 , 意思是从小培养 的习惯 ,长大了就会 形成怎 有助于 自觉学习,培养 良好 的学习习惯。 样 的品性 。近代教育家 叶圣 陶也 曾说 : “ 教 激发 自主性。新课改实施以来要求学生 育就是培养 习惯”。因此 ,通过初等教育 , 在学习中不拘泥 、 不守 旧, 敢于打破条条框框 , 学生应养成一种好 的习惯 。好 习惯的形成 , 敢 于质 疑 ,敢 于展 现 自己 ,发 展 能 适 应 现 代 是一个 ^ 健豪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础。 创造 活动所必须具有 的思维 品质和学习行为 然而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大多数的 素质 ,并经反复操练而逐步形成创造性学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行为习惯 。主体性是人 的全面发展 的根本特 ( 1 )自卑。生活上 , 农 民工子女大多来 征 ,是 人 全 面 发 展 的核 心 。小 学 阶 段 是 学 生 自经济条件 比较差 、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 身心发展 的最佳时期, 教师应从小抓 、 抓小事 。 乏 的偏远农 村。学 习上 ,不 同的教材、不同 通过创设各种 民工子女 主动学习、参与 的机 的教学进度 以及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 会 ,有意识地让 民工子女作 为主角,培养他 本地孩子差 。这些差距极易使农 民工子女产 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生 自卑 的心 理 。 由外及里 , 自觉养成好习惯 。 多采用感染 、 ( 2)学习习惯不好。新课标要求学生 自 熏陶、暗示等方式 ,代替灌输 、强制等方式。 主探究 。但是教学 中发现 ,大多数外来 民工 让学生主观接受并养 成比较稳定 的习惯 。经 子女都没有 主动 预习的习惯 。民工子女完成 过 主 观 意愿 而 形 成 的 习惯 ,对 自 己行 为 有 更 作业 的习惯也不容乐观 ,能做到总是先完成 好的约束。通过 自愿 自律 的途径 ,学生才能 作业后 出去玩 的学 生比较少 。对学习的兴趣 更有效地养成并较长久地保持 习惯。 普遍不浓厚。 2 . 构建平等校 园:统筹资源、分层教育 导致这些问题既有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 学校 的校风 、班风、教师的师德等都可 来 自社会 和家庭 的原因。从学生 自身来看 , 以有 意无意地影响孩子 良好习惯的养成。因 由于 常年 随家人 流动,无法融人 当地社会 。 此,要 注意校 园文化 的建设 ,加强环境 因素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议近年来,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工群体不断扩大。

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涌入大大小小的城市,积极参与城市的改变和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随之而来的,这个庞大的农民进城务工队伍及其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如何做好这个社会特殊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摆在教育发展征途上的一个全新课题。

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如何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生活等的行为习惯,切实解决好这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异问题,应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直面并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表现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环境的调查了解,注重关注他们日常在校的种种行为表现,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概括起来,初中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客观上,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层次有限,对于子女教育问题认识不多、思考不多,绝大部分处于“原生态”的教育模式,要么是棍棒教育,要么是放纵教育,虽然心里着急孩子教育问题,却苦于没有太多“招数”,基本寄希望于学校教育。

因此,这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比城市孩子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要少得多。

(二)被动学习情况普遍与本市学生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活动相对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尤其是不善于参加课堂讨论与交流,在讨论问题中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不强烈,不乐于参加学校兴趣小组或者科研活动,等等。

因此,这种被动学习的行为表现,直接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落后、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智成长。

(三)自卑心理较为突出初中阶段是人生特殊的生理周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会产生很多细微的情绪波动,直接表现为行为习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担心自己在衣着、学习用品等物质条件方面,落后于城里同学;讲不好普通话,方言交流不畅,怕被同学笑话;见不多识不广,显得孤陋寡闻,不愿抛头露面,等等。

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好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好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好习惯
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和养成好习惯的话,以下是一些建议:
1.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父母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参考点。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然后以身作则。

如果家长积极主动地做家务工作,例如清洁、烹饪、整理等等,孩子会觉得这些工作很重要,并且会希望跟着学。

2.鼓励孩子参与家务:给孩子适当的家务工作,让他们参与进来。

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他们分配一些简单的任务,例如收拾自己的房间、帮忙摆餐桌、洗碗等等。

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努力工作的价值。

3.制定一定的规则和奖励机制:为孩子制定一些规定,例如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务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

如果孩子按时完成任务,可以给予一些奖励,例如表扬、小礼物或是一些额外的时间活动。

4.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教他们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让孩子感受到工作的积极结果,例如完成作业后可以有更多的娱乐时间。

5.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有些家务工作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活动,例如一起做饭、种植花草、整理书架等等。

这不仅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还能够增加孩子对劳动的热爱。

6.倡导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且积极参与其中。

当孩子对某项事物充满热情时,他们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耐心和鼓励。

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需要时间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家长需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并且始终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努力。

农民工家庭留守子女的教育分析

农民工家庭留守子女的教育分析

XIB IZ I I O西北职教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在这一“民工潮”的背景下,不少年轻父母一方或双双撇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挣钱,而他们的孩子因要上学读书,不能随之“走南闯北”,成了“留守子女”。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欠缺和父母关爱的缺乏,存在着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自认无能、成绩平平……许多令人忧虑的人格缺陷,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

留守学生境况堪忧1、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造成不能对留守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常规教育往往不能给予正确的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在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

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同时,这一类孩子由于从小就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加之家庭经济往往又比较宽裕,因而,在学校更容易养成自私自利、挥霍无度的习惯。

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一般都仅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这又直接导致了缺乏亲情抚慰而产生的生活问题: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孩子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上,留守子女的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子女得到的关爱很少,明辨是非的能力也相应较差,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及其他同学,从年龄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逐步降低。

2、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有很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吃饱、穿好,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


20 ̄ 08
壳论 坛
1期( 2 总第9期 ) 5
浅谈农 民工子女教育
包幼青 绍兴县华舍实验 学校 ,浙江
如 何加 强外地 民: 子 女教 育?笔者 认为我 们应从 以下几 方 [
而入手 :

绍兴
323 10 3
教育的 目的, 是通 过外界 的各种影 响, 塑造 和培养 学生 就 来 成为社 会的有用 之才 。 界的各种影 响是教育 的外 冈, 外 培养 学生 的 自我教育 , 是其思想和 行为发展 的~ 个很 重要的 内在 因素, 一 它 有利 于个体角色 的 内化 , 也有利于 自我心理矛盾 的疏解 。 学生 的 自我 教 育既是教 育的结 果, 又是进一 步教育 的内部动机 。由于外 来务 工人员子女 原有生活环 境 、 教育背景 、 习经历及 迁移路径 学 等方面 的差异 , 导致 了他们 个性心 理的 巨大差异 和学习水平 的参 差不齐 。而且 , 在流动性 极大 的情况 下 , 这砦 差异始 终得不到消 除。 这一特 征意味着 学校 的教学 方法需要 更强的针对性 , 需要具 有个别化特 点的学 习指 导, 从而使得每 一个学 生都能在原有基础 上, 有效 地提高 学习成绩和 学习能力 。 异 质分层” 学不失为一 “ 教 条有效 的策略 。 把学 习成绩相近 的一些学 生分在 同一层 次 内, 针 对每个层 次学生 的学习基础 和能力 , 出不 同的学 习目标 , 提 实施 不 同的教学方法 , 从而取得 不同的学 习成效 。 四、 争取同质教 育 , 实现 双赢发展 要使 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真正享 受到和本地学 生同质的教育 ,
学开放 日( 等活 动, 周) 班主 任应掌握 学生家长在 外务工 的地 址和

社会化视角下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

社会化视角下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问题

买 票 或 不 给儿 童买 票 , 超 市 白吃 东 西 或 顺 手 牵 羊 , 博 等 。 到 赌
他 们 这 些 有 心无 心 的 错 误 , 不仅 有 损 自身 的 形 象 , 而且 成 了子
女 模 仿 的 消极 对 象 . 重 影 响 了 子女 的 身心 健 康 。 严
二是 家 长工 作繁 重 , 无暇 顾及 。农 民工 多从 事 高强 度 、 低收 入 的 职业 , 没有 固 定 的上 下 班 时 间 . 本无 暇顾 及 子 女 , 不 必 根 更
位 , 乎 任 何 人 都 出生 于某 个 家 庭 , 几 家庭 在 客 观 上 成 为 人 生 受 教 育 的 第 一个 课 堂 , 父母 作 为子 女 的 第 一 个 老 师 , 自身 的 诸 其 多 素 质会 对 子 女 产生 重 要 的影 响 ”。 t

是 家长 个 人 修 养 差 。 如 不讲 卫生 , 行 粗 鲁 , 人 相 处 言 与
重 庆科 技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 9 0 年第7 0 期
Ju a o hnq gU i rt o c ne ad Tcnl ySc lSi csE i n N . 09 or l fCogi n e i Si c n eho g ( i e e dt ) n n v syf e o oac n i o o720
对 “ 差 行 为 ” 一 概 念 的界 定 是 非 常 困难 的 , 社 会 学 偏 这 从 意义上说 , 要是指那些超出常规 , 离或违背社 会道德 、 主 偏 纪 律 规 范和 法 律规 范 的 行 为 。主 要 表 现 为三 类 : 1 违 纪行 为 , ] ()
即违 反特 定 场 合 的特 定 管 理 规 范 的 行 为 。 不 遵 守 学 校 纪 律 , 如

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点滴体会

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点滴体会

生活 中度过 的 , 学习不好 , 做人 做事就可能会缺乏
信心 。 因此 , 以学习习惯为突破 1 , 3 从激发思维能力 人手 , 拓展到做事 、 做人和主动创新等习惯 , 才能全 面提 高学 生 的综合 素 养 。
作为语 文老师 , 我将培养读书和交流习惯作为 重点。充分利用 图书馆和阅览室资源 , 在低年级开 设 了每节课前的 “ 讲一个好故事” “ ,名言和名人故 事 ”高 年级 逐 渐变 成 “ , 佳作 赏析 ” 社 会评 论 ” 和“ 。每
知——辨析——使用——引申扩展” 等丰富的语言 学 习过 程 。对 于 基 础较 差 的学 生 尤 其 重要 , 时查 随
字典 不 仅 能夯 实语 言文 字 基 础 , 能培 养 认 真严 谨 还 的求 知态 度 , 让学 生 受用终 生 。 培养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是 一 举 多得 的教 育途 径 。
赞赏 , 容易产生懈怠 和颓丧心理 , 之前 的许 多努 使
力 付之 东流 。 其 实 , 乎所 有 的 孩子 都 在努 力 将 自己的 长处 几 尽情 彰 显 出来 , 渴 望上 进 并得 到 老 师 和 同学 的帮 都
教师还要重视每一个教育细节 , 用宽厚 的师爱营造 个温暖 、 友爱 、 和谐 的班集体 , 让每个孩子都能沐
天 一人 , 由学生 轮流 上 台 , 师生 一起做 评 价 。在 这个 活 动 中 , 大 多数 学 生 感 受 到 读 书 的 吸 引力 , 渐 使 渐
年增 长 的态 势 。面对 一 群参 差 不齐 、 着各 种 方 言 操
的孩子 ,尤其是读到他们抒写着迥异 生活经历的
文 字 时 , 强 烈地 感 受 到 : 民工 的下 一 代 身上 , 我 农 有 着 比其 他 孩 子 更 多 的 坚韧 、 自立 与 自强 , 比 别 的 也 孩 子 多 了几 分 敏 感 、 独 和渴 望 。如果 说 每 一 个少 孤

应该重视对农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

应该重视对农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

应该重视对农 民工 子女的养成教 育
李玉英
( 陕西教育学院 , 陕西西安 706 ) 10 1
摘 要: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 村人 口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 。随父母进城或 出生在 城市的农 民工 子女 由
于各种原 因, 在养成 教育方面存 在一些 问题 , 使得他们 和城 市生活 不够协调 , 也影 响他们今 后 的个人发展 , 更影 响
l 3
维普资讯
有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不懈的教育和训练 , 才能使他们有 效地 接受这种文化 与思维 方式 , 真正 融入城 市生 活 ;) 民工子 3农 女在城里长大 , 目 绝不 是成为像 父辈那 样 的打工者 , 其 标 而
是希 望成 为有 知识 、 有教 养 的 国家栋 梁之 材 。只有 养成 教

养成教 育的重 要性
1什 么是养成 教育 . 所谓 “ 养成教育” 就是 培养 少年儿 童 良好 行 为习惯 的教 育 。养成教育 既包 括社 会 主义公德 、 会常识 的指 导 , 社 也包
括文明行为习惯的训练 。
与交往等。养成 教育 有利 于孩子 成材 , 良好 习惯 的学 生 , 有

2 养成教育 在德育 中的位置 .
20 0 4年 2月 2 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
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建设 的若 干 意见》 出 : 成年人 是 指 未
祖 国未来 的建设 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 的接 班人 。目 前, 我国 l 8岁以下的未成 年人 约有 3 6 . 7亿。他们 的思想道 德状况如何 , 接关系到 中华 民族 的整体 素质 , 系到 国家 直 关
育阶段是抓养成教育的最好 时机。
收稿 日期 :06—0 20 5—1 ; 回 日期 :0 6—0 2 0修 20 7— 0

农民工子女健康人格的养成

农民工子女健康人格的养成
较少依赖别人 , 自我评价 、 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 2 13诚实勇敢 , .. 吃苦耐劳 农 民工子女父母大都是农 民, 文化 程度不高 , 但天性善
1 培养健康人格是养成 教育 的核心 和 目的 . 2 早在 10 92年 , 蔡元培在《 师范学会 章程》中就 已提 出 ,
文献标 志0 0 O -0 90 10 —7 7 2 1 ) 1 5 -3 0
《 一九零 零年以来 教育之进 步》 中又 明确提 出: 教 育者 , “ 养 成人格之事业也 。使仅仅为灌注知识 、 练习技能之作用 , 而
不 贯 之 以 理 想 , 是 机 械 之 教 育 , 所 以施 于 人 类 也 。 在 则 非 ”
第2 6卷
Vo . 6 12
第 1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 I AL OF S CHUAN C L GE OF E OL E DUC I AT ON
21 0 0年 1 月
Jn 2 1 a.0 0
农 民 工 子 女 健 康 人 格 的 养 成
朱 媛
( 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 院, 河南 新 乡 4 30 ) 50 7
包 括 语 言 习惯 、 维 习 惯 等 的 培养 。 思 …
人 格 是 心理 特 征 的 统 一 , 民工 子 女 的 特 殊 身 份 决 定 农
了他们 的心理特 征与一般孩 子不 同 , 而形成 了他们独特 从
的人格 特征。 2 1积极特征 .
2 1 1 烈 的好 奇 心 和 求 知 欲 .. 强
好习惯 , 能有 效地 促进儿 童人格 结构 的优化 , 改变某 些不 良 的人格倾 向, 使其成 为全面和谐 发展 的人 。
农 民工 子女从小生活 在农村 , 父母忙于生计 , 对他们管 教甚少 , 很小便帮助家里烧饭洗衣做家务 , 艰苦 的家庭环境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问题教育策略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问题教育策略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问题教育策略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他们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带着自己的家庭来到城市谋生。

而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由此面临着一系列的教育和成长问题。

德育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城市和农村差异较大,尤其是德育方面的差异。

为了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他们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较为辛苦,时间精力也会更多地放在工作上,家庭教育也并不是十分完善。

在家庭教育方面,应着力加强父母亲的教育意识,引导他们更关注子女的成长。

这一点,可以通过在社区组建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家长提供一些育儿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进行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

家长也要做好自身的榜样作用,做好示范,塑造良好的家风家教,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或者进行特殊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举办德育讲座、开展德育主题班会等,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在教学中,学校也可以更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和支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三、社会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社会上接触的广泛,社会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社会应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发展,外来劳务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频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多方位相互配合。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凸显,主要集中在内容、理念、方法和环境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新型城镇化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流动呈现家庭化特征,子女教育亦因此出现众多新的问题。

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困难重重,不仅影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农民工家庭的城市化进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上升,据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80、90后的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2013年占农民工总数的%。

[1]由于我国阻碍农民工就业的城乡二元制度没有被打破,再加上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期,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严重违背了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受中国传统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影响,他们对子女的学校教育和未来发展十分关心,但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欠妥。

1.家庭教育内容片面,亲子关系不够融洽我国现阶段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远低于城市市民。

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很多家长眼睛死盯着分数。

如果孩子成绩优秀,家长似乎就特别有面子;孩子成绩稍不如意,就贬低孩子无能。

同时,很多家长由于经济和能力有限,忽视孩子兴趣的发展。

加之,城市公共资源的分布不合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很难丰富饱满。

2.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标脱离实际由于家庭教育本身存在着这样的特征,即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方法多样化,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完全取决于个人经验,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浅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

浅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

浅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紧迫性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社会进程的带动下,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却仍旧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这是我国现今国情的局限性所规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活节奏也紧随之而加快,城市流动人口也愈来愈多,这其中有许多是农民工所组成的团体,这固然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推助力,却也使得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了。

农民工在进城为城市建设工作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的时候,往往却忽略了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和管理问题:有的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农村,却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义务,整日忙于工作线上,对子女的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

有的农民工把子女带进城里后,面对着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愈来愈大的生活压力,也没有顾及到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对其的管理也仅仅是停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子女的内心动态,使得农民工子女往往在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也养成了许多的陋习。

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现象,固然有农民工自身教育意识不高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对农民工的保障体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空间,致使农民工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子女进行教育投入的同时,也缺乏对子女进行管理的时间。

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实质性的措施鼓励农民工让子女入学。

从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出发,承担起对农民工子女入城后的教育工作,督促农民工对子女的管理。

这就意味着在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予以农民工一定的空间与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让农民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进程。

二、以贵阳市为例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其管理问题以贵阳市为例,我们对贵阳市某小学去年九月份入学的36个农民工子女以及其他在校的农民工子女进行了调查,去年九月份入学的36个农民工子女是主要的调查对象。

从这里,我们从入学年限入手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分类,让调查更具代表性。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征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征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关键 时 期是 小 学 阶 段 , 所 以, 有 效 促 进 学 生 书 画 素
养的提高 , 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 二) 基 于学 校 现状 和发 展 的需求 我 校 坐落 于天 津市南 开 区老 城 厢 附近 . 是 一 所 多校 合并 成 的新 校 。 现有 1 3个 教 学 班 。我 校 生 源 广, 素质 参差 不 齐 , 其 中外 来 务 工 子 女 占学 生 总数



( 一) 基 于德 育工 作 、 学生 发展 的需 求 当前德 育 的现状 表现 为单 向灌输 多 、 情 感 体验 少, 知识 传授 多 、 实 践 感 受少 , 简 短 的多 、 持 久 的少 的状 况 。作 为蕴 含 丰富德 育 因素 的 书 画教 育 , 只要 充 分利 用 和 发 挥 其 特 有 的 “ 育德 ” 教育 功能, 必 将 有 助于 学生 生命 的发 展 和心灵 的成 长 。 同时 . 书 画 教育 更 多 的是通 过 学 生 的情 感 体 验 和实 践 活 动来 塑造 学 生美 的心 灵 、 陶冶 高雅 情操 、 锻炼 坚 强意 志 。
魅力
多年 来 , 我 校 一 贯 重 视 艺 术 教 育 工 作 。2 0 0 7
年学 校确 立 了 以 书法 美 术 教 育 为 突 破 口进 行 艺 术
们作 为 进入 天津 的第 二 代 “ 移 民” , 未来 的 “ 新 天津 人” , 能否进入学 校接受知识 、 技 能 和 价 值 观 的 教
学 习书 画并 不是 一 朝 一 夕 之 功 , 需要坚持不懈 , 因 而, 德育 的时效 性更 久 。书 画基本 功 形 成 和发 展 的
题。他们 的家庭一般都居无定所、 流动性大 、 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重庆市南岸区野猫溪小学校张俊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无论对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你的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务工人口的大量流动,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课题之一。

与城市儿童一样,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也必须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民工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受教育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甚至接受教育的权益往往也容易被忽视。

通过教学和与孩子谈话、观察、家访、问卷方式了解到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和较差,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与城市孩子有较大的差距。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

这些孩子大都来贫困落后地区,他们所学的教材与我们本地区的教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再加上不停地转学,使孩子们不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2)家庭教育不力。

由于父母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就算有空闲,也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孩子进行辅导。

另外,父母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等都在影响
孩子的学习情况;(3)家庭学习条件不好。

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办,弟妹的事要大帮小,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做。

因此,放学回家后没有学习的条件、环境、氛围。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工子女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做事有一定的责任感,懂得感激和回报他人的爱;(2)独立自主性强;(3)敏感,感情脆弱细腻;(4)行为习惯基础差、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5)胆小、自卑、孤僻,交往合作能力较弱;(6)关心他人和热爱集体意识薄弱;(7)部分学生爱说脏话、比较自私、上课不爱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说话声音小以及作业乱写乱画;(7)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被岐视感和对立感。

基于以上的调查研究结果,下面就谈谈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

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

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

(2)
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

(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

(4)爱护校园环境。

(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

(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

(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

(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社会调查等。

(10)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等,同时还要注重训练。

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佩戴红领巾比赛……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

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例如,在监督、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
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我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我才允许自由活动。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

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

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三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

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

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

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

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会在早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同时,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为同学们的课间、课外阅读提供方便。

图书角的书主要发动同学捐赠,并定期进行更换。

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

四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同学间的互相监督,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在班级中利用墙面的有限空间设置“四大评比栏”,即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并以粘贴小饰物表示鼓励,并及时进行周、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建议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的人才,关系到人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人的政治利益,关系到人的地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因此,关注和加强对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即是对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