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第三章》课件

《古代文学-第三章》课件

3
明清文
定义、代表作品介绍。
五、总结
1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唐代到明清,文学的演变和丰富。
2 影响和意义
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和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3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联系
传承与创新,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继承关系。
3
唐代词赋
定义、代表作品介绍。
4
唐代散文
定义、代表作品介绍。
二、宋代文学
宋词
简介、代表作品介绍。
宋代诗
简介、代表作品介绍。
宋代散文
定义、代表作品介绍。
三、元代文学
元曲
简介、代表作品介绍。
元诗
简介、代表作品介绍。
元散文
定义、代表作品介绍。
四、明清文学
1
明清小说
简介、代表作品介绍。
明清戏曲
2
简介、代表作品介绍。
《古代文学-第三章》PPT课件
An engaging presentation on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一、唐代文学1唐诗三百首来自简介、代表作品介绍。2
唐诗的特点和意义
风格与艺术特点,唐诗对后世的影响。

03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03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 如今本《墨子· 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 在唐代《初学记· 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五 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 日不下”,则今本脱一“鹊”字。
• 如《文心雕龙· 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增 补,已非原貌。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宋 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 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何以 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理而 亦知之矣。” • 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情况,如《汉志》著录 《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十篇有录无书。” 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亡 佚。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如,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 •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广雅》:“匃, 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 因隶书“匃”作“匄”,字形与“自”相似,因 此讹为“自” 。
• 又如,《荀子· 议兵》:“明道而分钧之。” • 清卢文弨说,《史记》、《韩诗外传》引该文作 “均分”,“钧”、“均”相通,当依《史记》、 《韩诗外传》乙转。 • 句倒之例,如《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 首,随之不见其后。”周祖谟指出:“汉代帛书 《老子》乙本作:‘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 见其首。’”
• 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 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也就是说,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 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 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 核,以求史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 为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

国学标签-中国历代笔记精华集3-第三章

国学标签-中国历代笔记精华集3-第三章

第三章避戎夜话宋-石茂良卷上靖康丙午仲冬,金人再犯京师,统制姚仲友(季按原书仲友作友仲,凡二十四处,特照史籍改正)领右中三军备御。

闰十一月三日,贼攻通津门甚急,仲友带领军将副部队将子弟效用一千余人,往通津门救护,军兵下城接战,杀伤甚众。

初七日晚,殿帅王宗楚带领衙兵一千余人下城,与贼接战,高师旦死之。

是夜仲友正策应南拐子城,贼交锋正在北拐子城下;躬率将校施放弓弩,监督炮石。

凡数阵,皆为炮箭所临,虽不少负,亦不大胜,贼势稍退。

初三至初八,凡六日,措置稍稍就绪。

初九日早,宣化门告急,又带一行人往宣化门守御。

南北拐子城皆扞御水门者也,水门不可遽犯,故急攻二拐子城,矢石如雨,楼橹皆毁坏。

仲友于南拐子城上别造两圆门,去马面三十步许,用砖砌城,中开下辕门,干戈板间下如城门法,四面皆置女墙。

迎敌皆自辕门,万一贼兵厚重,则入辕门,放下干戈板,又是拐子城也。

砖城下阔五尺,高一丈二尺五寸,不日告成。

通津门两拐子城,正是受敌处,守御有方,终不可破,皆仲友之力。

凡守拐子法:务要令人少肃静,可以应敌,人少可以迎众。

仲友首到南拐子城,便令画拐子图。

西廊每门两人守踏定板外钥匙,须敌楼上与虚棚凡三层止,是受敌处,每间不得过十五人,弓弩枪斧手,相间分作三番,昼夜轮转,更其劳逸,使得休息。

万一贼人不测,侵犯自有备御之法也。

初九日,到宣化门。

护龙河内,贼桥也,叠过半矣,但未有炮,犹可扞御。

仲友遂选神臂弓强弩手,下临分布床子努弩,九牛弩,多置大小炮座。

又于攻打处绞缚致胜棚,一日而就成,众指为鬼工。

凡十日,贼桥不能寸进。

贼人叠桥之法:先用牌浮水面,次用一重柴,一重席,一重土,增渡如初,矢石火皆不能入。

桥之外,正是贼寨,望之灯火如昼,五方百步,一望不断,斧凿之声,闻于远近。

其攻城之具,又有火梯,云梯,编桥,鹅车,洞子(兵法为木驴也),撞竿,兜竿之类。

火梯、云梯、编桥皆与城橹齐高,亦有高于城者,皆可以烧楼橹。

云梯、编桥可以倚城而上,下皆用车轴推行。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动,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 朝尤为突出)
•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 种园林审美心态
• 此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近郊的城 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 别墅
• 城市私园
–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
• 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还成了斗富的手段 • 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也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
• 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
• 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 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 创作
• 寺院园林
– 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 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公共园林
•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
的风景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亭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 兰亭与《兰亭集序》
–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兰亭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 也。……
其功用在
于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檐,将 重量直接或间 接地传到柱上
补充材料2:歇山屋顶
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
乾清门
重檐歇山顶
苏州玄妙观
谢灵运是中国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也是见诸史册的第 一位大旅行家。其 诗充满道法自然的 精神,贯穿着一种 清新自然恬静之韵 味,一改魏晋以来 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 柳宗元诸大家,都 曾取法于他。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简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简



该刊创刊于1951年 8月, 每月出版一期,全面介 绍当月的新书出版信息。 设有“书业观察”、 “特别推荐”、“新书 评介”、“书评文摘”、 “畅销书摘”、“精品 书廊”和“新书书目” 等栏目。

《全国总书目》以中国 版本图书馆征集的样本 为依据,收录当年中国 出版的公开发行和只限 国内发行的各种文字的 初版和改版图书(不包 括重印书),也收录中 小学、师范学校、业余 学校教学用书。它由分 类目录、专题目录和附 录 3部分组成。
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 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 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

鹖冠子三卷
按汉志鹖冠子楚人不显名氏居深山以鹖
羽为冠因自号焉Βιβλιοθήκη 书十五篇论三才变通 古今治乱之道唐柳宗元尝辩此书非古而 韩愈独称焉二人皆名儒未知孰是
《直斋书录解题》
作者南宋陈振孙 全书分53类,没有总序,只有少部分有
小序,每部书都有解题。 原书56卷,后亡佚,清从《永乐大典》 中辑佚出22卷。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为记 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
《公羊传》成公十年,“此何以书?录伯姬
也。”

目录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 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对 一部书的内容做的提要。两者合在一起, 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指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及功用的 一门学问,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目录学又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古 典目录学的时间断限是从西汉起到 20 世纪 初。现代目录学是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 图书分类法诞生为标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 中国历代的版本研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 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 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对于继承和发扬 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 善古籍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 义。
• 3.古籍版本现象。古籍版本现象就是有关 古代图书版本的各种客观存在。诸如一书 有各种不同版本的现实,一书各本在形式、 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图书版本的发生 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录情况, 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都属于版本现象。对古代图书 的各种版本现象的研究,是版本学的重要 内容。
•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刻本主要有: • 地方官府刻本,如宋代的“公使库本”、 “茶盐司本”、“转运司本”、“计台司 本”、“提刑司本”、“安抚司本”,以 及各路、省、道、州、府、县官衙刻本等; • 地方官学刻本,如“府学本”、“郡庠 本”、“泮宫本”等; • “藩刻本”,即明代各地藩王府刻印的书, 如明唐藩翻刻《文选》,晋藩刻《唐文粹》 等;
• 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本子称为“写 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如敦煌石窟 发现的《云谣集》即为写本。 人们又习称除 抄本和稿本以外以手写形式成书的本子为“写 本”,包括官府衙门的公文、奏折、帐簿、契约、 档案等官书和私人手写的函札、日记、谱牒等文 献,也包括宫廷写本如明初的《永乐大典》、清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以及现存历代实录、会要、 国史、玉牒、宝训等。这些写本文献比起那些经 过多次加工整理的抄本或印本文献,往往更为真 实、具体、生动。
一、版本释义
• 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 为片,名之为版。”这说是说,剖成片状 的木头称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 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 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可见 “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文献的载体在讲版本这一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与版本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载体。

那么什么叫做文献的载体?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录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从现存实物看,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甲骨、青铜、石头、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甲骨。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具体地说,龟,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迄今为止,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期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出土于殷墟(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等。

由于甲骨文是对卜筮活动的记载,主要用来核实卜辞是否灵验,它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书籍。

二、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因古代青铜又称为金,所以青铜器铭文又叫金文,因钟和鼎为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铸刻的金文器具又以钟和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钟鼎款识”,另外还有“铭文”、“铭辞”等名称。

商周时期的金文内容宏富,记载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商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方方面面。

虽然有些学者说,其在西周历史、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尚书·周书》,但它也只是青铜器的附坠,虽有书籍的某些作用,但还不是正式的书籍。

三、石头。

除青铜铭文外,当时还流行石刻文字,陕西曾出土了春秋战国之际的10个石鼓,上面刻有600多个籀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方巡行,有七处刻石(峄山、琅邪(langye)、芝罘、东观、碣石、会稽)。

还有就是后来的石经、墓志、碑文都属于石刻文字。

著名的石经有汉代的熹平石经和三国魏的正始石经。

石刻文字显然是供人阅读的,这已经可以算是正式的书籍了。

当然,与后世书籍制度联系更为紧密的,还是简册和版牍。

古典文献学第三章 古典文献简史

古典文献学第三章   古典文献简史
5
二、東漢 現在來談東漢的經學家和思想家政治家的著作 。 恒譚 , 字君山 , 沛國 相 ( 今安徽濉溪縣 ) 人 。 爲郎 。 王莽當政時任掌樂大夫 。 光武帝時 爲議郎給事中 , 貶六安郡丞 , 卒於道 。 著 《 新論 》。 該書已散佚 。 恒譚作品 現存 《 形神 》、《 陳時政疏 》、《 論讖記疏 》 等 。 恒譚指 斥時弊 , 反對讖緯 , 光武帝言其 “ 非聖非法 ” 。
16
二、皇帝實錄 所修實錄有 《 滿洲實錄 》、《 太祖實錄 》 、《 太宗實錄 》、《 世祖實錄 》、《 聖祖實錄 》、《 世宗實錄 》、《 高宗實錄 》、《 仁宗實 錄 》、《 宣宗實錄 》、《 文宗實錄 》、《 穆宗 實錄 》、《 德宗實錄 》 等 。 實錄雖一般以一位 皇帝命名 , 而所記實爲一個時代的國家大事 , 具 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
17
三、經學與思想意識文獻 官修經學書很多 , 如 《 易經通注 》、《 易 經解義 》、《 日 講書經解義 》、《 書經傳說匯 纂 》、《 詩經傳說匯 纂 》、《 詩義折中 》、《 日 講春秋解義 》、《 春秋直解 》、《 周 禮義疏 》、《 儀禮義疏 》、《 禮記義疏 》、《 日 講禮 記解義 》、《 孝經集注 》 和 《 日 講四書解義 》、《 性理精義 》。
14
第七節
近古 ( 二 ): 清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國家 , 又處於封建社會末 期 , 政治體制有著太多 的弊病 。 而生產力相對 強大 , 經濟比以前更發達 , 文化比以前更繁榮 。 隨著王朝統治者的日 益腐朽 , 無力抵抗帝國主 義列強的滲透和侵略 , 國家滑進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深淵 。 愛國的志士仁人 , 維新與革命 , 奮力 拯救自 己的國家與民族 。 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風起 雲湧 。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章第一节
许慎《说文解字》:“录:刻木录录也。” 引申为抄写,记录。
目 录
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名称。
录指叙录,即对一篇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 的提要。合称目录。
现存最早的目录——《周易· 序卦》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其佚文云:“《尚书》
有青丝编目录。”
《汉书•叙传》云:“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


《遂初堂书目》
《九经三传沿革例》
大 小 序
《汉书· 艺文志· 总序》
《汉书· 艺文志· 六艺略序》(大序)
《汉书· 艺文志· 诗经类序》(小序)
目录的功用 1.显内容 2.便稽检 3.免错乱 4.防散佚 5.考分合
6.辨真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备辑佚
目录学的功用
一、读书学习的指南。
清代学者王鸣盛指出:“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 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有小序而无解题。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
志》。 3、无小序和解题,只登记书名。如《通志•艺文略》及 其他私家书目。


提要即内容提要。介绍著者生平、里贯、字号、 科第、官位、生卒年等;也介绍书的内容、考
察其流传情况与版本源流。
提 要 的 类 型
1、叙录体提要——《别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内容评价
《七略》之后,具有典范意义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卷 一 首 页
目录的其他名称
荀 勖《中经新簿》 阮孝绪《七录》 李 毋 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煚《古今书录》
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历代所出众经录目》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王尧臣《崇文总目》 朱彝尊《经义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切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

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概况:一、先秦至两汉●商代:甲骨文。

已经发掘出10多万片,而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文献也自然而然流向民间。

有了文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子、邓析、少正卯等人纷纷创办私学。

孔子整理“六经”的传说;诸子百家对前代文献的传播与解释。

●●略》记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

东汉郑玄对经书进行大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文之争。

东汉刊刻《熹平石经》,也是文献传播的一件大事。

二、魏晋至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目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目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目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开元时期,有藏书五万余卷。

(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将唐代藏书和唐人著书合在一起,共79221卷。

四、明清及近代编纂工作:●《永乐大典》。

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三章 《左传》《庄子》与先秦散文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三章    《左传》《庄子》与先秦散文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墨子》一书即是墨家学派的言论记述总集。书中篇章产生时代不一,其中有 标有“子墨子曰”字样的转述墨子言论的篇章,如《兼爱》《非攻》《节用》 《节葬》等,可知为其弟子记述,成篇时代当大致与墨子同时或稍后;有记述 墨子言论行事的篇章,如《鲁问》《公输》等,当是弟子所记;另有一些篇章, 如《非儒》对儒家有激烈批评,《墨经》对战国中后期惠施、公孙龙观点的批 判,当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样,《墨子》一书的最后结集当已至战国中后期。 但就它们皆源自墨子的传授且主要记述墨子言论行事而言,仍可视之为春秋战 国之际私家学派著述的一种表现和产物。
6
私家著述,当首提老子及《老子》。关于著述《老子》的老子,有稍早于孔子的老 聃、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孔子之后战国中期的周太史儋三说,司马迁均载之(参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后学术界曾长期存在《老子》作者究竟是春秋时人老聃还 是战国时人周太史儋的讨论。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墓简本《老子》的出土,增加了 《老子》最初为老聃所作的可能性。据《史记》记载,老聃,楚苦县人,曾为周王朝 “守藏室之史”,是一位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长者。老聃是否讲学授徒,于史无载, 但相传老聃之徒不少,孔子即曾问礼于老聃。老聃为王朝大臣,且明德知礼。其广博 的历史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加上历经现实的兴衰变乱,使他形成了一整套独立不 倚的思想体系,成《老子》上下篇,并因此被后来的道家学派奉为鼻祖。鉴于已发现 的简本《老子》、帛书《老子》及今本《老子》内容、文字都有差异的情形。
8
史载兴办私学者当首推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曾世为殷宋贵族,后因遭难而 逃至鲁国,家族从此败落,孔子遂失去晋身上层社会的身份地位。然孔子从小习礼 好学,青年时即遍诵群籍,学成名士。于是,问礼者有之,拜师者有之,孔子索性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述而》),皆教授之,授徒成了他参与社会政治的特殊途 径。后来他曾短暂从政为鲁司寇,并曾周游列国,但一直未放弃从教生涯。孔子是 周代礼乐文化的信奉者,痛心疾首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遂以“克己复礼” 为己任,建立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试图通过推行“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的相互仁爱,从心理、意识的层面维系固有礼法的等级规范,以 遏止僭越失礼、上下相残、征伐攻战等种种混乱的继续发生。

311、12第三章 经部文献

311、12第三章 经部文献

晋朝建立不久,中原发生军阀混战,永嘉五年(公 元311年),匈奴族军阀刘聪攻进晋朝首都洛阳, 活捉了晋怀帝,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永嘉之乱”。 在这次变乱中,晋朝中央从汉、魏以来接收的史籍 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古文和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的 《今文尚书》全部丧失。元帝中兴,豫章内史梅赜 献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与郑玄注并列国学,王 学遂废,直到南北朝末年孔传和郑注差不多平分南 北。南朝多研究孔传,北朝多研究郑注。后来北方 也研究南学。刘炫和刘焯时称显学,他们为孔传作 《述议》,北方学者遂舍郑注而趋治孔传。到隋代 统一南北经学,废弃郑玄注本,采用孔本。
关于《周易》中的“周”字,后人主要有两种不同 的理解。一种是以其为“周普无所不备”,此义是 说《周易》一书包括了一切宇宙间的道理;另一种 是以其为朝代名,即指周代。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与 古人给书命名的习惯来看,以后一种理解更为恰当。 古代以“周”字命名的书籍一般都取周代之义,如 《周礼》讲的是周代的礼制,《周书》指周朝的官 方文献等。《周易》的“周”字也不当例外。因古 代有三易。加“周”字可能是以示区别。
第三章 经部文献
易经
1、《周易》书名解 首先看一下“易”字。它在古代其实是占筮之书的 通称,负责占筮的人有时候也称易。据《周礼》记 载,太卜执掌着《连山》、《归藏》和《周易》三 种易的卜筮方法,前两种后来都没能流传下来,对 《周易》我们也只是了解一些。至于占筮书为什么 称易,古来说法不一。较有影响的一种是,“易” 是象形字,模仿的是蜥蜴,从古代文字中“易”字 的写法来看,此说合理。蜥蜴以善于变化而著称, 这大概就是占筮之书称‘“易”的主要原因。后来 人说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或四义 (前三种再加上交易),属于对‘’易”义的解释 与发挥。
2、《周易》一书的结构 《周易》与其他书籍不同,一般书籍是由 篇或章组成,而《周易》是由卦构成,全书 包括六十四卦。大约从战国时代起,《周易》 一书被分为两部分,上篇由前三十卦构成, 下篇则是余下的三十四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文献。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1.佛典翻译 佛典翻译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时的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佛经汉译本。
(四)译 2.学术翻译 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 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
格萨尔故事不断丰富,是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所以到底有多少部,谁也说不清楚。分章本比较连贯, 面貌较为原始。分部本则在分章本基础上,每部取一 章扩充而成。据统计,现在搜集、记录的《格萨尔》 藏文有二百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17世纪传到蒙古族地区,演变为《格斯 尔》,这是两部同源分流的史诗。
江南制造局的中国译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及徐建寅父子

徐寿像(清人绘)
3.文学翻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译作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文 献 的 形 成 与 流
第 三 章
中 文國 獻 古 學 典
一、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形成方式一般包括:著、述、编、译。
(一)著,亦称“作”、“造”、 “著作”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 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 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 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 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 篇》)。
二.文献的流布
(一)讲唱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的 历史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 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神话 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汉代说唱俑
(一)讲唱 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靠少数人背诵下来并讲唱 给别人,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 汉族的长篇史诗的作品不是很突出,但是《诗经》中 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等都讲述了周代始祖后稷到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应 是周代史官和乐官利用民间口头传说或民间史诗改编 而成的。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柯尔孜族史诗《玛纳斯》,都是篇幅宏大,情节曲折, 语言生动相互的优秀史诗。被称为三大史诗。
抄写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 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 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 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 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 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 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敦煌遗书》 1900年6月22日,地处西陲的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了 藏经洞,其中堆满了数万件4至11世纪的古代文献。今天 的国家图书馆就专藏了这批敦煌遗书中的1万6千多件。 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的 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 学史、艺术史、科技史、民族史的重要研究资料,具有极 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种载体 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
(三)抄写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 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 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 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 的。
抄写
许多著名的著作如《红楼梦》、《聊斋志异》都 是先有抄本流传,然后才出现印刷本。明代的 《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这样大部头 的古书都编成于雕版印刷十分普及的时代,却都 没有刻版印刷,而是靠抄写流传。《永乐大典》 到乾隆时已不全,后来绝大部分失传。
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新疆、吉尔吉斯斯坦、阿 富汗的柯尔克孜地区。新疆西南部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 该族聚居区。我国已搜集八部,约二十万行。这部史诗反映的是 12—18世纪的社会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柯尔克孜族长期受到异族 的统治和压迫,但又不断反抗。这一部史诗包括玛纳斯家族八代英 雄事迹,每一代一部,其中第一部叫做《玛纳斯》,主人公为玛纳 斯,是最精彩的部分。以后七部以七位英雄命名,但全诗仍以《玛 纳斯》命名。与《格萨尔》、《江格尔》不同的是,《玛纳斯》八 部有严格顺序。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
张舜徽先生则称之为“编述”,即将过去 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 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
“著述”二字,认真分析起来,还是有区别的。 《礼记· 乐记》篇说:“知礼乐之情者,能作。 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 明”。
凡是前无所承,而系一个人的创造,这才 叫做“作”,也可称“著”;凡是前有凭 藉,而但加以编次整理的功夫,这自然只 能叫做“述”。 著作者应“通达物理”“穷本知变”“著 诚去伪”,这种人叫圣。而有能力对著作 进行训释讲述的人,只能谓之明。(孔颖达
敦煌劫餘录序(陳寅恪《歷史語言研究集刊》1930年第1本)
世界其他国家讲场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式巴比伦的《吉尔伽美 什》,描写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征讨森林怪模芬巴 巴和害人的天牛的故事。前者是征魔故事,与各 国史诗的相关情节类似。后者为洪水神话传说, 是《圣经》“诺亚方舟”故事的起源。
摩诃婆罗多 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是篇幅很长的史诗,有十 万颂,仅次于我国藏族《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许多印 度部落和国家兴亡的故事,中心是月亮族之王婆罗多的后裔般度 和俱卢族之间的战争。经过十八天的战斗,般度五兄弟获胜,俱 卢族一百个儿子阵亡。其中有几百个人物形象。中心故事外,另 外有两百多个插话,可以相对独立。这一史诗被称为印度古代传 统文化总汇。
张舜徽先生概括说:“将一切感性认 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 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 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 是著作”。《中国古典文献学》
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 述而》)。
他所谓赞《易》、修《春秋》、删《诗书》、 订《礼乐》的功绩,应是整理古代文献。
翻译的第一部希腊名著,最后九卷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合 译)《测量法义》(1617)、《泰西水法》(与意
传教士熊三跋合译)等。 李之藻(1565-1631)杭州人,与利玛窦合译《圜 容较义》,以及《天方初函》等。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人,《清史稿艺文志拾 遗》称著录94种。 林乐知(1836-1907)美国人,
司马迁也说自己所作的是编述工作:“余所谓 述故事,整齐其世傅,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 春秋,谬矣”。 班固不仅自己不把《汉书》称为作,而且也不 把司马迁《史记》称为作,而是称为“述”。
王充称自己的作品“非作也,亦非述也, 论也。论者,述之次也。”
(二)述
清代学者焦循为“述”下了定义:“已有知之觉 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义久而不明,有明之 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义复明,是之谓述” (《雕菰集· 述难篇》)。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最早起源于新疆西部瓦剌蒙古,后来才流传全蒙古, 已有五百年以上历史,是蒙古族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 巨著。史诗由许多英雄故事组成,每一个英雄故事成 为独立章节,贯穿始终的英雄是江格尔。到底有多少 篇章,没有准确数字。很少有人能把它唱完。能唱五 章以上的人被尊称为“江格尔奇”,他们受到普遍尊 重。据说在西蒙的一个分支土尔扈特人中有一位牧羊 老人能全部背诵《江格尔》,他每学会一章便会在怀 里放块石头,最后共有七十块不同颜色的石头,所以 有《江格尔》七十章之说。
史诗是各族早期的集体创作,靠口头流传, 主要靠少数人传唱。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还创作了不少叙事诗。 叙事诗也大都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与 史诗不同的是,叙事诗较晚,反映的是阶级 社会的社会和生活。
我国汉族的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都是优秀的叙事诗。少数民族叙事 诗的优秀之作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苗族 的《张秀眉之歌》、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诗 玛》、傣族的《召树屯》,其艺术成就很高, 在世界民间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 诗篇同样也是集团创作、口头流传的。
敦煌遗文
三十年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曾经列举 大量事例,着重批驳了这种不实说法,指出:“取质、量二者相与 互较而平均通计之,则吾国之八千余轴比于异国及私家之所藏,又 何多让焉!”几十年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有散落的敦煌遗书回归 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中不乏大量珍贵文献,如《尚书》、《毛 诗》、《春秋》、《老子》、《庄子》、《文选》等抄本;如西凉 建初十二年(公元417年)写本《律藏初分》,是馆藏敦煌遗书确 切纪年最早的一件,历经近1600余年仍完好如初;《舞谱》、摩尼 教经典等为国内硕果仅存之资料,其珍贵稀有不言自明;《辩亡 论》、《姓氏录》、《法华经玄赞》、五代前蜀大复二年的血书 《观音经》等皆为敦煌遗书中之稀世精品。
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 ◆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 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 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司各特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 ◆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巢记》,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 《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 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 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 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 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敦煌遗文
由于敦煌遗书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地,至 今缺乏一个完整的联合目录,藏经洞内究竟有多少遗 书,至今仍无从确切统计。有人推测总数为三四万至 十万件不等。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6000余件;英 国图书馆藏13000余件;法国国家图书馆藏5700余件;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10800余 件。另外敦煌研究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 海图书馆等单位都有收藏,总数在5万件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