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专题的编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既然是图片编辑,那么敏锐准确的图片解读能力肯定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图片的鉴赏力、 感受力、判断力。还有是善用资源。
柴:有人提出,作为图片编辑,既要会看照片,又要会拍照片,您如何看? 曾:最近来访的美国《财富》杂志摄影总监米希尔.马克娜莉(Michele McNally)认为摄影师担任图片编辑容易将自己对图片的好恶带入到图片编辑的 的工作流程中去,影响对图片的判断。图片编辑不一定要会拍照片,但一定要对 摄影技术的职业标准和对视觉语言的行文,也就是影像好坏有感觉,特别在视觉 语言好坏的判断上,需要长期的积累。据我所知,《生活》杂志的图片编辑每年 过目的出自世界上最著名和最有创造力摄影师之手的影像超过百万张。 可以说,在目前国内报刊中出现的图片,达不到职业标准和犯视觉语言语病的 占了大多数。那些没有达到摄影技术职业标准的影像容易判断,标准也较好把握, 但对视觉语言行文出了语病的图像似乎不容易把握。面对这么多看了别扭的影像, 我还反思性地问过自己:是不是我对影像的观念太陈旧了?是不是影像发展就是 这个趋势?我每天要浏览十几份国内外的主流报刊,一天面对摞在桌子上的几百 本国外杂志,我突然悟出来:若以国外这些主流媒体的影像作为参照系,不是我 错了,是国内媒体的问题。近几年随着中国媒体的繁荣,许多没有经过职业培训 的人员进入了媒体业,许多对摄影报道无知或知之甚少的人员在媒体中掌握了照 片使用的生杀大权,导致了不够印刷出版标准的照片在报刊版面上随处可见。
李:我很同意曾璜所说的。图片编辑的压力在于如何把图片的独立价值 与报纸的整体效果完美地统一起来。我觉得这是对图片编辑最大的挑战。 在我们南方日报,记者对于图片编辑的期望值除了版面效果之外,最大 的就是编辑的出谋划策。
巩:图片编辑的生存环境现在已经不错了,而且坚信会一天比一天好! 但图片编辑的压力很大,最主要的是培训、进修的机会和可借鉴的资源 太少。 王:图片编辑的生存环境比以前有较大的独立性,但方方面面的制约还 很多。当然,图片编辑的素质也是一方面。MarkEdelson是 美国棕榈滩邮报的图片编辑,他的权限是:所有报纸版面最后都交到他 的手上,每个版面照片的尺寸,位置基本由他来定(其职责相当于报社 副主编),报纸流程是文配图而不是图配文。往往是为了一张好图片而 派文字记者去补充文字,和我们的工作恰好相反。 另外想说明一点,缺摄影记者,缺图片编辑,大学教育要跟上。
王景春 南方周末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有两种人:一种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 一种是以此为理想的,面对收入和收获两种选择, 我觉得,应以最低的收入损失换取最大的收获。 这取决你的摄影理想和所供职的媒体提供给你的 空间。多大的空间则取决于你有多大的摄影成就。
曾 璜: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图片编辑
前几年,由于媒体的发展,摄影从业人员一时上不来,许 多报纸的摄影部主任见到业内同行都打听有没有好的摄影 师。但今年,这些摄影部负责人都在找图片编辑了。那些 重视摄影报道的报刊已开始高薪雇佣图片编辑,一些新兴 报刊只用专职图片编辑,而使用摄影自由撰稿人。在中国 传媒人力资源市场上,好的图片编辑奇货可居,特别是那 些当过摄影师,又具备了图片编辑能力的从业人员是最容 易找工作的。
论摄影专题的编辑
1.主题的确立 2.编辑的技巧 3.如何叙述更生动 4.图片的顺序 5.文字的处理
“图片编辑”是近年来传媒界和摄影界的热门话题 之一,越来越多的专职图片编辑走上岗位,即将开 幕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也将继续举办图片编辑 高级培训班。为了让从业者了解国内外图片编辑工 作的现状,本报特邀新华社中国特稿社资深图片编 辑曾璜和历年本报新闻摄影评选杰出图片编辑奖和 提名奖获得者王景春、李楠、巩志明,就这一话题 展开讨论,希望能得到更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Fra Baidu bibliotek
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 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 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我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从总编到校对都不允许别字、语法不通的句子、随意堆砌的文字出现在版面上,却 容忍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视觉语言杂乱无章 的照片、没有妥善安排的照片赫然登堂入室地出现在自己的报刊上?在中国和美国都受过 系统新闻摄影教育的著名摄影记者刘昕回国后感慨地说:中国摄影师应该感谢读者的宽容, 让他们可以将那么多达不到职业标准的照片发表在版面上。 李:坦率地讲,我的照片拍得不怎么样。我觉得图片编辑不一定要会拍照片,但是要懂 照片,如果本身又会拍照片当然更好。 巩:我不这么看。术业有专攻,会拍照片而不会看照片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要不怎么 到处都在喊着要图片编辑;那么,为什么会看照片的人就一定要会摄影呢?从历史上看, 尤金.史密斯的照片拍得应该说有口皆碑,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他还老觉得自己很能编辑 照片,不止一次地在《生活》杂志越俎代庖,结果是他的人际关系日趋恶化,这也是他最 后不得不离开《生活》的原因之一。同理,我还不知道国际上哪位大编辑也是著名摄影师 的,至少这样的例子不多。当然,如果图片编辑能以拍照片的实践来修养自己的编辑业务, 是再好不过的了。
李:我对策划的看法和杨总完全一致。我们总结了一个立体化策划。所谓“立体化策划”, 是指一个新闻报道的策划,不是就图片而图片,不是就摄影而摄影,而是不仅为读者提供 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以及相关背景,还要进一步提供丰富的报道,也就是报道 内容策划上的立体化。可分为以下三“看”: 一是由此新闻事实“向下看”,即将其主题扩展为诸多相关子题,形成系列报道,分步 骤展示每一个新闻点,以全景式报道占得优势。如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我们策划的18个专 题的系列摄影报道《澳门故事》; 二是由此新闻事实“向后看”,即探寻其可能的延续性价值。有的新闻第一次出现时只 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激烈、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这就需要以策划将其“激 活”。2001年5月,本部一位记者了解到广州火车站有一群湖北黄梅籍的小孩经常纠缠旅 客乞买物品,这一新闻已有其它媒介报道。怎么办?当时,我们进行了3步策划,将这一 新闻做成了“独家”。首先,解救儿童。我将此事向湖北省委领导汇报,促成了鄂穗警方 联合抓黑手救儿童的行动。紧接着,追根溯源。我和记者跟随乞买儿童千里返乡,在当地 取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接下来,进行社会讨论,将乞买儿童一事与其它类似的非法雇用 童工的案例归纳起来,采访了法律专家和社会学家,使乞买儿童这一单纯的新闻事件扩展 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先后在南方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刊发7个图文版,并被湖北、上 海、北京的媒介转载。
三是由此新闻事实“左右看”,即由此新闻事实策划与之相关内容的报道,延 长新闻的生命力,扩大新闻的内在含量。2000年2月《南方日报》推出的摄影报 道《茫茫人海见毒瘤》,是一组报道广州火车站吸毒人群的触目惊心的照片。刊 发后,其影响无疑非常之大。但影响再大的新闻也是“易碎品”,于是我们策划 了与吸毒有关的戒毒报道、火车站整治报道、青少年防毒报道等等一系列相关题 材,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热潮。 同时,立体化策划还包括以立体化思维,借助各种媒介力量,发挥各处媒介特 长,将报道以更加现代更加高效的方式投放出去,这就是报道方式的立体化。上 面提到的《茫茫人海见毒瘤》,我们不但在报纸上以数个版面跟踪报道,还组织 了同名影展,出版了《独闯毒穴》一书。2001年11月全国第九届运动会期间, 本部记者除向报社发稿之外,同时主动承接南方网九运频道图片供稿,借助网络 的“无限度”容量和即时更新将记者发稿量成倍增长。 王:有高度,完全赞同。
柴: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图片编辑? 曾:我们中国特稿社面对的用户是英文媒体,能够胜任我们工作的最低要求包括:了解 摄影的技术职业标准;对图片影像好坏有判断;有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能把握社会的动 态走向,能区分新闻和宣传的差别;熟悉计算机、网络和影像处理(PHOTOSHOP);对 国内外图片市场有一定的了解,与客户和摄影师之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基本的中英文 写作能力。 李:如果指报纸的图片编辑,我以为:第一,敏锐的新闻感(图片是新闻的表现方式之 一,对于报纸而言,第一位的是新闻的报道效果,然后是图片如何表现新闻的效果);第 二、曾璜所说的对摄影技术的职业标准和对视觉语言的行文,也就是对影像好坏有感觉; 第三、对平面媒介的感觉(怎样处理图片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第四、坚持原则的勇 气与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五、必须掌握一些技术:较好的文字功夫、通英文、熟练 上网等。 巩:曾、李二人把话都说完了,我连“拾遗补缺”的空都没有了,但想补充三点:一、强 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二、永不平息的创新激情;三、看到真正的好新闻照片要知道扑上去, 奋不顾身地去爱(用好,展示好)。
李 楠 南方日报图片编辑
南方报纸的图片专版相对而言更为成熟,更有活力,其中广州的几家报纸颇能做出些惊人之举。 对近邻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的图片专版是每期都认真看的。前者风格稳健,多年来一直保持同一 价值取向--平民视角,这为它在大众中赢得了高分支持,也为它在摄影界奠定了高山仰止的江湖 地位;但另一方面有时候题材会因为专注于平民的“小生活”而显得单一。就像南方周末一旦不做 批评报道,就招来骂声一片。南方都市报则呈现出灵活多变、花样百出的风格。似乎看不出它底是 以哪各种价值取向,这恰是它的聪明之处。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摄影专版如何树立自己的风格? 其实,抛开编辑的因素,图片专版的呈现状态与其所依附的媒介性质有密切关系,南方周末必须纯 正与平民化,要有揭露和批判;南方都市报则可以宽松、自由。这两份报纸都是高水准的媒介,所 以其图片专版也能水涨船高。图片专版只是为整张报纸服务的一个因素而已。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南方都市报除了《目击》版之外,还有很多由非图片编辑编辑的图片版,如国际新闻的《镜头》、 《眼界》等。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厨师觉得鸡精好用,干脆就经常洒那么一点,只要菜好吃,不就 行了吗?我又想到另一问题:作为依附于新闻纸的摄影专版,其实与新闻纸的时效性、快餐化有着 很大冲突。许多人不能理解一个五、六张图片的专题为什么不能在一天内完成。现在我有一个感觉: 摄影记者在报社的重要性在提升,独立性却在降低。因为所有的报纸都需要大量图片,但是最能表 现摄影记者独立思维的摄影专题,却经常遭到缺乏时效性的批评。我了解到,一些摄影记者每天必 须完成3条稿才能保证当月及格,还有一些图片专版是以图片张数来算工分的,在这种情况下,一 个摄影记者还有多少精力去拍一些真正的专题呢?可是无疑这样奖金会更多些。
柴:南方日报集团的总编辑杨兴锋先生曾多次谈到图片报道的策划(杨兴锋《新 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一文见本报2001年8月1日第3版),各位对“策划”如何看? 曾:那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理解其主要内容有这些:媒体白热化的竞争要求 摄影报道必须有策划的观念,新闻媒介激烈竞争使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两个特点: 一是新闻资源的垄断不再可能,独家新闻难觅,策划可以提升媒体的特色;二是 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追求,必须通过策划来提高 报道的质量。 对报道进行策划,是报道摄影的一个趋势性发展,有很多面对市场的报纸都在 这么做,但能这样有条理总结的总编还不多。当然,实践中还有操作水平的问题, 有些报纸策划得很不错,但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如北京 青年报在报道上有很多超前领先的观念,也拥有一批国内最好的摄影师,他们的 照片单张看都不错,他们的摄影师在国内摄影比赛中也常常获得好的名次,但在 图片使用上较弱,有了前卫的观念但没有在摄影上做出一些可以让业内人士来讨 论的实例,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我印象中这些年国内几个最佳图片编辑评比都 没有北京青年报什么事。在2001年人民摄影报的“年度杰出图片编辑”评比中, 就有评委对北京青年报的图片使用提出过坦诚的批评。